刑事訴訟法效率與公正
A. 直接審理原則與不間斷審理原則對實現訴訟公正與效率的關系
這是簡答題嗎?
B. 效率與公平的關系是什麼
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效率與公平具有一致性。一方面,效率是公平的版物質前提。另一方權面,公平是提高效率的保證。效率與公平分別強調不同的方面,二者又存在矛盾。要正確處理效率與公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要體現「效率優先,兼顧公平」的原則。
C. 檢察院的公正與效率哪個重要 面試題
哪個都重要,但效率必須讓位於公正。
D. 法律的公正和效率哪個重要
公平,法律女神的眼睛是蒙著的,就是要不受任何影響,保證公平
E. 如何兼顧公正與效率——新刑訴法實施後對適用簡易程序的思考
新刑訴法對適用簡易程序的條件、方式、程序上均作了修改,具體歸納以下幾點:1、擴大了簡易程序的適用范圍。 按照舊刑訴法的有關規定,簡易程序適用於自訴案件或依法可能判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單處罰金的公訴案件等社會危害性較輕的案件。新刑訴法吸收了普通程序簡易審的審理方式,將簡易程序的適用范圍擴大至基層法院管轄的可能判處三年以上有期徒刑的案件,對犯罪事實清楚、證據充分的重大案件,有效地簡化了訴訟環節,減少案件積壓,提高司法效率。2、改變了簡易程序的審理方式。 原刑訴法第一百七十五條規定,「適用簡易程序審理公訴案件,人民檢察院可以不派員出席法庭」 。實踐中,大量適用簡易程序審理的公訴案件,檢察院均未派員出庭,部分地區將簡易程序公訴人不出庭作為「應當之義」,違背了「控審分離」的訴訟原理,造成檢察機關對刑事訴訟活動監督的缺位,新刑事訴訟法第二百一十條第二款規定:適用簡易程序審理的公訴案件,人民檢察院應當派員出席法庭。此修改進一步確保審判公正的實現,降低錯案出現的風險。3、賦予了當事人對適用簡易程序的選擇權。 過去簡易程序的適用權由檢察機關與審判機關掌握,忽視了訴訟當事人對適用簡易程序的選擇權,影響了簡易程序的適用效果。新刑訴法吸收了2003年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司法部《關於適用簡易程序審理公訴案件的若干意見》的司法精神,將「被告人對適用簡易程序沒有異議」作為適用簡易程序的前提條件,對維護被告人訴訟權利,確保司法公正,具有重要意義。 簡易程序的設置,有力提高了司法效率,在司法實踐中得到廣泛應用。去年我院依法適用簡易程序的案件佔起訴案件的54.04% ,佔了 「半壁江山」,在適用普通程序的案件中,採用簡化審的案件佔53.77% 。新刑訴法實施以後,檢察機關職責范疇更為廣泛,新增了監督指定居所監視居住、對附條件不起訴的未成年人進行監督考察、主持製作當事人和解協議書等職責。筆者認為,為應對「案多人少」的嚴峻形勢及滿足新刑訴法給檢察機的職責要求,可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充分發揮簡易程序的司法優勢,實現公正與效率:1、整合辦案資源,實現流程集約化。 首先,加大偵查監督力度, 開展與派出所掛鉤聯系工作制度,及時了解和掌握發案、破案、立案等情況,對於輕微刑事案件,適用快速辦理機制, 提前協商公安機關相對集中移送;其次,公訴部門成立專門辦案組或辦案人員相對集中審查、移送起訴,認真學習高檢院公訴廳關於印發《公訴案件(一審)審查報告(普通版樣本)》和《公訴案件(一審)審查報告(簡化版樣本)》的通知精神,簡化案件證據的摘錄,精簡案件的分析,盡量縮減文書的篇幅,要求做到簡練、明晰;另外,與人民法院協商相對集中開庭,節約訴訟資源,提高訴訟效率。通過多措並舉,精簡辦案周期、實現案件的快偵、快審、快訴、快判,提高司法效率。2、強化證據審查能力。 通過辦案實踐,我們發現,取證意識不強、證據分析能力參差不齊,是影響辦案效率的主觀原因,實體公正最終決定司法效率。