違反民事訴訟法138條
A. 中國刑事訴訟法138條是什麼
第一百三十八條 【審查起訴的期限】人民檢察院對於公安機關移送起訴的案件,應當在一個月以內作出決定,重大、復雜的案件,可以延長半個月。人民檢察院審查起訴的案件,改變管轄的,從改變後的人民檢察院收到案件之日起計算審查起訴期限
B. 不受訴訟時效限制的民事權利
訴訟時效也稱「消滅時效」,是指民事權利受到侵害的權利人在法定的時效期間內不行使權利,當時效期間屆滿時,即喪失了請求人民法院依訴訟程序強制義務人履行義務權利的制度。 在法律規定的訴訟時效期間內,權利人提出請求的,人民法院就強制義務人履行所承擔的義務。而在法定的訴訟時效期間屆滿之後,權利人行使請求權的,人民法院就不再予以保護。可見,訴訟時效是權利人行使請求權,獲取人民法院保護其民事權利的法定時間界限。它包含兩層意思,一是權利人在此時間內享有依訴訟程序請求人民法院予以保護的權利;二是這一權利在此時間內連續不行使即歸於消滅。 [編輯] 訴訟時效的適用范圍 訴訟時效適用於債權關系——對違反合同約定的債務人或者侵權行為人享有的財產請求權,但是,根據最高人民法院《關於貫徹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若干問題的意見》的規定,未授權給公民、法人經營、管理的國家財產受到侵害的,不受訴訟時效期間的限制。 法律、法規對於索賠時間和產品質量等提出異議的時間有特殊規定的,按特殊規定辦理。此外,在人身關系范圍內,對各種人身權的法律保護不受時效限制。例如,公民、法人請求人民法院保護其姓名權、榮譽權、知識產權中的署名權等不受時效限制。 [編輯] 訴訟時效的法律特徵 訴訟時效作為依法得以引起民事法律關系產生、變更或者消滅的民事法律事實,具有如下法律特點,區別於其他民事法律事實: 1、訴訟時效具有嚴格的法律強制性。即有關訴訟時效的民事法律規范屬於強制性法律規范。其內容(時效期間長度、適用條件和適用范圍)一經法律規定,當事人就必須遵守執行,當事人不得以其意思排斥訴訟時效規定的適用,協議變更法定的訴訟時效制度的內容或者約定預先放棄時效利益等均為法律所禁止。 2、訴訟時效屬於民事法律事實中的事件,以法定的事實狀態——權利人不行使權利的事實的連續存在作為適用依據,不為當事人的意志所決定,故不同民事法律事實中的行為。 3、訴訟時效產生的法律後果是消滅了權利人的勝訴權,故區別於以當事人取得民事權利為後果的取得時效和消滅實體為法律後果的除斥期間。 [編輯] 訴訟時效的效力 訴訟時效的效力就是指訴訟時效屆滿所產生的法律後果。根據民法通則第135條、第138條的規定,這種法律後果表現在: 1、訴訟時效屬於消滅時效。在訴訟時效期間屆滿之後,所產生的法律後果是消滅了權利人享有的勝訴權,即權利人喪失了獲得法律強制保護的權利。 2、訴訟時效消滅勝訴權,而不消滅起訴權。根據最高人民法院《關於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若干問題的意見》第153條的規定,權利人在超過訴訟時效期間後起訴的,人民法院仍應予以受理,不得以訴訟時效屆滿為由不予受理。因為人民法院在受理之後才能查明訴訟時效是否屆滿。當然,如果有人民法院受理後查明沒有中止、中斷、延長事由的,則依法判決駁回其訴訟請求。如果人民法院查明權利人確有正當理由的,則依法認定訴訟時效中止、中斷或予以延長,以便保護權利人的權利。 3、訴訟時效屆滿並不消滅實體權利,這就是說,訴訟時效屆滿,導致權利人的勝訴權消失,人民法院不再予以強制保護。但是,權利人基於民事法律關系所享有的民事權利(實體權利)仍然存在,所以,義務人在訴訟時效屆滿之後自願向權利人履行義務的,權利人仍然有權接受。不受訴訟時效限制(民法通則第138條)。而且基於當事人實體權利義務的存在,義務人在自願履行義務後,又以超過訴訟時效為由反悔的,人民法院也不予以支持。但是,如果有證據證明實體權利本身已因其他原因而消滅的,則履行義務的義務人可以不當得利為由要求返還。 [編輯] 訴訟時效的意義 關於訴訟時效的意義,應該有正確的全面的認識。訴訟時效制度的目的不是處罰權利人不及時行使請求權的行為,更不是保護義務人不履行義務的行為,而是具有積極的法律意義。 1、有利於穩定社會經濟秩序,促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 2、有利於保護當事人的合法權益。 3、有利於人民法院及時正確地處理民事糾紛。
