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行政法規規定負有
A. 法律、行政法規規定的其他情形有哪些
因為現實生活中案情復雜多變,法律不可能一一作出規定,這屬於兜底條款,屬於立法技巧!便於以後出現新情況時出台新規定!
B. 行政法律法規有哪些
行政法規的立法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第八十九條 第一款明確規定:作為最高國家行政機關,國務院可以「根據憲法和法律,規定行政措施,制定行政法規,發布決定和命令。」因此,制定行政法規是憲法賦予國務院的一項重要職權,也是國務院推進改革開放,組織經濟建設,實現國家管理職能的重要手段。
《中華人民共和國立法法》第九條本法第八條規定的事項尚未制定法律的,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有權作出決定,授權國務院可以根據實際需要,對其中的部分事項先制定行政法規,但是有關犯罪和刑罰、對公民政治權利的剝奪和限制人身自由的強制措施和處罰、司法制度等事項除外。
第五十六條國務院根據憲法和法律,制定行政法規。
行政法規可以就下列事項作出規定:
(一)為執行法律的規定需要制定行政法規的事項;
(二)憲法第八十九條規定的國務院行政管理職權的事項。
應當由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制定法律的事項,國務院根據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的授權決定先制定的行政法規,經過實踐檢驗,制定法律的條件成熟時,國務院應當及時提請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制定法律。
第五十七條行政法規由國務院組織起草。國務院有關部門認為需要制定行政法規的,應當向國務院報請立項。
第五十八條行政法規在起草過程中,應當廣泛聽取有關機關、組織和公民的意見。聽取意見可以採取座談會、論證會、聽證會等多種形式。
第五十九條行政法規起草工作完成後,起草單位應當將草案及其說明、各方面對草案主要問題的不同意見和其他有關資料送國務院法制機構進行審查。國務院法制機構應當向國務院提出審查報告和草案修改稿,審查報告應當對草案主要問題作出說明。
第六十條行政法規的決定程序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組織法的有關規定辦理。
第六十一條行政法規由總理簽署國務院令公布。
最主要有:
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務員法
行政機關公務員處分條例
地方各級人民政府機構設置和編制管理條例
中華人民共和國立法法
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許可法
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處罰法
中華人民共和國治安管理處罰法
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復議法實施條例
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若干問題的解釋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行政訴訟證據若干問題的規定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賠償法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行政賠償案件若干問題的規定
上面是最基本、最主要的,還有很多.很多。詳細請進入「中央政府網」-法律法規-行政法規。
C. 「法律、行政法規規定的其他行政處罰」都有哪些
當下的中國,大量的法律和行政法規規定了大量的「其他行政處罰」。[2]「其他行政處罰」的數量自然遠大於「本行政處罰」的「存量」。據不完全統計[3],我國現行的法律和行政法規所規定到的其他行政處罰至少有下列這些形式:批評教育(《中華人民共和國義務教育法》第15條);通報批評(《中華人民共和國審計法》第41條);訓誡、禁閉(《中華人民共和國看守所條例》第36條);責令具結悔過(國務院《關於〈中華人民共和國集會遊行示威法實施條例〉的批復》第28條);取消資格或除名(《中華人民共和國職業病防治法》第74條);撤銷獎勵、追回獎金(《國家科學技術獎勵條例》第21條);停止或取消撫恤和優待(《軍人撫恤優待條例》第40條);收回(獎勵)證書、獎章和獎金(《教學成果獎勵條例》第15條);負全部責任(《道路交通事故處理辦法》第19-21條);規定期限內不得申領有關執照和證書(《中華人民共和國民用航空法》第205條);降低資質等級(《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