勞動法答疑心得體會
Ⅰ 關於新勞動法的心得體會
發展和諧勞動關系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要基石。勞動合同制度是市場經濟條件下用人單位和勞動者確立勞動關系,明確雙方權利和義務的法律制度。通過勞動合同立法,建立健全勞動合同制度,有利於依法規范
企業的勞動用工行為,保護勞動者的合法權益,促進勞動關系的和諧穩定。這既是建立和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內在要求,也是客觀現實向我們提出的重要課題。
近幾年,勞資雙方的矛盾日益突出,「血汗工廠」越來越多,許多打工者境遇越來越悲慘幾乎成為包身工,究其原因,是因為當前的勞動法對勞動者,勞資雙方中的弱者保護不夠。而將於2008年1月1日起施行的新《勞動合同法》則在維護用人單位合法權益的同時,側重於維護處於弱勢一方的勞動者的合法權益,以實現雙方之間力量與利益的平衡,從而促進勞動關系和諧穩定,促進和諧社會的構建。
立法目的:構建「和諧穩定的勞動關系」
最大特點:側重保護勞動者合法權益
立法消解不滿保障和諧發展
《勞動合同法》的實施,要求政府和執法機關必須切實轉變觀念,堅決摒棄有的地方和有的行政部門所存在的「媚商」政策和執法習慣,切實強化勞動者權益保護的思想觀念,要有寧肯降低GDP增長,也要加大勞動者權益保護力度的決心。
對於用工單位而言,《勞動合同法》的實施,考驗的是企業的人道精神、平等觀念及社會責任感。新法的實施,同時也考驗著勞動者。《勞動合同法》使得勞動者地位提高,權利增加,這是這部法律所體現的最大善意。但這並不意味著可以濫用權利。畢竟,勞動力供大於求是我國的國情。在可以預期的一個相當長的時期內,這一局面不會出現大的改變。因此,每個勞動者也應珍惜自己的勞動機會。而且,和諧社會需要的是誠信,只有誠信的勞動者才會有穩定良好的發展機會。
大概這些吧!具體地說就有難度了,一是見仁見智的問題,二是言多必失,失就是弱點都露出來了!
Ⅱ 學習勞動法有什麼感想
學法、知法、懂法、守法,維護自己的合法權利,不損害他人的合法權利。我們要的是勞動法給於我們的公道。
Ⅲ 勞動法合同心得體會600字
你好,可以去110法網查
Ⅳ 關於新勞動法的心得體會 您有3千字的嗎
新《勞動合同法》的公布引起很大反響。企業界不少人表示有不同看法;一些知名經濟學家也認為,新《勞動合同法》在無固定期限合同等條款上存在缺陷,是政府不當干預勞動力市場的典型,會導致政府、企業和職工「三輸」的結果。有人甚至認為如不改變,可能將原本大有希望的改革毀於一旦,要求修改、緩行實施《勞動合同法》的呼聲很大。一部法律剛剛實施就引起這么大的爭論和誤解,這是一個很有意思的社會現象,值得認真解析。 誤讀和誤解 其實,把《勞動合同法》中的無固定期限合同解讀為終身僱傭,是一個明顯的曲解或誤讀。與西方大學簽有固定年限的合同總為短期就業,一簽無固定期限合同即為終身僱傭根本不同,我國《勞動合同法》要求的在第三次重簽勞動合同或工齡已達10年的合同重簽時須簽訂無固定期限合同,只是不再明確僱傭年限,但絕不是終身僱傭的鐵飯碗。因為只要提前一個月通知,用人單位仍可單方面以「不能勝任工作」為由解僱員工(40條),或因自身生產經營狀況調整需要,自行裁減員工(40條、41條)。只是當經濟性裁員要一次性批量解僱20人或全部員工的10%以上時,才需履行一定程序(41條)。顯然,這既不是西方大學的鐵飯碗,也不是我國政府機關、教育、科研等事業單位體制內的終身就業。 其實,境外教授也許不明白,但中國人心知肚明的是,勞動合同的說法是從國有企業開始招收合同工時出現的。因此,凡需要勞動合同的根本不可能是鐵飯碗,端著鐵飯碗的人從來不用簽勞動合同。過去國企的鐵飯碗不用簽合同,現在我國行政機關和事業單位的幾千萬體制內工作人員,從來不簽合同,而是靠組織介紹信和人事檔案關系就業的。那種「體制內」就業才是真正的鐵飯碗和終身僱傭。而簽合同包括無固定期限合同的人不僅隨時可以解聘,而且退休後的保障級別也比鐵飯碗們低了明顯的一大塊。這次新的《勞動合同法》第一次把體制內的國家機關和事業單位,也首次納入勞動合同法的范圍,倒是拉開了對這些一正式就業就有鐵飯碗單位的用工制度多少有些觸動的改革序幕,這恰恰是勞動用工制度市場化方向的突破。