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條款大全 » 醫患糾紛行政法

醫患糾紛行政法

發布時間: 2021-11-18 10:33:12

『壹』 醫療糾紛關衛生監督的事嗎

是的,屬於衛生行政部門管理。醫療事故技術鑒定,是指由醫學會組織有關臨床醫學專家和法醫專家組成的專家組,運用醫學、法醫學等科學知識和技術,對涉及醫療事故行政處理的有關專門性問題進行檢驗、鑒別和判斷並提供鑒定結論的活動。
醫療事故糾紛鑒定的啟動程序,有三種方式,包括:醫患雙方共同委託鑒定、衛生行政部門組織鑒定和法院指定鑒定。
一、醫患雙方共同委託鑒定的。
如果醫患雙方在治療過程中,發生醫療糾紛的,並且協商一致,通過醫療事故鑒定,來確定是否構成醫療事故、構成何種等級的醫療事故、醫療事故賠償數額的。通過醫療事故鑒定來解決醫療糾紛的,可以由醫療糾紛雙方當事人共同委託當地醫學會組織醫療事故鑒定。
按照《醫療事故處理條例》規定,醫療事故鑒定的組織,是由醫療糾紛發生地的衛生行政部門主管。衛生行政部門下屬的醫學會,專門設有醫學會,該委員會是負責醫療事故技術鑒定工作的。
二、衛生行政部門組織鑒定的。
如果當地的衛生行政部門,接到醫療機構關於重大醫療過失行為的報告,或者醫療事故爭議當事人,要求處理醫療事故爭議的申請後,衛生行政部門認為需要進行醫療事故技術鑒定的,應當交由負責醫療事故技術鑒定工作的醫學會組織鑒定。
當地衛生行政部門啟動醫療事故鑒定的程序醫療衛生行政主管部門接到下屬的醫療機構的報告組織的鑒定;或者是患者及其家屬單方面要求衛生行政主管部門組織醫療事故鑒定,並且得到許可的情況下方可以啟動。
三、法院要求鑒定的。
根據中國訴訟法的相關規定,如果在醫療糾紛訴訟中,醫療機構和患者及其家屬都沒有提出醫療事故鑒定申請的,而主審法官認為有必要做事故糾紛的,那麼法官自己也可以提出醫療事故鑒定的要求,啟動醫療事故鑒定程序。
1、根據全國人大關於司法鑒定管理問題的規定,鑒定不分地域,各鑒定機構沒有隸屬關系,只要有資質,可以在全國范圍內選擇鑒定機構。
2、做醫療糾紛鑒定的鑒定機構必須有相應的資質,及該鑒定機構須有司法行政部門所許可的資質,包括鑒定所的資質和具有醫療糾紛鑒定的資質,須有臨床法醫學鑒定的資質。
3、鑒定所的鑒定人多為法醫,與醫院沒有隸屬關系,相對來說要公正的多,但是考慮的方方面面的關系,可以考慮去外地的鑒定所,這樣相對來說各方面的干擾要少。也可以進行訴前的醫療過錯的司法鑒定,根據法律規定,當事人有權進行訴前鑒定。

『貳』 處理醫療糾紛的法律規定有哪些

一、患者與醫院協商解決發生醫療糾紛後,醫患雙方進行溝通,雙方達成共識後,簽訂調解協議書,以此種方式解決醫療糾紛,通常稱之為「私了」。由於醫患雙方醫療糾紛本質上是平等的醫患主體雙方的民事爭議,依據民法自治原則,醫患雙方可以通過協商來解決。需要注意的是,和解必須建立在雙方當事人完全自願的基礎之上,任何一方或第三方均不得強迫另一方接受協商解決方式,同時,和解必須堅持合法性原則,即不得違反法律法規的有關規定,損害國家、集體或他人的合法權益,否則達成的協議將歸於無效。二、衛生行政部門調解解決衛生行政部門作為第三方參與到醫患調解中,實踐中,衛生行政部門作為行政機關以及行業主管機關,其所具有的權威性對醫療糾紛的調解具有重要作用,許多醫療糾紛都通過調解獲得解決 。 三、訴訟調解解決 醫療糾紛進入訴訟程序後,由法院組織進行、醫療糾紛雙方當事人自願同意的調解。

『叄』 哪裡的醫療糾紛司法鑒定更公正

本網站回答:

1、根據全國人大關於司法鑒定管理問題的規定,鑒定不分地域,各鑒定機構沒有隸屬關系,只要有資質,可以在全國范圍內選擇鑒定機構。

2、做醫療糾紛鑒定的鑒定機構必須有相應的資質,及該鑒定機構須有司法行政部門所許可的資質,包括鑒定所的資質和具有醫療糾紛鑒定的資質,須有臨床法醫學鑒定的資質。

3、鑒定所的鑒定人多為法醫,與醫院沒有隸屬關系,相對來說要公正的多,但是考慮的方方面面的關系,可以考慮去外地的鑒定所,這樣相對來說各方面的干擾要少。你也可以進行訴前的醫療過錯的司法鑒定,根據法律規定,當事人有權進行訴前鑒定。

4、對於塗改病歷的責任分析如下:

第一種是行政處罰責任:關於病歷書寫與修改,衛生部有明確的規定,其中《病歷書寫基本規范》第3條規定:病歷書寫應當客觀、真實、准確、及時、完整。《醫療事故處理條例》、《中華人民共和國執業醫師法》和《醫療機構病歷管理規定》都明確規定:嚴禁任何人塗改、偽造、隱匿、銷毀、搶奪、竊取病歷。因此塗改病歷是一種違反衛生行政法規的行為,不管其塗改病歷的目的是什麼,醫方都應當都到行政管理部門的處罰。這種處罰的依據是《醫療事故處理條例》第58條和《中華人民共和國執業醫師法》第37條規定,前者規定:塗改、偽造、隱匿、銷毀病歷資料的醫療機構或者其他有關機構應「由衛生行政部門責令改正,給予警告;對負有責任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依法給予行政處分或者紀律處分;情節嚴重的,由原發證部門吊銷其執業證書或者資格證書」,這主要是對醫療機構做出的處罰。後者規定主要針對執業醫師個人的處罰:隱匿、偽造或者擅自銷毀醫學文書及有關資料的,應由衛生行政部門給於警告或者責令暫停6個月以上1年以下執業活動;情節嚴重的,吊銷其執業證書。

