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事訴訟法審判監督程序的解釋
A. 最高人民法院公布的《關於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審判監督程序若干問題的解釋》的內容是什麼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審判監督程序若干問題的解釋
為了保障當事人申請再審權利,規范審判監督程序,維護各方當事人的合法權益,根據2007年10月28日修正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結合審判實踐,對審判監督程序中適用法律的若干問題作出如下解釋:
第一條 當事人在民事訴訟法第一百八十四條規定的期限內,以民事訴訟法第一百七十九條所列明的再審事由,向原審人民法院的上一級人民法院申請再審的,上一級人民法院應當依法受理。
第二條 民事訴訟法第一百八十四條規定的申請再審期間不適用中止、中斷和延長的規定。
第三條 當事人申請再審,應當向人民法院提交再審申請書,並按照對方當事人人數提出副本。 人民法院應當審查再審申請書是否載明下列事項:
(一)申請再審人與對方當事人的姓名、住所及有效聯系方式等基本情況;法人或其他組織的名稱、住所和法定代表人或主要負責人的姓名、職務及有效聯系方式等基本情況;
(二)原審人民法院的名稱,原判決、裁定、調解文書案號;
(三)申請再審的法定情形及具體事實、理由;
(四)具體的再審請求。
第四條 當事人申請再審,應當向人民法院提交已經發生法律效力的判決書、裁定書、調解書,身份證明及相關證據材料。
第五條 案外人對原判決、裁定、調解書確定的執行標的物主張權利,且無法提起新的訴訟解決爭議的,可以在判決、裁定、調解書發生法律效力後二年內,或者自知道或應當知道利益被損害之日起三個月內,向作出原判決、裁定、調解書的人民法院的上一級人民法院申請再審。 在執行過程中,案外人對執行標的提出書面異議的,按照民事訴訟法第二百零四條的規定處理。
第六條 申請再審人提交的再審申請書或者其他材料不符合本解釋第三條、第四條的規定,或者有人身攻擊等內容,可能引起矛盾激化的,人民法院應當要求申請再審人補充或改正。
第七條 人民法院應當自收到符合條件的再審申請書等材料後五日內完成向申請再審人發送受理通知書等受理登記手續,並向對方當事人發送受理通知書及再審申請書副本。
第八條 人民法院受理再審申請後,應當組成合議庭予以審查。
第九條 人民法院對再審申請的審查,應當圍繞再審事由是否成立進行。
第十條 申請再審人提交下列證據之一的,人民法院可以認定為民事訴訟法第一百七十九條第一款第(一)項規定的「新的證據」: (一)原審庭審結束前已客觀存在庭審結束後新發現的證據;
(二)原審庭審結束前已經發現,但因客觀原因無法取得或在規定的期限內不能提供的證據;
(三)原審庭審結束後原作出鑒定結論、勘驗筆錄者重新鑒定、勘驗,推翻原結論的證據。 當事人在原審中提供的主要證據,原審未予質證、認證,但足以推翻原判決、裁定的,應當視為新的證據。
第十一條 對原判決、裁定的結果有實質影響、用以確定當事人主體資格、案件性質、具體權利義務和民事責任等主要內容所依據的事實,人民法院應當認定為民事訴訟法第一百七十九條第一款第(二)項規定的「基本事實」。
第十二條 民事訴訟法第一百七十九條第一款第(五)項規定的「對審理案件需要的證據」,是指人民法院認定案件基本事實所必須的證據。
第十三條 原判決、裁定適用法律、法規或司法解釋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人民法院應當認定為民事訴訟法第一百七十九條第一款第(六)項規定的「適用法律確有錯誤」:
(一)適用的法律與案件性質明顯不符的;
(二)確定民事責任明顯違背當事人約定或者法律規定的;
(三)適用已經失效或尚未施行的法律的;
(四)違反法律溯及力規定的;
(五)違反法律適用規則的;
(六)明顯違背立法本意的。
第十四條違反專屬管轄、專門管轄規定以及其他嚴重違法行使管轄權的,人民法院應當認定為民事訴訟法第一百七十九條第一款第(七)項規定的「管轄錯誤」。
第十五條 原審開庭過程中審判人員不允許當事人行使辯論權利,或者以不送達起訴狀副本或上訴狀副本等其他方式,致使當事人無法行使辯論權利的,人民法院應當認定為民事訴訟法第一百七十九條第一款第(十)項規定的「剝奪當事人辯論權利」。但依法缺席審理,依法徑行判決、裁定的除外。
第十六條 原判決、裁定對基本事實和案件性質的認定系根據其他法律文書作出,而上述其他法律文書被撤銷或變更的,人民法院可以認定為民事訴訟法第一百七十九條第一款第(十三)項規定的情形。
