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大刑事訴訟法是規定
『壹』 電大 刑事訴訟法 簡答 提起上述的主體有哪些
提起刑事上訴的主體: 被告人、自訴人和他們的法定代理人。
相關法律規定:
《刑事訴訟法》第二百一十六條 被告人、自訴人和他們的法定代理人,不服地方各級人民法院第一審的判決、裁定,有權用書狀或者口頭向上一級人民法院上訴。被告人的辯護人和近親屬,經被告人同意,可以提出上訴。
『貳』 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第六十五規定是什麼
1、《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第六十五條
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和公安機關對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可以取保候審:
(一) 可能判處管制、拘役或者獨立適用附加刑的;
(二) 可能判處有期徒刑以上刑罰,採取取保候審不致發生社會危險性的;
(三) 患有嚴重疾病、生活不能自理,懷孕或者正在哺乳自己嬰兒的婦女,採取取保候審不致發生社會危險性的;
(四) 羈押期限屆滿,案件尚未辦結,需要採取取保候審的。
取保候審由公安機關執行。
2、根據所描述,所犯的罪並不適合《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第六十五條。治安處罰的可能性比較大,也不排除構成刑事犯罪判刑的可能,判刑的話,應當在3年以下有期、管制、拘役。
拓展資料
1、有期徒刑是指判處六個月以上十五年以下的刑罰,拘役是只判處一個月以上六個月以下的刑期,管制中三個月以上二年以下(不限制自由),因此,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是指在三年以下六個月以上的刑期; 刑罰不會是十幾天幾天的,一般是一個月幾個月的,如果只是十幾天,那麼說明情節很輕,可以適用管制或免除處罰即可!
2、雖然法官對此有自由裁量權,但不是看法官的心情,判處刑罰得以事實為根據,以法律為准繩,根據犯罪的性質,情節,影響,社會危險性等具體情節是否從輕,減輕,免除來判處刑罰!
『叄』 刑訴法16條明文規定
《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第十六條,對於外國人犯罪應當追究刑事責回任的,適用本法的規答定;對於享有外交特權和豁免權的外國人犯罪應當追究刑事責任的,通過外交途徑解決。
本條共分為兩款。第一款是關於外國人犯罪應當追究刑事責任適用我國刑事訴訟法的規定。這是國家主權原則在刑事訴訟中的體現。這里所說的「外國人」,是指具有外國國籍、無國籍和國籍不明的人。「外國人犯罪」,是指外國人在我國領域內犯我國刑法規定的各種罪和在我國領域外對我們國家和公民實施的而按照刑法規定的最低刑為三年有期徒刑的犯罪。對於外國人犯罪應當追究刑事責任的,應由我國司法機關受理,依照我國刑事訴訟法規定的程序追究其刑事責任。
(3)電大刑事訴訟法是規定擴展閱讀:
關於對享有外交特權和豁免權的外國人犯罪如何處理的規定。其中規定的「外交特權和豁免權」,是指一個國家為了保證和便利駐在本國的外交代表、外交代表機關以及外交人員執行職務,而給予他們的一種特殊權利和待遇。
這是各國按照平等、相互尊重主權的原則,根據國際慣例和國際公約、協議和國家法律的有關規定,互相給予駐本國的外交代表和外交官的特殊權利。
『肆』 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第九十五條是什麼規定
《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第九十五條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被逮捕後,人民檢察院內仍應容當對羈押的必要性進行審查。對不需要繼續羈押的,應當建議予以釋放或者變更強制措施。有關機關應當在十日以內將處理情況通知人民檢察院。
(4)電大刑事訴訟法是規定擴展閱讀:
案例:
高檢:對逮捕後不需要繼續羈押的115560名犯罪嫌疑人 建議予以釋放或者變更強制措施
時間:2016-11-05
