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有封建國家行政法典型值
⑴ 中國古代訴訟審判制度的特點和規則
中國古代法律制度
中國古代法律制度
中國古代政治制度的重要組成部分。自夏商周到明清四千多年,中國古代法律制度的發展脈絡清晰,有因有革,內容豐富,特點鮮明。歷代立法中國古代自國家出現後,統治階級就開始通過國家機關制定法律,建立法律制度。經過幾千年的發展,逐步形成了一整套沿革清晰、特點鮮明的法律體系。
夏商周夏、商、周的法律是奴隸製法律,以習慣法為主,禮刑並用。它體現了王權與族權的統一,滲透了神權思想。夏代是中國第一個奴隸制國家,其法律總稱為「禹刑」。《周禮·秋宮·司刑》註:「夏刑大辟二百,臏刑三百,宮刑五百,劓刑各千。」中國古代的刑與法含義相同,刑罰的出現,標志著夏代法律制度已經產生。
「湯刑」是商代法律的總稱。《尚書·盤庚》記載:「以常舊服,正法度」。商代已具有成文法律,在古文獻中有明確記載,並在考古發掘中得到證實。商朝的刑法嚴酷,有死刑、肉刑、流刑、徒刑等。卜辭中,有象徵殘酷刑罰的文字;《簡書·康誥》載:「罰蔽殷□,用其義刑義殺。」戰國時荀子亦說:「刑名從商。」
西周的法律制度因於夏、商,到了西周更趨成熟。《周禮》中包含有刑法、民法、行政法、訴訟法等內容。《呂刑》中對犯人施行五種刑罰的規定長達三千條;同時,明確規定了罰金等級和贖刑制度等。
春秋戰國春秋時期,奴隸製法制解體,各諸侯國的法律制度發生重大變化,成文法陸續頒布。鄭國執政子產「鑄刑書於鼎,以為國之常法」(《左傳·昭公六年》杜預注),鄧析編訂「竹刑」。晉國亦「鑄刑鼎,著范宣子所為刑書」(《左傳·昭公二十九年》)。成文法的制定和公布,限制了舊貴族的特權,促進了封建生產關系的發展,標志著奴隸制的瓦解。
戰國時期封建制確立。各諸侯國陸續頒布了以保護封建私有制為中心內容的封建法律。其中,魏國李悝在總結各國刑法典的基礎上制定《法經》6篇,即《盜》、《賊》、《囚》、《捕》、《雜》、《具》。《法經》是以刑為主,諸法並用的第一部封建法典。秦國統治者奉行法家學說,任法為治。公元前359年,商鞅以《法經》為藍本,改法為律,制定《秦律》6篇。此外,秦還頒布了大量法令。秦漢秦統一六國後,秦始皇把秦國的法律推行全國,第一次建立起全國統一的封建法制。1975年12月,湖北雲夢出土的睡虎地秦簡,其中有《秦律二十九種》、《法律答問》、《封診式》3類法律文書,其內容涉及農業、手工業、商業、徭戍賦斂、軍爵賞賜、官吏任免以及什伍組織等社會生活各個領域,說明秦代「莫不皆有法式」的說法是信實的。秦代法律以酷烈而著稱於世,刑罰種類繁多,手段也極為殘酷,有死刑、肉刑、徒刑、笞、籍沒收孥等,對罪犯往往數刑並施。
西漢,蕭何以《秦律》為基礎,製成《九章律》,確立以律、令、科、比為形式的一整套法律制度。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其實質乃外儒內法,正如漢宣帝所說:「漢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雜之」(《漢書·元帝紀》)。這種思想構成了封建法律的理論基礎,一直為歷代封建統治者所奉行。
三國兩晉南北朝這一時期各朝都編纂法典。曹魏對法律作了重大修改,制定《魏律》18篇,並改漢具律為刑名,冠於全律之首;規定五刑,使刑名進一步規范化;保護貴族、官僚、地主等8種權貴人物在審判上享有特權的「八議」也正式上升為法律制度,充分體現了「舉賢不出世族,用法不及權貴」。這是中國古代刑法的重要發展。其後產生了諸如《晉律》、《北齊律》等。《北齊律》首創「重罪十條」(亦稱「十惡」);北魏、南陳法律中規定的官吏可以官抵罪的「官當」制度,對後世的封建法典皆有重大影響。
隋唐這是中國封建社會諸種制度包括法律制度發生重大變革的時期。隋朝制定的《開皇律》在封建法典中佔有重要地位。唐代尤為重視立法建設,唐太宗時,制定《唐律》12篇,500條。高宗永徽年間,編定《唐律疏議》30卷,永徽四年(653)頒行全國。唐律把「十惡」特標篇首,律文全面反映了唐代社會的等級劃分,明確規定了社會各等級的不同身份、地位、權利和義務,以及它們之間的關系。《唐律》和《唐律疏議》是中國歷史上最完整的封建法典,對中國封建法律的發展影響極大,對亞洲一些國家亦有一定影響。
宋元《宋刑統》是宋代的基本法典。它是以五代時後周的《顯德刑統》為基礎修改而成的。宋朝全面強化封建專制主義,皇帝可隨時頒布□令作為斷罪處刑的依據,詔□成為最重要和具有最高效力的法律,編□成為宋代最經常最重要的立法活動。宋代正式出現「典賣」制度的法律規定。
元世祖忽必烈統一中國後,頒布了《至元新格》;元英宗時制定了《大元通制》。元代法律的基本內容依循唐律,形式上仍沿用宋代的編□,但改□為「條例」或「條格」。元朝的法律具有階級壓迫和民族壓迫的雙重特點。
明清明、清是中國封建社會後期的兩個朝代,在法律上亦反映出封建社會後期的時代特點。明、清法規以律為主,律外有誥、例、令、條例、則例、會典等。
明太祖總結歷代統治經驗,把「明禮以導民,定律以繩頑」,「治亂世用重典」等作為立法的指導思想,制定了《大明律》、《明大誥》等一系列重要法律。《大明律》是明代最主要的法典。它改唐律12篇為7篇,即在名例律之下按六部官制分吏律、戶律、禮律、兵律、刑律、工律,改變了隋唐以來的封建法律體系結構。《明大誥》共4篇,是以詔令形式頒發的,由案例、峻令、訓導三方面內容組成的具有教育作用和法律效力的特種刑法。這是中國古代法律制度上前所未有的。明代還加強了經濟方面的立法,主要有鈔法、錢法、稅法、鹽法等。
清代制定的《大清律例》,是中國歷史上最後一部封建法典。它的篇目與《大明律》相同,在沿用唐、明五刑的基礎上,又增加了許多新的刑罰及民族壓迫條款。在刑罰和訴訟方面,清律規定滿人享有各種法律特權。清朝還頒布了用於少數民族地區專有特定內容的單行法律,如《回律》、《番律》、《蒙古律》等。隨著封建經濟的發展,清律中調整經濟關系的內容也大為增加。
歷代行政法規中國古代統治者也用法律作為管理行政機構和官吏的一種手段。歷代都制定了一些關於行政機構設置、職掌和官制的行政法規。中國古代雖然把各種律令混合制訂在一起,但唐以後也有單行的行政法典。
先秦夏代適應奴隸制的需要,隨著權力機構的建立,產生了最初形態的行政法制。商代,「齊之以禮,齊之以刑」,禮法構成商王朝行政法的重要內容。但是,夏、商時期對政府機構的管理基本是以習慣法為主,「以言代法」,以吏代法。
西周時期的《周禮》(亦稱《周官》)中載有《六官》、《六典》之篇。《六官》即《天官冢宰》、《地官司徒》、《春官宗伯》、《夏官司馬》、《秋官司寇》、《冬考工記》6篇。《六典》即治典、禮典、教典、政典、刑典、事典。六官各掌一典。其中,治、教、禮、事四典實為行政法的內容。從此,奠定了中國古代行政法的基礎。
秦漢秦代建立了中央集權的統一封建國家,加強了對政府機構及官吏的管理。《秦律》中的《置吏律》、《效律》等是關於職官建制、任免、銓選、考核之法;《內吏雜律》是關於京官政務之法規;《行書律》是有關公文規定的法規;《傅律》、《田律》、《金布律》、《徭律》以及《工律》等,是有關經濟、手工業的行政管理法規,內容十分豐富,充分顯示了統一封建國家行政管理制度的特色。
漢代確立了三公九卿制度和職官法,尚書台六曹體制的建立,奠定了整個封建社會六部制度的基礎。漢代對各種機構的員額和職權都有明確規定。如對皇帝的詔令必須忠實執行;官吏泄漏機密者,要免職;官吏受賄或保管官府財物自盜者,定罪後仍再犯者,要處死等。
