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條款大全 » 刑事訴訟法的工具性價值

刑事訴訟法的工具性價值

發布時間: 2021-03-06 18:46:07

『壹』 結合我國的法律傳統和現實,談談對正當法律程序的工具性價值和內在獨立價值的理解

"正當法律程序"作為法治觀念產生於13世紀的英國。作為普通法的基本要求,法庭在對任何一件爭版端或糾紛作權出裁決時應絕對遵循"自然正義"原則。這個原則包含兩項具體要求:
第一,任何人均不得擔任自己訴訟案件的法官
第二,法官在製作裁判時應聽取雙方當事人的陳述。
可以說,自然正義的兩項要求均與程序有關,是判斷有關法律程序本身正當性和合理性的標准。
正當法律程序(DueProcessofLaw)有兩個基本功能:一是防止公權力濫用,遏制腐敗;二是保障人權,保護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的合法權益不受公權力主體濫權、恣意行為侵犯。
主要意義可歸結為兩個規則:其一,任何人不得自己做自己的法官;其二,任何人在受到公權力不利行為的影響(特別是刑事處罰或其他制裁)時,有獲得告知、說明理由和提出申辯的權利。
人們遵循法定的時限和時序並按照法定的方式和關系進行法律行為。在這個意義上,法律程序有三個特點:
1、法律程序是針對特定的行為而作出要求的。
2、法律程序是由時間要求和空間要求構成的,換言之,法律程序是以法定時間和法定空間方式作為基本要素的。
3、法律程序具有形式性。

