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條款大全 » 行政法出現的原因

行政法出現的原因

發布時間: 2021-12-24 23:45:10

1. 法國行政法產生的歷史條件

對於法國行政法學的認識,首先必須提及其「行政法母國」的顯赫地位。作為一種客觀現象,行政法首現見於法國;而作為專門研究這一客觀現象的法學學科,行政法學也被公認為肇端於法國。因此,要了解現代行政法各項制度的生成和原則的發展,要理解現代行政法學的基本精神和原理,就必須對法國行政法特別是法國行政法學的形成和發展過程及有基本的掌握。

一、法國行政法學的誕生與發展

法國行政法學的誕生,以現代行政法的出現為前提。現代行政法是相對於古代行政法而言的,它是真正意義上的行政法,只有在依法行政的法治國條件下才能產生。[1]「法治國」要求公民有權讓國家和政府遵守法律,而所遵守的法律又是由公民或者其代表制定。由此可知,現代行政法只能產生於資產階級革命時期,因為那時才有真正的「天賦人權」、「自由、平等、博愛」等法治國觀念的存在。所以說,法國行政法學的誕生不會早於19世紀的中後期。

應注意的是,法國行政法學並非與法國行政法處於一一對應的關系,而是具有滯後性。行政法學作為一門系統的獨立學科,而不僅僅是行政法律和法規的分類、整理和解釋,在法國的發生是相當晚的。[2]與法國其他法學學科,諸如民法學、刑法學,訴訟法學等相比,行政法學算是「朝陽學科」。盡管法國最早的行政法學著作產生於19世紀70年代,然而法國行政法學的研究在19世紀的後期才開始展開。[3]關於法國行政法學誕生的時間與原因,我國著名行政法學家王名揚先生認為有如下幾點[4]:

一是行政法須誕生於法治國條件下才稱其為現代行政法,因而只有到了資產階級革命時期才能產生行政法及行政法學,這一點與民法、刑法的產生時間和條件有大大的不同。[5]

二是法國行政法學的產生與法國的行政法院的建制密不可分,因而行政法院的建立與成熟也制約著法國行政法學的發展。法國最高行政法院自從1799年成立以來,逐步改進直到十九世紀七十年代以後才完全定型,成為現代的行政法院,作出有影響的判決。法國早期的經典行政法學理論的提出都是與19世紀末期和20世紀初期最高行政法院的判例密不可分的。

法國行政法已有大約150年的歷史,但法國行政法學的飛躍發展則是近20內實現的。在此之前,法國行政法學則經歷了漫長的發展期。[6]根據法國著名行政法學家莫里斯·奧利弗的研究,法國行政法學的產生和發展經歷了「潛在的創造期」(1800~1818)、「明顯的形成發展期」(1818~1860)、「組織化的時代」(1860~20世紀20年代)三個階段:[7]

(一)「潛在的創造期」(1800年~1818年)

該時期,法國行政法院的審判職能還不健全,處理行政案件的判例尚未公開,有關行政法研究的系統著作也沒有面世。隨著法國行政法院各種活動的展開,學者們已經注意到它在法國政治和法律生活的重要意義,從此就開始對未公開的判例進行闡釋。1814年出版的馬卡雷爾(Macarel)的《行政判例要論》(E『lemens de jurisprudence administrative)是這方面的代表性成果。

(二)「明顯的形成發展期」 (1818年~1860年)

