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事訴訟法關於方下落不明
Ⅰ 關於訴訟時被告下落不明的問題。 法院非得說必須出具下落不明證明才
法院的說法明顯不妥,根據《民事訴訟法》第九十二條規定,受送達人下落不明,或者用本節規定的其他方式無法送達的,公告送達。自發出公告之日起,經過六十日,即視為送達。
公告送達,應當在案卷中記明原因和經過。
同時,根據《最高人民法院關於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的解釋》第一百三十八條規定,公告送達可以在法院的公告欄和受送達人住所地張貼公告,也可以在報紙、信息網路等媒體上刊登公告,發出公告日期以最後張貼或者刊登的日期為准。對公告送達方式有特殊要求的,應當按要求的方式進行。公告期滿,即視為送達。
人民法院在受送達人住所地張貼公告的,應當採取拍照、錄像等方式記錄張貼過程。
公告送達,應當在案卷中記明原因和經過。
Ⅱ 夫妻一方下落不明(失蹤)怎麼起訴離婚
您好,可以有兩種方式。
1、直接起訴離婚。根據《最高人民法院關於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若干問題的意見》第一百五十一條規定:「夫妻一方下落不明,另一方起訴至人民法院,只要求離婚,不申請宣告下落不明人失蹤或死亡的案件,人民法院應當受理,對下落不明人用公告送達訴訟文書。」根據上述規定,法院對下落不明的人可以採取公告的方式送達訴訟文書。依據我國《民事訴訟法》第八十四條規定:「受送達人下落不明,或用本節規定的其他送達方式無法送達的,公告送達。自發出公告之日起,經過六十日,即視為送達。」
2、可以對下落不明人申請宣告失蹤或宣告死亡以達到解除婚姻關系的目的。根據我國《民法通則》第二十條規定:「公民下落不明滿二年的,利害關系人可以向人民法院申請宣告他為失蹤人。戰爭期間下落不明的,下落不明的時間從戰爭結束之日起計算。」人民法院依法受理宣告失蹤案件後,應當發出尋找下落不明人的公告,公告期為3個月,公告期滿仍無音訊的,人民法院做出宣告失蹤的判決。夫妻中的一方被宣告為失蹤人後,另一方再向人民法院提起離婚訴訟的,按照我國《婚姻法》第三十二條第四款規定:「一方被宣告失蹤,另一方提出離婚訴訟的,應准予離婚。」所以,對被宣告失蹤人提起的離婚訴訟,法院一般都准予離婚。
Ⅲ 到對方所在地起訴對方離婚的,但是由於對方下落不明對方法院為什麼把案子轉到原告法院
到被告方法院起訴是為了審理更方便,執行起來更容易,對方下落不明,特別是離婚案件主要是走法定程序情況下,轉到原告法院是為了減少原告訴訟成本和訴累,這是方便原告而為之的便民措施,是恰當的。
Ⅳ 離婚案件中被告方下落不明該怎麼辦
依據《民事訴訟法》的相關規定,一方提起離婚,只要被告下落不明,就可在原告所在地提起離婚之訴。但對於「被告下落不明」的界定,在具體案件的處理中,所採取的證明方式多種多樣,主要有以下幾種情形:
1、一方親戚或雙方親戚,包括父母所出具的書面證明材料;
2、原、被告所居住的村委會或居委會所出具的證明;
3、地方派出所出具的證明;被告單位出具的證明。對派出所和村(居)委會的證明,因基層組織與被告的居住、生活最為緊密,有能力獲知被告的去向,且無個人情感因素,對其證明的效力,可以相信。
Ⅳ 必須到庭的當事人下落不明怎麼處理
1、可以公告送達。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第八十四條規定:「受送達人下落不明,或者用本節規定的其他方式無法送達的,公告送達。自發出公告之日起,經過六十日,即視為送達。公告送達,應當在案卷中記明原因和經過。」 2、可以缺席判決。 民事訴訟法規定,被告經人民法院傳票傳喚,無正當理由拒不到庭的,人民法院可以缺席判決。 3、判決後如果對方一直不出現,在2年後你可以以利害關系人的身份向人民法院提起宣告對方失蹤的民事訴訟。在人民法院宣告對方失蹤後,你可以申請法院強制執行對方的財產管理人,獲取判決給你的財產。
Ⅵ 民訴法公告送達中的「下落不明」該如何認定
