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事訴訟法再審抗訴
『壹』 不服省高院的再審民事裁定,可以向省檢察院申請抗訴嗎,
判決已經生效,可以向省檢察院申請再審抗訴,或者向最高人民法院申請再審。
《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適用民事訴訟審判監督程序司法解釋>理解與適用》一書有這樣一段話:「我們認為,對裁定駁回再審申請後當事人能否繼續申訴再審的問題,即使目前司法解釋沒有規定,在司法實踐中按申訴處理,更符合程序要求。該問題是今後需要通過司法實踐進一步深入研究和完善的問題。」
第二十六條 人民法院審查再審申請期間,人民檢察院對該案提出抗訴的,人民法院應依照民事訴訟法第一百八十八條的規定裁定再審。申請再審人提出的具體再審請求應納入審理范圍。
第二十七條 上一級人民法院經審查認為申請再審事由成立的,一般由本院提審。最高人民法院、高級人民法院也可以指定與原審人民法院同級的其他人民法院再審,或者指令原審人民法院再審。
第二十八條 上一級人民法院可以根據案件的影響程度以及案件參與人等情況,決定是否指定再審。需要指定再審的,應當考慮便利當事人行使訴訟權利以及便利人民法院審理等因素。
接受指定再審的人民法院,應當按照民事訴訟法第一百八十六條第一款規定的程序審理。
第二十九條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不得指令原審人民法院再審:
(一)原審人民法院對該案無管轄權的;
(二)審判人員在審理該案件時有貪污受賄,徇私舞弊,枉法裁判行為的;
(三)原判決、裁定系經原審人民法院審判委員會討論作出的;
(四)其他不宜指令原審人民法院再審的。
『貳』 新民事訴訟法對再審抗訴如何規定
當事人自己不能提起再審抗訴。如果已經是終審判決要想提起再審,當事人必須向檢察院申訴由檢察院進行抗訴。但是一般情況下檢察院是不接受申訴的除非你能證明法院在審理案件時有違法違規行為。否者必須接受判決
『叄』 民事訴訟法抗訴的規定有哪些
《民事訴訟法》第二百零八條最高人民檢察院對各級人民法院已經發生法律效力的判決、裁定,上級人民檢察院對下級人民法院已經發生法律效力的判決、裁定,發現有本法第二百條規定情形之一的,或者發現調解書損害國家利益、社會公共利益的,應當提出抗訴。
地方各級人民檢察院對同級人民法院已經發生法律效力的判決、裁定,發現有本法第二百條規定情形之一的,或者發現調解書損害國家利益、社會公共利益的,可以向同級人民法院提出檢察建議,並報上級人民檢察院備案;也可以提請上級人民檢察院向同級人民法院提出抗訴。
各級人民檢察院對審判監督程序以外的其他審判程序中審判人員的違法行為,有權向同級人民法院提出檢察建議。
第二百零九條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當事人可以向人民檢察院申請檢察建議或者抗訴:
(一)人民法院駁回再審申請的;
(二)人民法院逾期未對再審申請作出裁定的;
(三)再審判決、裁定有明顯錯誤的。
人民檢察院對當事人的申請應當在三個月內進行審查,作出提出或者不予提出檢察建議或者抗訴的決定。當事人不得再次向人民檢察院申請檢察建議或者抗訴。
第二百一十條人民檢察院因履行法律監督職責提出檢察建議或者抗訴的需要,可以向當事人或者案外人調查核實有關情況。
第二百一十一條人民檢察院提出抗訴的案件,接受抗訴的人民法院應當自收到抗訴書之日起三十日內作出再審的裁定;有本法第二百條第一項至第五項規定情形之一的,可以交下一級人民法院再審,但經該下一級人民法院再審的除外。
第二百一十二條人民檢察院決定對人民法院的判決、裁定、調解書提出抗訴的,應當製作抗訴書。
第二百一十三條人民檢察院提出抗訴的案件,人民法院再審時,應當通知人民檢察院派員出席法庭。
『肆』 如何申請再審抗訴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第二百零九條規定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當事人可以向人民檢察院申請檢察建議或者抗訴:
(一)人民法院駁回再審申請的;
(二)人民法院逾期未對再審申請作出裁定的;
(三)再審判決、裁定有明顯錯誤的。
人民檢察院對當事人的申請應當在三個月內進行審查,作出提出或者不予提出檢察建議或者抗訴的決定。當事人不得再次向人民檢察院申請檢察建議或者抗訴。
抗訴的程序
(一)抗訴的提出
抗訴的提出是指哪一級別的人民檢察院對哪一級別的人民法院已經發生法律效力的判決、裁定,可以向哪一級別的人民法院提出的抗訴。根據我國民事訴訟法的規定,最高人民檢察院對各級人民法院已經發生法律效力的判決、裁定,上級人民檢察院對下級人民法院已經發生法律效力的判決、裁定,可以提出抗訴;地方各級人民檢察院對同級人民法院已發生法律效力的判決、裁定,不得直接提出抗訴,只能提請上級人民檢察院提出抗訴。
(二)抗訴的方式
抗訴的方式是指人民檢察院對人民法院的生效裁判提出抗訴採取的方式。人民檢察院決定對人民法院的生效裁判提出抗訴的,應當製作抗訴書。抗訴書是人民檢察院對人民法院的生效裁判提出抗訴的法律文書,也是人民檢察院行使檢察監督權引起對抗訴案件再行審理的法律文書。抗訴書中應載明:提出抗訴的人民檢察院和接受抗訴的人民法院;抗訴案件的原審法院對案件的編號及其發生法律效力的判決、裁定;抗訴的事實和理由;提出抗訴的時間。有證據的,人民檢察院向人民法院提交抗訴書的同時,可以向人民法院提供證據,或者提供證據來源。
人民檢察院提出抗訴的案件,人民法院應當再審,即只要人民檢察院提出抗訴,人民法院就應當直接進行再審,並不需要院長提交審判委員會討論。
對抗訴案件的再審
(一)接受抗訴及對案件再審時的法院的審級
再審程序是一種補救程序,它不是每一案件都必經的訴訟程序,也不是一審程序、二審程序之外的三審程序,因此人民法院對抗訴案件進行再審不是增加了審級。人民法院接受抗訴及對案件再審時的法院的審級,主要是指人民檢察院按照再審程序向哪級人民法院提出抗訴,由哪級人民法院接受抗訴並對抗訴案件進行再審。
(二)人民檢察院派員出庭
根據民事訴訟法的規定,人民檢察院提出抗訴的案件,人民法院應當再審,並應當通知人民檢察院派員出席法庭人民檢察院提出抗訴的案件,人民法院再審時,有責任通知人民檢察院派員出席法庭,以監督人民法院對案件的處理。同時,由於案件是基於抗訴而進行再審的,因此,人民檢察院也應當派員出席法庭,使檢察監督權得以完整地實現。
『伍』 民事案件抗訴再審程序流程
現行的民事訴訟來法設計自的審判監督程序即再審程序的啟動有三種途徑:
人民法院決定、當事人申請和人民檢察院提出抗訴。民事訴訟法對人民法院決定和當事人申請再審的審理程序規定較為確定,而對人民檢察院提出抗訴再審的案件審理程序規定比較模糊,即對抗訴的再審案件應由原審還是上級法院審理,對原來是一審的抗訴再審案件應按一審程序還是按二審程序審理,民事訴訟法無具體明確的規定。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
第二百零八條 檢察院抗訴
最高人民檢察院對各級人民法院已經發生法律效力的判決、裁定,上級人民檢察院對下級人民法院已經發生法律效力的判決、裁定,發現有本法第二百條規定情形之一的,或者發現調解書損害國家利益、社會公共利益的,應當提出抗訴。地方各級人民檢察院對同級人民法院已經發生法律效力的判決、裁定,發現有本法第二百條規定情形之一的,或者發現調解書損害國家利益、社會公共利益的,可以向同級人民法院提出檢察建議,並報上級人民檢察院備案;也可以提請上級人民檢察院向同級人民法院提出抗訴。各級人民檢察院對審判監督程序以外的其他審判程序中審判人員的違法行為,有權向同級人民法院提出檢察建議。
『陸』 新民事訴訟法對再審訴訟如何規定
