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青雲新民事訴訟法解讀
首先《民事訴訟法》第五十二條規定, 當事人一方或者雙方為二人專以上,其訴訟標的是屬共同的,或者訴訟標的是同一種類、人民法院認為可以合並審理並經當事人同意的,為共同訴訟。
共同訴訟的一方當事人對訴訟標的有共同權利義務的,其中一人的訴訟行為經其他共同訴訟人承認,對其他共同訴訟人發生效力;對訴訟標的沒有共同權利義務的,其中一人的訴訟行為對其他共同訴訟人不發生效力。
其次,該規定的大致意思是,訴訟請求的放棄訴訟請求的放棄是指在訴訟過程中,當事人放棄向對方當事人提出全部或部分的民事實體權利請求。放棄訴訟請求源於當事人的處分權,是當事人的訴訟權利。
訴訟請求的放棄分為兩種情況:一是放棄部分的訴訟請求,二是放棄全部的訴訟請求。對於訴訟請求的放棄如何處理,法律沒有規定。在司法實踐中的通常做法是,當事人放棄部分訴訟請求的,法院對放棄的部分不再審理;當事人放棄全部訴訟請求的,法院視之為撤訴。
⑵ 如何解讀最新《民事訴訟法》司法解釋第二十五條
《民事訴訟法》第二十五條
因票據糾紛提起的訴訟,由票據支付地或者被告住所地人民法院管轄。
⑶ 2019年最新民事訴訟法司法解釋第204條內容是什麼
第二百零四條
實現擔保物權案件,人民法院裁定拍賣、變賣擔保財產的,申內請費由債務人、擔保容人負擔;人民法院裁定駁回申請的,申請費由申請人負擔。 申請人另行起訴的,其已經交納的申請費可以從案件受理費中扣除。
⑷ 新民事訴訟法第二百四十八條釋義,如證據不足駁回起訴,有了證據能再起訴嗎。
可以的。
如果因證據不足而被法院判決駁回訴訟請求的,當事人並沒有因此而喪失回訴權,在取得新答的證據後仍然可以再次向法院起訴。
另外,如果是法院認為證據不足的,應該是判決駁回訴訟請求而不是駁回起訴,二者的概念是不同的。
⑸ )新民事訴訟法司法解釋全文 中的152條適用新民法那一條解釋
你是說最「高院民訴意見第152條」是對應新民法的哪一條吧?
該條解釋是關於已經有了判決的「三費」案件是否可以再起訴的問題。該條對應的新修訂的民訴法是第124條,原民訴法是第111條。即關於立案的規定,修訂時只是增加了對調解書申請再審的規定,其他基本沒變。
「新民訴法」第一百二十四條 人民法院對下列起訴,分別情形,予以處理:
(一)依照行政訴訟法的規定,屬於行政訴訟受案范圍的,告知原告提起行政訴訟;
(二)依照法律規定,雙方當事人達成書面仲裁協議申請仲裁、不得向人民法院起訴的,告知原告向仲裁機構申請仲裁;
(三)依照法律規定,應當由其他機關處理的爭議,告知原告向有關機關申請解決;
(四)對不屬於本院管轄的案件,告知原告向有管轄權的人民法院起訴;
(五)對判決、裁定、調解書已經發生法律效力的案件,當事人又起訴的,告知原告申請再審,但人民法院准許撤訴的裁定除外;
(六)依照法律規定,在一定期限內不得起訴的案件,在不得起訴的期限內起訴的,不予受理;
(七)判決不準離婚和調解和好的離婚案件,判決、調解維持收養關系的案件,沒有新情況、新理由,原告在六個月內又起訴的,不予受理。
「原民訴法」第一百一十一條人民法院對符合本法第一百零八條的起訴,必須受理;對下列起訴,分別情形,予以處理:
(一)依照行政訴訟法的規定,屬於行政訴訟受案范圍的,告知原告提起行政訴訟;
