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行政訴訟法證據
㈠ 新行政訴訟法第三十五條,被告不能收集證據的理由是什麼
「這一規定體現了案卷主義規則。案卷主義規則又稱案卷排他主義原則,是指行政內機關在行政程序容之外形成的證據不能作為證明行政機關的行為合法或者定案的根據。案卷主義規則最早出現在美國。案卷主義規則是行政訴訟的特有規則。」
「行政機關應當依法行政,以證據證明其行政行為認定的事實,以法律為依據作出行政行為,是對行政機關的基本要求。因此,行政機關應當「先取證,後裁決」,即行政機關只能以其在作出行政行為時收集的證據作為證明行政行為合法的依據。行政決定一旦送達生效,行政機關則不應再自行收集證據。因此,在訴訟程序中行政機關也不能為證明行政行為的合法性而再行收集新的證據。如果行政機關先作出行政行為,等行政行為被訴到法院後,再向原告、第三人和證人收集證據,就意味著行政機關可以「先裁決,後取證」,這就等於縱容行政機關在程序上違法,是與依法行政的原則相悖的。」
㈡ 行政訴訟法規定的證據有哪些
行政訴訟法規定:證據包括:(一)書證;(二)物證;(三)視聽資料;專(四)電子數屬據;(五)證人證言;(六)當事人的陳述;(七)鑒定意見;(八)勘驗筆錄、現場筆錄。以上證據經法庭審查屬實,才能作為認定案件事實的
㈢ 哪些可以作為行政訴訟二審新證據
您好:
一、如何認定二審新證據
司法實踐中一般是這樣認定新證據的:
1、是在舉證期限內雖已客觀存在,但未被當事人知悉,掌握的證據。
2、是當事人知道證據的存在,且有條件取得,因不了解其證據價值而未提出的證據,但法院已經予以釋明的除外。
3、當事人知道證據的存在,但在舉證期限內因客觀原因未能取得的證據。
4、是為了反駁對方的主張或舉證,而在舉證期限屆滿後提出的證據。
5、是當事人因客觀原因無法在舉證期限內提供,經法院准許延期,在延長的期限內仍無法提供的證據,不審理該證據可能導致裁判明顯違反客觀事實的。但當事人因故意或者重大過失未能在期限內提供證據的,應明確排除在「客觀原因」之外。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民事訴訟證據的若干規定》中第四十一條規定:
「《民事訴訟法》第一百二十五條第一款規定的「新的證據」,他認為是指以下情形:
(一)一審程序中的新的證據包括:當事人在一審舉證期限屆滿後新發現的證據;當事人確因客觀原因無法在舉證期限內提供,經人民法院准許,在延長的期限內仍無法提供的證據。
(二)二審程序中的新的證據包括:一審庭審結束後新發現的證據;當事人在一審舉證期限屆滿前申請人民法院調查取證未獲准許,二審法院經審查認為應當准許並依當事人申請調取的證據。
二、二審新證據在什麼時候提出
當事人在二審程序中提供新證據的,應當在二審開庭前或者開庭審理時提出;二審不需要開庭審理的,應當在人民法院指定的期限內提出。當事人舉證期限屆滿後提供的證據不是新證據的,人民法院不予採納。當事人經人民法院准許延期舉證,但因客觀原因未能在准許的期限內提供,且不審理該證據可能導致裁判明顯不公的,其提供的證據可視為新證據。
㈣ 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所指的證據有哪些
1、書證、物證、視聽資料、電子數據、證人證言、當事人的陳述、鑒定意見、勘驗筆錄、現場筆錄。
2、依據:《行政訴訟法》第三十三條證據包括:(一)書證;(二)物證;(三)視聽資料;(四)電子數據;(五)證人證言;(六)當事人的陳述;(七)鑒定意見;(八)勘驗筆錄、現場筆錄。以上證據經法庭審查屬實,才能作為認定案件事實的根據。
3、這樣的歸類對於一般人來說太抽象,如果是學生用於考試是有用的。
㈤ 新行政訴訟法規定在行政訴訟中證據類型包括哪些
《行政訴訟法》規定:證據包括:(一)書證;(二)物證;(三)視聽資料;回(四)電子答數據;(五)證人證言;(六)當事人的陳述;(七)鑒定意見;(八)勘驗筆錄、現場筆錄。以上證據經法庭審查屬實,才能作為認定案件事實的根據。
㈥ 行政訴訟法的證據
《行政訴訟法》第三十三條證據包括:
(一)書證;
(二版)物證;
(三)視聽資料權;
(四)電子數據;
(五)證人證言;
(六)當事人的陳述;
(七)鑒定意見;
(八)勘驗筆錄、現場筆錄。
以上證據經法庭審查屬實,才能作為認定案件事實的根據。
㈦ 修改後的行政訴訟法關於證據制度有哪些新規定
《行政訴訟法》第三十三條:證據包括:(一)書證;(二)物證;(三)視聽資料;(四)電子數據;(五)證人證言;(六)當事人的陳述;(七)鑒定意見;(八)勘驗筆錄、現場筆錄。以上證據經法庭審查屬實,才能作為認定案件事實的根據。第三十四條被告對作出的行政行為負有舉證責任,應當提供作出該行政行為的證據和所依據的規范性文件。被告不提供或者無正當理由逾期提供證據,視為沒有相應證據。但是,被訴行政行為涉及第三人合法權益,第三人提供證據的除外。第三十五條在訴訟過程中,被告及其訴訟代理人不得自行向原告、第三人和證人收集證據。第三十六條被告在作出行政行為時已經收集了證據,但因不可抗力等正當事由不能提供的,經人民法院准許,可以延期提供。原告或者第三人提出了其在行政處理程序中沒有提出的理由或者證據的,經人民法院准許,被告可以補充證據。第三十七條原告可以提供證明行政行為違法的證據。原告提供的證據不成立的,不免除被告的舉證責任。第三十八條在起訴被告不履行法定職責的案件中,原告應當提供其向被告提出申請的證據。但有下列情形之一的除外:(一)被告應當依職權主動履行法定職責的;(二)原告因正當理由不能提供證據的。在行政賠償、補償的案件中,原告應當對行政行為造成的損害提供證據。因被告的原因導致原告無法舉證的,由被告承擔舉證責任。第三十九條人民法院有權要求當事人提供或者補充證據。第四十條人民法院有權向有關行政機關以及其他組織、公民調取證據。但是,不得為證明行政行為的合法性調取被告作出行政行為時未收集的證據。第四十一條與本案有關的下列證據,原告或者第三人不能自行收集的,可以申請人民法院調取:(一)由國家機關保存而須由人民法院調取的證據;(二)涉及國家秘密、商業秘密和個人隱私的證據;(三)確因客觀原因不能自行收集的其他證據。第四十二條在證據可能滅失或者以後難以取得的情況下,訴訟參加人可以向人民法院申請保全證據,人民法院也可以主動採取保全措施。第四十三條證據應當在法庭上出示,並由當事人互相質證。對涉及國家秘密、商業秘密和個人隱私的證據,不得在公開開庭時出示。人民法院應當按照法定程序,全面、客觀地審查核實證據。對未採納的證據應當在裁判文書中說明理由。以非法手段取得的證據,不得作為認定案件事實的根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