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條款大全 » 民事訴訟法利害關系

民事訴訟法利害關系

發布時間: 2021-02-25 17:55:31

❶ 如何理解民事訴訟法第一百零八條中「原告是與本案有直接利害關系

修訂後,2013.1.1.起施行的《民事訴訟法》 第一百零八條規定的是: 當事人對保全或者先予執行的專裁定不服的,可以屬申請復議一次。復議期間不停止裁定的執行。
第一百一十九條規定:起訴必須符合下列條件:
(一)原告是與本案有直接利害關系的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
(二)有明確的被告;
(三)有具體的訴訟請求和事實、理由;
(四)屬於人民法院受理民事訴訟的范圍和受訴人民法院管轄。

❷ 民事訴訟法當中起訴的條件與原告有直接厲害關系的人包括哪些

依照《民事訴訟法》第108條起訴必須符合下列條件:
(一)原告是與本案有直接利害版關系的公民、權法人和其他組織;
(二)有明確的被告;
(三)有具體的訴訟請求和事實、理由;
(四)屬於人民法院受理民事訴訟的范圍和受訴人民法院管轄。

❸ 當事人利害關系人認為執行行為違反法律規定,可以向負責執行的法院提出異議,舉例說明違法的執行行為

《民事訴訟法》第225條規定: 當事人、利害關系人認為執行行為違反法律規定的,可以向負責執行的人民法院提出書面異議。當事人、利害關系人提出書面異議的,人民法院應當自收到書面異議之日起十五日內審查,理由成立的,裁定撤銷或者改正;理由不成立的,裁定駁回。當事人、利害關系人對裁定不服的,可以自裁定送達之日起十日內向上一級人民法院申請復議。


法條鏈接:《最高法關於人民法院辦理執行異議和復議案件若干問題的規定》

1、第五條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當事人以外的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可以作為利害關系人提出執行行為異議:


(一)認為人民法院的執行行為違法,妨礙其輪候查封、扣押、凍結的債權受償的;


(二)認為人民法院的拍賣措施違法,妨礙其參與公平競價的;


(三)認為人民法院的拍賣、變賣或者以物抵債措施違法,侵害其對執行標的的優先購買權的;


(四)認為人民法院要求協助執行的事項超出其協助范圍或者違反法律規定的;


(五)認為其他合法權益受到人民法院違法執行行為侵害的。


2、第七條 當事人、利害關系人認為執行過程中或者執行保全、先予執行裁定過程中的下列行為違法提出異議的,人民法院應當依照民事訴訟法第二百二十五條規定進行審查:


(一)查封、扣押、凍結、拍賣、變賣、以物抵債、暫緩執行、中止執行、終結執行等執行措施;


(二)執行的期間、順序等應當遵守的法定程序;


