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條款大全 » 南開18春刑事訴訟法

南開18春刑事訴訟法

發布時間: 2021-12-31 21:01:06

① 刑事訴訟法論程序正義

【摘要】程序正義是人們追求的對象,什麼樣的程序是正義的?必須考慮設立程序的目的,設立程序的最終目的是程序當事人權利的保護,可以說程序是當事人權利的大憲章。當事人權利來源於何處?最終來源於設立程序的人的人性需求。因此符合人性的程序是正義的程序,反之,就是不正義的,程序正義的標准就是程序的人性標准。
【關鍵詞】程序 正義 人性

一、問題的提出
「程序正義」一詞通常有二方面的意義,其一,指按法定程序辦事過程所體現的正義。例如,我國刑事訴訟法第28條規定:審判人員、檢察人員、偵查人員是本案的當事人或者是當事人的近親屬的,應當自行迴避,當事人及其法定代理人也有權要求他們迴避。如果按本條做了,至少在審判偵查、起訴和審判的組成人員方面就是正義的,否則就是不正義的,因為「任何人都不應當成為自己案件的法官」。其二,指符合某種標準的程序所體現的正義。如上例,如果訴訟法沒有規定司法人員是本案的當事人時應當自行迴避,就不是正義的程序,因為它忽視了人的趨利性。符合什麼標準的程序是正義的?即程序正義的標準是什麼?
程序正義的標准依其內容可分為技術標准和價值標准,前者如立法的簡明扼要、邏輯的縝密、期限設計的恰當等,後者如保護當事人的隱私、尊重當事人的人格、允許當事人申辯等。技術標准以立法經驗和客觀存在為依據,價值標准以程序立法的目的為依據。本文著重討論程序正義的價值標准。
從邏輯推論,對程序正義的價值標準的研究,應該與程序立法的歷史同步,雖然我們現在還無法斷定程序正義價值標准研究起於何時。但是,自覺的系統的研究僅僅開始於二十世紀的七十年代,在我國則是上世紀末。1977年美國杜克大學教授米奇爾曼在《程序性正當法律程序的形式與協作目標》中,闡述了程序正義的價值標准:尊嚴價值、參與價值、威懾價值和實現價值。 1981年耶魯大學教授馬修發表《行政性正當法律程序:對尊嚴理論的探討》,提出了程序正義的尊嚴價值理論。 陳瑞華評論說:「馬修尊嚴理論的核心,其實就是強調在法律程序的設計和運作中使那些利益受到影響的人獲得基本的公正對待,從而具有人的尊嚴。就是必須通過法律程序本身得到實現的目標,也是一項法律程序公正與否的尺度。」 與馬修同時代的康乃爾大學的薩默斯教授、佛羅里達州立大學貝勒斯教授提出或深化了類似的觀點。陳瑞華認為,程序正義有六個要素:參與、中立、對等、司法理性、及時性和終結性。 以上中外學者對程序正義的研究有歷史性貢獻主要有:第一,確立了程序的獨立價值地位,提出了程序正義的命題,程序不再是實體法的附庸。第二,在肯定程序正義品性基礎上,意識到衡量程序正義的標准問題。第三,初步提出了衡量程序正義標准:尊嚴、平等、參與、隱私、可預測、透明、中立、理性、及時和終結等等,提出了設計程序法律的基本原則和價值目標,深化了程序正義的理論基礎,特別是把程序正義標准與程序關系主體即人的尊嚴聯系起來,是其突出成就。但是,其不足仍然是明顯的:第一,尊嚴、中立等價值標准不足以概括程序的正義內涵,例如,程序設計是否應該考慮程序主體的生存、親情、自由和發展?第二,尊嚴、平等、參與、隱私等價值標准既是對立又是統一的,那麼統一於什麼?應該有一個共同的東西把它們統一到程序正義的旗幟下。第三,程序正義與實體正義應該是對立統一的,不能為了強調程序正義而割裂程序和實體二者的聯系。本文從人性的角度,試圖系統論證程序正義的人性價值標准及其理論基礎。
二、人性的基本內涵
人性是什麼?眾說紛紜。 筆者認為,基本人性是人的生存、尊嚴、親情、名譽、自由、發展等需求傾向。