C. 誠信原則的各國相關規定
西方國家現行的民事訴訟法,對誠信原則都有不同程序的規定。例如,1895年的奧地利《民事訴訟法》第178條規定:「當事人據以聲明所必要之一切事情,須完全真實且正確陳述之。」還規定當事人所作的不真實的陳述屬違法行為,如果是出於故意或過失,當事人應負損害賠償的義務。第377條規定,當事人宣誓後故意作的虛偽陳述可構成犯罪。1911年的奧利《民事訴訟法》更明確地規定:「當事人或代理人以惡意陳述顯然虛偽之事實,或對他造陳述之事實為顯然無理由之爭執或提出顯然不必要這證據者,法院應科認定額以下之罰。」 德國1993年《民事訴訟法》修正法第138條規定:「當事人基於事實上之狀況,應完全陳述之。」1950年頒布的新民事訴訟法也繼承了誠信原則,它規定法官對違背誠信原則弄虛作假的當事人,可以採取「不利益這評論」如果當事人違反真實義務,致使訴訟遲延,依據德國訴訟費用法第39條的規定,應承擔因延滯訴訟而產生的訴訟費用。義大利1942年新民事訴訟法第88條規定:「當事人關於事實上之情況,應完全且真實陳述之」,要求當事人及其律師對代表國家的法院應負誠實及信義的義務。日本民事訴訟法第127條、131、331、339條都涉及到真實義務和誠信原則。例如第339條規定:「曾經宣誓之當事人為虛偽時,法院將以裁定科五千元以下罰款。」第91條規定,如果當事人故意違背真實義務和誠信原則作虛假陳述而致發生無益之訴費用,法院可命該當事人負擔此項訴訟費用。除此,英、美、法等國也有關於民事訴訟誠信原則的規定。
D. 刑事訴訟法第138條第2款規定是什麼
刑事訴訟法第138條是關於搜查筆錄的規定,不存在第2款。
《刑事訴訟法回》第一百三十八條答規定:搜查的情況應當寫成筆錄,由偵查人員和被搜查人或者他的家屬,鄰居或者其他見證人簽名或者蓋章。如果被搜查人或者他的家屬在逃或者拒絕簽名、蓋章,應當在筆錄上註明。
E. 關於我國《民法通則》第138條的疑問
138條規定表面訴訟時效抄僅在訴訟中有意義。也就是說,如果債務人願意償還,即便過了訴訟時效也沒關系,法律絕不幹涉。
至於你所說的第一種情況,訴訟時效已過,債務人還款與否完全靠自律。法律對此債權已無法保護。第二種情況屬於一個新的債權債務關系,受法律保護。
F. 普通訴訟時效的法律效力
普通訴訟時效的效力就是指普通訴訟時效屆滿所產生的法律後果。根據民法通則第135條、第138條的規定,這種法律後果表現在:
普通訴訟時效屬於消滅時效
在普通訴訟時效期間屆滿之後,所產生的法律後果是消滅了權利人享有的勝訴權,即權利人喪失了獲得法律強制保護的權利。
2.普通訴訟時效消滅勝訴權,而不消滅起訴權。根據最高人民法院《關於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若干問題的意見》第153條的規定,權利人在超過普通訴訟時效期間後起訴的,人民法院仍應予以受理,不得以普通訴訟時效屆滿為由不予受理。因為人民法院在受理之後才能查明普通訴訟時效是否屆滿。當然,如果有人民法院受理後查明沒有中止、中斷、延長事由的,則依法判決駁回其訴訟請求。如果人民法院查明權利人確有正當理由的,則依法認定普通訴訟時效中止、中斷或予以延長,以便保護權利人的權利。
普通訴訟時效屆滿並不消滅實體權利
這就是說,普通訴訟時效屆滿,導致權利人的勝訴權消失,人民法院不再予以強制保護。但是,權利人基於民事法律關系所享有的民事權利(實體權利)仍然存在,所以,義務人在普通訴訟時效屆滿之後自願向權利人履行義務的,權利人仍然有權接受。不受普通訴訟時效限制(民法通則第138條)。而且基於當事人實體權利義務的存在,義務人在自願履行義務後,又以超過普通訴訟時效為由翻悔的,人民法院也不予以支持。但是,如果有證據證明實體權利本身已因其他原因而消滅的,則履行義務的義務人可以不當得利為由要求返還。
G. 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138條搶劫罪會判多少年
138條是關於審查起訴的期限,跟搶劫罪有什麼關系 ?
