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體法程序法與訴訟法
A. 我想知道實體法與程序法的區別,如何分辨它們,請詳細說明,或者舉例子
一、內容不同
1、實體法:規定具體權利義務內容或者法律保護的具體情況的法律,如民法內、合同法容、婚姻法、公司法等等。
2、程序法:規定以保證權利和職權得以實現或行使,義務和責任得以履行的有關程序為主要內容的法律,如行政訴訟法、行政程序法、民事訴訟法、刑事訴訟法、立法程序法等等。
二、功能不同
1、實體法:實體法的主要功能在於規定和確認權利和職權以及義務和責任。
2、程序法:程序法的主要功能在於及時、恰當地為實現權利和行使職權提供必要的規則、方式和秩序。
三、特點不同
1、實體法:具體到權利義務內容,規定和確認權利和職權以及義務和責任。
2、程序法:程序法在過去被認為僅僅是各種程序進行方式的規范,純粹為技術性、工具性的法律安排,並不涉及人民的實體權利,因此在法學研究中並不具有獨立的地位。
B. 法律的內容有:實體法和程序法.請問什麼叫實體法、程序法
您好,實體法即指規范當事人權利義務的法,最典型的是三大實體法:民法、刑法、行政法。程序法簡言之就是為實現實體權利要走的過程,典型對應的是三大訴訟法。
C. 實體法和程序法是什麼區別
一、功能不同
1、程序法
程序法的主要功能在於及時、恰當地為實現權利和行使職權提供必要的規則、方式和秩序。為了描述程序的重要性和公正性,美國當代著名倫理學家羅爾斯在《正義論》一書中形象地把公正程序喻為「切蛋糕」的規則。
蛋糕是權利和利益的象徵,一個人負責分配蛋糕,如果程序性規則允許他在為別人分配蛋糕時也可以不加限制地為自己留一快,則他將有可能盡量少地分給別人,而盡可能多地留給自己。
2、實體法
實體法的主要功能在於規定和確認權利和職權以及義務和責任。法律上的權利是法律關系主體(也稱為權利主體),如自然人、法人依法擁有的利益、主張、資格、力量或者自由,這種權利的實現歸根結底將給權利主體帶來有形或者無形的利益。
二、內容不同
1、程序法
程序法是規定以保證權利和職權得以實現或行使,義務和責任得以履行的有關程序為主要內容的法律,是正確實施實體法的保障。審判活動則是實體法和程序法的綜合運用。
作為實體法的對稱,不能簡單地把程序法與訴訟法或者審判法相等同,因為程序法是一個大概念,既包括行政程序法、立法程序法和選舉規則、議事規則等非訴訟程序法,也包括行政訴訟法、刑事訴訟法、民事訴訟法等。
2、實體法
實體法是規定和確認權利和義務以及職權和責任為主要內容的法律,如憲法、行政法、民法、商法、刑法等等。而程序法是規定以保證權利和職權得以實現或行使,義務和責任得以履行的有關程序為主要內容的法律,如行政訴訟法、行政程序法、民事訴訟法、刑事訴訟法、立法程序法等等。
三、地位不同
1、程序法
在我國長期的法律傳統中,普遍存在著重實體法輕程序法的觀念。即使在今天,我國法律體系中的程序性法律規范也沒有受到應有重視,表現為至今立法程序法、行政程序法、違憲監督程序法等重要程序法尚未出台,已有的程序法。
即使像刑事訴訟法那樣被修改過不長時間的法律,以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標准和要求來看,一些內容也需要進行修改完善。
2、實體法
在執法和司法實踐中,把程序置於不顧的現象也時有發生。例如,法院公開審判早已是我國訴訟法治的一項基本原則,但直到現在,還需要舉國上下疾呼「落實公開審判制度」。
又如,在一些地方,以刑訊逼供方式非法獲取證據的做法仍屢禁不絕。種種實例表明,忽視程序法的現象普遍存在,應當進一步有針對性地加強法治宣傳教育,盡快轉變人們重實體法輕程序法的觀念,努力強化人們的程序法意識。
D. 訴訟法和實體法的區別
法理學在研究法律和法律現象的過程中,依據不同的標准,將法律分為不同的種類。實體法與程序法的劃分,就是其中的一種分類。一般而言,根據法律規定內容的不同來進行劃分,可以分為實體法和程序法。實體法是規定和確認權利和義務以及職權和責任為主要內容的法律,如憲法、行政法、民法、商法、刑法等等;程序法是規定以保證權利和職權得以實現或行使,義務和責任得以履行的有關程序為主要內容的法律,如行政訴訟法、行政程序法、民事訴訟法、刑事訴訟法、立法程序法等等。
早期的法理學中,沒有實體法與程序法的概念區分。但實踐中,程序卻被法庭廣泛用於解決糾紛。18世紀以後,隨著程序法概念的產生,才形成了實體法與程序法的分類法。據《牛津法律大辭典》解釋,程序法是英國功利主義法學家邊沁(1748-1832)創造的類概念,用來表示不同於實體法的法律原則和規則的體系。
