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條款大全 » 個人罰款違反行政法嗎

個人罰款違反行政法嗎

發布時間: 2021-02-25 15:42:27

A. 行政機關可以委託個人實施行政處罰嗎

狹義的行政處罰是指行政機關或其他行政主體依法定職權和程序對違反行政法規尚未構成犯罪的相對人給予行政制裁的具體行政行為。
廣義的行政處罰除了包含上述狹義的內容外,也包含企事業單位規定的一些行政人事處罰內容。
執行
行政處罰的執行應當遵守下列原則:
1.當事人自覺履行原則;
2、行政復議和行政訴訟期間,行政處罰決定不停止執行原則;
3.作出罰款決定的行政機關應當與收繳罰款的機構分離;但是,依照行政處罰法的規定可以當場收繳罰款的除外。
當事人逾期不履行行政處罰決定的,作出行政處罰決定的行政機關可以採取加處罰款、拍賣查封或扣押的財物、劃撥凍結的存款、申請人民法院執行等措施。

法律法規
編輯
行政處罰是指有處分權的行政機關組織,對違反行政法律法規的行政相對人給予行政制裁的具體行政行為。行政處罰法是調整國家行政機關和法定授權組織與行政違法相對人之間行政處罰的關系的法律規范。
行政處罰法分廣義和狹義兩種,狹義的行政處罰法專指《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處罰法》;廣義的行政處罰法泛指一切有關行政處罰的行政法律、法規和規章
根據中國的立法體制,行政處罰法可以表現為以下幾種類型:

法律
法律是由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委會依照立法程序制定和頒布的規范性法律文件。其法律效力僅次憲法。法律可以分為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制定的基本法律全國人大常委會制定的基本法律之外的法律。《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處罰法》就是法律。中國許多現行法律都對行政處罰作了規定,成為行政機關和法定授權組織實施行政處罰的重要依據。

行政法規
行政法規是國務院依據憲法和法律在其職權范圍內發布的有關國家行政管理活動的規范性法律文件。其法律效力次於憲法和法律。由於行政管理工作的復雜性,行政法規涉及到各個方面,如《中華人民共和國道路交通管理條例》、《投機倒把行政處罰暫行條例》等。大多數行政法規成為行政機關和法定授權組織實施行政處罰的最廣泛的法律依據。

地方性法規
地方性法規是地方各級人民代表根據該地區的具體情況和實際需要,制定和頒布的僅適用於本行政區域的規范性法律文件。其效力低於憲法、法律和行政法規。地方性法規是中國法律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許多地方性法規都對行政處罰作了具體規定。因此,地方性法規也是行政處罰的重要依據。

規章
規章是特定行政機關依照行政程序制定的僅適於本部門或本行政區域的規范性法律文件。部委規章是國務院部、委員會依法制定的僅適於本部門的規范性文件;地方政府規章包括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和省、自治區所在地的市人民政府以及經國務院批準的較大的市的人民政府依法制定的規章。規章作為行政立法的重要組成部分,也大量涉及行政處罰的內容。如《關於價格違法行為的處罰規定》。因此,規章也是行政處罰的重要依據。
行政處罰法除了以專門的行政處罰法律、行政法規、地方性法規和規章的形式表現以外,大量的是以這些規范性法律文件之中的行政處罰條款和行政處罰專章的形式存在的。
行政處罰法對行政處罰的時效作出了明確規定,違法行為在二年內未被發現的,不再給予行政處罰,法律另有規定的除外。

B. 罰款是行政責任還是民事責任

罰款是行政責任。

行政責任主要有行政處罰和行政處分兩種方式。行政處罰是指行政機關或其他行政主體依法定職權和程序對違反行政法規尚未構成犯罪的行政管理相對人給予行政制裁的具體行政行為。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財政部門可依法對違反《中華人民共和國會計法》行為的單位和個人作出行政處罰。行政違法是行政責任的前提,如果行為主體的行為尚未構成行政違法,行政責任就沒法產生。

(2)個人罰款違反行政法嗎擴展閱讀:

