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事訴訟法案例與圖表pdf
❶ 刑事訴訟法案例與分析
找點案列分析的書看一下不就解決了嗎?
❷ 案例刑事訴訟法的
一、本案的證據:1、被害人陳述;2、犯罪現場的物證:41碼鞋,警用匕首和水果刀,毛發;嫌疑人處的物證:迷彩服和42碼鞋;3、犯罪嫌疑人供述,4、鑒定結論(現場毛發與嫌疑人血樣一致);5、李妻的證人證言
二、直接證據:1、3和5;其他為間接證據。
三、證據規則:
1、犯罪嫌疑人供述;供述自願性規則和違法證據排除規則;違法證據排除規則,主要是指在刑事訴訟中應當排除那些通過非法搜查和扣押獲取的物證的規則。現代任何國家的刑事訴訟法都禁止以違反法律的方式獲取證據。我國刑訴排除刑訊獲得的言詞證據。此證據沒有證據資格。「毒樹之果」雖然不排除,但本案不涉及此問題。
2、被害人陳述;此涉及到「指認規則」。未經指認程序,該證據不可用。
3、李妻的證人證言;涉及到交叉詢問規則或直接言詞原則,籍此確定證據的證明力。
三、能夠證明犯罪嫌疑人曾經到過犯罪現場,但犯罪行為發生時,犯罪嫌疑人未在現場的可能性較大;根據被害人陳述,僅有言詞證據(此證據的證明力較弱),沒有補強證據。因此,本案的證據並未達到刑事案件的證明標准(高蓋性或排除合理懷疑),屬於證據不足的無罪。
四:1、被告未上訴(檢察院抗訴的可能性有嗎?),本案進入死刑復核程序,或者,進入二審後,都應以證據不足改判被告無罪。
❸ 《刑事訴訟法》案例
1、我國刑事訴訟法規定, 第一條 人民法院直接受理的自訴案件包括:
……
(二)人民檢察院沒有提起公訴,被害人有證據證明的輕微刑事案件:
1、故意傷害案(刑法第二百三十四條第一款規定的);
……
對上列八項案件,被害人直接向人民法院起訴的,人民法院應當依法受理。對於其中證據不足、可由公安機關受理的,或者認為對被告人可能判處三年有期徒刑以上刑罰的,應當移送公安機關立案偵查。
(三)被害人有證據證明對被告人侵犯自己人身、財產權利的行為應當依法追究刑事責任,而公安機關或者人民檢察院已經作出不予追究的書面決定的案件。
所以,本案的管轄機關可以是法院,也可以使公安機關;
2、如上述第一題的答案。可以直接起訴,法院直接受理的案件包括:
第一條 人民法院直接受理的自訴案件包括:
(一)告訴才處理的案件:
1、侮辱、誹謗案(刑法第二百四十六條規定的,但是嚴重危害社會秩序和國家利益的除外);
2、暴力干涉婚姻自由案(刑法第二百五十七條第一款規定的);
3、虐待案(刑法第二百六十條第一款規定的);
4、侵佔案(刑法第二百七十條規定的)。
(二)人民檢察院沒有提起公訴,被害人有證據證明的輕微刑事案件:
1、故意傷害案(刑法第二百三十四條第一款規定的);
2、非法侵入住宅案(刑法第二百四十五條規定的);
3、侵犯通信自由案(刑法第二百五十二條規定的);
4、重婚案(刑法第二百五十八條規定的);
5、遺棄案(刑法第二百六十一條規定的);
6、生產、銷售偽劣商品案(刑法分則第三章第一節規定的,但是嚴重危害社會秩序和國家利益的除外);
7、侵犯知識產權案(刑法分則第三章第七節規定的,但是嚴重危害社會秩序和國家利益的除外);
8、屬於刑法分則第四章、第五章規定的,對被告人可能判處三年有期徒刑以下刑罰的案件。
對上列八項案件,被害人直接向人民法院起訴的,人民法院應當依法受理。對於其中證據不足、可由公安機關受理的,或者認為對被告人可能判處三年有期徒刑以上刑罰的,應當移送公安機關立案偵查。
(三)被害人有證據證明對被告人侵犯自己人身、財產權利的行為應當依法追究刑事責任,而公安機關或者人民檢察院已經作出不予追究的書面決定的案件。
3、孫某的父親可以在提起附帶民事訴訟,但是法院只會支持人身損害賠償,不會支持精神損害賠償。根據有關司法解釋,刑事附帶民事訴訟不解決精神損害賠償。附帶民事訴訟成立的條件就是構成輕傷以上傷情。
4、法院可以就附帶民事賠償部分進行調解,不服一審判決的話,可以提起上訴,可以單獨就民事部分、刑事部分或者二者都提起上訴;
5、一般不適用簡易程序審理。
你自己在擴充一點,說的詳細一些
❹ 刑事訴訟法案例分析題
刑事訴訟法案例分析題
(一)1999年6月5日,張某因犯強奸罪被判處有期徒刑二年,2001年3月被提前釋放。2005年5月20日下午,張某將一中年婦女放在自行車欄內的一隻皮包搶走,內有現金1800
元、身份證一張,張某在逃跑途中被群眾抓獲,後扭送到當地派出所。派出所民警王某和侯某立即進行調查取證,當取證結束後,民警王某和侯某認為犯罪嫌疑人張某能主動承認錯誤,認罪態度較好,決定予以取保候審,並由張某的朋友李某(無固定收入)為保證人。
問題:
1、採取取保候審是否恰當?
