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籍員工適用中國勞動法嗎
『壹』 對在中國工作的外籍員工有什麼要求
1、外國人、無國籍人、港澳台居民成為適格的勞動者,必須取得三證。 1996年5月1日施行的《外國人在中國就業管理規定》第8條第1款規定,在中國就業的外國人應持職業簽證入境,入境後取得《外國人就業證》和外國人居留證件,方可在中國境內就業。可見,外國人在中國境內就業,須持有三證,分別是職業簽證、《外國人就業證》、《外國人居留證》 2005年10月1日施行的《台灣香港澳門居民在內地就業管理規定》第4條規定,「台、港、澳人員在內地就業實行就業許可制度。用人單位擬聘僱或者接受被派遣台、港、澳人員的,應當為其申請辦理《台港澳人員就業證》(以下簡稱就業證);香港、澳門人員在內地從事個體工商經營的,應當由本人申請辦理就業證。經許可並取得就業證的台、港、澳人員在內地就業受法律保護。用人單位聘僱或者接受被派遣台、港、澳人員,實行備案制度。就業證由勞動保障部統一印製」。 可見, 台、港、澳人員在內地就業實行就業許可證。所以用人單位聘用或接收被派遣的台、港、澳人員在內地就業,該人員應該持有就業許可證。而且根據該規定,為在中國就業的外國人辦理就業證,是用人單位的法定義務。 2、若無就業許可證,但持有《外國專家證》和《外國專家來華工作許可證》,可認定為勞動關系。 2013年2月1日施行的《最高院關於審理勞動爭議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四)》第14條第2款 「持有《外國專家證》並取得《外國專家來華工作許可證》的外國人,與中國境內的用人單位建立用工關系的,可以認定為勞動關系」。 二、外籍人員未辦理就業許可證卻在中國境內就業的,不適用勞動法的調整,要求確認勞動關系的請求不被支持。 1、《勞動合同法》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的企業、個體經濟組織、民辦非企業單位等組織與勞動者建立勞動關系,訂立、履行、變更、解除或終止勞動合同,適用本法。 據此規定,納入我國勞動法調整范圍的條件為 (1)用工單位必須是我國境內的企業、個體經濟組織、民辦非企業單位等組織 (2)被用工一方必須為勞動者。而我國法律規定中國公民均享受勞動權利。所以作為外國人、無國籍人、及港澳台居民,必須符合我國法律規定的就業條件,才能成為我國法律意義上的勞動者。 2、2013年2月1日施行的《最高院關於審理勞動爭議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四)》第14條第1款「外國人、無國籍人未依法取得就業證件即與中國境內的用人單位簽訂勞動合同,以及香港特別行政區、澳門特別行政區和台灣地區居民未依法取得就業證件即與內地用人單位簽訂勞動合同,當事人請求確認與用人單位存在勞動關系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 三、合法打工的「洋員工」也適用勞動合同法 我國規范外國人就業工作的的法律法規主要有《外國人入境出境管理法》及其實施細則、《外國人在中國就業管理規定》。這些規定重點在就業資格和手續辦理方面。但《勞動法》、《勞動合同法》等並未涉及外國人就業問題。 上海市原勞動局1998年出台《關於貫徹外國人在中國就業管理規定的若干意見的通知》16條「用人單位與獲准聘用的外國人之間關於聘用期限、崗位。。。等權利義務,通過勞動合同約定。」所以很多企業與外國人之間發生勞動爭議,主要按照勞動合同規定。 但是若勞動合同沒有涉及的,外國人維權是否適用勞動法律法規? 《外國人在中國就業管理規定》第26條規定了「用人單位與被聘用的外國人發生勞動爭議,應按照《勞動法》和《企業勞動爭議處理條例》處理」。可見,外國人在中國合法就業的,除了雙方約定及基本保證勞動權益外,還享受勞動法規定的其他權利 外國人合法就業的爭議解決,除了雙方約定,也適用勞動法律法規。比如,外國人合法就業,勞動合同沒有涉及經濟補償金,但合同到期,外國勞動者仍可依據合法就業、勞動合同,主張合同到期自動終止的經濟補償金。 四、司法實踐中,對於外國人就業不規范、不被確認存在勞動關系的案件中,有的人認為該勞動關系無效,應該按照雙方過錯承擔勞動合同無效的損失;有人認為法律沒有明確規定此種情形違反法律法規,不屬於無效合同,法律也沒有明確其為無效合同,可視為存在勞務關系。勞動報酬等訴求可參照雙方約定處理