築法》第66、67、68、69、71、73、74、76條);暫停其原產地證簽發權(《中華人民共和國出口貨物原產地規則》第10條);終身不予注冊(《建設工程質量管理條例》第72條);(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十年內)不得從事葯品生產、經營活動(《中華人民共和國葯品管理法》第76條);3年內不得再次參加教師資格考試(《教師資格條例》第20條);中標無效(《中華人民共和國反不正當競爭法》第27條);取消批准文件(《城市綠化條例》第29條);採取補救措施(《城市綠化條例》第26條);撤銷學位(《中華人民共和國學位條例》第17-18條);撤銷登記(《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司法》第206條);取締(《中華人民共和國執業醫師法》第39條);關閉營業場所(國務院辦公廳《關於進一步加強互聯網上網服務營業場所管理的通知》第二部分);責令停止建設(《中華人民共和國城市規劃法》第40條);責令停止使用(《中華人民共和國計量法》第26條);責令停止開墾(《中華人民共和國草原法》第19條);停止招生或辦園(《幼兒園管理條例》第27條);排除妨礙(《中華人民共和國水法》第44條);公開更正(《中華人民共和國廣告法》第37、39、40條);責令搬遷、停業、關閉(《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雜訊污染防治法》第52條);責令補種盜伐株數10倍的樹木(《中華人民共和國森林法實施條例》第38、39、41條);繳納社會撫養費(《中華人民共和國人口與計劃生育法》第41條);徵收(超標)排污費(《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雜訊污染防治法》第16條);繳納土地閑置費和收回土地使用權(《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管理法》第37、58、65、78條);收回海域使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海域使用管理法》第43、46、48條);徵收滯報金(《中華人民共和國海關法》第24條);交納滯納金(《中華人民共和國耕地佔用稅暫行條例》第10、12條);罰息(《糧食收購條例》第15條);停止出售、銷毀、撤銷出版社登記(《法規匯編編輯出版管理規定》第13條);加收費用、停止供電(《電力供應與使用條例》第40條);限期出境、驅逐出境(《中華人民共和國外國人入境出境管理法》第30條);六個月以內不受理其出境、入境申請,縮短其停留期限,限期離境,或者遣送出境(《中國公民往來台灣地區管理辦法》第35、40條);勞動教養、強制治療(《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於嚴禁賣淫嫖娼的決定》);不批准出國(《國務院關於自費出國留學的暫行規定》第16條);等等。
D. 法律,行政法規規定負有()的單位和個人為納稅人
法律、行政法規規定負有納稅義務的單位和個人為納稅人。
納稅義務人是指稅法中規定的直接負有納稅義務的單位或個人。每種稅收都有各自的納稅人。納稅人究竟是誰,一般隨課稅對象的確定而確定。
納稅人亦稱納稅義務人、「課稅主體」,是稅法上規定的直接負有納稅義務的單位和個人。國家無論課征什麼稅,要由一定的納稅義務人來承擔,舍此就不成其為稅收,因此,納稅人是稅收制度構成的基本要素之一。
E. 法律,行政法規規定公開事項,應當 ( )
公開。
法律,復行政法規規定公開的事制項,是應當公開的。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保守國家秘密法》第四條 保守國家秘密的工作(以下簡稱保密工作),實行積極防範、突出重點、依法管理的方針,既確保國家秘密安全,又便利信息資源合理利用。法律、行政法規規定公開的事項,應當依法公開。
第二十九條 機關、單位公開發布信息以及對涉及國家秘密的工程、貨物、服務進行采購時,應當遵守保密規定。
(5)法律行政法規規定負有擴展閱讀:
中央國家機關、省級機關及其授權的機關、單位可以確定絕密級、機密級和秘密級國家秘密;設區的市、自治州一級的機關及其授權的機關、單位可以確定機密級和秘密級國家秘密。具體的定密許可權、授權范圍由國家保密行政管理部門規定。
機關、單位執行上級確定的國家秘密事項,需要定密的,根據所執行的國家秘密事項的密級確定。下級機關、單位認為本機關、本單位產生的有關定密事項屬於上級機關、單位的定密許可權,應當先行採取保密措施,並立即報請上級機關、單位確定;沒有上級機關、單位的,應當立即提請有相應定密許可權的業務主管部門或者保密行政管理部門確定。
F. 違反法律,行政法規的強制性規定有哪些