2、如取保候審,李某是否可以作為保證人?
答:1、不恰當。根據《公安機關辦理刑事案件程序規定》第六十四條規定,對累犯、犯罪集團的主犯,以自傷、自殘辦法逃避偵查的犯罪嫌疑人,危害國家安全的犯罪、暴力犯罪,以及其他嚴重犯罪的犯罪嫌疑人,不得取保候審。
2、李某不能擔任保證人。《刑事訴訟法》第54條規定「保證人必須符合下列條件:(一)
與本案無牽連;(二)有能力履行保證義;(三)享有政治權利,人身自由未受到限制;(四)有固定的住處和收入。」本案中,李某無固定收入,不符合第(二)(四)項規定,李某不符合保證人的條件。
(二)1997年4月23日晚上10時許,某市棉紡廠女職工張雲被強奸。罪犯作案之後逃走,匆忙中留在現場一塊手錶。事後,張雲向公安機關報案,並提供了罪犯的一些特徵。據被害人反映,罪犯是一名年紀大約在30歲上下的男子,身材不高但身體強壯,滿臉胡須。張雲還向公安機關提交了罪犯遺留在現場的手錶。經偵查人員查看,手錶為黑色紅蓮牌機械表,已經半舊。於是,公安機關以這塊手錶為線索開始了案件的偵查活動。一個多月之後公安機關找到了手錶的主人某公司職員劉俊楓。經公安人員詢問,劉俊楓承認手錶是自己的,但是聲稱已經與兩個月以前丟失,而且不承認自己犯有任何罪行。但是劉俊楓提不出證據證明自己曾經丟失手錶。於是,偵查人員認為本案已經證據確鑿,隨即拘留了劉俊楓。然後公安人員找到被害人張雲,告訴她已經找到了遺留在現場那塊手錶的主人,讓張雲辨認一下,該人是不是罪犯。張雲仔細觀察了劉俊楓之後,對偵查人員說:「這個人的身高、體型和罪犯都差不多,而且長相也很象,我覺得就是他。」於是,偵查人員立即作出決定提請人民檢察院批准,逮捕劉俊楓。
(問題)在這起案件的偵查過程中,公安人員的做法不當之處?並請說明理由
答:
1、對劉俊楓採取拘留措施不當,刑事訴訟法第六十一條
2、在主持辨認時採取了單獨辨認的方式
3、在辨認之前將被辨認人的有關情況告知辨認人
(三)犯罪嫌疑人江某,男,68歲,農民,因涉嫌詐騙被公安機關依法拘留。拘留後公安機關發現其患有嚴重肺結核,經醫院檢查屬實,需要隔離。公安機關遂做出取保候審決定,要求江某提供保證人。江某向公安機關提出由其弟做保證人。公安機關調查發現,江某之弟有一定資財,但常年在外地做生意,住處較多,行蹤極不穩定,因此沒有同意江某之弟做保證人。
問題:
(1)本案中可否對江某採取取保候審措施?
(2)公安機關不同意江某之弟做保證人的做法是否正確?
(3)若江某無法提供別的保證人,公安機關還可以採取什麼處理方式?