『貳』 中國關於外籍人員在華工作務工規定
根據《外國人在中國就業管理規定》第八條規定在中國就業的外國人應持職業簽證入境(有互免簽證協議的,按協議辦理),入境後取得《外國人就業證》(以下簡稱就業證)和外國人居留證件,方可在中國境內就業。
未取得居留證件的外國人(即持F、L、C、G字簽證者)、在中國留學、實習的外國人及持職業簽證外國人的隨行家屬不得在中國就業。特殊情況,應由用人單位按本規定規定的審批程序申領許可證書,被聘用的外國人憑許可證書到公安機關改變身份,辦理就業證、居留證後方可就業。
外國駐中國使、領館和聯合國系統、其他國際組織駐中國代表機構人員的配偶在中國就業,應按《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部關於外國駐中國使領館和聯合國系統組織駐中國代表機構人員的配偶在中國任職的規定》執行,並按本條第二款規定的審批程序辦理有關手續。
第十三條規定中央級用人單位、無行業主管部門的用人單位聘用外國人,可直接到勞動行政部門發證機關提出申請和辦理就業許可手續。
外商投資企業聘僱外國人,無須行業主管部門審批,可憑合同、章程、批准證書、營業執照和本規定第十一條所規定的文件直接到勞動行政部門發證機關申領許可證書。
第十四規定條獲准聘用外國人的用人單位,須由被授權單位向擬聘用的外國人發出通知簽證函及許可證書,不得直接向擬聘用的外國人發出許可證書。
第十五條規定獲准來中國就業的外國人,應憑勞動部簽發的許可證書、被授權單位的通知函電及本國有效護照或能代替護照的證件,到中國駐外使、領館、處申請職業簽證。
(2)外籍員工適用中國勞動法嗎擴展閱讀:
符合下列條件之一的外國人可免辦就業許可和就業證:
1、由我國政府直接出資聘請的外籍專業技術和管理人員,或由國家機關和事業單位出資聘請,具有本國或國際權威技術管理部門或行業協會確認的高級技術職稱或特殊技能資格證書的外籍專業技術和管理人員,並持有外國專家局簽發的《外國專家證》的外國人;
2、持有《外國人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從事海上石油作業工作準證》從事海上石油作業、不需登陸、有特殊技能的外籍勞務人員;
3、經文化部批准持《臨時營業演出許可證》進行營業性文藝演出的外國人。
『叄』 外籍人士(外國人)在上海就業,究竟受不受勞動法的保護
我是上海市勞動局的工作人員,回答你的問題:
1、為什麼說上海比北京先進,就是在法律理念上的不同,你可以看看上海的許多勞動保障的法律法規與勞動部的法律法規不一,那麼你說那個大呢?到底聽誰的呢?
2、比如關於經濟補償金,在勞動合同法沒有出台之前,上海市勞動合同條例就規定經濟補償金不滿6個月不支付經濟補償金,超過6個月支付1個月經濟補償金,而勞動部關於經濟補償金的規定說不滿一年按照一個月算,也就是1天也按照1個月算,所以說在法律法規的人性化角度來說上海是向世界先進思想靠攏。
3、同樣關於外國人就業,中國要和上海接軌,就要和英美法系的一些勞動法理念接軌,你要知道,剛出來的《勞動合同法》是哪裡學來的呢?是學習德國勞動法,但是我們剛出台,德國勞動法就全部修改,可以說「顛覆」。所以我么不能只拿法律條文來看,要拿一些先進的思想去思考問題。
4、國外勞資雙方都是按照雙方協議來的,所以上海關於外國人就業的相關法律法規也是處於此目的,就是吸取了先進的思想,就很多過來來中國打工的外籍人士,都覺得中國的勞動法很「滑稽」,為什麼如此保護勞動者。
5、所以我個人認為,法院這樣的判決合情合理,沒有問題,我局仲裁這樣判也沒有問題,樓主用「殖民地」這詞不好,為什麼人家覺得北京人「土」呢,用這個詞同樣是對北京的一種偏見!
