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法主要表現形式
① 我國行政法的主要表現形式有哪些
行政法的表現形式
1.憲法
憲法是國家的根本大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是各項立法的依據。憲法中關於行政權力的取得、行使及其監督等根本性問題的規定,奠定了行政法的基礎,因此,憲法是行政法的根本表現形式。憲法中規定的行政法規范主要有:
(1)國家行政權力的來源和行使權力的基本原則;
(2)行政機關在國家機構中的法律地位和行政體制;
(3)行政機關的設立、許可權和職責;
(4)公民基本權利及其保障的規定。
2.法律
法律是指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制定的基本法律和法律。法律中涉及行政權力的取得、行使及對其加以監督補救的規范均為行政法律規范。法律是行政法最主要的表現形式。
(1)關於行政權力的設定及許可權范圍方面的法律。如國務院組織法、地方各級人民代表大會和地方各級人民政府組織法(以下簡稱地方組織法)等。
(2)關於行政權力行使及運用方面的法律。如行政處罰法、治安管理處罰條例、稅收徵收管理法等。
(3)關於對行政權力的行使予以監督及對受侵害人予以補救的法律。如行政監察法,審計法、行政復議法、行政訴訟法、國家賠償法等。
3.行政法規
行政法規是指國務院為領導和管理國家各項行政工作,根據憲法和法律,按照行政法規規定的程序制定的政治、經濟、教育、科技、文化、外事等各類法規的總稱。由於法律關於行政權力的規定常常比較原則、抽象,因而還需要由行政機關進一步具體化。行政法規就是對法律內容具體化的一種主要形式。
4.地方性法規
地方性法規是指省、自治區、直轄市以及較大的市的地方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委會根據本地實際需要,在不與憲法、法律、行政法規相抵觸的前提下制定頒布的規范性文件。
5.民族自治條例和單行條例
民族自治條例和單行條例是指民族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會依照憲法、民族區域自治法和其他法律規定的許可權,結合當地民族的政治、經濟和文化的特點制定的規范性文件。規定有行政法規范的自治條例和單行條例也是行政法的表現形式。
6.行政規章
行政規章分為部門規章和地方規章。部門規章是指國務院各組成部門以及具有行政管理職能的直屬機構占根據法律和國務院的行政法規、決定、命令,在本部門許可權內按照規定程序制定的規范性文件的總稱。地方規章是指省、自治區、直轄市以及較大的市的人民政府根據法律、行政法規、地方性法規所制定的普遍適用於本地區行政管理工作的規范性文件的總稱。行政規章是行政管理活動的重要根據,其數量之多、適用范圍之廣、使用頻率之高均居行政法各表現形式之首。
7.其他行政法表現形式
除上述6類行政法的表現形式外,國際條約、法律解釋以及行政機關與黨派、群眾團體等聯合發布的行政法規、規章等規范性文件,也是行政法的表現形式。
② 43.行政法律沖突的表現形式
在行政訴訟中,法律適用沖突的具體表現形式多種多樣,主要沖突形式為:
(1)特別沖突
我國行政法律規范體系中,存在著特別法律規定與普通法律規定之間的沖突。如對港、澳、台同胞出入境管理的特別規定不同於對一般公民的普通規定。
(2)層級沖突
是指不同效力等級的法律規范就同一法律事項的規定不相一致而產生的法律適用沖突,具體包括:①法律與憲法的沖突;②行政法規與憲法、法律的沖突;③地方性法規與法律的沖突;④自治條例,單行條例與法律的沖突;⑤地方性法規與行政法規的沖突;⑥規章與法律、行政法規,地方性法規的沖突;⑦不同層級地方性法規之間的沖突,如省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制定的地方性法規與其所屬較大的市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制定的地方性法規間的沖突;⑧不同層級規章之間的沖突,如省級人民政府制定的規章與其所屬較大的市制定的規章之間的沖突。
(3)平級沖突
是指制定機關不同但效力等級相同的法律規范就同一法律事項規定不一致而產生的法律適用的沖突。具體包括:①部門規章之間的沖突;②部門規章與地方政府規章的沖突;③同一層級地方政府規章之間的沖突;④同一層級地方性法規之間的沖突;⑤行政法規之間的沖突;⑥法律之間的沖突等。
(4)新舊法沖突
是指新的行政法律規范與舊的行政法規規范對同一法律事項的規定不一致而產生的是適用新法還是適用舊法的法律適用沖突。新舊行政法律規范沖突常常發生在某一舊的行政法律規范被修訂後的一段時間內。
(5)人際沖突
是指由於自然人的民族、種族或者身份不同,法律對其權利和義務作出不同規定而產生的法律適用沖突。如民族自治地方制定的單行條例中對漢族和少數民族關於計劃生育控制可生育的子女數量不同的規定;我國對台灣同胞在大陸投資不同於外國人、港澳同胞和內地公民投資的規定。
③ 行政法在形式上的重要特徵是
你好、、、
特徵分為內容上的和形式上的
形式上的特徵:
1.行政法沒有統一的法典內
2.行政法律規范的容形式淵源種類不一、數量繁多