該時期在法國行政法學界出現了幾件較大的事件,這些事件有力的推動了法國行政法的發展,從而最終導致了法國行政法學的誕生。第一件大事是1818年至1860年法國行政法學界關於行政法院改革的論戰。由於自1799年法國行政法院建立以來,它的功能並不是十分完善。因而眾多學者都在討論行政法院的功能轉變問題,其中有「行政國家論」的觀點,也有「司法國家論」和「行政裁判國家論」的觀點。經過論戰,「行政裁判國家論」成為主流觀點。第二件大事是行政法講座在法國大學的開設。1819年3月24日根據國王的敕令,在巴黎大學法學院創設了「行政法講座」(une chaire de droit administratif),以此來適應有產階級與市民了解國家租稅、警察行政、土地徵用、公共工程建設事業等方面行政法知識的需要。自此至1837年12月12日,根據法王的敕令,法國全國各個大學的法學院中全部設立了「行政法講座」。第三件大事是「巴黎學派」和「普瓦捷學派」的形成和發展。這兩個學派分別依託於巴黎大學法學院和普瓦捷大學法學院,故而得名。「巴黎學派」和「普瓦捷學派」的形成及其活動,積極地推動了法國行政法學的發展。第四件大事是論述行政法各論的作品大量出現。1840年以後,法國出現了以行政法院成員為核心的構築行政法學總論體系的活動,行政法院副院長、建設部部長和國會議員維因(Vivien)在1845年出版的《行政研究》(Etudes Administratives)一書中,首次將行政法分為總論(總則)和各論(分則)兩大部分,從而在法國(不言而喻,也是在世界上)最早開始對行政法總論的研究。第五件大事是行政法各論的論述作

2. 闡述為什麼我國沒有<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法>法典.

