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訴訟法中的原被告是
A. 在行政訴訟中誰是原告誰是被告
行政訴訟原告指對行政主體具體行政行為不服,依照行政訴訟法的規定,以自己的名義向人民法院起訴的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行政訴訟原告大多是行政管理中的行政相對方。
行政訴訟的被告指被原告起訴指控侵犯其行政法上的合法權益和與之發生行政爭議,而由人民法院通知應訴的行政主體。行政訴訟的被告不是行政機關的工作人員,而是行政機關本身。在行政訴訟中,行政主體始終作為被告,這是行政訴訟的一大特點。
(1)行政訴訟法中的原被告是擴展閱讀
根據《行政訴訟法》及有關法律、法規的規定,當事人的訴訟權利主要有:
1、原告有向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訴訟的權利,在訴訟中還有放棄、變更和增加訴訟請求的權利。
2、被告對原告的起訴,有應訴答辯的權利。
3、申請審判人員、書記員、鑒定人迴避的權利。
4、委託訴訟代理人進行訴訟的權利。
5、使用本民族語言文字進行訴訟的權利。
6、經人民法院許可,向證人、鑒定人和勘驗人員發問的權利。
7、經人民法院許可,查閱、復制本案庭審材料及有關法律文件的權利,但涉及國家秘密或個人隱私的除外。
8、查閱、改正庭審筆錄的權利。
9、在審判前,原告有撤訴的權利,被告有發跡其所作的具體行政行為的權利。
10、在訴訟過程中有申請人民法院採取財產保全措施的權利。
B. 行政訴訟法規定哪些機關可成為被告
根據《行政訴訟法》第二十六條的規定,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直接向人內民法院提起訴容訟的,作出行政行為的行政機關是被告。
經復議的案件,復議機關決定維持原行政行為的,作出原行政行為的行政機關和復議機關是共同被告;復議機關改變原行政行為的,復議機關是被告。
復議機關在法定期限內未作出復議決定,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起訴原行政行為的,作出原行政行為的行政機關是被告;起訴復議機關不作為的,復議機關是被告。
兩個以上行政機關作出同一行政行為的,共同作出行政行為的行政機關是共同被告。
行政機關委託的組織所作的行政行為,委託的行政機關是被告。
行政機關被撤銷或者職權變更的,繼續行使其職權的行政機關是被告。
C. 行政訴訟法中規定的被告包括哪些情況
行政復議法。第二十五條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的,回作出具體行政行為的答行政機關是被告。
經復議的案件,復議機關決定維持原具體行政行為的,作出原具體行政行為的行政機關是被告;復議機關改變原具體行政行為的,復議機關是被告。
兩個以上行政機關作出同一具體行政行為的,共同作出具體行政行為的行政機關是共同被告。
由法律、法規授權的組織所作的具體行政行為,該組織是被告。由行政機關委託的組織所作的具體行政行為,委託的行政機關是被告。
行政機關被撤銷的,繼續行使其職權的行政機關是被告。
D. 行政訴訟中的原、被告一般是()
一般提起行政訴訟的人,就是原告,都是被國家行政機關的行政行為所侵害的對象,被告是造成侵害的國家機關。該題的答案是A,而非C,有時答案也存在問題,要相信自己
E. 行政訴訟的被告主體可以是那些
《行政訴訟法》
第二十五條 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的,作出具體行政行為的行政機關是被告。
經復議的案件,復議機關決定維持原具體行政行為的,作出原具體行政行為的行政機關是被告;復議機關改變原具體行政行為的,復議機關是被告。
兩個以上行政機關作出同一具體行政行為的,共同作出具體行政行為的行政機關是共同被告。 由法律、法規授權的組織所作的具體行政行為,該組織是被告,由行政機關委託的組織所作的具體行政行為,委託的行政機關是被告。
