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行政訴訟法
『壹』 日本民法典的背景
在這次對西方法制的繼受中,日本在短短的十年內,制定公布了8部法律或法專典:刑法屬(1880年)、刑事訴訟法(1880年)、(明治)憲法(1889年)、法院組織法(1889年)、行政訴訟法(1890年)、商法(1890年)、民事訴訟法(1890年)和民法(舊民法、1890年)。其中有的簡直就是外國法律的翻譯。例如民事訴訟法幾乎就是那時的德國民事訴訟法的翻譯本。即使是這樣,這種立法的規模和速度也是令人驚異的。一個東方的封建國家,原來什麼近代法律也沒有,在十年內一變而與歐洲的一些先進國家(如法國、德國)「並立」(這一點正是當時日本的先進志士所企求的),當然是非同小可的。而且這些法律中,如明治憲法(以普魯士憲法為藍本)一直施行到二次大戰之後才被迫廢除;民事訴訟法施行了三十餘年,到1926年才加以修改。這些清形都成為研究日本法制史和比較法學的人們注意的焦點。
在這8部法律中,只有民法很是特別,是上述情形的一個例外,這一點更引人注意。圍繞著民法發生的「法典論爭」,被人們以之與發生在德國的法典論爭相提並論,議論不休。
『貳』 日本近代法制的 啟示
一、明治維新前日本法制的概況
1、日本奴隸制國家適應的法,是一種固有的以不成文的命令和習慣為表現形式的氏族法。
2、「大化改新」廢除奴隸制後,日本制定了《大寶律令》和《養老律令》,以加強中央集權統治。
3、1192年,日本進入武家統治時期,律令的作用不斷衰落,統治社會的是武家法典。主要有《貞永式目》、《公事方御定書》。
4、日本封建法律制度主要來自中國唐是明律,受中國封建法律影響很大。
二、日本近代法律制度的形成
日本近代法制形成的經過;草創時期、確立時期。《泰西主義》與日本近代法制的西方化。日本六法的體系與原則屬於大陸法系模式,深受法、德法典的影響,但具有不同於法國法而更接近於德國法的特點。明治維新的不徹底性,決定日本近代法制叉保留大量封建殘余,這在憲法民法、刑法中表現尤為明顯。日本近代法制建設的經驗,及其對促進「三大政策」的實現,推動資本主義發展所起的重大作用。
第二節 日本帝國憲法
一、帝國憲法的制定及其基本特點
憲法制定的歷史背景與經過。
憲法的特點:出於政治上便宜行李的考慮,帶有大綱目的性質;大量抄襲普魯上憲法,較少獨創性;「臣民」的權利和自由受到很大限制。
二、憲法所確立的國家制度
以君主立憲政體為外衣的天皇專制制度。天皇獨攬大權,內閣對天皇負責而不對議會負責,議會的立法權與監督權極為有限。軍部在國家機構中處於超內閣的特殊地位。軍部脫離內閣獨立行使軍權,直接隸屬於天皇,形成所謂「二重內閣」。日本帝國憲法是日本資產階級與封建貴族妥協的產物,是一部帶有封建性和軍事性的憲法。
第三節 日本民法典
一、民法典的制定
1890年舊民法典的公布,因其內容過於法國化,未能付諸實施。1989年頒行新民法典,主要以德國民法典草案為藍本,兼采法國民法典的法理,給合日本的實際編纂而成。
二、民法典的基本內容與特點
總則、物權、債編雖然也有明顯維護封建關系的規范,但貫穿著資產階級民法原則,總的說來適應資本主義發展的需要。親屬、繼承編深受封建父權家長制的影響,把日本固有的「家」制度、家督」繼承等保留下來,具有濃厚的封建色彩。
資本主義的財產法與封建主義的身份法相結合,是日本民法典的最大特點。
第四節 日本刑法典
一、刑法典的制定
1880年公布由法國人起草的刑法典,因其不適合日本國情,曾多次提出修改草案。1907年頒行按德國刑法典編制的新刑法典。
二、刑法典的基本內容與特點
總則中關於刑法一般原則的規定。
分則中關於罪名與刑罰的規定。
刑法典的特點:基本上體現了資產階級刑法原則,又保留著若干封建殘余(如規定侵犯皇室罪、殺害尊親屬加重處刑等);既反映古典刑法學派的報應刑思想,又帶有社會刑法學派目的刑理論的印記。
第五節 日本訴訟法典
一、訴訟法典的制定
1880年治罪法的公布。
1890年,民事訴訟法、刑事訴訟法、行政裁判法的頒行。
二、訴訟制度的特點
1、法院分為普通法院與行政法院兩個體系相適應,訴訟也分為普通訴訟與行政訴訟兩個系統。
2、刑事訴訟中的公訴採取國家追訴主義,民事訴訟貫穿當事人進行主義,法院不幹涉的原則。
3、刑事訴訟中公訴把預審作為公判前的必經程序,民事訴訟則強調和解。
4、法院得依職權調查證據,一切證據都由法官按「自由心證」進行判斷。
『叄』 日本 第一部法律是什麼
公元701年頒布的《大寶律令》是日本第一部成文法典,以中國唐朝的《永徽律》為藍圖,是一部以刑法為主,諸法合體的法典,《大寶律令》把關於刑罰的條文稱為律,把關於國家政治制度的條文稱為令。包括律六卷,令十一卷.