違反法律,行政法規的強制性規定有:《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第五十二條,合同無效的法定版情形權。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合同無效:
1、一方以欺詐、脅迫的手段訂立合同,損害國家利益;
2、惡意串通,損害國家、集體或者第三人利益;
3、以合法形式掩蓋非法目的;
4、損害社會公共利益;
5、違反法律、行政法規的強制性規定。
《合同法司法解釋(二)》第14條確認,這里所謂的「強制性規定」僅指效力性強制性規定。
(6)法律行政法規規定負有擴展閱讀
強制性規定一般以三種情況出現。
1、強制性規定本身直接規定了違法行為的效力。
2、強制性規定本身沒有直接明確規定違法行為的效力,但引致或結合其他法律條文,其他法律條文明確規定了該違法行為效力。
3、強制性規定本身沒有直接明確規定違法行為的效力,也沒有引致到其他具體的法律條文中,更沒有其他法律條文對其效力予以明確規定。
G. 法律,行政法規規定的其他情形有哪些
法規法規條文中規定的其他情形包括以下兩存在含義:一、其他情形是法專律制定的兜底條款,是以後屬修改或制定新的具體情形的依據,是立法的一種技術手段;二、條文中的其他情況,還可能指本法中的相關規定在其他法律法規中有具體規定,相對於本法屬於特別規定。
H. 法律,行政法規規定的其他行政處罰有哪些
一、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處罰法》第八條的規定,行政處罰的種類有:
(一)警告;
(二)罰款;
(三)沒收違法所得、沒收非法財物;
(四)責令停產停業;
(五)暫扣或者吊銷許可證、暫扣或者吊銷執照;
(六)行政拘留;
(七)法律、行政法規規定的其他行政處罰。
二、根據《行政處罰法》和其他法律、法規的規定,中國的行政處罰可以分為以下幾種:
(一)人身罰
人身罰也稱自由罰,是指特定行政主體限制和剝奪違法行為人的人身自由的行政處罰。這是最嚴厲的行政處罰。人身罰主要是指行政拘留和勞動教養。
1.行政拘留。也稱治安拘留,是特定的行政主體依法對違反行政法律規范的公民,在短期內剝奪或限制其人身自由的行政處罰。
2.勞動教養。是指行政機關對違法或有輕微犯罪行為,尚不夠刑事處罰且又具有勞動能力的人所實施的一種處罰改造措施。
2013年11月15日公布的《中共中央關於全面深化改革若乾重大問題的決定》提出,廢止勞動教養制度。
2013年12月28日全國人大常委會通過了關於廢止有關勞動教養法律規定的決定,這意味著已實施50多年的勞教制度被依法廢止。決定規定,勞教廢止前依法作出的勞教決定有效;勞教廢止後,對正在被依法執行勞動教養的人員,解除勞動教養,剩餘期限不再執行。
2013年12月底,北京市所有勞教所均已摘牌,所有勞教人員也均已被釋放。
(二)行為罰
行為罰又稱能力罰,是指行政主體限制或剝奪違法行為人特定的行為能力的制裁形式。它是僅次於人身罰的一種較為嚴厲的行政處罰措施。
1.責令停產、停業。這是行政主體對從事生產經營者所實施的違法行為而給予的行政處罰措施。它直接剝奪生產經營者進行生產經營活動的權利。只適用於違法行為嚴重的行政相對方。
2.暫扣或者吊銷許可證和營業執照。這是指行政主體依法收回或暫時扣留違法者已經獲得的從事某種活動的權利或資格的證書。目的在於取消或暫時中止被處罰人的一定資格、剝奪或限制某種特許的權利。
(三)財產罰
財產罰是指行政主體依法對違法行為人給予的剝奪財產權的處罰形式。它是運用最廣泛的一種行政處罰。
1.罰款。指行政主體強制違法者承擔一定金錢給付義務,要求違法者在一定期限內交納一定數量貨幣的處罰。
2.沒收財物(沒收違法所得、沒收非法財物等)。是指行政主體依法將違法行為人的部分或全部違法所得、非法財物包括違禁品或實施違法行為的工具收歸國有的處罰方式。
(四)申誡罰
申誡罰又稱精神罰、聲譽罰,是指行政主體對違反行政法律規范的公民、法人或其他組織的譴責和警戒。它是對違法者的名譽、榮譽、信譽或精神上的利益造成一定損害的處罰方式。
1.警告。指行政主體對違法者提出告誡或譴責。
2.通報批評。是對違法者在榮譽上或信譽上的懲戒措施。通報批評必須以書面形式作出,並在一定范圍內公開。
警告,罰款,沒收違法所得和沒收非法財物,責令停產停業,暫扣或吊銷許可證、執照,拘留。昆明刑事辯護律師網頁鏈接
I. 違反法律行政法規的強制性規定有哪些
要包括內容上違法,也包括形式上違法。還有違法強行性規定,合同效力才無效等等。
J. 法律,法規,行政規章規定有什麼區別
1、范圍不同法律法規、行政法規和部門規章這三個的范圍不一樣,法律法規范內圍最大,包含了行政法規容以及部門規章,行政法規和部門規章是單獨的。2、制定人不同法律法規是全國人大及其常委會制定的,行政法規則是國務院制定,而部門規章是適用於國務院各部門、各委員會、審計署等這些部門自己發布的。3、適用對象不同法律法規適用於所有人,上至國家領導人,下至普通民眾;行政法規是為領導和管理國家各項行政工作制定的,不適用普通民眾;部門規章同樣不適用普通民眾,是國務院各部門、各委員會、審計署自己調整內部范圍內的行政管理關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