有無行政違法事實是判斷是否追究行政責任,追究何種行政責任,以及追究誰的行政責任的首要條件。

並非所有行政違法都要追究行政責任,尤其是懲罰性的行政責任是否追究行政責任還必須考慮行政違法行為的情節和行為人的態度。

追究何種行政責任,各國依據行政法和單一行政責任法執行。一般須從以下四個方面考察:行為主體;行為客體;行為主體的主觀惡性程度;行為情節和後果。

C. 對特行違法行為進行處罰是因為違反行政法還是治安管理處罰法

對特種行業的行政處罰有依據《治安管理處罰法》的,也有依據國家或地方的行政法規的。如旅館業,依據《治安管理處罰法》第五十六條 旅館業的工作人員對住宿的旅客不按規定登記姓名、身份證件種類和號碼的,或者明知住宿的旅客將危險物質帶入旅館,不予制止的,處200元以上500元以下罰款。而依照《旅館業治安管理辦法》 第十六條 旅館工作人員違反本辦法第九條規定的,公安機關可以酌情給予警告或者處以二百元以下罰款;情節嚴重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另,如安徽省於2014年9月26日發布《安徽省特種行業治安管理條例》,
第二十九條經營特種行業的企業、事業單位有下列情形之一,存在治安隱患的,公安機關應當責令限期整改,並處警告;逾期不整改,造成公民人身傷害、公私財產損失,或者嚴重威脅公民人身安全、公私財產安全或者公共安全的,對單位處一萬元以上五萬元以下罰款,對單位主要負責人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處五百元以上五千元以下罰款;有關組織依法對單位主要負責人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給予處分;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一)未按照規定採集、上傳或者報送有關人員與物品信息的;
(二)未按照規定安裝、使用視頻監控設備,以及刪改、傳播或者非法使用視頻監控錄像資料的;
(三)未按照規定登記服務對象及相關物品信息的;
(四)發現涉嫌違法犯罪行為、違禁物品未向公安機關報告的。
經營特種行業的個體工商戶,有前款規定四項情形之一的,依照法律、行政法規的規定處罰;法律、行政法規沒有規定的,由公安機關處兩百元以上五百元以下罰款。
因此,有法律規定的依據法律規定,無法律規定的依照地方法規處罰。

D. 民事處罰和行政處罰有什麼區別不。。

行政處罰與民事制裁的區別
民事制裁是對違背民事法律義務行業所給予的法律制裁。兩者的共同點是違反法律義務行為的處罰,對於一些特殊的違反民事法律義務行為,也可以通過行政處罰要求當事人履行民事義務。不同點在於:
1.行政處罰是對違反行政法義務,侵害公共利益的行為的法制制裁,其目的是為了維護行政管理程序,實現行政管理的目標。民事制裁是對違反民事法律義務,侵害民事主體合法權益行為的法律制裁,其目的是為了維護民事法律秩序。
2.行政處罰是對違反行政法規的義務者附加新的義務,通過附加義務的懲戒,促使行為人遵守行政法義務。而民事制裁既可以表現為對行為人附加新的義務或者剝奪某種權利,懲戒行為有,以便維護民事法律秩序;也可以表現為要求行為人履行民事法律規定的民事義務,維護權利人的合法權益。
3.行政處罰是為了維護公共利益,行政機關只能依法作出處罰決定,與被處罰者不存在協商處理的問題。而民事制裁是為了維護平等民事主體的權益,當事人雙方可以協商決定如何處理民事糾紛,當事人可以通過協商、討價還價等方式解決糾紛。
4.處罰方式不一樣。行政處罰包括警告;罰款;沒收違法所得、沒收非法財物;責令停產停業;暫扣或者吊銷許可證,暫扣或者吊銷執照;行政拘留; 法律、行政法規規定的其他行政處罰。

E. 政府、單位個人違反法律、行政法規的決定,應如何處罰

對於擅自作出稅收的開征、停徵或者減稅、免稅、退稅、補稅以及其他同稅收法專律、行政法規屬相抵觸的決定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稅收徵收管理法》規定了四項措施:撤銷該決定,即依法規定以書面形式宣布該決定無效;補稅或者退稅,即對於違法停徵、減稅、免稅、退稅的要補征,對於違法開征、補稅的要退還;由上級機關追究直接責任人員的行政責任。所謂上級機關,是指作出違法決定者從屬的上級主管機關、審計機關、監察機關等;所謂直接責任人員,是指負有直接責任的領導人員、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所謂行政責任,是指行政處罰和行政處分。行政處罰一般由進行檢查的審計機關或者財政機關作出決定;行政處分則按照國家行政機關、工作人員獎懲規定,由上級主管機關或者監察機關作出決定;對構成犯罪的,由司法機關追究其刑事責任。