其內容體系:戶田篇、繼承篇、雜篇、官職篇、行政篇、軍事防務篇、刑法和刑罰篇.
《大寶律令》標志著以中國唐朝法律為模式的日本封建法律體系開始逐步建立。
日本法的特點
1、日本法是在借鑒外來發達法律制度的過程中不斷發展和完善的。其封建法律文化從體繫到內容都深受中國隋唐和明代法制的影響,成為中華法系的重要成員,而近代日本的法律文化是在學習借鑒西方法律文化的基礎上形成和發展起來的,二戰以後,日本又吸收了英美法的許多精華,成為法律移植的成功範例。
2、日本法巧妙地融合了兩大法系的特點,被稱為「混合法」。如雖然以大陸法系的六法體系為基礎,但是判例在司法實踐中的作用越來越突出,特別是戰後憲法模仿美國賦予最高法院以違憲審查權,對日本憲法的發展具有重要意義,在訴訟制度上,引進了英美法的庭審中的對抗制,同時以大陸法系的職權主義作補充,兩種訴訟體制的融合,更有利於查清案情。
3、日本法是東西方法律文化的有機結合。如作為日本流傳久遠的法律習慣,調停製度不但沒有因為法律的西化而消亡,反而在日本法不斷完善的過程中愈發顯示出生命力,始終發揮著重要的作用。
4、完備的日本經濟法對於戰後日本經濟的高速發展具有重要意義。二戰後日本經濟法受到特別重視,形成數量龐大、門類齊全、比較完整的經濟法律體系,對戰後日本經濟的騰飛直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5、日本法在發展的過程中,形成了較為發達的、完善的法學理論。法律制度的發展促進了法學的繁榮,而各派學說百家爭鳴的結果,豐富了法律的內涵,促進了法律的完善和發展。
6、日本法律制度保留了封建社會的許多殘余。如民法中的家長權、夫權、家督繼承和保護地方利益的永小作制度,刑法中的侵害皇室罪、尊親屬罪、行政訴訟中的國家主義,等等,另外,日本法律傳統中固有的軍國主義和法西斯主義內容,也不時沉渣泛起,阻礙日本法律制度的進一步發展。
http://www.xartvu.sn.cn/kejian/%CD%E2%B9%FA%B7%A8%D6%C6%CA%B7/zhjxx/12/bzzd.htm
『肆』 行政訴訟法的歷史
《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1989年4月4日第七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二次會議通過;根據年11月1日第十二屆全國人在常委會第11次會議《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於修改〈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的決定》修正,自2015年5月1日起施行。
一、中國封建時代,人們心目中沒有民可以告官的觀念
封建時代,中國的皇帝代表統治階級依靠封建法律統治和壓迫老百姓。當時的法律,是民、刑、行政不分;實體、程序不分的。由於長期以來官貴民賤、官尊民卑的意識形態,人們心目中沒有民可以告官的觀念。不存在提起「民可以告官」的訴訟制度。
二、新中國成立後,始終未形成規范的行政訴訟制度
1989年4月4日《行政訴訟法》的制定與實施,打破了幾千年傳下來的傳統觀念,建立起了民可以告官的行政訴訟制度。因此,人們普遍地把這部法律叫做「民可以告官」的法律。它是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和社會主義法制建設的一個重要里程碑 。
中國行政訴訟法,除《行政訴訟法》中比較集中地規定的一些行政訴訟法律規范外,還包括其他分散規定在其他許多法律、法規中的行政訴訟法律規范。
三、行政訴訟法,是建立資產階級國家以後的產物。
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有的國家已制定了行政程序方面的單行法律,如美國的《聯邦行政程序法》、日本的《行政案件訴訟法》、德國的《聯邦行政訴訟法》等。有的國家還設有行政法院,受理行政案件。把程序法同實體法逐步分開來形成為兩個相對獨立的法律部門,已成為當代行政法發展的必然趨勢。
現代國家的行政法,同刑法、民法不同,大多數國家的許多行政法律文件中,都既規定了實體法規范,又同時規定了相應的程序法規范。而在刑法領域和民法領域中,實體法同程序法已基本分開,形成了刑法、刑事訴訟法和民法、民事訴訟法等相對獨立的法律部門。
『伍』 關於日本法律的一些問題...