新刑訴法充實了兩個證據規定的要義,確定證據確實、充分的標准。「案件事實清楚、證據充分」是適用簡易程序的首要前提,法律賦予了檢察機關對簡易程序的建議權及否決權,這要求檢察人員立足辦案實際,完善證據審查能力。通過檢察人員內部經驗交流、公檢法三家聯席會議相結合的形式,根據各地辦案形勢及取證手段的現狀,信息互通,探索刑事證據充分的共性標准,保證證據收集、補充的及時性,從源頭上保證取證質量,同時也可作為強化辦案人員業務水平的有效途徑。3、注重收集訴訟各方意見。 首先, 從閱卷開始就注意審查犯罪嫌疑人的認罪態度,看其是否認罪,是對所犯罪行全部承認,還是部分供認,在訊問犯罪嫌疑人時,通過其供述、言辭表情等進一步確定其認罪態度,看是否有翻供情況和翻供可能,以及對案件的進展速度有何種意見;其次,充分維護嫌疑人的辯護權,依照新刑訴法第三十三條的規定,及時轉達嫌疑人委託辯護人的要求,保障辯護人會見權和閱卷權的行使,與辯護人溝通,聽取其對案件的意見;再次,對於有被害人的案件,尤其是附帶民事訴訟的案件,充分維護被害人及其家人的權益,對於當事人和解的案件,依照新刑訴法第五編第二章「當事人和解的公訴案件訴訟程序」處理,貫徹「寬嚴相濟」的司法政策;另外, 在案件開庭審理前主動加強與法院聯系溝通, 了解掌握雙方有爭議的焦點,完善庭審預案。4、探索科學的庭審方式。 對於適用建議程序審理的案件,送達期限、訊問被告人、詢問證人、鑒定人、出示證據、法庭辯論程序可不受法定限制,筆者認為,在被告人對指控的犯罪事實沒有異議的基礎上,應將庭審的重點放在證明案件事實清楚、證據確實充分的舉證環節,根據個案的特點制定出庭提綱,對證據進行科學分類,對證明目的進行明確列舉,追求庭審效率的同時保證庭審效果。對於集中開庭的案件,可以參照外省的先進經驗,調研探索科學的庭審方式。通過出庭,可以對案件的庭審情況進行全面監督,及時有效地維護當事人的訴訟權利。
F. 公正與效率不可兼得嗎
公正與效來率用中國古代的一句自話說就是:魚與熊掌,不可得兼。也就是說,公正與效率即是對立的兩面。
公正和效率都是理想型司法所追求的目標,同時也是理想型司法所必備的兩個基本要素,因而有其相輔相成的一面;但由於效率具有絕對性而公正具有相對性,所以司法效率與司法公正又存在著內在的緊張關系;在司法價值取向問題上,當前我國應當選擇「公正優先,兼顧效率」的價值目標。
G. 分析簡易程序應當如何合理權衡訴訟公正與訴訟效率之間的關系
簡易程序的適用是公正與效率博弈的結果,是對二種價值的協調與權衡。簡易程序本身可能更偏重訴訟效率的追求,但不能以犧牲公正為代價。新刑事訴訟法在擴大簡易程序適用范圍的同時,也注意加強了對簡易程序適用的規制:
其一,限制簡易程序適用的情形。
新刑事訴訟法在擴大簡易程序適用范圍之外,對在該范圍內但具有特殊情形的案件,進行限制適用,以保障最低限度的審判公正:(1)被告人是盲、聾、啞人,或者是尚未完全喪失辨認或者控制自己行為能力的精神病人;(2)有重大社會影響的;(3)共同犯罪案件中部分被告人不認罪或者對適用簡易程序有異議的;(4)其他不宜適用簡易程序審理的。
其二,設置簡易程序的運作機制。
新刑事訴訟法第211條規定:「適用簡易程序審理案件,審判人員應當詢問被告人對指控的犯罪事實的意見,告知被告人適用簡易程序審理的法律規定,確認被告人是否同意適用簡易程序審理。」根據這一規定,審判人員適用簡易程序審理案件,必須對新刑事訴訟法第208條規定的簡易程序適用條件,即被告人認罪的真實性,同意適用簡易程序的自願性以及案件事實與證據進行審查判斷與確認。審判人員確認被告人認罪真實性,應當詢問被告人對指控的犯罪事實的意見,審查被告人審前供述是否有翻供或反復的情況,以及辯護人是否對指控提出質疑或意見等等。對被告人同意適用簡易程序自願性的確認,主要通過告知被告人適用簡易程序審理的相關法律規定以及可能產生的後果,以確認其是在明知而自願的情況下同意適用簡易程序。此外「案件事實清楚、證據充分」要求審判人員對提交法庭的用以證明被告人實施了指控的犯罪的證據是否充分,訴訟雙方對案件事實是否存在爭議等進行審查判斷。
其三,確認相應救濟或糾錯程序。