(1) 處罰:第二百六十三條 以暴力、脅迫或者其他方法搶劫公私財物的,處3年以上10年以下有期徒刑,並處罰金; 第二百六十九條 犯盜竊、詐騙、搶奪罪,為窩藏贓物、抗拒抓捕或者毀滅罪證而當場使用暴力或者以暴力相威脅的,依照本法第二百六十三條的規定定罪處罰。 攜帶凶器搶奪的,依照本法第二百六十三條的規定定罪處罰。 第二百八十九條 聚眾「打砸槍」,致人傷殘、死亡的,依照本法第二百三十四條、第二百三十二條的規定定罪處罰。毀壞或者搶走公私財物的,除判令退賠外,對首要分子,依照本法第二百六十三條依的規定定罪處罰。 (2)加重處罰的情形:有下列情形之一的,處10年以上有期徒刑、無期徒刑或者死刑。並處罰金或者沒收財產: (一)入戶搶劫的; (二)在公共交通工具上搶劫的; (三)搶劫銀行或者其他金融機構的; (四)多次搶劫或者搶劫數額巨大的; (五)搶劫致人重傷、死亡的; (六)冒充軍警人員搶劫的; (七)持槍搶劫的; (八)搶劫軍用物資或者搶險、救災、救濟物資的。 准搶劫罪 攜帶凶器搶奪的,按搶劫罪論處。
H. 民事裁判的民事判決
人民法院審理民事案件,根據查明和認定的案件事實,正確適用法律,以國家審判機關的名義,對案件中的民事實體權利義務爭議,作出權威性的判定,稱為判決。
民事判決必須採用書面形式作出,稱為判決書,判決書是人民法院對案件行使審判權的重要表現,也是訴訟中的重要法律文書。 民事判決按不同的標准、不同的角度,可以做不同的分類:
1.民事判決就其所解決的訴的性質不同,可以分為給付判決、確認判決和變更判決。給付判決是確定當事人之間實體權利、義務關系,責令負有義務的當事人履行一定義務的判決。給付判決的特點是它使當事人一方產生實體義務,如果負有義務的當事人不履行義務,享有權利的一方當事人可以申請人民法院強制執行。
確認判決是確認當事人之間的某種法律關系存在或者不存在的判決。例如,確定當事人之間存在或不存在收養關系的判決。
變更判決是變更當事人之間原有法律關系的判決。例如,准予離婚的判決。
2.民事判決就其解決案件的全部或一部爭議,可分為全部判決和一部判決。全部判決是在案件全部審理結束後,針對當事人之間所有的爭議依法作出的判決。一部判決又稱部分判決,是指對案件一部分爭議作出的判決。有的民事案件的部分事實和權利義務關系具有相對獨立性,當這部分事實確已查清時,可以先行作出判決。部分判決先行解決一部分爭議,有助於加速整個訴訟的過程。
3.民事判決根據雙方當事人是否出庭,分為對席判決和缺席判決。在雙方當事人或者他們的代理人參加法庭審理後作出的判決,叫對席判決。缺席判決是一方當事人拒不到庭參加法庭審理的情況下作出的判決。根據我國民事訴訟法的規定,被告經傳票傳喚,無正當理由拒不到庭的,可以缺席判決。如果原告成為反訴之訴的被告,經傳票傳喚,無正當理由拒不到庭的,也可以缺席判決。
4.民事判決根據其製作的法院審級,可分為一審判決、二審判決和再審判決。地方各級人民法院對第一審民事案件審理終結後,根據事實和法律所作出的處理決定,是一審判決。中級以上人民法院審理上訴案件所作的判決是二審判決。我國實行二審終審原則,故二審判決也叫終審判決。再審判決是案件原審法院或其上級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法院,按照審判監督程序,對案件重新審理後所作的判決。
5.民事判決就其解決案件的結果,分為肯定判決和否定判決。肯定判決是准許原告訴訟請求的判決,也就是原告獲得勝訴的判決。否定判決是駁回原告訴訟請求,也就是原告敗訴的判決。
6.民事判決就當事人對民事權利和訴訟權利處分的情況不同,分為放棄判決和承認判決。在法庭調查和辯論中聲明放棄訴訟請求,因而依法作出駁回原告之訴的判決,為放棄判決。基於被告在法庭調查和辯論中,承認原告的訴訟請求,因而依法作出的被告敗訴的判決,為承認判決。
對民事判決進行分類在理論上具有重要的意義,不同的判決具有自身的特點,其作出的條件和適用的情況不同,訴訟程序也有區別。 判決書是判決的表現形式,根據我國民事訴訟法的規定,應包括四個部分:
1.案由、訴訟請求、爭議的事實和理由。案由是案件內容和性質的概括,應簡明確定「離婚」、「繼承」、「債務」、「贍養」等案件性質。訴訟請求應記明當事人的訴訟主張、事實和理由;應記明雙方發生爭議的法律事實、經過和焦點,以及各方所持的理由。