隋唐宋元行政法的重大發展是在隋、唐。隋、唐將晉代就正式列為國家法律的「違制」律改為「職制」。它是對各級官吏違反編制及失職行為的處分規定。唐代編纂的《唐六典》是中國古代最早的較為完整的行政法典。它按照吏、戶、禮、兵、刑、工六部分制,明確規定了國家各級行政機構的規范、官吏的編制、職責許可權以及對官吏選拔、考核、獎罰等行政管理制度。典律分野是《唐六典》的一大發展,「律之正罪,典以范政」,是中國古代行政法發展的結晶。唐以後,宋代有官修法典《慶元條法事類》,元代有《元典章》等。宋、元行政法典仍以六部為例,仿《唐六典》,它與前代有別的是注重官吏法的修制和民族行政法的制定,因而具有其特色。
明清明清兩代是中國封建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高度發展的時期。它集歷代行政法之大成,對行政法典法規的制定更為系統化、規范化。明清仿《唐六典》制定了《明會典》與《清會典》。「會典」之名始於明代,即典章會要之意。《明會典》體例以六部官制為綱,分述各行政機構的職掌和事例。其記載有關章典制度,凡明史所未載者,會典均有交待。萬曆《御制重修明會典序》中說:「輯累朝之法令,定一代之章程,鴻綱細目,燦然具備。」《清會典》記載了清代開國至光緒各級行政機構的職掌、事例和活動原則。它採用以官為典,以職立官,有典有例的分合序列。清代的官員都得以會典來執法。正如《續修大清會典序》中所說:「會典所載,皆百臣奉行之政令。」
司法審判機關中國古代司法、行政往往不分,行政機關兼行審判權,審判權受皇權左右,成為中國封建司法制度的一個基本特點。
先秦秦以前沒有專設司法機關,只是設官理刑。夏有大理,商周有司寇。因古代兵刑不分,往往軍事長官又是司法長官。戰國時期,各諸侯國先後設置掌握獄訟的最高法官,秦稱「廷尉」,齊稱「大理」,楚稱「廷理」。
秦統一的秦王朝建立後,「廷尉」列為九卿之一,作為中央司法機關的長官,負責審理皇帝交辦的案件和地方移送的疑難案件。秦地方無專門的司法機關,郡守、縣令兼行審判權,可自行處理一般案件。
漢代中央仍以廷尉(又稱大理)為最高司法長官,地方司法機關與秦基本相同。漢在司法制度方面也有一些變化,尚書台設立後,其中的三公曹(西漢時)、二千石曹(東漢時),亦掌有一定的司法權,分割了廷尉的一部分職權。
三國兩晉南北朝這一時期的司法制度基本沿襲漢制,又有所發展。中央司法機關一般仍稱廷尉。北齊沿稱大理寺,機構日趨擴大。這一時期的地方司法機構仍與行政機構合而為一,司法權由郡太守、州刺史和縣令等各級行政長官掌握。
隋唐以大理寺主管審理、判決朝廷百官犯罪與京師徒刑以上案件及地方移送的死刑疑案。刑部為中央司法行政機關,主管司法行政,負責審核大理寺及州縣審判案件。御史台為中央最高監察機關,負責監督大理寺和刑部的司法活動,亦參與某些案件的審判。唐朝時,每遇重大案件,皇帝通常命令大理寺卿同刑部尚書、御史中丞共同審理,稱作「三司推事」。隋唐時期的地方的司法仍由行政機關兼理。
宋代司法機關不斷擴大,職權分散。於中央司法機關大理寺和刑部之外,皇帝在宮中增設審刑院,掌審議大理寺上報的案件。宋神宗時,取消審刑院,其職權劃歸刑部。地方司法仍由州(與州同級的有府、軍、監)和縣兩級行政機關兼理。
元代統一全國後,於中央設刑部、御史台,並將大理寺改為大宗正府。泰定帝時,將審判權分別歸刑部和地方政府。蒙古人犯罪,只由宗正府審理。元代州縣兼掌司法,路則在總管府下設立推官,專理刑獄。
明清兩代封建專制主義中央集權日益強化,司法權更趨集中、完善。於中央設都察院、刑部、大理寺,合稱「三法司」,分典刑獄。都察院掌糾察,刑部主審訊,大理寺主掌復核,成為專司駁議的慎刑機關。對重大案件實行「三司會審」,清稱「九卿會審」,標志著皇帝對司法權的嚴格控制。明代的錦衣衛和東、西廠,亦握有廣泛的司法權。清代專門設立了承審滿人訴訟的司法機構,並將司法管轄深入到少數民族地區,中央理藩院專設理刑司,負責對少數民族案件的審判。
主要特點中國古代法律制度具有以下主要特點:
①法律出於皇權,維護皇權。古代中國實行專制主義的統治,奴隸社會的君主的「命」即法律,封建社會的皇帝擁有至高無上的權力,實行個人獨裁統治,既是最高立法者,又是最高審判官。歷代法律都以皇帝個人意志的形式表現出來。律的制定雖由朝臣具體完成,但批准權屬於皇帝,歷代帝王都凌駕於法律之上。除律外,皇帝還可根據需要隨時發布詔、令、格、式等。「法自君出」,進一步鞏固和強化了皇權。
②禮法結合,以儒家思想為理論基礎。在中國古代法律中,禮佔有重要位置,「為政先禮,禮為政本」,禮既是道德規范,又是法律規范。秦始皇以法治國,西漢初期大體上是「霸王道雜之」。自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以後,儒家思想成為主導的政治思想,以其為基礎逐步形成了以禮法合流為基本特徵的封建法律思想體系。維護「三綱五常」成為封建法典的核心內容,德主刑輔、禮刑並用成為法制的原則。從「引經決獄」,實行秋冬行刑,到「十惡大罪」和「八議」的規定等,許多法律內容都是以儒學的等級倫理關系作為定罪或赦免的標准,並為歷代統治者所尊奉。
③官僚、貴族享有法定特權。中國古代法律從維護等級制度出發,賦予貴族官僚以各種特權。西周法律有「凡命夫命婦,不躬坐獄訟」的規定;漢代有「先請」之制,對犯罪的貴族官僚的審理,要先奏請皇帝。魏律根據《周禮》的「八辟」規定了「八議」。至隋、唐,封建特權法相因沿襲又不斷發展,《唐律》規定的「議」、「請」、「減」、「贖」、「官當」等按品級減免罪刑的法律制度是集中的表現。唐之後,宋、元、明各代法典均將其作為重要內容加以肯定。
④諸法合體、並用,司法隸屬於行政,無獨立審判權。中國古代法律最早表現為禮刑並用,之後形成諸法合體的封建法典。從戰國李悝著《法經》始,至秦、漢、唐、宋、明、清諸律,都是以刑法為主,兼有訴訟、民事、行政等方面的內容。這種諸法合體混合編纂形式,貫穿於封建社會各朝代。
在封建專制主義制度下,皇帝是最高統治者,直接控制司法大權。地方的審判權完全歸屬行政機關,中央雖設有專門審判機關,但其活動為皇帝所左右,監察、行政機關也可審理案件,審判機關往往不能獨立行使職權。封建社會並無獨立審判權,審判機關只是皇帝及受皇帝控制的行政機關的附庸。這種行政兼理司法的制度,在中國延續了幾千年。
⑵ 西周時期的主要立法活動有哪些
西周時期,最經常的立法活動和最主要的法律形式,是傳統的「誥」、「命」、「誓」等王命,當時周王頒布的王命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
誓:即誓詞,是周王戰前向臣下發布的軍令性質的命令。
誥:是指誥誡,是周王對諸候和下級官吏的訓示。例如《康誥》,是周公個定叛亂後,封康叔於殷地來統治當地的商朝遺民。在康叔就任時,周公發布大法,提出了十分重要的刑法原則和政策,對西周的立法和司法起著指導作用,影響極為深遠。
命:即周王告誡群臣,或針對某項具體事務而發布的命令。它是指導國家活動的重要根據,因此周王多次強調,「勿廢聯命」。諸侯的卿大夫在封邑內發布的命令,也是重要的法律淵源。
除此之外,西周主要的法律形式就是禮與刑。西周王朝幅員遼闊,一度出現過奴隸制社會的高度經濟繁榮。體現在法律上,就是「周公制禮」和呂侯制刑兩大立法事件的出現。
(一)周公制禮