第十七條 民事訴訟法第一百七十九條第二款規定的「違反法定程序可能影響案件正確判決、裁定的情形」,是指除民事訴訟法第一百七十九條第一款第(四)項以及第(七)項至第(十二)項之外的其他違反法定程序,可能導致案件裁判結果錯誤的情形。
第十八條 民事訴訟法第一百七十九條第二款規定的「審判人員在審理該案件時有貪污受賄,徇私舞弊,枉法裁判行為」,是指該行為已經相關刑事法律文書或者紀律處分決定確認的情形。
第十九條 人民法院經審查再審申請書等材料,認為申請再審事由成立的,應當徑行裁定再審。 當事人申請再審超過民事訴訟法第一百八十四條規定的期限,或者超出民事訴訟法第一百七十九條所列明的再審事由范圍的,人民法院應當裁定駁回再審申請。
第二十條 人民法院認為僅審查再審申請書等材料難以作出裁定的,應當調閱原審卷宗予以審查。
第二十一條 人民法院可以根據案情需要決定是否詢問當事人。 以有新的證據足以推翻原判決、裁定為由申請再審的,人民法院應當詢問當事人。
第二十二條 在審查再審申請過程中,對方當事人也申請再審的,人民法院應當將其列為申請再審人,對其提出的再審申請一並審查。
第二十三條 申請再審人在案件審查期間申請撤回再審申請的,是否准許,由人民法院裁定。 申請再審人經傳票傳喚,無正當理由拒不接受詢問,可以裁定按撤回再審申請處理。
第二十四條 人民法院經審查認為申請再審事由不成立的,應當裁定駁回再審申請。 駁回再審申請的裁定一經送達,即發生法律效力。
第二十五條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人民法院可以裁定終結審查:
(一)申請再審人死亡或者終止,無權利義務承受人或者權利義務承受人聲明放棄再審申請的;
(二)在給付之訴中,負有給付義務的被申請人死亡或者終止,無可供執行的財產,也沒有應當承擔義務的人的;
(三)當事人達成執行和解協議且已履行完畢的,但當事人在執行和解協議中聲明不放棄申請再審權利的除外; (四)當事人之間的爭議可以另案解決的。
第二十六條 人民法院審查再審申請期間,人民檢察院對該案提出抗訴的,人民法院應依照民事訴訟法第一百八十八條的規定裁定再審。申請再審人提出的具體再審請求應納入審理范圍。
第二十七條 上一級人民法院經審查認為申請再審事由成立的,一般由本院提審。最高人民法院、高級人民法院也可以指定與原審人民法院同級的其他人民法院再審,或者指令原審人民法院再審。
第二十八條 上一級人民法院可以根據案件的影響程度以及案件參與人等情況,決定是否指定再審。需要指定再審的,應當考慮便利當事人行使訴訟權利以及便利人民法院審理等因素。 接受指定再審的人民法院,應當按照民事訴訟法第一百八十六條第一款規定的程序審理。
第二十九條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不得指令原審人民法院再審:
(一)原審人民法院對該案無管轄權的;
(二)審判人員在審理該案件時有貪污受賄,徇私舞弊,枉法裁判行為的;
(三)原判決、裁定系經原審人民法院審判委員會討論作出的;
(四)其他不宜指令原審人民法院再審的。
第三十條 當事人未申請再審、人民檢察院未抗訴的案件,人民法院發現原判決、裁定、調解協議有損害國家利益、社會公共利益等確有錯誤情形的,應當依照民事訴訟法第一百七十七條的規定提起再審。
第三十一條 人民法院應當依照民事訴訟法第一百八十六條的規定,按照第一審程序或者第二審程序審理再審案件。 人民法院審理再審案件應當開庭審理。但按照第二審程序審理的,雙方當事人已經其他方式充分表達意見,且書面同意不開庭審理的除外。
第三十二條 人民法院開庭審理再審案件,應分別不同情形進行:
(一)因當事人申請裁定再審的,先由申請再審人陳述再審請求及理由,後由被申請人答辯及其他原審當事人發表意見;
(二)因人民檢察院抗訴裁定再審的,先由抗訴機關宣讀抗訴書,再由申請抗訴的當事人陳述,後由被申請人答辯及其他原審當事人發表意見;
(三)人民法院依職權裁定再審的,當事人按照其在原審中的訴訟地位依次發表意見。
第三十三條 人民法院應當在具體的再審請求范圍內或在抗訴支持當事人請求的范圍內審理再審案件。當事人超出原審范圍增加、變更訴訟請求的,不屬於再審審理范圍。但涉及國家利益、社會公共利益,或者當事人在原審訴訟中已經依法要求增加、變更訴訟請求,原審未予審理且客觀上不能形成其他訴訟的除外。 經再審裁定撤銷原判決,發回重審後,當事人增加訴訟請求的,人民法院依照民事訴訟法第一百二十六條的規定處理。
