組織法是行政法的淵源么
A. 規章是法律淵源嗎
是!
我國的法律淵源
當代中國法律淵源是以憲法為核心的制定法形式,我國社會主義法律淵源可分為以下幾類:
1、憲法
憲法是由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依特別程序制定的具有最高效力的根本法。憲法是集中反映統治階級的意志和利益,規定國家制度、社會制度的基本原則,具有最高法律效力的根本大法,其主要功能是制約和平衡國家權力,保障公民權利。憲法是我國的根本大法,在我國法律體系中具有最高的法律地位和法律效力,是我國最高的法律淵源。憲法主要由兩個方面的基本規范組成,一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二是其它附屬的憲法性文件,主要包括:主要國家機關組織法、選舉法、民族區域自治法、特別行政區基本法、國籍法、國旗法、國徽法、保護公民權利法及其他憲法性法律文件。
2、法律
法律是指由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和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制定頒布的規范性法律文件,即狹義的法律,其法律效力僅次於憲法。法律分為基本法律和一般法律(非基本法律、專門法)兩類。基本法律是由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制定的調整國家和社會生活中帶有普遍性的社會關系的規范性法律文件的統稱,如刑法、民法、訴訟法以及有關國家機構的組織法等法律。一般法律是由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制定的調整國家和社會生活中某種具體社會關系或其中某一方面內容的規范性文件的統稱。其調整范圍較基本法律小,內容較具體,如商標法、文物保護法等。
3、最高行政機關的行政法規和法規性文件
行政法規是國家最高行政機關國務院根據憲法和法律就有關執行法律和履行行政管理職權的問題,以及依據全國人大的特別授權所制定的規范性文件的總稱。其法律地位和法律效力僅次於憲法和法律,但高於地方性法規和法規性文件。
4、地方國家機關的地方性法規和法規性文件
地方性法規是指依法由有地方立法權的地方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委會就地方性事務以及根據本地區實際情況執行法律、行政法規的需要所制定的規范性文件。有權制定地方性法規的地方人大及其常委會包括省、自治區、直轄市人大及其常委會、較大的市的人大及其常委會。較大的市,指省、自治區人民政府所在地的市,經濟特區所在地的市和經國務院批準的較大市。地方性法規只在本轄區內有效。
5、規章
國務院各部、委員會、中國人民銀行、審計署和具有行政管理職能的直屬機構,以及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和較大的市的人民政府所制定的規范性文件稱規章。內容限於執行法律、行政法規,地方法規的規定,以及相關的具體行政管理事項。
6、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條例和單行條例
根據《憲法》和《民族區域自治法》的規定,民族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會有權依照當地民族的政治、經濟和文化的特點,制定自治條例和單行條例。其適用范圍是該民族自治地方。
7、特別行政區的規范性法律文件
憲法規定「國家在必要時得設立特別行政區」。特別行政區根據憲法和法律的規定享有行政管理權、立法權、獨立的司法權和終審權。特別行政區同中央的關系是地方與中央的關系。但特別行政區享有一般地方所沒有的高度自治權,包括依據全國人大制定的特別行政區基本法所享有的立法權。特別行政區的各類法的形式,是我國法律的一部分,是我國法律的一種特殊形式。特別行政區立法會制定的法律也是我國法的淵源。
8、國際條約和行政協定
國際條約指我國與外國締結、參加、簽訂、加入、承認的雙邊、多邊的條約、協定和其他具有條約性質的文件(國際條約的名稱,除條約外還有公約、協議、協定、議定書、憲章、盟約、換文和聯合宣言等)。這些文件的內容除我國在締結時宣布持保留意見不受其約束的以外,都與國內法具有一樣的約束力,所以也是我國法的淵源。
行政協定指兩個或兩個以上的政府相互之間簽訂的有關政治、經濟、貿易、法律、文件和軍事等方面內容的協議。國際條約和行政協定的區別在於:前者以國家名義簽訂,後者以政府名義簽訂。註:我們國家和政府一旦與外國或外國政府簽訂了條約或協定,所簽訂的條約和協定對國內的機關、組織和公民同樣具有法律約束力。
9·非正式法侓淵源類別
(一)判例
所謂判例,是指那些事先存在的·可能構成法官審理案件依據的判決範例。
(二)習慣
習慣與法侓一樣,都是人們在社會中所應當遵循的行為規范。