『肆』 中國勞動局是否開放僱傭外國勞工
是一直開放的。
外籍人員在華就業的法律規定
一、涉外用工中,在中國就業的外籍人員必須取得額外證件。
1、外國人、無國籍人、港澳台居民成為適格的勞動者,必須取得三證。
1996年5月1日施行的《外國人在中國就業管理規定》第8條第1款規定,在中國就業的外國人應持職業簽證入境,入境後取得《外國人就業證》和外國人居留證件,方可在中國境內就業。可見,外國人在中國境內就業,須持有三證,分別是職業簽證、《外國人就業證》、《外國人居留證》
2005年10月1日施行的《台灣香港澳門居民在內地就業管理規定》第4條規定,「台、港、澳人員在內地就業實行就業許可制度。用人單位擬聘僱或者接受被派遣台、港、澳人員的,應當為其申請辦理《台港澳人員就業證》(以下簡稱就業證);香港、澳門人員在內地從事個體工商經營的,應當由本人申請辦理就業證。經許可並取得就業證的台、港、澳人員在內地就業受法律保護。用人單位聘僱或者接受被派遣台、港、澳人員,實行備案制度。就業證由勞動保障部統一印製」。
可見, 台、港、澳人員在內地就業實行就業許可證。所以用人單位聘用或接收被派遣的台、港、澳人員在內地就業,該人員應該持有就業許可證。而且根據該規定,為在中國就業的外國人辦理就業證,是用人單位的法定義務。
2、若無就業許可證,但持有《外國專家證》和《外國專家來華工作許可證》,可認定為勞動關系。
2013年2月1日施行的《最高院關於審理勞動爭議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四)》第14條第2款 「持有《外國專家證》並取得《外國專家來華工作許可證》的外國人,與中國境內的用人單位建立用工關系的,可以認定為勞動關系」。
二、外籍人員未辦理就業許可證卻在中國境內就業的,不適用勞動法的調整,要求確認勞動關系的請求不被支持。
1、《勞動合同法》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的企業、個體經濟組織、民辦非企業單位等組織與勞動者建立勞動關系,訂立、履行、變更、解除或終止勞動合同,適用本法。
據此規定,納入我國勞動法調整范圍的條件為
(1)用工單位必須是我國境內的企業、個體經濟組織、民辦非企業單位等組織
(2)被用工一方必須為勞動者。而我國法律規定中國公民均享受勞動權利。所以作為外國人、無國籍人、及港澳台居民,必須符合我國法律規定的就業條件,才能成為我國法律意義上的勞動者。
2、2013年2月1日施行的《最高院關於審理勞動爭議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四)》第14條第1款「外國人、無國籍人未依法取得就業證件即與中國境內的用人單位簽訂勞動合同,以及香港特別行政區、澳門特別行政區和台灣地區居民未依法取得就業證件即與內地用人單位簽訂勞動合同,當事人請求確認與用人單位存在勞動關系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
三、合法打工的「洋員工」也適用勞動合同法
我國規范外國人就業工作的的法律法規主要有《外國人入境出境管理法》及其實施細則、《外國人在中國就業管理規定》。這些規定重點在就業資格和手續辦理方面。但《勞動法》、《勞動合同法》等並未涉及外國人就業問題。
上海市原勞動局1998年出台《關於貫徹外國人在中國就業管理規定的若干意見的通知》16條「用人單位與獲准聘用的外國人之間關於聘用期限、崗位。。。等權利義務,通過勞動合同約定。」所以很多企業與外國人之間發生勞動爭議,主要按照勞動合同規定。
但是若勞動合同沒有涉及的,外國人維權是否適用勞動法律法規?