『貳』 寧可讓「壞人逍遙法外」也要堅持程序正義 嗎

程序正義視為「看得見的正義」,其實是英美人的一種法律傳統。這源於一句人所共知的法律格言:「正義不僅應得到實現,而且要以人們看得見的方式加以實現」(Justice must not only be done, but must be seen to be done.)。所謂的「看得見的正義」,實質上就是指裁判過程(相對於裁判結果而言)的公平,法律程序(相對於實體結論而言)的正義。
刑事審判活動為什麼要實現上述程序正義的六項要求?換句話說,在刑事審判過程中實現程序正義究竟有什麼意義?對於這一問題,人們長期以來堅持了程序工具主.義的立場,認為保證審判程序的公.正性、合理性,確保被告人等的訴.訟權.利得到維護,可以使裁判者從不同甚至相反的角度認識案.件事實真.相,從而實現公平的定罪和量刑。還有人認為,保證刑事審判程序的公.正性,可以准確、及時地懲罰犯罪,維護社.會的良好秩序。總而言之,根據這種觀點,刑事審判程序對於實現所謂刑罰權而言不過是一種工具和手段,這種程序越公.正,越合理,它就越具有產生公.正裁判結果的能力;保.障當事人各方充分而富有.意義地參與裁判結果的制.作過程,只是為了更加准確地追究被告人的刑事責任。
事實上,刑事審判程序具有一種基本的工具性價值,刑事審判程序公.正性程序的提高——即刑事審判實現程序正義能力的增強——在一定程度上確實會有助於公.正裁判結果的產生。但是,筆者在此所要強調的並不是程序正義的工具意義。公.正的審判程序無論是否有助於公.正裁判結果的形成,它都具有一種獨.立的意義:使那些受裁判結局直接影響的人與代.表國.家進行追訴和裁判的司法.官.員一起,擁有平等的訴.訟主體地位,能夠平等地進行理性的辯論、說服和交涉,並對裁判結果發揮積極的影響和作用,而不是被動地等待官方對自己命運的判定,消極地聽從國.家權力機.構對自己權益的處置,由此使其作為人的尊嚴得到承認和尊重。那麼,公.正的審判過程究竟是如何實現上述意義的呢?
首先,公.正的程序通.過確保訴.訟各方對裁判制.作過程的參與以及對裁判結果的積極影響,使他們的人格尊嚴和自主意志得到保.障。美國學者薩默斯曾指出,參與(participation)意味著公.民能夠自主地主.宰自己的命運,「在現代民.主社.會中,大部分公.民寧願自行管理自己的事務,也不願意別人主.宰自己的命運,哪怕別人做的要比自己更好。參與性統.治的反面是奴.隸制、政.治服.從或者軍事管.制。」在刑事審判過程中,有關各方對裁判過程參與得越充分,越有效,他們對法庭裁判結果的影響就越大。尤其對於那些其權益正處於待判定狀態的被告人而言,通.過與其他各方以及裁判者之間進行理性的對話和辯論,事實上成為裁判者在制.作裁判方面的協商者、對話者和被說服者。被告人盡管不能像法.官那樣直接制.作裁判,但他可通.過影響裁判的結果,使自己擁有一定的決定自己前途和命運的能力。這就使被告人的人格尊嚴和自主意志得到承認和尊重:他不是一個其命運受法庭任意擺.弄和處置的客體,也不是被法庭用來作為維護社.會治安的工具和犧.牲.品,而是一個獨.立的權.利主體。
其次,公.正的程序通.過使參與者各方受到平等的對待,來確保其人格尊嚴和主體地位得到尊重。一般而言,要求受到平等的對待,源於「人類希望受到尊重的願望」,「當那些認為自己同他人平等的人在法.律上得到了不平等的待遇時,他們就會產生一種卑微感,亦即一種他們的人格與共同的人性受到侵損的感覺。」而「促使法.律制.度朝平等方向發展的力量乃是人類不願受他人統.治的欲.望。」在刑事審判過程中,裁判者對控辯雙方的平等對待具有更為重要的意義,因為被告人所面對的不是與他擁有同樣身份的原告,而主要是作為國.家利益代.表的檢.察官,這種平等對待意味著被告人與國.家追訴機.關在參與裁判制.作過程方面擁有平等的機會、能力和程序保.障,被告人的訴.訟請求和實體權益與檢.察官受到平等的尊重和關註:沒有正當的理由,國.家不會追究其刑事責任,也不會剝奪其自.由、財產以及生命等權益,盡管國.家利益和社.會秩序因為業已發生的犯罪而受到損害或者威脅。這有助於被告人產生受到公.正對待的感覺,產生其權益和人格尊嚴受到尊重的印象。
第三,公.正的審判過程可以使各方參與者成為理性的、負責任的主體。一種合乎理性的刑事審判過程能夠使那些受裁判結果直接影響的人獲知並了解裁判者據以定案的根據、判.決的內容以及審判形成裁判結果的途徑和方式,並且藉此向他們證明:他們的參與是富有.意義的,他們所提出的證據、事實和主張是得到法庭充分合理地考慮和採納的。這些都顯示出裁判者對被告人、被害人等所應得的權益的關注和尊重,因為裁判者作出對他們有利或不利的決定並不是輕率的,而是經過慎重的分析、論證以後所得出的結論,並且向他們直接作出了論證和說服,盡量使其確信裁判結果的合理性和正當性。
第四,公.正的程序通.過確保裁判結論直接在刑事審判過程中產生,保證程序參與者人格尊嚴受到尊重。程序自.治的實現意味著程序相對於實體的獨.立自主性以及程序對實體結果的決定作用,意味著程序參與者對裁判制.作過程的參與具有實際的意義和效果,而不是僅僅流於形式或者「過場」。這對於被告人、被害人而言,是其可通.過訴.訟手段自行保.障實體權益的標志;對於辯護人而言,是其為被告人所作的辯護得到有效保.障的標志。除非刑事審判過程對於裁判結論的產生具有實際的決定作用,除非刑事審判在其開始之前具有相應的不確定性,否則裁判結論就不能從控辯雙方在法庭上的辯論中直接形成。控辯雙方的參與也就不具有任何意義。對於這一點,如果我們能從「公.正的刑事審判過程本身就是對程序參與者權.利的保.障以及對國.家權力的限.制」這一點上來認識,就比較好理解了。事實上,刑事審判過程一旦不具有自.治性,裁判結果一旦不是從審判過程中產生,那麼被告人、被害人的主體地位也就無法得到尊重,其權益乃至命運也就無法由自己來掌握。
最後,公.正的審判程序通.過及時地形成裁判結果並使刑事審判過程得到及時的終結,使程序參與者各方的利益受到關注,其人的尊嚴和權.利主體地位得到尊重。由於刑事審判的及時終結,被告人、被害人等可避免因審判的過於遲緩或者急速以及審判程序的反復任意開啟而受到不公.正的對待,防止其權益長期處於待判定或者隨時出現危險的不穩定狀態。
通.過上述分析,我們可以對在刑事審判過程中實現程序正義的獨.立內在意義作一總結:它旨在表達一種最基本的思想:一個人在國.家裁判機.構作出對其利益有利或者不利的裁判時,應當至少能夠處於一種可與裁判者就如何對待他的問題進行理性地協商的地位,即強調尊重程序參與者作為自主、負責和理性主體的地位,要求裁判機.構與他一起參與裁判結果的形成過程,向他論證裁判結果的合理性和正當性,從而使他成為裁判制.作過程中的協商者、對話者、辯論者和被說服者,其作為人的尊嚴和價值得到充分的尊重。
當然,在刑事審判過程中實現程序正義還具有一種附帶的間接意義:它有助於被告人、被害人、辯護人等從心理上真誠接受和承認法.院所作裁判的公.正性和合理性,即使裁判結果對其不利;有助於社.會公.眾對法.院、審判程序乃至國.家法.律制.度的權威性產生普遍的信服和尊重,即使裁判結局與他們本人的利益無關。因為程序正義的上述要求不僅確保正義在刑事審判過程中得到切實的實現,而且是以「人們能看得見的方式」實現的。被告人、被害人的利益被置於與國.家和社.會利益同等重要的地位之上,受到裁判者的充分關注,因而會產生一種受公.正對待的感覺,社.會公.眾也會對判.決結果連同其據以形成的合理根據一起表示認可和滿意。這樣,不論被告人最終被定罪判.刑,還是被無罪釋放,人們都會確信這種結果不是裁判機.構任意或者隨意作出的,而是經過了充分、合理的論證和討論,也聽取了被告人本人的辯解,因而具有充分的正當性和合理性。由此使裁判結果的形成建立在正當的法.律實施過程基礎之上。這有助於社.會形成一種尊重法.律程序和法.律制.度的良好法.治秩序,使法.律制.度的實施具有較好的社.會環境和條件。