長期以來,統一的行政法典一直被許多人視為非分之想。行政權的不斷擴張、行政事務的紛繁復雜以及國外鮮有行政法典的現實,使行政法法典化的思路一直難以被立法部門及行政法學界的主流所接受。但隨著行政法學研究的深入及國內外行政法治的發展,克服行政法法典化的技術障礙已觸手可及,在此背景下,中國行政法是否應和其他部門法一樣,選擇一條法典化的發展道路,這關系著中國行政法發展的宏觀戰略和未來形貌,值探討。
一、行政法法典化的技術障礙
迄今為止,認定行政法難以法典化的理由顯然出自技術方面的考慮。「行政法之所以不存在統一的法典,其原因有三:第一,行政法所調整的對象———行政關系過於廣泛,且多種多樣,各種不同的行政關系又在較大的別,很難以統一的規范加以調整;第二,部分行政關系的穩定性低,變動性大,有必要留給法律位階較低的法規和規章調整,而不宜由統一法典進行規范;第三,行政法作為一個獨立的法律部門產生較晚,規范各種行政關系的基本原則尚未完全形成,有些基本原則雖已形成,但尚不完全成熟,從而不具備將之編篡成統一法典的條件。」①為了論述的方便,筆者將上述三點原因分別概括為行政關系廣泛說、行政關系不穩定說、行政法不成熟說。首先,對於行政關系廣泛說,筆者認為並不
能服眾。與其他部門法相比,很難說行政法的調
整對象比民法的調整對象更廣泛。現代行政權的
觸角盡管已延伸至從搖籃到墓地的時空領域和社
會領域,但其基礎仍然是人與人之間的財產及人
身關系,即民事關系。從這種意義上說,無論被
塗上了權力色彩的行政關系如何擴張,其范圍都
難以超越作為其基礎的民事關系。就淵源而言,
總是先有涉及搖籃和墓地的民事關系,才會有針
對搖籃和墓地的行政關系;總是先有涉及互聯網
上的「網財」的民事關系,才會有針對「網財」
的行政關系。作為公法關系的行政關系與作為私
法關系的民事關系之間的這種淵源關系,使行政
關系廣泛說失去了賴以立論的歷史佐證。而且,
行政活動的種類再多,也多不過民事活動,甚至
不見得多於形形色色的犯罪活動。而不同的行政
關系之間的差別,也很難說比不同民事關系之間
的差別更大,甚至不好說比不同性質的犯罪間的
差別更大。更何況,行政關系的廣泛性是近現代
行政權擴張的結果,在奉行「管得最少的政府就
是最好的政府」的年代,西方國家行政關系的范
圍並不算廣泛,但行政法的法典化仍然沒有實現。
因此,按照行政關系廣泛說的邏輯,既解釋不通
民法和刑法何以能夠法典化的現實,也解釋不通
在行政關系簡單的年代行政法何以仍然沒有實現
法典化的現象,以行政關系廣泛說為依據來反對
行政法的法典化,恐怕難以自圓其說。
其次,就行政關系不穩定說而言,其立論的
依據,實際上是擔心統一的行政法典會損害行政
機關應對豐富多彩的社會事務的能力,但這種擔
心實際上並不必要。因為,統一的行政法典並不
會將所有的行政法規范一網打盡———正如民法典
也沒有將所有的民事規范一網打盡一樣,統一的
行政法典既不會完全取代法律位階較低的行政法
規、規章和其他規范性文件,也不會取消行政機
關的自由裁量權及行政立法權,甚至不會影響立
法機關在行政法典之外製定單項行政法律的權力,
因而不會損害行政機關的應急能力,也不會降低
行政機關的回應性。
最後,對於當今各國罕有行政法典的原因,
應當承認,行政法不成熟說提出了一種非常有力的解釋。正是由於行政法及行政法學的不成熟,
才導致支持行政法法典化的主張無論在立法實踐
領域還是學術研究領域都難以占據主流地位。但
另一方面,任何法律部門及法律學科都有一個由
不成熟走向成熟的發展過程,而法典化則是其成
熟與否的重要標志。顯然,行政法不成熟說有助
於我們認識行政法在過去為何無法實現法典化,
卻不能用來否定行政法法典化的未來趨勢。隨著
行政法及行政法學的漸趨成熟,行政法完全可以
緊隨民法、刑法等其他部門法的腳步,走上一條
法典化的發展道路。
值得注意的是,行政法法典化的技術障礙不
僅在理論上可以克服,在實踐中也同樣可以跨越。
拋開已成為歷史的德國、前蘇聯等國在此方面的
努力不談,《荷蘭一般行政法》的生效、一些國
家和地區行政程序法典所呈現出的實體化的傾向
(即,行政程序法中納入實體性條款)、以及卷帙
浩繁的美國聯邦行政法典的編篡,都表明阻礙行
政法法典化的技術障礙絕非堅不可摧。
二、行政法法典化的非技術障礙
如果說過去各國行政法難以實現法典化的原
因主要出自技術障礙的話,目前阻礙我國行政法
法典化的深層原因則主要出自非技術障礙。這種
非技術障礙主要表現為兩方面:一是對行政法法
典化的現實意義認識不足,二是行政領域的立法
存在路徑依存。
(一)對行政法法典化的現實意義認識不足
行政法法典化的意義不僅在於使行政法形式
上更加美觀,更重要的是,它具有如下現實意義:
1.減少行政法制中的法律沖突
法典化最明顯好處在於它能夠減少和避免行
政領域單項立法之間的法律沖突。在法典化之前,
由於在行政領域存在著若干個單項法律,這些法
律盡管都由全國人大或全國人大常委會制定,但
由於其側重點不同、參與起草的部門不同、審議
的人員不同、制定的時間及背景不同,因而在同
一事項上的規定可能會有所不同。同時由於各個
單項立法均屬同一個法律位階,互不隸屬,且缺
乏可以統轄這些單項立法的行政法律原則,這樣
在同一事項上的不同規定就演變成為法律沖突。
而在法典化之後,行政領域的一些單項立法被並
入行政法典之中,且行政法典確立了統一適用於
行政一般領域的行政法原則,這既有利於避免或
減少在同一事項上存在不同的法律規定,又有利
於解決因這些不同的法律規定而產生的法律沖突。
2.彌補行政法制中的法律空白
盡管我國的行政法制建設取得了長足進步,
但行政法領域的法律空白依然存在,而且還會繼
續存在。由於行政領域的單項法律均各管一段,
在這些單項法律間的空白地帶行政權就處於無法
可依的狀態。在此無法可依的空白地帶,無論行
政機關有所做為還是裹足不前,均會均會授人以
柄,受到來自不同利益群體的責難。而統一的行
政法典通過對行政法基本原則的確立,可以為行
政機關在法律空白地帶行使權力或約束權力提供
法律依據,從而彌補行政法制中的法律空白,使
政府擺脫進退失據的尷尬境地。
3.減少行政法制中的重復條款
在目前單項行政法律中,存在著一些內容完
全雷同或基本相近的條款。例如,無論行政處罰
法、行政許可法,還是起草過程中的行政強製法,
均有內容相近的關於行政公開的條款。這些內容
重復的條款,不僅增加了行政法制中的條款數量,
製造了行政法條款的虛假繁榮,而且還為起草、
審議及學習掌握該條款增加了不小的工作量。制
定統一的行政法典可以將這些內容雷同或相近的
條款合並集中,從而消除行政法制中的條款泡沫。
4.避免公法拖累私法
盡管私法公法化是一股世界性的潮流,公法
與私法之間仍然存在著一條大致清晰的分界線。
但在我國,公法與私法的界限卻常常為人所忽視,
從而導致私法侵凌公法的現象,即在原本屬於私
法體系的法律文件中不適當地吸納公法條款。而
基於該公法條款而引發的爭議,又拖累了該私法
文件的審議通過,由此導致公法拖累私法的現象。
有關行政壟斷條款的爭議對於反壟斷法的影響,
即是公法拖累私法的典型事例。②
這種具有中國特色的公法拖累私法的現象的
出現,其原因固然非常復雜。但公法與私法之間
的界線不被國人所尊重,也是其中重要的原因。
而行政法典的出台,有助於國人明確公法與私法
的界線,從而有助於消除或減少公法拖累私法的
現象。
應當指出的是,對於行政法法典化的上述現
實意義,無論學界還是立法部門在理解上並不存
在困難,但由於對行政法法典化的現實意義認識
不足,學界和立法部門對行政法的法典化表現得
相當冷淡。

