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行政法主要特徵
❶ 誰能告訴我《德國行政法院法》的內容
高人啊
如果是研究行政法院的話
怎麼不研究法國研究德國
❷ 簡述大陸法系的主要特徵
歐洲大陸大部分國家從19世紀初以羅馬法為基礎建立起來的、以1804年《法國民法典》和1896年《德國民法典》為代表的法律制度,以及其他國家或地區仿效這種制度而建立的法律制度。又稱民法法系、羅馬-日耳曼法系、成文法系。在西方法學著作中多稱民法法系,中國法學著作中慣稱大陸法系。它是西方國家中與英美法系並列的淵源久遠和影響較大的法系。
古代羅馬法反映和調整了羅馬奴隸制社會高度發達的簡單商品生產和商品交換的法律關 今日焦點:
· 大毒梟陳炳錫落網內幕:泰國藏身整整四年(圖) (圖文)
· 疾控中心統計顯示我國性病患者18年內增加上百倍
· 抑鬱障礙流行病學調查:北京10萬大學生患抑鬱症
· 最新最熱的MP3 · 超級外掛大集合
· 春意性濃 歌聲撩人 · 最流行的網路音樂
系,以完備的法律形式維護私有制。中世紀中後期,羅馬法在歐洲傳播較廣,從而產生了一些熟諳羅馬法的學者和官吏。近代資產階級在推翻封建制度以後,比較完整地採納羅馬法的體系、概念和原則,加以修改和發展,以適應資本主義的需要。1804年拿破崙按照資產階級的「自由、平等、博愛」口號以及私有財產不可侵犯和自由競爭的原則,親自指導制定的《法國民法典》,就是這一法系中最典型的立法。德國統一後的法律雖然帶有封建殘余性質,但是1896年的《德國民法典》在立法原則和立法技術上都更為精細完備,也是大陸法系的代表性法典之一。
大陸法系的特點包括:①明確立法與司法的分工,強調成文法典的權威性。強調立法是議會的許可權,法官只能適用法律,決案必須援引制定法,不能以判例作為依據。②比較強調國家的干預和法制的統一,尤其在程序法上如此。例如,許多法律行為需要國家的鑒證、登記,檢察機關壟斷公訴權,庭審時採取審問制,以及法院的體系統一,等等。③重視法律的理論概括,強調法典總則部分的作用,這是羅馬法的一種傳統。④注重法典的體系排列,講求規定的邏輯性、概念的明確性和語言的精練。當然,這些特點都只是相對而言的。
隨著歐洲一些殖民國家的向外擴張,大陸法系也擴及拉丁美洲、非洲、亞洲等地。由於源流不同,大陸法系大體又可分為法、德兩個支系,法國、比利時、荷蘭、義大利、西班牙和拉丁美洲各國屬於前者;德國、奧地利、瑞士和日本等國屬於後者。在同一法系各國中,隨著政治經濟形勢的變化和發展,有的國傢具有較大的特點。例如,日本法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受到美國法很大的影響;北歐斯堪的納維亞各國又有其某些固有的特徵;荷蘭則形成了所謂羅馬 -荷蘭式法律制度。
❸ 德國法具有哪些不同於法國法的特徵
一、德國法和法國法二者因法的產生、發展所處的具體社會歷史條件不同,民族的個性及文化差異從而使兩國法也具有很大的差異;德國法具有封建性,從而打上保守的烙印,法國法總體上是資產階級革命的產物,具有時代進步性。德國法在私法領域中所取得成就,使法國遜色。近代法國法有革命性、開創性和歷史進步性,德國法有透徹的學理性、高度的法律技術和嚴密的邏輯。
二、德國和法國作為大陸法系具有代表性的兩個大國,習慣上人們總是通過其民法典來比較二者:
1德國始終全面堅持成文法法典化的立法方向,即使在行政法方面也不例外;
2在部門法方面,除了對《法國民法典》重大發展外,德國還有經濟法,並且使之迅速成為一個富有生氣的獨立的法律部門。
3德國在堅持區分普通民事訴訟、刑事訴訟與行政訴訟的前提下,把行政訴訟限制在純行政的范圍內,而將依傳統的公、私法標准以區分的法律糾紛劃歸為其他專門法院處理4為了保障憲法的實施,德國建立了比較完善的憲法訴訟制度,從而形成了當今世界首屈一指的體系龐大組織嚴密的司法體制。
三、德國法的獨創性: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其一,堅持立法的成文化法典化方向。
其二,在堅持傳統的公私法二元化的基礎上,根據社會發展的需要,不斷擴充法律的調整范圍,創立新型的法律部門。
其三,別具一格的司法體制,把各種沖突有效的控制在法律秩序范圍之內,實現了國家的長期穩定、和平發展。
❹ 英美法系國家為什麼開始不承認行政法的存在
西方兩大法系行政法基本原則之比較
行政法基本原則作為行政法的基本問題之一,歷來為中外學者所關注。但對什麼是行政法的基本原則及行政法的基本原則有哪些,西方各國的情況不盡相同,各學者也往往有不同的概括。在西方各國中,以法、德為代表的大陸法系和以英、美為代表的普通法系,被公認為是對世界影響最大的兩大法系。這兩大法系各具特點,對行政法基本原則的認識也有各自鮮明的特色。所以,這里主要以西方兩大法系作為比較對象。通過對西方兩大法系行政法基本原則的深入比較,我們可以從中探尋其所遵循的普遍性規律,以為我國行政法基本原則的確立提供有益的啟示。
一 大陸法系-以法、德為代表的分析
(一)法國:行政法治與均衡原則
法國素有「行政法母國」之譽,它最先從理念上承認行政法是一個獨立的部門法。法國也是歐洲大陸法系國家中的典型代表,其行政法的產生有著特殊的歷史背景。概言之,法國資產階級革命為法國行政法的產生提供了政治、經濟、思想准備,大革命時期建立起來的獨立行政法院制度直接標志著法國行政法的產生,並使以法國為代表的大陸法系之行政法院模式與英美法系之普通法院模式形成鮮明對比。正是伴隨著法國資產階級革命出現的法治國思想和獨立行政法院制度的發展,在法國逐步產生和形成了行政法治原則和均衡原則,這兩個原則被認為是法國行政法的基本原則。所謂行政法治原則,即政府行政活動必須遵守法律;法律規定行政機關的組織、許可權、手段、方式和違法的後果。行政法治,作為法國行政法的基本原則,包含3項內容:第一,行政行為必須有法律依據。第二,行政行為必須符合法律。第三,行政機關必須以自己的行為來保證法律的實施。[1]
在法國,均衡原則(The Principle of Proportionality)是作為控制行政自由裁量權而出現的,它是「二戰」後,法國行政法院對具體行政行為的監督逐漸強化的產物。但是,「均衡性」作為行政法院對於行政機關的具體行政行為進行司法監督或審查的原則,其含義目前仍沒有一致的解釋。大體說來,它是行政法院在行政機關具有自由裁量權或其他特殊情況下,在無法依據法律條文或其他原則對行政行為進行裁決的情況下,監督、審查、決定是否撤銷一定行政行為的法律手段。它根據具體情況審查行政行為是否合理、行政決定是否適度,審查事實與法律適用是否一致。其根本要求是「合理均衡」。[2]