第十六章審判監督程序 第一百七十七條各級人民法院院長對本院已經發生法律效力的判決、裁定,發現確有錯誤,認為需要再審的,應當提交審判委員會討論決定。 最高人民法院對地方各級人民法院已經發生法律效力的判決、裁定,上級人民法院對下級人民法院已經發生法律效力的判決、裁定,發現確有錯誤的,有權提審或者指令下級人民法院再審。 第一百七十八條當事人對已經發生法律效力的判決、裁定,認為有錯誤的,可以向上一級人民法院申請再審,但不停止判決、裁定的執行。 第一百七十九條當事人的申請符合下列情形之一的,人民法院應當再審: (一)有新的證據,足以推翻原判決、裁定的; (二)原判決、裁定認定的基本事實缺乏證據證明的; (三)原判決、裁定認定事實的主要證據是偽造的; (四)原判決、裁定認定事實的主要證據未經質證的; (五)對審理案件需要的證據,當事人因客觀原因不能自行收集,書面申請人民法院調查收集,人民法院未調查收集的; (六)原判決、裁定適用法律確有錯誤的; (七)違反法律規定,管轄錯誤的; (八)審判組織的組成不合法或者依法應當迴避的審判人員沒有迴避的; (九)無訴訟行為能力人未經法定代理人代為訴訟或者應當參加訴訟的當事人,因不能歸責於本人或者其訴訟代理人的事由,未參加訴訟的; (十)違反法律規定,剝奪當事人辯論權利的; (十一)未經傳票傳喚,缺席判決的; (十二)原判決、裁定遺漏或者超出訴訟請求的; (十三)據以作出原判決、裁定的法律文書被撤銷或者變更的。 對違反法定程序可能影響案件正確判決、裁定的情形,或者審判人員在審理該案件時有貪污受賄,徇私舞弊,枉法裁判行為的,人民法院應當再審。 第一百八十條當事人申請再審的,應當提交再審申請書等材料。人民法院應當自收到再審申請書之日起五日內將再審申請書副本發送對方當事人。對方當事人應當自收到再審申請書副本之日起十五日內提交書面意見;不提交書面意見的,不影響人民法院審查。人民法院可以要求申請人和對方當事人補充有關材料,詢問有關事項。 第一百八十一條人民法院應當自收到再審申請書之日起三個月內審查,符合本法第一百七十九條規定情形之一的,裁定再審;不符合本法第一百七十九條規定的,裁定駁回申請。有特殊情況需要延長的,由本院院長批准。 因當事人申請裁定再審的案件由中級人民法院以上的人民法院審理。最高人民法院、高級人民法院裁定再審的案件,由本院再審或者交其他人民法院再審,也可以交原審人民法院再審。 第一百八十二條當事人對已經發生法律效力的調解書,提出證據證明調解違反自願原則或者調解協議的內容違反法律的,可以申請再審。經人民法院審查屬實的,應當再審。 第一百八十三條當事人對已經發生法律效力的解除婚姻關系的判決,不得申請再審。 第一百八十四條當事人申請再審,應當在判決、裁定發生法律效力後二年內提出;二年後據以作出原判決、裁定的法律文書被撤銷或者變更,以及發現審判人員在審理該案件時有貪污受賄,徇私舞弊,枉法裁判行為的,自知道或者應當知道之日起三個月內提出。 第一百八十五條按照審判監督程序決定再審的案件,裁定中止原判決的執行。裁定由院長署名,加蓋人民法院印章。 第一百八十六條人民法院按照審判監督程序再審的案件,發生法律效力的判決、裁定是由第一審法院作出的,按照第一審程序審理,所作的判決、裁定,當事人可以上訴;發生法律效力的判決、裁定是由第二審法院作出的,按照第二審程序審理,所作的判決、裁定,是發生法律效力的判決、裁定;上級人民法院按照審判監督程序提審的,按照第二審程序審理,所作的判決、裁定是發生法律效力的判決、裁定。 人民法院審理再審案件,應當另行組成合議庭。 第一百八十七條最高人民檢察院對各級人民法院已經發生法律效力的判決、裁定,上級人民檢察院對下級人民法院已經發生法律效力的判決、裁定,發現有本法第一百七十九條規定情形之一的,應當提出抗訴。 地方各級人民檢察院對同級人民法院已經發生法律效力的判決、裁定,發現有本法第一百七十九條規定情形之一的,應當提請上級人民檢察院向同級人民法院提出抗訴。 第一百八十八條人民檢察院提出抗訴的案件,接受抗訴的人民法院應當自收到抗訴書之日起三十日內作出再審的裁定;有本法第一百七十九條第一款第(一)項至第(五)項規定情形之一的,可以交下一級人民法院再審。 第一百八十九條人民檢察院決定對人民法院的判決、裁定提出抗訴的,應當製作抗訴書。 第一百九十條人民檢察院提出抗訴的案件,人民法院再審時,應當通知人民檢察院派員出席法庭。
『柒』 民事調解案件向中院再審被駁回,可以向哪一級檢察院申請抗訴謝謝!
