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法上的負擔性行為
❶ 授益性行政行為和負擔性行政行為分別是什麼意思
首先 行政行為:指行政行為在法律上所發生的效果及對當事人的影響。
受益性行政行為:給相版對人權以利益 二者不是絕對的,絕對的情況很少,往往是在授益的同時往往要求承擔一定的義務。 例如 中央財政撥款等。
負擔性行政行為:一般是要求行政相對人負擔一定的義務或者對其權利進行限制,如命令、禁令和受益性行為的撤回或撤銷。例如 中央對某地方政府的專項撥款,因某些原因,進行撤銷。
❷ 行政法受益行為和負擔行為有哪些
授益行政行為與負擔行政行為
簡單說,前者是給「好處」,後者是給「壞處」。
授益行為,如行政許可、給付、獎勵。
負擔行為,如行政處罰、征稅、收費。
❸ 司法考試,負擔性具體行政行為什麼意思
您好:
負擔性具體行政行為是與授益性具體行政行為相對的概念。
為當事人授予權利、利益或者免除負擔義務的是授益性具體行政行為,為當事人設定義務或者剝奪其權益的是負擔性具體行政行為。
❹ 負擔行為和處分行為
負擔行為和處分行為的區別主要有以下三點:
1、關於處分行為適用標的物特定主義,即物權行為和准物權行為至遲於行為生效時標的物需確定,並且一個標的物只有受一個物權行為或准物權行為處分(一物一權原則)。而負擔行為不受限制。
2、有效的處分行為,以處分人有處分權為要件。無處分權而處分標的物的,為無權處分,效力待定。負擔行為不以行為人有處分權為必要,如出賣他人之物,則買賣契約仍為有效。
3、物權行為,應采公示原則,物權的變動,須有足由外界可以辨認的形象,一維護交易安全,避免使第三人遭不利。
(4)行政法上的負擔性行為擴展閱讀:
處分行為與負擔行為兩者之間的法律效果不同,作用和意義卻是不容忽視的。在德國法上,處分行為是指直接作用於某項現存權利的法律行為,如變更、轉讓某項權利、在某項權利上設定負擔和取消某項權利等。理論通說認為,處分行為包括物權行為及准物權行為。
負擔行為是指使一個人相對於另一個人(或若幹人)承擔為或不為一定行為義務的法律行為。負擔行為的首要義務是確立某種給付義務,即產生某種債務關系。
處分行為是直接使某種權利發生、變更或消滅的法律行為。處分行為包括物權行為和准物權行為,物權行為是指發生物權法上效果的行為。
有單獨行為,如所有權的拋棄,有為契約行為,如所有權的轉移、抵押權的設定等。准物權行為指以債權或者無體財產權作為標的的處分行為,如債權的轉讓,債務的免除等。
負擔行為又可稱之債權、債務行為,指以發生債權債務法律關系的法律行為,有為單獨的行為,如捐助行為,也有契約行為,如買賣。
它的特點是一旦負擔行為成立有效,債務人付有給付的義務,而債權人有基於契約或是法律的對債務人的請求權。如出賣人有交付物於買受人,並使其取得物的所有權的義務。
傳統民法理論認為,債權行為與物權行為的區別在於,債權為請求權、對人權,無排他性,對於同一債務人,可以同時成立內容相同或不同的債權債務關系;債權具有相對性,僅可以對與其建立債權關系的對方當事人提出債權請求權,不可向第三人請求。
負擔行為不適用特定原則。無論想要讓對方負擔幾項所有權的移轉義務,均不妨包括在一項買賣契約中。至於確定性,負擔行為亦有此要求,唯程度有所不同。
債權契約僅需具有可履行性即為已足,不必確定至具體的標的物,因而,種類之債、選 擇之債、未來物買賣乃至他人之物,均不影響契約生效。
只不過,當義務人實際履行義 務時,種類之債須具體化為特定之債、選擇之債須確定為單一之債、未來物須現實化、 對於他人之物須取得處分權,之所以如此,原因正在於,旨在變動權利的履行行為系處分行為,標的物未經確定,無法履行。
❺ 授益性行政行為和負擔性行政行為分別是什麼意思。
首先 行政行為:指行政行為在法律上所發生的效果及對當事人的影響。專
受益性行政屬行為:給相對人以利益 二者不是絕對的,絕對的情況很少,往往是在授益的同時往往要求承擔一定的義務。 例如 中央財政撥款等。
負擔性行政行為:一般是要求行政相對人負擔一定的義務或者對其權利進行限制,如命令、禁令和受益性行為的撤回或撤銷。例如 中央對某地方政府的專項撥款,因某些原因,進行撤銷。
❻ 什麼是賦權性行政法律制度