盧梭說:「人性的首要法則,是要維護自身的生存。」 生存是人類歷史的前提。在人的幼年,生存是一種本能,過了幼年階段,人的生存慾望就超越了本能,總是帶著一項或多項「任務」生活著。人因珍愛自己的生命而珍愛他人的生命,自己要生存,就必須讓別人能生存。人類一開始就是群體的生活方式,原始社會最嚴厲的處罰,就是把人趕出部落。今天的個人似乎越來越獨立了,其實不然,人們的相互聯系和依靠越來越重要了。
尊嚴就是把人當作人看待,是人的普遍的需要。尊嚴是人特有的生活方式,沒有尊嚴,特別是沒有內心的尊嚴,就不成為人。人的尊嚴,基於人的自然屬性,與一個人的權力、金錢、壽命、相貌等無關。尊嚴像空氣一樣,不引人注意,卻非常重要。
親情是人對其關系密切的人的眷戀和關愛,有父母子女親情、夫妻親情、朋友親情、種族親情等等。父母子女親情以血緣為基礎,是親情的核心,不可替代。夫妻親情俗稱愛情,以性為基礎,但不止於性,包含著互相尊重、互相依戀、彼此關懷的道德情感。
名譽是社會對一個人的評價。周恩來曾稱名譽是人的第二生命,亞當·斯密稱人最大的不幸是名譽上不應有的損失。人們曾詢問托爾斯泰創作的動力,他出人意料地答道:對於榮譽的渴望。所以,德國倫理學家弗里德里希·包爾生說:「最高的名望和榮譽是大多數曾給歷史帶來轉折點的人們的最強有力的動機——在亞歷山大、凱撒、弗里德里希、拿破崙那裡就是這樣。而且,假如在人的記憶中沒有對榮譽、名望和不朽的憧憬,偉大的精神和藝術成就也就不可能獲得。」 人人都希望自己有個好名譽,因為名譽與自己的利益和價值有一致性。小孩從懂事開始,就希望被他人的稱贊,這種希望一直伴隨著其生命旅程。
自由也是基本的人性。人的自由是多元的、多層次的,從其存在形式看有思想自由和行動自由。帕特利克·亨利曾喊出:「不自由,勿寧死」,康德則認為自由是唯一原始的人性權利。盧梭說:「放棄自己的自由,就是放棄去做人,就是放棄人類的權利。」 中國古代缺少自由的精神,嚴復在翻譯約翰·密爾《論自由》的時候,怎麼也找不到「liberty」的恰當的對應詞,他非常焦慮,推開窗戶,低吟柳宗元的詩:「破額山前碧玉流,騷人遙駐木蘭舟,春風無限瀟湘意,欲采萍花不自由」。他由此才得到靈感。
發展需求是人的特性。人的需要有一個最大的特點:永不滿足。在一種低層次的基本需要得到滿足以後,僅僅會有一段短時間的「高峰體驗」,人還會產生更高層次的需求,人永遠在追求之中,追求的最後目標是人永遠不能達到的目標。希望能夠按照自己所希望的方式生活,就成了人所特有的一種需要:自我發展的需要。
如果說人性的內容呈現無限多樣性,以上探討的生存、尊嚴、親情、名譽、自由、發展等是基本人性,那麼,人性還有更廣泛的內容,如認識、學習、創新、自覺、自控等等都是人性的表現,只不過與前列相比,具有繼發性特徵,後列是基本人性的拓展和深化。基本人性普遍地絕對地存在,不以財產多少、地位高低、宗教信仰、職業特性、文化程度、地理氣候、種族膚色為根據,只要是人就有人性。
三、程序正義人性標準的實證分析
以刑事訴訟法中的逮捕為例。為什麼設立逮捕制度?按刑事訴訟法第60條第1款規定,設立逮捕制度的目的是防止社會危害性發生。社會危害性是指犯罪嫌疑人、被告人逃跑,對偵查活動的干擾,繼續犯罪或可能給被害人、證人帶來的威脅。犯罪嫌疑人逃跑和妨礙取證,是為了規避法律制裁。犯罪嫌疑人為什麼要規避法律制裁?就是避免自己的名譽和自由等權利受到貶損和限制。詹姆斯·威爾遜和理查德·赫恩斯在《犯罪與人性》中說,「犯罪的所得包括物質利益、性滿足、復仇和同夥的承認等;犯罪後果包括良心的責備、被害者的報復、朋友和同事的非難和可能的懲罰」。 這里「犯罪的所得」即作案人所趨的主要之「利」,「犯罪後果」即作案人所避的主要之「害」。 因此逃避法律制裁幾乎是人的本能,而逮捕制度正是基於人的本能也就是人性的傾向而設立的,犯罪嫌疑人或被告人可能為了自己的生存、尊嚴、親情、名譽和發展,會逃避法律制裁,逮捕制度的作用就在於抑制被強制人規避法律制裁的意識和行為。
