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懷勞動法起草
① 關懷為建立北京勞動法學會做出貢獻嗎
做為北京勞動法學會的元老,首任會長,名譽會長的關老對北京勞動法學會做出了接觸內的不可磨滅的貢獻。容
2011年3月19日,北京市勞動和社會保障法學會成立十周年紀念大會暨2010年年會正在北京京民大廈禮堂舉行。
1、會員代表中華女子學院劉明輝教授在發言中,對老會長關懷教授致以崇高的敬意。
2、桂生副會長宣讀了《關於表彰為學會十年發展做出突出貢獻的優秀會員和優秀團體會員的決定》。由北京市法學會常務副會長周信向關懷教授頒發「傑出貢獻獎」。
3、名譽會長關懷教授發表建會感言《走過十年路,迎接新征程》。
② 關懷老師應法律出版社的要求主編的《勞動法教程》是哪一年的…謝謝各位了,我不知道是97還是99年的
出版時間:2007-08-01
③ 勞動法是關懷老師一人主編的
你好,據你所來述,《中華自人民共和國勞動法》是
1994年7月5日第八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八次會議通過
1994年7月5日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令第二十八號公布
自1995年1月1日起施行
非某一學者、教授主編的!
④ 勞動法是哪一年開始起草的
我國的勞動法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法》,於1995年1月1日起施行。(最新立法為專2008年的《勞動合同法屬》,需配合使用)
勞動法,是調整勞動關系以及與勞動關系密切聯系的社會關系的法律規范總稱。它是資本主義發展到一定階段而產生的法律部門;它是從民法中分離出來的法律部門;是一種獨立的法律部門。《勞動法》內容主要包括:勞動者的主要權利和義務;勞動就業方針政策及錄用職工的規定;勞動合同的訂立、變更與解除程序的規定;集體合同的簽訂與執行辦法;工作時間與休息時間制度;勞動報酬制度;勞動衛生和安全技術規程等。1994年7月5日第八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八次會議通過1994年7月5日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令第二十八號公布自1995年1月1日起施行。
⑤ 起草和實施勞動合同法和勞動合同法實施條例的爭議
熱點問題一
《條例》規定有14種情況,用人單位可以與勞動者解除固定期限勞動合同、無固定期限勞動合同或者以完成一定工作任務為期限的勞動合同。這對於勞資雙方來講意味著什麼?
專家解讀:無固定期限的勞動合同當然不等於「終身制」、「鐵飯碗」。終身制是指在計劃經濟時期的特定用工方式,隨著計劃經濟被市場經濟所取代,隨著勞動關系的市場化,這種「終身制」、「鐵飯碗」早就被打破了、消失了。通過無固定期限勞動合同建立的勞動關系並不是「終身制」,它只是有明確的建立時間而沒有明確的終止時間,相對長期穩定的勞動關系。是有條件的長期僱用制度,前提就是勞動者在法定的就業年限范圍內、有勞動能力,在勞動者沒有嚴重過錯、沒有喪失勞動能力、企業沒有嚴重經營困難的情況下,無固定期限勞動合同可以保證勞動關系相對長期穩定,甚至到勞動者退休。無固定期限勞動合同,根據《勞動合同法》的規定僅僅是「無確定終止時間」,而不是說就沒有終止時間。勞動者已開始依法享受基本養老保險待遇的;勞動者死亡;用人單位被依法宣告破產的;用人單位被吊銷營業執照、責令關閉、撤銷或者用人單位決定提前解散的,無固定期限勞動合同都是可以終止的。顯然,無固定期限勞動合同是有終止期的。無固定期限勞動合同也是可以依法變更和解除的,不是不論職工表現如何都要用到退休為止的「終身制」、「鐵飯碗」。
熱點問題二
在《勞動合同法》出台時,「華為事件」沸沸揚揚。於是新《條例》第九條:《勞動合同法》第十四條第二款規定的連續工作滿10年的起始時間,應當自用人單位用工之日起計算,包括《勞動合同法》施行前的工作年限。這對於勞資雙方來講意味著什麼?