第三十四條 申請再審人在再審期間撤回再審申請的,是否准許由人民法院裁定。裁定準許的,應終結再審程序。申請再審人經傳票傳喚,無正當理由拒不到庭的,或者未經法庭許可中途退庭的,可以裁定按自動撤回再審申請處理。 人民檢察院抗訴再審的案件,申請抗訴的當事人有前款規定的情形,且不損害國家利益、社會公共利益或第三人利益的,人民法院應當裁定終結再審程序;人民檢察院撤回抗訴的,應當准予。 終結再審程序的,恢復原判決的執行。
第三十五條 按照第一審程序審理再審案件時,一審原告申請撤回起訴的,是否准許由人民法院裁定。裁定準許的,應當同時裁定撤銷原判決、裁定、調解書。
第三十六條 當事人在再審審理中經調解達成協議的,人民法院應當製作調解書。調解書經各方當事人簽收後,即具有法律效力,原判決、裁定視為被撤銷。
第三十七條 人民法院經再審審理認為,原判決、裁定認定事實清楚、適用法律正確的,應予維持;原判決、裁定在認定事實、適用法律、闡述理由方面雖有瑕疵,但裁判結果正確的,人民法院應在再審判決、裁定中糾正上述瑕疵後予以維持。
第三十八條 人民法院按照第二審程序審理再審案件,發現原判決認定事實錯誤或者認定事實不清的,應當在查清事實後改判。但原審人民法院便於查清事實,化解糾紛的,可以裁定撤銷原判決,發回重審;原審程序遺漏必須參加訴訟的當事人且無法達成調解協議,以及其他違反法定程序不宜在再審程序中直接作出實體處理的,應當裁定撤銷原判決,發回重審。
第三十九條 新的證據證明原判決、裁定確有錯誤的,人民法院應予改判。 申請再審人或者申請抗訴的當事人提出新的證據致使再審改判,被申請人等當事人因申請再審人或者申請抗訴的當事人的過錯未能在原審程序中及時舉證,請求補償其增加的差旅、誤工等訴訟費用的,人民法院應當支持;請求賠償其由此擴大的直接損失,可以另行提起訴訟解決。
第四十條 人民法院以調解方式審結的案件裁定再審後,經審理發現申請再審人提出的調解違反自願原則的事由不成立,且調解協議的內容不違反法律強制性規定的,應當裁定駁回再審申請,並恢復原調解書的執行。
第四十一條 民事再審案件的當事人應為原審案件的當事人。原審案件當事人死亡或者終止的,其權利義務承受人可以申請再審並參加再審訴訟。
第四十二條 因案外人申請人民法院裁定再審的,人民法院經審理認為案外人應為必要的共同訴訟當事人,在按第一審程序再審時,應追加其為當事人,作出新的判決;在按第二審程序再審時,經調解不能達成協議的,應撤銷原判,發回重審,重審時應追加案外人為當事人。 案外人不是必要的共同訴訟當事人的,僅審理其對原判決提出異議部分的合法性,並應根據審理情況作出撤銷原判決相關判項或者駁回再審請求的判決;撤銷原判決相關判項的,應當告知案外人以及原審當事人可以提起新的訴訟解決相關爭議。
第四十三條 本院以前發布的司法解釋與本解釋不一致的,以本解釋為准。本解釋未作規定的,按照以前的規定執行。
B. 民事審判監督程序
民事審判監督程序,即民事再審程序,是指對已經發生法律效力的判決、裁定、調解書,人民法院認為確有錯誤,對案件再行審理的程序。
審判監督程序只是糾正生效裁判錯誤的法定程序,它不是案件審理的必經程序,也不是訴訟的獨立審級。審判監督程序的提起,只能是特定的機關和人員。有權提起再審的主體,或者是各級人民法院院長、上級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法院依法定的方式提起再審;或者是有審判監督權的人民檢察院提起抗訴;或者是當事人依照法定的條件申請再審。
C. 什麼是審判監督程序
審判監督程序,即再審程序,是指對已經發生法律效力的判決、裁定、調解書,人民法院認為確有錯誤,對案件再行審理的程序。
審判監督程序具有以下特點:
1、審判監督程序分為兩個階段,即再審的提起階段和再審的審理階段。再審的提起階段中,因為啟動主體的不同,提起再審的程序和條件也有明顯差別;再審的審理階段中,沒有獨立的訴訟程序,應根據原審的審級和再審法院的級別,分別適用一審普通程序或二審程序進行審理。
2、再審的提起只能由特定的機關和人員完成。
3、人民法院基於審判監督權提起再審以及人民檢察院基於檢察監督權提起抗訴,不受時間的限制;當事人申請再審,一般應當在判決、裁定發生法律效力後6個月內提出。
4、再審提起成功的標志,是人民法院作出再審裁定,審判監督程序自此進入再審審理的階段。在裁定提起再審的同時,一般應當裁定中止原裁判的執行。
5、審理再審的法院一般為提起再審的法院。在有些情況下,可以將案件交給原審人民法院進行再審審理或者交給與原審人民法院同級的其他人民法院進行再審審理。
6、再審的審理范圍受到當事人再審請求范圍或人民檢察院抗訴支持當事人請求范圍的限制。
(3)民事訴訟法審判監督程序的解釋擴展閱讀
對於按照審判監督程序再審的案件,原來是一審的按照一審程序進行,所作判決、裁定可以上訴、抗訴;若原來是二審生效,或者是上級法院提審,應當依照二審程序進行,所作判決、裁定是終審判決、裁定。
審理期限方面,對於所有再審案件,應當自作出提審、再審決定之日起三個月內審結,需要延長的不能超過六個月。