第二種是刑事責任:塗改病歷不僅是違反行政法的行為,還可能觸犯刑法。如果其塗改目的是隱匿患者診治的真實情況或者掩蓋其失誤,就可涉嫌刑法上的偽證罪;如果其單位管理人涉嫌指使、幫助當事人塗改病歷,就可以被人認定為「幫助當事人毀滅、偽造證據」 ,可能因此被定為幫助毀滅、偽造證據罪。《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305條:在刑事訴訟中,證人、鑒定人、記錄人、翻譯人對與案件有重要關系的情節,故意作虛假證明、鑒定、記錄、翻譯,意圖陷害他人或者隱匿罪證的,處3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情節嚴重的,處3年以上7年以下有期徒刑。(偽證罪)第335條:醫務人員由於嚴重不負責任,造成就診人死亡或者嚴重損害就診人身體健康的,處3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醫療事故罪);《中華人民共和國執業醫師法》第37條也規定隱匿、偽造或者擅自銷毀醫學文書及有關資料的,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第三種是民事責任:塗改病歷的醫方應該承擔什麼樣的民事責任?那種認為只要塗改病歷,醫方就應當承擔民事賠償責任的看法是錯誤的。因為民法賠償的基本原則是賠償損失,如果塗改病歷沒有給病人造成損失,也就沒有賠償的依據。塗改病歷行為在什麼情況下要負民事賠償?目前在醫療訴訟中適用「舉證責任倒置的原則」,即高最高人民法院《關於民事訴訟證據的若干規定》第四條第八款規定:因醫療行為引起的侵權訴訟,由醫療機構就醫療行為與損害結果之間不存在因果關系既不存在醫療過錯承擔舉證責任。在這種情況下,如果病方對塗改病歷的真實性提出異議,進而否定病歷的證據作用,一旦這種主張被法官採納的話,醫方就會失去舉證機會,導致舉證不能,醫方會因此在訴訟中敗訴,承擔賠償責任。

『肆』 如何選擇醫療鑒定機構,醫療糾紛鑒定要做哪些准備

只能說下一般的情況抄,在民事訴訟中,合格的醫療鑒定機構會被法院選中進入名錄,需要做鑒定的時候,法院召集各方當事人,通過公開抽簽的方式,從名錄中選中一家鑒定機構,以此方式體現程序上的公平。
鑒定開始後,需要按照鑒定機構的要求,准備所有的病歷,住院記錄、各種影像資料、用葯明細等等就可以了。

『伍』 醫療事故屬於刑法還是民法范疇還是都有

醫療事故是民事侵權糾紛,會產生民事賠償責任。如果情節嚴重,造成就診人死亡或者嚴重損害就診人身體健康的,還應當追究刑事責任。

根據《刑法》

第三百三十五條【醫療事故罪】醫務人員由於嚴重不負責任,造成就診人死亡或者嚴重損害就診人身體健康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

第三百三十六條【非法行醫罪;非法進行節育手術罪】未取得醫生執業資格的人非法行醫,情節嚴重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並處或者單處罰金;嚴重損害就診人身體健康的,處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並處罰金;造成就診人死亡的,處十年以上有期徒刑,並處罰金。

未取得醫生執業資格的人擅自為他人進行節育復通手術、假節育手術、終止妊娠手術或者摘取宮內節育器,情節嚴重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並處或者單處罰金;嚴重損害就診人身體健康的,處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並處罰金;造成就診人死亡的,處十年以上有期徒刑,並處罰金。

(5)醫患糾紛行政法擴展閱讀

根據《侵權責任法》

第五十四條患者在診療活動中受到損害,醫療機構及其醫務人員有過錯的,由醫療機構承擔賠償責任。

第五十七條醫務人員在診療活動中未盡到與當時的醫療水平相應的診療義務,造成患者損害的,醫療機構應當承擔賠償責任。

『陸』 醫療糾紛違約與侵權競合原告可否分別提起兩個訴訟

隨著我國社會主義法律體系的不斷調整和完善,公民法律意識不斷增強,醫療損害賠償案件呈上升趨勢。2001年1—10月,新都區法院受理醫療糾紛1件,2002年1—10月受理此類案件8件,較上年同期上升700%。醫療損害賠償糾紛,是患者認為醫院的醫療行為損害其生命健康,造成了損失,主張醫院給予賠償而引起的。當患者到醫院就診,醫患之間就存在了醫療契約,醫院的醫療行為會因為沒有適當地履行醫療義務而構成違約,也會因為侵害了患者的生命權、身體權和健康權而構成侵權。為此,在審理醫療損害賠償案件中,對醫院方損害賠償責任的追究,既可以違約而追究違約損害賠償責任,也可以侵權追究侵權損害賠償責任。受害人可選擇其一提起損害賠償請求。審判實踐中,鑒於違約責任不承認精神損害賠償及醫療損害主要是人身傷害,對於醫療損害賠償的處理適用於侵權責任較為有利於患者。當然,醫患之間存在醫療契約或其他情況時,允許當事人選擇違約責任或侵權責任。

一、違約責任和侵權責任競合的概念

由於現代法律均為抽象的規定,並從各種不同的角度調整社會關系,因此時常發生同一事實符合數個法律規范的要件,致使這些規范都可以適用於該事實的現象,在學說上稱之為規范競合。由於規范競合的存在,當事人的同一行為可能依不同的規范應承擔數個不同的法律責任,即責任競合。

責任競合產生於兩種情況:一是不同的法律領域內。醫療損害行為造成了對患者的損害,當事人可依行政法規范、民法規范和刑法規范,分別承擔民事責任、行政責任和刑事責任。二是同一法律領域內。在民事責任領域內,醫療損害造成了對患者的損害,醫療方對患者的損害賠償既可以依契約法規范也可以依侵權法規范追究醫療方的違約責任或侵權責任。民事責任競合典型地表現為違約責任和侵權責任競合。

違約責任,是指合同當事人一方不履行合同義務或者履行合同義務不符合約定所應當承擔的責任。侵權責任則是加害人侵害他人法定民事權利時依法應承擔的民事責任。違約責任與侵權責任的競合,是指行為人所實施的某一行為,具有違約行為和侵權行為的雙重特徵,從而在法律上導致違約責任和侵權責任的同時產生,而且,由於這兩種責任的性質和功能不同,不能相互吸收或同時並存,所以行為人最終只就其所實施的一個行為承擔一個民事責任,或承擔違約責任,或承擔侵權責任。

當醫患之間存在醫療契約時,醫療損害行為既因為沒有適當地履行債務而構成債務不履行,也因為侵害了患者的生命權、身體權和健康權而構成了侵權行為。因此,在民法上,當以醫療損害為理由提起損害賠償請求時,既可以以侵權為原因,也可以以債務不履行為原因,即在醫療損害賠償問題上,存在違約責任和侵權責任的競合。