放著或享受著體制內的真正終身僱傭制不說,卻指責勞動力市場上剛有的那麼一點點勞動權益保護,顯然並不公允。、 舊規定當成新門檻 更有意思的是,實際上這次《勞動合同法》所規定的勞動就業用人單位必須簽訂合同,在同一單位就業10年以上須簽無固定期限合同,以及用人單位需要為勞動者購買保險等主要引起爭論的條款,並不是什麼新發明,都不過是1994年實行的《勞動法》中的舊內容。這次之所以老調重彈,是因為1994年版《勞動法》的規定被相當一部分企業置若罔聞,不予遵守,乃至黑煤窯和超時超強勞動的違法違規事件層出不窮。特別是進入新世紀以來,國民經濟連年高速增長,社會財富急劇增加,但勞動所得在國民收入中的份額直線下降,勞資關系嚴重失衡。勞動所得佔GDP的比重,不僅無法與發達國家相比,也遠遠低於印度等發展中國家。因此,新《勞動合同法》除了對原《勞動法》作了為數有限和謹慎的推進外,主要是堵塞漏洞,明確了對有法不依行為的懲罰措施,使生效了十多年被許多人漠視的舊《勞動法》相關條款多少增加一些約束力,改變守法的吃虧、違法的得益這種怪現象。比如,許多人認為新《勞動合同法》要求給低端勞動者上社會保險會給企業過重的負擔,其實許多地方早已根據原《勞動法》制定了相應的規定,並已執行多年,否則也就不會出現廣東深圳等地近年來農民工流動時大批退保的現象了。因此,就這一點而言,新《勞動合同法》並沒有給守法企業帶來新的負擔,只是給過去不遵法守法的企業增添了壓力。奇怪的是,勞動必須有合同、必須參加社保、工作十年要簽無固定期限合同等規定,當年寫進舊《勞動法》時,也沒見什麼人有意見。現在到了新世紀,社會進步這么大,14年前的舊規定反被當成高門檻遭痛批,這多少有點讓人啼笑皆非。 但是,置疑《勞動合同法》的呼聲如此普遍和聲調之高,我們顯然不能把它簡單歸結為一些人出於利益或認識的誤讀,或更多的人偷懶未讀的誤聽、誤信和誤解,實際上反映了人們在解讀《勞動合同法》背後若干更深的經濟學和公民社會理念的分歧。 立法規范勞動市場是國際慣例 首先,政府是否可以或應當用立法形式來干預勞動市場?一部分置疑《勞動合同法》的經濟學家實際並非是特別地反對個別條款,而是明確反對政府對勞動市場的一般干預,認為勞動合約應由勞資雙方根據市場條件自行議定。其實,這種貌似符合市場化改革方向的主張在理論上和實踐上都不成立。 從理論上說,要素市場不是一般商品市場,由於不完全競爭、信息不對稱和外部性等種種原因,要素市場並非是買賣雙方自行隨便交易的自由市場,而是由一系列法律、法規所約束和規范的制度市場。資本和貨幣市場就是這方面的一個典型。勞動力市場也是一樣,勞動合約不是無約束空間的自由選擇。這里有準入限制,如年齡,使用童工是普遍非法的。成年人的勞動合約也有每日勞動時間的約束。出賣自己的全部時間即賣身為奴,即使雙方自願也為法律禁止,被認為是有損健康或道德的每日超長勞動時間也為法律所不容。最低工資標准,雖然在經濟學家中還有爭論,但早已是世界上絕大多數文明國家的法規。從資本主義幾百年的歷史發展過程來看,隨著勞工的抗爭和文明的進步,八小時工作制、強制的社會福利和保險制度以及相應的勞工保護立法,早已構成現代市場經濟的基本制度要素,並成為當代經濟增長、社會穩定、技術進步的基本動因之一。 勞動市場完全自由化的主張,只是極少數市場原教旨主義者的個人信條,既不是學界主流,也不是社會現實。希望這種極端理念在中國得到實踐支持,既不是我們的光榮,也不是中國人所需要的。況且,中國勞動就業的主要問題並不是簡單地不夠市場化,而是一般尤其低端市場上的自由無束和體制內就業過於僵化的結合。勞動改革的主要方向是破除就業市場上的身份歧視和戶籍歧視,是勞動者公民權利的均等化,而不是受歧視方剛有的一點權益。 勞動立法無礙就業 其次,勞動立法可能帶來的成本上升,是否既有損資方,也會增加失業從而有損勞方?一些認為《勞動合同法》是「雙輸」或「三輸」的人認為,勞動成本的上升導致企業減少用工,增加失業,因而看似保護勞工,實際上最終還是傷害勞工。這種從一般局部均衡角度得出的結論,貌似理論且公允,實際上也是似是而非。因為從靜態上看,即使立法確實導致用工成本有所上升,影響的也不是個別企業,而是行業與社會的整體競爭環境。