對於再審改判宣告無罪並依法享有申請國家賠償權利的當事人,法院宣判時應當告知其在判決發生法律效力後可以申請國家賠償。
D. 兩個關於刑訴的名詞解釋,急急急!!! 1.審判監督程序(刑事訴訟中的) 2.庭前准備
一、申訴的提出和受理及審查處理
1.申訴的主體:只能是當事人及其法定代理人、近親屬。
注意:申訴權人與上訴權人的范圍是不大相同的,如被害人沒有上訴權但有申訴權,近親屬只有在被告人同意的情況下才可以上訴(即近親屬沒有獨立的上訴權),但近親屬卻有獨立的申訴權,近親屬進行申訴時無需被告人的同意。
2.申訴的對象:必須是已經發生法律效力的判決、裁定。注意:對於已經生效的判決、裁定,當事人及其法定代理人、近親屬既可以向人民法院提出申訴,也可以向人民檢察院提出申訴。
3.申訴的時間
(1)人民法院對刑事案件的申訴人在刑罰執行完畢後2年內提出的申訴,應當受理。
(2)超過2年提出申訴,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應當受理:
①可能對原審被告人宣告無罪的;
②原審被告人在規定的期限內向人民法院提出申訴,人民法院未受理的;
③屬於疑難、復雜、重大案件的。
注意:在民事訴訟中,當事人申請再審的,應當在判決、裁定發生法律效力後2年內提出(《民事訴訟法》第182條);在行政訴訟中,當事人申請再審,應當在判決、裁定發生法律效力後2年內提出( 「 行政訴訟法解釋 」 第73條)。
4.申訴的效力
(1)申訴不能停止判決、裁定的執行,這是申訴與上訴的重要區別。
(2)申訴不能直接引起審判監督程序。
5.申訴的審查處理
(1)受理、審查申訴一般由作出發生法律效力的判決、裁定的人民法院進行。直接向上級人民法院申訴的,如果沒有經作出發生法律效力的判決、裁定的人民法院審查處理,上級人民法院可以交該人民法院審查,並告知申訴人;如果屬於案情疑難、復雜、重大的,或者已經由作出發生法律效力的判決、裁定的人民法院審查處理後仍堅持申訴的,上級人民法院可以直接受理、審查,下級人民法院也可以請求移送上一級人民法院審查處理。
(2)原審人民法院審查處理的申訴、上級人民法院直接處理的申訴和轉交下級人民法院審查處理的申訴,應當立申訴卷。
(3)第二審人民法院對不服本院維持第一審人民法院裁判的申訴,可以交由第一審人民法院審查。第一審人民法院審查後,應當寫出審查報告,提出處理意見,報第二審人民法院審定。
(4)對最高人民法院核准死刑的案件或者授權高級人民法院核准死刑案件的申訴,可以由原核準的人民法院直接處理,也可以交由原審人民法院審查。原審人民法院應當寫出審查報告,提出處理意見,逐級上報原核準的人民法院審定。
(5)人民法院受理申訴後,應當在3個月內作出決定,至遲不得超過6個月。經審查,認為有《刑事訴訟法》第204條規定的情形之一的,由院長提請審判委員會決定重新審判;對不符合《刑事訴訟法》第204條規定的申訴,應當說服申訴人撤回申訴;對仍然堅持申訴的,應當書面通知駁回。
(6)申訴人對駁回申訴不服的,可以向上一級人民法院申訴。上一級人民法院經審查認為申訴不符合《刑事訴訟法》第204條規定的,應當予以駁回。經兩級人民法院處理後又提出申訴的,如果沒有新的充分理由,人民法院可以不再受理。
6.申訴引發再審的情形
當事人及其法定代理人、近親屬的申訴符合下列情形之一的,人民法院應當重新審判:(1)有新的證據證明原判決、裁定認定的事實確有錯誤的;(2)據以定罪量刑的證據不確實、不充分或者證明案件事實的主要證據之間存在矛盾的;(3)原判決、裁定適用法律確有錯誤的;(4)審判人員在審理該案件的時候,有貪污受賄,徇私舞弊,枉法裁判行為的。
二、提起審判監督程序的主體及其許可權
1.各級人民法院院長和審判委員會
(1)此處的 「 各級人民法院 」 是指作出生效判決、裁定的人民法院;
(2)該人民法院院長對已經發生法律效力的判決和裁定,如果發現在認定事實上或者適用法律上確有錯誤,必須提交審判委員會處理;
(3)審判委員會經過討論作出本院再審的決定。
2.最高人民法院和上級人民法院
最高人民法院對各級人民法院已經發生法律效力的判決、裁定,上級人民法院對下級人民法院已經發生法律效力的判決和裁定,如果發現確有錯誤,可以指令下級人民法院再審;對於原判決、裁定認定事實正確,但是在適用法律上有錯誤,或者案情疑難、復雜、重大的,或者有其他不宜由原審人民法院審理的情況的案件,也可以提審。
3.最高人民檢察院和上級人民檢察院
(1)最高人民檢察院對各級人民法院已經發生法律效力的判決和裁定,上級人民檢察院對下級人民法院已經發生法律效力的判決和裁定,如果發現確有錯誤,有權按照審判監督程序向同級人民法院提出抗訴。