1、日本在除奴隸社會的氏族法以外,沒有自己創設的法律。奴隸制時期,日本使用固有的氏族法,主要表現為不成文的命令和習慣。公元645年的「大化革新」,廢除了奴隸制,確立了以天皇為中心的中央集權統治,創建了以唐朝法律為模式的日本封建法律制度。明治維新以前,日本法承襲中國唐代和明代法制的傳統,是中華法系的重要成員。明治維新以後,日本加入了大陸法系的行列,以德國法為樣板建立了六法體系,但也保留了濃厚的封建因素。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日本又吸收了英美法的許多精華。因此,日本法同時具有兩大法系的特徵。
2、而中國的現代法律,是在民國時期,效仿法租界和德租界的大陸法系建立的,後來也借鑒吸收了英美法系同時也難免具有封建思想的殘余。新中國的法律也是在此基礎上建立起來的但剔除了封建思想的殘余,經歷了到建立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法律制度的過程。
由於近代以來法的現代化方式的影響,加上建國後引入的前蘇聯法律模式也是受民法法系的影響,所以,我國總體上仍然傾向於民法法系,但吸收了普通法系的一些經驗,如審判程序等。
日本的司法制度
(一)司法組織
1.近代司法組織的形成
明治維新初期,日本還沒有系統的法院組織體系,司法與行政不分。1871年成立司法省,民刑裁判權統一由其監管,地方則由地方行政官兼任司法官。1875年制定《大審院各級法院職制章程》,規定大審院為全國最高司法機關,下設上等法院、巡迴法院、府縣法院,廢除了地方官兼任司法官的制度,初步實現了司法與行政的分離。
明治憲法頒行後,按法國和德國的模式建立了普通法院和行政法院兩個系統,並於1890年頒布了《裁判所構成法》和《行政裁判法》。《裁判所構成法》參照德國法院組織體系制定而成,規定全國設區法院、地方法院、控訴院、大審院,實行四級三審制。《行政裁判法》規定了行政法院組織以及行政訴訟原則和制度,共4章47條。法律規定在東京設立行政法院,只負責審理依法律、敕令及有關行政裁判文件所規定的行政違法案件。
1893年制定了《律師法》,規定律師須在各地方法院的名簿上登記,而且要加入所在地的律師會,地方律師會則須接受地方檢事局首長的監督。
2.戰後司法組織的改革
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根據《日本國憲法》的原則和精神,制定、頒布了《法院法》、《檢察廳法》和《律師法》,從而使日本的司法組織發生了很大變化。
1947年頒布實施的《法院法》廢除了明治憲法體制下設立的行政法院和特別法院,實行單一的法院體系;法院為最高法院、高等法院、地方法院、簡易法院四個審級。
1947年頒布實施的《檢察廳法》按法院審級設置獨立的檢察廳,分為最高檢察廳、高等檢察廳、地方檢察廳和區檢察廳四級;作為統一執行國家檢察工作的機關,下級檢察廳受上級檢察廳領導,法務大臣有權對檢察廳進行一般的指導監督;檢察官不再是司法官,而是國家行政官吏,其地位受法律保護。
1949年頒布的《律師法》確立律師自治原則,改變了日本律師處於國家機關嚴密監督之下的的舊體制,並規定:律師的主要使命是維護人權、伸張正義,在地方法院轄區內設立律師會,在全國設立日本律師聯合會;律師聯合會是所有律師都必須參加的團體,它是指導、聯系及監督全國的律師及律師會的最高機關;律師有權設置律師事務所,但須向所在地的律師會辦理申報手續。現在日本的律師事務所分單獨事務所和共同事務所兩種,大部分的律師都集中在日本的大城市,其主要業務活動是參加法庭訴訟。
日本的法官、檢察官、律師的社會地位很高,均有嚴格的考試、錄用、培養制度,對日本法學理論的發展和法律實踐的完善都有很大的貢獻,三者一起構成日本的「法曹三者」,被譽為「法制建設上的三根支柱」。
(二)訴訟制度
1.近代訴訟法典的制定
(1)《刑事訴訟法典》的制定
1890年,日本參照德國刑事訴訟法,頒布了《刑事訴訟法》,它分為8編15章,共 334條,其基本特點是:將訴訟分為公訴與私訴,公訴由檢事提起、以證明犯罪和適用刑罰為目的,私訴由被害人提起,以返還贓物及得到因犯罪行為造成的損害賠償為目的;具體規定了法官的迴避制度;把預審作為公判審理前必須的訴訟程序;規定了4種上訴形式,即控訴、上告、非常上告、抗告。
(2)《民事訴訟法典》的制定
1880年日本曾仿照1807年的法國民事訴訟法制定過一個草案,但因政府已准備改效1877年的德國民事訴訟法而未能交付審議。1884年聘請德國專家幫助起草民事訴訟法典,經法律調查委員會的幾度修改,於1890年4月獲得通過並公布,次年1月開始實施。該法典是日本第一部民事訴訟法典,分為8編12章,共805條,主要特點有:貫徹當事人進行主義、法院不幹涉的原則;肯定了通過和解解決民事糾紛的傳統做法,訴訟提起前可以申請法院和解,在第一審程序中的任何階段法官都有權進行和解嘗試,若和解不成再進行判決;法院在審理上訴案件時,只限於在原審提出的請求和上訴申請的范圍內進行。
2.戰後訴訟制度的變化
二次大戰以後,刑事訴訟制度發生了很大變化。
(1)1948年日本《刑事訴訟法》體現出新的特點:① 規定各種強制處分都須有令狀,新設宣告拘留理由制度,體現了保障人權的原則;② 明確刑事案件的追訴權專屬於檢察官和檢察官根據罪犯的情況享有起訴或不起訴的裁量權,但又規定職權濫用罪,以防止檢察官行使職權的不公正;③廢止預審,擴大辯護制度,限制被告人自供的證據能力,體現了對被告當事人地位的尊重;④檢察官提起公訴時只向法院提交一份起訴狀,而不移送案卷和證據材料,貫徹了以庭審為中心和辯論原則;⑤廢除了對被告人不利的再審,對被告有利的按其請求可以再審,第二審的控訴從原來的復審制改為事後審查制。總之,這個法典體現了大陸刑訴制度與英美刑訴制度相結合的特點。
(2)1929年開始實施的《民事訴訟法》在二次大戰後並沒有被全面修改,但隨著客觀形勢的變化和受美國法律制度的影響,對《民事訴訟法》作了部分修改,頒布了單行法規,在減輕訴訟雙方的負擔、削弱父權干涉主義及訴訟程序民主化等方面有所改進。後又出現將本來屬於《民事訴訟法》的事項分離出來的趨勢,如1979年制定了《民事執行法》、1989年制定了《民事保全法》等單行法規,使民事訴訟制度發生了相應的變化。
戰後廢除了行政法院的設置,行政訴訟案件也由普通法院審理,但由於行政訴訟案件的特殊性,1948年制定《行政案件訴訟特例法》。現行的行政訴訟制度則主要體現在1962年制定的《行政案件訴訟法》中。行政案件的訴訟程序有其相對獨立性。
『陸』 行政訴訟法案例:聯營,合資,合作,股份公司大神們幫幫忙
標准答案: 1、中方股東,日方股東。見行政訴訟法解釋第15條。 2、可以。同上。 3、股東不可回,但股東大會可以。答見解釋第18條。 4、無。一為行政法律關系,一為民事法律關系。與民法上的代位權不同。
『柒』 概括日本近代憲政的主要內容
日本共有兩套憲法.分別為大日本帝國憲法及日本國憲法.