F. 派出所能否依據行政法對嫌疑人進行罰款

可以,但有嚴格規定。根據2016版《公安機關辦理行政案件程序規定》
第六章 簡易程序
第三十四條 違法事實確鑿,且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人民警察可以當場作出處罰決定,有違禁品的,可以當場收繳:
(一)對違反治安管理行為人或者道路交通違法行為人處二百元以下罰款或者警告的;
(二)出入境邊防檢查機關對違反出境入境管理行為人處五百元以下罰款或者警告的;
(三)對有其他違法行為的個人處五十元以下罰款或者警告、對單位處一千元以下罰款或者警告的;
(四)法律規定可以當場處罰的其他情形。
涉及賣淫、嫖娼、賭博、毒品的案件,不適用當場處罰。
第三十五條 當場處罰,應當按照下列程序實施:
(一)向違法行為人表明執法身份;
(二)收集證據;
(三)口頭告知違法行為人擬作出行政處罰決定的事實、理由和依據,並告知違法行為人依法享有的陳述權和申辯權;
(四)充分聽取違法行為人的陳述和申辯。違法行為人提出的事實、理由或者證據成立的,應當採納;
(五)填寫當場處罰決定書並當場交付被處罰人;
(六)當場收繳罰款的,同時填寫罰款收據,交付被處罰人;未當場收繳罰款的,應當告知被處罰人在規定期限內到指定的銀行繳納罰款。
第三十六條 適用簡易程序處罰的,可以由人民警察一人作出行政處罰決定。
人民警察當場作出行政處罰決定的,應當於作出決定後的二十四小時內將當場處罰決定書報所屬公安機關備案,交通警察應當於作出決定後的二日內報所屬公安機關交通管理部門備案。在旅客列車、民航飛機、水上作出行政處罰決定的,應當在返回後的二十四小時內報所屬公安機關備案。

G. 行政處罰除了「行為罰」,「自由罰」還有那些他們有什麼區別

行政處罰可以根據不同的標准進行分類。若以行政處罰的性質為標准,行政處罰可分為限制或剝奪權利性的處罰、科以義務性的處罰、影響聲譽的處罰;以行政處罰的內容為標准,其可分為人身自由罰、聲譽罰(申誡罰、精神罰)、財產罰、行為罰四類。

1人身自由罰

人身自由罰是指行政機關實施的在短期內限制或剝奪公民人身自由的行政處罰。我國法律、法規規定的人身自由罰有兩種形式:行政拘留和勞動教養。

(1)行政拘留

行政拘留也稱治安拘留,是對違反治安管理的人,依法在短期內限制其人身自由的一種處罰。行政拘留的期限一般為1日以上15日以下,有二項以上違法行為 「 並處 」 的,不受此限。

(2)勞動教養

是指行政機關對習慣性違法或有輕微犯罪行為尚不夠刑事處罰又有勞動能力的人採取的一種行政處罰。勞動教養的期限一般為1至3年,必要時可延長1年。它是行政處罰中最嚴厲的一種。

2行為罰

行為罰是限制和剝奪違法相對方某種行為能力或資格的處罰措施,有時也稱能力罰。行為罰不同於自由罰,前者既可以針對個人,又可以針對組織。而後者則只能適用於個人。行為罰的主要表現形式有:責令停產停業,吊銷許可證、執照等。

(1)責令停產停業

這是限制違法相對方從事生產、經營活動的處罰形式。

(2)吊銷、暫扣許可證和執照

吊銷許可證和執照,是禁止相對方從事某種特許權利或資格的處罰。

(3)科以相對方某種作為義務,如責令違法相對方限期治理,恢復植被等。

3財產罰

財產罰是指使被處罰人的財產權利和利益受到損害的行政處罰。這種處罰在於使違法者繳納一定數額的金錢或者是沒收其一定財物,並不影響違法者的人身自由和進行其他活動的權利。財產罰這種特性決定了財產罰所適用的范圍廣泛,也是一種行之有效的行政處罰。

財產罰的具體形式主要有:罰款、沒收財物(沒收非法財物、沒收違法所得)。

(1)罰款

是指行政主體強制違法相對方承擔金錢給付義務的處罰形式。

罰款與罰金這兩個概念雖然都屬於金錢處罰,但兩者存在很大的區別:①罰金是刑罰中的一種附加刑,因而受過罰金處罰的就是受過刑罰的人,在法律上就算有前科,而罰款是一種行政處罰,不發生前科問題。②處罰的根據不同。罰金由刑法規定,適用時依據刑法和其他單行刑事法律規范,而罰款則由行政法規定,適用時依據行政法律規定。③適用主體不同。罰金由人民法院依法判處,而罰款則由行政機關或法律、法規授權的組織科處。 ④適用對象不同。罰金適用犯罪分子,而罰款適用違反行政法律、規范的人或其他組織,其懲罰程度要比罰金輕。