為了防止人性的惡而設立逮捕制度的,這是針對犯罪嫌疑人或被告人的,但是同時也是針對司法機關及其工作人員的,因為可能會出現權利之惡。並且工作人員最終也是普通人,也具有一般的人性特徵,「有權力的人行使權力直到遇到有界限的地方才停止」, 如果權力沒有界限,就會導致權力腐敗。為了防止司法機關及其工作人員恣意枉為,保護被強制人的正當權利,刑事訴訟法就逮捕制度還設立了更多的程序要求,如果說第61條是針對被強制人的話,那麼第59、60、66、67、68、69、70、71、72、73、74、75、76、77條都是針對司法機關及其工作人員的條款。
因此,可以說,逮捕制度對於犯罪嫌疑人、對司法人員來說,都是基於基本的人性,具體指人的生存需求、尊嚴需求、親情需求、自由需求和發展需求。
四、程序正義人性標準的理論分析
(一)程序法的主體是人
提出這個問題似乎有點幼稚,因為從法理學來說,這是一個常識,但現實生活表明,這個常識常常被誤解了。我們眼中往往只有國家、政黨、社會、階級、集體和抽象的人,而忘記了活生生的人。程序法律關系主體不僅包括國家、政府、政黨、經濟組織,也包括自然人,自然人是最普遍的主體。在現實的司法實踐中,我們必須認識到國家並不是唯一的程序法律關系主體,一切社會主體都是程序法律關系主體,但階級不是法治的主體。
然而,為什麼我們看不見人?一是傳統法律文化的負面作用,二是現行法律的國家本位主義取向。三是法治至上、法律至上在當今社會出現了某些異化。法眼無人,法律的統治蛻化成法律的奴役,在法律活動中,僅僅看到法律規範本身,把它看成孤立的、靜止的規則,而看不到其與法律目的、價值、法整體之間的聯系,看不到法之為人而立的初衷,把人看作客體,將立法、執法、司法活動變成毫無人性的機械運動。在這種觀念的影響下,人們往往將人法分割,只慮事、不思人,使法律規范遠離人性,更不能隨時代之進步而在法律中給人更多的關懷和尊重。
(二)程序法律是人制訂的
立法的主體最終是人,不是神,不是國家,也不是統治階級。誰在立法?神的啟示這個最古老觀點已經不值一駁。法律是不是國家制訂的?從表面看,任何法律都是國家制訂的,由特定的具體的國家機關承擔立法的任務,如我國人大行使立法權。但是,應該看到,立法機關是由人組成的,如果沒有人,立法機關還有什麼?法律是不是由統治階級制訂的,肯定是的,但階級是由人組成的。基於同樣的思路,執法的主體最終是人,不是行政機關;司法和訴訟的最終主體是人,不是司法機關;守法的主體最終也是人。
人的本質決定了法的本質,人的命運也決定著法的命運。但長期以來,我國法學界盛行這樣一種觀點:即認為法是由國家立法機關制定的,反映統治階級意志的,有國家強制力保障實施的行為規范的總和。就此概念而言,如果剔除那些限定詞,則法的本質亦基本清楚,即,「法是……行為規范的總和」。法的本質反而模糊不清了。如果強調法的根本屬性是統治階級的意志,不同的社會階級和不同的社會制度中的法律,彼此何以有繼承和借鑒的可能?其繼承和借鑒的東西是什麼?很難自圓其說。
(三)程序法的內容是人的權利和義務
社會法律生活表明,權利和權力才是法律世界最重要、最常見、最基本的法現象,法學應當以權利和權力為最基本研究對象和分析起點,從而形成新的范疇結構和新的法現象解釋體系。」 如果我們承認程序法律關系的主體是人,那麼程序法律的內容就是人的權利和義務。以刑事訴訟為例,有三類「人」,一是犯罪嫌疑人或被告人,一是受害人,一是司法機關,這三類主體最終都是自然人。刑事訴訟法的內容就是這三類主體的權利和義務的總和。不管是司法機關,還是犯罪嫌疑人或被告人或者被害人,最終都是自然人,因此訴訟權利義務都歸根到底是人的權利義務。