對於不具備簡易程序適用條件的案件,應當及時作出變更處理。新刑事訴訟法第215條規定:「人民法院在審理過程中,發現不宜適用簡易程序的,應當按照本章第一節或者第二節的規定重新審理。」即將案件由簡易程序恢復為普通程序,進行重新審理。
H. 如何正確認識公正和效率
很深奧,不是知道你能不能看懂
關於效率與公平的關系問題,我們黨有一個逐步認識的過程。黨的十四大提出要「兼顧效率與公平」;黨的十四屆三中全會第一次提出「效率優先、兼顧公平」; 黨的十五大繼續了這一提法;黨的十六大深化了這一提法,在繼續「堅持效率優先、兼顧公平」的同時,明確提出了「初次分配注重效率」,「再次分配注重公平」。這個分配原則是歷史的發展和本質的進步。堅持效率優先,有利於充分調動廣大職工的積極性、創造性,允許資本、技術、管理等要素參與分配,能夠充分有效地利用各種資源,促進生產力的發展。但隨著我國經濟的不斷發展和市場經濟體制的不斷建立,分配領域的各種矛盾日益凸現,收入分配差距不斷擴大,收入分配的公平問題日益受到人們關注。黨的十六屆四中全會從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高度,提出要「注重社會公平」。目前,我國經濟學界、社會學界就此問題的爭論也非常激烈。歸納起來主要有三種觀點:一是繼續堅持「效率優先,兼顧公平」的原則;二是提出「公平優先,兼顧效率」;三是提出「效率與公平並重」。這個問題既是分配領域的核心問題,也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大問題,對這個問題的正確認識,直接關繫到分配製度和政策的制訂。因此,我們必須正確的把握。
一、應如何看待公平?
首先,公平是相對的,是社會歷史發展的產物,不同社會、不同階層甚至不同的人,對公平的理解是不同的,它是有關經濟活動的規則、權利、機會和結果等方面的平等和合理,是調節社會關系和財富分配關系的一種規范,具有相對性、歷史性。
其次,我們對分配領域中公平的理解,不能「三個偏離」。
一是不能偏離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這個最大的客觀現實。市場經濟是效率經濟,在一定意義上講也是公平經濟。馬克思說:「商品是天生的平等派。」薩繆爾森說「市場具有天然的平等性。」所以,在當前我國經濟社會在由計劃經濟體制向市場經濟體制轉型的過程中,必須強調和堅持的是機會的公平,規則的公平。
二是不能偏離黨的十六大對此問題的表述,即初次分配注重效率,再次分配注重公平。初次分配是生產領域的分配,這種分配如果不堅持效率優先,既不符合馬克思主義按勞分配的原則,也必然導致平均主義、大鍋飯,而這種分配結果也是最大的不公平。
三是不能偏離社會發展的階段性規律。一個國家經濟發展到一定時期,分配領域的公平問題必然會出現,人們收入差距過大的現象自然顯現,甚至產生嚴重的社會矛盾。但隨著經濟的不斷發展和政府對經濟調控管理日益成熟,公平的問題會逐步解決。現在的發達國家莫不如此。
第三,在市場制度下,體現公平的任務只能在再分配環節中實現。即國家通過稅收、財政轉移支付、建立保障體系等等手段和方法,調節不同行業、不同人之間的收入差距,以提高和保證社會全體成員的基本生話水平。解決當前收入差距過大問題的方法,從根本上講,不能從國民收入的初次分配中去尋找。
因此,現階段我們對公平的理解和把握主要應在四個方面:一是機會的公平,即在市場競爭中給每一個人提供均等的機會;二是分配規則和過程、尺度的公平,而不是單純的結果公平;三是按勞分配的公平,即多勞多得、少勞少得,復雜勞動多得、簡單勞動少得;四是差距適度的公平。
二、在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現階段,初次分配仍需堅持「效率優先,兼顧公平」的原則。
首先,我國正處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黨的工作是以經濟建設為中心,根本任務是加快發展生產力。分配領域和社會出現的各種矛盾只有在發展中化解和解決。只有把「蛋糕」做大,才能使人們有更多的物質財富可分配。以公平來犧牲效率不符合黨的工作中心和基本國情。