答案:
(1)公安機關可以對江某採取取保候審強制措施。《刑事訴訟法》第60條第2款規定
:對應當逮捕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如果患有嚴重疾病,或者是正在懷孕、哺乳自己嬰兒的婦女,可以採用取保候審或者監視居住的辦法。」本案中,江某患有嚴重的肺結核,理應對其採取取保候審的強制措施。
(2)公安機關不同意江某之弟做保證人是正確的。《刑事訴訟法》第54條規定:「保證人必須符合下列條件:(一)與本案無牽連;(二)有能力履行保證義;(三)享有政治權利,人身自由未受到限制;(四)有固定的住處和收入。」本案中,江某之弟無固定的住處,不符合第(二)(四)規定,公安機關不同意其做保證人的做法是正確的。
(3)江某若無法提供別的保證人,可通過交納保證金,而被取保候審。《刑事訴訟法第
53條規定:「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和公安機關決定對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取保候審,應當責令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提出保證人或者交納保證金。」據此,我國的取保候審分人保和物保(財產保)兩種,若江某無法提供保證人,可選擇財產保,交納保證金。但如江某既無法提供保證人,又無法提供保證金。根據《公安機關辦理刑事案件程序規定》第六十八條規定:符合取保候審條件的犯罪嫌疑人既不交納保證金,又無保證人擔保的,可以監視居住。」據此,公安機關可以對江某監視居住。
❺ 刑事訴訟法案例分析
刑事訴訟法
第十二條 未經人民法院依法判決,對任何人都不得確定有罪。
第三十二條專 犯罪嫌疑人、被告人除自己行屬使辯護權以外,還可以委託一至二人作為辯護人。下列的人可以被委託為辯護人:
(一)律師;
(二)人民團體或者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所在單位推薦的人;
(三)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監護人、親友。
根據刑事訴訟法第十二條規定,在法院未判決前,不能確定有罪,坦白從寬,抗拒從嚴,以前的說法了,現在是疑罪從無。偵查人員:你要老實交代,頑抗是沒有出路的。政府的政策歷來都是「坦白從寬、抗拒從嚴」。你若老實交代罪行,我們可以放你出去,否則,你將受到嚴厲的處罰。
偵查人員的上述詢問違反了刑訴第十二條規定,再說,證據不足應當在24小時內放人。
偵查人員:現在你不能請律師,你可以自己為自己辯護。違反了刑訴法第三十二條規定。
❻ 刑事訴訟法 案例分析
你好
1、如果區檢察院以「原判認定事實錯誤」為由向區法院提出抗訴的版,無論是否成立權,肯定符合《刑事訴訟法》的規定。
2、如果區檢察院以「原判適用法律錯誤,應當定性搶劫罪「為由向區法院提出抗訴的,這與其原審公訴不符,有違《刑事訴訟法》的立法精神,此舉不恰當。妥當的處理辦法,應當由上級檢察院指令區檢抗訴。
個人觀點,如有不當敬請諒解。
❼ 刑事訴訟法案例
李某需要承擔民事賠償責任。從民法角度,李某與犯罪嫌疑人趙某、錢某實施的是具有共內同故意的共容同侵權行為,根據《民法通則》第130條和最高法《關於審理人身損害賠償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三人對李某的損失應承擔連帶責任。
❽ 《刑事訴訟法》案例分析
1.本案公開審理是錯誤的。
本案中被害人是遭受強奸案件的被害人,涉及個人隱私,應當不公開審理。
2.審判長宣布開庭後,當即進入法庭調查階段是錯誤的。
宣布開庭後,首先查明當事人身份、宣布案件來源、起訴案由、是否公開審理、宣布合議庭組成人員、公訴人等人員名單、告知當事人訴訟權利義務。
3.人民法院限制被告人的辯護時間是錯誤的。對於控辯雙方在法庭上發問或者訊問,審判長認為發問、訊問的內容與案件無關或者發問、訊問的方式不當的,應當制止,但無許可權制被告人的辯護時間。
4.本案中,不再允許被告人陳述自己的意見並打斷其最後陳述是錯誤的。
根據法律規定:公訴人、當事人和辯護人、訴訟代理人可以對證據和案件情況發表意見並可以互相辯論。
審判長在宣布辯護終結後,被告人有最後陳述的權利。
5.人民法院審理案件判決被告人同時構成盜竊罪是錯誤的。
應當遵循不告不理的原則,對於檢察院未起訴的事實,法院不應當予以審理並加以判決。
本案中被告人在最後陳述階段表示自己曾將被害人的手機拿走,檢察院並沒有起訴該事實,根據《高法解釋》的規定:人民法院在審理中發現新的事實,可能影響定罪的,應當建議檢察院補允偵查或者變更起訴;檢察院不同意的,法院應當就起訴指控的犯罪事實依法作出裁判。
6.法院僅根據被告人供述就判決其構成盜竊罪是違反刑事訴訟法律規定的。
按照刑事訴訟法的規定,只有被告人供述,沒有其他證據的,不能認定被告人有罪和處以刑罰。
❾ 《刑事訴訟法》案例 一個案例寫作
(1)本案的處理上,存在哪些違反刑事訴訟法規定的訴訟程序的錯誤?