(2)對人民法院已經發生法律效力的判決、裁定需要提出抗訴的,由控告申訴部門報請檢察長提交檢察委員會討論決定。人民檢察院決定抗訴後,由審查起訴部門出庭支持抗訴。
(3)最高人民檢察院發現各級人民法院已經發生法律效力的判決或者裁定,上級人民檢察院發現下級人民法院已經發生法律效力的判決或者裁定確有錯誤時,可以直接向同級人民法院提出抗訴,或者指令作出生效判決、裁定人民法院的上一級人民檢察院向同級人民法院提出抗訴(《人民檢察院刑事訴訟規則》第407、408條)。
(4)人民檢察院認為人民法院已經發生法律效力的判決、裁定確有錯誤,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應當按照審判監督程序向人民法院提出抗訴:①有新的證據證明原判決、裁定認定的事實確有錯誤的;②據以定罪量刑的證據不確實、不充分或者證明案件事實的主要證據之間存在矛盾的;③原判決、裁定適用法律確有錯誤的;④審判人員在審理該案件的時候,有貪污受賄、徇私舞弊、枉法裁判行為的(《人民檢察院刑事訴訟規則》第406條)。
(5)二審抗訴與再審抗訴的區別
①抗訴的對象不同
二審抗訴的對象是地方各級人民法院尚未發生法律效力的一審判決、裁定;而再審抗訴的對象是已經發生法律效力的判決和裁定。
②抗訴的許可權不同
除最高人民檢察院外,任何一級人民檢察院都有權對同級人民法院的一審判決、裁定提出二審抗訴;而除了最高人民檢察院有權對同級的最高人民法院發生法律效力的判決、裁定提出再審抗訴外,其他各級人民檢察院只能對下級人民法院發生法律效力的判決、裁定提出再審抗訴。可見,基層人民檢察院只能提出二審抗訴,無權提出再審抗訴;而最高人民檢察院只能提出再審抗訴,無權提出二審抗訴。
③接受抗訴的審判機關不同
接受二審抗訴的是提出抗訴的人民檢察院的上一級人民法院;而接受再審抗訴的是提出抗訴的人民檢察院的同級人民法院。
④抗訴的期限不同
二審抗訴必須在法定期限內提出,而法律對再審抗訴的提起沒有規定期限(依據刑法,對於原判無罪的案件的再審抗訴應當受追訴時效的限制)。
⑤抗訴的效力不同
二審抗訴將阻止第一審判決、裁定發生法律效力;而再審抗訴並不導致原判決、裁定在人民法院按照審判監督程序重新審判期間執行的停止。
注意:二審抗訴針對的是同級人民法院的判決、裁定,不過,最高人民檢察院沒有二審的抗訴權;再審抗訴是針對下級人民法院作出的判決、裁定,而最高人民檢察院可以向最高人民法院提起再審抗訴。
三、依照審判監督程序對案件的重新審判
1.再審和提審
(1)按照審判監督程序對案件重新審判一律組成合議庭,合議庭必須重新組成,原合議庭的成員不得參加。
(2)審判監督程序本身沒有獨立的審判程序,其審判程序根據原審裁判生效的審級以及適用提審還是再審而有別:原審裁判是第一審後生效而現在是再審的,適用第一審程序(但審判組織除外,如不得適用簡易程序、合議庭中不得有人民陪審員參加),所作出的裁判可以上訴、抗訴;原審裁判是第一審後生效而現在是提審的,適用第二審程序,所作出的裁判是終審的判決、裁定;原審裁判是第二審後生效的,那麼不管是提審還是再審,均適用第二審程序,所作出的裁判是終審的判決、裁定。
(3)人民法院決定按照審判監督程序重新審判的案件,除人民檢察院提起抗訴的外,應當製作再審決定書。再審期間不停止原判決、裁定的執行。注意:在民事訴訟中,按照審判監督程序決定再審的案件,應當裁定中止原判決、裁定的執行( 「 民事訴訟意見 」 第199、200條);在行政訴訟中,按照審判監督程序決定再審的案件,應當裁定中止原判決的執行( 「 行政訴訟法解釋 」 第77條)。
2.開庭審理、不開庭審理與不得加重刑罰的情形
(1)人民法院審理下列再審案件,應當依法開庭審理:①依照第一審程序審理的;②依照第二審程序需要對事實或者證據進行審理的;③人民檢察院按照審判監督程序提出抗訴的;④可能對原審被告人(原審上訴人)加重刑罰的;⑤有其他應當開庭審理情形的。
(2)下列再審案件可以不開庭審理:①原判決、裁定認定事實清楚,證據確實、充分,但適用法律錯誤,量刑畸重的;②1979年《刑事訴訟法》施行以前裁判的;③ 原審被告人(原審上訴人)、原審自訴人已經死亡或者喪失刑事責任能力的;④原審被告人(原審上訴人)在交通十分不便的邊遠地區監獄服刑,提押到庭確有困難的;但人民檢察院提出抗訴的,人民法院應徵得人民檢察院的同意;⑤人民法院按照審判監督程序決定再審,按規定經兩次通知,人民檢察院不派員出庭的。
(3)人民法院審理共同犯罪再審案件,如果人民法院再審決定書或者人民檢察院抗訴書只對部分同案原審被告人(同案原審上訴人)提起再審,其他未涉及的同案原審被告人(同案原審上訴人)不出庭不影響案件審理的,可以不出庭參與訴訟。