大日本帝國憲法,是日本基於近代立憲主義而制定的首部憲法,公布於1889年(明治22年)2月11日,並於1890年(明治23年)11月29日施行。很多情況下,該部憲法也被稱作「明治憲法」或「帝國憲法」。與現行有效的日本國憲法相對應,也經常被稱作「舊憲法」。
在亞洲諸國中,該部憲法的歷史僅次於土耳其奧斯曼帝國的《奧斯曼帝國憲法》,在東亞范圍內,則是首部近代意義上的憲法。但是在實際運用中,奧斯曼帝國憲法並沒有發揮實質性的功能,因此可以說大日本帝國憲法是亞洲首部真正得到實行的近代憲法。或許與憲法發布敕令上提到的「不可磨滅之大典」有關,在制定日本國憲法前的大半個世紀里,這部憲法沒有經歷任何修改或變更。
值得注意的是,盡管這部憲法的名稱中帶有「大日本帝國」的文字,但當時並不是日本正式的國號,一直到昭和11年(1936年)日本的國號才正式統一稱為「大日本帝國」。
該部憲法,兼具立憲主義和國體論的要素,一方面基於立憲主義確立了議會制度,但另一方面議會的許可權也受到國體的制約和限制。
[編輯]立憲主義的要素
帝國憲法中具備如下一些立憲主義的要素。
憲法第2章保障臣民的言論自由、結社自由及秘密通信等權利,但其前提是上述權利仍受到相關法律的保留。
上述權利,是天皇恩賜給臣民的權利。但在日本國憲法中,這些權利是永久不可侵犯的基本人權。此外,舊憲法中規定,根據「法律相關規定」或「在法律范圍內」,上述權利受到一定的限制,這就是所謂的「法律保留」或「安定秩序」的概念。這一點也與日本國憲法不同,後者僅僅規定了「社會公眾的福利」是限制基本人權的唯一要素。但是,也有一種學說認為,日本現行憲法根據「社會公眾的福利」對人權的限制也是一種根據法律的限制,因此與舊憲法相比,只是限製程度有差異,並沒有本質的不同。從這種立場出發,舊憲法作為一國基本大法,明文規定了基本人權,這一點在當時的社會觀念中也可被認為是相當超前的。
確立了三權分立體制:立法權由帝國議會行使,行政權由國務大臣掌控,司法權由法院支配。
憲法第3章規定設立帝國議會,眾議院由民選的議員組成。
帝國議會具有法律的同意權,關於臣民權利、義務等帶有法律保留的內容,未經帝國議會同意不得變更。另外,帝國議會也有法案提出權和預算同意權,可以通過審議預算來監督行政權力。此外,也有條件地具有上奏權和建議權(盡管最終需要天皇的認可和國務大臣的署名,但議會可以通過行使建議權對政策進行事實上的參與。)。
憲法第4章規定,天皇的行為應得到國務大臣的輔助。(大臣責任制或大臣進言制)。
關於內閣或內閣總理大臣的規定,主要見諸內閣官制。內閣總理大臣雖然位居國務大臣之首,但其地位與各大臣平等,也沒有對其他國務大臣的指揮監督權或任免權,因此在表面上其許可權並不大。[5]但是,內閣總理大臣具有機務奏宣權(奏請並宣讀天皇的許可的許可權)以及對國務大臣的奏薦權(奏請天皇任命的許可權),因此在實際上仍具有強大的權力。
確立了司法權的獨立。
司法權由天皇授權給法院行使,這意味著司法權的獨立。另外,日本採用了歐洲大陸型的司法制度,對行政訴訟的管轄權,不是由司法法院,而是由專門的行政法院管轄。關於這一制度的依據,可以參考伊藤博文編寫的《憲法義解》,書中提到行政權也需要從司法權中獨立出來。
[編輯]國體的要素
舊憲法中國體的要素如下:
接受皇祖皇宗「天壤無窮之宏謨」的神意,根據天皇繼承「國家統治大權」的上諭,天皇被置於國家元首和統治權的總攬者的地位。所謂「國體」,就是規定天皇統治日本的基本體制。
從法理上將天皇統治權進行正當化的國體論主要由兩個類別。一種是憲法起草者之一井上毅等人主導的國體論,另一種是高山樗牛、井上哲次郎等人主導的「家秩序國體論」。憲法制定之初,以前者為主流觀點,但在甲午戰爭和天皇機關說事件之後,後者的學說漸漸成為國家權威的通說。
天皇擁有被稱為「天皇大權」的廣泛許可權。
例如根據獨立命令而制定法規的權力(第9條)、締結條約(第13條)等不受議會制約而行使的權力等,在其他君主立憲制國家找不到類似的規定。另外,雖說是天皇的許可權,但在實踐中,往往是內閣經過天皇了解許可後代為行使其許可權。
帝國議會並非立法機關,而只是天皇立法的輔助機關。
議會作為立法輔助機關,在制定法律時需要天皇的許可和國務大臣的署名。另外,天皇也保留了發布緊急敕令和獨立命令的許可權。而帝國議會也沒有提出憲法修正案的權利。
作為帝國議會的一部分,由非民選產生的貴族院行使與眾議院幾乎同等的許可權。
作為制約內閣的機構,設置了樞密院等機關。
此外,還有元老、重臣會議、御前會議等未經法律規定的眾多議事機關。
獨立天皇的統帥權,規定陸海軍不對議會負責。
採取皇室自律主義,將皇室典範等重要的憲
『捌』 行政訴訟時效法律是怎麼規定的