司法人員代表司法機關行使權利履行義務,似乎與司法人員個人的權利與義務無關,實則不然。《中華人民共和國檢察官法》、《檢察官職業道德規范》、《人民檢察院訴訟規則》、《人民檢察院錯案責任追究條例(試行)》、《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第397、399、400、401、402條等具體規定了檢察官的權利和義務。整個訴訟程序的法理結構就是以犯罪嫌疑人或被告人的權利的制約司法工作人員的權利,「程序正義的基本要求就體現在對裁判者權力的制約以及對被裁判者程序性權利的保障上。」
(四)人性需要是程序權利義務的內存依據
基本人性凝結成人的基本權利。生存需要產生生存權,人的生命不可剝奪,困境中的生命應該得到拯救。人有珍惜自己生命的權利,也有珍惜他人生命的義務。尊嚴需要形成人格權,人在任何情況下有把自己看作人的權利,更有把他人看作人的義務。親情需要產生親權。親情是精神的歸宿,親緣是親情的載體。親緣關系具有自然性、普遍性、穩定性、功能性、利益性和精神性,特別是其中的血緣關系,是一種與生俱來、不能選擇、不能替代、不能否認、飽含溫情、維系家庭、穩定社會、繁衍人口、普遍存在的社會關系,每個人都擁有,每個人都需要。每個人都有保護親緣的義務,每個人都有享受親緣的權利。名譽需要產生名譽權,人有捍衛名譽的權利,也有尊重他人名譽的義務。自由需要產生自由權,人有自己的自由,不能妨礙他人的自由。發展需要產生發展權,自己要發展,他人也要發展;窮人要發展,富人也要發展;「好人」要發展,罪犯也要發展。
依照人性構建的程序權利義務,應該能夠成為程序關系主體的自覺意志和行為,為什麼還需要法律去規定,特別是還需要刑法的強制保障?有二類原因。第一,人能夠按照人性的方式生存和發展,但資本、市場等物質力量的異化及階級斗爭、民族斗爭的激化,扭曲了人性,在某些時期、某些地方,法治的人性色彩淡化了甚至被抹殺了。在某些時候,大眾之惡也可能傷害人性。第二,人性有其惡的一面。荀子說:「今人之性,生而有好利焉,順是,故爭奪生而辭讓亡焉;生而有疾惡焉,順是,故殘賊生而忠信亡焉;生而有耳目之欲有好聲色焉,順是,故淫亂生而禮義文理亡焉。」 柏拉圖說:「人類必須有法律並且遵守法律,否則他們的生活將會像最野蠻的野獸那樣壞。」「不能過分相信統治者的智慧和良心,即使是一名年輕英明的統治者,權力也能把他變成暴君。」柏拉圖用吉格斯指環透徹地說明了這一點。 孟德斯鳩、 麥迪遜、 傑弗遜 都論證過權力擁有者「潛惡」的存在,因此對權力所有者與權力的謹慎與防範成為一種現實的必要。人性自身的缺陷的存在決定了這種「謹慎」與「防範」不能靠人本身,而必須靠客觀化了的人性即合乎人性的制度與法律。
既然人性惡有其固有的屬性,那麼又為什麼能克服?也有二大力量,其一,人性善的本質力量。人們追求健康的體魄、社會的尊重、真摯的親情、行為的自由和發展的機會,都是一種與社會進步一致的力量,是一種「善」的力量。其二,社會力量。在社會力量面前,個人有力量總是微弱的,人不得不正視社會力量,服從社會支配。
人按人性行為,法治以人性惡為邏輯起點,以人性善為實施動力。從一定意義上講,法的產生,是人性導致人類行為有善有惡的必然結果,有善有惡是法存在的人性基礎。人的惡性與人的惡行,才使法有了抑制的對象,才使法的產生成為了必要。人的善性與人的善行,使法的產生成為了必要和可能,甚至法的存在本身就是人性中善的表現。程序法的作用就是揚善抑惡。如果真正做到了揚善抑惡,程序正義也就實現了。
(五)人性是衡量程序正義的根本價值標准
傳統的立法價值原則,通說認為主要有四項,《立法法》總則中明確規定為憲法原則、法治原則、民主原則和科學原則。 嚴格地說,前兩項原則僅僅是技術原則,後兩項既是技術原則,更是價值原則。
