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條款大全 » 行政法的立法宗旨

行政法的立法宗旨

發布時間: 2021-02-24 08:35:26

A. 行政處罰法的立法目的,基本原則是什麼

1、《行政處罰法》的立法目的是為了規范行政處罰的設定和實施,保障和監督行政機關有效實施行政管理,維護公共利益和社會秩序,保護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的合法權益。
2、行政處罰的原則:
(1)處罰法定原則。對違法行為給予行政處罰的規定必須公布;未經公布的,不得作為行政處罰的依據。
(2)公正公開的原則。行政處罰法第四條規定,行政處罰遵循公正、公開的原則。
(3)處罰與教育相結合的原則。行政處罰法第五條規定,實施行政處罰,糾正違法行為,應當堅持處罰與教育相結合,教育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自覺守法。設定和實行行政處罰必須以事實為依據,與違法行為的事實、性質、情節以及社會危害程度相當。
(4)保障當事人陳述權利原則。行政處罰法第三十二條規定,當事人有權進行陳述和申辯。行政機關必須充分聽取當事人的意見,對當事人提出的事實、理由和證據,應當進行復核;當事人提出的事實、理由和證據成立的,行政機關應當採納。
(5)一事不再罰原則。行政處罰法第二十四條規定,對當事人的同一個違法行為,不得給予兩次以上罰款的行政處罰。

B. 行政許可法的立法宗旨&意義是

《行政許可法》不僅是對現行行政許可制度的根本性改變,更是對舊有的政府執政理念和執政方式的根本變革。行政許可法的立法宗旨,不單純局限於對政府行為的規范,更為重要的是,它體現了一種憲政精神的復歸,即國家的權力向社會、公民的回歸;倡導了一種嶄新的政府治理理念,即提高公民自治的效率和效力,實現公民自治與國家公治良性互動的「善治」,而「善治」的核心就在於建立起一個真正意義的法治政府,實現法治。

一、「善治」與法治政府

善治,也就是不少學者和國際組織提出的「元治理」和「有效的治理」。善治的過程實質上是一個還政於民的過程。善治是國家與社會或者說政府與公民之間的良好合作,從全社會的范圍看,善治離不開政府,但更離不開公民。善治有賴於公民自願的合作和對權威的自覺認同,沒有公民的積極參與和合作,至多隻有善政,而不會有善治。所以,善治的基礎與其說是在政府或國家,還不如說是在公民或民間社會。從這個意義上說,市民社會(或稱公民社會)是善治的現實基礎,沒有一個健全和發達的市民社會,就不可能有真正的善治。

善治的根本要求是:公民進行有效的自治,國家實行有限的公治,並且兩種治理模式在社會管理中實現良性互動。為此,實現善治必須要使全體公民能進行有效的自治,這必須具備以下幾個基本條件:一是以成熟的市民社會為自治的外部環境;二是以享有分立的財產權利的公民、企業和獨立的自治組織為自治主體;三是以發達的市場經濟為自治的經濟基礎;四是以全社會的權利意識和自由平等觀念為自治的文化背景;五是以分權為主導的政治體制改革為自治的政治前提。要達成上述條件,在我國當務之急是要變過去計劃經濟條件下以國家統治為目的、「大而全」的全能政府為市場經濟條件下以社會治理為目的、功能有限的「憲政政府」。

所謂「憲政政府」,即憲政模式下一切行為受憲法和法律的制約,由憲法和法律進行規范的政府形式。因為憲政政府的行為對象、范圍、種類、程序、方式等必須由憲法和法律來規范與調整,我們也稱其為「法治政府」。同時把法治政府依靠法律手段實現社會善治的過程,稱為法治。憲政的目的就是要使政府的權力與責任相對應,這種權力必須為被統治者所授予,而授予的唯一目的就是要政府能夠向被統治者負責。在憲政原則下無條件和無公民授權的權力沒有合法性。對民而言無權利不應有義務,對國而言無服務不應有權力,則成為共識。因此,法治政府從本質上說,是一種契約安排而非權力先定,法治政府的權力來源於民眾的授權,因此也必須服務於民眾的利益,接受民眾的監督,即始終如一地貫徹「權責一致」和「權責對等」的行為准則。