行政訴訟時效在《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中的規定如下:
第三十八內條公民、法人或者其容他組織向行政機關申請復議的,復議機關應當在收到申請書之日起兩個月內作出決定。法律、法規另有規定的除外。
申請人不服復議決定的,可以在收到復議決定書之日起十五日內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復議機關逾期不作決定的,申請人可以在復議期滿之日起十五日內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法律另有規定的除外。
第三十九條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的,應當在知道作出具體行政行為之日起三個月內提出。法律另有規定的除外。
第四十條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因不可抗力或者其他特殊情況耽誤法定期限的,在障礙消除後的十日內,可以申請延長期限,由人民法院決定。
『玖』 日本政治制度內容
日本國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前,長期實行由天皇總攬統治權的君主立憲制。戰後,根據1947年《日本國憲法》實行議會內閣制,天皇作為國家的象徵仍保留下來。
明治維新以前的政治制度
日本國家形成較晚,3世紀初期才出現早期的奴隸制國家,即邪馬台國。約4世紀,在本州中部又興起了一個更發達的奴隸制國家,即大和國。到5世紀,日本奴隸社會進入繁盛時期。646年,大和國發生「大化改新」,仿效中國唐朝的政治制度,實行自上而下的政治、經濟改革,廢除了奴隸制度,確立了中央集權的天皇制國家。701年以後,又積極推行律令制度,於702年和718年分別制定和頒布了《大寶律令》和《養老律令》,進一步肯定了大化改新的成果,加強了中央集權制,完成了奴隸制國家向封建制國家的轉變。
8世紀後半葉,土地私有和庄園制度得到發展,10世紀時封建武士開始崛起。12世紀末,武士出身的將領源賴朝建立了統治全國的軍事政府──鐮倉幕府,從此,日本進入幕府時期。以將軍為首的幕府成為中央政權,天皇形同虛設。墓府政治又稱武家政治,它以軍事封建統治為特色,以首長武家棟梁與從者武士之間的主從關系為基礎。從者對棟梁(主人)提供軍事服務(奉公),主人對從者恩惠(御恩)以土地,同時保護其領地。江戶幕府時期,幕府又把將軍領地、天皇和公卿以外的全國土地分為許多藩,封大名為藩主(諸侯)。大名在自己的領地內,享有軍事、行政、司法和徵收貢賦等權利,但他必須對幕府納貢和負擔軍事義務。藩成為幕府統治全國的地方機關。
明治維新後的政治制度
19世紀中葉,隨著西方資本主義勢力頻頻叩關,民族矛盾和封建社會內部矛盾激化。1868年德川幕府被推翻,結束了封建幕府政治,成立了明治天皇為首的維新政府。史稱「明治維新」。通過1868年的版籍奉還和1871年的廢藩置縣,將封建領主占據的藩地統歸天皇管轄。特別是經過1868~1869年平息士族反叛的戊辰戰爭,日本開始走上近代君主立憲制的政治軌道。1885年結束了明治初年以來的太政官制,創設了內閣制。1889年(明治二十二年二月)正式頒布欽定的《大日本帝國憲法》(通稱《明治憲法》)。接著,又相繼制定了《皇室典範》、《議會法》、《貴族院令》、《眾議院議員選舉法》、《會計法》等,確立了天皇主權的君主立憲政體。
天皇
《明治憲法》規定,「萬世一系之天皇」是主權者。天皇被奉為神之子孫,天皇主權出典於天孫降臨的神話。天皇主權也就是神敕主權,萬世一系即與天地共存。天皇神聖不可侵犯。天皇為國家元首,總攬統治權。天皇集立法、行政、司法及統率軍隊的權力於一身,立法權在帝國議會協贊(同意)下,行政權在各國務大臣輔佐下由天皇行使,司法權由法院以天皇的名義行使。天皇的地位至高無上,內閣只對天皇負責,不對議會負責,議會作用很小。天皇還有緊急敕令、獨立命令權及非常大權等。
帝國議會
形式上是國民參與立法的機關。由貴族院和眾議院構成。貴族院由皇族、華族及敕選議員組成,實權掌握在華族和終身敕選議員手中;眾議院由民選的議員組成。兩院的職權雖然對等,但貴族院可以推翻眾議院的決定。帝國議會雖有參與制定法律和預算的權力,但議會通過的法案須經天皇裁可才能成為法律。
政府
內閣及其國務大臣從屬於天皇,只對天皇負責,並對天皇的行政權的行使起輔佐作用。但國務大臣的輔佐權不包括皇室事務和軍事統帥事務,而且這些事務也不受議會監督。從議會和政府的關系看,議會不能決定內閣的去留;權力重心在政府,政府可以緊急敕令等方式削弱議會的立法權;在預演算法案未成立時,政府可依上年度的預算實施財政。
