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訴訟法的共同被告
⑴ 行政訴訟當事人的行政訴訟中的共同訴訟人
第一,概復念。根據《行政訴訟法》制第二十七條:當事人一方或雙方為二人以上,因同一行政行為發生的行政案件,或者因同類行政行為發生的行政案件、人民法院認為可以合並審理並經當事人同意的,為共同訴訟。
第二,共同訴訟人參加訴訟的程序。《行政訴訟法》第二十八條:當事人一方人數眾多的共同訴訟,可以由當事人推選代表人進行訴訟。代表人的訴訟行為對其所代表的當事人發生效力,但代表人變更、放棄訴訟請求或者承認對方當事人的訴訟請求,應當經被代表的當事人同意。
第三,關於共同被告的規定。《行政訴訟法》第二十六條:經復議的案件,復議機關決定維持原行政行為的,作出原行政行為的行政機關和復議機關是共同被告;兩個以上行政機關作出同一行政行為的,共同作出行政行為的行政機關是共同被告。
⑵ 行政訴訟法中規定的被告包括哪些情況
行政復議法。第二十五條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的,回作出具體行政行為的答行政機關是被告。
經復議的案件,復議機關決定維持原具體行政行為的,作出原具體行政行為的行政機關是被告;復議機關改變原具體行政行為的,復議機關是被告。
兩個以上行政機關作出同一具體行政行為的,共同作出具體行政行為的行政機關是共同被告。
由法律、法規授權的組織所作的具體行政行為,該組織是被告。由行政機關委託的組織所作的具體行政行為,委託的行政機關是被告。
行政機關被撤銷的,繼續行使其職權的行政機關是被告。
⑶ 行政訴訟中追加共同被告或第三人的問題
復議維持的,原告不同意,法院依職權把復議機關列為共同被告。不會列為第三人
《行政訴訟法》
第二十六條 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的,作出行政行為的行政機關是被告。
經復議的案件,復議機關決定維持原行政行為的,作出原行政行為的行政機關和復議機關是共同被告;復議機關改變原行政行為的,復議機關是被告。
復議機關在法定期限內未作出復議決定,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起訴原行政行為的,作出原行政行為的行政機關是被告;起訴復議機關不作為的,復議機關是被告。
兩個以上行政機關作出同一行政行為的,共同作出行政行為的行政機關是共同被告。
行政機關委託的組織所作的行政行為,委託的行政機關是被告。
行政機關被撤銷或者職權變更的,繼續行使其職權的行政機關是被告。
第七十九條 復議機關與作出原行政行為的行政機關為共同被告的案件,人民法院應當對復議決定和原行政行為一並作出裁判。
⑷ 新行政訴訟法復議機關與原行政機關為共同被告時由哪個法院管轄
《行政訴訟法》第十四條規定:基層人民法院管轄第一審行政案件。第十八條內規定:行政容案件由最初作出行政行為的行政機關所在地人民法院管轄。經復議的案件,也可以由復議機關所在地人民法院管轄。也就是說復議機關與原行政機關為共同被告時,原告可以選擇向行政機關所在地人民法院或復議機關所在地人民法院起訴。
⑸ 何為新行政訴訟法規定的「雙被告」制度
就是中國來目前經過行政復議的案源件,90%以上都是維持,針對此種情況,根據新行政訴訟法第二十六條規定,作出原行政行為機關和復議機關為共同被告。
行政訴訟法
第二十六條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的,作出行政行為的行政機關是被告。
經復議的案件,復議機關決定維持原行政行為的,作出原行政行為的行政機關和復議機關是共同被告;復議機關改變原行政行為的,復議機關是被告。
⑹ 把復習機關列為共同被告是新行政訴訟法的規定嗎
原行政訴訟法也有此規定,不過新訴訟法更加具體和完善,實用性更強。
⑺ 行政訴訟中,關於共同被告的問題。
行政訴訟中,共同被告必須是兩個以上的行政機關;
行政訴訟是個人、法人或其他組織認為國家機關作出的行政行為侵犯其合法權益而向法院提起的訴訟。