《外國人在中國就業管理規定》第26條規定了「用人單位與被聘用的外國人發生勞動爭議,應按照《勞動法》和《企業勞動爭議處理條例》處理」。可見,外國人在中國合法就業的,除了雙方約定及基本保證勞動權益外,還享受勞動法規定的其他權利
外國人合法就業的爭議解決,除了雙方約定,也適用勞動法律法規。比如,外國人合法就業,勞動合同沒有涉及經濟補償金,但合同到期,外國勞動者仍可依據合法就業、勞動合同,主張合同到期自動終止的經濟補償金。
四、司法實踐中,對於外國人就業不規范、不被確認存在勞動關系的案件中,有的人認為該勞動關系無效,應該按照雙方過錯承擔勞動合同無效的損失;有人認為法律沒有明確規定此種情形違反法律法規,不屬於無效合同,法律也沒有明確其為無效合同,可視為存在勞務關系。勞動報酬等訴求可參照雙方約定處理
『伍』 外國人在中國就業是否適用勞動合同法
根據我國現有法律規定,持有就業證的外國人在中國境內就業,可以與境內用人單位之專間形成勞動屬關系。對該勞動關系進行規制的主要是《外國人在中國就業管理規定》(以下簡稱《規定》),該規定第二十三條明確,在中國就業的外國人的工作時間、休息、休假、勞動安全衛生以及社會保險按國家有關規定執行。第二十六條規定,用人單位與被聘用的外國人發生勞動爭議,應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法》和《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爭議調解仲裁法》處理。
但目前法律並沒有明文規定外國人在中國就業是否適用我國的勞動合同法。司法實踐中對此存在兩種觀點:一種觀點認為,在中國就業的外國人屬於特殊就業群體,他們往往在學歷層次和專業技術上高於普通勞動者,因此也更具備與用人單位平等協商的能力。為了保障涉外勞動力市場的靈活性,應當允許外國人與用人單位在法律沒有明文規定的事項上自行約定,可以排除勞動合同法的適用;另一種觀點認為,外國人與中國境內用人單位締結勞動關系,當然要受中國勞動法的約束,外國人與用人單位約定的事項不能違反勞動法和勞動合同法等相關法律規定。
『陸』 外國使館人員適用中國的勞動法嗎
外國人在來中國就業應適用《外自國人在中國就業管理規定》。
第五條 用人單位聘用外國人須為該外國人申請就業許可,經獲准並取得《中華人民共和國外國人就業許可證書》(以下簡稱許可證書)後方可聘用。
第二十八條 對違反本規定未申領就業證擅自就業的外國人和未辦理許可證書擅自聘用外國人的用人單位,由公安機關按《中華人民共和國外國人入境出境管理法實施細則》第四十四條處理。
『柒』 外國人在中國就要是否適用勞動合同法
有爭議
從目前的判例來看,大多數地區的司法機關都裁判支持外國人在中國就業適用勞動合同法。比如上海市第二中級人民法院、北京市第二中級人民法院、天津市第二中級人民法院、廣州市中級人民法院等都作出過類似的判例。
根據我國現有法律規定,持有就業證的外國人在中國境內就業,可以與境內用人單位之間形成勞動關系。對該勞動關系進行規制的主要是《外國人在中國就業管理規定》(以下簡稱《規定》),該規定第二十三條明確,在中國就業的外國人的工作時間、休息、休假、勞動安全衛生以及社會保險按國家有關規定執行。第二十六條規定,用人單位與被聘用的外國人發生勞動爭議,應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法》和《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爭議調解仲裁法》處理。
但目前法律並沒有明文規定外國人在中國就業是否適用我國的勞動合同法。司法實踐中對此存在兩種觀點:一種觀點認為,在中國就業的外國人屬於特殊就業群體,他們往往在學歷層次和專業技術上高於普通勞動者,因此也更具備與用人單位平等協商的能力。為了保障涉外勞動力市場的靈活性,應當允許外國人與用人單位在法律沒有明文規定的事項上自行約定,可以排除勞動合同法的適用;另一種觀點認為,外國人與中國境內用人單位締結勞動關系,當然要受中國勞動法的約束,外國人與用人單位約定的事項不能違反勞動法和勞動合同法等相關法律規定。
『捌』 外籍人員在華工作所適用的法律法規
1、基於勞動關系,在中國,只要是和中國企業訂立勞動合同,外籍人和國人版享受的權利義務一致,具體權參見《勞動合同法》。
2、除了工作以外,當然也受我國民法、刑法等法律法規的約束。
3、社會保險等福利,這看你們當地具體的執行細則,一般來說也是要和國人一樣的。
4、納稅,向中國政府納的稅和國人一樣,至於他是不是要向本國納稅,就要看他自己國家的法律規定了,這部分應該不需要單位代扣代繳,呵呵。
5、如果在上海,對於在華工作的外籍人士,還有購房的限制,必須在華工作一段時間一上才能購買,具體的文件名稱不記得了,你網上可以搜索一下。
6、另外就是外匯方面的管制了,這方面也該也不難搜索到。
暫時就想到這么多,希望能給你解惑。
『玖』 求問勞動法外籍人士也適用嗎
1、適用勞動法,用人單位與外籍員工簽訂勞動合同時必須遵守外國人在中國及北京市就業專的有關管理規定,屬否則將會受到我國法律的制裁。
2、按照我國 《女職工勞動保護規定》等相關規定,用人單位不得在女職工懷孕期、產期、哺乳期降低其基本工資或者解除勞動合同,用人單位與懷孕女職工的勞動合同關系應自動延續至孕期、產期、哺乳期期滿時方可終止。
3、你有權要求繼續上班,因此給你造成的損失你有權要求公司賠償,如用人單位不同意可向勞動監察大隊投訴或申請勞動仲裁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