二、《行政許可法》的立法宗旨——建立法治政府,實現法治

一部法律掀起了一場革命,《行政許可法》從規范行政許可這項重要的行政權力入手,明確規定了行政許可設定和實施的主體、許可權、范圍、條件和程序,以期通過保障和監督行政機關實施有效的行政管理,實現保護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的合法權益與維護公共利益和社會秩序兩者有機統一的目的。

縱觀《行政許可法》八章八十三條的內容,無處不體現了行政許可「公開、公平、便民、高效」的基本原則,無處不提醒行政機關及其工作人員必須時刻謹記「有權必有責、用權受監督、侵權須賠償」的工作原則。可以這樣說,《行政許可法》倡導的憲政精神與善治理念,成為了這部法律貫穿始終的基本價值取向和立法宗旨。以《行政許可法》第十三條為例,明確規定「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能夠自主決定的」、「市場競爭機制能夠有效調節的」、「行業組織或者中介機構能夠自律管理的」以及「行政機關採用事後監督等其他行政管理方式能夠解決的」四類事項可以不設行政許可,實質上是以法律的形式肯定了公民自治的合法性,限定了政府實行國家公治的有限性。《行政許可法》第八條關於政府應講誠實信用,不得擅自改變已生效的行政行為,確需改變的,應當補償相對人的損失的規定,正是法治政府(法治政府)必須遵循的「信賴保護原則」的體現。此外,《行政許可法》中許多嚴格規定行政機關實施行政許可的程序以及明確規定行政機關及其工作人員應盡義務、應承擔的法律責任的條款,無不表明法治政府必然是一個依法授權、依法用權、依法維權的政府。

筆者以為,《行政許可法》勾畫出了法治政府的藍圖,為目前政府的行政管理體制改革指明了方向與途徑,即:轉變舊有的執政理念與執政方式,建立起一個「創新、親民、務實、誠信、廉潔」的有限政府和法治政府。具體而言,就是要做到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法治政府必須是以倡導權利本位的憲政精神為行為指導,切實保護公民私人權利,維護公眾利益的服務政府。政府行使的公共權力是公民賦予的,政府作為公共權力的代行者,必須全心全意為公民服務。

其次,法治政府必須是以憲法和法律確定的范圍為公共權力運作空間、功能有限的有限政府。政府只能在法定的范圍內依法行政,對公民私人領域中的事項和自治組織公共領域內的事項無權干涉,不能以公共權力侵犯公民的私人權利和自治組織的公共權利。

再次,法治政府必須是嚴格按法定的職權運作公共權力,同時承擔相應的法律責任的責任政府。「有權必有責、用權受監督、侵權須賠償」的權責對等原則是對行政行為的基本要求。

第四,法治政府必須是秉承公開、公平、公正原則,嚴格按照公開、公示的要求運作公共權力的透明政府。政府在行使公民賦予的公共權力時,應切實保障公民的知情權、參與權和監督權。

第五,法治政府必須是能理性運作公民賦予的公共權力,值得公眾信賴的誠信政府。作為公共權力的代行者,政府應不辜負百姓所託,正當、合理地行使權力,不能侵犯公民合法的私人權利,不能隨意改變已作出的行政行為,侵犯或改變的要依法賠償或補償。

三、現階段建立法治政府,實現法治的途徑

在當代中國的特殊歷史背景下,《行政許可法》的頒布為政府行政管理體制改革與治理模式的變革提供了一種有效的借鑒模式:要實現傳統政治社會向市民社會的轉型,實現計劃經濟條件下以國家統治為目的、「大而全」的全能政府向市場經濟條件下以社會治理為目的、功能有限的法治政府的轉變,既要嚴格地限定政府權力,又要有效地強化政府權威。為此,我們必須為社會營造出這樣一種法律環境:任何市場主體都敢於抵制政府的非法干預;任何市場主體都不敢蔑視政府的合法權威。要實現這一目標,應從行政立法、行政執法和行政救濟三個方面進行全方位的構建:

一是在行政立法方面,政府要高度重視法制和法治,通過立憲和制定具體的單行法律,實現以下目標:明確界定與劃分公民行使私人權利、群體自治組織行使公共權利(運作群體公共權力)以及國家機關運作國家公共權力的界限與范圍,保障公民結社自由的權利,保護公民自治組織的獨立性,規范公民自治組織的運作,實現權利的法定;加大對市場主體應有權利的立法保護,建立起以市場主體「分立的財產權利」為重點保護對象的私人權利法律保護體系,同時注重保護市場主體的知情權、參與權、監督權等政治權利,實現權利保障的法定;嚴格規定國家機關運作公共權力的范圍,對國家公共權力越界侵犯公民私人權利的,立法保護公民尋求法律救濟的權利,即實現權利救濟的法定。

二是在行政執法方面,通過法律規范、制度約束、經濟保障等途徑,防止政府行政中的公共權力異化為政府工作人員的私人權力。具體的措施有:(1)以明確的行政實體法界定行政主體運作行政權力的范圍,要求行政機關必須依法定的職權在法定的范圍內行政,法律沒有明文規定的,行政機關不得越權行政;(2)以健全的行政程序法規范行政執法的程序;(3)加強行政執法監督,通過加大行政機關內部的層級監督、社會監督以及新聞輿論的監督;(4)加大公共財政對行政執法的投入,保證行政執法所需的人、財、物到位,杜絕因執法硬體設施不到位造成的行政不作為。

三是在行政救濟方面,加強司法權對行政權的監督,嚴懲國家公共權力侵犯私人權利的行政違法行為。可以採取的具體措施有:(1)建立起司法對立法的監督審查制度,即憲法訴訟制度,將民眾對立法的監督權、建議權發展為訴權,落實公民的法規違憲審查建議權;(2)借鑒英美法系的公益訴訟和日本的民眾訴訟的做法,允許民眾(非具體行政行為的管理相對人)基於維護公共權利的要求對政府提起訴訟,為公民的私人權利制衡公共權力提供實現途徑;(3)借鑒英美法系以司法判例為法律淵源的做法,在現行保護私人權利的法律不健全的情況下,允許法官基於權利保護的法理原則進行自由裁量,可將有代表性的司法判例作為審判依據,切實維護公民的私人權利。

C. 行政處罰法的立法宗旨之一,為了規范行政機關

行政處罰法 第一條為了規范行政處罰的設定和實施,保障和監督行政機關有效實施行政管理,維護公共利益和社會秩序,保護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的合法權益,根據憲法,制定本法。所以選B,望採納

D. 行政法的立法目的是什麼政府權力

行政法起源於法國,是法國資產階級革命的產物。行政法起源的立法目的是限制政府權力,使政府的行政行為在法律的框架下行使,政府行使權力時不侵害老百姓權益。

E. 如何理解行政訴訟法的立法宗旨

保護行政相對人的合法權益,使行政相對人在合法權益受到侵害時有法可依,監控政府行政行為

F. 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強製法的立法目的和宗旨

監督行政依法謹慎適用強制職權,維護國家法制秩序,保護公民、法人與其他組織合法權益

G. 行政訴訟法的立法目的

行政訴訟法的立法目的如下:

  1. 為了保證人民法院公正、及時審理行政案件內,解決行政爭議。

  2. 為了容保護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的合法權益。

  3. 為了監督行政機關依法行使職權。

行政訴訟法,主要是為了規范和保障人民法院能夠正確、及時的審理行政案件,是個人、法人或其他組織認為國家機關作出的行政行為侵犯其合法權益而向法院提起的訴訟。行政訴訟法是法院審理行政案件和行政訴訟參加人(原告、被告、代理人等)進行訴訟活動必須遵守的准則。它規定法院審理行政案件程序方面的法律規范和行政訴訟參加人行使權利、承擔義務的各種法律規范,是現代國家據以建立行政訴訟制度的法律依據。維護和監督行政機關依法行使行政職權,從而根據憲法的規定製定的一部程序性法律。