解答:
(錯誤一)根據刑訴法第150條的規定,人民法院對起訴書中指控的內容只能進行程序審查,不進行實質審查,認為起訴書中指控的事實不清、證據不足屬於實質審查,不符合刑事訴訟法的庭前審查的法理。《刑訴法解釋》第116條、第117條也有相應規定。在《刑訴法規定》第37條最為明確說明:「人民法院對提起公訴的案件進行審查後,對於起訴書中有明確的指控犯罪事實並且附有證據目錄、證人名單和主要證據復印件或者照片的,應當決定開庭審判,不得以上述材料不充足為由而不開庭審判。」因此法院不應退回補充偵查,而應當決定開庭審判。
(錯誤二)「一審當庭宣判後,王某當即表示向市中級法院上訴,孫某、趙某表示不上訴。於是一審法院在將判決書送達給三被告的次日,將孫某、趙某交付執行,將王某連同全案卷宗移送市中級法院二審。」根據刑事訴訟法第186條的規定,第二審人民法院應當就第一審判決認定的事實和適用法律進行全面審查,不受上訴或者抗訴范圍的限制。共同犯罪的案件只有部分被告人上訴的,應當對全案進行審查,一並處理。《刑訴法解釋》第246條、第247條也有相應規定。因此,法院應當對全案重新進行審理,一審判決並未生效,不得將案件中其他未上訴的被告交付執行,因為未生效判決不得執行。
(錯誤三)「二審法院經過審理認為一審適用法律不當,裁定撤銷原判,將案件發回一審法院重審。」根據刑事訴訟法第189條第2項的規定,第二審人民法院對不服第一審判決的上訴、抗訴案件,經過審理後,認為原判決認定事實沒有錯誤,但適用法律有錯誤,或者量刑不當的,應當改判。因此,二審法院認為一審適用法律不當,裁定撤銷原判,將案件發回一審法院重審是錯誤的,應當依法改判,不得發回重審。
(錯誤四)「一審法院由原合議庭成員重新審理後,改判王某有期徒刑6年,並宣布改判後的判決為終審判決,被告人不得上訴。」根據刑事訴訟法第192條的規定,原審人民法院對於發回重新審判的案件,應當另行組成合議庭,依照第一審程序進行審判。對於重新審判後的判決,依照本法第180條、第181條、第182條的規定可以上訴、抗訴。因此,發回重審的案件,原審法院必須另行組成合議庭,而不能由原合議庭重新審理,宣布改判後的判決應依照一審程序處理,不能作為終審判決,被告人當然可以上訴,檢察機關也當然可以抗訴。
總之,該案例羅列的所有程序均存在錯誤,嚴重違反程序法。
(2)結合本案論述論述我國刑事訴訟法關於二審審判的方式及結果的規定。
解答:
一,結合本案第一個程序錯誤,我國刑事訴訟法中的相關規定(包括《刑事訴訟法》《刑事訴訟法解釋》《刑事訴訟法規定》)對於庭前審查,我國採用的審查制度屬於程序性審查,而非實質性審查,只有公訴機關提交的各種文件符合程序法要求的形式要件,法院就應當開庭審理,法院不能以事實不清、證據不足等實質性要件退回公訴機關。
二,結合本案第二個程序錯誤,說明我國刑事訴訟法對於第二審人民法院對待上、抗訴問題的基本制度可以歸結為「一人上訴、全部上訴」的基本法理。二審在一人上訴的情況下,應當就第一審判決認定的事實和適用法律進行全面審查,不受上訴或者抗訴范圍的限制。在共同犯罪的案件只有部分被告人上訴的,應當對全案進行審查,一並處理。根據這個法理,審判不能部分生效、部分不生效,而審判效力是全有或全無的方式,不得將案件中其他未上訴的被告交付執行,因為未生效判決不得執行。
三,結合本案第三個程序錯誤,我國刑事訴訟法對於二審發現一審程序中出現的不同的情況,區分進行不同的處理。對於原判完全正確的,應當裁定駁回上訴或者抗訴,維持原判;對於原判決認定事實沒有錯誤,但適用法律有錯誤,或者量刑不當的,應當改判;對於原判決事實不清楚或者證據不足的,可以在查清事實後改判,也可以裁定撤銷原判,發回原審人民法院重新審判。
四,結合本案第四個程序錯誤,說明我國刑事訴訟法中對於二審程序中發回重審的處理,並不剝奪被告人和檢察機關的二審終審的制度。只要案件存在新的情況,需要兩次確認才能裁判的案件事由,都必須適用二審終審制度,以確保當事人充分享有二次審理的權利。二審發回重審後,一審法院首先要啟用新的合議庭,以確保重審的公正性,其次重審之後新的判決產生,這時必須保障當事人擁有救濟權,對新的判決有權進行第二次審理,即可以上、抗訴。