專家解讀:這一規定意味著,以「華為」為代表的一些企業如果刻意規避《勞動合同法》第十四條規定的、以所謂買斷工齡重新建立勞動關系的做法部分成了泡影。
據報道,「華為」為不使工作時間長的職工達到連續工作滿10年,協商解除了勞動關系並給予了高額經濟補充金,大量職工又被重新僱用,真是機關算盡。但是《條例》關於「包括勞動合同法施行前的工作年限」的規定,將使這樣的做法變得沒有意義,當然解除後不再聘用的則不受影響。這一規定的意義不在於對「華為」有什麼影響,而在於要不要貫徹實施《勞動合同法》的立法宗旨。因為如果不包括《勞動合同法》施行前的工作年限,《勞動合同法》第十四條要等到2018年才可能有作用,因為只有那時候才有勞動者的工作年限能夠達到連續工作滿10年的條件,這豈不滑稽。《條例》這樣的規定也是對歷史的承認。1996年實行全員勞動合同制時,是承認過去的工作年限的。因此,應該為《條例》這一最大的亮點喝彩。
對用人單位來說,《勞動合同法》規定用人單位在一定條件下必須與勞動者簽訂無固定期限勞動合同,實際上依然是企業的選擇結果。一切都是基於用人單位自願或者失誤的前提下才可能實現。
首先,在簽勞動合同的時候,企業可以任意選擇有固定期限的、無固定期限等期限形式,法律對此沒有任何規范和限制;其次,企業選擇有固定期限的也沒有任何限制,一天一簽勞動合同法律並不禁止。因此,若想規避這一規定是非常容易和簡單的,企業簽訂固定期限勞動合同只要最多隻簽訂9年11個月,堅決不與勞動者簽訂滿10年,同時絕對不連續簽訂兩次,那麼《勞動合同法》第十四條的規定永遠不會發生效力的。只有企業自願,或者「不小心」與勞動者簽訂的勞動合同簽滿或者履行滿了10年,或者有固定期限勞動合同連續簽訂了兩次,或者用人單位自用工之日起一年不與勞動者訂立書面勞動合同的,被視為用人單位與勞動者已訂立無固定期限勞動合同,勞動者才可能很偶然地擁有與企業簽訂無固定期限勞動合同的機會。
企業如果刻意規避法律,堅決不與勞動者簽訂無固定期限的勞動合同,是可能的,甚至並不違法,但並不可取。首先,固定期限的勞動合同到期必須支付給勞動者經濟補償金,而無固定期限的除企業滅失外無需支付經濟補償金;其次,無固定期限的勞動合同有助於穩定企業的勞動關系,特別是對企業發展十分重要的核心員工能夠招得來、留得住;再次,有助於培養員工對企業的歸屬感、忠誠度,能夠比較順利地形成利益共同體的認識。這樣帶來的效益遠遠大於勞動合同短期化所能夠帶來的好處。
熱點問題三
《條例》第二十七條:《勞動合同法》第四十七條規定的經濟補償的月工資按照勞動者應得工資計算,包括計時工資或者計件工資以及獎金、津貼和補貼等貨幣性收入。經濟補償金明示意味著什麼呢?