二、責任競合學說的種類

(一)法條競合說。該觀點認為,違約責任請求權與侵權責任請求權的競合,實際上是兩個法律條文的競合,而不是行為的競合,為此否定請求權的競合。違約責任與侵權責任,雖屬兩種責任,但兩者在本質上並無不同。侵權行為系違反權利不可侵犯的一般義務,而債務不履行則是違反基於契約而發生的特別義務。因此,法律關於侵權責任的規定和關於違約責任的規定,就構成普通法與特別法的關系。當同一行為既有侵權責任的規定,也有違約責任的規定,也就是發生兩個法律條文的競合時,應依照特別法優先於普通法的適用原則,僅適用於違約責任的規定,而不是適用於侵權責任的規定。因此,當事人只有一個請求權,即違約責任請求權,而不發生請求權的競合。該學說是承認違約責任規定,而排斥侵權責任的規定。由於該學說不能完全解決當事人的權利要求,大多數學者不持贊同觀點,需在司法界加以規范來解決這一問題。

(二)請求權競合說。此觀點認為,違約責任和侵權責任是民法上兩個獨立的責任制度。某一個行為事實既符合違約責任的構成要件,又符合侵權責任的構成要件,同時發生兩個獨立的請求權,當事人可以合並或選擇其一行使,或同時起訴或擇一起訴。前一訴訟判決對後一訴訟不產生影響,但以同一給付行為內容的兩個請求權,法律不予支持。因此不得主張雙重給付,其中一個請求權獲得滿足,另一個請求權將隨之消滅。該學說是從強調對債權人的保護出發,認為一種行為符合兩種責任構成要件時,應成立兩項獨立的請求權,這對債權人十分有利,但又忽視了債務人的利益。根據自由競合說,因兩個請求權可獨立並存,且可以轉讓,該轉讓既可以是轉讓給同一個主體,也可以轉讓給不同的主體,還可以只轉讓其中的一個請求權,這樣就使有請求權的不同主體可以向不同的法院起訴,造成多個訴訟的產生。尤其是債務人要面臨多次應訴和判決,使其承擔雙重責任,這樣一來對債務人是極不公平的。該學說從某種程度上講是違背了法律目的。

(三)請求權規范競合說。此學說是德國學者拉倫茲所倡導,認為侵權行為與違約行為,違反的是同一個義務。為此,當同一事實既符合違約行為要件,又符合侵權行為的要件時,僅發生一個請求權,而不是兩個分別獨立的請求權,雖有兩個請求權基礎,但當事人只能行使一個請求權,即一次履行,起訴或讓與。

三、責任競合選擇應遵循的原則

合同法第122條:「因當事人一方的違約行為,侵害對方人身、財產權益的,受損害方有權選擇依照本法要求其承擔違約責任或者依照其他法律要求其承擔侵權責任。」這一規定,從立法上暗示了我國承認違約責任與侵權責任的競合,並賦予當事人選擇起訴訴由的權利。醫療損害賠償案件中違約責任與侵權責任的競合,體現著當事人對競合的責任應作出選擇,然而因這兩種責任在構成要件、舉證責任、賠償范圍、訴訟時效、責任形式以及對第三人的責任訴訟管轄等諸方面均不相同,為此責任的選擇異常重要。責任的選擇不同會導致不同的法律後果,嚴重影響對受害人利益的保護和對不法行為人的制裁,是關繫到設置責任競合制度目的能否實現的大問題。筆者認為,在醫療賠償糾紛中,在責任選擇上應堅持以下原則:

(一)充分尊重受害人自由選擇的原則。法律沒有明文限制當事人的選擇權,說明法律允許患者能針對個案的具體情況自由選擇對其更有利而對加害人不利的方式提起訴訟和請求。當然,允許患者選擇請求權,並非法律完全放任當事人任意選擇,這種選擇必須規范於法律的規定。

(二)司法確認一次選擇的原則。在醫療損害賠償案件中,當患者基於某行為而產生的兩個請求權,在其中任何一個請求權未能實現時(敗訴的可能),多數人認為當事人仍可基於另一請求權提起訴訟。筆者不同意此觀點。有諸多不妥之處:一是造成同一案件重復審理,人為地擴大了訴訟成本,損害了訴訟當事人的合法權益;二是法院就查清的事實先後作出不同的評斷。法院作出的結果,不僅失去了法律嚴重性,損害了法院的聲譽,也易產生案件重復處理不合法之嫌,並容易使對方當事人產生司法不公的心理;三是不利於增強起訴方的訴訟責任心。因該種觀點實質上給了當事人兩次訴訟機會,使當事人產生訴訟成敗無所謂思想,極易助長當事人訴訟責任心不強而胡亂選擇,這無益於當事人恰當地認真選擇請求權,維護自身合法權益。並從某種意義上,還說明該種觀點極易使法律規定責任競合制度實際上落空。基於此,筆者認為,從法律上肯定當事人選擇權確認一次制度,不管當事人對某被侵害的權利所實施的任何一種請求權滿意與否,另一請求權歸於消滅。

(三)選擇權的相對性原則。在醫療損害賠償糾紛中,有一類特殊的醫療賠償案件,當事人選擇有利於己的方式提起訴訟,在責任競合時,並不是一律只能選擇一種請求權作為訴由而提起訴訟。誠然,各國法律均排斥了「請求權競合說」中關於受害人可以實現二次請求權的主張,認為受害人只能實現一項請求權。但筆者看來,在醫學美容損害賠償案件中,責任競合選擇相對於某一行為造成多個權利損害的情況下,當事人可以選擇二個請求而提起訴訟。醫學美容整形術,患者與醫療方簽定合同書,發生醫療損害賠償糾紛後,這樣按合同追究醫療方的違約的責任更有利於受害人。如果當事人只能選擇一項請求權提起訴訟的話,那麼精神損害就得不到賠償,這樣就達不到充分保護當事人合法權益目的,顯然違背了競合選擇的宗旨。如果在一個起訴中允許同時選擇兩個請求權,則能充分實現物質和精神補償。為此,此類糾紛中,某一行為導致受害方人身、財產權益損害的,患者可以根據損害的權利種類多少,在提起訴訟時,分類選擇適用不同的責任,來實施權利的救濟。