3. 行政法的淵源

涵義
行政法淵源是指行政法律規范的產生與存在形式。其應包括實質淵源與形式淵源,就法律的適用而言,通常講行政法淵源是指形式淵源,即行政法律規范的載體。凡載有行政法規范的各種法律文件或其他行政法的形式均為行政法的法源。就整個行政法的法源結構而言,包括成文法源與不成文法源兩大部分。
成文法,也稱制定法,是以成文形式出現的法律規定。一般說來,在成文法主義的大陸法系國家,成文法佔據其法體系的中心地位,特別是在行政法領域,成文法的比重更大。中國行政法的淵源是指各種成文法,全球行政法淵源通常還包括判例、行政慣例和行政法理。
淵源
中國是一個成文法國家,行政法的法源主要是成文法。包括憲法、法律、行政法規、地方性法規和自治條例、單行條例、部門規章和地方政府規章、法律解釋、國際條約與協定。
憲法:憲法是國家的根本法,不僅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而且是國家機關日常活動的根據
與基礎。憲法作為行政法的根本成文法源,包含的行政法規范主要有:(1) 關於國家行政機關組織、基本工作制度和職權的規范。
(2) 關於國家行政管理活動基本原則的規范。
(3) 有關公民基本權利和義務的規范以及保護外國人合法權益和關於外國人義務的規范。
(4) 有關國有經濟組織、集體經濟組織、外資或合資經濟組織以及個體勞動者在行政法律關系中的權利、義務的規范。
法律:在中國這樣一個成文法國家,在憲法之下,國家最高權力機關制定的法律是行政法的基本成文法源。如《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組織法》、《地方各級人民代表大會和地方各級人民政府組織法》、《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處罰法》等。
法規:行政法規是國務院根據憲法和法律而制定的有關行政方面的具有國家強制力的規范性法律文件。行政法規更集中地規定和表現了行政法規范的內容,例如國務院2003年5月公布的《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條例》就是對具體行政管理活動的直接規范。
地方法規和自治、單行條例:地方性法規是指享有地方性法規制定權的地方國家權力機關依照法定許可權,在不同憲法、法律和行政法規相抵觸的前提下,制定的在本行政區域內實施的規范性文件。只限於民族自治地方適用的自治條例和單行條例,也是行政法重要的成文法源之一。
解釋:法律解釋指人們對法律規范的含義以及所使用的概念、術語、定義所作的闡釋。中國廣義的法律解釋制度分為立法解釋和具體應用解釋兩種,而《立法法》中的法律解釋實際上僅僅指立法解釋。在法律解釋中,凡涉及到行政管理領域都屬於行政法規范,屬行政法的法源。
規章:行政規章包括部門規章和地方政府規章。前者如民政部於2003年3月發布的《台灣同胞投資企業協會管理暫行辦法》。後者如杭州市人民政府188號令決定2003年1月施行的《杭州市老年人優待辦法》。
實施
國家間的條約和政府間的協定時常會涉及到一國國內的行政管理,成為調整該國行政機關與公民、組織及外國人、外國組織之間行政關系的行為准則,因此條約和協定中的某些條款也是行政法的淵源,除非某一條款在中國參加該條約訂立協定時給予保留。
效力關系
各種法律形式的位階與制定主體的法律地位相適應,其明確的依據是法律規范的規定,包括《行政訴訟法》、《立法法》、《行政法規制定程序條例》、《規章制定程序條例》和《法規、規章備案規定》。