(三)法理
所謂法理,+是指普遍的正義觀念與要求
B. 多選題;我國《行政訴訟法》的淵源包括()。
我國廣義即實質意義的行政訴訟法的淵源主要有:
1.憲法中有關行政訴訟的法律規范。
2.行政訴訟法典。即全國人大1989年制定的《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
3.《人民法院組織法》、《人民檢察院組織法》中的有關規定。
4.民事訴訟法典。因為《行政訴訟法》的規定比較簡單,《民事訴訟法》規定比較具體,許多內容在《行政訴訟法》當中沒有規定,而在《民事訴訟法》中做了詳細的規定。人民法院在審理行政案件時,僅僅依據《行政訴訟法》的規定是不夠的,還要去參照《民事訴訟法》當中的規定。比如說關於期間的計算,關於送達的問題,關於法院審理程序的問題。特別是關於集團訴訟的規定,《民事訴訟法》當中作了非常詳細的規定,而《行政訴訟法》根本就沒有規定,這就造成法院在審理行政案件中有很多不便。行政訴訟當中有很多內容沒有規定,就必須參照《民事訴訟法》當中的規定。所以,《民事訴訟法》中某些規定是法院審理行政案件的依據。
5.單行法律、法規。《行政訴訟法》第11條第2款規定:「除前款規定外,人民法院受理法律、法規規定可以提起訴訟的其他行政案件」;第37條規定:「法律、法規規定應當先向行政機關申請復議,對復議不服再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的,依照法律、法規的規定」;第38條規定,法律、法規另有規定的除外,等等。因而,法律、行政法規、地方性法規、自治條例和單行條例中有關行政訴訟的規定,也屬於行政訴訟法的一部分。
6.國際條約。在涉外行政訴訟中,要適用我國參加的國際條約和行政協定(我國聲明保留的條款除外)。
7.法律解釋。主要是最高法院的司法解釋。最高法院關於《行政訴訟法》的司法解釋有:《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若干問題的解釋》、《最高人民法院關於行政訴訟證據若干問題的規定》、《最高人民法院關於行政案件管轄若干問題的規定》、《最高人民法院關於行政訴訟撤訴若干問題的規定》。
C. 行政法規是行政法的淵源之一對嗎
是的。
行政法規是國務院為領導和管理國家各項行政工作,根據憲法和法律,並且按照《行政法規制內定程序暫行條例》的規定而制定的政治、經濟、教育、科技、文化、外事等各類法規的總稱。
在我國的法律規范體系中,憲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法律的效力僅次於憲法,高於行政法規和規章。行容政法規的效力高於地方性法規和規章。地方性法規的效力高於本級和下級地方政府規章。省、自治區的人民政府制定的規章的效力高於本行政區域內的較大的市的人民政府制定的規章。部門規章之間、部門規章和地方政府規章之間具有同等效力,在各自的許可權范圍內施行。
D. 行政法的性質是什麼
行政法性質突出地表現為國內公法,這一性質也體現了行政法在法律體系中的地位。國內公法這一特性可以從兩個方面來界定:一是公法而非私法;二是國內法而非國際法。
行政法屬於公法從而與私法相區分。所謂公法與私法,概括地說,即:公法是關於國家的、政治的、支配的、法律的、公益的規范的法。行政法規范的內容是國家公共管理問題,它所調整的對象是政府與公民間的關系,它所規定的行政的主體、行政活動往往具有公益性的特點。因此,行政法一般被公認為典型的公法形態。二次世界大戰後,隨著社會福利國家的形成和給付行政的發展,使得公法與私法的區別日漸相對化和淡薄,出現私法的公法化(如社會保障法)、公法的私法化(如經濟行政法領域)趨勢,公私法的界限更加模糊。行政法雖可借鑒司法規則,但它不可能完全適用相同的規則,總會有所區別,在性質上主要表現為公法性質。公法與私法的相對差異,無論在現實的法律制度上還是在理論解釋上,都是不能否認的。正如陳新民教授所斷言:「中國遲早要承認公、私法的差別」。
行政法屬於國內法從而與國際法特別是國際行政法相區分。行政法基於一國國家主權而制定,效力及於本國領域。因此在性質上屬於國內法而非國際法(主要規范國與國之間或國際組織的法)。隨著國際關系日益密切,各國政府及其部門在行政領域內的合作日益廣泛和頻繁,「國際行政法」名稱也開始出現於行政法論著之中。但國際行政法在性質上應屬國際法,屬於國際法的一個組成部分,其法律淵源主要表現為國際條約及行政協定、國際組織自身的章程和國際慣例。我們不能將國際行政法定性為行政法(國內法)的一部分。國際條約及國際慣例也可作為行政法的法律形式淵源,但也不能因此認為行政法屬國際法范疇。
E. 行政法的淵源
涵義
行政法淵源是指行政法律規范的產生與存在形式。其應包括實質淵源與形式淵源,就法律的適用而言,通常講行政法淵源是指形式淵源,即行政法律規范的載體。凡載有行政法規范的各種法律文件或其他行政法的形式均為行政法的法源。就整個行政法的法源結構而言,包括成文法源與不成文法源兩大部分。