四、司法實踐中如何處理責任競合

在醫療損害賠償問題上,存在違約責任和侵權責任的競合,即當以醫療損害理由提起損害賠償請求時,既可以提起侵權之訴,也可提起違約之訴。在具體的醫療損害賠償案件中,是選擇侵權之訴處理還是選擇違約之訴處理,我國司法界均有不同的觀點:一是主張按侵權之訴處理。此觀點認為,醫療衛生事業屬於社會福利事業,醫務人員的職責職權建立在法律或有關規章的基礎上,而不是當事人約定的結果,醫務人員的責任也不得約定免除,所以醫療單位與患者之間並不存在合同關系,醫務人員過失造成患者的損害,應視為侵權行為,負侵權損害賠償責任;二是主張按違約之訴處理。此觀點認為,患者到醫院掛號求治,醫院接診,表示同意為其提供醫療服務,醫患雙方意思表示一致而達成醫療服務合同關系。如果醫院沒有提供與醫療科技水平相應的醫療服務,造成對患者的損害,當屬違約行為,應負違約損害賠償責任。並且有些醫療服務的性質決定了當事人的約定為醫療服務的前提和服務的主要內容,如醫學整容的部位和要求主要取決於約定。筆者贊同按侵權之訴處理(除醫學整容賠償糾紛外)其
理由是:
(一)醫患之間糾紛視為合同糾紛,但合同成立的前提是雙方當事人地位平等,協商一致。但從我國現行醫療體制看,醫療單位仍難以擺脫福利性質,醫患雙方間的權利義務並不對等。如果一味地把醫患糾紛視為合同糾紛,則可能產生如患者無力支付醫療費醫方停診而違背「救死扶傷」的人道主義宗旨或醫方占優勢而隨意在合同中制定免責事由等消極後果。為此,當前醫療損害賠償訴訟應按侵權訴訟處理為妥,在當事人舉證責任上實行以過錯推定舉證責任倒置為主的原則。
(二)醫療事故民事責任的性質應確定為侵權責任。其理由如下:一是《醫療事故處理條例》第2條將醫療事故界定為,所謂「醫療事故,是指醫療機構及其醫務人員在醫療活動中,違反醫療衛生管理法律、行政法規、部門規章和診療護理規范、常規,過失造成患者人身損害的事故。」由此可見,《醫療事故處理條例》非常強調「過失」在構成醫療事故責任構成要件中的重要性,而過錯責任原則是我國侵權行為法中最基本的歸責原則;二是《醫療事故處理條例》第50條關於醫療事故賠償項目的規定中,明確承認了「精神損害撫慰金」,即精神損害賠償,歷來我國立法與司法實踐都不承認違約責任中可以包含精神損害賠償,但是都承認侵權責任中的精神損害賠償,而醫療損害主要是人身傷害,難以享受到違約責任中對財產損失認可可得利益的優點。綜上所述,醫療損害賠償應以侵權責任處理較為優於患者的利害。當然,應根據合同法第122條關於競合的規定,允許當事人選擇違約責任。

『柒』 醫療糾紛處理的相關法律法規有哪些

1、和解所謂抄和解是沒有第三方介入襲,雙方當事人自己協商談判,對各自訴訟權利和實體權利的處分。可分是訴訟前或訴訟中和解。如果是訴訟中和解的,應由原告申請撤訴,經法院裁定撤訴後結束訴訟,雙方當事人再達成和解協議。2、調解調解是指在衛生行政機關、第三方法人或自然人,或著在法院的主持下,對當事人之間的醫療糾紛進行裁決的活動。3、訴訟民事訴訟是在案件當事人和其他訴訟參與人的參與下經人民法院開庭審理,查明事實、適用法律,對醫療糾紛進行裁決的活動。

『捌』 對衛生法在解決醫患糾紛中作用的認識

通過對衛生法認識到衛生法是國家制定或認可的,並由國家強制力保證實施的旨在調整和保護人體生命健康活動中形成的各種社會關系的法律規范的總稱。衛生法律規范既包括了在調整衛生關系中產生的專門性的法律、法規、規章和國家跳躍規范。其基本原則是維護公民健康,國家衛生監督,預防為主,醫葯衛生科學與法律科學相結合。更多的我們要學會拿起武器捍衛自己及他人合法權益。醫患糾紛是經久不衰的話題,更關繫到我們的切身利益,所以我們必須掌握衛生法,熟悉衛生法。
1.主要特點:①醫患糾紛的數量逐漸增多,涉及范圍逐步擴大,以訴訟方式解決糾紛的數量也在增加;②以經濟賠償作為解決醫療糾紛方式的處於主導地位,患方要求的賠償金額越來越大:③醫患矛盾日趨尖銳,病人及其家屬自我保護意識增強,對賠償要求的過分奢求,處理難度日漸增大;④外科糾紛的比內科糾紛的多,醫療後果嚴重的比醫療後果較輕的多;⑤社會影響增大。
2.主要原因:1.患者缺乏相應的醫學知識,醫患雙方缺乏溝通由於醫學科學的復雜性和特殊性,使來就醫的病人不可能都對自己的疾病有一個客觀及全面的認識;一些醫務人員在診治過程中,對患者的病情及預後未向患者或其家屬進行客觀、准確的交流,忽視溝通的作用,或者缺乏溝通的技巧.也易引發醫療糾紛。2.醫生技能水平不高,敬業精神不夠,導致漏診發生。3.患者及其家屬對療效的期望值過高.動機不良,如果治療效果不能達到其主觀的期望,或服務不到位,就容易引發醫療糾紛。
醫患糾紛的防範措施
1,加強醫德醫風教育,提高醫務人員素質當前.應當盡快在全體醫務工作者隊伍中樹立起良好的醫德與醫風。加強理論、業務學習,和三基訓練,提升自身技能水平,使全體醫務工作者牢固樹立全心全意地服務於人民大眾的思想。
2,提高醫院管理水平和醫療服務質量,完善和落實現有的各項規章制度。各部門及科室嚴格把關,使醫院管理規范化、制度化以及標准化。加強糾紛高危患者的管理.及時消除糾紛隱患,與患者及家屬進行必要的溝通,增進了解,加大正面宣傳力度,改善醫患關系。.3強化謹慎服務觀念.加強防範。