(4)除人民檢察院抗訴的以外,再審一般不得加重原審被告人(原審上訴人)的刑罰。不具備開庭條件可以不開庭審理的,或者可以不出庭參加訴訟的,不得加重未出庭原審被告人(原審上訴人)、同案原審被告人(同案原審上訴人)的刑罰。
3.開庭前的工作
(1)將再審決定書、申訴書副本至遲在開庭30日前,重大、疑難案件至遲在開庭60日前送達同級人民檢察院,並通知其查閱案卷和准備出庭。
(2)將再審決定書或抗訴書副本至遲在開庭30日以前送達原審被告人(原審上訴人),告知其可以委託辯護人,或者依法為其指定承擔法律援助義務的律師擔任辯護人。
4.提押、中止執行及強制措施
(1)人民法院決定再審或者受理抗訴書後,原審被告人(原審上訴人)正在服刑的,人民法院依據再審決定書或者抗訴書及提押票等文書辦理提押。
(2)原審被告人(原審上訴人)在押,再審可能改判宣告無罪的,人民法院裁定中止執行原裁決後,可以取保候審。
(3)原審被告人(原審上訴人)不在押,確有必要採取強制措施並符合法律規定採取強制措施條件的,人民法院裁定中止執行原裁決後,依法採取強制措施。
5.審理程序
(1)人民法院按照審判監督程序重新審判的案件,應當對原判決、裁定認定的事實、證據和適用法律進行全面審查,不受申訴或者抗訴范圍的限制。
(2)對於原判決事實不清或者證據不足的,接受抗訴的人民法院可以指令下級人民法院再審,並將指令再審的決定書抄送抗訴的人民檢察院。
(3)控辯雙方收到再審決定書或抗訴書後,人民法院通知開庭之日前,可以提交新的證據。開庭後,除對原審被告人(原審上訴人)有利的外,人民法院不再接納新證據。
(4)人民法院審理人民檢察院提出抗訴的再審案件,對人民檢察院接到出庭通知後未出庭的,應當裁定按人民檢察院撤回抗訴處理,並通知訴訟參與人。
6.中止審理與終止審理
原審被告人(原審上訴人)收到再審決定書或者抗訴書後下落不明或者收到抗訴書後未到庭的,人民法院應當中止審理;原審被告人(原審上訴人)到案後,恢復審理;如果超過2年仍查無下落的,應當裁定終止審理(《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刑事再審案件開庭審理程序的具體規定》第12條)。
7.重新審理的期限
人民法院按照審判監督程序重新審判的案件,應當在作出提審、再審決定之日起3個月以內審結(注意:該審限的計算方式應當從 「 作出提審、再審決定之日 」 起算,不要混淆為 「 受理之日 」 起),需要延長期限的,不得超過6個月。接受抗訴的人民法院按照審判監督程序審判抗訴的案件,審理期限適用前款規定;對需要指令下級人民法院再審的,應當自接受抗訴之日起1個月以內作出決定,下級人民法院審理案件的期限適用前款規定。
四、重新審判後的處理
1.原判決、裁定認定事實和適用法律正確、量刑適當的,應當裁定駁回申訴或者抗訴。
2.原判決、裁定認定事實沒有錯誤,但適用法律有錯誤,或者量刑不當的,應當改判。按照第二審程序審理的案件,認為必須判處被告人死刑立即執行的,直接改判後,應當報請最高人民法院核准。
3.應當對被告人實行數罪並罰的案件,原判決、裁定沒有分別定罪量刑的,應當撤銷原判決、裁定,重新定罪量刑,並決定執行的刑罰。
4.按照第二審程序審理的案件,原判決、裁定認定事實不清或者證據不足的,可以在查清事實後改判,也可以裁定撤銷原判,發回原審人民法院重新審判。原判決、裁定認定事實不清,證據不足,經再審仍無法查清,證據不足,不能認定原審被告人有罪的,應當參照有關規定判決宣告被告人無罪。
E. 什麼是審判監督程序
一、概述
1、審判監督程序即人民法院和人民檢察院通過行使監職能,發現已經發生法律效力的判決、裁定確有錯誤,由人民法院重新審判的訴訟程序。
2、對民事審判實行監督的主體是人民法院和人民檢察院。各級人民法院院長和審判委員會,最高人民法院和上級人民法院,以及最高人民檢察院和上級人民檢查院能夠提起審判監督程序。當事人的申請只有經人民法院審查認為確實符合法定條件的,才能由人民法院決定提起再審程序。
二、基於審判監督權的再審
1、適用再審程序的條件是,行使審判監督職能的機關發現人民法院已經發生法律效力的判決、裁定確有錯誤。
2、提起再審的方式有:(1)各級人民法院院長對已經發生法律效力的判決、裁定,發現確有錯誤需要再審的,提交審判委員會討論決定;
(2)最高人民法院對地方各級人民法院已經發生法律效力判決、裁定,發現確有錯誤。指令下級法院再審;(3)上級人民法院對下級人民法院發生法律效力的判決、裁定,發現確有錯誤,指令下級法院再審。
3、提審是指上級人民法院認為原審人民法院適用法律錯誤或者認為原審人民法院認定事實不清,又不宜發回重審,決定將案件提上來審理。
4、指定再審是指上級人民法院對下級人民法院已經審理終結的案件,依審判監督程序,指令下級人民法院重新進行審理。
三、基於檢察監督權的抗訴再審