但是,筆者認為,民主原則和科學原則不能准確地概括立法的價值。蘇格拉底是民主的犧牲品, 蘇格拉底的悲劇會重演嗎?可能,希特勒和「文革」就是證明;將來還會重演嗎?可能,因為民主本身有其不可克服缺陷。其一,真理在剛「出土」的時候,只有少數關注它的人它的人才能看到,真理開始只在少數人手裡,但認可真理的權力掌握在人民大眾手裡,此時,真理可能被否定。其二,民主的實質是多數原則,不是全民原則,可能出現多數人之惡。其三,民主畢竟是手段和工具,它不是與人與生俱來的,不能說明人的價值。因此民主作為立法的原則值得反思。
科學原則是不是立法的基本原則?科學立法,內在包含了人性立法的因素,是在對人的自然屬性和社會屬性肯定的立法。但是,科學是歷史階段的科學,因為我們掌握的是相對真理,被標簽為科學的東西不一定是科學技術或者不完全科學。退一步說,盡管是按科學規律立法,但是科學與人性的異化也是客觀存在的。馬克思說:「我們的一切發現和進步,似乎結果是使物質力量具有理智生命,而人的生命則化為愚鈍的物質力量。」這就是說盡管科學無所不能,可以給人類帶來巨大的利益,但不一定會給人類帶來幸福與美。愛因斯坦曾告誡那些未來的科學家和工程師:如果你們想使你們一生的工作對人類有益,那麼你們只了解應用科學本身還是不夠的。關心人本身必須始終成為一切技術努力的主要目標,要關心如何組織人的勞動和商品分配,從而以這樣的方式保證我們科學思維的結果可以造福於人類,而不致成為詛咒的禍害。當你們沉思你們的圖表和方程式時,永遠不要忘記這一點!
鑒於以上分析,真正能體現立法的價值目標的是人性原則。因為人性是確定的、具體的、全面的和概括的。「理性宣布:一切違背人的自然感情的法律都是無益的,最終也是有害的。」「一切違背人的自然感情的法律的命運,就同一座直接橫斷河流的堤壩一樣,或者被立即沖垮和淹沒,或者被自己造成的漩渦所侵蝕,並逐漸地潰滅。」 「法律程序的設計者、指揮者時刻不能忘記面對的是有自由意志的自治主體。」 威廉·布倫南法官曾說過:「我一直認為法院的一個最重要的作用是捍衛每個人秉於人的自我價值而懷有的正當期望。」
符合人性的程序是正義的程序,違背人性的程序是非正義的程序。應該肯定,我國的程序設計基本是正義的,但是也有缺陷,如刑事訴訟法第48條。妻子知道丈夫確實犯了罪,那她作證還是不作證?作證時說真話還是說假話?法律的價值之一是維護社會的主流價值體系,如團結、安全、秩序、親情、友愛等。多元價值主體之間肯定會有沖突,那麼就必然產生價值平衡的法律需求,不能為了社會安全犧牲親情,也不能為了親情犧牲社會安全,因為兩者都是社會存在的條件,特別是社會主體發展的必需條件。在一個夫妻無愛、父子反目、兄弟成仇的環境里,人性將被扭曲,活力將被扼殺。法律應該實現,但強迫親屬作證的法律一般不能實現,不能法律實現的法律不如不制訂。法律是解決矛盾的而不是製造矛盾的,第48條就是製造矛盾。朱蘇力教授曾說:「國家法律有國家強制力的支持,似乎容易得到有效的貫徹。其實,真正得到有效貫徹執行的法律,是那些與通行習慣和慣例相一致或相近的規定。」 這里的通行習慣和慣例,我想應該是關注人性的。「法律不強人所難」,是一條古老的立法格言,法律肯定的應該是社會肯定的,法律否定的,應該是社會否定的,也就是一般人能做到的。羅爾斯說:「法治所要求和禁止的行為應該是人們合理地被期望能夠去做或能夠避免的行為,……它不能提出一種不可能做到的義務。」 為什麼?因為法律是社會關系的反映和固定,法律與社會是形式與內容的關系,法學家的作用在於研究和確定社會到底是什麼,用什麼法律式表達。因此,馬克思說:「社會不是以法律為基礎。那是法學家們的幻想。相反地,法律應該以社會為基礎。」 法學家並不製造法律,而是發現法律。法學家發現的法律應該是一般人都希望的並且能夠做到的。親屬作證義務的履行,是一般人都不希望的,甚至是反對的,是強人所難。