因為勞工成本的普遍上升,並不影響個別企業的相對競爭力,而隻影響整個行業乃至整個社會的資本回報。這樣,由於資本回報下降,勞工成本的上升,並不必然導致多用資本,造成資本對勞動的替代效應,從而引起該行業的失業率上升。舉一個更極端的例子,就如前年鐵礦石價格翻倍增長,並沒有導致國內對鐵礦石需求劇減,鋼鐵業不僅沒萎縮反而大發展,就是因為這里還有一系列復雜的需求和成本轉嫁鏈條的作用。因此,渲染《勞動合同法》實施可能引起用工成本的有限上升會造成失業壓力,顯然是過於簡單和誇大了。特別是在目前我國許多越是勞動密集的行業中勞工成本占產品價格構成越低的情況下,就更是如此。 從動態上看,隨著近百年的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西方社會勞工成本不知上升了多少倍,但大街上並沒有擠滿越來越多的失業大軍,相反馬克思時代因有效需求不足,伴隨著周期性生產過剩危機的失業大軍反而大大減少了。這是因為勞工所得不僅是企業成本,還是市場有效需求;不僅是企業支出,還給企業帶來人力資本提高和技術進步的資源基礎。因此,簡單地說勞工成本的任何上升都會帶來失業率的提高,並不像初看上去那樣能夠得到理論和實踐的支持。 《勞動合同法》並未超前 那麼,有人說上述這些也許都對,但《勞動合同法》的實施是否在中國過於超前了呢?其實不然。 首先,我國有關勞工保護的法律規定,不僅與能分享企業決策權的所謂德國模式根本不能比,與英美等所謂自由經濟國家不能比,也落後於大多數新興國家和發展中國家。如果說類似印度那樣幾十人以上的企業解聘一個員工就要政府批准,顯然過於苛刻,但像中國這樣極少罷工威脅和缺乏集體抗衡的企業自由加班權和解僱權,不能不說是太讓別人羨慕的寬鬆了。這也是我國企業出國辦廠經常遇到國外所謂勞工陷阱的原因。像我們這樣一個人口大國,又處在農業人口大量過剩的工業化城市化時代,近年來竟然出現了低端勞動市場普遍和日益嚴重的招工難和用工荒,並不是因為勞動供給的真正短缺,而是反映了我們過去一些地方對勞動資源的掠奪性使用和竭澤而漁的浪費。不少企業長期以來只使用每天能工作10多小時的青年員工,農民工普遍超時工作,缺乏培訓、安全和社會保障,住集體工棚,缺乏家庭生活和子女團聚的條件。而一過青壯年的黃金時段,一無保障二無工作三無技能的他們只能再返農村,重操舊業,或只能生活在城市邊緣。顯然,盡快改變這種狀態,既是保護勞工權益的需要,也是建設和諧社會、發展公民權利必不可缺的一環。從這個意義上說,《勞動合同法》的強化只不過是沿著這個方向邁出的第一步。 實際上,從宏觀上看,我國經濟正面臨外部順差太大,內部需求不足的雙重結構失衡。而外部失衡的一個重要原因是因為我們出口產品成本不全,環境成本、資源價格包括勞動力成本低估,國外用反傾銷等各種手段來對付我們,這樣我們壓低了的勞動成本等於是給外國政府納稅。同時外部失衡的根源還在於內部失衡的消費需求不足。我國在人均經濟發展水平還很低的情況下出現的消費需求不足,不是因為經濟和財富增長不快,而是因為財富和收入的分配不均衡,貧富差距大。其中的一個主要原因,就是城鄉差距太大。以農民工及其家屬為代表的幾億人本來應當是農村中率先轉型和先富起來的主要人群,是改變城鄉財富和收入分配比例的中堅力量。由此可見,維護和強化已經日益成為我國現階段勞工大軍主體的農民工起碼權益,除了微觀和社會效益之外,還有緊迫的宏觀經濟意義。
Ⅳ 求勞動法與社會保障法的學習心得
在我國建立和完善社會保障體系,是構建和諧社會重要思想的具體體現,也是深化改革、促進發展、穩定社會和安邦興國的根本大計,是一件「關乎國運、惠及子孫」的大事,具有重大而深遠的政治意義和經濟意義。雖然人們都認識到了社會保障在社會層面的重要性,而對其法律層面的認識還不夠,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本文對勞動法和社會保障法做了一個簡單的介紹與分析。
當前,我國正處在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和進行經濟結構調整的重要時期,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後面臨著更加激烈的國際競爭,企業的優勝劣汰和職工的下崗、失業已成為一種經常發生的社會經濟現象,妥善解決好下崗失業人員的基本生活保障和再就業問題,是推進企業改革和結構調整的重要舉措。