「禮」,這個專有名詞可能是由於周公制禮才確立的。所謂周公制禮,並非是周公個人意願的立法活動,而是以奴隸制宗法等級作為依託,確立調整奴隸主貴族內部的相互關系,維護其特權的行為規范。
西周開國初期,針對統治形勢的需要進行了制禮的工作。在周公的主持下,以周族以前的習慣法為基礎,特別是關於精神和原則方面,同時吸收夏商兩代禮儀制度中的有用部分,經過整理制定了有關國家制度,調整社會關系以及生活規范的禮典。包括政治、經濟、倫理、婚姻、習俗等各個方面,涉及刑法、民法、行政法和訴訟法等多種法律內容。它的實質,既是確認周代國家政權與政治生活的基本制度,又是進一步運用法律手段鞏固宗法制度和國家政權合二為一的具體保障,因此影響十分深遠。
經過制禮,西周奴隸制國家的法律才逐漸趨向完備,周禮實際上已作為一種積極規范調整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因此,周禮是西周時期法律規范的重要形式之一。
(二)呂刑
西周到了穆王時,國家財政出現危機,周穆王命司寇呂候進行法律改革,制定呂刑,「穆王訓夏贖刑,作呂刑」,可見呂候受命制定的是贖刑,而不是一般的刑罰。呂侯制刑,是西周政權的一次法律改革,它通過制五刑進一步闡明了古代法學理論的淵源,使國法與宗法的統一達到理想的境界,為後來封建法典的制定作了先導。
呂候制刑的歷史背景,除了為搜刮民財之外,當時獄政的腐敗、也是促使制刑的中要原因。因為典獄官吏貪贓枉法現象嚴重,不如乾脆制定贖刑,還可以把收入歸公。從《尚書·呂刑》的記載來看,呂刑所確定的照刑原則以及其他刑事政策,反映了當時的時代特點,也說明當時奴隸制立法趨於成熟。改革的基本精神,在於貫徹周初「明德慎罰」的指導思想,強調國家司法從選擇司派官到具體執法各個環節都必須慎重、崇德。但是呂候制定的《呂刑》並不是成文法典,它只是一次法制改革。封建時代之所以對周公制禮和呂候制刑津津樂道,其價值就在於它為封建國家制定刑法、行政法和訴訟法確立了一個「千古遵循」的法則。
另外,與周朝法律不沖突的南朝習慣法,還在殷商人集中的地區准許適用,稱之為「殷彝」。此外遺訓作為先王遺留下來的遺制,必須遵循。
⑶ 中國最早的行政法典的內容是什麼
唐玄宗時期編纂的《唐六典》是我國古代最早的一部行政法典。《唐六典》一書共分30卷,其篇目為:卷一,三師三公尚書省;卷二,吏部;卷三,戶部,卷四,禮部;卷五,兵部;卷六,刑部;卷七,工部;卷八,門下省;卷九,中書省,卷十,秘書省;卷十一,殿中省;卷十二,內官侍中省;卷十三,御史台,卷十四,太常寺;卷十五,光祿寺;卷十六,衛尉寺、宗正寺,卷十七,太僕寺;卷十八,大理寺、鴻臚寺;卷十九,行農寺;卷二十,太府寺;卷二十一,國子監;卷二十二,少府監、軍器監、鑄錢監等;卷二十三,將作監、都水監等;卷二十四,左右衛、左右驍衛、左右武衛、左右領軍衛;卷二十五,左右金吾衛、左右監門、左右千牛衛、左右羽林軍;卷二十六,太子三師、三少、太子詹事府、左右春坊內房內官;卷二十七,太子家令事率更寺仆寺,卷二十八,太子左右衛儲率府;卷二十九,儲王府公主邑司,卷三十,府、督護州。內容涉及封建國家機關所執掌的各項工作。反映了唐朝的政治、經濟實況。可以稱之為唐朝行政法規大全。
《唐六典》的編纂始於開元十年,至二十六年完成。書前雖署「玄宗撰、李林甫等注」,但實際上是出於張九齡等當時知名學者之手。
在《唐六典》之前,歷代王朝雖有行政性質的立法,但並沒有匯編成一部綜合性的行政法典。《唐六典》的編纂在封建立法史上具有重要意義。自它以來,行政法從刑律中分離出來而自成一個法律部門,它的產生是我國封建法律制度完備化的一個重要標志。
⑷ 中國最早的行政法典是什麼
《唐六典》全稱《大唐六典》,是唐朝一部行政性質的法典。是我國現內有的最早的一部行政法典容。 唐玄宗時官修,舊題唐玄宗撰、李林甫等注,實為張說、張九齡等人編纂,成書於開元二十六年(738年),是現存最早的一部會典,所載官制源流自唐初至開元止。六典之名出自周禮,原指治典、教典、禮典、政典、刑典、事典,後世設六部即本於此。
⑸ 「凡市,以日午擊鼓三百聲,而眾以會」選自哪本書
出自張說、張九齡編纂的《唐六典》。
原文:凡市,以日午擊鼓三百聲,而眾以會;日入前七刻,擊鉦三百聲,而眾以散。
譯文:到趕集的日子,以太陽到中間時擊鼓三百聲作為信號,百姓們就聚集在一起;太陽落下去的七刻前擊鉦三百聲作為信號,百姓就散了。
這一段闡述的是唐代對市這一商業場所的管理,尤其是開市和閉市時間的規定管理。
唐朝居住是以坊市為主,每一個坊市就是一個單獨的社區,周圍被圍牆為主,開東南西北四道門,每一個坊里有一個坊正。
在日出時,晨官會敲鼓提醒,到時就會有專人敲擊坊市邊上街道所安設的街鼓,三百下後坊正便開啟坊市大門。在晚上天黑前,夜官就會敲鼓提醒,同樣是街鼓敲擊三千下,坊正關上坊市大門,到時所有人都只能在坊市內活動,不允許進入街道。
(5)具有封建國家行政法典型值擴展閱讀
《唐六典》全稱《大唐六典》,是唐朝一部行政性質的法典,是我國現有的最早的一部行政法典,成書於開元二十七年(739年),所載官制源流自唐初至開元止。
開元十年,唐玄宗李隆基召起居舍人陸堅修《六典》,並親自製定理、教、禮、政、刑、事六條為編寫綱目,由麗正書院總其事。在中書令張說、蕭嵩、張九齡等人的先後主持下,徐堅、韋述、劉鄭蘭、盧善經等十餘人參與修撰。開元二十六年撰成並注釋後,於次年由宰相李林甫奏呈皇帝。所以,書題為唐玄宗御撰,李林甫奉敕注。
《唐六典》規定了唐代中央和地方國家機關的機構、編制、職責、人員、品位、待遇等,注中又敘述了官制的歷史沿革。依照唐玄宗的意圖,此書本應按《周官》分為理典、教典、禮典、政典、刑典、事典六個部分,故書名《唐六典》。
《唐六典》是保存至今一部最早的、完整的、具有封建國家行政法典性質的文獻。在中國行政立法史上具有重大意義,書中保存了大量唐朝前期的田畝、戶籍、賦役、考選、禮樂、軍防、驛傳、刑法、營繕、水利等制度和法令等方面的重要資料。對唐以後歷代會典的編纂具有深遠影響。
⑹ 唐代立法的主要目的是什麼
問:唐朝的主要立法。
答:(1)武德時期的《武德律》、《武德令》、《武德式》。
(2)貞觀時期的《貞觀律》、《貞觀令》、《貞觀格》、《貞觀式》。
(3)庸徽時期的《庸徽律》、《庸徽律疏》。
(4)開元時期的《開元律》、《大唐六典》。
(5)大中時期的《大中刑律統類》。
問:唐朝的法律形式。
答:有律、令、格、式四種。律、令、格、式,互為配合,互相補充,構成了唐王朝完備的法律體系。
律是刑事法規,相當於近代的刑法典;
令是關於國家體制和基本制度的法規;
格是國家機關各部門在日常工作中據以辦事的行政法規;
式是國家機關的公文程式。
問:《唐律疏議》的結構。
答:(1)律文。即法律條文,十二篇,502條。
(2)疏議。即解釋律文,三十卷。
(3)問答。作者對可能出現疑問律文的疏議部分,採用問答的方式,對問題作進一步闡釋。
(4)注。作者對律文的解釋比較抽象的地方,再用贖議的方式加以解釋。
問:《唐六典》的主要內容及歷史意義。
答:《唐六典》是以唐朝現行各部門機關按卷分篇,包括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管理體制、機構組織、職權、官員品級、編制員額、考課以及相關制度等方面的明確規定。
《唐六典》是保存至今一部最早的、完整的、具有封建國家行政法典性質的文獻。在中國行政立法史上具有重大意義,對唐以後歷代會典的編纂具有深遠影響。
問:唐朝對科舉制度有何發展完善?