1、最高人民檢察院對各級人民法院已經發生法律效力的判決、裁定,上級人民檢察院對下級人民檢察院已經發生效力的判決裁定有民事訴訟法規定的情形之一的,應當按照審判監督程序提起抗訴。
2、地方各級人民檢察院對同級人民法院已經發生效力的判決,裁定,發現有前款規定的情形之一的,應當提請上級人民檢察院按照審判監督程序提起抗訴。
3、人民檢察院提起抗訴的案件,人民法院應當再審。人民法院再審時,應當通知提出抗訴的人民檢察院派員出席法庭。
四、基於當事人訴權的申請再審
1、當事人申請再審
當事人申請再審就是當事人對已經發生法律效力的裁決、調解協議,認為確有錯誤的,向人民法院提出的要求復查、變更或者撤銷原審判,調解的申請。
2、再審的法定條件
當事人的申請符合下列情形之一的,人民法院應當再審:
(1)有新的證據,足以推翻原判決的,裁定的;
(2)原審判決、裁定認定事實的主要證據不足的;
(3)原判決、裁定適用法律確有錯誤的;
(4)人民法院違反法定程序,可能影響案件正常判決、裁定的;
(5)審判人員在審理案件時有貪污受賄、徇私枉法判決的行為。
五、再審案件的審判程序
1、按照審判監督程序決定再審的案件,由原審人民法院裁定中止原判決的執行。最高人民法院或者上級人民法院提審的,也可以由提審的人民法院作出中止原判決的執行的裁定,並通知原審人民法院。
2、人民法院按照審判監督程序再審的案件,發生法律效力的判決,裁定是由第一審法院作出的,按照第一審程序審理,所作出的判決、裁定,當事人可以上訴;發生法律效力的判決、裁定是由第二審法院作出的,按照第二審程序審理,所作出的判決、裁定,是發生法律效力的判決、裁定;上級人民法院按照審判監督程序提審的,按照第二審程序審理,所作出的判決、裁定是發生法律效力的判決、裁定。
3、人民法院審理再審案件,應當另行組成合議庭。
F. 審判監督程序與再審程序的區別
審判監督程序與再審程序兩者從含義上是一樣的,所以兩者沒有本質上的區別。
審判監督程序,又稱「再審程序」。是指人民檢察院對人民法院作出的已發生法律效力的判決、裁定,發現確有錯誤,依職權提起再行審理的特殊訴訟程序。目的在於對已生效而確實有錯誤的判決和裁定,通過再次審理並作出裁判予以糾正。
中國訴訟法規定,當事人等對已生效裁判,認為確有錯誤,可以向有關機關申訴,但不能停止裁判的執行;各級法院院長對本院已生效裁判,發現確有錯誤,有權提交審判委員會處理;最高法院對各級法院、上級法院對下級法院已生效裁判,發現確有錯誤,有權提審或指令下級法院再審。
(6)民事訴訟法審判監督程序的解釋擴展閱讀:
申訴
審判監督程序主體
只能是當事人及其法定代理人、近親屬。注意:申訴權人與上訴權人的范圍是不大相同的,如被害人沒有上訴權但有申訴權,近親屬只有在被告人同意的情況下才可以上訴(即近親屬沒有獨立的上訴權),但近親屬卻有獨立的申訴權,近親屬進行申訴時無需被告人的同意。
審判監督程序對象
必須是已經發生法律效力的判決、裁定。注意:對於已經生效的判決、裁定,當事人及其法定代理人、近親屬既可以向人民法院提出申訴,也可以向人民檢察院提出申訴。
注意(再審時效):在民事訴訟中,當事人申請再審的,應當在判決、裁定發生法律效力後六個月內提出,申請再審的六個月不適用中止、中斷、延長的規定(依據最高人民法院關於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審判監督程序若干問題的解釋 第2條)。
據以作出原判決、裁定的法律文書被撤銷或者變更,以及發現審判人員在審理該案件時有貪污受賄,徇私舞弊,枉法裁判行為的,自知道或者應當知道之日起六個月內提出(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第205條)。
參考資料:網路--審判監督程序
G. 民事再審程序和審判監督程序的區別
一般來說,兩者的含義基本相同,所以通常的說法就是「按審判監督程序進行再審」。如果說非要有區別,那麼不妨認為,前者的范圍大於後者,具體來說,審判監督程序包括了1、再審的啟動(上級法院指令、上級檢察院或最高檢察院抗訴、當事人申請被接受、院長認為原審有錯提請本院審委會決定等方式);2、再審的審理;3、再審的判決(有實體意義上判決的如撤銷原審裁判直接改判,也有程序意義上的,如撤銷原判,發回原審法院重審等);4、以及原審法院(在再審法院作出撤銷原判發回重審的判決後)重新審理等過程;後者則只是指再審法院的再審審理過程(即前述2、3項)。
個人理解,不一定正確,供參考。其實有時候二者就是一回事,有時候有前面說的區別,關鍵是要看具體的語言環境。
H. 根據民事訴訟法的規定,第二審程序與審判監督程序的區別有哪些
第一審判決下來後,當事人可以提起上訴,則進入二審程序!審判監督程度是針對已經生效的判決有錯誤的情況下而提起的,可以是針對一審判決或者二審都行!