行政機關被撤銷的,繼續行使其職權的行政機關是被告。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若干問題的解釋
第二十條行政機關組建並賦予行政管理職能但不具有獨立承擔法律責任能力的機構,以自己的名義作出具體行政行為,當事人不服提起訴訟的,應當以組建該機構的行政機關為被告。
行政機關的內設機構或者派出機構在沒有法律、法規或者規章授權的情況下,以自己的名義作出具體行政行為,當事人不服提起訴訟的,應當以該行政機關為被告。
法律、法規或者規章授權行使行政職權的行政機關內設機構、派出機構或者其他組織,超出法定授權范圍實施行政行為,當事人不服提起訴訟的,應當以實施該行為的機構或者組織為被告。
第二十一條行政機關在沒有法律、法規或者規章規定的情況下,授權其內設機構、派出機構或者其他組織行使行政職權的,應當視為委託。當事人不服提起訴訟的,應當以該行政機關為被告。
F. 行政訴訟法中的被告必須是什麼
來行政訴訟的被告源只能是行政管理中的管理方,即作為行政主體的行政機關和法律、法規授權的組織。
行政訴訟的原告只能是行政管理中的相對方,即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
行政訴訟的當事人雙方的訴訟地位是恆定的,不允許行政主體作為原告起訴行政管理相對方。這個特點與民事訴訟和刑事訴訟不同。民事訴訟中訴訟雙方當事人均為平等的民事主體,原被告不具有恆定性,允許被告反訴;而刑事訴訟,也存在著自訴案件中允許被告人作為被害人所訴自訴人。
G. 行政訴訟中,原被告都有辯論權嗎如何行使該項權利呢
辯論權是指法律賦予民事和行政訴訟各方當事人重要的訴訟權利。根據我內國《行政訴訟法》容第10條的規定,當事人在行政訴訟中有權進行辯論。由此可知,在行政訴訟中,原告和被告都有辯論權。特別應當指出的是以「民告官」為主的訴訟案件,法律賦予當事人,特別是作為行政管理相對人來說,較之民事訴訟當事人的辯論權,更是意義重大。
對於如何行使該項權利,當事人可以在法院的主持下,就案件的事實和法律問題各自陳述主張和意見,互相反駁,進一步辨明真偽和是非。在辯論的內容方面,當事人有權就行政的實體法問題、程序法問題、訴訟程序問題進行辯論。當事人有權以口頭或者書面方式進行辯論。當事人有權在第一審程序、第二審程序、審判監督程序和執行程序中進行辯論。
H. 怎樣認定行政訴訟的被告
《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第三十四條:被告對作出的行政行為負有舉證回責任,應當提供作出答該行政行為的證據和所依據的規范性文件。被告不提供或者無正當理由逾期提供證據,視為沒有相應證據。但是,被訴行政行為涉及第三人合法權益,第三人提供證據的除外。
第三十七條:原告可以提供證明行政行為違法的證據。原告提供的證據不成立的,不免除被告的舉證責任。
在行政賠償、補償的案件中,原告應當對行政行為造成的損害提供證據。因被告的原因導致原告無法舉證的,由被告承擔舉證責任。
I. 行政訴訟法中,怎樣確定行政訴訟中的被告
被告主體的確認
1、作出具體行政行為的行政機關作被告。
2、改變原具體行政行為的復議機關內作被告。
3、由法律、法規容授權的組織所作的具體行為,該組織是被告。
4、委託某一組織作出具體行政行為的,委託的行政機關是被告。
5、行政機關的內設機構、派出機構作出具體行政行為的,該行政機關是被告
6、行政機關被撤銷的,繼續行使其職權的行政機關是被告。
(9)行政訴訟法中的原被告是擴展閱讀:
如果派出機構得到法律、法規、規章的授權,原則上,派出機構具有行政主體資格,以派出機構為被告。但是在越權方面要分兩種情況:
①派出機構超越了授權的幅度,以派出機構為被告。
②派出機構超越了授權的種類,以派出機構所在機關為被告。以派出所為例,其職權為500元以下罰款和警告,如果派出所作出了罰款10000元的決定,派出所為被告。如果派出所作出了拘留決定,公安局為被告。
J. 行政訴訟中的原 、被告一般指誰
錯了吧
一般提起行政訴訟的人,就是原告,都是被國家行政機關的行政行為所侵害的對象
被告是造成侵害的國家機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