『玖』 如何正確認識現實的醫患關系

一、當前醫患關系緊張的原因
當前,醫患關系緊張,醫生執業環境十分險惡。原因是多方面的,有制度和醫療體制上的原因,也有患方素質上的原因;有醫德醫風滑坡的原因,也有媒體對此刻意放大和炒作的原因……但歸納起來,我認為最為主要的原因有3個:一是法學界對醫療行為,或者說醫-患關系的法律屬性沒弄明白,即定位不準;二是醫療資源配置不公,使人們對政府不滿情緒轉移到了醫院或醫生的頭上;三是醫療風險的保險機制缺失,進一步引起人們對政府的不滿和對醫學的誤解。三者互為因果,惡性循環……
首先,最為主要的原因還是第1點:即法學界對醫療行為,或者說醫-患關系的法律屬性沒弄明白,對醫-患關系或者說醫事法的定性與定位不準。我國法學界連醫事法、醫患關系是什麼,它的屬性是什麼都未弄懂弄明白,當然就不可能有公正的處理。其次,在新世紀初,世界衛生組織對世界202個國家和地區的衛生資源分配的公正性排名,中國被排到了第199位,居世界倒數第4。醫療改革的結果不是減輕了病人的負擔,而是減少了政府對衛生的投入,增加了群眾的負擔。由此造看病難、看病貴,引起群眾的不滿。廣大病人的這種不滿情緒直接地或通過傳媒均有意無意地轉嫁和發泄到了醫院和醫生的頭上。
其三,世界多數國家都實行醫療風險強制性保險制度,這就是說不是醫療事故,像醫療意外引起的不良後果,患者也是可以得到救濟的。而中國則沒有這種保障機制。這樣,就把中國的醫生推到了矛盾的風頭浪尖上。
二、醫患關系是求助與救助的關系,不適用《合同法》和《消法》調整
醫師的維權是一個十分沉重的話題。由於醫事法學是一門很復雜的新型邊緣學科,多數法學專家和媒體對醫學科學多不甚了了,認為醫生看病也就像生產廠家修復一台家電那樣簡單,更由於他們對醫患關系的法律屬性缺乏了解和研究,往往偏面地強調患者是「弱勢群體」,把醫生的充分注意義務強調到了一個現代醫學科學都無法達到的程度,並十分錯誤地認為醫患關系就是什麼「合同」關系或者「消費者與經營者」的關系。這樣,就使建立在信賴基礎之上的醫患關系變得恐怖而不可信賴。
其實,醫患關系是一種十分復雜的關系,不是用一兩句話,或用現存的法律模式就可以解決,或者用傳統的法學理論能夠解釋的。可以講,在傳統的法學理的構架中,尚沒有將醫事法律關系和醫事法這一部門法納入到法學的基礎研究范圍,獨立的醫事法理論體系,尚未確立。
不可否認,在醫患之間確有一定的消費關系(如葯品、器械的使用或買賣),也存在有委託與代理關系(這有點類似當事人與律師之間的委託代理關系);既有行政法律關系(如傳染病防治、計劃免疫接種、婦女保健等),也有指導(主導)與配合的關系(或是師生)關系;但以上這些關系,都只是醫患關系中的一種很次要的關系,其地位就像存款的「利息」和「本金」一樣,是處於一種十分次要的地位,並不能體現醫患關系的本質特徵。
醫患關系的本質是一種「求助者」與「救助者」之間的關系;所謂「救死扶傷」實行人道主義,我國古代醫家提倡的「醫乃仁術」、「懸壺濟世」指的就是這種關系。從這種關繫上講,盡管患者屬於弱者,但醫-患的利益是高度一致的,因此,他們之間不應當是對立關系。而是一個戰壕里的「戰友」,他們面對的共同「敵人」是疾病。
同時,在「求助者」與「救助者」之間(即醫患之間)還必須有一種很好的互動關系。任何醫療行為必須經醫患雙方的互動才能完成並達到預期的療效。
一講到互動,人們往往只理解為患者及其家屬有意識的主動配合治療,如遵守醫囑,交納醫療費用等。但只是一種主動的、作為的、積極的、有意識的、精神的、外在的、自願的、顯性的一種配合與互動的關系;此外,還有一種互動往往不被人們所認識,就是患者肌體本身所存在的抗病能力,這是一種內在的、無意識的和潛意識的、隱性的互動關系。這是一種更為重要的互動關系。
如有的老年、晚期衰竭病人雖經全力醫治仍不能起死回生;現代醫學不能對艾滋病有所作為,就是因為肌體本身已喪失了抗病能力或免疫能力低下所致。這是因為艾滋病侵害的是肌體的免疫系統,而現代醫學又未能找到一種能恢復其免疫功能的有效方法,故再高明的醫生,對於年邁、晚期衰竭病人、艾滋病病人往往無能為力。這就像教師用同樣方法,同時為100個學生授課,但所教出來的學生成績卻各有不同一樣,如有的大學生整天沉溺於電腦,從來不聽課,不看書,再高級的學校、教師對他又有何用呢?其實,醫生對於病人也有類似情形,如果患者不予以配合(互動),那麼,再高明的醫生也必將一事無成。
現在,一旦出現治療失敗或療效不滿意時,患者及其家屬往往遷怒於醫方,認為是醫方醫術水平低下或者是犯有醫療過錯所造成,這是很不客觀、很不公平的。有無醫療過錯,必須經法定鑒定機構的鑒定或經法庭的辯論質證才能認定。
目前,世界上尚沒有一個國家的法律規定有適用《合同法》或《消費者權益保護法》(下稱「消法」)來調整醫患關系的。對於醫患關系並不適用合同法調整,筆者曾在貴報2006年2月10日《醫院周刋》第2版已有專門論述,這里不再重復。在這里需要補充說明的是:既然醫患關系不受《合同法》調整,同樣也不應當受《消法》調整。
不能否認患者看病也是一種消費行為,但醫患之間的消費行為是不可用「消法」來調整的。這是因為《消費者權益者保護法》適用的主要是市場經濟中(即一般的)的經營與消費關系,並不涵蓋所有的消費行為。對此,「消法」第二條及第三條已有明確規定。尤為重要的是,我國法律對「消法」的基本要求並不適用於醫患關系,如我國「消法」對經營者與消費者雙方的基本要求是「誠實信用」、「等價有償」;其中消法第四條規定:「經營者與消費者進行交易,應當遵循自願、平等、公平、誠實信用的原則。」所謂「誠實信用」、「等價有償」,就是你給錢,我就為你服務;你給的錢多,我就服務得更好。
若對於醫療服務僅僅要求做到商業道德中的「誠實信用」標准,這將是十分危險和十分可怕的,是對醫師執業道德的一種倒退!
所謂「等價有償」,其實就是一種交易,而人的生命與健康是不可用作「交易」的。若將醫療行為納入消法的調整范圍,這無疑是將生命和健康作為交易,人們就會將商業服務中的「誠實信用」、「等價有償」的商業道德准則,套用到醫-患關系中。這樣,就意味著醫-患關系就是一般的市場經濟杠桿下的經營者、服務者與消費者之間的關系,就是「平等主體之間」的合同關系。按照這種認識,一方面,對於「經營者、服務者」的醫方來說,它必然要以追求高利潤和高經濟效益為目的,這與醫療衛生事業的「救死扶傷」的天職是背道而馳的,同時,也與《職業醫師法》第24條:醫師不得拒絕搶救;第28條:在遇有自然災害、傳染病流行、突發重大傷亡事故時,醫師應當服從調遣的基本執業道德規范和要求是相悖的。用民法或消法調整醫患關系,它給社會帶來最直接的負面效應是醫院和醫生也要一切「向錢看」;既然一般的商業服務和醫療服務都同屬民法、消法或合同法調整,那麼,服務員小姐可以收取小費,醫生收取紅包當然也就成為「天經地義」的事了。這樣,以救死扶傷,治病救人為天職的「白衣天使」,在人們的眼中便成了唯利是圖的商人,這就像開棺材鋪的老闆那樣:希望人死得越多,其生意就越興旺發達。那麼,醫院也會在「病人越多,醫院就越能賺錢」的潛意識的驅使下,放棄「預防為主」的原則,由此醫-患關系將變得恐怖而不可信賴。從而使有很高職業道德要求的公益性事業,降低到了只須有一般職業道德要求的商業性服務的水準上。這實在是一種倒退!是造成當今醫德醫風大滑坡、醫-患關系急劇惡化的主要原因。另一方面,對於用「商業消費」的眼光來看待醫療服務的患方來說,無疑會像商業服務那樣,求醫方實行「三包」:即「既然我按你的要求支付了醫療費用,『合同就成立了』,那麼,你也理應按照我的要求,將我的病進行徹底的根除。」只要治療失敗了,或者未能達到病人所期望的效果,便認為是「違約」或「違法」,「我便有權起訴你,要求你承擔違約及違法責任。」這種認識,由於違背了「科學是允許失敗的」、醫學是把「雙刃劍」及醫療消費的「不等價有償」等基本特徵,這無疑會造成大量冤假錯案的發生,增加雙方當事人的訟累,從而激化醫-患矛盾,毒化醫-患關系,使醫-患雙方的合法權益都受到損害。例如:在「5.1」和「10.1」黃金周和春運高峰期間,鐵路、民航、交通運輸部門都可以趁機漲價,美名其曰:「用價格來調控客運高峰。」那麼,在2003年SARS這個瘟疫來臨時,因病房緊張,醫院也趁機漲價行嗎?
