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條款大全 » 民事訴訟法第74條

民事訴訟法第74條

發布時間: 2021-12-02 05:17:07

⑴ 民事訴訟法124條中第七項的規定

民事訴訟法第一百二十四條第七項 判決不準離婚和調解和好的離婚案件,判決、調解維持收養關系的案件,沒有新情況、新理由,原告在六個月內又起訴的,不予受理。

根據《民事訴訟法》第一百二十四條人民法院對下列起訴,分別情形,予以處理:

(一)依照行政訴訟法的規定,屬於行政訴訟受案范圍的,告知原告提起行政訴訟;

(二)依照法律規定,雙方當事人達成書面仲裁協議申請仲裁、不得向人民法院起訴的,告知原告向仲裁機構申請仲裁;

(三)依照法律規定,應當由其他機關處理的爭議,告知原告向有關機關申請解決;

(四)對不屬於本院管轄的案件,告知原告向有管轄權的人民法院起訴;

(五)對判決、裁定、調解書已經發生法律效力的案件,當事人又起訴的,告知原告申請再審,但人民法院准許撤訴的裁定除外;

(六)依照法律規定,在一定期限內不得起訴的案件,在不得起訴的期限內起訴的,不予受理;

(七)判決不準離婚和調解和好的離婚案件,判決、調解維持收養關系的案件,沒有新情況、新理由,原告在六個月內又起訴的,不予受理。

(1)民事訴訟法第74條擴展閱讀:

《民事訴訟法》第一百二十條起訴應當向人民法院遞交起訴狀,並按照被告人數提出副本。

書寫起訴狀確有困難的,可以口頭起訴,由人民法院記入筆錄,並告知對方當事人。

第一百二十一條起訴狀應當記明下列事項:

(一)原告的姓名、性別、年齡、民族、職業、工作單位、住所、聯系方式,法人或者其他組織的名稱、住所和法定代表人或者主要負責人的姓名、職務、聯系方式;

(二)被告的姓名、性別、工作單位、住所等信息,法人或者其他組織的名稱、住所等信息;

(三)訴訟請求和所根據的事實與理由;

(四)證據和證據來源,證人姓名和住所。

第一百二十二條當事人起訴到人民法院的民事糾紛,適宜調解的,先行調解,但當事人拒絕調解的除外。

第一百二十三條人民法院應當保障當事人依照法律規定享有的起訴權利。對符合本法第一百一十九條的起訴,必須受理。符合起訴條件的,應當在七日內立案,並通知當事人;不符合起訴條件的,應當在七日內作出裁定書,不予受理;原告對裁定不服的,可以提起上訴。

⑵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第二十四條,第一百二十七條規定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第二十四條因保險合同糾紛提起的訴訟,由被告住所地或者保險標的物所在地人民法院管轄。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第一百二十七條規定人民法院對下列起訴,分別情形,予以處理:

1、依照行政訴訟法的規定,屬於行政訴訟受案范圍的,告知原告提起行政訴訟;

2、依照法律規定,雙方當事人達成書面仲裁協議申請仲裁、不得向人民法院起訴的,告知原告向仲裁機構申請仲裁;

3、依照法律規定,應當由其他機關處理的爭議,告知原告向有關機關申請解決;

4、對不屬於本院管轄的案件,告知原告向有管轄權的人民法院起訴;

5、對判決、裁定、調解書已經發生法律效力的案件,當事人又起訴的,告知原告申請再審,但人民法院准許撤訴的裁定除外;

6、依照法律規定,在一定期限內不得起訴的案件,在不得起訴的期限內起訴的,不予受理;

7、判決不準離婚和調解和好的離婚案件,判決、調解維持收養關系的案件,沒有新情況、新理由,原告在六個月內又起訴的,不予受理。

(2)民事訴訟法第74條擴展閱讀: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的任務,是保護當事人行使訴訟權利,保證人民法院查明事實,分清是非,正確適用法律,及時審理民事案件,確認民事權利義務關系,制裁民事違法行為,教育公民自覺遵守法律,維護社會秩序、經濟秩序,保障社會主義建設事業順利進行。

人民法院受理公民之間、法人之間、其他組織之間以及他們相互之間因財產關系和人身關系提起的民事訴訟,適用本法的規定。凡在中華人民共和國領域內進行民事訴訟,必須遵守本法。

⑶ 中華人民共和國道路交通安全法第74條是什麼

對交通事故損害賠償的爭議,當事人可以請求公安機關交通管理部門調解,也可以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民事訴訟。