② 對刑事訴訟法第一百八十八條的理解是什麼

新《刑事訴訟法》第一百八十八條規定「經人民法院通知,證人沒有正當理由不出庭作證的,人民法院可以強制其到庭,但是被告人的配偶、父母、子女除外。」其中規定了被告人的配偶、父母、子女有作證豁免權。但是在具體的司法實踐中,這種作證豁免權的理解存在分歧:一種意見認為,被告人的配偶、父母、子女還是有作證的義務,但是可以不出庭接受交叉詢問;另一種意見認為,被告人的配偶、父母、子女既有權選擇不出庭作證,又有權拒絕接受辦案人員向自己了解案情。下面將從目的解釋論的角度出發,就如何理解與適用這一法律條文進行粗淺的分析。

「親親相隱」的思想在我國源遠流長,肇始於春秋時期以孔子為代表的儒家思想。根據現有的史料,最早關於「親親相隱」的思想記載於《論語·子路》記載:「父為子隱,子為父隱,直在其中矣。」可見,孔子對發自人內心深處的自然情感十分看重,父子有親是內心的真實情感,「其父攘羊,而子證之」違背了人的「親親相愛」、「親親相隱」的天性。這種「親親相隱」思想對我國的法律制度一直有著很大的影響。直到新中國成立以後才廢除這一制度,新中國法律規定「任何知道案件情況的人都有作證的義務。」但是經過幾十年的司法實踐,很多有識之士發現,「親親相隱」屬於本土文化,得到法律的支持會有利於家庭和諧。最終在《刑事訴訟法》修改的時候採納了「親親相隱」思想,其具體體現就是新《刑事訴訟法》第一百八十八條的規定,人民法院不得強制被告人的配偶、父母、子女出庭作證。