一、勞動法和社會保障法簡介
社會保障法是調整社會保障主體之間權利與義務關系的法律規范的總稱,而勞動法是調整勞動者與資本所以者之間社會關系的法律制度。
1 、勞動法與社會保障法的共性
社會保障法與勞動法的共通之處在於它們都是關注社會弱勢群體的法律,而且社會保障法是在勞動法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即便是德國俾斯麥頒布的社會保障法典,也是以保障勞動者的基本生存狀況為基本動因的。
2 、勞動法與社會保障法的區別
勞動法主要調整勞動者與用人單位之間的勞動關系,社會保障法調整國家、用人單位、公民(勞動者)、社會保障經辦機構因社會保險、社會救助、社會福利、優撫安置等發生的關系。
3 、勞動法與社會保障法所涉及的對象
勞動法調整的勞動關系的主體是用人單位和與之建立勞動關系或勞動合同關系的勞動者(公務員、軍人等不適用勞動法),而社會保障法的主體包括國家、用人單位、社會保障經辦機構和公民(勞動者)。
社會保障的對象應當是該社會的全體社會成員,尤其是那些喪失勞動能力以及需要某些特殊幫助的人。同時,社會保障也對社會成員中的特殊對象給予特殊幫助。社會保障的特殊對象主要包括因退休、失業、患病、傷殘、生育等造成的失去或中斷收入來源而需要社會特殊幫助者。這些成員部分或全部喪失勞動能力與競爭能力,使收入中斷、減少或喪失而影響了基本生活,從而得到社會給予的特殊保障。
二、國家該退位的地方應當退位
在勞動法的調整上,我國長期來存在的問題是行政因素過重,在改革過程中雖有較大的改進,但仍存在一系列問題,國家仍需進一步退位。目前,勞動關系中還存有大量的行政審查,例如:在勞動關系建立時一些地方執行強制鑒證,招、退工的行政審查程序;在勞動報酬中實行的工資總額管制;在特殊工時中實行的行政審批等等,使勞動關系建立與運行中融入大量行政因素。勞動關系的產生、結束與運行不應當是三方關系,而只應當是勞動者與用人單位的雙方關系。尤其要突破的是國家為了行政管理的方便,規定每個勞動者只能建立一種勞動關系的觀念。
當著現實邏輯與觀念邏輯發生沖突時,需要重新審視的恰恰是觀念的邏輯。「一個勞動者只能形成一種勞動關系」這種觀點在計劃經濟時代無疑是恰當的。在那時,一個勞動者出現了多重勞動關系,國家將很難進行統一的管理。今天,當著勞動力通過市場來進行配置,為了使人盡其才,一個人存在多重勞動關系恰恰是一種常態。正是市場經濟的發展,要求對「一個勞動者只能形成一種勞動關系」的觀念進行全方位的突破。
允許一個勞動者同時建立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勞動關系,對我國的勞動管理和社會保障制度會帶來有益的影響。在用工管理方面,應當允許一個勞動者同兩個用人單位簽訂勞動合同,當然兩單位工作時間總和不應超過現行的工時制度;在工資管理方面,各地在公布和調整最低工資時,應同時公布月最低工資標准和時最低工資標准,如果一個職工每天在甲乙各工作四小時的話,甲單位或乙單位都只按月最低工資標準的百分之五十來執行;在社會保障方面,繳費關系應當與工資關系掛鉤,以養老保險為例,每個勞動者固然只能有一個個人帳戶,但應要求多個用人單位根據勞動者工資的一定比例向這一勞動者的個人帳戶繳納養老保險費,從而保障勞動者的利益。
三、國家該進位的地方應當進位
與勞動法相比,我國社會保障法的突出的問題是國家有一些該到位的領域尚未到位。
首先,立法者沒有設置有效的刑事立法來保障社會保險費的徵收。我國在修改後的刑法中並沒有對嚴重危害社會保險制度的各類違法行為予以明確規定,而只是混同於普通刑事犯罪行為。
其次,社會保險經辦機構缺乏承擔「使社會保險基金保值增值」任務的主體資格。事實上,許多地方和主管部門運用社會保險基金搞生產投資,基本建設投資或是財政挪用並逾期不歸已成司空見慣的現象。社會保險經辦機構根本難以有所作為。
再次,長期以來,國家將理應承擔的職工養老保險改革的成本予以轉嫁。對於穩性養老金債務,各國一般都認為是國家的應承擔的責任。所謂隱性養老金債務,是指一種養老金制度終止實施時應承擔的現時退休者的養老金和根據在職職工過去工作年限所承諾的未來養老金的支付責任。
