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行政訴訟法判決方式
1. 新行政訴訟法規定立案後多長時間下判決書
《行政訴訟法》規定:人民法院應當在立案之日起六個月內作出第一審判決。有特殊情況需要延長的,由高級人民法院批准,高級人民法院審理第一審案件需要延長的,由最高人民法院批准。
2. 新行政訴訟法修改有那些新內容
如果是錯的話,理由只有一個,根據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若干問題的解釋規定,原審判決遺漏行政賠償請求,第二審人民法院經審理認為依法應當予以賠償的,在確認被訴具體行政行為違法的同時,可以就行政賠償問題進行調解;調解不成的,應當就行政賠償部分發回重審。當事人在第二審期間提出行政賠償請求的,第二審人民法院可以進行調解;調解不成的,應當告知當事人另行起訴。
3. 新行政訴訟法的判決形式有哪幾類及適用情形
新行政訴訟法有下列幾種判決形式及適用情形。一是駁回原告的行政內訴訟請求。二是判決行政容機關重新做出具體行政行為。三是對不履行法定義務的行政機關,判決其履行法定義務。四是判決具有支付義務的行政機關,履行支付義務。
4. 行政訴訟的判決種類及其適用條件
基本就下面這幾種。如果是應付考試,最重要的是理解對於行政行為本身合法合不合法只有是與否兩種答案。但最終如何處理要就事論事。或者記著要把這個行為撤銷師表困難的。涉及一些利益、重大損失或者說根本沒法撤銷的時候,更多採取僅確認違法然後再處理的方式。把握這個做題目肯定沒問題。。
處理實際問題,呵呵,還得再仔細點。。
第五十三條 復議決定維持原具體行政行為的,人民法院判決撤銷原具體行政行為,復議決定自然無效。
復議決定改變原具體行政行為錯誤,人民法院判決撤銷復議決定時,應當責令復議機關重新作出復議決定。
第五十四條 人民法院判決被告重新作出具體行政行為,被告重新作出的具體行政行為與原具體行政行為的結果相同,但主要事實或者主要理由有改變的,不屬於行政訴訟法第五十五條規定的情形。
人民法院以違反法定程序為由,判決撤銷被訴具體行政行為的,行政機關重新作出具體行政行為不受行政訴訟法第五十五條規定的限制。
行政機關以同一事實和理由重新作出與原具體行政行為基本相同的具體行政行為,人民法院應當根據行政訴訟法第五十四條第(二)項、第五十五條的規定判決撤銷或者部分撤銷,並根據行政訴訟法第六十五條第三款的規定處理。
第五十五條 人民法院審理行政案件不得加重對原告的處罰,但利害關系人同為原告的除外。
人民法院審理行政案件不得對行政機關未予處罰的人直接給予行政處罰。
第五十六條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人民法院應當判決駁回原告的訴訟請求:
(一)起訴被告不作為理由不能成立的;
(二)被訴具體行政行為合法但存在合理性問題的;
(三)被訴具體行政行為合法,但因法律、政策變化需要變更或者廢止的;
(四)其他應當判決駁回訴訟請求的情形。
第五十七條 人民法院認為被訴具體行政行為合法,但不適宜判決維持或者駁回訴訟請求的,可以作出確認其合法或者有效的判決。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人民法院應當作出確認被訴具體行政行為違法或者無效的判決:
(一)被告不履行法定職責,但判決責令其履行法定職責已無實際意義的;
(二)被訴具體行政行為違法,但不具有可撤銷內容的;
(三)被訴具體行政行為依法不成立或者無效的。
第五十八條 被訴具體行政行為違法,但撤銷該具體行政行為將會給國家利益或者公共利益造成重大損失的,人民法院應當作出確認被訴具體行政行為違法的判決,並責令被訴行政機關採取相應的補救措施;造成損害的,依法判決承擔賠償責任。
第五十九條 根據行政訴訟法第五十四條第(二)項規定判決撤銷違法的被訴具體行政行為,將會給國家利益、公共利益或者他人合法權益造成損失的,人民法院在判決撤銷的同時,可以分別採取以下方式處理:
(一)判決被告重新作出具體行政行為;
(二)責令被訴行政機關採取相應的補救措施;