(三)人民法院作出的侵害當事人、利害關系人合法權益的其他行為。


被執行人以債權消滅、喪失強制執行效力等執行依據生效之後的實體事由提出排除執行異議的,人民法院應當參照民事訴訟法第二百二十五條規定進行審查。


除本規定第十九條規定的情形外,被執行人以執行依據生效之前的實體事由提出排除執行異議的,人民法院應當告知其依法申請再審或者通過其他程序解決。

❹ 如何理解「法律上利害關系」 ◇ 代溫世

您好:
我國民事訴訟法第五十六條第二款規定「對當事人雙方的訴訟標的,第三人雖然沒有獨立請求權,但案件處理結果同他有法律上的利害關系的,可以申請參加訴訟,或者由人民法院通知他參加訴訟。人民法院判決承擔民事責任的第三人,有當事人的訴訟權利義務。」因此,無獨立請求權第三人參加訴訟的依據是案件處理結果同他有法律上的利害關系,正確理解法律上的利害關系,是追加無獨立請求權第三人參加訴訟的關鍵。筆者認為,對法律上的利害關系的理解應當考慮以下兩個因素,一是具有權利義務性關系,二是具有法律上的牽連關系。權利義務性關系是指第三人與當事人一方有民事上的法律關系,而該法律關系又與發生爭議的法律關系有密切的聯系,法院對後一法律關系的裁判,直接影響到前一法律關系中雙方當事人的權利義務,如果該方當事人敗訴,第三人就可能負有某種法律上的責任。
法律上的牽連關系是指兩個法律關系的客體及內容具有一致性或前後兩個民事法律關系的客體雖不一致,但兩者具有內在聯系,法院直接判決無獨立請求權第三人承擔義務或享有權利。法律上的牽連關系有別於事實上的牽連關系,事實上的牽連關系僅意味著在情感上、經濟上或聲譽上會受到直接或間接的影響,但從法律上來講,並不必享有權利或承擔義務。如在人身損害賠償糾紛案件中,侵害人因侵權行為被判賠償,其家庭成員在經濟上、情感上都會受到一定的影響,但此種影響僅為事實上的利害關系,不具有法律上利害關系,承擔侵權賠償責任的只能是侵害人本人,而非其家庭成員。
「與案件的處理結果有法律上的利害關系」實際上就是確定無獨立請求權第三人的實體標准。但在司法實踐中,無獨立請求權第三人制度被濫用的現象愈演愈烈。在此,筆者對判斷何謂「有法律上的利害關系」提出一點淺見。
一是無獨立請求權第三人與原、被告之間的法律關系有民事法律上的牽連。這一點包含三個方面。其一,第三人與當事人一方已有的法律關系同當事人之間的法律關系存在牽連。其二,無獨立請求權第三人與當事人之間法律關系的牽連是法律上權利義務的牽連,而非一般事實上的牽連、感情上的牽連或者其他非法律上的牽連。其三,這種法律上的牽連是民事法律上的牽連。在民事訴訟中一並審理具有非民事法律關系的案件顯然是不適當的。
二是無獨立請求權第三人與當事人一方的法律關系直接影響了當事人雙方的法律關系。在這種情況下,在本訴當事人爭議的法律關系當中,一方當事人不履行或不適當履行義務,從而給對方造成損失的,直接責任固然由不履行或不適當履行義務的一方當事人承擔,但造成這種後果的原因,則是由於第三人與該方當事人之間法律關系的不履行或不適當履行。這也正是無獨立請求權第三人同本訴當事人之間案件的處理結果有法律上利害關系的前提。相反的,如果無獨立請求權第三人與當事人一方的法律關系相對本訴當事人的法律關系而言,處於受影響地位,在後一法律關系因爭議而致訴訟的情況下,無獨立請求權第三人基本上處於權利者的地位,無論本訴爭議的結果如何,他皆可要求其相對方向其履行義務,亦可放棄對權利的行使,因而相對於本案的處理結果無所謂法律上的利害關系,他完全不必參加本訴,更不應被通知並被強迫參加到本訴中去。
三是無獨立請求權第三人在法律上的利害關系依本訴案件的處理結果而定。也就是說在確定無獨立請求權第三人時,其權利、義務是並不確定的,他僅僅是可能要承擔一定的責任或義務,但是否承擔則因案件處理結果的不同而有所不同。換句話說,法院對於本訴當事人之間爭議的處理,對於無獨立請求權第三人是否承擔責任有一種預決的意義。本訴案件處理結果對無獨立請求權第三人有無法律上的利害及其內容起著決定作用,這就是「對案件的處理結果有法律上的利害關系」的真正含義。