八十年代,上海甲肝大流行,板藍根成了奇缺物資,當時也確有一些醫院和葯店趁機對板蘭根制劑進行漲價,結果都受到了懲罰。為什麼前者在資源希缺和緊張時,可以趁機漲價大撈一把;而後者卻不能呢?這正說明了醫患關系及醫療消費,它是不受「消法」或「合同法」調整的。因此,醫療行業它有著比商業服務行業更高的職業道德准則和要求;同時根據權利義務對等原則,醫生也理應享有一定的豁免權和較高的社會和經濟地位。
正因為醫患關系不具備「消法」或「合同法」的基本特徵,這樣,若硬性適用「消法」或「合同法」來調整醫患關系的話,必然造成人們同時用雙重標准,即要求醫生在從事醫療服務時,適用的是一種比行政法對公務員的要求更高的標准,然而,在適用醫療賠償時適用的卻不是行政法所慣用的「國家賠償法」的標准,而是適用民事賠償標准。使醫生們受到雙重不公和處於無所適從的尷尬境地。若用同一標准——消法關系來要求醫生的話,則只能是一種倒退,是極不道德的。因為它降低了醫療服務的道德要求,違背了醫療事業的救死扶傷和預防為主的宗旨。這樣,最終受到損害的是我國的衛生事業和廣大患者的利益。
三、醫生,患者誰是弱勢群體
對於這一問題的提出也許有人會覺得奇怪:難道這還用問嗎?全世界都公認「患者是弱勢群體」,「醫生是強勢群體」;從未有人認為「醫生是弱勢群體」的。「醫生是弱勢群體」,而且是非常弱小的群體!這不是信口開河,是有充分事實依據的:在醫-患這對矛盾中,醫生是弱勢群體,患者的強勢群體,而且強得不得了!醫生和患者,若從對醫學知識的掌握和職業的角度看,前面已經講過,醫患關系主要是「求助者」與「救助者」的關系。所以,從「個人對個人」角度而言,醫生確實是強者,患者是弱者,這是毫無疑問的。若從「群體」來講,尤其是一但發生了醫患糾紛,患者就是強勢群體,而醫方卻成了弱勢群體。這是因為:一方面,這時已經產生了醫療失敗(醫學回天乏術)或者醫療過失。首先,從心態上來講,醫方就處於一種遺憾、自責、謝罪,以及因遭受攻擊而處於防守的心態;而患方則是處於一種不滿、憤慨、指責、怪罪與進攻的心態。另一方面,更為主要的是:我們每個人「只要活著就要生病」。所以一旦發生醫療糾紛時,600萬醫務人員所面對的是13億病人!600萬相對於13億是十分渺小的!說「患者是弱勢群體」,從邏輯學講是犯了偷換概念的錯誤。將醫學知識上的「弱勢個體」,偷換成了醫療官司中的「弱勢群體」。
況且,支配著輿論導向的媒體,握有司法生殺予奪大權的法官、檢察官、公按人員,握有立法重權的行政長官、人大代表、政協委員們,以及對法律有解釋權的法學家們,他們都是「病人」。這些人一般都只有做病人的經驗,而沒有做醫生的經驗;從知識結構來講,所有的人(除了專業醫生外)也同醫療官司的原告人(病人)一樣,也是不懂醫的或者對醫學科學知之甚少,而容易對醫學產生誤解的人。所以,一旦讓這些人介入醫療糾紛,一般都會自覺或不自覺的從「病人」的立場觀點上來看問題,而很難會站在科學或公正的立場上來看問題。這對醫生是十分不利的!
舉個例子:當發生醫療糾紛後,在進行協商解決時,每當病人提出很高的賠償要求,而醫方表示不能接受或難以接受時,患方往往都會給醫方丟下一句話:「你不答應?那好吧,我就找媒體曝光!」明顯這是一種威脅。其潛台詞是:「媒體一曝光,弄得你醫院聲譽掃地,不僅你院長可能當不成,而且病人也會明顯減少,就個損失就大了,就不是10萬、20萬的問題,可能就是幾百萬的損失問題。我現在只要求賠償十幾萬,你好好掂量掂量吧!」這就怪了:本來媒體也是應當站在公正的立場上,只能根據事實和法律,予以實事求是的報道。但這時患方還沒有向媒反映情況,媒體還沒有來得及向雙方當事人調查,還沒有了解事實真相,你患者怎麼知道媒體就一定會為你患方講話,而不會為醫生講話呢?
這是因為醫患雙方的心理都清楚:記者也是「病人」,一般來講(當然不是絕對),一旦有媒體介入醫療糾紛,媒體都會自覺或不自覺地站在患方的角度、立場上來看問題,都會為患者講話的。所以「媒體曝光」就成了患方對醫方的一個「殺手鐧」。面對患方使出的這個「殺手鐧」,醫方只好作出讓步,患方是屢屢得手。媒體的立場是如此,那麼,醫療案件到了法官、檢察官、人大代表、政協委員及行政長官的手裡又何嘗不是這樣呢?所以醫療官司總是患方勝訴,醫方敗訴。《人民司法》出自江蘇省高級人民法院的一篇報道:患方勝訴率為80%-83%。患方幾乎一告一個准,醫方幾乎每訴必敗,這顯然是不正常的。仗著有13億對600萬的優勢,有些患者對待醫院和醫生是到了無所不用其極和無所顧忌的地步。什麼在醫院設靈堂停屍鬧喪、砸打醫院、毆打侮辱醫務人員,甚至殺害醫生的事也屢有發生!
其實,在法院不是也常有被錯判或錯殺事件發生嗎?發生在公 安部門和羈押所里的因刑訊逼供所造成的傷殘或死亡事件也時有所聞。但為什麼沒有發生將屍體抬到法院或公按局去停屍鬧喪的?這是因為中國的弱者,總是向比他更弱勢的群體下手的,「醜陋」中國人的劣根性向來如此。
四、對醫院和醫務人員應有專門立法予以保護
無數事實證明,醫生明顯處於弱勢。在這種情形下,醫院和醫生要靠配保鏢或練武以求自衛,實在是無奈之舉。這不僅僅是醫生的悲哀,更是我國醫療衛生事業的一大悲哀。因為這樣做必然會增加醫療成本,從而加重病人負擔;或者加大醫院開支,從而減少醫生個人的收入。但「兩害相權取其輕」,正是因為我國法律適用的是極為不公的「雙重標准」處理醫患關系,對醫院和醫生的合法的權益保護極為不力,加上媒體的喧染與炒作,才產生了患者及其家屬砸打醫院、毆打醫生的情形愈演愈烈,甚至殺害醫生、爆炸醫院的惡性事件也時有發生。這樣醫院和醫生連憲法賦予的基本的人身安全都沒有保障的情形下,為了維護自身的合法利益,為醫生配保鏢;為防止醫生被打,以至於讓醫生練武以求自衛,也就成為必然事情。醫患的利益是高度一致的,損害醫方的利益,使醫院和醫生無法正常開展工作,其實也是對病人利益的侵犯。醫院是「治病救人」的場所,不少病人是經不起騷撓和驚嚇的,「人命關天」,因此醫院是個比其他機關,諸如行政機關、科研重地都更為重要,更需要有良好的工作秩序,更需要受到特別保護的場所。
在當前醫患關系緊張,醫生執業環境十分險惡,而又得不到法律有效保護的情形下,醫生練武以求自衛是無可非義的。我國憲法和相關法律規定,當公民在遭受不法侵害時,有自衛的權利;真正需要檢討的是我國的醫療制度和司法體制。鑒於醫院和醫生的弱勢地位和其合法權益屢遭侵害,而得不到法律的有效保護的現實。說明只有一般法律,如用《治安處罰法》、《刑法》中的「擾亂公共秩序罪」、「傷害罪」、「侮辱罪」、「打砸搶罪」等罪名,已不能使醫院和醫務人員的合法權益得到有效保護。因此,必須對醫院和醫務人員的合法權益,要有專門立法予以保護,即像保護公務的履行,設立有「妨害公務罪」;為維護司法的嚴肅性而專門設有「煸動暴力抗法罪」、「妨害司法罪」那樣,在修改刑法時,專門設立一項或幾項「擾亂醫院工作秩序罪」、「暴力妨害醫療工作罪」、「毆打醫務人員罪」、「侮辱醫務人員罪」等罪名,是十分必要的。最後說,徐文醫生,我希望你早點恢復健康,能夠實現你重新上手術台的夢想!兇手應該受到法律的嚴懲!