其次,市場經濟要求初次分配只能以效率為中心進行分配。雖然在分配中人們所憑借的具體權利資源不同,如出資者憑借資本獲得利潤,憑借土地獲得地租,打工者憑借勞動力獲得工資,甚至有技術入股者憑借知識產權獲得分紅,但他們獲取回報所遵循的原則卻是同一的,即誰出資多誰分得多,誰貢獻大誰得到的多,這就是憑貢獻、績效來分配,也就是「效率優先」原則。多勞多得、按資分紅、技術入股,甚至包括企業的高層管理人員拿高於職工數倍、十幾倍的工資,不能一概說成是不公平,這是實行市場經濟制度的必然現象。
第三,省委省政府要求我省國有企業做強做大,在廣東建設經濟強省的進程中,省屬國有企業責任重大,發展的任務很重,在這種情況下,只能堅持「效率優先,兼顧公平」的分配原則。必須明確的是,講效率,不等於不講公平。在生產領域初次分配中不公平的問題也是大量存在的,這需要引起我們高度重視,採取有效措施著力解決。
I. 如何提高公訴案件的質量和效率
公訴改革的價值取向旨在追求司法公正,提高辦案質量和效率。因此,「公正與效率」是公訴改革的出發點和最終目的。筆者認為可通過以下五方面來提高公訴案件的質量和效率。 一、建立職業公訴人制度。建立該制度,既有利於精英公訴群體的形成,防止人才流失,保持公訴隊伍的穩定性和戰鬥力,加快公訴隊伍職業化建設步伐,又能有效提高辦案的質量和效率,推動公訴工作的長足發展。 二、深化主訴檢察官辦案責任制。堅持高起點選任,高標准規范,高待遇激勵。在健全監督制約機制的同時,依法大膽放權,以盤活主訴檢察官隊伍,使主訴檢察官成為公訴業務的「骨幹」,有利於提高訴訟效率,確保案件質量。 三、擴大簡易程序案件的適用范圍。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第一百七十四條規定:對於下列案件,可以適用簡易程序,由審判員一人獨任審判;(一)對依法可能判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單處罰金的公訴案件,事實清楚、證據充分,人民檢察院建議或者同意適用簡易程序的;(二)告訴才處理的案件;(三)被害人起訴的有證據證明的輕微刑事案件。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司法部關於適用普通程序審理「被告人認罪案件」的若干意見(試行)第一條規定:被告人對指控的基本犯罪事實無異議,並自願認罪的第一審公訴案件,一般適用本意見審理。在司法實踐中,案件的簡繁程度往往與罪犯被判的刑期並不是必然成正比的,有的罪犯雖然被判無期徒刑,但實際上是案情很簡單的案件;有的罪犯雖然被判三年以下有期徒刑的案件,而案情復雜。因此,應將符合普通程序簡化審的案件納入簡易程序的適用范圍,可以免去卷宗復印和出庭公訴二大塊的工作,實現真正意義上的繁簡分流,有利於降低訴訟成本,提高訴訟效率。 四、依法對符合「相對不起訴」的案件大膽適用不訴。在司法實踐中,有相當 一部分的輕微刑事案件符合相對不起訴案件卻不作不起訴,比如當事人雙方已自行調解並已和解的輕傷害案件等,這些犯罪嫌疑人本身犯罪的主觀惡性並不大,絕多數人是偶犯,一時憤怒無法自製才引發犯罪,在知道自身涉嫌犯罪後,大都能認識錯誤,並服從教育,被害人也大都原諒其過錯,有的被害人甚至主動到政法機關要求不要追究犯罪嫌疑人的刑事責任,象這種情形的案件,在司法實踐中,公安機關移送起訴後,公訴部門也都是提起公訴(怕影響不訴率),法院再經過一番的審判後大都判緩刑 。因此,對這類案件應大膽適用不訴,既有利於降低訴訟成本、提高訴訟效率,又能取得良好的社會效果。 五、簡化相對不起訴案件審批程序。相對不起訴案件是犯罪事實清楚,證據確實充分的案件,其犯罪情節輕微,社會危害性不大,如移送法院審理,則一般由一個審判員獨任審理並當庭宣判。故將相對不起訴案件改檢察委員會決定為由檢察長決定,以減少個案投入的工作量,提高辦案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