(二)依照法律規定,雙方當事人對合同糾紛自願達成書面仲裁協議向仲裁機構申請仲裁、不得向人民法院起訴的,告知原告向仲裁機構申請仲裁;
(三)依照法律規定,應當由其他機關處理的爭議,告知原告向有關機關申請解決;
(四)對不屬於本院管轄的案件,告知原告向有管轄權的人民法院起訴;
(五)對判決、裁定已經發生法律效力的案件,當事人又起訴的,告知原告按照申訴處理,但人民法院准許撤訴的裁定除外;
(六)依照法律規定,在一定期限內不得起訴的案件,在不得起訴的期限內起訴的,不予受理;
(七)判決不準離婚和調解和好的離婚案件,判決、調解維持收養關系的案件,沒有新情況、新理由,原告在六個月內又起訴的,不予受理。
⑹ 新頒布的民事訴訟法司法解釋有什麼亮點
說起民事訴訟法,我相信很多人都很陌生,大多數人還只是只聞其名,對於這部法規是怎麼規定的,適用於哪些案件還不甚了解。
被執行人不履行法律文書確定的義務,人民法院除了被執行人的懲罰,還可以包含列表中的被執行人無宗教信仰的人,會被執行人不履行或者不完全履行的義務所在單位信息,信用機構和其他相關機構。
在司法管轄權、司法解釋規定、公益訴訟案件和被告在中級人民法院的住所管轄范圍內,法律和司法解釋另有規定的除外。
因海洋環境污染引起的公益訴訟,由污染發生的海事法院管轄,損害的結果或者防止污染的措施。如果一個公共利益提起訴訟是在兩個或兩個以上人民法院在同一侵權行為,應當在人民法院管轄的案件,須經上級人民法院管轄,如果必要的。
總之,亮點很多,司法制度越來越健全。
⑺ 新頒布的民事訴訟法司法解釋有哪些新亮點
一、程序正義
民訴法司法解釋強調當事人訴訟權利平等,兼顧公正與效率,重視程序的公開透明,落實「便於當事人訴訟,便於人民法院依法獨立、公正和高效行使審判權」等原則,力圖使民事訴訟制度更加科學和更具有操作性。
例如,司法解釋用了整整一個章節來規定審判人員的迴避事宜。其中明確規定,審判人員是本案當事人或者當事人近親屬的、本人或者其近親屬與本案有利害關系的等六種情形下,審判人員應當自行迴避,當事人有權申請其迴避。在一個審判程序中參與過本案審判工作的審判人員,不得再參與該案其他程序的審判。
確保民事訴訟程序公正性是貫穿這部司法解釋的主線,全文552條規定都是直接或間接地體現程序公平正義的具體措施。
二、立案登記制
司法解釋規定,法院接到當事人提交的民事起訴狀時,對符合民事訴訟法相關規定的應當登記立案。對當場不能判定是否符合起訴條件的,應當接收起訴材料,並出具註明收到日期的書面憑證。需要補充必要相關材料的,人民法院應當及時告知當事人。在補齊相關材料後,應當在七日內決定是否立案。
此外,司法解釋明確了因重復起訴不予受理的判斷標准,並對當事人在訴訟中變更或者增加訴訟請求作出了細化規定。
訴權是當事人啟動和推動民事訴訟程序的基本權利,也是我國憲法規定的人民群眾的基本權利,尊重和保障當事人的訴權,是民事訴訟法的立法宗旨和基本功能。
三、公益訴訟
司法解釋規定,有關機關和組織提起公益訴訟的,除了符合民事訴訟法相關規定,還應當同時符合下列條件:有明確的被告;有具體的訴訟請求;有社會公共利益受到損害的初步證據;屬於人民法院受理民事訴訟的范圍和受訴人民法院管轄。
法院受理公益訴訟案件後,應當在十日內書面告知相關行政主管部門。