『叄』 刑事訴訟價值是什麼

刑來事訴訟價值包括兩自個方面的內容,一是指刑事訴訟法的工具性價值,二是指刑事訴訟法自身價值。刑事訴訟法的工具性價值涉及到刑事訴訟法與刑法的關系問題。
隨著研究的深入,人們逐漸認識到刑事訴訟法除具有工具性價值以外,其還具有自身的內在價值。
我們認為,刑事訴訟的價值目標應當是"公正優先,兼顧效率"。這是因為:刑事訴訟作為分配權利義務,並據以解決糾紛創造合作關系的活生生的程序,其存在的前提,便是人類社會的公正秩序受到了犯罪行為的破壞,國家設立刑罰權的目的就是為恢復被破壞的正義。為了保證刑罰權的實現不演變成為赤裸裸的國家報復,必須對國家追訴犯罪的行為予以程序規范,以保證國家刑罰權實施的公正性。因而刑事司法程序的設計和程序權利與義務的分配都應以公正為價值趨向。但是,在我們充分關注公正價值目標的同時,也不應忽略刑事司法對效率的追求。

『肆』 訴訟法和實體法的區別

法理學在研究法律和法律現象的過程中,依據不同的標准,將法律分為不同的種類。實體法與程序法的劃分,就是其中的一種分類。一般而言,根據法律規定內容的不同來進行劃分,可以分為實體法和程序法。實體法是規定和確認權利和義務以及職權和責任為主要內容的法律,如憲法、行政法民法商法、刑法等等;程序法是規定以保證權利和職權得以實現或行使,義務和責任得以履行的有關程序為主要內容的法律,如行政訴訟法、行政程序法、民事訴訟法、刑事訴訟法、立法程序法等等。
早期的法理學中,沒有實體法與程序法的概念區分。但實踐中,程序卻被法庭廣泛用於解決糾紛。18世紀以後,隨著程序法概念的產生,才形成了實體法與程序法的分類法。據《牛津法律大辭典》解釋,程序法是英國功利主義法學家邊沁(1748-1832)創造的類概念,用來表示不同於實體法的法律原則和規則的體系。
應當指出,在概念的分類理解上,不能把程序法與訴訟法相等同,因為程序法是一個大概念,既包括行政程序法、立法程序法和選舉規則、議事規則等,也包括行政訴訟法、刑事訴訟法、民事訴訟法等。
同時,實體法與程序法的劃分是為了認識、分析和研究法律現象而進行的法理概括,在認識上和實踐中,這種劃分都不是絕對的,不能機械地、形而上學地理解兩者的劃分關系。法律規范體系的實際情況是,實體法中往往有某些程序性規定。例如,《中華人民共和國香港特別行政區基本法》是一部實體法,但其中有一些條文卻對有關程序作了規定。如第十七條第二款規定:「香港特別行政區的立法機關制定的法律須報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備案。備案不影響該法律的生效。」又如第四十九條規定:「香港特別行政區長官如認為立法會通過的法案不符合香港特別行政區的整體利益,可在三個月內將法案發回立法會重議,立法會如以不少於全體議員三分之二多數再次通過原案,行政長官必須在一個月內簽署公布或按本法第五十條的規定處理。」而程序法中往往也規定有關國家機關和程序參與人的職權、權利和責任、義務。例如,《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是一部程序法,但該法的一些條款卻規定了實體權利。如第九條規定:「各民族公民都有用本民族語言文字進行訴訟的權利。」又如第十一條規定:「被告人有權獲得辯護,人民法院有義務保證被告人獲得辯護。」第十四條規定:「訴訟參與人對於審判人員、檢察人員和偵察人員侵犯公民訴訟權利和人身侮辱的行為,有權提出控告。」由於現代立法往往在同一部法律中兼顧實體權利\職權和義務\責任與程序規則,因此,有的學者認為,在現實法律體系中實體法與程序法已經出現了相互兼容的特點。
實體法和程序法作為法律的整體功能是一致的,但在具體劃分的意義上,兩者的功能又有各自的特點和內容。