❺ 民事訴訟利害關系人.利害關系是

統合《民事訴訟法》相關條文,大體上可將民事訴訟中的「利害關系人」分為以下三類:
其一,通常訴訟程序中的利害關系人。通常訴訟程序乃處理一般民事案件的步驟、次序或方法。該程序中的當事人與訟爭案件的實體法律關系(利害關系)密切相關,如《民事訴訟法》第108條規定,起訴必須符合下列條件:「(一)原告是與本案有直接利害關系的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或者,當事人對訴爭案件當事人雙方爭議的訴訟標的沒有獨立的請求權,但案件的處理結果與其有法律上的利害關系。可見,通常訴訟程序中的利害關系人與當事人之間的關系密切。
其二,非訟程序中的利害關系人。非訟程序即指審理非訟案件[2]所適用的程序,其目的在於形成、確認一定的私法秩序。因非訟案件大多不具有爭訟性,故《民事訴訟法》沒有以「直接利害關系」來限定非訟程序中的利害關系人。如《民事訴訟法》第93條規定:「利害關系人因情況緊急,不立即申請財產保全將會使其合法權益受到難以彌補的損害的,可以在起訴前向人民法院申請採取財產保全措施。」《民事訴訟法》第166條規定:「公民下落不明滿2年,利害關系人申請宣告其失蹤的,向下落不明人住所地基層人民法院提出。」
其三,執行程序中的利害關系人。執行程序的目的固然在於依法強制實現生效判決所載明的權利義務,但是,執行程序中也不能忽視對債權人及其他權利人的及時救濟,以恢復、維護一定的司法秩序。故《民事訴訟法》第202條規定:「當事人、利害關系人認為執行行為違反法律規定的,可以向負責執行的人民法院提出書面異議。當事人、利害關系人提出書面異議的,人民法院應當自收到書面異議之日起15日內審查,理由成立的,裁定撤銷或者改正;理由不成立的,裁定駁回。當事人、利害關系人對裁定不服的,可以自裁定送達之日起10日內向上一級人民法院申請復議。」

❻ 新民事訴訟法 第十五章 宣告死亡 中 的利害關系人是否還像舊法一樣存在順序和排他效力

申請宣告死亡是有順序限制的,第一順位申請人不申請的話,第二、第三順位申請人是不能申請的。下落不明證明文件應該由公安機關或者其他有關機關出具,否則法院可能不會受理。

❼ 民事訴訟法第二百二十五條內容是什麼

我國《民事來訴訟法》第二百二十自五條規定:「當事人、利害關系人認為執行行為違反法律規定的,可以向負責執行的人民法院提出書面異議。當事人、利害關系人提出書面異議的,人民法院應當自收到書面異議之日起十五日內審查,理由成立的,裁定撤銷或者改正,理由不成立的,裁定駁回。當事人、利害關系人對裁定不服的,可以自裁定送達之日起十日內向上一級人民法院申請復議。」

❽ 民事訴訟中迴避的利害關系人包括哪些

民事訴來訟法
第四十四源條 審判人員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應當自行迴避,當事人有權用口頭或者書面方式申請他們迴避:
(一)是本案當事人或者當事人、訴訟代理人近親屬的;
(二)與本案有利害關系的;
(三)與本案當事人、訴訟代理人有其他關系,可能影響對案件公正審理的。
審判人員接受當事人、訴訟代理人請客送禮,或者違反規定會見當事人、訴訟代理人的,當事人有權要求他們迴避。
審判人員有前款規定的行為的,應當依法追究法律責任
前三款規定,適用於書記員、翻譯人員、鑒定人、勘驗人。

❾ 中國新民事訴訟法案外人,利害關系人怎麼解釋

利害關系人是指與抄當事人之間存在法律上或者事實上的權利義務關系的人,通常指配偶、父母、子女、兄弟姐妹、祖父母、外祖父母等親屬關系,以及其他與當事人有民事權利義務關系的人,如債權人、債務人、證明人等。還可能包括同事、朋友、僱主或雇員、基層自治組織(居委會、村委會等)等。
案外人好說,案外人就是和案件沒有關系的人。

熱點內容
勞動法與社會保障法第二版 發布:2025-09-25 02:18:35 瀏覽:188
企業所得稅法實施條例工會 發布:2025-09-25 02:13:41 瀏覽:997
公司法142條最新 發布:2025-09-25 02:13:40 瀏覽:665
注冊會計師法律責任誰來認定 發布:2025-09-25 02:13:29 瀏覽:430
電大遠程教育刑事訴訟法在線作業 發布:2025-09-25 02:07:37 瀏覽:734
沈陽律師張勇 發布:2025-09-25 01:50:20 瀏覽:13
黃韋博行政法強化 發布:2025-09-25 01:41:00 瀏覽:180
廣東省生產安全條例 發布:2025-09-25 01:38:47 瀏覽:534
這樣的人辭退了也要追究法律責任 發布:2025-09-25 01:27:09 瀏覽:489
人民司法案例2016 發布:2025-09-25 01:18:36 瀏覽:2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