(二)德國:依法行政、比例與信賴保護原則
德國與法國並稱為現代大陸法系的兩大脊樑。法國在大陸法系中以民法的貢獻最大,同時亦被譽為行政法的母國。但在公法學、特別是行政法學領域,後來居上的德國也形成了現代世界行政法體系中一股不可忽視的力量,對各國行政法影響極大。[3]在德國,對行政法及其基本原則產生最重要影響的因素是法治國思想。法治國的思想發軔於德國,法治國理念孕育著依法行政原則。而且隨著法治國思想在德國從形式意義法治原則到現代實質意義法治原則的發展變遷,行政法基本原則也在法治主義由機械走向機動,行政權由消極走向積極的歷史背景下逐步發展並完善,即由作為形式主義的依法行政原則過渡到實質主義的比例、信賴保護原則。
依法行政原則是法治國成立的最基本要素,其涵義是指行政活動必須接受議會法律的規制,必須置於法院的司法控制之下;行政活動違法的,必須追究行政機關的法律責任。對依法行政原則的具體內容,不同學者有不同的分析。德國行政法學創始人奧托。麥耶爾(Otto Mayer)認為,依法行政原則包括以下三項原則:第一,法律的規范創造力原則,即行政機關所制定的行政法規范是法律創造的;第二,法律優位原則,即法律對行政具有支配性地位,行政作用不得與法律相抵觸;第三,法律保留原則,即一切行政作用雖非必須全部從屬於法律,但基本權利的限制必須由法律規定。 [4]多數學者則認為依法行政原則包括兩項內容,即法律優位原則和法律保留原則(principle of law reservation)。 [5]
比例原則,又稱為均衡原則[6]或平衡原則[7],是實質意義法治國原則的典範。它不但為現代條件下的干預行政提供了新的規范形式,而且有普遍的適用性。在行政法上,無論是制定普遍性規則的行政活動還是傳統的行政行為,都應當接受該項原則的規范和制約,並以此判斷它的合法性。[8]奧托。麥耶爾曾將比例原則譽為行政法中的「皇冠原則」。台灣學者陳新民教授認為,比例原則是拘束行政權力違法最有效的原則,其在行政法中的角色如同「誠信原則」在民法中的角色一樣,二者均可稱為相應部門法中的「帝王條款」。[9]一般認為比例原則是一個具有憲法位階的法律原則,它濫觴於19世紀警察國家時期,淵源於「法治國家理念及基本人權之本質」,通過聯邦憲法法院的判決逐步成為限制行政權的有效手段。它具體包括三個子原則: 第一,行政措施對目的的適應性原則。即所採取的國家措施(普遍的或個案的)適應於它所追求的或者法律所規定的目的,不得偏離。第二,最小干預可能的必要性原則。如果以國家措施干預公民自由為實現公共利益所不可缺少,那麼這種干預應當是最低限度的。公共權力對公民一般自由權利的干預,只應當發生於維護公共利益所必需的程度上。出於基本權利的性質,個人對於公共權力不必要的干預可以提出異議進行抵抗。第三,禁止過分的適當性原則。它的基本意思是干預自由的國家措施對當事人來說是不過分的,對國家所追求的目標來說是適當的,又稱為狹義的比例原則。質而言之,比例原則要求行政目的與行政手段相適應、成比例,要求行政措施符合行政目的且為侵害最小之行政措施。[10]
信賴保護原則是二戰後在德國發展成功的又一項行政法原則。其涵義是指:基於維護法律秩序的安定性和保護社會成員正當權益的考慮,當社會成員對行政過程中某些因素的不變性形成合理信賴,並且這種信賴值得保護時,行政主體不得變動上述因素,或在變動上述因素後必須合理補償社會成員的信賴損失。該原則的核心思想即維護法律秩序的安定性,保護社會成員的正當權益。[11] 「保護人民權利,首重法律秩序之安定。」[12]但是,在行政過程中卻處處隱藏著不安定因素,如行政法規范必須隨著社會的發展不斷作出修正,行政行為因違法或不合適宜也需要加以撤銷或廢止而發生變動等。為不使社會成員因信賴上述因素的安定性而遭受損害,有必要對其正當權益設置一道屏障。信賴保護原則正是對這一現實需要的制度回應。當然,信賴保護原則的適用是有條件的,且因信賴對象的差異而存在操作上的差別。概括而言,其適用條件是行政過程中某些因素的不變性值得信賴,且這種信賴值得保護。
二 普通法系-以英、美為代表的分析
(一)英國:越權無效、合理與程序公正原則
英國是普通法系的典型國家。與大陸法系「公法模式」的行政法相比,英國沒有劃分公私法的傳統,政府和公民之間的關系與公民個人相互之間的關系,原則上受同一法律-「普通法」的調整和同一法院-「普通法院」的管轄。雖然現代意義的行政法理念與制度在英國開始於17世紀下半葉,但直到現在,其外在形式仍然主要採用過去普通法的一套規則和形式。[13]普通法傳統中的「法的統治」 (Rule of Law)原理、「自然正義原則」(the Doctrine of Natural Justice)等對英國行政法一直起著支配的作用,並由此形成英國行政法上的越權無效原則、合理性原則與自然公正(程序公正)原則等三項基本原則。
所謂「法的統治」,又稱「法治原則」,根據英國著名學者戴西(A.V.Dicey)的解釋,其涵義即「英國人依法,而且只依法進行統治」。[14]「法的統治」這種理論與19世紀的自由主義政治理論相結合,作為英國憲法的基本原理之一得到確立,與「議會主權」原則在近代英國憲法中同時占據了穩固的地位。[15]所謂「議會主權」的原則是議會制定法處於英國法的頂點,不存在優越於它的法律,而且也不可能有審查它的機關。它是17世紀英國資產階級憲法斗爭勝利的結果,亦被戴雪稱為英國憲法的重要原則。「在行政法上,議會主權原則與法治原則同樣重要,共同構成行政法的基礎,並由此產生行政法的一個中心原則」,[16]這就是「越權無效」原則。因為根據法治原則,政府行使權力的所有行為,即所有影響他人法律權利、義務和自由的行為都必須說明它的嚴格的法律依據,受到影響的人都可以訴諸法院。根據議會主權原則,議會制定的法律為最高法律,法院必須無條件地適用議會所通過的一切法律,不能審查議會所通過的法律是否合法。因此,行政機關的行為如果在法律規定的許可權范圍以內時,法院就無權過問。也就是說,英國法院對於行政訴訟的管轄權,只在行政機關行為超越其法律許可權時才發生。法院通過判例由此發展了著名的「越權無效」原則。英國著名行政法學家威廉。韋德指出:「公共當局不應越權,這一簡單的命題可以恰當地稱之為行政法的核心原則。」[17]這個核心原則是英國法治原則和議會主權原則的直接後果。