總之,本案中二審程序始終貫穿著有利於被告人的一些刑事訴訟法基本的一些法理。
#############################
法律依據一:《刑事訴訟法》
http://www.dffy.com/faguixiazai/ssf/200311/20031109202059.htm
第一百五十條 人民法院對提起公訴的案件進行審查後,對於起訴書中有明確的指控犯罪事實並且附有證據目錄、證人名單和主要證據復印件或者照片的,應當決定開庭審判。
第一百八十六條 第二審人民法院應當就第一審判決認定的事實和適用法律進行全面審查,不受上訴或者抗訴范圍的限制。
共同犯罪的案件只有部分被告人上訴的,應當對全案進行審查,一並處理。
第一百八十九條 第二審人民法院對不服第一審判決的上訴、抗訴案件,經過審理後,應當按照下列情形分別處理:
(一)原判決認定事實和適用法律正確、量刑適當的,應當裁定駁回上訴或者抗訴,維持原判;
(二)原判決認定事實沒有錯誤,但適用法律有錯誤,或者量刑不當的,應當改判;
(三)原判決事實不清楚或者證據不足的,可以在查清事實後改判;也可以裁定撤銷原判,發回原審人民法院重新審判。
第一百九十二條 原審人民法院對於發回重新審判的案件,應當另行組成合議庭,依照第一審程序進行審判。對於重新審判後的判決,依照本法第一百八十條、第一百八十一條、第一百八十二條的規定可以上訴、抗訴。
#########################
法律依據二:《關於刑事訴訟法實施中若干問題的規定》
http://www.tongwanglawfirm.com/article.php?articleid=423
37.刑事訴訟法第一百五十條規定:「人民法院對提起公訴的案件進行審查後,對於起訴書中有明確的指控犯罪事實並且附有證據目錄、證人名單和主要證據復印件或者照片的,應當決定開庭審判。」對於人民檢察院提起公訴的案件,人民法院都應當受理。人民法院對提起公訴的案件進行審查後,對於起訴書中有明確的指控犯罪事實並且附有證據目錄、證人名單和主要證據復印件或者照片的,應當決定開庭審判,不得以上述材料不充足為由而不開庭審判。如人民檢察院移送的材料中缺少上述材料的,人民法院可以通知人民檢察院補充材料,人民檢察院應當自收到通知之日起三日內補送。
人民法院對提起公訴的案件進行審查的期限計入人民法院的審理期限。
###########################
法律依據三:《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若干問題的解釋》
http://www.law-lib.com/law/law_view1.asp?id=397
第116條(略)
第117條(略)
第246條(略)
第247條(略)
❿ 刑事訴訟法案例
(1)勘驗筆錄。(2)物證。(3)鑒定結論。(4)物證。(5)勘驗筆錄。專(6)勘驗筆錄。(7)鑒定屬結論。(8)勘驗筆錄。(9)勘驗筆錄。(10)物證。(11)物證。(12)鑒定結論。(13)鑒定結論 。(14)勘驗筆錄。(15)勘驗筆錄。(16)鑒定結論。(17)勘驗筆錄。(18)證人證言。(19)證人證言。(20)物證。(21)鑒定結論。(22)證人證言。(23)被告人辯解。
從證據理論上,刑事證據的劃分主要有(1)根據證據的來源出處不同,可以分為原始證據和傳來證據;(2)根據證據的證明作用,是肯定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實施了犯罪,還是否定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實施了犯罪,可以分為有罪證據與無罪證據;(3)根據證據事實形成的方法、表現形式、存在狀況、提供方式等,可以分為言詞證據與實物證據;(4)根據證據與案件的主要事實的關系,即能否獨立地證明案件的主要事實,可以分為直接證據與間接證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