I. 民事訴訟的審判程序的三、審判監督程序
1,人民法院提起再審的程序
人民法院提起再審,必須是已經發生法律效力的判決裁定確有錯誤。其程序為:各級人民法院院長對本院已經發生法律效力的判決、裁定,發現確有錯誤,認為需要再審的,應當提交審判委員會討論決定。最高人民法院對地方各級人民法院已經生效的判決、裁定,上級人民法院對下級人民法院已生效的判決、裁定,發現確有錯誤的,有權提審或指令下級人民法院再審。按照審判監督程序決定再審的案件,裁定中止原判次的執行。
人民法院按照審判監督程序再審的案件,發生法律效力的判決、裁定是由第一審法院作出的,按照第一審程序審理,對所作的判決、裁定,當事人可以上訴;發生法律效力的判決、裁定是由第二審法院作出的,按照第二審程序審理,所作的判決、裁定是發生法律效力的判決、裁定;上級人民法院按照審判監督程序提審的,按照第二審程序審理,所作的判決、裁定是發生法律效力的判決、裁定。《最高人民法院關於適削(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審判監督程序若下問題的解釋》中規定,人民法院審理冉審案件應當開庭審理。但按照第二審程序審理的,雙方當事人已經其他方式允分裘達意見,且書面同意不開庭審理的除外。
2,當事人申請再審的程序
當事人申請不一定引起審判監督程序,只有在同時符合下列條件的前提下,由人民法院依法決定,才可以啟動再審程序。
(1)當事人申請再審的條件
當事人對已經發生法律效力的判決、裁定,認為有錯誤的,可以向上一級人民法院申請再審,但不停止判決、裁定的執行。當事人的申請符合下列情形之一的,人民法院應當再審:①有新的證據,足以推翻原判決、裁定的;②原判決、裁定認定的基本事實缺乏證據證明的;@原判決、裁定認定事實的主要證據是偽造的;④原判決、裁定認定事實的主要證據未經質證的;⑤對審理案件需要的證據,當事人因客觀原因不能自行收集,書面申請人民法院調查收集,人民法院來調查收集的;⑥原判決、裁定適用法律確有錯誤的;⑦違反法律規定,管轄錯誤的;⑧審判組織的組成不合法或者依法應當迴避的審判人員沒有迴避的;⑨無訴訟行為能力人未經法定代理人代為訴訟或者應當參加訴訟的當事人,因不能歸責於本人或者其訴訟代理人的事由,未參加訴訟的;⑩違反法律規定,剝奪當事人辯論權利的;11.未經傳票傳喚,缺席判決的;12.原判決、裁定遺漏或者超出訴訟請求的;13.據以作出原判決、裁定的法律文書被撤銷或者變更的。
對違反法定程序可能影響案件正確判決、裁定的情形,或者審判人員在審理該案件時有貪污受賄,徇私舞弊,枉法裁判行為的,人民法院應當再審。
(2)當事人可以申請冉審的時間
當事人申請再審,應當在判決、裁定發生法律效力後兩年內提出;兩年後據以作下;原判決、裁定的法律文書被撤銷或者變更,以及發現審判人員在審理該案件時有貪污受賄,徇私舞弊,枉法裁判行為的,自知道或者應當知道之日起3個月內提出。《最高人民法院關於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審判監督程序若干問題的解釋》中規定,申請再審期間不適用中止、中斷和延長的規定。
3,人民檢察院的抗訴
抗訴是指人民檢察院對人民法院發生法律效力的判決、裁定,發現有提起抗訴的法定情形,提請人民法院對案伴重新審理。
最高人民檢察院對各級人民法院已經發生法律效力的判決、裁定,上級人民檢察院對下級人民法院已經發生法律效力的判決、裁定,發現有符合當事人可以申請再審情形之一的,應當按照審判監督程序提起抗訴。地方各級人民榆察院對同級人民法院已經發生法律效力的判決、裁定,發現有符合當事人可以申請再審情形之一的,應當提請上級人民檢察院向同級人民法院提出抗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