『拾』 醫療糾紛中病歷塗改偽造不能做傷殘鑒定怎麼辦

第一,《醫療事故處理條例》、《中華人民共和國執業醫師法》和《醫療機構病歷管理規定》的規定:嚴禁任何人塗改、偽造、隱匿、銷毀、搶奪、竊取病歷。根據《醫療事故處理條例》第58條和《中華人民共和國執業醫師法》第37條規定,前者規定:塗改、偽造、隱匿、銷毀病歷資料的醫療機構或者其他有關機構應「由衛生行政部門責令改正,給予警告;對負有責任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依法給予行政處分或者紀律處分;情節嚴重的,由原發證部門吊銷其執業證書或者資格證書」因此塗改病歷是一種違反衛生行政法規的行為,根據情節輕重,醫方可能受到行政管理部門的處罰;
第二,《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305條:在刑事訴訟中,證人、鑒定人、記錄人、翻譯人對與案件有重要關系的情節,故意作虛假證明、鑒定、記錄、翻譯,意圖陷害他人或者隱匿罪證的,處3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情節嚴重的,處3年以上7年以下有期徒刑。第335條:醫務人員由於嚴重不負責任,造成就診人死亡或者嚴重損害就診人身體健康的,處3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中華人民共和國執業醫師法》第37條也規定隱匿、偽造或者擅自銷毀醫學文書及有關資料的,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根據上述法律條款,如果醫護人員存在以上塗改等行為,那麼在刑事訴訟活動中就很可能被認定為「故意作虛假證明」或「隱匿罪證」等;
第三,最高人民法院《關於民事訴訟證據的若干規定》第四條第八款規定:因醫療行為引起的侵權訴訟,由醫療機構就醫療行為與損害結果之間不存在因果關系既不存在醫療過錯承擔舉證責任。如果因醫療事故行為發生爭議,醫院方應當就其塗改病歷的行為進行解釋說明,如果沒有合理解釋或者法定事由,對方對該解釋說明不予認可,很可能要承擔敗訴風險;
綜上所述,塗改、偽造病歷是一種嚴重的違法行為,違反了《刑法》、《證據法》、《醫療事故處理條例》、《中華人民共和國執業醫師法》和《醫療機構病歷管理規定》等相關法律法規。根據其情節輕重及危害後果,可能要承擔民事責任,甚至刑事責任,相關人員的執業資格等很可能被吊銷等行政處罰。
本回答由法律法規分類達人 胡海天推薦
評論(1)
22 3