(三)向被告和有關機關提出司法建議;
(四)發現違法犯罪行為的,建議有權機關依法處理。
第六十條 人民法院判決被告重新作出具體行政行為,如不及時重新作出具體行政行為,將會給國家利益、公共利益或者當事人利益造成損失的,可以限定重新作出具體行政行為的期限。
人民法院判決被告履行法定職責,應當指定履行的期限,因情況特殊難於確定期限的除外。
5. 新《行政訴訟法》的新判決類型有哪些
新行政訴訟法有下列幾種判決形式及適用情形。一是駁回原告的行政訴訟請求。版二是判決行政機關重權新做出具體行政行為。三是對不履行法定義務的行政機關,判決其履行法定義務。四是判決具有支付義務的行政機關,履行支付義務。
更多精彩內容來源海口律師咨詢 http://china.findlaw.cn/haikou
6. 新行政訴訟法判決延期,最多能延長多久
《行政訴訟法》第八十一條人民法院應當在立案之日起六個月內作版出第一審判決。有特殊情況需權要延長的,由高級人民法院批准,高級人民法院審理第一審案件需要延長的,由最高人民法院批准。
現在法律並未規定最長延長多長時間,由最高人民法院酌情自主決定。
7. 行政訴訟法應增加的幾種判決方式
我國行政訴訟法和最高人民法院的司法解釋已經規定了包括維持判決、撤銷判決、履行判決、變更判決、確認判決和駁回原告訴訟請求判決等六種形式的判決。隨著我國加入WTO,現有的行政訴訟判決已經不能完全適應司法實踐的需要,筆者認為,行政訴訟法目前應當增加以下幾種判決形式: (一)禁令判決 禁令,是一種停止某種行為的命令。禁令制度最早起源於英美法系國家的司法判例。在英國的行政訴訟制度中,禁令是高等法院王座分院對低級法院和行政機關所發出的特權命令,禁止它們的越權行為。禁令僅適用於作出前和在執行過程中的決定。禁令分為臨時禁令和永久禁令,其作用在於防止、阻止和制止侵權行為。 世界貿易組織的TRIPS協議第50條中,臨時禁令被稱為「臨時措施」,即「如果認為適當,司法當局應有權在開庭前依照一方當事人請求,採取臨時措施,尤其是在一旦有任何遲誤則很可能給權利持有人造成不可彌補的損害的情況下,或在有關證據顯然有被銷毀的危險的情況下」,也就是指侵害的行為即將擴大,若不制止,將使權利人的權利被侵害范圍和程度加重,還有有關侵權證據可能丟失,所採取的一種應急措施。這種臨時措施的目的是為了制止侵犯任何知識產權活動的發生,尤其是制止包括剛由海關放行的進口商品在內的侵權商品進入其管轄范圍的商業渠道,保存侵權的有關證據。要有效地保護知識產權權利人的利益,關鍵是看能否防止侵權的發生,防止侵權的擴大,制止侵權的繼續,因此在知識產權行政案件中,禁令判決是一個非常有效和重要的工具。世界上許多國家已經把禁令制度引入知識產權的保護機制。禁令分為臨時禁令和永久禁令。臨時禁令是法院為了制止即將發生的或存在著發生的危險性的侵權行為,根據當事人的申請在作出判決之前而頒布的一項禁止行為人不得為某種行為的強制命令。永久禁令是法院在查明案件事實後,對案件要作出最後裁決時所作出的停止侵權行為的命令。為了適應入世需要,加大我國對知識產權的保護力度,我國在新修訂的專利法、商標法、著作權法里增設了訴前停止侵權行為的臨時措施,這是一種防止侵權和阻止進一步侵權的救濟措施。 現行的專利法、商標法和著作權法等都明確規定了訴前責令停止侵權行為的措施。「訴前責令停止侵權行為」與「臨時禁令」、「臨時措施」的稱謂雖然不相同,但在實質上都是符合TRIPS協議的執法要求的一項同等的司法措施,具有相同的功能與效力。TRIPS協議第50條規定的「臨時措施」是指如果侵權活動發生在即,司法當局有權採取及時、有效的臨時措施加以禁止,即明確了臨時措施是對即發性侵權的一種制止措施。永久禁令適用於侵權行為已經開始而行為人沒有停止侵權行為的情況,臨時禁令可適用於即發侵權行為;永久禁令是法院經實體審理、確認行為人的行為構成侵權之後判令行為人承擔的一種法律責任,無需當事人提供擔保,並可予以強制執行。因此,臨時禁令對即發侵權的救濟有著特別重要的意義。 (二)中間判決 中間判決是相對於終局判決而言的。中間判決是指法院對於一個或者數個別的爭點(先決問題)作出判決,而非對於訴訟標的的全部或者一部分作出判決。