成文法,也稱制定法,是以成文形式出現的法律規定。一般說來,在成文法主義的大陸法系國家,成文法佔據其法體系的中心地位,特別是在行政法領域,成文法的比重更大。中國行政法的淵源是指各種成文法,全球行政法淵源通常還包括判例、行政慣例和行政法理。
淵源
中國是一個成文法國家,行政法的法源主要是成文法。包括憲法、法律、行政法規、地方性法規和自治條例、單行條例、部門規章和地方政府規章、法律解釋、國際條約與協定。
憲法:憲法是國家的根本法,不僅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而且是國家機關日常活動的根據
與基礎。憲法作為行政法的根本成文法源,包含的行政法規范主要有:(1) 關於國家行政機關組織、基本工作制度和職權的規范。
(2) 關於國家行政管理活動基本原則的規范。
(3) 有關公民基本權利和義務的規范以及保護外國人合法權益和關於外國人義務的規范。
(4) 有關國有經濟組織、集體經濟組織、外資或合資經濟組織以及個體勞動者在行政法律關系中的權利、義務的規范。
法律:在中國這樣一個成文法國家,在憲法之下,國家最高權力機關制定的法律是行政法的基本成文法源。如《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組織法》、《地方各級人民代表大會和地方各級人民政府組織法》、《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處罰法》等。
法規:行政法規是國務院根據憲法和法律而制定的有關行政方面的具有國家強制力的規范性法律文件。行政法規更集中地規定和表現了行政法規范的內容,例如國務院2003年5月公布的《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條例》就是對具體行政管理活動的直接規范。
地方法規和自治、單行條例:地方性法規是指享有地方性法規制定權的地方國家權力機關依照法定許可權,在不同憲法、法律和行政法規相抵觸的前提下,制定的在本行政區域內實施的規范性文件。只限於民族自治地方適用的自治條例和單行條例,也是行政法重要的成文法源之一。
解釋:法律解釋指人們對法律規范的含義以及所使用的概念、術語、定義所作的闡釋。中國廣義的法律解釋制度分為立法解釋和具體應用解釋兩種,而《立法法》中的法律解釋實際上僅僅指立法解釋。在法律解釋中,凡涉及到行政管理領域都屬於行政法規范,屬行政法的法源。
規章:行政規章包括部門規章和地方政府規章。前者如民政部於2003年3月發布的《台灣同胞投資企業協會管理暫行辦法》。後者如杭州市人民政府188號令決定2003年1月施行的《杭州市老年人優待辦法》。
實施
國家間的條約和政府間的協定時常會涉及到一國國內的行政管理,成為調整該國行政機關與公民、組織及外國人、外國組織之間行政關系的行為准則,因此條約和協定中的某些條款也是行政法的淵源,除非某一條款在中國參加該條約訂立協定時給予保留。
效力關系
各種法律形式的位階與制定主體的法律地位相適應,其明確的依據是法律規范的規定,包括《行政訴訟法》、《立法法》、《行政法規制定程序條例》、《規章制定程序條例》和《法規、規章備案規定》。
F. 行政訴訟法的淵源主要有哪幾種
我國廣義即實質意義的行政訴訟法的淵源主要有:
1.憲法中有關行政訴訟的專法律規范屬。
2.行政訴訟法典。
3.《人民法院組織法》、《人民檢察院組織法》
4.民事訴訟法典。
5.單行法律、法規
6.國際條約。
7.法律解釋。
G. 人民法院組織法為什麼不是行政法
屬於憲法性規范,行政法主要調整國家機關和行政相對人的行政關系和監督行政關系,而《人民法院組織法》主要調整法院的設置、職權等,屬於國家機構的范疇
H. 簡述行政法律規范與行政法的關系
行政抄法律規范:是指由各種國家機關所制定的,由國家強制力保證實施的有關行政管理的各種法律規范的總稱。
所謂行政法:是指行政主體在行使行政職權和接受行政法制監督過程中而與行政相對人、行政法制監督主體之間發生的各種關系,以及行政主體內部發生的各種關系的法律規范的總稱。它由規范行政主體和行政權設定的行政組織法、規范行政權行使的行政行為法、規范行政權運行程序的行政程序法、規范行政權監督的行政監督法和行政救濟法等部分組成。其重心是控制和規范行政權,保護行政相對人的合法權益。
行政法不是具體的法典,由全國人大及常委會制定,一般稱某某法,其包括《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處罰法》《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許可法》《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強製法》等,而行政法規,是由國務院制定的,其效力低於行政法,一般稱某某條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