當然,在戴雪的法治觀中還包含著另外一層意思,就是認為行政法是保護官吏特權的法國制度,和英國憲政傳統、法治國情即法律平等主義或普通法統治不相容,這使得行政法在英國長期沒有得到應有的重視。到了20世紀,由於資本主義社會經濟的發展,英國人的法治觀念開始發生變化,不僅承認了行政法,而且以新的法治觀念作為英國行政法的基礎。新的法治觀念一方面繼承了戴雪的法治觀,另一方面又有很大的發展。其中最突出之處是在控制行政自由裁量權方面,英國發展了合理性原則。對戴雪而言,法治與專制是天敵,而行政自由裁量權是權力專斷的集中體現,任何實質性的自由裁量權都是對自由的威脅,應當加以拒絕。戴雪這種將「專斷」(arbitrary)與「行政裁量」(discretionary)相提並論而加以全面排斥的法治觀,受到了現代英國著名憲法學家詹寧斯(W. Ivor Jenning)的猛烈抨擊。詹寧斯認為,在英國,「事實上,公共機構的確擁有廣泛的自由裁量權」,但「專斷」並不等於「廣泛的自由裁量權」,適應社會需求的廣泛的自由裁量權與同樣適應社會需求的法治並不沖突。[18]另一位英國著名的行政法大師威廉。韋德(William Wade)也持同樣的觀點。他認為,「過去,人民通常認為,廣泛的自由裁量權與法不相容,這是傳統的憲法原則。但是這種武斷的觀點在今天是不能接受的,確實它也並不含有什麼道理。法治所要求的並不是消除廣泛的自由裁量權,而是法律應當能夠控制它的行使。」[19]為了有效地控制自由裁量權,法院通過判例建立並發展了英國行政法上另一個重要的基本原則-合理原則。
同時,由於不受限制的行政自由裁量權的觀點被完全否決,英國自然法傳統中的自然正義原則也在行政法中獲得新生,並在廣泛的行政法領域中適用,從而形成英國行政法上的又一核心原則-程序公正原則。在英國,自然正義乃是自古即存在之概念,它起源於自然法的理念,經過長期的歷史發展而成為英國普通法上的一項基本原則。「在某種程度上,英格蘭普通法長期發展的過程,其實正是普通法院在自然法原則的導引下裁決案件、連續不斷地試圖追求自然正義的過程。」[20]在普通法的傳統中,自然正義是關於公正行使權力的「最低限度」(因而也是最「自然」的)的程序要求,其核心思想有二,一是公平聽證規則,即任何人或團體在行使權力可能使別人受到不利影響時必須聽取對方意見,每一個人都有為自己辯護和防衛的權利;二是避免偏私規則,即任何人不能成為自己案件的法官,也就是說某案件的裁決人不得對該案持有偏見和擁有利益。[21]自然正義原則最早只適用於司法或者准司法功能,或者說,在負有義務按照司法要求進行活動的情況下才可以適用該原則,而不能將此原則適用於純粹的行政功能。[22]但是,在長期的司法審判過程中,「通過闡發自然正義原則,法院設計了一套公平行政程序法典」,[23]從而使這些原則不僅適用於法院和行政裁判所的司法權,同樣也適用於行政權,要求行政機關在行使權力時也要保持最低限度的程序公正。尤其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由於司法熱衷於通過限制行政權力的干預來保護個人的司法能動主義被認為有悖於公共利益,加上戰時的緊急狀態賦予行政機關許多不受自然正義約束的特權(privileges),行政自由裁量權成了戴雪意義上的真正的特權。司法沉默了,司法的自我節制(judicial self-restraint)顯示出對司法積極主義(judicial activism)的決定性勝利。[24]但是,1963年上議院在處理「理奇訴鮑德溫」一案中,認為政府在作出解僱警察局長的決定之前,並沒有聽取被解僱人的個人意見,因此這種解僱決定是非法的。[26]這標志著司法政策的重大變遷,表明自然正義重新受到重視並擴展地應用於一切影響個人權利或合法預期(legitimate expectations)的決定中。[27]「里奇訴鮑德溫案」為自然正義注入了新的活力,也為英國行政法在傳統的根基上的復興帶了個頭。「不久法院作出了一系列判決,使行政法恢復了元氣並重新建立了與過去的聯系。自然正義原則獲得了適當的適用,它給行政正當程序規則提供了廣闊的基礎。」[28]
從上面的分析可見,越權無效原則、合理性原則與自然公正(程序公正)原則已構成英國行政法的三項基本原則。其中,越權無效原則是英國行政法的核心原則,但在英國,越權原則的具體內容並沒有制定法的明確規定,因而在理論上存在著廣泛爭論。根據英國法院判例的發展,越權理由主要有三類:一是違反自然公正原則;二是程序上越權;三是實質上越權。實質又包括四種情況:一是超越管轄權的范圍;二是不履行法定義務;三是權力濫用;四是記錄中所表現的法律錯誤。[29]由於近代以來,自然公正原則與作為約束權力濫用的合理性原則已發展成為一項單獨的行政法基本原則,因此,狹義上的越權無效原則並不涵蓋上述所有方面,它所約束的范圍只包括程序上的越權、超越管轄權的范圍、不履行法定義務和記錄中所表現的法律錯誤。即便如此,越權無效原則仍舊是一個涵蓋面廣泛的原則,只要不屬於自然公正原則與合理性原則約束的問題幾乎都可以用越權無效原則來約束。總之,在英國,如果說合理原則主要是實體法原則的話,那麼公正原則則主要是程序法原則,越權無效原則則既涉及實體也涉及程序;如果說越權無效原則(狹義)要求行政權的行使不得超越議會法明確規定的條件,是一種授權法原則的話,那麼合理原則和公正原則則主要是一種普通法原則。從這個角度,英國的這三項原則是平行的。當然,廣義的越權無效原則包含著合理原則和公正原則,後兩者實際上是要求行政權的行使不得超越議會立法所隱含的條件。從這個角度,合理原則和公正原則又只是越權無效原則這一總原則的分支部分或補充原則。這就是英國以上三項原則之間的關系。
(二)美國:正當程序與行政公開原則
美國法的基礎是英國普通法,兩國同屬普通法系國家,其行政法理論和制度有諸多相似之處,尤其是在自由資本主義時期,美英行政法幾乎完全一致。直到19世紀末,為了解決工業迅速發展而引起的一系列社會經濟問題,美國建立了獨立管制機構(Independent Regulation Agency),標志著美國行政法開始形成自己的特色。[30]1946年根據美國憲法的「正當法律程序」條款而制定的《聯邦行政程序法》,從行政程序和司法程序上對龐大的行政權加以控制,從而使美國行政法得以迅猛發展。在這一發展過程中,作為美國憲法原則的「正當法律程序」(Due Process of Law)對行政法的影響最大,它直接形成了美國行政法上的「正當法律程序」原則,即行政性正當程序原則,並經進一步發展而形成美國行政法上另一基本原則即行政公開原則。