答:(1)擴大考生來源,參加考試的由國子監和州、縣學的生徒,還有不在學的自行向州、縣報考,合格後由州、縣舉送中央的鄉貢。
(2)增加考試科目,主要有秀才、明經、進士、明法、明字、明算、道舉、童子八科。
問:唐朝科舉制度的意義何在?
答:(1)打破了魏晉以來「門第」界限,改變了「上品無寒門」的現象,為中小庶族地主出身的知識分子入仕創造了條件;
(2)為唐朝選拔優秀人才進入政權,推動封建文化的繁榮與發展,具有重大意義。
問:唐代吏部考試科舉生的標準是什麼?
答:(1)體貌豐偉;(2)言詞辨正;(3)楷書遒美;(4)文理優秀。
問:唐代封建制五刑。
答:(1)笞刑。以十為一等,分五等,即從十到五十下。
(2)杖刑。以十為一等,分五等,即從六十到一百下。
(3)徒刑。刑期分一年、一年半、二年、二年半、三年五等。
(4)流刑。里程分二千里、二千五百里、三千里三等。
(5)死刑。分絞和斬二等。
問:唐代管理犯贓罪的種類。
答:(1)受財枉法贓,是指官吏受人請求收人財物違法處斷公事的行為。
(2)受財不枉法贓,是指官吏受人請求收取財物,對所請求之事並未違法處置。在量刑上比受財枉法較輕。
(3)監主受財枉法,是指官員接受下屬或所管轄內百姓財物的行為。
問:唐代法律規定的其他物權的取得方式。
答:其他物權的取得,除了買賣、繼承、增予等方式外,還有:
(1)山野之物的取得,以先佔為取得原則。
(2)宿藏物即地下埋藏物,應與地主均分。如果是古器物,須送官府,官府給一定酬金。
(3)闌遺物,應歸還原主。
(4)漂流物,先招人認領,原主要給予撈的人補償;若無人認領,撈的人取得所有權。
(5)孳息物,應歸原主。
問:唐代法律規定違律為婚的情況。
答:(1)同姓不婚; (2)非同姓有血緣關系的尊卑之間不得為婚;
(3)不準與逃亡婦女為婚; (4)不準監臨官與轄區內之監臨女為婚;
(5)不準良賤為婚; (6)不得妄冒為婚,如有意隱瞞身份、年齡、身體狀況等。
問:「兩稅法」的主要內容。
答:(1)中央根據財政支出定出總稅額,各地依照中央分配的數目向當地人戶徵收;
(2)土著戶和客居戶都編入現居州縣的戶籍,依照丁狀和財產的多少定戶等;
(3)兩稅分夏秋兩次徵收;
(4)租庸調和一切雜徭、雜稅全都取消,惟丁額不廢;
(5)兩稅依戶等納錢,依田畝納粟;
(6)沒有固定住所的商人,所在州縣依照其收入徵收三十分之一的稅。
問:唐代的中央司法機關。
答:中央司法機關為大理寺、刑部、御史台。
大理寺是中央最高審判機關,負責審理中央百官犯罪與京師徒以上案件,以及地方移送的死刑疑案。
刑部為中央司法行政機關,負責審核大理寺及州縣審判的案件,發現可疑,徒、流以下案件駁令原審機關重審或逕行復判,死刑案則移交大理寺重審。
御史台為中央最高監察機關,負責監督大理寺和刑部的司法活動,也參與某些案件的審判。
問:唐代御史台的組織。
答:(1)台院。參加大理寺審判和審理皇帝交付的案件。
(2)殿院,掌糾察百官在宮殿中的違法失禮之事。
(3)察院,是皇帝在地方上的耳目。
問:唐律的刑法原則。
答:(1)老、幼、廢疾、篤疾犯罪減免刑罰。
(2)自首減免刑罰。
(3)同居有罪相為隱。
(4)共犯區別首從。
(5)二罪以上俱發,合並處理。
(6) 本條別有制與例不同。
(7)斷罪無正條
(8)化外人相犯
問:唐律十二篇的篇名。
答:第一篇《名例律》;第二篇《衛禁律》;第三篇《職制律》;第四篇《戶婚律》;第五篇《廄庫律》;第六篇《擅興律》;第七篇《賊盜律》;第八篇《斗訟律》;第九篇《詐偽律》;第十篇《雜律》;第十一篇《捕亡律》;第十二篇《斷獄律》。
問:唐朝初期的立法指導思想。
答:(1)禮刑並用。唐太宗李世民總結歷史上正反兩方面的經驗教訓,在魏徵和封德彝辯論的基礎上,積極推行以教化為宗,刑罰為輔的政策,由他主持制定的《貞觀律》,就是以禮刑並用作為立法指導思想之一。高宗李治繼承「德禮」作為推行政治教化的根本,刑罰只是為保障「德禮」而設的遺風。
(2)法令簡約。法令簡約就是條文簡明,使人易知。唐統治者認為隋朝敗亡的原因之一就是法王太密,所以唐歷代統治者提出「簡而易從,約法之章,疏而不漏」的立法指導原則。
(3)寬仁慎刑。所謂寬仁就是提倡用輕刑,所謂慎刑,就是對罪犯處刑採取慎重的態度。唐統治者以隋滅亡為鑒,從長治久安的目的出發,採取寬仁慎刑的立法指導思想。在這一思想指導下制定的《貞觀律》是封建社會對同種罪行處罰最輕的法典。
問:《唐律疏議》的篇目內容。
答:第一篇《名例律》,相當於現代刑法總則,主要規定了刑罰制度和基本原則;
第二篇《衛禁律》,主要是關於保護皇帝人身安全、國家主權與邊境安全;
第三篇《職制律》,主要是關於國家機關官員的設置、選任、職守以及懲治貪官枉法等;第四篇《戶婚律》,主要是關於戶籍、土地、賦役、婚姻、家庭等,以保證國家賦役來源和維護封建婚姻家庭關系;
第五篇《廄庫律》,主要是關於飼養牲畜、庫藏管理,保護官有資財不受侵犯;
第六篇《擅興律》,主要是關於兵士徵集、軍隊調動、將帥職守、軍需供應、擅自興建和征發徭役等,以確保軍權掌握在皇帝手中,並控制勞役征發,緩和社會矛盾;
第七篇《賊盜律》,主要是關於嚴刑鎮壓蓄意推翻封建政權,打擊其他嚴重犯罪,保護公私財產不受侵犯;
第八篇《斗訟律》,主要是關於懲治斗歐和維護封建的訴訟制度;
第九篇《詐偽律》,主要是關於打擊欺詐、騙人的犯罪行為,維護封建社會秩序;
第十篇《雜律》,反不屬於其他「分則」篇的都在此規定;
第十一篇《捕亡律》,主要是關於追捕逃犯和兵士、丁役、官奴婢逃亡,以保證封越國家兵役和徭役征發和社會安全;
第十二篇《斷獄律》,主要是關於審訊、判決、執行和監獄管理。
問:唐朝維護貴族官員及其親屬的法定特權有哪些?