在訴訟法原理上,凡是當事人所主張的各種獨立的可導致法律上效果的一切攻擊或者防禦方法,達到了可以作出判決的成熟時機,而訴訟尚未全部終結時,為了使訴訟程序和法律關系變得簡單明了,法院可以作出中間判決。 在行政訴訟中規定中間判決的實益主要表現在:第一,法院對於原告提起的關於行政行為合法性的問題,包括全部訴訟前提要件以及實體判決前提要件,均可以進行中間判決。在行政訴訟中,經常要遇到關於「附屬問題」的處理。附屬問題是大陸法系國家行政訴訟中的一個重要概念。一個案件本身的判決,依賴於另外一個問題,後面的問題不構成訴訟的主要標的,但是決定判決的內容,成為附屬問題。而「審判前提」問題則是將附屬問題作為訴訟案件的前提,按照管轄規定由有管轄權的法院裁決的案件處理方式。目前,越來越多的行政案件涉及到民事、刑事法律關系,在實踐中處理起來有相當的難度。司法實務界普遍感到,法院必須有一種處理審判前提問題的判決方式。中間判決不能一概解決此類審判前提問題,但是,缺乏中間判決使法官在作出裁斷時捉襟見肘。第二,如果對訴訟請求的原因和數額均有爭議的,法院可以先就原因做出中間判決。即在訴訟標的要求確定數額的情況下,如果當事人對訴訟請求的原因以及數額均有爭議時,法院可以先作出請求原因正當的中間判決。 (三)舍棄、認諾判決 在民事訴訟中,由於當事人對於實體上的權利具有處分自由,反映在訴訟程序中對於訴訟標的也有處分的自由,是謂「處分權主義」。法院根據當事人的舍棄或者認諾,作出該當事人敗訴的判決。認諾是指被告對法院所作出的承認原告所主張的要求全部或者部分有理由的單方意思表示。在認諾情況下,被告的「認諾」是一種僅對法院的單方的意思表示,被告承認原告主張的訴訟理由或者訴訟請求全部或者部分存在。舍棄是指原告法院所作出的承認訴訟請求權部分或者全部不存在的單方意思表示。在舍棄情況下,原告的「舍棄」是一種僅對法院的單方的意思表示,原告承認自己的訴訟請求無理由。認諾和舍棄在法律性質上相同。 行政訴訟中是否允許認諾和舍棄,還存在不同的意見。有人認為不應當允許認諾和舍棄。理由是:首先,我國行政訴訟法規定,行政訴訟不適用調解;其次,在行政訴訟中的被告,對於行政職權並無處分權;最後,在民事訴訟中,由於大量案件是通過辯論主義方式審理,以及「誰主張誰舉證」的舉證責任制度,這是認諾和舍棄的基礎條件,但在行政訴訟中,職權主義的強調以及被告負舉證責任等與民事訴訟有相當大的區別,不宜採取與民事訴訟相同的處分方式。有人則認為,應當引入認諾和舍棄制度。首先,行政訴訟法規定不允許調解的制度,現在已經證明是需要進一步修改和完善的;其次,在大陸法系國家(如德國和日本),行政訴訟中允許認諾和舍棄已經成為較為完善的制度,並為相關的行政訴訟法典規定;再次,在司法實踐中,通過原、被告之間的調解結案的行政案件並不在少數;最後,對於訴訟請求權的認諾和舍棄屬於當事人的法定權利。還有人認為,當事人並非對所有樣態的訴訟請求權均得予以處分,應當根據是否關涉國家利益、公共利益來判斷。如果當事人爭議的訴訟標的可以通過和解方式解決,依據該制度應當允許認諾和舍棄的存在。 筆者認為,在行政訴訟中,在一定情況下適用和解,是行政行為具體性質多樣性的反映。筆者同意有人提出的,在當事人「得為處分」的情況下,完善認諾和舍棄制度。所謂「得為處分」似應包括以下情形:一是行政機關認識到被訴具體行政行為有違法或者不當的瑕疵、錯誤以及情勢變更的事由,得自行變更或者撤銷原具體行政行為時;二是原具體行政行為涉及的是完全屬於行政自由裁量權范圍,或者合法但不合理的具體行政行為;三是原具體行政行為屬於當事人有一定處分權的行政裁決、行政合同行為等,例如行政機關針對平等主體所作出的顯失公平的民事賠償(補償)裁決;四是原具體行政行為所依據的事實或者法律關系,經過法院依職權調查仍然無法或者顯然難以查明,依照相關行政程序法得為和解的情形;五是考慮到目前行政審判尚處於初創階段,對於一些具有較大社會影響而又違法的行政行為通過協調解決的行政案件,可以在嚴格審查的前提下,適當承認當事人就本案的處分權。 綜上,認諾、舍棄判決是指法院在原告向其舍棄訴訟標的的主張或者被告向其承認原告訴訟請求有理由時,如該訴訟標的與國家利益、公共利益無涉,當事人對訴訟標的有處分權的情況下,作出的該當事人敗訴的判決形式。 經過十餘年的實踐,人們已經意識到,行政訴訟法規定的判決形式越來越難以適應各種類型的行政案件。筆者建議,應當繼續完善和增加各類判決形式,以適應紛繁復雜的各類行政案件實際情況,以使行政判決更具合理性、科學性。