我國《民事訴訟法》第八十四條規定:「受送達人下落不明,或者用本節規定的其他方式無法送達的,公告送達。公告送達,應當在案卷中記明原因和經過。」公告送達制度在連接程序法與實體法、保障當事人行使訴訟權利方面起著重要作用。但在司法實踐中,人民法院採用公告送達時對「下落不明」的認定存在主觀隨意性大、缺乏嚴謹的操作規范等問題,嚴重損害了受送達人的訴訟權利。筆者統計,鄭州市檢察機關辦理的民事申訴案件中,因受送達人「下落不明」採取公告送達方式,從而缺席判決導致當事人申訴的案件逐年上升,2010年有6件,2011年至今有9件。為此,如何完善「下落不明」的相關規定顯得尤為迫切和必要。 目前,我國關於「下落不明」的法律規范,僅有《民法通則若干意見》中有所涉及:「下落不明」是指公民離開最後住所地沒有音訊的狀況。由於此規定較為籠統和粗略,實踐操作性較差,導致法官在公告送達時不知該如何認定受送達人系「下落不明」。在送達實踐中,法官有時僅憑一方當事人提供的受送達人地址和聯系方式,或以一兩次電話聯系不上受送達人,或以一兩封信件被退回即認定受送達人下落不明,繼而啟動公告送達程序。實踐證明,因下落不明而採用公告送達方式,受送達人到庭參加訴訟的概率幾乎為零,導致受送達人的訴訟權利被剝奪。 筆者認為,應從以下三個方面認定受送達人系「下落不明」: 一、「下落不明」的申請主體。由於一方當事人出於利己原則考量,他們往往想讓自己在訴訟中占據有利地位,表現在故意提供對方當事人虛假的錯誤的地址或聯系方式,使法院無法聯繫上受送達人而認定為下落不明,進而採用公告送達,導致缺席判決。為保障受送達人的合法權益,下落不明的事實一般應由當事人負舉證責任。民訴法規定的起訴條件就要求原告在起訴時,必須有明確的被告,應當提供被告確定無誤的送達地址或其他聯系方式。因此,對下落不明的事實應當由當事人負舉證責任,當事人因客觀原因無法調查取證的,可以申請人民法院調查收集相關證據。 二、「下落不明」的適用條件。由於目前我國沒有下落不明方面的詳備立法,我們可以借鑒較為成熟的宣告失蹤制度。即下落不明的適用條件是受送達人失去音訊達到一定期限(參照宣告失蹤規定三個月為宜),由當事人向受送達方住所地基層人民法院提出。申請書應當寫明受送達人下落不明的事實、時間和請求,並附有公民居住地的公安機關、居(村)委會或其所在單位出具的離開住所、不知下落、無法代收或轉交有關訴訟文書的證明;對法人進行公告的,應有工商行政管理部門或其行政主管部門出具無人經營、負責人不知下落、無法通過其他方法送達或轉交訴訟文書的證明。 三、「下落不明」的審查主體。應由人民法院審查受送達人是否系「下落不明」。建議採用形式審查和實質審查的方式。形式審查主要審查當事人提供的受送達人下落不明的書面證明材料是否符合下落不明的適用條件,證明材料除了內容外還應包含有關單位的公章、證明主體、落款日期三個方面;承辦法官在對當事人提交的證明材料進行形式審查之後,覺得有必要時亦可進行實質審查,主要是對受送達人的近親屬和鄰居進行調查詢問,以確定受送人是否真正系下落不明。另外,還必須在卷宗中將採用公告送達的原因和經過記載明確,用於顯示符合適用公告送達條件及適用公告送達方式的經過。
Ⅶ 離婚案件中被告方下落不明該怎麼辦
在日益增多的離婚案件中,被告下落不明情形的存在,使得法官無法與當事人接觸,也就難以判斷夫妻感情是否已經破裂,一旦處理不慎會導致矛盾更加突出。為更好地處理該類糾紛,筆者結合司法實踐,從訴訟流程上談談自己的看法。
一、管轄權的確定
依據《民事訴訟法》的相關規定,一方提起離婚,只要被告下落不明,就可在原告所在地提起離婚之訴。但對於
被告下落不明
的界定,法律既未規定相應的適用條件,也未規定確認下落不明
的部門,在具體案件的處理中,所採取的證明方式多種多樣,主要有以下幾種情形:一方親戚或雙方親戚,包括父母所出具的書面證明材料;原、被告所居住的村委會或居委會所出具的證明;地方派出所出具的證明;被告單位出具的證明。對於這些證明的採納,筆者認為不能一概而論。親戚及父母的證明因個人情感因素較多,容易存有私心,不宜採納;單位出具的證明,因單位與被告是工作關系,無法得知工作時間之外被告的去向,且被告可以選擇單位工作,對其證明也不宜採納;對派出所和村(居)委會的證明,因基層組織與被告的居住、生活最為緊密,有能力獲知被告的去向,且無個人情感因素,對其證明的效力,可以相信。因此,在立案審查階段,原告在所在地法院起訴離婚時,筆者建議必須要提供派出所或村(居)委會證明被告下落不明的材料才能受理。