正當法律程序原則在美國憲法中的確立,先是在紐約州1787年「人權法案」中得到發展,然後才被吸收到聯邦憲法修正案中,並通過美國最高法院的判例得以發揚光大。根據美國法院的解釋,憲法規定的正當法律程序具有兩方面的意義:其一,正當法律程序是一個程序法的規則,稱為程序上的正當法律程序。這種意義的正當法律程序要求要求一切權力的行使,在剝奪私人的生命、自由或財產時,必須聽取當事人的意見,當事人具有要求聽證的權利。其二,正當法律程序是一個實體法的概念,稱為實質性正當法律程序。這種意義的正當法律程序要求議會所制定的法律必須符合公平與正義。如果議會制定的法律剝奪個人的生命、自由或財產不符合公平與正義的標准時,法院將宣告這個法律無效。[31]在正當法律程序的適用范圍上,自19世紀末,隨著工業革命的發展和行政權的擴展,美國憲法第5條、第14條修正案所確立的正當法律程序觀念開始向行政法領域滲透,逐步形成了行政性正當程序規范,從而使得正當法律程序的適用范圍呈爆炸性的擴張,而不再只適用於法院的訴訟程序。所謂行政性正當程序原則,即行政機關行使行政權力剝奪私人的生命、自由或財產時,必須聽取當事人的意見,當事人具有要求聽證的權利。它是作為美國憲法原則的「正當法律程序」在行政法領域中的具體運用,也是其向行政法領域的滲透與擴張。
行政公開是20世紀六、七十年代美國行政法發展的又一重要方向。這段時期,由於越戰失利、總統選舉舞弊及種族歧視擴大,公眾對行政機關越來越不滿,從而導致行政機關的威信降低,引起一系列的行政法的改革。1946年聯邦行政程序法在這段時期經過幾次修改,其主要的宗旨是實現行政公開。公眾認識到過去通過司法審查和行政程序來限制行政權,只能保障個人的權利免受行政機關的侵犯,而不能保證行政權的行使符合公共利益,也不能保證行政機關能為公眾提供更多的福利。因此,行政必須公開,由公眾直接參與對行政的監督,以補充程序限制和司法審查的不足。於是,國會於1966年修改1946年行政程序法中關於政府文件公開的決定,制定了《情報自由法》,規定除該法列舉的九項情況外,全部政府文件必須公開,任何人有權要求得到政府文件,行政機關不得拒絕;1976年制定《陽光下的政府法》,規定合議制機關的會議必須公開;1974年制定《隱私權法》,規定行政機關所保持的個人紀錄,有對本人公開的義務等。[32]行政公開作為一項重要的行政法基本原則的地位由此得以確立。所謂「行政公開是指個人或團體有權知悉並取得行政機關的檔案資料和其他信息而言,通常稱這種權利為了解權。」[33]當然,公眾享有了解權,有權知悉並取得政府掌握的檔案或信息,同時,法律也對公眾的了解權作了限制。《情報自由法》、《陽光下的政府法》和《隱私權法》分別就政府文件的公開、會議的公開和個人記錄的公開問題作了詳細規定,構成了美國行政公開制度之骨架。
三 兩大法系行政法基本原則之比較與對接
(一)行政法基本原則形成之共性規律
無疑,西方各國行政法的基本原則既存在著形式上的差異,又有著深層次的共性特徵。無論是差異,還是共性,均有其深刻的歷史根源和國情基礎。尤其是各國行政法基本原則的形成,均要符合各國國情,適應各國的法律傳統、民族傳統、政治體制及社會經濟情況。由於西方各國政治法律制度、歷史文化傳統等因素的差異,導致其行政法基本原則的歷史發展模式存在著較大不同。沒有最好的模式,只有最適合的模式。通過比較,我們也可以尋求出各國行政法基本原則形成過程中所體現出的一些共性特徵和規律。
1.法治國家與憲法精神
正如現代行政法發端於近代法治國思想一樣,作為規范行政權力之基本法律准則的行政法基本原則也是伴隨著近代法治國思想的發展而形成的。雖然法治國思想發軔於德國,但是「大自然迫使人類去解決的最大問題,就是建立一個普遍法治的公民社會」。[34]因此,法治作為人類社會發展的一種必然要求,已被西方各國不同程度地確立為本國基本的治國原則。盡管早期在德國所表現出的「法治國」(Rechtsstaat)思想與在英國表現出的「法的統治」 (Rule of Law)原理的確存在某些層面上的不同,但「就講求法治國家的基本目的乃在於保障人權與抑制政府的濫權,使得法成為規范國家生活的惟一準則,此是英、德兩國法治主義者所不爭的事實」。[35]
法治的要義在於對公權力的合理配置。在專制國家時代,公權力根本不受任何法律及司法的拘束,「在警察國家時代,國家公權力只服膺民法及受到民事審判的拘束,而法治國則更進一步,所有公權力都受到法律的拘束。」[36]發端於近代法治國思想的行政法,其任務就在於為行政權力的運作提供依據,使行政權力受到法律的拘束。隨著自由法治國家向社會法治國家的發展,近代形式意義法治原則到現代實質意義法治原則的變遷,法治原則已不僅僅是判斷權力運作合法性的准繩,而且也成為衡量權力運作正當性、公正性的重要根據。相應地,行政法的基本原則即行政必須服從法律的基本准則,也在此歷史背景下逐步發展並完善,成為衡量行政權力運作的合法性、正當性、公正性的基本准則。可以說,法治原則不僅孕育了行政法基本原則,而且推動了行政法基本原則的逐步發展並完善,因而始終是行政法基本原則形成過程中至關重要的因素。
法治國家的理念與原則又是通過憲法而確立的,它們反映到憲法之中而成為基本的憲法精神和原則,並發揮著規范國家權力運作之功效。作為「憲法的具體化」的行政法,其基本原則正是從體現民主法治國家精神和觀念的憲法原則中推導出來,後者是前者的直接依據。質言之,行政法基本原則是由憲法決定的,一個國家有什麼樣的憲法,就有什麼樣的行政法基本原則。如德國憲法所規定的法治國原則、議會民主原則和基本權利保護原則不僅決定著德國行政法上的依法行政原則,還要求行政活動符合比例原則,遵循信賴保護原則等。行政法治之所以是法國行政法的基本原則,是由法國憲法所確立的法治原則決定的。越權無效原則之所以是英國行政法的基本原則,也是由英國憲法所確立的法治原則與議會至上的憲政體制所決定的。作為美國憲法原則的「正當法律程序」則直接形成為美國行政法上的「正當法律程序」原則,即行政性正當程序原則。
憲法不僅決定著一個國家行政法基本原則的表現形式,而且決定著行政法基本原則的內容和精神。因此,雖然法治是各國行政法的共同目標,但其具體內容卻因各國憲政體制的不同而不同。如法律保留原則和法律優先原則是德國依法行政原則的內容,而不是英國越權無效原則的具體內容,盡管兩者都是現代法治國家政府行使權力時所普遍奉行的基本准則。
2.判例確認與理論加工