1、如果中級法院裁定不予再審立案,可以向同級檢察機關即市檢察院申訴。如果市級檢察院經過審查,認為原審有錯誤,就會向法院提出檢察建議或者直接提出抗訴。
2、申訴,是指訴訟當事人或其他有關公民對已發生法律效力的判決或裁定不服時,依法向檢察機關提出重新處理的要求。
3、《民事訴訟法》第二百零九條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當事人可以向人民檢察院申請檢察建議或者抗訴:
(一)人民法院駁回再審申請的;
(二)人民法院逾期未對再審申請作出裁定的;
(三)再審判決、裁定有明顯錯誤的。
人民檢察院對當事人的申請應當在三個月內進行審查,作出提出或者不予提出檢察建議或者抗訴的決定。當事人不得再次向人民檢察院申請檢察建議或者抗訴。
4、《最高人民法院關於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的解釋》第四百一十六條 地方各級人民檢察院依當事人的申請對生效判決、裁定向同級人民法院提出再審檢察建議,符合下列條件的,應予受理:
(一)再審檢察建議書和原審當事人申請書及相關證據材料已經提交;
(二)建議再審的對象為依照民事訴訟法和本解釋規定可以進行再審的判決、裁定;
(三)再審檢察建議書列明該判決、裁定有民事訴訟法第二百零八條第二款規定情形;
(四)符合民事訴訟法第二百零九條第一款第一項、第二項規定情形;
(五)再審檢察建議經該人民檢察院檢察委員會討論決定。
不符合前款規定的,人民法院可以建議人民檢察院予以補正或者撤回;不予補正或者撤回的,應當函告人民檢察院不予受理。
5、《最高人民法院關於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的解釋》第四百一十七條 人民檢察院依當事人的申請對生效判決、裁定提出抗訴,符合下列條件的,人民法院應當在三十日內裁定再審:
(一)抗訴書和原審當事人申請書及相關證據材料已經提交;
(二)抗訴對象為依照民事訴訟法和本解釋規定可以進行再審的判決、裁定;
(三)抗訴書列明該判決、裁定有民事訴訟法第二百零八條第一款規定情形;
(四)符合民事訴訟法第二百零九條第一款第一項、第二項規定情形。
不符合前款規定的,人民法院可以建議人民檢察院予以補正或者撤回;不予補正或者撤回的,人民法院可以裁定不予受理。
『捌』 如何確定民事抗訴再審案件的審理范圍
民事訴訟法沒有明確規定民事再審案件的審理范圍,對於人民檢察院抗訴而啟動再審程序的案件,不同的人民法院在實際操作中掌握不盡相同。在審判實踐中通常的做法是:抗訴案件的審理范圍應圍繞抗訴的內容進行審理。抗訴內容與當事人申請再審理由不一致的,原則上應以檢察機關的抗訴書為准(2001年最高人民法院《全國審判監督工作座談會關於當前審判監督工作若干問題的紀要》第四部分第15條規定了上述內容,各地法院對此參照執行)。但該做法在審判實踐運用中存在不少問題,主要表現為:許多向檢察機關申訴的一方當事人明確表示不同意檢察機關的抗訴內容,法庭以抗訴內容確定案件審理范圍或確定庭審焦點問題後,往往不願就此發表意見,由於檢察機關不參與庭審,在再審開庭中無論是質證還是辯論均缺少對抗一方;有的向檢察機關申訴一方的當事人向法庭提出了與抗訴內容不同的主張,在不少案件審理中發現抗訴意見不能支持,而當事人的主張有理,有的甚至足以導致對原生效裁判的變更,但由於抗訴內容沒有涉及,從而將當事人的主張排除在審理范圍之外,使得一些明顯的錯誤得不到糾正等等。