答:(1)議,即八議。指八種人除了犯「十惡」罪以外,可以享受「議」的特權。這八種人是議親、議故、議賢、議能、議功、議貴、議勤、議賓。這八種人犯死罪,司法機關不能直接審理,必須先將其所犯之罪行及符合「議」的條件,奏請皇帝,由大臣集議,最後由皇帝裁決。
(2)請,是通過上請的程序減輕刑罰。上請者的限制比享受「議」者嚴格。
(3)減,指七品以上的官員及有爵位應「請」者的祖父母、父母、兄弟、姊妹、妻、子孫犯流罪以下,可以享受減刑一等的優待。
(4)贖,指應議、請、減和九品以上的官及應「減」者的祖父母、父母、妻、子孫犯流刑以下的罪,享受以銅贖刑的優待。
(5)官當,指官員犯罪可以用官品和爵位折抵徒刑和流刑的刑罰。
(6)免官,指有品級的官員犯徒罪,通過免去官職折抵刑罰。
問:試述「十惡」。
答:「十惡」是以隋唐為代表的封建法律所規定的十種最嚴重的犯罪總稱。犯十惡者要受到嚴厲處罰,為「常赦所不原」,並不得享有議、請、減等優待辦法。
一曰謀反,企圖推翻唐王朝的統治,奪取皇位的行為。
二曰謀大逆,就是預謀毀壞宗廟山陵及宮闕的行為。
三曰謀叛,圖謀叛國投降敵方的行為。
四曰惡逆,指毆打和殺害尊親屬。
五曰不道,犯罪者手段殘忍,違背了做人的正道。
六曰大不敬,侵犯皇帝尊嚴的行為。
七曰不孝,嚴重違反孝道。
八曰不睦,即親族間互相侵犯的行為。
九曰不義,本非血緣關系,根據名分,應遵守道義,但卻被棄道義的行為。
十曰內亂,家族內部紊亂人倫的行為。
問:《唐律疏議》的主要特點。
答:(1)體例完備,結構嚴謹。
體例完善是說一部唐律幾乎把當時社會生活各個方面的法律關系,都囊括其中,從而使它成為具有典型性的封建法典。
結果嚴謹主要表現在《名例律》和其他各篇的關系,以及律條彼此之間的照應,特別是篇目排列的次序,反映了立法者運用法律調整各種社會關系的輕重緩急。縱觀唐律篇目的排列順序,結構嚴謹,一環扣一環,反映了唐代立法技術已達到相當成熟階段。
(2)用刑持平。
首先,主刑都是採用一罪一刑,而不是採用一罪數刑的辦法。
其次,唐朝處決死刑的方法比歷代律典少,指有絞和斬兩種。
再次,刑罰加減以從輕為原則。
最後,設立加役流,取代可殺可不殺而不殺的死刑犯。
問:《唐律疏議》的歷史地位。
答:(1)唐律將秦、漢以來的法律思想和行之有效的立法、司法經驗加以制度化、法律化,成為一部完備的具有代表性的封建法典;
(2)唐律不僅對唐朝封建法制秩序的形成以及保證經濟的恢復、政治的穩定起了重要的作用,而且在漫長的封建法制發展史中,處於承先啟後的重要歷史地位;
(3)唐律對亞洲許多國家的封建立法也有重要的示範作用。朝鮮的《高麗律》和日本的《大寶律令》都以唐律為藍本;
(4)唐律作為中華法系的典型代表,曾在古代大放異彩,在世界法律發展史上也佔有重要地位
⑺ <<唐六典>> 的內容是什麼
《唐六典》是一部關於唐代官制的行政法典,規定了唐代中央和地方國家機關的機構、編制、職責、人員、品位、待遇等,注中又敘述了官制的歷史沿革。依照唐玄宗的意圖,此書本應按《周官》分為理典、教典、禮典、政典、刑典、事典六個部分,故書名《唐六典》。因唐代官制與周官大不相同,《唐六典》實際上還是按照唐代國家機關體系進行編纂。此書分三十卷,其篇目為:三師、三公、尚書省;吏部;戶部;禮部;兵部;刑部;工部;門下省;中書省;秘書省;殿中省;內官侍中省;御史台;太常寺;光祿寺;衛尉寺、宗正寺;太僕寺;大理寺、鴻臚寺;司農寺;太府寺;國子監;少府監、軍器監、鑄錢監等;將作監、都水監等;左右衛、左右驍衛、左右武衛、左右領軍衛;左右金吾衛、左右監門、左右千牛衛、左右羽林軍;太子三師、三少、太子詹事府、左右春坊內房內官;太子家令、率更寺等;太子左右衛諸率府;諸王府公主邑司;府、督護州
《唐六典》是以唐朝現行各部門機關按卷分篇,包括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管理體制、機構組織、職權、官員品級、編制員額、考課以及相關制度等方面的明確規定。
《唐六典》是保存至今一部最早的、完整的、具有封建國家行政法典性質的文獻。在中國行政立法史上具有重大意義,對唐以後歷代會典的編纂具有深遠影響。
⑻ 集封建行政法典之大成的法典是什麼
是清會典
3、集封建行政法典之大成的法典是 。B
A、大清律例 B、清會典 C、刑部現行則例 D、學政全書
⑼ 簡述中國古代中樞輔政制度的發展變化原因和規律
1、中國古代封爵制度
中國古代君主授予貴族和功臣爵位的制度。它是歷代君主為鞏固其統治地位,調整統治階級內部關系而實 行的一種封建等級制度。爵位是表示貴族或功臣身份、地位的稱號,分為不同的等級,有些爵位可以世襲。受 爵後通常可得到食邑或相當數量的財富。封爵制度在中國古代數千年的歷史中有相當大的發展變化。
封爵制度與宗法制度有著密切的關系,最初的受爵者僅是王族。《左傳》昭公二十八年:「昔武王克商,光 有天下,其兄弟之國者十有五人,姬姓之國者四十人,皆舉親也。」戰國時期,秦國從商鞅變法以後,取消王族 封爵,立二十等爵制以賞功勞(主要是軍功)。從最高的二十等到最低的第一等,依次是:徹侯、關內侯、大 庶長、駟車庶長、大上造、少上造、右更、中更、左更、右庶長、左庶長、五大夫、公乘、公大夫、官大夫、大夫、不更、簪□、上造、公士。西漢以後,皇族封爵與功臣封爵並存,一直延續到清代。
秦以前君主稱王,封爵中最高的一等為公。秦始皇稱帝,西漢以後最高封爵為王,皆封與皇子。西晉以後,皇族封爵與功臣封爵名稱合並,但最高一級的王、親王只封與皇族。至明代,在爵位中加鎮國將軍、鎮國中尉等名稱。清朝皇族爵位分十四等,其中貝勒、貝子是滿語「天生貴族」的音譯。
爵位與官職有一定關系。西周所封公、侯等爵,對周天子稱臣,在封國內就是君主,官爵合一。此後,總 的趨勢是官與爵逐漸分離,但在某些時期仍有例外。西漢、西晉及明朝初期,宗室王在封國內有軍事、行政權,勢力逐漸膨脹,先後釀成「七國之亂」、「八王之亂」、「靖難之變」等,嚴重威脅著皇權。在其他時期,爵位只是一種榮譽稱號,因其與皇帝關系的親疏(皇族封爵)及功勞大小(功勛封爵)而有高低之分。
爵祿在古代往往連稱,受爵後必得祿。西周時,公、侯是封國內的君主,封國內的財政收入全歸其所有,但公、侯要對周天子承擔鎮守疆土、交納貢稅、朝覲述職等義務。以後封爵都有一定食邑,但不是自己徵收,而是由王朝撥給。後來食邑變成了一種虛名,只有在爵位前加所謂「食實封」若干戶,才能享有相應的封戶租稅,或從國家領得一定封賜。
2、中國古代法律制度
中國古代政治制度的重要組成部分。自夏商周到明 清四千多年,中國古代法律制度的發展脈絡清晰,有因 有革,內容豐富,特點鮮明。 歷代立法中國古代自國家出現後,統治階級就開 始通過國家機關制定法律,建立法律制度。經過幾千年 的發展,逐步形成了一整套沿革清晰、特點鮮明的法律 體系。