從方法論上看,西方國家行政法基本原則的形成還是一個判例確認與理論加工相結合的過程。無論在大陸法系國家還是在英美法系國家,其行政法都是一個基本的部門法,但多數國家卻尚未制定出一個像刑法典、民法典那樣的統一行政法典。這就決定著行政法基本原則無法通過行政法典的形式加以明確、統一的規定,而只能是通過其他的方法而形成。在西方國家,這種方法就是法官判例的確認,並輔之以理論的歸納、總結和加工。
在以判例法為主要法源的英美法系國家,行政法的基本原則主要通過法官的判例來確立,這是不言而喻的。例如,英國行政法上的程序正當原則和實體合理原則,就是在得到判例的最初確認,然後被後來的判例所反復援引、實踐後發展起來的。英國行政法學權威韋德在分析實體合理原則時,就述及了對該原則確立和形成具有重要影響的數十個判例。[37]作為英國行政法之核心原則的越權無效原則,雖然是一個制定法原則,但該原則所涉及的具體內容即越權的理由如「案卷表面錯誤」
❺ 法國行政法有什麼特點
法國抄行政法有這些特點:
1、設立獨立的行政法院用於處理行政訴訟。不像德國等國由普通法院受理。
2、法國行政法主要由判例構成。
3、行政訴訟一般適用行政法或公法的一般原理。
網上有一篇專門分析法國行政法的論文,裡面很詳細。
❻ 行政行為的主要特徵是什麼
行政行為及其特徵的再探討
作者:石東坡
〔中圖分類號〕d922.1 〔文獻標識碼〕a
國家通過憲法、組織法設立行政組織體制中的各級各類行政機關,並適應社會生活的需要以授權的方式創設其它的行政主體,就是為了對社會公共事務進行組織和管理,以實現國家職能,因此,行政主體的職權性活動控制著社會秩序和發展的方向,代表著國家權力存在的意義。在社會主義國家,行政主體的行為過程與領域又成為人民民主參與管理的實際渠道和重要范圍,體現著民主政治的實現程度。所以,在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新時期,運用法律手段對行政行為進行調整,保障依法行政,是行政法制建設的重要環節之一。本文僅就行政行為的幾個基本理論問題進行再探討。
一、行政行為的基本界定與構成要素
行政行為,概括地講,是指行政主體行使行政職權、進行行政管理的活動。在行政學上,「行政行為」(administrative behavior )就是行政管理,是美國學者赫伯特·a·西蒙(herbert·a·simon)首創的。藉此開拓了運用行為科學方法探討公共行政的決策、組織、執行機制及其效果,以促進行政效率的嶄新研究領域。所以「行政行為」既是行政管理活動的概括性范疇,又代表著行為主義在政治學、行政學中的應用。 在行政法學上, 「行政行為」(administrative act 或administrative action,19世紀末葉, 德國「行政法之父」奧特·邁耶確立了這一概念)[1] 則是強調行政主體的職權性活動應當接受法治主義的約束,應當由行政法律規范調整,具有一定的權利義務內容,能帶來法律關系產生、變更、消滅,也就是將行政管理作為行政主體實施的法律行為來對待,著重其法律效果。因此,盡管行政行為的客觀存在是同一的,但是行政法學不象行政學那樣著力揭示行政行為的活動規律,而是將其視為一個概括行政主體的各種具有法律意義的管理活動的范疇。確立行政行為的科學涵義和范圍,是運用法律手段調整行政管理活動,健全行政行為法的首要前提。
目前,對行政行為概念的理解尚無定論[2]。筆者認為, 行政行為是行政主體運用行政職權實施行政管理所作出的具有法律意義、產生法律效果的行為。對此應把握以下幾點:
第一,從主體上看,行政主體是行政行為的發出者。這是行政行為的主體要素。行政主體是指享有國家行政權力,能夠以自己的名義從事行政管理活動,並能獨立地承擔由此所產生的法律責任的組織。它包括行政機關和法律、法規授權的組織。行政主體的根本任務就是實現行政職能,為此國家才賦予其行政權力和相應的物質條件、人力資本,而行政行為無疑是行政主體表明其活動指向的主要行為。所以,行政主體必然做出行政行為,行政行為也只能由行政主體做出。至於行政主體是以直接的組織決議的方式做出還是通過公務員執行公務的公務行為的方式做出,或者委託其他組織做出,都不影響行政行為的性質。這樣,不具備行政主體資格的其它國家機關、社會組織或個人,由於不擔負行政職能、不具有行政職權,便不能做出行政行為。
第二,從根據上看,行政行為是行政主體行使行政職權的行為。這是行政行為的權力要素。判斷行政主體的全部活動中,哪些屬於行政行為,關鍵是看該行為是否以行政職權為依據。行政主體在存續期間,就是追求國家在相應法律、法規中確定的行政職能的實現,擔負起它的社會功能。例如,工商行政管理機關依法維護市場活動秩序;環境保護機關依法防治各種環境污染,實現社會經濟效益與環境效益相統一和可持續發展戰略。為此,進行職權性活動是行政主體的生命所在。與此同時,為了保證正常、順利地通過行政行為達到管理的目的,或者履行作為一個社會生活主體的普遍義務,行政主體又必須進行必要的非職權性活動。例如:招標采購辦公用品,或者組織進行衛生掃除、接受當地社會治安綜合治理檢查等等。這些不是行政行為,只對其起著保障、輔助的作用。
第三,從內容上看,行政行為是具有法律意義和產生法律效果的行為。這是行政行為的法律要素。行政行為是行政主體以行政職權為根據的行政管理行為,它不僅包含調節國家、集體和個人三者之間的利益關系格局,協調現實生活與經濟、社會發展規劃,實現一定的政治、經濟、文化要求等等的決策內容,而且包含計劃、組織、控制、執行、溝通等操作內容。同時,行政行為在行政法律規范調整下,必須符合所確定的行為模式的要求,否則應由行政主體承擔相應的法律責任。這表明,行政行為具有法律要素,但是對法律要素的含義眾說紛紜,莫衷一是。筆者認為,其含義應當是:(1 )行政行為的決策內容和操作內容應與行政法律規范中業已確定的行為模式,即行政主體的實體權利義務與程序權利義務相吻合;(2 )行政行為在實際行政領域中能夠引起行政相對人權利、義務的變化,即使之取得、喪失或變更權利,設定或免除、變更義務,這些行政行為的實際影響不只是一種事實,更主要的是表現為行政主體和行政相對人之間的行政法律關系;(3 )行政行為的法律效果是指行政行為在行政法律規范或行政法治原則的評價之下,表現出來的合法或違法、不當等實際法律後果,以及相應的法律責任;(4 )行政行為的實施可能引起新的法律實踐活動,如權力機關的質詢、上級行政機關的復議、司法機關接受公民以及法人或其他組織的控告等法制監督的活動。因此,那種將行政行為的法律意義僅僅局限於產生行政法律後果的觀點是不全面的[3]。
