證據在訴訟法的意義
Ⅰ 證據在訴訟法中的價值
(一) 客觀性:是指作為案件證據的客觀物質痕跡和主觀知覺痕跡,都是已經發生的案件事實的客觀反映,不是主觀想像、猜測和捏造的事物。
(二) 相關性:又稱為關聯性,是指證據必須與案件事實有實質性聯系,從而對案件事實有證明作用。
(三) 合法性:是指證據的形式、收集、出示、和查證,都由法律予以規范和調整,作為定案根據的證據必須符合法律規定的采證標准,為法律所容許。
Ⅱ 中央電大論述證據在訴訟中的意義有哪些
論證據在訴訟中的重要意義如下:
證據:是證明(案件)事實的材料,證據問題是訴訟的核心問題,全部訴訟活動實際上都是圍繞證據的搜集和運用進行。證據是法官在司法裁判中認定過去發生事實存在的重要依據,在任何一起案件的審判過程中,都需要通過證據和證據形成的證據鏈再現還原事件的本來面目。
法官判案是以事實為依據、以法律為准繩,所謂「事實」,是指合法證據能夠證明了的事實,這就存在著有理但沒有證據或證據形式和取得方式不合法情況,這就是導致有理輸掉官司的根源。可見,打官司就是打證據,證據在訴訟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當事人明白相關的證據規則對司法實踐也具有重要的意義。在司法實踐中,往往出現明明有理的當事人案件最後卻輸了官司,這就使當事人對法官的裁決產生誤解,認為法官枉法裁判,而四處上訪告狀。其實翻開卷宗很明顯的就可以看出,他們大部分都是輸在證據上。
Ⅲ 論證據在訴訟中的重要意義
論證據在訴訟中的重要意義如下:
證據:是證明(案件)事實的材料,證據問題是訴訟的核心問題,全部訴訟活動實際上都是圍繞證據的搜集和運用進行。證據是法官在司法裁判中認定過去發生事實存在的重要依據,在任何一起案件的審判過程中,都需要通過證據和證據形成的證據鏈再現還原事件的本來面目。
法官判案是以事實為依據、以法律為准繩,所謂「事實」,是指合法證據能夠證明了的事實,這就存在著有理但沒有證據或證據形式和取得方式不合法情況,這就是導致有理輸掉官司的根源。
可見,打官司就是打證據,證據在訴訟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當事人明白相關的證據規則對司法實踐也具有重要的意義。
(3)證據在訴訟法的意義擴展閱讀:
證據的收集
在中國的刑事訴訟中,指司法機關發現和取得證據的活動。它是司法機關運用證據、認定案件事實的第一步。
公安機關、人民檢察院和人民法院有責任收集證據,查明案情;在中國的民事訴訟中,當事人對自己提出的主張,有舉證責任。在行政訴訟中,被告對作出的具體行政行為負有舉證責任,並不得自行向原告和證人收集證據。人民法院也應當根據職權,主動收集證據,以查明案情,解決爭議。
司法機關在訴訟中有權向有關的單位和個人收集、調取證據,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拒絕。對於涉及國家機密或者個人隱私的證據,應當保密。在刑事訴訟中,凡是偽造證據、隱匿證據或毀滅證據的,必須受法律追究。
收集證據應當依靠群眾,遵守合法和客觀全面的原則。《刑事訴訟法》規定:「審判人員、檢察人員、偵查人員必須依照法定程序。必須保證一切與案件有關或者了解案情的公民,有客觀地充分地提供證據的條件,除特殊情況外,並且可以吸收他們協助調查」。
收集證據的方法,在刑事訴訟中主要是現場勘驗,屍體檢驗,活體檢驗,詢問證人,訊問被告人,檢查,扣押和鑒定等;在民事訴訟中主要是詢問當事人和證人,調取書證、物證、視聽資料,進行勘驗和鑒定等。
在西方,英美法系國家無論是在民事訴訟或刑事訴訟中,都認為收集證據、提出證據是當事人的責任。在刑事訴訟中,警察官員和檢察官是作為控訴一方的當事人而負有收集證據責任的(見米蘭達規則)。
大陸法系國家在民事訴訟中強調當事人應當收集 、提供證據;但法院也可依職權收集證據。在刑事訴訟中則強調警察官員、檢察官、法官依職權主動搜集證據,而不以當事人的申請和提供證據為條件。
保全
這是指對證據採取措施加以收取和固定。證據由於時過境遷或其他原因,有可能失滅、失真或難以取得,如證人將要出國或因病可能死亡,現場腳印會模糊甚至消失,物證可能會腐爛、變質或變形等。因此,為了有效地利用證據認定案情,司法機關和有關機關必須採取措施對證據加以保全。
在中國,刑事訴訟中的證據保全,包括對被告人的訊問和對證人、被害人的詢問採用筆錄;對勘驗現場,檢查人身,檢查、扣押物證、書證,採用筆錄、照相、繪圖、復制模型、錄像、查封和收存等。
民事訴訟和行政訴訟中的證據保全,可由訴訟參加人提出申請,也可由人民法院根據需要主動採取。
民事訴訟當事人在起訴前申請證據保全,應由公證機關進行。當事人在起訴後,應當申請公證機關將所保全的證據,提交受訴人民法院。
當事人在起訴後申請證據保全,由人民法院經過審查後作出是否准許的裁定。按照保全程序而確定的證據,以後法院在審判案件時是否採用,要以被保全的證據對案件是否有意義來決定。
Ⅳ 如何理解證據在訴訟中的價值意義 400字
訴訟中的事實不外乎已知事實和未知事實。所謂已知事實就是證據意義上的事實,所謂未知事實就是證明對象,即有待於運用證據進行證明的案件事實。訴訟中的事實不僅是指有待運用證據證明的案件事實,還包括可以證明待證事實的證據意義上的事實。司法實踐中所謂事實清楚、證據確實充分的基礎和前提不僅取決於證明對象是否充分,更取決於是否均有證據證明。證據意義上的事實是能折射出案件事實的「鏡子」,案件事實與證據事實,既有同一性亦存在明顯區別。