經公安機關交通管理部門調解,當事人未達成協議或者調解書生效後不履行的,當事人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民事訴訟。

[釋義]
本條是關於道路交通事故損害賠償爭議解決途徑的規定。共分為兩款,第一款明確規定了當事人就道路交通事故損害賠償爭議的兩種解決途徑,當事人可以請求公安機關交通管理部門調解,也可以選擇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民事訴訟。第二款規定了當事人選擇公安機關交通管理部門調解後仍然不能解決糾紛的,還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民事訴訟。《道路交通安全法》的這一規定,打破了以往道路交通事故損害賠償爭議當事人必須先行調解的處理程序,賦予了當事人更多的選擇自由。

《道路交通事故處理辦法》將事故損害賠償的調解作為公安機關道路交通管理部門的一項法定職責,並有專門一章內容規定交通事故損害賠償的調解。根據該辦法第三十條的規定,公安機關處理交通事故,應當在查明交通事故原因、認定交通事故責任、確定交通事故造成的損失情況後,召集當事人和有關人員對損害賠償進行調解。這就使得調解並不以事故當事人的自願選擇為前提,而是以公安機關的主動召集為條件。損害賠償的調解期限為三十日,公安機關認為必要時可以延長十五日。對交通事故致傷的,調解從治療終結或者定殘之日起開始;對交通事故致死的,調解從規定的辦理喪葬事宜時間結束之日起開始;對交通事故僅造成財產損失的,調解從確定損失之日起開始。

1992年,最高人民法院、公安部發布了《關於處理道路交通事故案件有關問題的通知》,根據通知的規定,自1992年1月1日《道路交通事故處理辦法》實施後,當事人因道路交通事故損害賠償問題提起民事訴訟時,除訴狀外,還應當提交公安機關製作的調解書、調解終結書或者該事故不屬於任何一方當事人違章行為造成的結論。這一規定使得公安機關的調解更成為提起民事訴訟的一個前置程序,未經公安機關的調解,不能進入民事訴訟程序。

《道路交通事故處理辦法》以及《關於處理道路交通事故案件有關問題的通知》將調解作為交通事故民事損害賠償案件的前置程序,致使在實踐中存在許多問題。主要是:

第一,強制調解不符合我國民事訴訟法的基本原則。民事訴訟法規定:「當事人有權在法律規定的范圍內行使自己的民事權利和訴訟權利」,「人民法院審理民事案件應當根據自願和合法原則進行調解;調解不成的應當及時判決」。根據這些規定,無論是行政調解還是司法調解等應當以當事人的自願為基礎,不得違背各方當事人的意志。而在上述規定的強制性調解的體制下,交通事故當事人必須應公安機關的召集而接受調解,沒有其他的選擇。這實際上剝奪了當事人直接尋求司法保護的權利,其實質是剝奪了當事人的訴訟權。

第二,在舊的強制調解體制下,盡管調解是必經程序,但公安機關的調解並不具有強制執行力,經調解未達成協議或者調解書生效後任何一方不履行的,公安機關不再調解,當事人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民事訴訟。由於民事訴訟中的調解程序,就使得道路交通事故的損害賠償糾紛的解決存在兩個調解程序。這無形中延長了案件的辦理期限,延長了當事人參加糾紛處理的時間。一方面,浪費了當事人大量的精力和財力,不符合便民的原則;另一方面,影響了當事人進入民事訴訟的時機。這是因為,由於公安機關的前置調解,當事人不能及時申請法院進行證據保全、財產保全和先予執行措施,並因為時間的原因造成取證難、舉證難,如果當事人再轉移、隱匿財產,將使賠償責任很難執行。

有鑒於此,將公安機關的調解作為交通事故損害賠償的前置程序不但是不合理的,也是沒有效率的。因此,《道路交通安全法》從制度上徹底改變了這種不合理也沒有效率的體制。

在研究交通事故損害賠償責任糾紛解決途徑的過程中,有一種意見傾向於徹底廢除公安機關的調解,主張全部糾紛都應當通過訴訟途徑解決。但是,考慮到公安機關已經具有了長期從事事故損害賠償責任調解的經驗和人力、機構,也考慮到所有道路交通事故損害賠償糾紛一下子全部湧入法院可能對民事審判工作帶來的壓力。《道路交通安全法》採用了由當事人自願選擇解決途徑的辦法,這樣不但賦予當事人更多的選擇,而且可以合理利用現有的