③ 求問:南開大學法學系 不勝感激~~~~~

我雖然不是南開的,但是我是法學院的。
法學專業的主幹課一般是13門,一般大一學法理,中國法制史,民法,憲法,大二開始學刑法,商法,民事訴訟,刑事訴訟,大三是,行政法與行政訴訟法,經濟法,國際法,國際私法,國際經濟法。有些學校會把知識產權加入,就是14門主幹課,一般是大二學。
民法可能會學兩個學期甚至更多,商法也是。
上面是我們學校的分類,別的學校可能會有稍微變動,不過不會太大,總之法理是最開始,從第二學期開始民刑,大三是三國經濟法行政法這些比較難理解,而且需要其他法律做基礎的。
重點的話。。。要一一給你說出來是挺不容易的。但13門主幹課中,比較重要的是法理,憲法,民法民訴刑法刑訴,因為比較接近生活。北大的研究生入學考試還會有商法經濟法法制史行政法。三國一般是不考的。
但是看你應該是愛學習的孩子,這些主幹課每一門都是單獨列成績,都對獎學金一類有影響的。

至於你們學校哪一塊比較好嘛,學校主頁應該會有。但是對於目前你的狀態是幫助不大的。因為法學本科生是什麼都要學的,等到了研究生才會具體分類。

多學門語言肯定是有幫助拉。但如果跟法律掛鉤的話,會推薦法語或者德語。因為中國對大陸法系(你大一就會學什麼是大陸法系了)國家的法律借鑒得比較多,尤其是法國和德國。如果想讓多學的這門語言對專業有幫助的話,當然是選這兩個。日語,個人認為沒有什麼幫助,但是為了興趣,或者以後出國或者交流方便的話,也是可以學的,但是在這種層面上說,所有的第二外都是有幫助的。

看來你很愛學習呀,還沒開學就已經開始研究這些了。
其實不用這么迷茫,進了學校一個學期之後就什麼都明白了,不用擔心。

④ 刑事法專業全國排名

2009年全國高校刑法學專業排名
1. 中國人民大學 - 刑法學專業
2. 北京師范大學 - 刑法學專業
3. 中國人民公安大學 - 刑法學專業
4. 中國政法大學 - 刑法學專業
5. 北京大學 - 刑法學專業
6. 華東政法學院 - 刑法學專業
7. 中南財經政法大學 - 刑法學專業
8. 西南政法大學 - 刑法學專業
9. 復旦大學 - 刑法學專業
10. 武漢大學 - 刑法學專業
11. 吉林大學 - 刑法學專業
12. 北京師范大學 - 刑法學專業
13. 西北政法大學 - 刑法學專業
14. 上海大學 - 刑法學專業
15. 中國青年政治學院 - 刑法學專業
16. 南京大學 - 刑法學專業
17. 同濟大學 - 刑法學專業
18. 廈門大學 - 刑法學專業
19. 蘇州大學 - 刑法學專業
20. 四川大學 - 刑法學專業
21. 鄭州大學 - 刑法學專業
22. 上海交通大學 - 刑法學專業
23. 安徽大學 - 刑法學專業
24. 蘭州大學 - 刑法學專業
25. 華南理工大學 - 刑法學專業
26. 中南大學 - 刑法學專業
27. 江西財經大學 - 刑法學專業
28. 南開大學 - 刑法學專業
29. 南京師范大學 - 刑法學專業
30. 湖南師范大學 - 刑法學專業
31. 浙江大學 - 刑法學專業
32. 中山大學 - 刑法學專業
33. 遼寧大學 - 刑法學專業
34. 山東大學 - 刑法學專業
35. 黑龍江大學 - 刑法學專業
36. 深圳大學 - 刑法學專業
37. 東北師范大學 - 刑法學專業
38. 湘潭大學 - 刑法學專業
39. 雲南大學 - 刑法學專業
40. 西南財經大學 - 刑法學專業
41. 煙台大學 - 刑法學專業
42. 河北大學 - 刑法學專業
43. 南昌大學 - 刑法學專業
44. 廣西大學 - 刑法學專業
45. 河南大學 - 刑法學專業
46. 南京農業大學 - 刑法學專業
47. 甘肅政法學院 - 刑法學專業
48. 貴州大學 - 刑法學專業
49. 河南 - 刑法學專業
50. 華僑大學 - 刑法學專業
51. 河北師范大學 - 刑法學專業
52. 山西大學 - 刑法學專業
53. 廣西民族大學 - 刑法學專業
54. 西南科技大學 - 刑法學專業
55. 蘇州科技大學 - 刑法學專業
56. 南京藝術學院 - 刑法學專業
57. 河北經貿大學 - 刑法學專業
附:2010中國大學法學A等學校
1 A++ 中國人民大學
2 A++ 北京大學
3 A++ 武漢大學
4 A++ 中國政法大學
5 A+ 清華大學
6 A+ 吉林大學
7 A+ 西南政法大學
8 A+ 中山大學
9 A 復旦大學
10 A 華中師范大學
11 A 南京大學
12 A 華東政法大學
13 A 中南財經政法大學
14 A 北京師范大學
15 A 廈門大學
16 A 浙江大學
17 A 山東大學
18 A 南開大學
19 A 南京師范大學
20 A 華東師范大學
21 A 蘇州大學