夏商周夏、商、周的法律是奴隸製法律,以習慣 法為主,禮刑並用。它體現了王權與族權的統一,滲透 了神權思想。夏代是中國第一個奴隸制國家,其法律總 稱為「禹刑」。《周禮·秋宮·司刑》註:「夏刑大辟 二百,臏刑三百,宮刑五百,劓刑各千。」中國古代的 刑與法含義相同,刑罰的出現,標志著夏代法律制度已 經產生。
「湯刑」是商代法律的總稱。《尚書·盤庚》記載: 「以常舊服,正法度」。商代已具有成文法律,在古文 獻中有明確記載,並在考古發掘中得到證實。商朝的刑 法嚴酷,有死刑、肉刑、流刑、徒刑等。卜辭中,有象 征殘酷刑罰的文字;《簡書·康誥》載:「罰蔽殷□,用 其義刑義殺。」戰國時荀子亦說:「刑名從商。」
西周的法律制度因於夏、商,到了西周更趨成熟。 《周禮》中包含有刑法、民法、行政法、訴訟法等內容。 《呂刑》中對犯人施行五種刑罰的規定長達三千條;同 時,明確規定了罰金等級和贖刑制度等。
春秋戰國春秋時期,奴隸製法制解體,各諸侯國 的法律制度發生重大變化,成文法陸續頒布。鄭國執政 子產「鑄刑書於鼎,以為國之常法」(《左傳·昭公六 年》杜預注),鄧析編訂「竹刑」。晉國亦「鑄刑鼎,著 范宣子所為刑書」(《左傳·昭公二十九年》)。成文 法的制定和公布,限制了舊貴族的特權,促進了封建生 產關系的發展,標志著奴隸制的瓦解。
戰國時期封建制確立。各諸侯國陸續頒布了以保護 封建私有制為中心內容的封建法律。其中,魏國李悝在 總結各國刑法典的基礎上制定《法經》 6篇,即《盜》、 《賊》、《囚》、《捕》、《雜》、《具》。《法經》 是以刑為主,諸法並用的第一部封建法典。秦國統治者 奉行法家學說,任法為治。公元前 359年,商鞅以《法 經》為藍本,改法為律,制定《秦律》 6篇。此外,秦 還頒布了大量法令。 秦漢秦統一六國後,秦始皇把秦國的法律推行全 國,第一次建立起全國統一的封建法制。1975年12月,湖 北雲夢出土的睡虎地秦簡,其中有《秦律二十九種》、 《法律答問》、《封診式》3類法律文書,其內容涉及農 業、手工業、商業、徭戍賦斂、軍爵賞賜、官吏任免以 及什伍組織等社會生活各個領域,說明秦代「莫不皆有 法式」的說法是信實的。秦代法律以酷烈而著稱於世, 刑罰種類繁多,手段也極為殘酷,有死刑、肉刑、徒刑、 笞、籍沒收孥等,對罪犯往往數刑並施。
西漢,蕭何以《秦律》為基礎,製成《九章律》,確 立以律、令、科、比為形式的一整套法律制度。漢武帝 「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其實質乃外儒內法,正如漢 宣帝所說:「漢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雜之」(《漢 書·元帝紀》)。這種思想構成了封建法律的理論基礎, 一直為歷代封建統治者所奉行。
三國兩晉南北朝這一時期各朝都編纂法典。曹魏 對法律作了重大修改,制定《魏律》18篇,並改漢具律 為刑名,冠於全律之首;規定五刑,使刑名進一步規范 化;保護貴族、官僚、地主等 8種權貴人物在審判上享 有特權的「八議」也正式上升為法律制度,充分體現了 「舉賢不出世族,用法不及權貴」。這是中國古代刑法 的重要發展。其後產生了諸如《晉律》、《北齊律》等。 《北齊律》首創「重罪十條」(亦稱「十惡」);北魏、 南陳法律中規定的官吏可以官抵罪的「官當」制度,對 後世的封建法典皆有重大影響。
隋唐這是中國封建社會諸種制度包括法律制度發 生重大變革的時期。隋朝制定的《開皇律》在封建法典 中佔有重要地位。唐代尤為重視立法建設,唐太宗時,制 定《唐律》12篇,500條。高宗永徽年間,編定《唐律疏 議》30卷,永徽四年(653)頒行全國。唐律把「十惡」特 標篇首,律文全面反映了唐代社會的等級劃分,明確規 定了社會各等級的不同身份、地位、權利和義務,以及 它們之間的關系。《唐律》和《唐律疏議》是中國歷史 上最完整的封建法典,對中國封建法律的發展影響極大, 對亞洲一些國家亦有一定影響。
宋元《宋刑統》是宋代的基本法典。它是以五代 時後周的《顯德刑統》為基礎修改而成的。宋朝全面強 化封建專制主義,皇帝可隨時頒布□令作為斷罪處刑的 依據,詔□成為最重要和具有最高效力的法律,編□成為 宋代最經常最重要的立法活動。宋代正式出現「典賣」 制度的法律規定。
元世祖忽必烈統一中國後,頒布了《至元新格》;元 英宗時制定了《大元通制》。元代法律的基本內容依循 唐律,形式上仍沿用宋代的編□,但改□為「條例」或 「條格」。元朝的法律具有階級壓迫和民族壓迫的雙重 特點。
明清明、清是中國封建社會後期的兩個朝代,在 法律上亦反映出封建社會後期的時代特點。明、清法規 以律為主,律外有誥、例、令、條例、則例、會典等。
明太祖總結歷代統治經驗,把「明禮以導民,定律 以繩頑」,「治亂世用重典」等作為立法的指導思想,制 定了《大明律》、《明大誥》等一系列重要法律。《大 明律》是明代最主要的法典。它改唐律12篇為7篇,即在 名例律之下按六部官制分吏律、戶律、禮律、兵律、刑 律、工律,改變了隋唐以來的封建法律體系結構。《明 大誥》共4篇,是以詔令形式頒發的,由案例、峻令、訓 導三方面內容組成的具有教育作用和法律效力的特種刑 法。這是中國古代法律制度上前所未有的。明代還加強 了經濟方面的立法,主要有鈔法、錢法、稅法、鹽法等。
清代制定的《大清律例》,是中國歷史上最後一部 封建法典。它的篇目與《大明律》相同,在沿用唐、明 五刑的基礎上,又增加了許多新的刑罰及民族壓迫條款。 在刑罰和訴訟方面,清律規定滿人享有各種法律特權。 清朝還頒布了用於少數民族地區專有特定內容的單行法 律,如《回律》、《番律》、《蒙古律》等。隨著封建 經濟的發展,清律中調整經濟關系的內容也大為增加。
歷代行政法規中國古代統治者也用法律作為管理 行政機構和官吏的一種手段。歷代都制定了一些關於行 政機構設置、職掌和官制的行政法規。中國古代雖然把 各種律令混合制訂在一起,但唐以後也有單行的行政法 典。
先秦夏代適應奴隸制的需要,隨著權力機構的建 立,產生了最初形態的行政法制。商代,「齊之以禮,齊 之以刑」,禮法構成商王朝行政法的重要內容。但是,夏、 商時期對政府機構的管理基本是以習慣法為主,「以言 代法」,以吏代法。
西周時期的《周禮》(亦稱《周官》)中載有《六 官》、《六典》之篇。《六官》即《天官冢宰》、《地 官司徒》、 《春官宗伯》、 《夏官司馬》、《秋官司 寇》、《冬考工記》 6篇。《六典》即治典、禮典、教 典、政典、刑典、事典。六官各掌一典。其中,治、教、 禮、事四典實為行政法的內容。從此,奠定了中國古代 行政法的基礎。
秦漢秦代建立了中央集權的統一封建國家,加強 了對政府機構及官吏的管理。《秦律》中的《置吏律》、 《效律》等是關於職官建制、任免、銓選、考核之法; 《內吏雜律》是關於京官政務之法規;《行書律》是有 關公文規定的法規;《傅律》、《田律》、《金布律》、 《徭律》以及《工律》等,是有關經濟、手工業的行政 管理法規,內容十分豐富,充分顯示了統一封建國家行 政管理制度的特色。