11月5日上午,最高人民檢察院檢察長曹建明在十二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二十四次會議上作《最高人民檢察院關於加強偵查監督維護司法公正情況的報告》。
曹建明在作專項報告時說,檢察機關認真履行羈押必要性審查職責,對逮捕後不需要繼續羈押的115560名犯罪嫌疑人,建議予以釋放或者變更強制措施,有關部門採納率為92.3%。
『伍』 《刑事訴訟法》第87條是怎麼規定的
你好,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第八十七條「人民檢察院認為公安機關對應當立案偵查的案件而不立案偵查的,或者被害人認為公安機關對應當立案偵查的案件而不立案偵查,向人民檢察院提出的,人民檢察院應當要求公安機關說明不立案的理由。人民檢察院認為公安機關不立案理由不能成立的,應當通知公安機關立案,公安機關接到通知後應當立案。」刑事立案監督是指人民檢察院對公安機關應當立案的案件沒有依法立案以及刑事立案活動是否合法所進行的法律監督。人民檢察院對公安機關的刑事立案進行監督,是法律賦予人民檢察院的重要職權之一。這一規定是人民檢察院依法對刑事訴訟實行法律監督的基本原則在立案階段的具體體現。所謂刑事立案監督的范圍,是指應當以哪些案件實施立案監督。刑事訴訟法對刑事立案監督范圍的規定主要有刑事訴訟法第87條和第18條第2款。在司法實踐中,對於刑事立案監督的范圍,分歧較大的是如何理解刑事訴訟法第87條規定的「公安機關應當立案偵查而不立案偵查」的案件。對該條應如何理解?除了通常所講的「有案不立」之外,是否還應包括其他案件?以罰代刑、以勞動教養代替刑罰的案件是否屬於刑事立案監督的范圍?共同犯罪案件中未追究刑事責任的犯罪嫌疑人是否適用刑事立案監督程序糾正?具體來講,「公安機關應立案偵查而不立案偵查」的案件,是指有下列情形之一,屬於公安機關管轄且符合刑事訴訟法規定的刑事立案條件,而公安機關不予偵查的案件:
一、公安機關接到報案或者發現犯罪事實、犯罪嫌疑人,沒有作出刑事立案決定的,這種情形屬於典型的有案不立。
二、公安機關以治安處罰案件立案或者處理。俗稱「以罰代刑」。在司法實踐中,這類案件較為普遍,原因在於公安機關沒有按照刑事案件立案,把應當追究刑事責任的人作為治安處罰的對象對待,這實際是放縱了犯罪。
三、公安機關刑事立案後轉治安處罰、勞動教養等行政處罰的。在司法實踐中,對於公安機關刑事立案後作治安處罰或者勞動教養處理的案件能否作為立案監督案件辦理,公安機關和檢察機關存有一定分歧。有的認為,案件已經作為刑事案件立案,檢察機關不能作為刑事立案監督案件進行監督,這種觀點是不妥的。因為,根據刑事訴訟法的規定,公安機關對符合刑事立案條件的案件立案後,應當進行偵查,發現不應對犯罪嫌疑人追究刑事責任的,應當撤銷案件。治安處罰和勞動教養是行政處罰的具體措施,公安機關刑事立案後又作治安處罰或者勞動教養處理的案件,其實質是把刑事案件作非刑事案件處理。因此,這類案件也屬於刑事立案監督的范圍。
如還有不清楚的或新情況再回復或聯系。祝維權成功。
縱橫法律網-黑龍江大公律師事務所大慶分所-張文東律師
『陸』 電大考試,民事訴訟與刑事訴訟有何區別
區別:
一是訴訟主體;
刑事訴訟法涉及公、檢、法等數家司法機關,當事人為自訴人、被害人、犯罪嫌疑人及被告人;而民訴法僅有人民法院一家訴訟主體,當事人有原告、被告及第三人。
二是訴訟原則;
刑事訴訟法的特有原則如:未經法院依法判決對任何人都不得確定為有罪、辯護、依法不予追究等的原則;不同於民事訴訟法特有的處分、調解、支持起訴等的原則。
三是證據制度;
兩大法在舉證責任的規定上各不相同,刑事訴訟法規定舉證責任在控方;民事訴訟法則規定「誰主張誰舉證」;
四是強制措施的種類不一;
五是訴訟程序復雜程度不同。
『柒』 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80條是什麼規定的
依據2018年最新修改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第八十條是關於逮捕犯罪嫌疑人的決定機關以及執行機關。
相關法條:
《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
第八十條 逮捕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必須經過人民檢察院批准或者人民法院決定,由公安機關執行。
(7)電大刑事訴訟法是規定擴展閱讀:
我國法律中關於逮捕的規定:
《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
第八十一條 對有證據證明有犯罪事實,可能判處徒刑以上刑罰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採取取保候審尚不足以防止發生下列社會危險性的,應當予以逮捕:
(一) 可能實施新的犯罪的;
(二) 有危害國家安全、公共安全或者社會秩序的現實危險的;
(三) 可能毀滅、偽造證據,干擾證人作證或者串供的;
(四) 可能對被害人、舉報人、控告人實施打擊報復的;
(五) 企圖自殺或者逃跑的。
批准或者決定逮捕,應當將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涉嫌犯罪的性質、情節,認罪認罰等情況,作為是否可能發生社會危險性的考慮因素。
對有證據證明有犯罪事實,可能判處十年有期徒刑以上刑罰的,或者有證據證明有犯罪事實,可能判處徒刑以上刑罰,曾經故意犯罪或者身份不明的,應當予以逮捕。
被取保候審、監視居住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違反取保候審、監視居住規定,情節嚴重的,
可以予以逮捕。
第八十二條 公安機關對於現行犯或者重大嫌疑分子,如果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可以先行拘留:
(一) 正在預備犯罪、實行犯罪或者在犯罪後即時被發覺的;
(二) 被害人或者在場親眼看見的人指認他犯罪的;
(三) 在身邊或者住處發現有犯罪證據的;
(四) 犯罪後企圖自殺、逃跑或者在逃的;
(五) 有毀滅、偽造證據或者串供可能的;
(六) 不講真實姓名、住址,身份不明的;
(七) 有流竄作案、多次作案、結伙作案重大嫌疑的。
『捌』 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第129條的規定是什麼內容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第一百二十九條規定對於死因不明的屍體,公安機關有權決定解剖,並且通知死者家屬到場。
根據《公安機關辦理刑事案件程序規定》第二百一十三條規定為了確定死因,經縣級以上公安機關負責人批准,可以解剖屍體,並且通知死者家屬到場,讓其在解剖屍體通知書上簽名。
死者家屬無正當理由拒不到場或者拒絕簽名的,偵查人員應當在解剖屍體通知書上註明。對身份不明的屍體,無法通知死者家屬的,應當在筆錄中註明。
第二百一十四條規定對已查明死因,沒有繼續保存必要的屍體,應當通知家屬領回處理,對於無法通知或者通知後家屬拒絕領回的,經縣級以上公安機關負責人批准,可以及時處理。
(8)電大刑事訴訟法是規定擴展閱讀:
案例:河南警方:解剖屍體未經家屬同意不實
河南安陽「8·19公交車殺人案」中17歲受害者耿晨的父親表示,警方在既沒通知家屬死訊,又未經家屬允許情況下將屍體解剖。對此,河南警方立即就此進行調查。27日,警方向人民網記者作出回應:整個屍檢過程不存在家屬全不知情的情況。
河南警方向人民網記者介紹了解剖屍體前後的詳細情況:「8.19」公交車持刀殺人案案發後,一名受害者在安陽縣第二人民醫院急救室因傷過重去世,警方隨後查明死者名叫耿晨,男,安陽縣呂村鎮奇務村人。安陽警方立即安排將耿晨屍體運至安陽市公安局屍體解剖室。
8月19日21時許,死者耿晨部分親屬趕至解剖室。 19日22時許,法醫正在察看屍表時,死者耿晨親屬涌進解剖室,後經勸解,其家屬於20日凌晨1 時左右,自行離開解剖室。
20日9時30分許,河南省公安廳刑科所法醫室帶領兄弟市局法醫和安陽市局法醫一道組織開展屍體檢驗工作。在解剖屍體前,法醫召集死者耿晨親屬談話,當時親屬中有人提出能否不解剖,警方耐心解釋,指出因案件偵查需要,必須解剖屍體。
當耿晨屍體從冰櫃中抬出,運往解剖台時,其親屬又一擁而上,屍體運送受到影響。這時,警方召集耿晨親屬再次談話,講明了解剖屍體的必要性,要求其親屬配合,並告知可以選2名心理素質好的親屬留在解剖室。
其親屬沒再表示異議,又有多人幫助將屍體搬運到解剖台上。屍檢過程中,死者的兩、三名親屬始終在解剖台旁,直至屍檢結束。警方表示,在整個屍檢過程中,不存在所謂的「在死者( 耿晨) 家屬毫不知情的情況下,把死者解剖了」這一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