全面理解行政行為的法律要素有助於我們將行政行為和行政主體的事實行為、民事行為區別開來。行政主體的一些活動可能與其職權相關,但不產生法律效果,即屬於事實行為,例如氣象局的氣象資料分析預報、統計局的公布統計數字、司法局的法制宣傳教育活動以及有關部門開展的學習「邯鋼」模擬市場運算、成本否決法的典型示範活動等。這些與作為法律行為的行政行為不同,根本的一點就在於行政行為要實現的政府職能關繫到行政相對人的權益,從而在行政法律規范的前提下產生行政法律效果。當然,不產生行政法律效果的行政主體的活動,不是行政行為。而行政行為除產生行政法上的行政法律效果以外,還可能附帶產生其它法律效果,但後者從屬於前者。例如行政主體對民事糾紛的裁決,就又產生民事法律效果。
總之,主體要素、權力要素和法律要素必須同時具備,缺一不可,這是我們准確界定行政行為的基本標准。首先,有助於行政主體樹立正確的行政管理觀念。行政行為作為行政主體行使行政職權的法律行為,雖然以行政職權為根據,但是行政職權是行政主體在法定職務范圍內按照一定方式和程序對一定行政事務進行處理的權力,它除了一般權力、國家權力的特徵外,更主要的是有著法定性和義務性,所以在看待職權性活動時,行政主體不應僅僅注目於其強制性,而應當看到它們的法律意義,認識到行政行為所受到的法律調整和制約。因此,從構成上講,行政行為是行政職能、行政權力、行政法律通過行政主體的有機結合的活動表現,幾個要素缺一不可。其次,有助於行政相對人明確其行政法律地位。行政相對人對行政行為的法律意義的認識和評價,標志著對自身行政法律地位的認知,所以明確了行政行為的主體要素,有利於行政相對人確定自身權益受到影響的來源;明確了行政行為的權力要素,有利於行政相對人知道相應的遵守與服從義務;明確了行政行為的法律要素,有利於行政相對人尋求權利救濟的法律途徑。最後,有助於行政法制監督。完整的行政法治應在三個領域展開,即對行政主體的組織、編制和公務人員的法律規范,對行政行為的法律規范以及對行政責任及其追究的法律規范。而其中對行政行為的法律規范,是監督行政主體、追究其違法或不當行使職權的行政責任,進行行政法制監督活動的基本依據。只有立足於行政行為的界定,才能夠准確把握行政主體法律責任的活動來源和形態,開展行政復議和行政訴訟,這也有直接的實踐作用。
二、行政行為的實質特徵和形式特徵
界定行政行為是進一步分析其特徵的基本前提。所謂行政行為的特徵,是指行政行為和其他法律行為相比,主要是相對於立法行為、司法行為所具有的特殊性。概括起來有實質特徵和形式特徵兩個方面。對行政行為的形式特徵,認識較一致;而就行政行為的實質特徵而言,應當指行政行為因其職權、功能、目的所具備的特點,學術界較少論及,目前有兩種觀點:一種觀點認為,行政行為的特徵有單方面性、強制性和政策性;另一種是多數學者主張的觀點,認為行政行為的實質特徵就是其構成要素[4]。這兩種觀點均欠妥,亟待澄清, 為此筆者試作以下論述:
首先,公益性,是指在目的上行政行為是為了實現國家和社會公共利益。行政管理活動是一種以社會公共事務為對象的活動。在本質上,行政行為的過程中形成的行政法律關系,是國家、集體、個人三方利益相協調的關系,其中起主導作用的就是行政主體所代表的國家和社會公共利益。而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作為行政相對人,是因為他們的特殊利益在享有和取得的過程中涉及到社會公共利益、國家利益,才被納入到行政管理領域、成為社會公共事務的。相對人應當服從和遵守行政行為所確定的具體的行政法律義務,才能實現社會穩定、有序和協調發展。例如,要由公安機關針對公共娛樂場所的消防安全措施、設施進行審查,在確保公民娛樂、休息的權利和社會公共秩序與安全的條件下,才頒發《公共場所安全許可證》,准其開業。可見,公益性是行政行為的根本目標指向。
這里需要進一步明確的是:第一,公益性在內涵上包括社會公共利益和國家利益,二者是密切相關的,「政治統治到處都是以執行某種社會職能為基礎,而且政治統治只有在執行了它的這種社會職能時才持續下去。」但二者在不同的社會制度下又有顯著差異。第二,公益性具有價值上的終極性、優先性、協調性。行政行為以實現國家和社會公共利益為根本目標,要對國家、集體、個人利益統籌兼顧、合理安排,必須保證行政主體代表的社會公共利益,只有這樣才能體現人民群眾的長遠利益、根本利益。在利益沖突時要以此作為取捨的標准,例如緊急狀態的行政;同時也不能只顧國家利益而不顧乃至嚴重損害行政相對人的個人、局部利益。只有充分保障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的特殊利益、合法權益,充分調動一切積極因素和群眾的創造力,才能保證國家和社會利益的實現。第三,行政行為的公益性不僅要求在行政行為的主觀方面,即行政主體的意思表示中,不能以機關自身的本位觀念、小團體利益來代替以至侵蝕行政行為的公益性,例如不能為發獎金而濫施罰款,而且還要求公務人員在代錶行政主體做出行政行為時不能以權謀私,例如不能因人情而少收環境排污費。第四,行政行為的公益性是行政行為的內在合理性,又是由行政法律規范來予以保證和體現的,公益性與合法性是內容與形式、目的與手段的對立統一關系,不能割裂開來。第五,正因為行政行為的公益性才賦予行政主體以行政優益權,即它可以按自己單方面的意思表示就能構成行政法律關系,在行政行為被依法撤銷前可以推定其有效,並可先行執行;行政主體及公務人員在執行公務時,享有職務上的便利,並且要求行政相對人有協助的義務。公益性是行政主體行使優益權的惟一目的,行政優益權也只能用於公益目的,而不得以此作為個人權威和影響力,加以濫用。第六,為了確保行政行為的公益性,通過行政相對人的知情權、參與權和其它程序權利以及行政法制監督主體如權力機關、司法機關的監督權來對行政行為的過程、內容與結果加以控制。例如我國《行政訴訟法》第1條、第2條即規定為了「……保護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的合法權益,維護和監督行政機關依法行使職權」,才由公民提起行政訴訟,由人民法院進行具體行政行為的合法性審查。又如《行政處罰法》第1 條規定「……維護公共利益和社會秩序,保護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的合法權益……」