樞密院
《明治憲法》保留了1888年為審議舊憲法和皇室典範而建立的樞密院,作為天皇的咨詢機構而獨立於內閣之外。其成員由議長、副議長及顧問官組成,是審議重要國務的合議體。也稱樞密顧問。在法律上雖是單純的咨詢機構,但在實際政治上,對政府起議會第三院的制約作用。
法院
司法權由法院以天皇名義行使,但天皇和內閣均不參與審判。當時的司法權不包括對行政案件的審判,在普通法院之外另設行政法院,負責審理行政案件。行政訴訟事項以法律列舉限定,范圍不廣。
現代日本政治制度
明治維新後,資本主義經濟迅速發展,日本逐步走上軍國主義道路。1937、1941年日本相繼發動侵華戰爭和太平洋戰爭。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盟軍佔領日本。1945年10月,佔領軍最高司令官D.麥克阿瑟命令日本政府修改《明治憲法》。在松本草案被佔領軍總司令部否定後,代之以麥克阿瑟草案。日本政府在此基礎上擬定了「憲法修正綱要」,1946年6月交付帝國議會討論,議會通過後,於同年11月3日公布,1947年5月3日實施。由11章103條構成,正式名稱為《日本國憲法》。根據這部憲法,日本由戰前具有濃厚軍國主義、封建主義色彩的君主立憲制改為議會內閣制的代議民主制,實行立法、行政、司法的三權分立原則,國家主權屬於國民,天皇作為國家象徵被保留;實行「地方自治」原則;放棄戰爭,不保持武裝力量。
天皇
《日本國憲法》第 1條規定:「天皇是日本國的象徵,是日本國民統一的象徵,其地位基於主權所在的日本國民之總意。」天皇只行使有關國事的行為,並無關於國政的權能。天皇有關國事的一切行為,須經內閣的建議與認可,由內閣負其責任。天皇既不具有傳統君主的性質,也不具備國家元首的性質。天皇的地位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
國會
國會是政權的最高機關,是國家唯一的立法機關。由眾議院和參議院構成,兩院議員均從國民中選舉產生。眾議院議員任期4年;參議院議員任期6年,每3 年改選半數議員。國會有立法權,對政府的財政監督權、條約的批准權、內閣總理大臣的提名權,議院有國政調查權、對法官的彈劾裁判權等。雖然一切法案都由國會審議,但內閣也有提案權,內閣提出的法案占 80%以上。眾議院權力大於參議院。如參議院對眾議院已經通過的法律作出不同決議時,眾議院再次以出席議員2/3以上的多數通過即成法律。眾議院有權對內閣提出不信任案或否決信任票,但內閣總理大臣可以建議天皇宣布解散眾議院。國會的常會每年召開 1次。內閣可以決定召集國會臨時會議,一定數額的議員也可要求內閣召集臨時會議。會期及延長事宜由國會本身決定。眾議院被解散時,參議院也同時閉會。如有需要,內閣可要求參議院緊急集會。緊急集會所採取的臨時措施,如在下屆國會開會後10日內不能得到眾議院同意,即失去效力。
內閣
中央政權機關的領導核心,是由內閣總理大臣及其他國務大臣組成的合議體,行政權不屬於個人,而屬於統一體的內閣。內閣總理大臣由天皇根據國會的提名任命,其他國務大臣由內閣總理大臣任免,內閣總理大臣須在國會議員中提名,半數以上的國務大臣也必須是國會議員,內閣對國會負連帶責任。內閣必須得到眾議院的信任,否則,內閣有權建議天皇解散眾議院,或者內閣總辭職。內閣由議會多數黨組成,多數閣員屬該黨議員,因此內閣和議會通常能保持一致。
法院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日本參照英美法系進行了司法制度改革,強調司法獨立,廢除了明治維新時期仿效大陸法系建立的行政法院和特別法院。法院組織系統分最高法院和下級法院兩類。最高法院享有最高司法審查權,對國會和行政的決定和行為進行監督。下級法院分為高等法院、地方法院、家庭法院和簡易法院。各級法院一般兼理民事、刑事和行政案件,實行四級三審制。法官實行任命制,最高法院法官的任命須交國民審查。法官根據憲法具有「身份保障」,但國會兩院組成的彈劾法院可審判被追訴法官。
地方自治制度
第二次世界大戰前,日本中央對地方實行嚴格控制。戰後,《日本國憲法》和《地方自治法》擴大了地方自治的權力。《地方自治法》規定,都道府縣及市町村為普通地方公共團體;東京都的特別區、地方公共團體的組合、財產區及地方開發事業團為特別地方公共團體。地方自治的職權包括:地方財政和地方財產管理權,地方公共事務和公益事業管理權,課稅權、警察權、統制權等行政執行權,在法律允許范圍內制定地方條例權等。自治機關由地方行政機關和地方議會組成。各級行政首長和議會議員均由居民直接選舉產生和罷免。在中央與地方的關系方面,雖然憲法和法律限制中央對地方的統制監督權,但中央對地方實行嚴格的監督和指導。如地方議會制定、修改或廢除條例必須報自治省大臣核准;制定預算必須符合中央預算規定的比例;各項公共事務的管理應受有關省大臣的監督;總理有權直接罷免地方行政首長,地方大多數公務員由自治省安排等。