二、應訴材料的送達
由於離婚案件的被告下落不明,正常採取的方式只有公告送達。但因婚姻案件的特殊性,筆者認為不能千篇一律地採取公告送達,應在公告送達之前,與被告的近親屬取得相應的聯系,如果在本地,可以上門談話;如果在外地,可以電話聯系,也可以郵寄送達。如果被告的近親屬知道原告提起離婚訴訟後,既不接受應訴材料,又不通知原告參加訴訟,應當立刻進行公告送達。
關於離婚案件公告送達的方式,通常採取的是當地張貼公告和報紙公告。筆者認為採取當地張貼公告比較適宜,理由是:一是當地知道被告下落的群眾,可以及時通知被告;二是原告的離婚訴訟可以在群眾中引起反響,法官可能接收到有利於被告的信息,有利於案件的公正判決;三是當地張貼公告能夠減少時間,減少程序,節省資源。但對於下落不明一方是外地人的,通過報紙公告和當地張貼公告相結合的方式進行,更有利於保護被告的權利。
三、案件的判決
《婚姻法》准予離婚所確定的原則是:夫妻感情確已破裂。筆者認為作為配偶的一方應當知道另一方的去向,如果不讓對方知道自己在何處,夫妻之間的各項義務也就無法履行,夫妻關系形同虛設,更談不上有何夫妻感情。故而該類案件只要能確定被告下落不明時間在一年以上,筆者建議應當准予離婚。如果下落不明的一方是外地人,經郵寄戶籍所在地亦無人接收的,應引起足夠的重視,因為戶籍登記中有很多空掛戶
,僅依據戶籍登記確定公告送達,很可能會導致當事人失去舉證的權利。因此對該類案件第一次訴訟,判決不準離婚為宜。
Ⅷ 如何理解民訴法八十四條中的「下落不明」
如何理解民訴法八十四條中的「下落不明」——
《民事訴訟法》第八十四條規定:受送達人下落不明,或者用本節規定的其他方式無法送達的,公告送達。
(一)「下落不明」是公告送達的前提和唯一條件
(二)「下落不明」是被告在某一時段或訴訟節點期間「去向不明」,而不是必然的「失蹤」。當然經過人民法院宣告失蹤,則必然為「下落不明」。但離婚案件,一方下落不明,無需卻要經過宣告失蹤這個前置程序。
(三)被告「下落不明」的舉證責任在於原告
需要強調的是不管原告提供被告下落不明的證據與否,法院下鄉調查被告的父母等證人的程序是不可缺少的。沒有這個程序,法官就不能認定被告下落不明。
(四)「下落不明」必須在被告不知去向至少兩年後才能認定。
(五)離婚案件中幾種下落不明的情形
第一種:原告舉出了被告所在單位、村委會、居委會的證明,但不知被告電話號碼;經人民法院調查被告的父母也是一問三不知(大多數情況下明知但不告訴法官)。人民法院就可認定被告的下落不明。
第二種:原告舉出了被告所在單位、村委會、居委會的證明,並知道被告的電話號碼;經法院調查被告的父母,也是一問三不知。
第三種:原告不能提供被告所在單位或村委會、居委會的證明,也不知被告的電話號碼,法官亦可根據當事人的申請調查被告的父母、單位領導、村主任等證人,以查明被告的下落,如仍然對被告信息一無所知,亦可認定被告下落不明。
第四種:原告不能提供被告所在單位或村委會、居委會的證明,也不知被告的電話號碼,被告的父母或亡或傻,或也下落不明。在這種情況下法官即使調查也無法獲得被告的基本信息,所以不能草率認定被告下落不明。
第五種:被告的戶口所在地、出生地為別省別縣,與本地原告結婚,戶口也沒有遷移,結婚生活時間較短,被告就不知去向。此種情況,讓原告提供證據確有困難;而法院調查,因路途遙遠,浪費時間和資源,實屬不易。這種情形怎麼辦?一般情況下,被告重新回到出生地的情形居多。人民法院可將案件移送被告出生地人民法院審理(根據民訴法管轄的規定)。
Ⅸ 被告下落不明或者不出庭怎麼辦
根據《民事訴訟法》第八十四條規定:受送達人下落不明,或者用本節規定的其他方式無法送達的,公告送達。自發出公告之日起,經過60日,即視為公告送達。公告送達,應當在卷宗中記明原因和經過。最高人民法院適用《民事訴訟法》若干問題的意見第88條:公告送達,可以在法院的公告欄、受送達人原住所地張貼公告,也可以在報紙上刊登公告;對公告方式有特殊要求的,應按要求的方式進行公告,公告期滿,即視為送達。因此,如果在起訴時被告下落不明,可以對被告適用公告送達,公告送達之後,如被告仍未出席法庭,法院可以缺席審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