最後,由於我國將社會保險法作為勞動法的調整對象,社會保險爭議也完全按勞動爭議來處理。事實上,用人單位不繳納養老保險,不能僅視為損害了勞動者的利益,應當視為侵犯了國家和社會的利益;受到侵害的勞動者雖也可以提起勞動爭議程序,以保護自己的民事權利;但更應通過行政訴訟程序的方式,來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這樣規定有利於明確國家責任,強化社會保險費的征繳力度。國家有關部門在用人單位不依法按時足額征納或在法律規定的情況下,必須承擔有關責任,而並非在社會保障關系中扮演「守夜人」角色。由於勞動者利益受到侵犯時,國家須承擔先行支付的責任,就會促使有關部門提高社會保障的強製程度。
總之,明確勞動法與社會保障法的相互關系,不僅有重大的理論意義,也有很強的實際意義,社會保障制度的產生,是生產力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是社會進步和文明的重要標志,如何構建與完善?這是每位從事社會保障及相關法律工作者值得思考和研究的問題。
Ⅵ 勞動法知識競賽心得體會
參考
爭當守法好公民在看完"青少年法律知識競賽"後,讓我受益匪淺,使我明白,如果要當一個好公民,就要學法、守法、用法、普法,青少年法律知識競賽---觀後感。這次的節目為青少年身心健康,提供了良好的教育素材,讓青少年在此次節目中懂得法律的重要性。這次的節目籌備精心,各領導人紛紛到場,觀看比賽,安排比賽,在此表示感謝。此次競賽中,六支代表隊同台競技,各顯神通,為青少年法律知識普及做出榜樣。評委更是專心致志,與選手一同答題,指出錯誤,糾正觀點。現場觀眾興致勃勃,使比賽進行十分順利。題目雖難,但在選手的充分准備下,一一解答。從各方面來看,此次活動影響廣泛,使法律知識快速傳播。比賽中,各代表隊的才華一覽無余,充分體現了我省法律教育的優良傳統。在答題中,使我知道了許多法律知識,讓我重新認識法律的重要性,培養了我對法律的認知能力。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後,我國社會逐步實現了由新民主主義到社會主義的過度,觀後感《青少年法律知識競賽---觀後感》。由毛澤東主席編纂《憲法》一書,以法律的形式確認了中國各族人民奮斗的成果,規定國家的根本制度和根本任務,是國家的根本法律,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我們青少年負有維護《憲法》尊嚴,保證《憲法》實施的職責。從一九五四《憲法》頒布後,一直至二零零九年,由各種法律出台後,我們的社會井井有條,人們在和諧的是會中發展著,進步著。這一切歸功於法律,俗話說:"沒有規矩,不成方圓。"每一條法例都銘刻在我們的靈魂上,如果你觸犯法律,就是褻瀆靈魂。法律,維護每個公民的權益,保護社會的和諧安定。法律不是讓一個人遵守,而是要靠大家一起來維護與遵守。中華人民共和國是全國人民共同締造的統一的多民族國家。平等、團結、互助已經成為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法律的意義也就在於這三點,法律是國家的象徵,傳承書寫者中華的美德與團結。我國在堅持著社會主義道路,不斷的完善著社會主義的各項制度,是平等的法制促使我們逐步實現工業、農業、國防和科學技術的現代化,把我國建設成高度文明,高度民主的社會主義國家。法律對社會的影響已在青少年以至全國人民的心裡根深蒂固,如果要建設和諧社會,必須團結一切可團結的力量,用集體的力量建設國家的繁榮昌盛。法律能使一個人受益終生,它是一個民族的象徵,也意味著一個民族的興起。只有遵守法律,才能在這個和諧的社會下生存,不然,你會被和諧趕走,被社會淘汰,這就是法律。法律很嚴厲,但有時也近乎人情。法律很復雜,但只要你做到了,你才會發現那麼簡單。法律是把標尺,衡量我們的對錯,法律時刻刀,幫你修正心中的錯。來吧!讓我們共同遵守法律,當一個遵紀的好公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