4. 我國行政法產生原因

http://www.cqvip.com/onlineread/onlineread.asp?ID=7754183&SUID=

5. 「行政法」通常被人們視為「公法」,其原因是( )

所謂行政法,是指行政主體在行使行政職權和接受行政法制監督過程中專而與行政相對人、行政法制監屬督主體之間發生的各種關系,以及行政主體內部發生的各種關系的法律規范的總稱。它由規范行政主體和行政權設定的行政組織法、規范行政權行使的行政行為法、規范行政權運行程序的行政程序法、規范行政權監督的行政監督法和行政救濟法等部分組成。其重心是控制和規范行政權,保護行政相對人的合法權益。

6. 列舉幾個有關行政法的內容

關於行政法的內容,關於行政法的內容,你直接買一本行政法它上面都有。

7. 行政法合理性原則產生的主要原因在於

行政合理性原則產生的主要原因是行政自由裁量權的存在行政合理性原回則:是指行政答行為的內容要客觀、適度、合乎理性。 行政合理性原則產生的主要原因是由於行政自由裁量權的存在。自由裁量權是指在法律規定的條件下,行政機關根據其合理的判斷,決定作為或不作為,以及如何作為的權力。根據法律對行政自由裁量許可權製程度的不同。

8. 行政法產生的根本原因是什麼

行政法是規定國家行政主體的組織、職權、行使職權的方式、程序以及對專行使行政職屬權的法制監督,調整行政關系的法律規范系統。

行政法的基本內容包括三大部分:

(一)行政組織法;

(二)行政行為法;

(三)行政法制監督、行政救濟、行政責任法。

行政法的這三個部分分別調整著不同的行政關系:

行政組織法主要調整內部行政關系;

行政行為法,主要調整行政管理關系;

行政法制監督、行政救濟、行政責任法主要調整行政法制監督關系。

茂名律師網頁鏈接

補充定義:行政法是指調整行政權被行使過程中所產生的社會關系以及對行政權進行規范和控制的法律規范的總稱.

9. 關於行政法的問題

變更判決是法抄院對「顯失公正襲」的「行政處罰」所特有的一種裁判種類,法院對於其他行政行為均不能做出變更判決。原因如下:
行政訴訟判決類型共有七種,1維持判決2駁回判決3撤銷判決4履行判決5變更判決6確認判決7賠償判決,前兩種適用於被告勝訴的情景,後五種適用於原告勝訴的情景,通常法院只能對具體行政行為的合法性進行審查,而不能審查其合理性,但是合法與合理之間的界限並不是絕對的,嚴重不合理就相當於不合法,故法院可以對「顯失公正」的行政處罰行為進行變更,所以法院對於「顯失公正」的行政處罰作出變更判決可以看成是一個法律規定的特例,法院對於其他行政行為均不能做出變更判決。

熱點內容
28年刑法 發布:2025-09-13 23:51:21 瀏覽:902
中國法律知識庫 發布:2025-09-13 23:51:18 瀏覽:285
南潯人民法院電話 發布:2025-09-13 23:49:53 瀏覽:929
民法典主題 發布:2025-09-13 23:46:27 瀏覽:620
司法考試2018年真題 發布:2025-09-13 23:45:45 瀏覽:588
新刑事訴訟法釋義八十七條 發布:2025-09-13 23:43:36 瀏覽:731
北京通州區法律援助中心收費標准 發布:2025-09-13 23:18:35 瀏覽:154
望埠法院 發布:2025-09-13 23:17:40 瀏覽:316
刑事訴訟法第一百一十二條跟第一百零九條 發布:2025-09-13 23:02:59 瀏覽:527
下列關於行政法淵源 發布:2025-09-13 22:49:30 瀏覽:3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