法院受理公益訴訟案件,不影響同一侵權行為的受害人根據民事訴訟法相關規定提起私益訴訟。
民事訴訟法在2012年修改後增加了公益訴訟制度內容,但僅有一個條文規定。司法解釋按照立法原意,結合有關審判實踐,對民事公益訴訟作出了一系列細化規定。
四、證據
證據制度是現代民事訴訟制度的基石。本次出台的司法解釋對民事訴訟的舉證證明責任分配原則作出了明確規定,並對逾期舉證及其後果作出了分層次、分情形予以處罰的規定。
其中規定,法院應當按照法定程序,全面、客觀地審核證據,依照法律規定,運用邏輯推理和日常生活經驗法則,對證據有無證明力和證明力大小進行判斷,並公開判斷的理由和結果。
對以嚴重侵害他人合法權益、違反法律禁止性規定或者嚴重違背公序良俗的方法形成或者獲取的證據,不得作為認定案件事實的根據。
網上聊天記錄、博客、微博客、手機簡訊、電子簽名、域名等形成或者存儲在電子介質中的信息可以作為民事訴訟中的證據。
司法解釋著重於合理分配舉證證明責任,指引和規范法官組織質證和進行認證活動,並要求法官公開對證據審查判斷的理由和結果,還對專家輔助人以及鑒定、勘驗制度等問題做出了規定。
五、誠實信用
為促進訴訟誠信,司法解釋明確,對訴訟參與人或者其他人冒充他人提起訴訟或者參加訴訟,證人簽署保證書後作虛假證言等違反誠信原則的行為進行處罰。同時,司法解釋增加對虛假訴訟行為予以制裁的規定,打擊當事人之間惡意串通,企圖通過訴訟、調解等方式損害他人合法權益的行為。
司法解釋規定,負有舉證證明責任的當事人拒絕到庭、拒絕接受詢問或者拒絕簽署保證書,待證事實又欠缺其他證據證明的,法院對其主張的事實不予認定。
法院在證人出庭作證前應當告知其如實作證的義務以及作偽證的法律後果,並責令其簽署保證書。證人拒絕簽署保證書的,不得作證,並自行承擔相關費用。
近年來民事訴訟中的虛假陳述、偽證、虛假調解、惡意串通損害他人利益、規避執行等現象時有發生,必須予以嚴厲制裁。
六、小額訴訟
修改後的民事訴訟法專門規定了小額訴訟程序,實行一審終審。對此,本次出台的司法解釋對小額訴訟程序作了細化規定。
司法解釋明確,買賣合同、借款合同、租賃合同糾紛,銀行卡糾紛,物業、電信等服務合同糾紛等九類金錢給付的案件,適用小額訴訟程序審理。
人身關系、財產確權糾紛,涉外民事糾紛,知識產權糾紛,需要評估、鑒定或者對訴前評估、鑒定結果有異議的糾紛以及其他不宜適用一審終審的糾紛,不適用小額訴訟程序審理。
小額訴訟標的小,程序簡單,當事人維權成本相應比較低。推動小額訴訟程序的落實,對於進一步降低當事人維權成本,及時快捷保障當事人權利,意義重大。
七、法庭紀律
司法解釋規定,訴訟參與人或其他人未經准許進行錄音、錄像、攝影的,未經准許以移動通信等方式現場傳播審判活動的,其他擾亂法庭秩序,妨害審判活動進行的,法院可以暫扣訴訟參與人或者其他人進行錄音、錄像、攝影、傳播審判活動的器材,並責令其刪除有關內容。拒不刪除的,法院可以採取必要手段強制刪除。
對於以上行為,法院還可以適用民事訴訟法相關規定處理。
有的當事人未經法庭許可,私自錄音錄像並單方面把對自己有利的一面放在網上,誤導網民,不利於對方當事人實現訴訟權利。司法解釋在這方面作出規定,就是要更好地保護雙方當事人的訴訟利益,實現他們的訴訟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