8. 《行政訴訟法》中行政判決分為6種,其中維持判決與履行判決和確認判決有什麼區別謝謝
維持判決是確認行政機關行政行為合法的判決。
履行判決是要求行政機關履專行法定職責的判決,針對的是行屬政機關不作為。
確認判決是確認行政行為違法的判決,主要存在於行政行為已經產生效果,撤銷或變更已無意義的情形。如行政拘留已經結束的案件。
9. 行政訴訟中判決種類.舉例說明
行政訴訟一審判決包括:1、維持判決。維持判決是人民法院對被訴行政行為的肯定,是人民發育那對原告一方訴訟請求的駁回,是人民法院對業已形成的行政法律關系的認可。《行政訴訟法》第54條第1款規定:「具體行政行為證據確鑿,適用法律、法規正確,符合法定程序的,判決維持。」2、撤銷判決。撤消判決意味著人民法院對被訴具體行政行為的否定評價,是司法機關糾正違法行政行為的最有效手段,它集中體現著人民法院對行政機關的監督和制約。撤消判決分為全部撤消、部分撤消以及可以重新作出具體行政行為的撤消。3、履行判決。履行判決在性質上屬於給付判決的一種。所謂給付判決,是確定當事人之間存在行政法律關系的前提下,判令負有義務的當事人履行一定義務的判決。《行政訴訟法》第54條第3項規定:「被告不履行或者拖延履行法定職責的,判決其在一定期限內履行。」《行政訴訟法司法解釋》第60條第2款規定:「人民法院判決被告履行法定職責,應當指定履行的期限,因情況特殊難於確定期限的除外。」4、變更判決。《行政訴訟法》第54條第1款第4項規定:「行政處罰顯失公平的,可以判決變更。」這就是說,人民法院判決變更具體行政行為,必須具備兩個條件:一是具體行政行為系行政處罰行為,對非行政處罰的具體行政行為,人民法院不能直接變更;二是行政處罰有顯失公正的情況。《行政訴訟法司法解釋》第55條對訴訟不加重對原告的行政處罰作出了明確規定,旨在對法院變更處罰權加以必要的限制。5、確認判決。確認判決是對被訴行為是否合法的判定,它通常是其他判決的先決條件。盡管,《行政訴訟法》對確認判決未作明確規定,但由於它的不可替代性,在司法實踐中被廣泛採用。,〈〈行政訴訟法司法解釋〉〉第57條和第58條把這種判決形式規定下來,彌補〈〈行政訴訟法〉〉的不足,以滿足行政審判實踐的需要。確認判決包括兩種情況:確認合法或有效與確認違法或無效。6、駁回判決。駁回訴訟請求判決是對原告訴訟請求的否定,是對被訴行政行為或不作為的不同程度的間接肯定。《行政訴訟法司法解釋》第56條規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人民法院應當判決駁回原告的訴訟請求:(一)起訴被告不作為理由不能成立的;(二)被訴具體行政行為合法但存在合理性問題的;(三)被訴具體行政行為合法,但因法律、政策變化需要變更或者廢止的;(四)其他應當判決駁回訴訟請求的情形。」
10. 行政訴訟法對行政行為的判決要素
根據《行政訴訟法》第二條規定,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認為行政內機關和行政機關工作人員容的行政行為侵犯其合法權益,有權依照本法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
同時,《行政訴訟法》第三條規定, 人民法院應當保障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的起訴權利,對應當受理的行政案件依法受理。
行政機關及其工作人員不得干預、阻礙人民法院受理行政案件。
被訴行政機關負責人應當出庭應訴。不能出庭的,應當委託行政機關相應的工作人員出庭。
第四條人民法院依法對行政案件獨立行使審判權,不受行政機關、社會團體和個人的干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