漢代確立了三公九卿制度和職官法,尚書台六曹體 制的建立,奠定了整個封建社會六部制度的基礎。漢代 對各種機構的員額和職權都有明確規定。如對皇帝的詔 令必須忠實執行;官吏泄漏機密者,要免職;官吏受賄 或保管官府財物自盜者,定罪後仍再犯者,要處死等。
隋唐宋元行政法的重大發展是在隋、唐。隋、唐 將晉代就正式列為國家法律的「違制」律改為「職制」。 它是對各級官吏違反編制及失職行為的處分規定。唐代 編纂的《唐六典》是中國古代最早的較為完整的行政法 典。它按照吏、戶、禮、兵、刑、工六部分制,明確規 定了國家各級行政機構的規范、官吏的編制、職責許可權 以及對官吏選拔、考核、獎罰等行政管理制度。典律分 野是《唐六典》的一大發展,「律之正罪,典以范政」, 是中國古代行政法發展的結晶。唐以後,宋代有官修法 典《慶元條法事類》,元代有《元典章》等。宋、元行 政法典仍以六部為例,仿《唐六典》,它與前代有別的 是注重官吏法的修制和民族行政法的制定,因而具有其 特色。
明清明清兩代是中國封建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高 度發展的時期。它集歷代行政法之大成,對行政法典法 規的制定更為系統化、規范化。明清仿《唐六典》制定 了《明會典》與《清會典》。「會典」之名始於明代, 即典章會要之意。《明會典》體例以六部官制為綱,分 述各行政機構的職掌和事例。其記載有關章典制度,凡 明史所未載者,會典均有交待。萬曆《御制重修明會典 序》中說:「輯累朝之法令,定一代之章程,鴻綱細目, 燦然具備。」《清會典》記載了清代開國至光緒各級行 政機構的職掌、事例和活動原則。它採用以官為典,以 職立官,有典有例的分合序列。清代的官員都得以會典 來執法。正如《續修大清會典序》中所說:「會典所載, 皆百臣奉行之政令。」
司法審判機關中國古代司法、行政往往不分,行 政機關兼行審判權,審判權受皇權左右,成為中國封建 司法制度的一個基本特點。
先秦秦以前沒有專設司法機關,只是設官理刑。 夏有大理,商周有司寇。因古代兵刑不分,往往軍事長 官又是司法長官。戰國時期,各諸侯國先後設置掌握獄 訟的最高法官,秦稱「廷尉」,齊稱「大理」,楚稱「廷 理」。
秦統一的秦王朝建立後,「廷尉」列為九卿之一, 作為中央司法機關的長官,負責審理皇帝交辦的案件和 地方移送的疑難案件。秦地方無專門的司法機關,郡守、 縣令兼行審判權,可自行處理一般案件。
漢代中央仍以廷尉(又稱大理)為最高司法長官, 地方司法機關與秦基本相同。漢在司法制度方面也有一 些變化,尚書台設立後,其中的三公曹(西漢時)、二 千石曹(東漢時),亦掌有一定的司法權,分割了廷尉 的一部分職權。
三國兩晉南北朝這一時期的司法制度基本沿襲漢 制,又有所發展。中央司法機關一般仍稱廷尉。北齊沿 稱大理寺,機構日趨擴大。這一時期的地方司法機構仍 與行政機構合而為一,司法權由郡太守、州刺史和縣令 等各級行政長官掌握。
隋唐以大理寺主管審理、判決朝廷百官犯罪與京 師徒刑以上案件及地方移送的死刑疑案。刑部為中央司 法行政機關,主管司法行政,負責審核大理寺及州縣審 判案件。御史台為中央最高監察機關,負責監督大理寺 和刑部的司法活動,亦參與某些案件的審判。唐朝時,每 遇重大案件,皇帝通常命令大理寺卿同刑部尚書、御史 中丞共同審理,稱作「三司推事」。隋唐時期的地方的 司法仍由行政機關兼理。
宋代司法機關不斷擴大,職權分散。於中央司法 機關大理寺和刑部之外,皇帝在宮中增設審刑院,掌審 議大理寺上報的案件。宋神宗時,取消審刑院,其職權 劃歸刑部。地方司法仍由州(與州同級的有府、軍、監) 和縣兩級行政機關兼理。
元代統一全國後,於中央設刑部、御史台,並將 大理寺改為大宗正府。泰定帝時,將審判權分別歸刑部 和地方政府。蒙古人犯罪,只由宗正府審理。元代州縣 兼掌司法,路則在總管府下設立推官,專理刑獄。
明清兩代封建專制主義中央集權日益強化,司法 權更趨集中、完善。於中央設都察院、刑部、大理寺, 合稱「三法司」,分典刑獄。都察院掌糾察,刑部主審 訊,大理寺主掌復核,成為專司駁議的慎刑機關。對重 大案件實行「三司會審」,清稱「九卿會審」,標志著皇 帝對司法權的嚴格控制。明代的錦衣衛和東、西廠,亦 握有廣泛的司法權。清代專門設立了承審滿人訴訟的司 法機構,並將司法管轄深入到少數民族地區,中央理藩 院專設理刑司,負責對少數民族案件的審判。
主要特點中國古代法律制度具有以下主要特點:
① 法律出於皇權,維護皇權。古代中國實行專制 主義的統治,奴隸社會的君主的「命」即法律,封建社會 的皇帝擁有至高無上的權力,實行個人獨裁統治,既是 最高立法者,又是最高審判官。歷代法律都以皇帝個人 意志的形式表現出來。律的制定雖由朝臣具體完成,但 批准權屬於皇帝,歷代帝王都凌駕於法律之上。除律外, 皇帝還可根據需要隨時發布詔、令、格、式等。「法自 君出」,進一步鞏固和強化了皇權。
② 禮法結合,以儒家思想為理論基礎。在中國古 代法律中,禮佔有重要位置,「為政先禮,禮為政本」,禮 既是道德規范,又是法律規范。秦始皇以法治國,西漢初 期大體上是「霸王道雜之」。自漢武帝「罷黜百家,獨 尊儒術」以後,儒家思想成為主導的政治思想,以其為基 礎逐步形成了以禮法合流為基本特徵的封建法律思想體 系。維護「三綱五常」成為封建法典的核心內容,德主 刑輔、禮刑並用成為法制的原則。從「引經決獄」,實 行秋冬行刑,到「十惡大罪」和「八議」的規定等,許 多法律內容都是以儒學的等級倫理關系作為定罪或赦免 的標准,並為歷代統治者所尊奉。
③ 官僚、貴族享有法定特權。中國古代法律從維 護等級制度出發,賦予貴族官僚以各種特權。西周法律 有「凡命夫命婦,不躬坐獄訟」的規定;漢代有「先請」 之制,對犯罪的貴族官僚的審理,要先奏請皇帝。魏律根 據《周禮》的「八辟」規定了「八議」。至隋、唐,封 建特權法相因沿襲又不斷發展,《唐律》規定的「議」、 「請」、「減」、「贖」、「官當」等按品級減免罪刑 的法律制度是集中的表現。唐之後,宋、元、明各代法 典均將其作為重要內容加以肯定。
④ 諸法合體、並用,司法隸屬於行政,無獨立審判 權。中國古代法律最早表現為禮刑並用,之後形成諸法 合體的封建法典。從戰國李悝著《法經》始,至秦、漢、 唐、宋、明、清諸律,都是以刑法為主,兼有訴訟、民事、 行政等方面的內容。這種諸法合體混合編纂形式,貫穿 於封建社會各朝代。
在封建專制主義制度下,皇帝是最高統治者,直接 控制司法大權。地方的審判權完全歸屬行政機關,中央 雖設有專門審判機關,但其活動為皇帝所左右,監察、行 政機關也可審理案件,審判機關往往不能獨立行使職權。 封建社會並無獨立審判權,審判機關只是皇帝及受皇帝 控制的行政機關的附庸。這種行政兼理司法的制度,在 中國延續了幾千年。
3、中國古代地方政治制度