第一是訴訟價值不同。案件事實不是適用法律的依據,證據意義上的事實才是適用法律的根據。凡案件事實,均是已發生、過去的事實,不可能重復,也不可能再造。事實只對當事人是真實的、有意義的,對於別人,已過去的事實無從把握,只有拿到法庭上當呈堂證供的證據才有可能再現事實。法律只有通過證據,才能看到事實、認定事實。以事實為依據,以法律為准繩,但法律並不是以案件事實為依據,而是以證據事實為依據。你殺了人,如果沒有你在犯罪現場的證人,推論不出你的殺人動機,找不到有你指紋的殺人凶器,你就沒殺人。而如果你沒殺人,所有的證據都莫名其妙地齊全,你就殺人了。前段時間被糾正的趙作海命案誤判就是如此。正因為證據事實與案件事實存在的區別,給了檢察官、律師和法官在法庭上用證據復原或再造「事實」的空間,什麼是案件事實似乎並不重要,能被法庭認可的「證據意義上的事實」才是重要的。
Ⅳ 證據學的意義和作用
對於司法公正的作用主要表現為:
一方面,對案件的實體處理首先取決於能否運用證據准確地認定案件事實。證據具有提示案件真實情況的作用,而發現案件真實情況乃是對案件作出符合客觀實際的正確裁判的基礎,沒有證據,就難以實現實體公正。
另一方面,有關證據立法可以起到限制國家專門機關的權力6、保障訴訟權利、實現程序公正的作用。證據法律制度是我國訴訟法制的重要組成部分。有關證據立法可以起到限制國家專門機關的權力、保障訴訟權利、實現程序公正的價值作用。 轉貼於 中
Ⅵ 如何理解證據在訴訟中的價值意義
證據在訴訟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沒有證據,就沒有訴訟,有了證據,才能進行訴訟,證據是訴訟的基礎和前提,是認定事實的依據和標准。
民事訴訟中,舉證原則為誰主張誰舉證;刑事訴訟中為司法機關負責舉證;行政訴訟中為舉證責任倒置,也就是被告負有舉證義務。
Ⅶ 談談你對訴訟中證據的認識
在司法實踐中,往往出現明明有理的當事人案件最後卻輸了官司,這就使當事人對法官的裁決產生誤解,認為法官枉法裁判,而四處上訪告狀。其實翻開卷宗很明顯的就可以看出,他們大部分都是輸在證據上。法官判案是以事實為依據、以法律為准繩,所謂「事實」,是指合法證據能夠證明了的事實,這就存在著有理但沒有證據或證據形式和取得方式不合法情況,這就是導致有理輸掉官司的根源。可見,打官司就是打證據,證據在訴訟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當事人明白相關的證據規則對司法實踐也具有重要的意義。最高人民法院於2001年12月31日頒布,並於2002年4月1日正式實施了《關於民事訴訟證據的若干規定》(以下簡稱《規定》)對當事人收集證據、提供證據,並就證據的合法性和真實性進行質證,法院要對證據進行審核和認定等各個方面進行了詳細的規定。為了避免有理輸官司的情形發生,從而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當事人應當牢記並理解《規定》中的有關內容。
Ⅷ 訴訟證據在民事訴訟中有什麼作用
1、證據在民事訴訟中的證明作用,即當事人通過證據來支持自.i的主張,反駁對方的主張,證明白己的訴訟請求成立,訴訟理由符合客觀情況。
2、證據在民事訴訟中有查明案件事實的作用,即法院通過對當事人提供的證據和法院自己收集調查的證據來查明案件真實情況。
3、證據對法院作出判決的作用,即 法院作出判決,得以事實為依據,而事實的認定,則以法院對相關證據的判斷、確定為依託,沒有證據,法院就無法作出判決,民事糾紛也就無法通過判決來解決。
總之,證據是民事案件得以處理的立足點和根本點,可以說,沒有民事訴訟證據,訴訟就無法進行,糾紛也就無法解決。
(8)證據在訴訟法的意義擴展閱讀: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第六十三條規定,我國的民事訴訟證據可被分為八種,分別是:當事人陳述、書證、物證、視聽資料、證人證言、電子數據、鑒定意見、勘驗筆錄。
民事訴訟證據指依照民事訴訟規則認定案件事實的依據。民事訴訟證據對於當事人進行訴訟活動,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對法院查明案件事實,依法正確裁判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民事訴訟證據有三個最基本的特徵,即客觀真實性、關聯性和合法性。
不同訴訟階段,證據的內涵不同。在起訴階段,只要與案件事實有表面聯系的材料都可能被認為是證據。而隨著訴訟的深入,原來被認為是證據的材料可能會被逐步剔除,原來並不認為是證據的材料又在不斷加入。因此,訴訟證據只有根據裁判的需要認識它、理解它,才具有法律意義。
裁判證據是指最終能夠被法官作為認定案件事實依據的證據。一般而言,法官作為定案依據的證據必須同時具備客觀真實性、關聯性、合法性的要件,也就是裁判證據的屬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