上海安佐法律咨詢有限公司 | 安佐法律是一家專門從事法律咨...
主營:法律服務
給TA留言
其他回答

關於病歷的書寫和修改,衛生部頒布的《病歷書寫基本規范》有明確的規定。醫護人員修改病歷必須按照該規范進行,否則就是不正規的修改行為,這是當前塗改病歷出現的一個最重要原因。塗改病歷後導致什麼結果?事實上這是一種非常不好的陋習,往往要使自己和醫院承擔極大的法律風險,具體來說主要包括以下三種法律風險:其一是行政處罰的風險:病歷書寫的基本要求是客觀、真實、准確、及時、完整,塗改病例行為破壞了病歷的客觀性、真實性、准確性和完整性,違反《醫療事故處理條例》、《中華人民共和國執業醫師法》和《醫療機構病歷管理規定》的規定:嚴禁任何人塗改、偽造、隱匿、銷毀、搶奪、竊取病歷。因此塗改病歷是一種違反衛生行政法規的行為,不管其塗改病歷的目的是什麼,醫方都應當都到行政管理部門的處罰。這種處罰的依據是《醫療事故處理條例》第58條和《中華人民共和國執業醫師法》第37條規定,前者規定:塗改、偽造、隱匿、銷毀病歷資料的醫療機構或者其他有關機構應「由衛生行政部門責令改正,給予警告;對負有責任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依法給予行政處分或者紀律處分;情節嚴重的,由原發證部門吊銷其執業證書或者資格證書」,這主要是對醫療機構做出的處罰。後者規定主要針對執業醫師個人的處罰:隱匿、偽造或者擅自銷毀醫學文書及有關資料的,應由衛生行政部門給於警告或者責令暫停6個月以上1年以下執業活動;情節嚴重的,吊銷其執業證書。其二是刑事處罰的風險:塗改病歷不僅是違反衛生行政法的行為,還可能觸犯刑法。如果其塗改目的是隱匿患者診治的真實情況或者掩蓋其失誤,就可涉嫌刑法上的偽證罪;如果其單位管理人涉嫌指使、幫助當事人塗改病歷,就可以被人認定為「幫助當事人毀滅、偽造證據」 ,可能因此被定為幫助毀滅、偽造證據罪。《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305條:在刑事訴訟中,證人、鑒定人、記錄人、翻譯人對與案件有重要關系的情節,故意作虛假證明、鑒定、記錄、翻譯,意圖陷害他人或者隱匿罪證的,處3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情節嚴重的,處3年以上7年以下有期徒刑。第335條:醫務人員由於嚴重不負責任,造成就診人死亡或者嚴重損害就診人身體健康的,處3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中華人民共和國執業醫師法》第37條也規定隱匿、偽造或者擅自銷毀醫學文書及有關資料的,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根據上述法律條款,如果以「醫療事故罪」起訴醫護人員的話,其塗改病歷的行為就可能被認定為「故意作虛假證明」或「隱匿罪證」,如此以來,塗改病例要冒承擔刑事處罰的風險就大大增加了。其三是民事賠償的風險:塗改病歷的醫方應該承擔什麼樣的民事責任?那種認為只要塗改病歷,醫方就應當承擔民事賠償責任的看法是錯誤的。因為民法賠償的基本原則是賠償損失,如果塗改病歷沒有給病人造成損失,也就沒有賠償的依據。塗改病歷行為在什麼情況下要負民事賠償?目前在醫療訴訟中適用「舉證責任倒置的原則」,即高最高人民法院《關於民事訴訟證據的若干規定》第四條第八款規定:因醫療行為引起的侵權訴訟,由醫療機構就醫療行為與損害結果之間不存在因果關系既不存在醫療過錯承擔舉證責任。在這種情況下,如果病方對塗改病歷的真實性提出異議,進而否定病歷的證據作用,一旦這種主張被法官採納的話,醫方就會失去舉證機會,導致舉證不能,醫方會因此在訴訟中敗訴,承擔賠償責任。但需要指出的是,現存法規都明確規定了塗改病歷的行政或刑事處罰責任,但沒有也不可能規定病歷塗改必然承擔民事賠償責任。因此說,醫方承擔塗改病歷行為所致民事責任的前提只能是塗改行為導致病歷內容失真而喪失其證據作用,致使醫方在醫療訴訟中因舉證不能而敗訴。離開這個前提,就沒有讓醫方承擔民事賠償責任的法律依據。為了正確處理涉及塗改病歷的糾紛,北京市高級人民法院關於審理醫療損害賠償糾紛案件若干問題的意見中提出:出現涉案病歷被塗改或被修改的情形,患者一方提出異議的,人民法院應當根據塗改或修改的具體情況進行審查;確有必要的,應當告知患者一方先申請文件檢驗。我們認為這個意見是正確的,值得在更大范圍里推廣,或上升為更高一級的審理原則。塗改病例是在醫護人員存在的一種嚴重的陋習,也是一種涉嫌違法的行為,對此醫院管理者及其醫護人員都應有清醒的認識,力爭盡快盡可能地擺脫這種不良習慣,徹底消除塗改病例現象,否則,可能會回害人害己,後悔莫及。

熱點內容
2013法律援助先進典型 發布:2025-09-19 21:15:15 瀏覽:659
法律顧問費能否用工資做帳 發布:2025-09-19 21:06:21 瀏覽:910
依法治市在依法治國的關系 發布:2025-09-19 21:06:12 瀏覽:827
司法怎麼解釋 發布:2025-09-19 21:05:08 瀏覽:955
責任書簽訂根據哪個法律法規 發布:2025-09-19 21:02:10 瀏覽:902
小民法和大民法 發布:2025-09-19 20:57:39 瀏覽:833
婚姻法二十四條要廢掉 發布:2025-09-19 20:57:38 瀏覽:746
全國司法網 發布:2025-09-19 20:46:09 瀏覽:559
法治故事孽 發布:2025-09-19 20:45:04 瀏覽:954
廣州市從化區法律援助 發布:2025-09-19 20:13:23 瀏覽: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