其次,執行性。與立法行為相比,行政行為具有鮮明的執行法律的功能。布勞克在其《法國行政辭典》中把行政定義為:「公共服務的總體,從事於政府意志的執行和普遍利益規劃的實施」[5]。同樣, 筆者也認為在法治國家中,行政行為在整個法治實現的機制中,起著將普遍的法律規范與變動不拘的社會生活聯系起來,實現法律所確定的社會秩序與社會目標,約束和引導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的活動符合整體社會要求,落實國家職能和法律所確定的權利與義務的作用。所以盧梭形象地說:「政府就是在臣民與主權者之間所建立的一個中間體。」[6]
行政行為的執行性應包含以下幾點:第一,執行性是行政行為作為實現法治的執行環節的功能的表現,表明行政主體職權活動的法律從屬性,要求行政主體依據相應行政法律規范的具體規定,處理社會公共事務,而不能單純地由行使權力、實現行政主體的單方面意志的本位角度出發。第二,執行性表明行政主體的受制約性,即行政主體在遵循法律的同時,受到權力機關重大決策以及司法審查的制約,只有這樣才構成完整的法律運行機制,並維護法制的統一。第三,執行性是行政行為的總體特徵,並不排斥行政主體在法律授權的前提下從事法律創制活動和糾紛裁決活動, 例如為了適應改革開放中及時進行制度創新的需要,1985年後,國務院根據全國人大常委會《關於授權國務院在經濟體制改革和對外開放方面可以制定暫行的規定或者條例的決定》,制定了一系列行政法規。第四,行政行為與司法機關的法律適用活動都是將具有普遍約束力的法律規范適用於特定的社會事務,但是行政行為的執行性表現得較主動、較經常並且較直接,多數情況下構成行政主體與行政相對人的雙向法律關系狀態,而司法審判活動則典型地呈現出被動性和司法主體與雙方當事人兩造對抗的三方法律關系狀態,特別是在刑事訴訟法、民事訴訟法修改之後的訴訟結構更是這樣。第五,緊急行政中執行性非常突出,但同樣不能因此忽視行政相對人的了解權等民主權利,行政主體不能以執行性對抗行政相對人要求告知理由和其它參與的權利。
再次,主動性。行政行為的主動性有以下幾層意思:第一,行政主體完全依照自己對行政法律規范的理解,按照自己對社會生活的分析和判斷,決定是否實施行政行為,實施何種行政行為,不受行政相對人的意志左右。第二,行政主體做出行政行為追求的是一種與自己的意思表示一致的管理效果,因此必須對行政行為的法律效果負責,不論是合法行為還是違法行為。第三,行政主體的主動性不排除行政行為採取不作為的方式、依申請的方式。所謂不作為,是指行為人以消極的、不做出一定的動作來對客體發生作用,例如拒不履行法定職責。這種方式同樣包含著行政主體的意思表示,也就是行政主體主觀判斷的一種表現。又如,演員向文化行政部門申請《演出許可證》時,是否頒發許可證,仍然由行政主體決定。行政相對人的申請並不必然引起行政主體實施相應的行為,可見行政主體的主動性側重強調行政行為的成立是以行政主體的意思表示為支配要素。第四,行政行為的主動性還表現在行政行為在大多數情況下創建新的法律關系,自由裁量因素比較大。例如經濟行政部門決定對我國汽車產業結構進行調整,即成就了其與某一汽車組裝企業之間的行政法律關系。第五,行政主體在做出行政行為時有可能片面強調主動性,從而違背了行政行為的公益性、執行性,由此造成一些違法或不當的行政行為,特別是濫用職權的行政行為。所以行政行為的主動性應當以行政主體正確的行政法律意識為主導。第六,行政行為的主動性不能錯誤地理解為行政相對人處於完全被動的地位。實際上,行政行為之所以具有主動性,是因為行政主體擔負的實現國家意志和政府職能的必然要求,而不是來自於國家權力的暴力強制,特別是在社會主義法治國家中,行政行為的主動性必須和行政相對人的積極參與、配合接受相適應,行政法律關系不是單純的、不對等的管理與被管理關系,而應當是管理、服務、監督相融合的法律關系。例如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享有批評、建議權,根據《行政處罰法》享有聽證權。在美國,當事人還有權對聽證中的事實爭論,提出自擬的裁定結論(美國《行政程序法》第557(c)項規定)[7]。
行政行為的主動性和司法行為的主動性有區別。因為立法者不可能為每一個特定案件都提供詳密的法律規范,所以司法行為必須能動地適用法律,也表現出一定的主動性、創造性,這一點與行政行為的主動性在完成社會管理職能、實現法治的作用上是一致的。但是,行政行為的主動性不象司法行為的主動性那樣僅針對個別案件,行政行為的主動性在缺少相應明確的法律規范的前提下,往往表現通過制定行政政策或具有普遍約束力的規范性文件的抽象行政行為來進行規范性調整,而司法行為只局限於個別性調整。再者,行政行為的主動性比較普遍,存在於各個部門行政領域,而司法行為的主動性通常反映在疑案審判中,在成文法國家僅表現為類推制度,在判例法國家才表現為一種能夠上升為法律原則或法律規范的「法官造法」機制。
最後,程序性。作為法律行為,行政行為必須遵守相應的程序法律規范,具有程序性。程序是指按照一定的次序、步驟作出決定的過程,行政程序是關於行政主體行使行政管理權的過程、步驟、方式和時限,反映了行政行為的形成和秩序,是行政行為的有機組成部分,行政程序法即是調整行政行為的程序部分的法律規范的總和。行政行為的程序性是任何一個行政行為都必須具備的,這不僅因為只有經過一定程序才能做出一定行為,而且對行政主體而言,行政行為必須具備行政程序才能成立,才能保障國家意志在行政主體的管理活動中得以體現,也才能產生法律意義。例如國務院制定行政法規應當按照《行政法規制定程序暫行辦法》進行;行政處罰行為應當按照《行政處罰法》規定的簡易程序、一般程序、聽證程序進行;土地行政部門查處土地違法案件應當按照《土地違法案件查處辦法》規定的受理、立案、調查、處理、送達、執行、查封、結案進行。需要指出的是,行政行為的成立,必然有一定的程序因素,但未必與行政程序法的規定相吻合。也正因如此,行政行為的程序性有相互關聯的兩層含義:第一,行政行為在客觀上實際都表現出一定的程序;但更主要的是,第二,行政行為應當體現出遵守法定行政程序,如果程序不合法,不僅影響行政相對人的合法權益,而且妨礙行政職權實現其社會功能,將在法律效果方面致使該行政行為被撤銷。
〔收稿日期〕1999—11—20
【參考文獻】
[1] 姜明安.外國行政法教程[m].北京:法律出版社,1993.106.