機構和資源。

本條第二款規定了在調解途徑不能解決糾紛場合,當事人仍然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民事訴訟的規定。分為兩種情況:第一種情況是指通過調解當事人沒有達成任何關於分配損失的協議。第二種情況是指雖然當事人已經通過調解達成了損害賠償的協議,但當事人在調解書生效後不予履行。

當事人沒有通過調解達成協議又可以分為兩種情況,一種是在調解過程中當事人對公安機關的事故認定書認定的事實、原因和當事人責任產生異議,不願意繼續進行調解的,另一種情況是雖然對事故認定書沒有異議,但就具體的損害賠償額仍然不能達成一致意見。

允許當事人在未達成調解協議以及達成調解協議但不予以履行的條件下可以進行民事訴訟,一方面表明了調解在解決事故損害賠償糾紛方面的自願性和非強制性的特點,同時也體現出《道路交通安全法》在充分尊重當事人意願的基礎上,充分保障當事人的訴訟權利。

這樣以來,對於道路交通事故的損害賠償,就形成了三種解決機制。第一種是當事人自己協商解決;第二種是通過公安機關的調解;第三種是通過民事訴訟。三種方式各自獨立,互相不依賴。法院在受理當事人就交通事故損害賠償提起的民事訴訟時,再也不得要求當事人提交公安機關製作的調解書、調解終結書了。

⑷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第一百四十七調第一款指的是什麼

民事訴訟法第一百四十七條當事人不服地方人民法院第一審判決的,有版權在判決書送達之日起十權五日內向上一級人民法院提起上訴。
上訴期間是包含公休假日的,但如果期間屆滿最後一日是節假日,上訴期間順延至節假日後第一個工作日

⑸ 民事訴訟法中的舉證責任倒置

舉證責任倒置是舉證責任分配的重要問題。我國民事訴訟法未明確規定舉證責任倒置。一般認為,最高人民法院《關於適用<民事訴訟法>若干問題的意見》第74條以司法解釋的形式就此做出了規定, 即「在下列侵權訴訟中,對原告提出的侵權事實,被告否認的,由被告負責舉證:(1)因產品製造方法發明專利引起的專利侵權訴訟;(2)高度危險作業致人損害的侵權訴訟;(3)因環境污染引起的損害賠償訴訟;(4)建築物或者其他設施以及建築物上的擱置物、懸掛物發生倒塌、脫落、墜落致人損害的侵權訴訟;(5)飼養動物致人損害的侵權訴訟;(6)有關法律規定由被告承擔舉證責任的。」上述規定對指導司法實踐起到了積極作用。但同時,由於該規定行文簡練,就舉證責任倒置的基本概念、具體倒置內容以及同《民事訴訟法》第64條第1款規定的「誰主張、誰舉證」的關系等未做展開,實踐中對該問題的認識和做法也不盡一致。並且,該規定將舉證責任的適用范圍基本限於民事實體法的規定,並明確限於法律的規定,而司法中的實際做法已超出了上述范圍,這也提出了舉證責任倒置的適用范圍問題。特別是,在實踐中,針對各類民事案件的實際情況,應否適用舉證責任倒置往往成為難點和焦點,對案件的處理有重大影響。這些情況的存在,客觀上要求對舉證責任倒置進行較為全面的研究。但理論上目前對於舉證責任分配和舉證責任倒置的研究較少且不夠深入,正如學界所說:「我國理論界就何謂『正置』還沒有形成一個統一的看法,『倒置』就更難以講清楚了。」 這種情況與舉證責任的重要地位及實踐需要不相稱。有鑒於此,本文擬對民事舉證責任倒置做一研究,為此並對「正置」兼做探討,以資理論和實務上參考運用。

一、對主張的界定與確定

一般認為,舉證責任倒置是指一方當事人提出的主張不由其提供證據加以證明,而是由對方當事人承擔舉證責任。 通俗地說,也即誰主張,誰之對方承擔舉證責任。顯然,舉證責任倒置是相對「誰主張、誰舉證」而言的。正是先有了「誰主張、誰舉證」的舉證責任「正置」,才有了舉證責任倒置。同時,作為舉證責任分配的兩種方式,舉證責任「正置」與倒置是立足於特定主張而言的,無特定主張即無二者的區分。正因如此,筆者認為,准確地把握舉證責任倒置,應立足於其同舉證責任「正置」的對立關系,並先把握好舉證責任「正置」;而要區分舉證責任倒置與「正置」,則應首先明確何謂主張,如何確定主張。應當看到,關於主張問題在以往並未受到應有注意,由此產生的一個不良後果是實踐中存在著將提出一個事實和單純否定該事實均當作主張,而由當事人雙方均承擔舉證責任的認識,這一認識並成為理論上有觀點否定「誰主張、誰舉證」是我國民事舉證責任分擔原則甚至主張刪除《民事訴訟法》第64條第1款規定的依據。