2,判決認定的事實、理由和適用的法律依據。判決認定的事實是法院經過審理已經查明的事實,認定事實在於全面客觀地揭示案情。理由和適用的法律依據是判決的根據。法律依據包括有關的實體和程序法律、法規,法律法規沒有規定的,可以根據國家的有關政策。
3.判決結果和訴訟費用的負擔。確定當事人的實體權利義務,明確訴訟費用的負擔,是判決的主文部分,要求做到簡潔、明確、便於履行強制執行。
4.上訴期限和上訴法院。這一部分應記明:如不服本判決,自收到判決書的次日起15日內,向本院提出上訴書狀,上訴於某某人民法院。
根據民事訴訟法第138條的規定,判決書應當寫明上述四項。此外,在此四部分之前,還應寫明人民法院的全稱、案件年號和編號。在此四部分之後,應有審判人員、書記員署名,加蓋人民法院印章。
上述判決內容是一審訴訟案件判決的內容,一審非訴訟案件的判決和二審訴訟案件的判決,在內容上與此有所不同。 人民法院的判決在法律上具有幾方面的效力,包括對人的拘束力、對事的確定力和執行力。判決對人的拘束力,即判決具有確認某一主體應當為一定行為或者不應當為一定行為的效力。這種效力包括對當事人、人民法院和社會的效力。判決一經生效,具有普遍的拘束力,當事人必須遵守,人民法院不能隨意改變,社會應當尊重。
判決對事的確定力是指判決對當事人之間的爭議能夠從法律上作出定論,當事人不得再爭執,判決的確定力分為形式上的確定力與實質意義上的確定力,也叫形式意義上的既判力與實質意義上的既判力。前者是指判決一經生效,當事人就不得以此法律上的事實提起訴訟或者提起上訴。後者是指判決確定的實體權利義務不得爭執,不容改變。
執行力是指判決有作為執行根據,從而進行強制執行的效力。執行力只是對給付判決而言,沒有給付內容的判決,不具有執行力。確認判決和變更判決不必執行,也不可能執行。
以上所講判決的效力,都是針對生效判決而言。根據我國民事訴訟制度,准予上訴的地方各級人民法院的第一審民事判決,即按普通程序和簡易程序審理案件作出的判決,在上訴期間15日內,如果當事人不上訴,上訴期限屆滿即發生法律效力。不準上訴的地方各級人民法院的第一審民事判決,即按特別程序審理案件作出的判決,以及最高人民法院的第一審民一事判決、中級以上人民法院所作的第二審民事判決,自判決送達之日起發生法律效力。
I. 急!受理後發現已過訴訟時效是駁回起訴還是駁回訴訟請求
訴訟時效的效力就是指訴訟時效屆滿所產生的法律後果。
根據民法通則第135條、第138條的規定,這種法律後果表現在:
1、訴訟時效屬於消滅時效。在訴訟時效期間屆滿之後,所產生的法律後果是消滅了權利人享有的勝訴權,即權利人喪失了獲得法律強制保護的權利。
2、訴訟時效消滅勝訴權,而不消滅起訴權。根據最高人民法院《關於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若干問題的意見》第153條的規定,權利人在超過訴訟時效期間後起訴的,人民法院仍應予以受理,不得以訴訟時效屆滿為由不予受理。因為人民法院在受理之後才能查明訴訟時效是否屆滿。當然,如果有人民法院受理後查明沒有中止、中斷、延長事由的,則依法判決駁回其訴訟請求。如果人民法院查明權利人確有正當理由的,則依法認定訴訟時效中止、中斷或予以延長,以便保護權利人的權利。
3、訴訟時效屆滿並不消滅實體權利,這就是說,訴訟時效屆滿,導致權利人的勝訴權消失,人民法院不再予以強制保護。但是,權利人基於民事法律關系所享有的民事權利(實體權利)仍然存在,所以,義務人在訴訟時效屆滿之後自願向權利人履行義務的,權利人仍然有權接受。不受訴訟時效限制(民法通則第138條)。而且基於當事人實體權利義務的存在,義務人在自願履行義務後,又以超過訴訟時效為由反悔的,人民法院也不予以支持。但是,如果有證據證明實體權利本身已因其他原因而消滅的,則履行義務的義務人可以不當得利為由要求返還。
所以,應該是駁回訴訟請求,而非駁回起訴。
J. 刑事訴訟法第138條,
是案件審查與起訴的時限的規定檢察院在接到案件以後的一個月對案件進行調查與審查並且做出起訴的決定如果案件復雜可以延期半個月這就是刑事訴訟法·138條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