共同被告是兩個以上被告在同一個案件中的合並,屬於訴訟主體的合並,在行政訴訟中作為共同被告的主體必須是兩個以上的行政機關。
行政訴訟法第二十五條第四款規定:「由法律、法規授權的組織所作的具體行政行為,該組織是被告。」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若干問題的解釋》第二十條第三款規定:「法律、法規或者規章授權行使行政職權的行政機關內設機構、派出所機構或者其他組織,超出法定授權范圍實施行政行為,當事人不服提起訴訟的,應當以實施該行為的機構或者組織為被告。
⑻ 共同被告的行政訴訟法第二十五條第三款規定
《行政訴訟法》第二十五條行政行為的相對人以及其他與行政行為有利害關系的版公民、法權人或者其他組織,有權提起訴訟。
有權提起訴訟的公民死亡,其近親屬可以提起訴訟。
有權提起訴訟的法人或者其他組織終止,承受其權利的法人或者其他組織可以提起訴訟。
這是對行政訴訟參與人身上的確定
⑼ 行政訴訟中,兩個以上的行政機關作出同一具體行政行為的,被告是
兩個以上的行政機關作出同一具體行政行為的,共同作出行政行為的行政機關是共同被告。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第二十六條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的,作出行政行為的行政機關是被告。
經復議的案件,復議機關決定維持原行政行為的,作出原行政行為的行政機關和復議機關是共同被告;復議機關改變原行政行為的,復議機關是被告。復議機關在法定期限內未作出復議決定,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起訴原行政行為的,作出原行政行為的行政機關是被告;起訴復議機關不作為的,復議機關是被告。
兩個以上行政機關作出同一行政行為的,共同作出行政行為的行政機關是共同被告。行政機關委託的組織所作的行政行為,委託的行政機關是被告。行政機關被撤銷或者職權變更的,繼續行使其職權的行政機關是被告。
(9)行政訴訟法的共同被告擴展閱讀:
《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第三十一條當事人、法定代理人,可以委託一至二人作為訴訟代理人。下列人員可以被委託為訴訟代理人:
(二)當事人的近親屬或者工作人員;
(三)當事人所在社區、單位以及有關社會團體推薦的公民。
⑽ 行政訴訟法必要共同訴訟和普通的共同訴訟的區別
1、訴訟標的不同。必要共同訴訟的標準是訴訟標的同一,是指訴訟客體是同一個具體行政行為。換句話說,被訴行政行為本身是一個獨立、完整的具體行政行為,該行為或者是由兩個以上行政機關共同作出,或者是一個具體行政行為處理兩個以上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
普通共同訴訟的標準是訴訟標的同種類。普通共同訴訟屬於訴訟客體的合並,並因為訴訟客體的合並,導致訴訟主體的合並。因此要成為普通共同訴訟,必須有兩個以上的當事人,就兩個以上同一種類的訴訟標的向同一法院起訴或應訴。
2、審理和裁判方式不同。必要共同訴訟人必須共同參加訴訟。如果有遺漏,人民法院應當通知其參加訴訟。如果不願參加訴訟,法院可以通知他們以第三人的身份參加訴訟。在必要共同訴訟中,法院必須合並審理、合一判決。
普通共同訴訟人可以共同起訴或應訴,也可以分別起訴或應訴,法院可合並審理,也可分開審理,合並審理時必須徵得當事人同意。
3、訴的特徵不同。必要共同訴訟是一種不可分之訴,不可分的原因在於共同訴訟人一方對訴訟標的要麼有共同的權利,要麼有共同的義務。因此一人的訴訟行為經全體承認後,對全體共同訴訟人均發生法律效力。
普通共同訴訟是可分之訴。一人的訴訟行為對其他共同訴訟人不發生效力,每個共同訴訟人的訴訟行為只對自己發生效力,某個共同訴訟的訴訟行為中止不影響其他共同訴訟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