賦權性行政法律來制度指的是賦予自當事人權利的行政法律制度。行政法律制度或者行政行為可以分為限權性行為與賦權性行為,在德國行政法上稱為負擔性行政行為與受益性行政行為。典型的賦權性行政行為如行政許可、行政獎勵、行政確認以及職務任命等等。
❼ 簡述行政法中的合法性原則。
行政合法性原則是行政機關必須遵守和執行法律,一切行政活動都要以法律為依據,嚴格遵守法律的有關規定,不得享有法外的特權,超越其許可權的行為無效,違反法律導致相應的後果,一切行政違法行為都必須承擔相應的法律責任。具體要求如下:
1、任何行政職權都必須基於法律的授予才能存在。任何行政主體都不得自己設立行政權力,也不得超越自己的職權范圍行事。
2、任何行政職權的行使都應依據法律、遵守法律,不得與法律相抵觸。不僅要遵守實體法規范,而且要遵守程序法規范。
3、任何行政職權的授予和委託及其運用都必須具有法律依據,符合法律宗旨。
根據行政合法性原則的要求,任何違法行政行為都必須予以追究,違法行政主體及其工作人員應承擔相應的法律責任。
(7)行政法上的負擔性行為擴展閱讀
1、行政合法性原則是行政法治原則的核心內容。它是指行政權力的設立、行使、運用必須依據法律,符合法律要求,不能與法律相抵觸。行政主體必須嚴格遵守行政法律規范,不得享有行政法規范以外的特權。違法行政行為依法應予以追究,違法行政主體應承擔相應的法律責任。
2、行政法治原則包括下四個方面:
(1)行政機關非有法律根據,不得使人民負擔義務,或侵害其權利;
(2)行政機關非有法律根據,不得免除特定人在法律上所應負擔的義務,或為特定人設定權利
(3)法律賦予行政機關自由裁量權時,其裁量的界限,仍受法律的限制;
(4)行政權的運用不得和法律相抵觸等。行政法治原則是行政法產生的基礎,也是行政機關全部活動所應遵循的准則。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行政合法性原則、網路—行政法治原則
❽ 什麼是損益性行政行為
損益行政行為,是指給行政相對人帶來不利後果的行政行為,通常表現在行政主體為行政相對人設定義務或者剝奪、限制其權益。
行政行為是享有行政權能的組織(行政主體)運用行政權對行政相對人所做的法律行為。以行政行為的內容對行政相對人是否有利作為標准,行政行為可分為授益行政行為和損益行政行為。授益行政行為又稱有利行政行為;損益行政行為又叫負擔行政行為或不利行政行為。
行政行為的這一分類,對於把握不同行政行為的內容以及建立相應的行為規則都具有重要意義,比如授益行政行為和負擔行政行為在違法時的撤銷或變更規則就有所不同,授益行政行為在超過訴訟時限後,即使違法,行政主體也不能隨意加以撤銷或變更,而負擔行政行為則沒有這種限制。
(8)行政法上的負擔性行為擴展閱讀:
行政行為特徵:
1、行政行為是執行法律的行為,任何行政行為均須有法律根據,具有從屬法律性,沒有法律的明確規定或授權,行政主體不得作出任何行政行為。
2、行政行為具有一定的裁量性,這是由立法技術本身的局限性和行政管理的廣泛性、變動性、應變性所決定的。
3、行政主體在實施行政行為時具有單方意志性,不必與行政相對方協商或徵得其同意,即可依法自主作出。即使是在行政合同行為中,在行政合同的締結、變更、解除與履行等諸方面,行政主體均具有與民事合同不同的單方意志性。
4、行政行為是以國家強制力保障實施的,帶有強制性,行政相對方必須服從並配合行政行為。否則,行政主體將予以制裁或強制執行。這種強制性與單方意志性是緊密聯系在一起的,沒有行政行為的強制性,就無法實現行政行為的單方意志性。
5、行政行為以無償為原則,以有償為例外。行政主體所追求的是國際和社會公共利益,其對公共利益的集合、維護和分配,應當是無償的。當特定行政相對人承擔了特別公共負擔,或者分享了特殊公共利益時,則應該有償的,這就是公平負擔和利益負擔的問題。
❾ 扣繳行為在行政法上是什麼性質的行為
扣繳行為在行政法上是什麼性質的行為?這是在法律部門對案件的執行過程中是我的一種行為。
❿ 下列哪些行為屬於行政法上「行政」的范圍
行政,首先是不平等主體之間的關系,一方有法定的職權,一方為普通的公民、法人組織等。B 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