專家解讀:《條例》第二十七條的這一規定,解決了一直困擾企業和勞動者的一個疑難問題,即無論是經濟補償金、賠償金都有個工資是指什麼的問題,即工資構成。相當一些企業僅僅將基本工資、基礎工資視為工資,而對獎金、津貼和補貼等貨幣性收入並不予以計算,對計時工資或者計件工資更是以難以計算為理由而不予考慮。《條例》第二十七條的規定就是對此給予的直接明確的界定,即勞動者應得的月工資計算,包括計時工資或者計件工資以及獎金、津貼和補貼等貨幣性收入的總和。
企業不必 如臨大敵
企業和企業經營者沒有必要對《勞動合同法》如臨大敵,也不要對《勞動合同法實施條例》抱有不切實際的想法。《條例》的作用不必誇大,也無須苛求。
《條例》沒有改變《勞動合同法》的原則和制度,僅僅是對操作層面的具體問題給予了明確的解釋。《條例》的確有些條款還值得商榷,如以完成一定工作為期限的合同終止要付經濟補償金的解釋;有的需要解決的問題依然沒有答案,如什麼是連續工作滿10年,什麼是連續簽訂兩次固定期限勞動合同,都沒有明確的答案。這大概因為屬於人大立法機關進行立法解釋許可權范圍的事情。
但是瑕不掩瑜,《條例》關於連續工作滿10年期的計算擴延;公益崗不受連續工齡和合同次數限制;現階段勞動者達到法定退休年齡的勞動合同終止;以完成一定工作為期限的勞動合同工作完成終止;勞務派遣單位不得以非全日制用工形式招用被派遣勞動者等等成為《條例》最大的亮點,體現了《勞動法》和《勞動合同法》的立法精神。
——中國勞動法學會副會長、中國勞動關系學會副會長 郭軍
⑥ 公司勞動合同起草注意的事項有哪些
你好,勞動合復同起草注意以下必備制條款:
(一)用人單位的名稱、住所和法定代表人或者主要負責人;
(二)勞動者的姓名、住址和居民身份證或者其他有效身份證件號碼;
(三)勞動合同期限;
(四)工作內容和工作地點;
(五)工作時間和休息休假;
(六)勞動報酬;
(七)社會保險;
(八)勞動保護、勞動條件和職業危害防護;
(九)法律、法規規定應當納入勞動合同的其他事項。
⑦ 《勞動法》哪年起草的
1、共經過3次起草,最早一次是在1956年;
2、1956年,中國曾起草《勞動法》,由於歷史原因版,中途夭折。1979年第二權次起草《勞動法》,1983年7月曾由國務院常務會議討論通過《草案》,但因很多問題難以妥善解決,未提交全國人大審議。90年代初期第三次起草《勞動法》,1994年7月5日經人大常委會審議通過。
⑧ 、《勞動法》是勞動部由哪一年開始起草的
勞動法是在改革開放後,為適應勞動關系的改變,於1984年開始起草,歷經十回多年,於1994年頒答布,1995年1月1日起實施。在中國的勞動法典,最早於1927年,由馬俊超帶領起草,歷經十一個月,完成了七篇二十一章,863條,後未經通過。解放後,1953年頒布了勞動保險條例。94年的勞動法基本是依據該條例為基礎來起草的。只是很多還不如條例清楚。因此至今國家沒有廢止1953年的勞動保險條例
⑨ 企業自行起草的勞動合同有法律效力嗎
只要合同條款合法,符合合同有效條件,都是有法律效力的。
有效合同成立的條件主要有哪些
1、當事人具有相應的民事行為能力
民事行為能力包括合同行為能力和相應的締約行為能力,這是當事人了解和把握合同的發展狀況及法律效果的基本條件。
自然人簽訂合同,原則上須有完全行為能力,限制行為能力人和無行為能力人不得親自簽訂合同,而應由其法定代理人代為簽訂。
合同法有一個例外規定,限制行為能力人可以獨立簽訂純利益的合同或者與其年齡、智力、精神健康狀況相適應的合同。
對於非自然人而言,必須是依法定程序成立後才具有合同行為能力。
同時還要具有相應的締約能力,即必須在法律、行政法規及有關部門授予的許可權范圍內簽訂合同。
2、當事人意思表示真實
締約人的表示行為應真實地反映其內心的效果意思,即其效果意思與表示行為相一致。
意思表示不真實,對合同效力的影響應視具體情況而定。
在一般誤解等情況下,合同仍為有效。
在重大誤解時,合同則可被變更或者撤銷。
在乘人之危致使合同顯失公平的情況下,合同可被變更或者撤銷。
在因欺詐、脅迫而成立合同場合,若損害國家利益,合同無效;若未損害國家利益,合同可被變更或撤銷。
3、不違反法律或社會公共利益
4、合同標的須確定和可能
合同標的決定著合同權利義務的質和量,沒有它,合同就失去目的,失去積極的意義,應歸於無效。
合同標的可能,是指合同給付可能實現。
合同標的確定,是指合同標的自始確定,或可得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