選舉制度
《日本國憲法》保障普遍選舉、秘密選舉和平等選舉,以個人選舉、直接選舉、任意選舉為前提。《日本國憲法》和1950年的《公職選舉法》確立了國會議員、地方公共團體議會議員及其首長的選舉制度。眾議院議員512人,由全國130個選區選出;參議院議員252人,其中,100人以全國為1個選區,依比例代表制選出(采頓特計票法),其餘 152人以都道府縣區劃為選區選出。地方議會議員定員由法律規定。選舉的管理由行政委員會負責,分為中央選舉管理委員會以及都道府縣和市町村選舉管理委員會。年滿20歲以上者均有選舉權,對地方議會議員及其首長的選舉,還有居住期限的限制。對參議院議員和都道府縣知事的被選舉權,為30歲以上,其餘為25歲以上。禁治產者和禁錮刑(徒刑)以上的受刑者,無選舉權和被選舉權。
政黨制度
日本實行多黨制。雖在國會中佔有席位的政黨不少,但自由民主黨自1955年以來長期單獨執政。自由民主黨內部派系林立,派系斗爭從未間斷,在斗爭中,主流派和反主流派不斷重新組合,這是日本政黨制度的一個特點(見日本政黨)。
國民的權利
《日本國憲法》以尊重人權為基本原則,確認國民(不再是臣民)享有的一切基本人權不受妨礙,憲法所保障的國民權利是「不可侵犯的永久權利」,法律不得限制;憲法保障的基本權利的范圍比過去擴大,增加了對公務員的選舉罷免權、公民的賠償請求權、不受奴隸式拘束和苦役的自由、選擇職業的自由、脫離國籍的自由、學問自由、生存權、受教育權、勞動權、刑事賠償請求權等新的規定。
『拾』 行政訴訟法應增加的幾種判決方式
我國行政訴訟法和最高人民法院的司法解釋已經規定了包括維持判決、撤銷判決、履行判決、變更判決、確認判決和駁回原告訴訟請求判決等六種形式的判決。隨著我國加入WTO,現有的行政訴訟判決已經不能完全適應司法實踐的需要,筆者認為,行政訴訟法目前應當增加以下幾種判決形式: (一)禁令判決 禁令,是一種停止某種行為的命令。禁令制度最早起源於英美法系國家的司法判例。在英國的行政訴訟制度中,禁令是高等法院王座分院對低級法院和行政機關所發出的特權命令,禁止它們的越權行為。禁令僅適用於作出前和在執行過程中的決定。禁令分為臨時禁令和永久禁令,其作用在於防止、阻止和制止侵權行為。 世界貿易組織的TRIPS協議第50條中,臨時禁令被稱為「臨時措施」,即「如果認為適當,司法當局應有權在開庭前依照一方當事人請求,採取臨時措施,尤其是在一旦有任何遲誤則很可能給權利持有人造成不可彌補的損害的情況下,或在有關證據顯然有被銷毀的危險的情況下」,也就是指侵害的行為即將擴大,若不制止,將使權利人的權利被侵害范圍和程度加重,還有有關侵權證據可能丟失,所採取的一種應急措施。這種臨時措施的目的是為了制止侵犯任何知識產權活動的發生,尤其是制止包括剛由海關放行的進口商品在內的侵權商品進入其管轄范圍的商業渠道,保存侵權的有關證據。要有效地保護知識產權權利人的利益,關鍵是看能否防止侵權的發生,防止侵權的擴大,制止侵權的繼續,因此在知識產權行政案件中,禁令判決是一個非常有效和重要的工具。世界上許多國家已經把禁令制度引入知識產權的保護機制。禁令分為臨時禁令和永久禁令。臨時禁令是法院為了制止即將發生的或存在著發生的危險性的侵權行為,根據當事人的申請在作出判決之前而頒布的一項禁止行為人不得為某種行為的強制命令。永久禁令是法院在查明案件事實後,對案件要作出最後裁決時所作出的停止侵權行為的命令。為了適應入世需要,加大我國對知識產權的保護力度,我國在新修訂的專利法、商標法、著作權法里增設了訴前停止侵權行為的臨時措施,這是一種防止侵權和阻止進一步侵權的救濟措施。 現行的專利法、商標法和著作權法等都明確規定了訴前責令停止侵權行為的措施。「訴前責令停止侵權行為」與「臨時禁令」、「臨時措施」的稱謂雖然不相同,但在實質上都是符合TRIPS協議的執法要求的一項同等的司法措施,具有相同的功能與效力。TRIPS協議第50條規定的「臨時措施」是指如果侵權活動發生在即,司法當局有權採取及時、有效的臨時措施加以禁止,即明確了臨時措施是對即發性侵權的一種制止措施。永久禁令適用於侵權行為已經開始而行為人沒有停止侵權行為的情況,臨時禁令可適用於即發侵權行為;永久禁令是法院經實體審理、確認行為人的行為構成侵權之後判令行為人承擔的一種法律責任,無需當事人提供擔保,並可予以強制執行。因此,臨時禁令對即發侵權的救濟有著特別重要的意義。 (二)中間判決 中間判決是相對於終局判決而言的。