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事訴訟法不能作為證人
1. 在法律中,為什麼單位可以作為犯罪主體卻不可以作為刑事訴訟證人
單位可以作為犯罪主體是因為單位集體策、為了單位的利益,證據中的證人是一種證據方法是以人為證,是證人以親身見聞作為證言予以證明案件事實。
2. 刑事訴訟法關於證人的條件有哪些
根據法律規定,刑事訴訟法對證人的要求是:凡是知道案件情況的人,都有作證的義務。但是,生理上、精神上有缺陷或者年幼,不能辨別是非、不能正確表達的人,不能作證人。
【法律依據】
《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第六十一條
證人證言必須在法庭上經過公訴人、被害人和被告人、辯護人雙方質證並且查實以後,才能作為定案的根據。法庭查明證人有意作偽證或者隱匿罪證的時候,應當依法處理。
第六十二條
凡是知道案件情況的人,都有作證的義務。
生理上、精神上有缺陷或者年幼,不能辨別是非、不能正確表達的人,不能作證人。
3. 哪些人不能作為刑事訴訟中的證人
你好,
我國《刑事訴訟法》第四十八條規定:「生理上、精神上有缺陷或者年幼,不能回辨別是答非、不能正確表達的人,不能作為證人。
所謂「生理上有缺陷」,是指生理方面有影響證人作證能力方面的缺陷。例如盲人不能成為目擊證人等等:「精神上有缺陷」,一般是指精神病患者,包括痴呆病人和間歇性精神病人等:「年幼的人」一般是指14周歲以下的少年兒童。戶主的兒子雖然只有6歲,但他是案發過程的直接目擊者,且具備正確辨別是非和正確表達能力,並協助公安機關指認出兇犯,他完全可以成為本案證人。
希望能幫助到你望採納
4. 刑事訴訟法對證人有什麼要求
刑事訴訟法證人的條件是:1、凡是知道案件情況的人,都能作為案件的證人。2、生理上、精神上有缺陷或者年幼,不能辨別是非,不能正確表達的人,不能作證人。3、證人應為自然人。4、其他條件。
【法律依據】
《公安機關辦理刑事案件程序規定》第六十九條凡是知道案件情況的人,都有作證的義務。生理上、精神上有缺陷或者年幼,不能辨別是非,不能正確表達的人,不能作證人。對於證人能否辨別是非,能否正確表達,必要時可以進行審查或者鑒別。
5. 為什麼刑訴中單位不能作證人
《民事訴訟法》第七十二條凡是知道案件情況的單位和個人,都有義務出庭作證。有關單位的負責人應當支持證人作證。
不能正確表達意思的人,不能作證。
《刑事訴訟法》第六十條 凡是知道案件情況的人,都有作證的義務。
生理上、精神上有缺陷或者年幼,不能辨別是非、不能正確表達的人,不能作證人。
從傳統證人的定義出發,證人必須是能夠獨立藉助其感覺器官對案件事實進行感知的自然人,而單位作為一種組織機構,它本身並不具有感知事物的能力。證人和證言的基本特徵決定了單位不能成為證人。
肯定說則認為,依法成立的單位已被法律賦予了人格,是一個由眾多自然人組成的有機整體,是一個有機的社會實在。它具有意思能力、行為能力、訴訟能力和責任能力,能夠作為證人。(1)單位雖不具備基於自然人的生物特性而親身感知事物的能力。但是,單位仍然是有意志的,單位的意志來自於其組成人員在職務活動或授權活動中所獲得的個體感知,這樣的個體感知再通過集合化過程而形成單位的整體意志。單位內部的個體感知通過一定的集合方式形成整體意志後,個人感知要素在單位意志范圍內即告消滅。(2)單位表達其意志和作證的方式則是通過其自然人組成的機關或授權的自然人在單位意志的支配下以單位的名義來實施的。單位作證後,若需承擔法律責任,則完全可以單位所有或經營管理的財產來承擔。
綜上,正是基於上述觀點的分歧,且考慮到在刑事訴訟中偽證的責任承擔、刑事案件對證人親身感知的要求更高等因素,民訴選擇了肯定說,而刑訴堅持了傳統觀點。
6. 哪些人不能作為證人
1、根據我國《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第四十八條規定:
生理上、精神上有缺陷或者年幼,不能辨別是非、不能正確表達的人,不能作為證人。
所謂「生理上有缺陷」,是指生理方面有影響證人作證能力方面的缺陷,例如盲人不能成為目擊證人等等。
「精神上有缺陷」一般是指精神病患者:包括痴呆病人和間歇性精神病人等;「年幼的人」一般是指14周歲以下的少年兒童。
2、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第七十二條規定:
凡是知道案件情況的單位和個人,都有義務出庭作證。不能正確表達意思的人不能作證。
(6)刑事訴訟法不能作為證人擴展閱讀: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第六十一條:
證人證言必須在法庭上經過公訴人、被害人和被告人、辯護人雙方質證並且查實以後,才能作為定案的根據。法庭查明證人有意作偽證或者隱匿罪證的時候,應當依法處理。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第三百零八條:
【打擊報復證人罪】對證人進行打擊報復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情節嚴重的,處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
作為證人的特徵:
1、證人必須了解案件情況。知道案件情況是證人的一個基本特徵,也是成為證人的必備條件。證人對案件事實的了解。
是在案件事實的發生過程中或發生之後形成的,在訴訟中,證人把在此之前形成的記憶通過語言文字再現出來,成為證人證言。
2、證人作證的義務性。出庭作證是證人的義務,對於證人不得以任何理由拒絕證言,除非有符合法律規定的條件才得以拒絕。
3、強制性。證人在作證時應當如實提供證言,如果作偽證或隱匿罪證,要負法律責任。
7. 在法庭上什麼樣的人不能作為證人
1、我國抄《刑事訴訟法》第四襲十八條規定:「生理上、精神上有缺陷或者年幼,不能辨別是非、不能正確表達的人,不能作為證人。
所謂「生理上有缺陷」,是指生理方面有影響證人作證能力方面的缺陷,例如盲人不能成為目擊證人等等;「精神上有缺陷」一般是指精神病患者:包括痴呆病人和間歇性精神病人等;「年幼的人」一般是指14周歲以下的少年兒童。
2、《民事訴訟法》第七十二條規定,凡是知道案件情況的單位和個人,都有義務出庭作證。不能正確表達意思的人不能作證。
證人因為其向法庭作出的證實是對客觀實際的真實反應,證人對這一客觀實際的內容不能進行主觀上的加工。為了最大限度地排除主觀因素,同時也為了擴大證人主體的范圍,因此只要能正確表達意思,使接受者能夠明白其要表達的內容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