內容上的:
1.調整對象的確定性
2.行政法內容的廣泛性
3.行政法內容的相對易變性
4.行政法的實體性規范與程序性范圍的交融性
④ 行政法的表現形式
憲法
憲法是國家的根本大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是各項立法的依據。憲法中關於行政權力的取得、行使及其監督等根本性問題的規定,奠定了行政法的基礎,因此,憲法是行政法的根本表現形式。憲法中規定的行政法規范主要有:(1)國家行政權力的來源和行使權力的基本原則;(2)行政機關在國家機構中的法律地位和行政體制;(3)行政機關的設立、許可權和職責;(4)公民基本權利及其保障的規定。
法律
法律是指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制定的基本法律和法律。法律中涉及行政權力的取得、行使及對其加以監督補救的規范均為行政法律規范。法律是行政法最主要的表現形式。(1)關於行政權力的設定及許可權范圍方面的法律。如國務院組織法、地方各級人民代表大會和地方各級人民政府組織法(以下簡稱地方組織法)等。(2)關於行政權力行使及運用方面的法律。如行政處罰法、治安管理處罰法、稅收徵收管理法等。(3)關於對行政權力的行使予以監督及對受侵害人予以補救的法律。如行政監察法,審計法、行政復議法、行政訴訟法、國家賠償法等。
行政法規
行政法規是指國務院為領導和管理國家各項行政工作,根據憲法和法律,按照行政法規規定的程序制定的政治、經濟、教育、科技、文化、外事等各類法規的總稱。由於法律關於行政權力的規定常常比較原則、抽象,因而還需要由行政機關進一步具體化。行政法規就是對法律內容具體化的一種主要形式。
行政規章
行政規章分為部門規章和地方規章。部門規章是指國務院各組成部門以及具有行政管理職能的直屬機構占根據法律和國務院的行政法規、決定、命令,在本部門許可權內按照規定程序制定的規范性文件的總稱。地方規章是指省、自治區、直轄市以及較大的市的人民政府根據法律、行政法規、地方性法規所制定的普遍適用於本地區行政管理工作的規范性文件的總稱。行政規章是行政管理活動的重要根據,其數量之多、適用范圍之廣、使用頻率之高均居行政法各表現形式之首。
地方性法規
地方性法規是指省、自治區、直轄市以及較大的市的地方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委會根據本地實際需要,在不與憲法、法律、行政法規相抵觸的前提下制定頒布的規范性法律文件。
民族自治與單行條例
民族自治條例和單行條例是指民族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會依照憲法、民族區域自治法和其他法律規定的許可權,結合當地民族的政治、經濟和文化的特點制定的規范性文件。規定有行政法規范的自治條例和單行條例也是行政法的表現形式。
其他行政法表現形式
除上述6類行政法的表現形式外,國際條約、法律解釋以及行政機關與黨派、群眾團體等聯合發布的行政法規、規章等規范性文件,也是行政法的表現形式。
⑤ 我國行政法規范的表現形式有哪些
憲法,法律,行政法規,地方性法規,部門規章,自治條例單行條例等
⑥ 行政法規和部門規章還有地方性法規的具體表現形式是什麼如何從文件名稱中就能區分他們屬於哪個
區分:行政法規是以國務院令形式公布,地方性法規是省,自治區,直轄市,設區的市人大或人大常委會公布的。部門規章就是國務院各部委發布的(如公安部令)
⑦ 簡述行政法律規范沖突的表現形式
1、范圍不一致,表現在各個方面,主體范圍、適用事項范圍、行為幅度范圍,權利義務內容範圍等方面的不一致。
2、條件不一致,在涉及個人權利義務的條件上,兩個規范之間如果規定不一致,就會導致個人享有權利或者承擔義務的不同,這也是實踐中經常出現的沖突形式。
3、行為不一致,兩個規范如果對行政行為的性質規定不同,也會出現行為不一致的規范沖突。
4、法律概念不一致,不同規范對同一對象規定的不同概念,會使得法律規范之間的沖突以另外一種形式表現出來。
5、無許可權或者越權,制定法律規范的機關是否有權制定一定的規范,如果該制定機關在法律上沒有權力,那麼他所制定的規范就是無權或者越權。所以,這種無權或者越權的法律規范也就成了與設定和劃分許可權的立法規定的不一致,也是一種規范沖突。
6、規范的規定、精神相互不一致,這種規范沖突,更符合人們所說的「抵觸」的特徵,這種沖突,既有直截了當的規定不一致,也有在實質精神上的不一致。
7、上位依據喪失,上位法被取消或者廢止後,下位法仍在適用,就會因為喪失上位依據而出現規范沖突。
8時間或者期限不一致。
9、前後規范不一致。這種情形主要出現在新規范與舊規范之間。
資料很不好找。。純手打。我也是太閑 了。。。
⑧ 試論行政法在形式和內容上各有什麼特點
行政法的特點可分為形式上的特點與內容上的特點兩大類。
形式上的特點:(1)行政法沒有統一、完整的法典;(2)行政法賴以存在的法律形式、法律文件的數量特別多,居各部門法之首。
內容上的特點:(1)行政法內容非常廣泛;(2)以行政法規,規章等形式表現的行政法規范易於變動;(3)行政法程序性和實體性規范常常交織在一起,並往往共存於一個法律文件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