應當指出,在概念的分類理解上,不能把程序法與訴訟法相等同,因為程序法是一個大概念,既包括行政程序法、立法程序法和選舉規則、議事規則等,也包括行政訴訟法、刑事訴訟法、民事訴訟法等。
同時,實體法與程序法的劃分是為了認識、分析和研究法律現象而進行的法理概括,在認識上和實踐中,這種劃分都不是絕對的,不能機械地、形而上學地理解兩者的劃分關系。法律規范體系的實際情況是,實體法中往往有某些程序性規定。例如,《中華人民共和國香港特別行政區基本法》是一部實體法,但其中有一些條文卻對有關程序作了規定。如第十七條第二款規定:「香港特別行政區的立法機關制定的法律須報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備案。備案不影響該法律的生效。」又如第四十九條規定:「香港特別行政區長官如認為立法會通過的法案不符合香港特別行政區的整體利益,可在三個月內將法案發回立法會重議,立法會如以不少於全體議員三分之二多數再次通過原案,行政長官必須在一個月內簽署公布或按本法第五十條的規定處理。」而程序法中往往也規定有關國家機關和程序參與人的職權、權利和責任、義務。例如,《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是一部程序法,但該法的一些條款卻規定了實體權利。如第九條規定:「各民族公民都有用本民族語言文字進行訴訟的權利。」又如第十一條規定:「被告人有權獲得辯護,人民法院有義務保證被告人獲得辯護。」第十四條規定:「訴訟參與人對於審判人員、檢察人員和偵察人員侵犯公民訴訟權利和人身侮辱的行為,有權提出控告。」由於現代立法往往在同一部法律中兼顧實體權利\職權和義務\責任與程序規則,因此,有的學者認為,在現實法律體系中實體法與程序法已經出現了相互兼容的特點。
實體法和程序法作為法律的整體功能是一致的,但在具體劃分的意義上,兩者的功能又有各自的特點和內容。
E. 在民事訴訟中 實體法和程序法哪個作用大些
沒法區分哪個大。實體法與程序法解決的是不同的問題,從嚴格意義上說,程回序是解決實體答問題的前提,進入不了民事訴訟程序,實體問題就得不到司法解決,另一方面,進入程序後,如果法無明文規定,或無證據佐證訴求,則實體訴求就是沒有法律依據和事實依據。因此,實體與程序缺一不可,不能籠統地說哪他作用大。
法官解答
F. 訴訟法與程序法的區別
程序法,在法學分類中,是指實體法以外法院或是行政機關如何進行各種司法內程序或行政容程序的實證法。
訴訟法,是規定訴訟活動程序的法律規范,是國家機關和當事人以及其他訴訟參與人進行訴訟活動必須遵守的法律規范的總稱。訴訟法是程序法.而程序法的概念涵蓋的更大.
G. 實體法和程序法的區別
程序法與實體法的關系 程序法與實體法是辯證統一的。二者常常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實際上,現有各國的行政程序法,無一不兼具程序與實體的內容。因此,我們講程序法、實體法的劃分具有相對的意義。從理論上形而上學地將兩者截然對立,進而厚此薄彼,不僅不能自圓其說,而且對於實踐的指導無疑是有害的。(一)一般情況下的關系 1.程序的啟動以實體法的實現為目的程序的啟動、運作是有成本的,程序僅僅是過程、環節、方式、步驟,因此,程序運作的目的只能是涵於程序之外,即為了實現實體法而啟動程序。例如我國民事訴訟法第2條規定,我國「民事訴訟法的任務,是保護當事人行使訴訟權利,保證人民法院查明事實,分清是非,正確適用法律,及時審理民事案件,確認民事權利義務關系,制裁民事違法行為,保護當事人的合法權益,教育公民自覺遵守法律,維護社會秩序、經濟秩序,保障社會主義事業順利進行」。 2.程序運作的終點是實體法目標之最大限度的實現行政目標的實現是行政程序的終點;犯罪分子受到懲罰,無辜的人免於追究,國家和社會的統治秩序得以維護是刑事訴訟的終點;民事權利義務的判定是民事訴訟的終點。 3.評價程序運作狀況的標准實體正義在多大程度上得到實現以及其實現的代價大小,是評價程序運作狀況的標准。(二)例外情況下的關系 1.無相應實體法適用於個案時,程序法的規則是判定結果是否合乎正義的標准。無論多麼完美的法律體系,也難以避免法律空白、法律漏洞的存在,適用者常常採取「法律解釋」的形式,運用自己的法律意識或執政黨的政策解決個案。