何謂主張?主張是訴訟上的范疇,可分為事實主張和權益主張。舉證責任是關於證明案件事實的責任,因此與舉證責任相聯的主張實際上即事實主張。訴訟中,事實主張與實體權益爭議及處理密切聯系,當事人對特定事實的主張旨在通過司法裁判取得爭議實體權益上的特定效果。可見,事實主張即當事人在訴訟中用以支持其對爭議權益特定裁判效果追求的事實依據的聲明。應當看到,這種效果既包括對特定權益的主張,也包括對特定權益請求的抗辯或否定。而舉證責任是在事實主張之上產生的,其實質是結果責任,即特定事實處於真偽不明時不利訴訟後果的負擔, 其正是要解決爭議實體權益的最終歸屬,從另一個角度,也即在司法上明確支持當事人哪一方對於爭議權益裁判效果的追求。由此可見,事實主張、對爭議權益特定裁判效果的追求以及舉證責任是環環相扣,一一對應的,相互間具有唯一性。「一項事實主張,只會產生一個結果責任」 ,也只能由當事人一方來承擔。這一方面決定了事實主張在訴訟與實體上的重大意義,即主張的確定直接關繫到舉證責任的確定,是探討舉證責任「正置」與倒置的前提,而對於主張的不明確或混淆也必然帶來當事人雙方舉證責任的不明確或混淆;另一方面也決定了確定主張的依據,即當事人是否旨在並能夠以此追求爭議實體權益的特定裁判效果。

⑹ 民事訴訟法第六十四條,六十七條第一款之規定

第六十抄四條 當事人對自己提出的主張,有責任提供證據。

當事人及其訴訟代理人因客觀原因不能自行收集的證據,或者人民法院認為審理案件需要的證據,人民法院應當調查收集。

人民法院應當按照法定程序,全面地、客觀地審查核實證據。

第六十七條 人民法院有權向有關單位和個人調查取證,有關單位和個人不得拒絕。

⑺ 民事訴訟法一百七十四條第二款

該條來沒有第二款。
中華人源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試行)
(一九八二年三月八日第五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 常務委員會第二十二次會議通過自一九八二年十月一日起試行)
第七十四條 代為轉交的機關、單位收到訴訟文書後,必須立即交受送達人簽收。

⑻ 民事訴訟法第一百五十四條第七項

第一百五十四條 裁定適用於下列范圍:
(一)不予受理;
(二)對管轄權有異議的;
(三回)駁回起訴;
(四答)保全和先予執行;
(五)准許或者不準許撤訴;
(六)中止或者終結訴訟;
(七)補正判決書中的筆誤;
(八)中止或者終結執行;
(九)撤銷或者不予執行仲裁裁決;
(十)不予執行公證機關賦予強制執行效力的債權文書;
(十一)其他需要裁定解決的事項。

⑼ 民事訴訟法第七十四條是什麼

第七十四條訴訟過程中,當事人在起訴狀、答辯狀、陳述及其委託代理人的代理詞中承認的對己方不利的事實和認可的證據,人民法院應當予以確認,但當事人反悔並有相反證據足以推翻的除外。

熱點內容
豐鎮市法院法官名字 發布:2025-09-17 20:50:04 瀏覽:2
爐石傳說貧民法 發布:2025-09-17 20:45:39 瀏覽:292
民法典法律意識 發布:2025-09-17 20:40:28 瀏覽:798
濟南沈濤律師 發布:2025-09-17 20:37:55 瀏覽:493
合同法無效合同真題 發布:2025-09-17 20:27:11 瀏覽:456
條例口號 發布:2025-09-17 20:22:52 瀏覽:285
勞動法中關於罰款 發布:2025-09-17 20:14:04 瀏覽:308
法官二次元 發布:2025-09-17 20:13:09 瀏覽:989
男一司法破肚 發布:2025-09-17 20:10:37 瀏覽:180
失德之害領導幹部從政道德警示錄 發布:2025-09-17 20:03:03 瀏覽:5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