[2] 胡建淼.行政法教程[m].北京:法律出版社,1996.90.
[3] 羅豪才.行政法學[m].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6.126.
[4] 姜明安.行政法與行政訴訟[m].中國卓越出版公司,1990.238.
[5] 布勞克.法國行政辭典[a].[美]古德諾.政治與行政[m]. 北京:華夏出版社,1987.11.
[6] 法學教材編輯部.西方法律思想史資料選編[z].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83.287.
[7] 王名揚.美國行政法(上)[m].北京:中國法制出版社,1995.515.
❼ 德國的法律體系是什麼
大陸法系,要深來入了解去源買本書。這種東西不是一兩句話可以說清楚的。
要了解的這種東西的話,搜一下。如果搜不到,還是去圖書館或者書城看找一下吧。畢竟這種東西很專業,而且相對來說比較冷門,同樣也很復雜。
❽ 德國政體有什麼特點
1、美國政體:總統制共和制「聯邦制」是美國的國家結構,而不是政體。2、英國政體君主立憲制3、德國政體議會制共和制
❾ 行政法的中西方比較
本人認為,為了更好地比較中外行政法的歷史發展,應該首先了解各自的發展歷史,這是前提所在,然後再分別對中國行政法與大陸法系國家的和英美法系國家行政法的歷史發展進行比較。
一、新中國建立以前行政法的產生與發展
現代意義的行政法在中國產生於民國初期。1914年5月18日公布的《行政訴訟條例》,同年7月15日公布的《行政訴訟法》,是中國歷史上第一部行政訴訟法。1914年3月21日公布的《平政院編制令》,平政院具有行政法院的性質,行政審判權不屬於普通法院,而屬於平政院。1932年11月27日,國民黨政府頒布了《行政訴訟法》,1945年4月16日又頒布了《行政法院組織法》,這兩個法律規定,行政法院與普通法院分立,專門處理行政訴訟案件。它規定行政訴訟有三個步驟,當事人必須先向行政機關提出訴願和再訴願,不服的才能向行政法院提起訴訟。
二、新中國行政法的產生與發展
新中國行政法的發展經歷了以下四個階段:
1、行政法的初創階段(1949-1956年)。這是我國民主與法制建設的初創階段,沒有制定系統的行政法體系,甚至對行政法的認識也是有限的。
2、行政法的倒退與破壞階段(1957-1977年)。這一時期由於反右運動擴大化和」文化大革命」的爆發,行政法失去了生存的土壤,被破壞殆盡。
3、行政法的恢復階段(1978-1988年)。從十一屆三中全會,特別是82憲法開始,行政法進入了恢復階段。許多領域的行政法律規范相繼制定,初步結束了無法可依的局面。1982年頒布的《民事訴訟法(試行)》規定人民法院依照民事訴訟法審理行政案件,這一規定標志著中國行政訴訟制度誕生的。
4、行政法的發展階段(1989年-)。1989年頒布的《行政訴訟法》具有重大意義,確立了司法權對行政權的制約機制,給公民的合法權利以切實的保障,促進了行政機關依法行政的水平。近年來,行政機關和公民的法律意識有了極大的提高,權力機關和司法機關對行政權的監督機制發揮著越來越大的作用。中國正朝著「法治國」的目標艱難而穩步地前進著。
三、外國行政法的歷史發展
現在人們使用行政法這一概念是指現代意義上的行政法,是資產階級革命勝利的產物,是在資產階級民主與法制的理論基礎上產生和發展起來的。
一、大陸法系國家行政法的歷史發展
大陸法系的行政法產生較早,體系完善、理論發達。其特點主要是各國都有兩個法院系統,即普通法院和行政法院;都存在兩種法律規則,即公法和私法。法國行政法和德國行政法是其中的傑出代表。但是由於大陸法系各國的歷史不同,在行政法的產生和發展上也存在差異。
二、英美法系國家行政法的歷史發展
其特點主要是各國都沒有獨立的行政法院系統;普通法院在審理各種案件(包括行政案件)時,適用同一體系的法律規則。
1、英國行政法
在英國沒有明確的法律部門的劃分,所以早期的英國沒有明確的行政法概念。作為現代意義的行政法是17世紀下半葉開始出現的,它是資產階級革命和改革的產物。
2、美國行政法
美國行政法受英國行政法的影響產生較晚,美國行政法的產生是同政府積極干預經濟相聯系的,1887年成立的州際貿易委員會被認為是美國行政法的開始。從羅斯福「新政」開始,美國行政法迅速發展,1946年聯邦行政程序法的制定是美國行政法上劃時代的法律,該法以美國憲法中的正當法律程序為基礎,建立起准司法的行政程序。
四、歷史發展比較
外國行政法主要分為兩大法系行政法,即為大陸法系國家行政法和英美法系國家行政法。
1、中國行政法與大陸法系國家行政法
雖然中國屬於大陸法系國家,但中國行政法相對大陸法系其他國家的,特別是法國、德國的而言,起步較晚。從產生開始,中國的行政法就直接或間接的受到德國行政法的影響。
2、中國行政法與英美法系國家行政法
與英美法系國家相比,中國行政法研究則起步較早,重視程度也較高。中國現代意義的行政法產生於民國初期,而英美法系國家直到19世紀後半葉,其
學者們才開始注意行政法的功能並逐步建立了理論體系。在英國,作為一門科學,行政法研究真正受到重視是20世紀70年代以後的事情;美國行政法的發展是20世紀30年代以後。
從當代行政法的發展趨勢來看,中外行政法日趨融合。兩大法系互采之長,英美法系的行政法范圍向廣義演進,既包括程序法,又包括實體法,既包括內部行政法,又包括外部行政法。過去上訴法院把行政案件看作私法案件,由民事庭審理,現在,上訴法院專設了行政庭,審理行政案件。大陸法系行政法已經突破公法的范圍,在一些行政領域適用私法,在法德等國,行政私法已成為流行詞,公私法的界限日漸模糊。
參考文獻:
1、《行政法與行政訴訟法學》,應松年,法律出版社,2004年1月
2、《新編行政法學》,譚宗澤,重慶出版社,2001年。
參考資料:http://article.hongxiu.com/a/2006-10-23/1507300.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