中國奴隸社會、封建社會歷代政權的地方行政區劃、 地方政權機構及其職官設置等制度。中國古代地方政治 制度的沿革演變,可分為分封、郡縣、州郡、道路、行 省五個時期。其制度既相互繼承,又各有發展。
分封制指夏、商、西周三個奴隸制王朝實行的地 方政治制度。史載夏王朝為當時各部落的盟主,只能以 「封諸侯、建藩衛」進行統治。商承夏制,西周發展為 全面的層層分封。當時已出現中央與地方的統屬關系, 有的都邑直屬中央政權,有的都邑則由諸侯國管轄,西 周還有「六鄉六遂」制度。但這個時期的地方政治制度 尚不成熟,史書所載也互有出入。
郡縣制這是古代較完整的地方政治制度,出現於 春秋戰國之際。最初的郡縣互不統屬。後因經濟開發, 人口增殖,中原各諸侯國北部邊境的郡開始分縣而治,中 原腹地的縣逐漸劃小,數目增多,於是在縣上置郡,形 成郡縣兩級政區。至戰國後期,各諸侯國除都城外已普 遍置郡。秦統一六國時,將各國都城改為郡治。這樣,除 秦都咸陽設內史管轄外,郡縣制行於全國。
秦王朝為加強中央集權,使地方分權而治。郡設郡 守主行政,郡尉主軍事,中央派駐各郡的監御史負責監 察。郡守官秩相當於中央九卿,郡尉略低,均置丞作為助 手。萬戶以上的縣置縣令,不滿萬戶者設縣長。有縣丞 掌文書及倉獄,另有縣尉主治安。縣以下設鄉、亭、里。 其中,鄉置三老主教化,嗇夫主訴訟和賦稅,游徼主治 安;鄉轄亭,亭置亭長;亭轄里。郡縣兩級地方政府均 有下屬辦事機構與職能部門。辦事機構稱門下,置門下 主簿,下設文書檔案、侍從警衛、財務出納和謀議等機 構。職能部門稱列曹,有掌民政的戶曹、田曹,理財政的 倉曹、金曹,主兵政的兵曹、尉曹,管司法的賊曹、決 曹。縣還設負責營造交通的司空、將作、橋津、傳舍等 部門。各部門主管稱椽史和嗇夫。這樣,形成寶塔式的 嚴密統治機構。
兩漢承秦制,但因片面總結秦亡教訓而大封同姓諸 侯王以為藩輔,實行郡國並行的雙軌地方行政制度。即 將當時全國60個郡的 3/4分封給諸侯王,中央直轄僅15 個郡。於是重蹈戰國時割據之勢,終於爆發吳楚七國之 亂。平叛後,西漢朝廷損黜王國官制及其職權,並以「推 恩令」分割王國封地,縮小其轄境。從此,諸侯王唯得 衣食租稅,郡國並行制名存實亡,實際已恢復秦的郡縣 制。
州郡制指東漢末形成的州、郡、縣三級地方政治 制度。州起源於漢武帝所建部刺史監察制度。由於十三 監察區借用儒家經典內古代州名,故當時即以「州」作 為監察區的俗稱。公元184年爆發黃巾起義後,東漢朝廷 派中央九卿出任各地州牧,集中一州所轄各郡之軍、財、 民力鎮壓起義民眾。從此,州由中央監察區變為地方行 政區,實行州、郡、縣三級地方政治制度,各州均置行 政機構和長史、司馬、東曹椽、諸校尉等官屬僚佐。由 於州牧、刺史手握重兵,並以此為割據資本,使中央集 權陷於瓦解,導致三國鼎立割據局面。
魏晉南北朝期間,各王朝大體皆沿東漢末年的州郡 縣制。自永嘉之亂後,東晉南朝還出現僑州郡縣這一特 殊制度。當時因北方戰亂,大批北人舉族南徙長江中下 游定居避亂,其聚居區仍沿用北方原籍的州郡縣舊名,於 是各地出現大量僑州、僑郡、僑縣,造成地方政治制度 混亂。後經長達二百年的九次「土斷」,才基本解決這 一問題。與此同時,南北兩朝政權還多次濫設州郡。至 北周大象二年(508),北方已有221個州、508個郡、1124 個縣;梁大同五年(539)時,南方也有州107個、郡 586 個。不少地區出現有州而無可轄的郡,郡無可轄的縣;有 的兩州同在一地或一地有兩個郡名,使地方政治制度陷 於極度混亂境地。隋立國後,對地方政治制度大力整頓。 其措施有:①撤銷郡級機構,以州轄縣;同時裁並濫設 的州郡,全國並為311個州。隋煬帝即位後改州為郡,進 一步並縣,使全國有郡 190個,縣1255個。②地方人事 權收歸中央。規定五品以上官員由皇帝下詔除授,六品 以下由吏部任命;並提倡科舉考試選官,替代魏晉以來 「九品中正」薦舉任官制度。③恢復地方軍政分治,並 規定郡縣長官由外地人擔任,縣令以下官吏三年一調,不 得連任。④仿漢監察制度,設司隸台大夫、別駕、刺史 等監察大員,分別巡察各地,也按六條問事。至此,地方 政治制度重新走上正常軌道。
道路制指唐代的道制和宋代的路制。唐初有州328 個、縣1573個,為加強管理,按山川地形分全國為10道, 後增至15道。設道之初僅由中央派監察大員不定期赴多 事地區視察,未成定製。至開元時始置各道采訪使,以 六條檢察非法,如漢刺史。後因邊患頻增,為加強邊帥 權力,使邊境節度使兼任道采訪使,且兼轄州縣事務,重 演東漢末年外重內輕的局面,最後導致安史之亂。平叛 後節度使制已行於全國,形成道(方鎮)、州府、縣三 級政區。割據之勢已成,尾大不掉,又出現五代十國的 分裂局面。
府建於唐開元時,相當於州。當時凡屬京師、陪都 或本朝帝王駐蹕地,皆建府以顯示其特殊地位。府的行 政長官為府牧、府尹、少尹,其下屬機構府、州大致相 同,均置司錄、功曹、倉曹、戶曹、兵曹、法曹、士曹、 府(州)學等,但府屬官吏的品秩比州高。從五代至宋、 元,建府地區逐漸擴大。到明代,全國已普遍建府,取 代唐以前的州。
唐代地方機構還有都督府與都護府。都督的名稱始 於東漢,魏晉以後常兼駐地所在州的刺史。北周改稱總 管,至唐復為都督。景雲後凡持節的都督改稱節度使,都 督的名稱遂名存實亡。都護府源於漢的西域都護。唐代 沿襲該制於四境置六都護府,成為管理邊境少數民族地 區的最高地方行政機構。都護府下屬機構與內地府州大 致相同。
北宋統一中原後,為改變「方鎮太重、君弱臣強」 的局面,除收軍權於中央外,地方行政機構採取分路而 治,成為路—府、州、軍、監—縣三級政區。路以水陸 轉運使為行政長官,又置安撫使、刑獄使、常平使,分 掌兵、刑、市場平□與鹽鐵專賣,恢復秦漢以來地方分 權而治的狀況。府州機構沿襲唐代。軍原為五代時的軍 區,後因兼理民政而成為行政區,仍保留軍的舊名。監 多半設於工礦地區,以加強礦產開發的管理。為進一步 控制地方,北宋朝廷常派京師供職官員到州縣執行中央 政令,其職銜為知府、知州、知縣等。同時在各府州置 通判,規定一切政令須經通判副署,通判並可隨時向朝 廷奏報府州情況。於是各級官吏層層牽制,事事聽命於 朝廷,地方無主動性可言,並使機構臃腫,冗官充塞,行政 費用猛增。縣以下行政機構,隋唐為鄉里制,北宋一度 推行保甲制,但因新舊黨爭而時行時廢。
在宋代,與宋王朝並存的遼、金、西夏、大理等少 數民族政權的地方政治制度均受中原文化影響,或仿唐, 或學宋,同時保留其原有制度。如遼仿唐制置五京道,為 道—府、州、軍城—縣三級政區。道屬行政機構,又仿 宋制,置都總管府、處置使司、轉運使司相互牽制;契 丹族原有的頭下軍州、斡魯朵等機構也予保留。金早期 仿遼制置五京道,入主中原後仿宋制分路而治,仍保留 女真族的猛安、謀克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