這種「法律解釋」只要不違背法律的基本原則,遵守程序規則即為合法。值得指出的是,即便在這種情況下,「法律解釋」也不是漫無邊際的,實體法的基本原則仍然是不可逾越的界限。 2.實體法目標與程序法目標在個案中沖突時,有時犧牲實體正義而追求程序正義。假設這樣一個案例:某稅務機關對王某進行了行政處罰,理由是王某偷稅。稅務機關認定事實正確,適用法律正確,但適用行政處罰的程序有瑕疵。王某訴諸法院,法院判決撤銷稅務機關的行政行為。在該案中,王某應受行政處罰是實體正義的要求,行政機關應按合法程序處罰王某是程序正義的要求。按照《行政訴訟法》,稅務機關的行政行為確應被撤銷,但我們難道能由此而得出程序正義優於實體正義的結論,並導出程序法優於實體法的命題? 答案是否定的。實體正義是法的最高要求,法律程序是達到實體正義這一目標的手段。不在嚴格的程序下追求實體正義往往是靠不住的。如果我們允許在個案中為追求實體正義而犧牲程序正義,將會有多少秘密取證、屈打成招的現象發生!遵守法定程序所追求的實體正義才是可靠的實體正義。本案中實體正義的暫時犧牲,正是通過法定程序的嚴格履行,以追求可靠的實體正義。因此,國外有關訴訟理論重視對程序瑕疵的補正、治癒、轉換等的研究,主張當程序上的瑕疵不很嚴重而可以補正,並不影響實體權利義務時,不採取機械地判決撤銷行政行為,而是在判其補正的前提下判決維持行政行為。這是因為,暫時犧牲實體正義而追求程序正義,最終目的在於追求長遠的、可靠的實體正義。 但在我國長期的法律傳統中,普遍存在著重實體法輕程序法的觀念。即使在今天,我國法律體系中的程序性法律規范也沒有受到應有重視,種種實例表明,忽視程序法的現象普遍存在,應當進一步有針對性地加強法治宣傳教育,盡快轉變人們重實體法輕程序法的觀念,努力強化人們的程序法意識。
H. 程序法和實體法的關系
程序法和實體法是辯證統一的。是「你有我,我有你」。事實上,各國現行行政訴訟法既有程序性的,也有實質性的內容。因此,程序法與實體法的劃分具有相對重要的意義。從理論上和形而上上反對二者,不僅不能自圓其說,而且不利於指導實踐。
1、程序的啟動是以實體法的實現為目的的。
程序啟動並以成本運行。程序只是過程、鏈接、方式和步驟。因此,程序運行的目的只能隱含在程序之外,即啟動程序以實現實體法。
例如,《民事訴訟法》第二條規定,我國民事訴訟法的任務是保護當事人的訴訟權利,保障人民法院查明事實,區分是非,適用法律。及時審理民事案件,確認民事權利義務關系,懲治民事侵權行為,維護當事人合法權益,教育公民自覺遵守法律,維護社會經濟秩序,社會主義事業的順利發展。
2、訴訟程序的結束是實體法最大化目標的實現。
行政目的的實現是行政程序的終結;罪犯受到懲罰,無辜者免於起訴,國家和社會秩序得以維持是刑事訴訟的終結;公民權利和義務的確定是終結。民事訴訟程序。
3、程序操作評價標准
實質正義的實現程度和實質正義的實現成本是評價程序運行的標准。
(8)實體法程序法與訴訟法擴展閱讀:
程序法是刑事訴訟法、民事訴訟法等為實現實體權利義務而制定的一種程序法。當然,這種劃分不是絕對的,在實體法中也經常規定某些程序性問題,在程序法中,對當事人的權利義務有更多的規定。程序法是實體法得以正確實施的保證,而司法活動則是實體法與程序法的綜合運用。
在研究法律和法律現象的過程中,法理學根據不同的標准將法律劃分為不同的范疇。根據法律的不同規定,可分為實體法和程序法。
實體法是指規定權利義務的具體內容或法律保護的具體情況的法律,如民法、合同法、婚姻法、公司法等。程序法是規定行政程序法、行政程序法、民事訴訟法、刑事訴訟法、立法程序法等有關程序,以保障權利或權力的實現或行使,保障權利或權利的實現的法律。
I. 論述實體法與程序法的關系
實體法和程序法是按照法律規定內容的不同為標准而對法作的分內類。
實體法是以規容定和確定權利與義務或者職權與職責為主的法律。如:民法。刑法,行政法等。
程序法是指以保證權利和義務得以實現或職權與職責得以履行的有關程序為主的法律。如:民事訴訟法,刑事訴訟法等。
實體法和程序法的分類是就其主要方面的內容而言的,他們之間也存在著一些交叉。
實體法中也有可能涉及一些程序規定,程序法中也有可能有一些涉及到權利,義務,職權,職責等實體內容的規定。
J. 程序法和訴訟法的區別。
前者泛指一切保障實體法實施的程序,制度,原則和方法。
訴訟法則是具體針對訴訟活動制定的法律。
狹義的程序法即訴訟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