筆者認為,上述做法在法理上也值得商榷。主要理由為:以檢察機關的抗訴內容來確定案件的審理范圍難以實現民事再審程序依法糾錯的價值功能。民事訴訟再審程序的最重要價值功能在於糾錯,如果啟動再審程序後,因為抗訴內容限制了案件的審理范圍而導致明顯的錯誤得不到糾正的話,那麼這種限制就值得質疑。其次,以檢察機關的抗訴內容確定再審案件的審理范圍與民事訴訟中當事人的處分原則相沖突。再次,以檢察機關的抗訴內容來確定案件的審理范圍在案件審理中違背民事訴訟當事人地位平等原則。當雙方當事人都對原審生效裁判不服,一方向人民法院申請再審,另一方向檢察機關申訴,在檢察機關先行提起抗訴後,按審判實踐的通常處理方式,人民法院將對向其申請再審一方的復查案件予以撤銷,案件因檢察機關的抗訴而進入再審程序。檢察機關的抗訴內容來源於申訴人,在大多數情形下,其抗訴內容代表了當事人一方的主張。如果以抗訴內容來確定案件的審理范圍,實際上是以向檢察機關申訴一方的主張來確定案件審理范圍。而同樣不服原審裁判的一方因為沒有向檢察機關申訴其主張被法庭納入審理范圍的權利就被剝奪。這就發生了由於以檢察機關的抗訴內容來確定案件審理范圍,導致當事人在訴訟中的地位事實上的不平等。
至於?筆者認為,首先,要准確把握檢察機關在現行民事訴訟法中的定位。檢察機關依法對民事訴訟進行法律監督,從現行民事訴訟法的定位來看,它不是事前監督,也不是事中監督,而是事後監督。檢察機關的抗訴僅僅是啟動再審程序,再審程序開始後,不介入任何一方。既然檢察機關在審理中不擔當任何一方的角色,也不是事中監督,那麼其抗訴內容對確定案件的審理范圍就不具有必然性(當然如涉及國家利益等特殊情形除外)。其次,要嚴格遵循民事訴訟中的一些基本原則,如當事人地位平等原則、當事人處分權原則等。民事訴訟中的最大特點是當事人的地位平等,體現當事人的處分權,尤其是在當今世界民事訴訟改革浪潮湧動的今天,弱化司法機關的職權性是時代的潮流。再次,要很好地結合再審案件的特點來確定案件審理范圍。再審案件的主要特點是,審理對象是人民法院作出的已經發生法律效力的裁判或調解協議,審理的范圍通常應等於或小於原審審理的范圍;再審的目的是糾正原生效裁判或調解書可能出現的錯誤,以實現社會的實質正義。因此,根據以上理由,在確定民事抗訴再審案件的審理范圍時,應以尊重雙方當事人的意思為原則,以檢察機關的抗訴內容為參照。具體來說,就是在原審審理的范圍內,一般應根據雙方當事人不服原生效裁判在事實認定和法律適用方面的主張來確定再審案件的審理范圍。以當事人有爭議的事實來確定開庭中事實調查部分的焦點問題。如果當事人對原生效裁判認定的事實和適用法律沒有爭議則不列入審理范圍。但有例外情形,如抗訴內容涉及到國家利益、公共利益或案外人利益時,即便向檢察機關申訴一方當事人不同意抗訴內容,法庭也應將其列為審理范圍進行審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