中間判決是指法院對於一個或者數個別的爭點(先決問題)作出判決,而非對於訴訟標的的全部或者一部分作出判決。在訴訟法原理上,凡是當事人所主張的各種獨立的可導致法律上效果的一切攻擊或者防禦方法,達到了可以作出判決的成熟時機,而訴訟尚未全部終結時,為了使訴訟程序和法律關系變得簡單明了,法院可以作出中間判決。 在行政訴訟中規定中間判決的實益主要表現在:第一,法院對於原告提起的關於行政行為合法性的問題,包括全部訴訟前提要件以及實體判決前提要件,均可以進行中間判決。在行政訴訟中,經常要遇到關於「附屬問題」的處理。附屬問題是大陸法系國家行政訴訟中的一個重要概念。一個案件本身的判決,依賴於另外一個問題,後面的問題不構成訴訟的主要標的,但是決定判決的內容,成為附屬問題。而「審判前提」問題則是將附屬問題作為訴訟案件的前提,按照管轄規定由有管轄權的法院裁決的案件處理方式。目前,越來越多的行政案件涉及到民事、刑事法律關系,在實踐中處理起來有相當的難度。司法實務界普遍感到,法院必須有一種處理審判前提問題的判決方式。中間判決不能一概解決此類審判前提問題,但是,缺乏中間判決使法官在作出裁斷時捉襟見肘。第二,如果對訴訟請求的原因和數額均有爭議的,法院可以先就原因做出中間判決。即在訴訟標的要求確定數額的情況下,如果當事人對訴訟請求的原因以及數額均有爭議時,法院可以先作出請求原因正當的中間判決。 (三)舍棄、認諾判決 在民事訴訟中,由於當事人對於實體上的權利具有處分自由,反映在訴訟程序中對於訴訟標的也有處分的自由,是謂「處分權主義」。法院根據當事人的舍棄或者認諾,作出該當事人敗訴的判決。認諾是指被告對法院所作出的承認原告所主張的要求全部或者部分有理由的單方意思表示。在認諾情況下,被告的「認諾」是一種僅對法院的單方的意思表示,被告承認原告主張的訴訟理由或者訴訟請求全部或者部分存在。舍棄是指原告法院所作出的承認訴訟請求權部分或者全部不存在的單方意思表示。在舍棄情況下,原告的「舍棄」是一種僅對法院的單方的意思表示,原告承認自己的訴訟請求無理由。認諾和舍棄在法律性質上相同。 行政訴訟中是否允許認諾和舍棄,還存在不同的意見。有人認為不應當允許認諾和舍棄。理由是:首先,我國行政訴訟法規定,行政訴訟不適用調解;其次,在行政訴訟中的被告,對於行政職權並無處分權;最後,在民事訴訟中,由於大量案件是通過辯論主義方式審理,以及「誰主張誰舉證」的舉證責任制度,這是認諾和舍棄的基礎條件,但在行政訴訟中,職權主義的強調以及被告負舉證責任等與民事訴訟有相當大的區別,不宜採取與民事訴訟相同的處分方式。有人則認為,應當引入認諾和舍棄制度。首先,行政訴訟法規定不允許調解的制度,現在已經證明是需要進一步修改和完善的;其次,在大陸法系國家(如德國和日本),行政訴訟中允許認諾和舍棄已經成為較為完善的制度,並為相關的行政訴訟法典規定;再次,在司法實踐中,通過原、被告之間的調解結案的行政案件並不在少數;最後,對於訴訟請求權的認諾和舍棄屬於當事人的法定權利。還有人認為,當事人並非對所有樣態的訴訟請求權均得予以處分,應當根據是否關涉國家利益、公共利益來判斷。如果當事人爭議的訴訟標的可以通過和解方式解決,依據該制度應當允許認諾和舍棄的存在。 筆者認為,在行政訴訟中,在一定情況下適用和解,是行政行為具體性質多樣性的反映。筆者同意有人提出的,在當事人「得為處分」的情況下,完善認諾和舍棄制度。所謂「得為處分」似應包括以下情形:一是行政機關認識到被訴具體行政行為有違法或者不當的瑕疵、錯誤以及情勢變更的事由,得自行變更或者撤銷原具體行政行為時;二是原具體行政行為涉及的是完全屬於行政自由裁量權范圍,或者合法但不合理的具體行政行為;三是原具體行政行為屬於當事人有一定處分權的行政裁決、行政合同行為等,例如行政機關針對平等主體所作出的顯失公平的民事賠償(補償)裁決;四是原具體行政行為所依據的事實或者法律關系,經過法院依職權調查仍然無法或者顯然難以查明,依照相關行政程序法得為和解的情形;五是考慮到目前行政審判尚處於初創階段,對於一些具有較大社會影響而又違法的行政行為通過協調解決的行政案件,可以在嚴格審查的前提下,適當承認當事人就本案的處分權。 綜上,認諾、舍棄判決是指法院在原告向其舍棄訴訟標的的主張或者被告向其承認原告訴訟請求有理由時,如該訴訟標的與國家利益、公共利益無涉,當事人對訴訟標的有處分權的情況下,作出的該當事人敗訴的判決形式。 經過十餘年的實踐,人們已經意識到,行政訴訟法規定的判決形式越來越難以適應各種類型的行政案件。筆者建議,應當繼續完善和增加各類判決形式,以適應紛繁復雜的各類行政案件實際情況,以使行政判決更具合理性、科學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