『伍』 想要閑暇時間學點法律

1,先看治安管理處罰法,這個比較常用
2,再看民法通則,和最高人民法院關於民法通則若干問題的意見
3,再看看民事訴訟法刑事訴訟法
4,最後,看看刑法
以上幾個法律看懂後,你就可以算半個專家了

『陸』 兒童最大利益原則具體指什麼

在我國兒童最大利益原則已經得到不同程度的體現。比如,我國 1950 年《中華人民共內和國婚容姻法》第23條規定,離婚時財產分割根據「照顧婦女及子女利益和有利發展生產的原則判決」;

1980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婚姻法》第31條規定,離婚時,對夫妻共同財產的處理應「照顧女方和子女權益的原則判決,」;

而2001年修正後的新《中華人民共和國婚姻法》第39條,則一改以往女方在前子女在後的順序,表述為離婚時的財產分割,應「照顧子女和女方權益的原則判決。」這種順序的變更充分體現了兒童利益最大原則的法律意識。

(6)刑事訴訟法的工具性價值擴展閱讀:

未成年人是祖國的未來和希望,對未成年人的關心、愛護和特別司法保護,讓他們健康成長是全社會的共同任務。未成年人是世界各國均給予特殊保護的特殊群體,聯合國相繼出台了一系列旨在保護未成年人的公約與規則標准。

我國積極遵循聯合國關於少年兒童保護的各項公約與標准,七屆全國人大常委會於1991年9月4日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未成年人保護法》。

『柒』 刑事訴訟法的價值

刑事來訴訟法的價值保證刑法的正確自實施,懲罰犯罪,保護人民,保障國家安全和社會公共安全,維護社會主義社會秩序

刑事訴訟法第二條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的任務,是保證准確、及時地查明犯罪事實,正確應用法律,懲罰犯罪分子,保障無罪的人不受刑事追究,教育公民自覺遵守法律,積極同犯罪行為作斗爭,維護社會主義法制;

尊重和保障人權,保護公民的人身權利、財產權利、民主權利和其他權利,保障社會主義建設事業的順利進行。

(7)刑事訴訟法的工具性價值擴展閱讀:

刑事訴訟法第十九條規定:刑事案件的偵查由公安機關進行,法律另有規定的除外。
人民檢察院在對訴訟活動實行法律監督中發現的司法工作人員利用職權實施的非法拘禁、刑訊逼供、非法搜查等侵犯公民權利、損害司法公正的犯罪,可以由人民檢察院立案偵查。

對於公安機關管轄的國家機關工作人員利用職權實施的重大犯罪案件,需要由人民檢察院直接受理的時候,經省級以上人民檢察院決定,可以由人民檢察院立案偵查。
自訴案件,由人民法院直接受理。

第二十條基層人民法院管轄第一審普通刑事案件,但是依照本法由上級人民法院管轄的除外。

熱點內容
民事訴訟法拘傳 發布:2025-09-22 16:50:14 瀏覽:273
道德經伊尹 發布:2025-09-22 16:50:11 瀏覽:281
鍾樓區法律援助中心電話 發布:2025-09-22 16:41:25 瀏覽:93
法院審監會 發布:2025-09-22 16:30:51 瀏覽:931
勞動法婚假是幾天 發布:2025-09-22 16:26:37 瀏覽:762
海運渣土安全管理規章制度 發布:2025-09-22 16:19:47 瀏覽:531
婚姻法調整的是夫妻父母子女 發布:2025-09-22 16:12:01 瀏覽:301
社區文明建設法律服務 發布:2025-09-22 16:07:01 瀏覽:520
道德的理性主義 發布:2025-09-22 16:03:37 瀏覽:862
法律講堂法律援助在行動生 發布:2025-09-22 15:59:36 瀏覽: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