H. 行政訴訟法的立法目的包括以下哪些內容

我國制定行政訴訟法的目的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一)保證人民法院正確、及時審理行政案件
行政訴訟法頒布之前,我國法院審理行政案件主要適用民事訴訟法的有關規定。由於行政案件不同於民事案件,行政案件是行政機關與公民、法人之間的爭議,而民事案件是公民、法人之間的爭議,兩類爭議的性質有很大差別,完全用解決民事爭議的程序規則去解決行政爭議,必然會影響案件的審理效果,也容易忽視行政訴訟的特點,達不到解決行政爭議的目的。鑒於民事訴訟法有諸多方面不適於解決行政爭議,而行政訴訟本身具有自己的特點和規律,這就要求在民事訴訟法之外設計一套適合於處理行政爭議的訴訟制度。行政訴訟法的制定實施為人民法院正確、及時地審理行政案件提供了依據。行政訴訟法規定的基本原則和制度,如法院的受案范圍、管轄、證據制度、審理程序、審理方式和期限以及人民檢察院對行政訴訟進行法律監督等內容,對於人民法院正確及時審理行政案件發揮了重要作用。
(二)保護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的合法權益
行政訴訟法的最主要目的是為遭受行政機關侵害的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提供救濟途徑,通過訴訟方式保護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的合法權益。隨著現代行政管理活動日趨廣泛和復雜,行政侵權現象時有發生,給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造成損害。如何為受害人提供充分有效的法律救濟,是現代法治國家面臨的一項重要任務。在眾多的救濟途徑中,行政訴訟可謂最有效的途徑之一。行政訴訟法的許多規定,如行政訴訟的基本原則和制度、受案范圍、案件管轄、起訴和受理、賠償訴訟、判決等內容,均充分體現了行政訴訟法保護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合法權益的立法宗旨。從這個意義上來說,行政訴訟法是一部人權保障法,它不僅為公民人身權、財產權遭受損害提供救濟,而且在有法律規定的情況下,對於公民勞動權、受教育權、政治權利和自由也提供了有效的保護和救濟。法院通過撤銷違法具體行政行為、改變顯失公正行政處罰行為、判令被告履行法定職責或承擔賠償責任等多種方式為公民、法人或其他組織提供了充分有效的救濟。
(三)維護和監督行政機關依法行使行政職權
行政訴訟法是司法機關對行放機關實施監督的法。根據我國行政訴訟法的規定,法院通過審理行政案件,有權撤銷違法的具體行政行為,有權維持合法的具體行政行為。撤銷違法的具體行政行為,不僅意味著對行政行為的否定評價,而且也是防止行政機關再犯同樣錯誤的重要監督方式。維持合法的具體行政行為,其實質是通過司法裁判的形式肯定正確合法的行政行為,並使之具有最終的法律效力。就這一點而言,行政訴訟法對行政機關合法行使職權起到維護支持的作用。

I. 行政處罰法的立法宗旨是什麼

為了規范行政處罰的設定和實施,保障和監督行政機關有效實施行政管理,維護公共利益和社會秩序,保護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的合法權益,

熱點內容
法治縣創建方案 發布:2025-09-25 10:35:48 瀏覽:189
哈爾濱一法官在單位遇害 發布:2025-09-25 10:30:02 瀏覽:279
公正法治6 發布:2025-09-25 10:23:42 瀏覽:984
依法治校必要性 發布:2025-09-25 10:01:58 瀏覽:464
如何理解行政訴訟法四十六條 發布:2025-09-25 09:57:33 瀏覽:393
關於域名的法律法規 發布:2025-09-25 09:44:02 瀏覽:844
中國婚姻法2015新規定一妻多夫制 發布:2025-09-25 09:22:10 瀏覽:7
國企幹部是否適用勞動法 發布:2025-09-25 09:20:53 瀏覽:881
2015年10月新頒布的法律法規 發布:2025-09-25 09:10:50 瀏覽:823
中華人民共和國立法法的依據 發布:2025-09-25 09:02:58 瀏覽: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