(2)沒收財物(沒收非法所得、沒收非法財物)

沒收財物是由行政主體實施的將行政違法行為人的部分或全部違法收入、物品或其他非法佔有的財物收歸國家所有的處罰方式。

沒收財物的處罰不同於刑法中的沒收財產刑。沒收財產是將犯罪分子個人所有的一部分或全部財產強制無償地收歸國家所有的刑罰。兩者的區別主要表現在:①性質不同。②對象不同。沒收財產只限於犯罪分子的個人財產,而沒收財物的對象則是違禁品、贓款、贓物和進行非法活動使用的工具。③適用的范圍不同。沒收財產主要適用於反革命罪等性質嚴重的犯罪;沒收財物既可適用於一般行政違法行為,也可適用於嚴重的行政違法行為。

(3)責令金錢或物質賠償

是指行政主體要求違法相對方就其違法行為給其他個人、組織或國家造成的損害進行賠償的處罰措施。

4聲譽罰

是指行政主體對違法者的名譽、榮譽、信譽或精神上的利益造成一定損害以示警戒的行政處罰,故又稱申誡罰或精神罰。聲譽罰既適用於個人也適用於組織。其主要形式有警告,通報批評等。

(1)警告。它是指行政主體對違法者實施的一種書面形式的譴責和告誡。

(2)通報批評。所謂通報批評是指行政主體以公開、公布的方式,使被處罰人的名譽權受到損害,既制裁、教育違法者,又可廣泛地教育他人的一種行政處罰形式。

H. 執行罰與行政處罰的區別

執行罰與行政處罰的區別:

1、法律性質上存在差異

引起執行罰的行為不具有嚴格意義上的違法性,執行罰是防止違法行為發生的懲戒措施。行政處罰則是以相對方的違法行為作為前提的,沒有相對方的違法行為,就不能給予行政處罰。

2、目的上存在差異

行政處罰是對已經違反了法定義務的行為實施的制裁,目的是懲罰、教育行政違法行為人,制止和預防行政違法行為。執行罰與其他強制執行方式一樣,目的是為了促使相對方在法定期限內履行法定義務,處以執行罰以後,相對方仍要繼續或開始履行義務。

3、法定義務的性質存在差異

代執行的法定義務是可以由他人代為執行,不以自為為必要的義務;執行罰的法定義務則以義務人自為為必要,他人不能代為履行的義務,故只能以罰款的方式促使義務人履行義務。

(8)個人罰款違反行政法嗎擴展閱讀:

行政處罰:

(一)一般規定原則上,在當事人申請行政復議或提起行政訴訟期間,行政處罰不停止執行。法律 另有規定的除外。

(二)罰款的收繳原則上,作出罰款決定的行政機關應當與收繳罰款的機構分離。作出處罰決定的行政機關及其執法人員不得自行收繳罰款。當事人應當在法定期限內,到指定的銀行繳納罰款。銀行應當收受罰款,並將罰款直接上繳國庫。

根據《行政處罰法》第47條、第48條的規定,當場收繳的適用范圍包括以下三種情形:

(1)依法給予20元以下罰款的;

(2)不當場收繳事後難以執行的;

(3)在邊遠、水上、交通不便地區,當事人向指定的銀行繳納罰款確有困難,經當事人提出的。

熱點內容
勞動法與社會保障法第二版 發布:2025-09-25 02:18:35 瀏覽:188
企業所得稅法實施條例工會 發布:2025-09-25 02:13:41 瀏覽:997
公司法142條最新 發布:2025-09-25 02:13:40 瀏覽:665
注冊會計師法律責任誰來認定 發布:2025-09-25 02:13:29 瀏覽:430
電大遠程教育刑事訴訟法在線作業 發布:2025-09-25 02:07:37 瀏覽:734
沈陽律師張勇 發布:2025-09-25 01:50:20 瀏覽:13
黃韋博行政法強化 發布:2025-09-25 01:41:00 瀏覽:180
廣東省生產安全條例 發布:2025-09-25 01:38:47 瀏覽:534
這樣的人辭退了也要追究法律責任 發布:2025-09-25 01:27:09 瀏覽:489
人民司法案例2016 發布:2025-09-25 01:18:36 瀏覽:2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