⑤ 南開大學在職研究生都有哪些法學專業

南開大學在職研究生的法學專業如下:
民商法專業
主要研究方向:知識產權法、民法、商法。
訴訟法學專業
主要研究方向:訴訟原理與相關新型訴訟、刑事訴訟、民事訴訟、行政訴訟。
經濟法學專業
主要研究方向:證券期貨法、公司治理法律制度、財稅金融法律制度、房地產與建築法、競爭發與反壟斷法。

⑥ 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第64條

你怎麼可能違反刑事訴訟法呢,誰告訴你的啊,沒有。
你涉嫌組織淫穢表演
罰錢就沒事,應該是治安處罰
判刑就麻煩了
不過如果你說的是事實的話,應該不夠判刑的。

⑦ 南開大學法學碩士都考什麼科目

2015年南開大學考研專業目錄及考試科目
法學院(電話:23507816)

專業代碼、名稱及研究方向 人數 考試科目 備注
Y53M17
030101法學理論 ①101思想政治理論②201英語一③735法學綜合(含法理學、憲法、刑法、民法)④872法學理論
_ 01比較法研究
_ 02法治理論研究
_ 03法社會學
030102法律史 ①101思想政治理論②201英語一③735法學綜合(含法理學、憲法、刑法、民法)④873法制史(中國法制史、外國法制史)
_ 01中國法制史
_ 02中國法律思想史
_ 03中西法律文化比較
_ 04法律文獻學
030103憲法學與行政法學 ①101思想政治理論②201英語一③735法學綜合(含法理學、憲法、刑法、民法)④874憲法學與行政法學
_ 01公法理論(憲法、行政法理論)
_ 02行政訴訟的理論與實踐
_ 03比較憲法與行政法
030104刑法學 ①101思想政治理論②201英語一③735法學綜合(含法理學、憲法、刑法、民法)④875刑法(刑法總論、刑法分論)
_ 01中國刑法理論與實踐
_ 02外國刑法理論
030105民商法學 ①101思想政治理論②201英語一③735法學綜合(含法理學、憲法、刑法、民法)④876民商法(知識產權法、民法、商法)
_ 01知識產權法
_ 02民法
_ 03商法
030106訴訟法學 ①101思想政治理論②201英語一③735法學綜合(含法理學、憲法、刑法、民法)④877訴訟法 訴訟法科目包括行政訴訟法、刑事訴訟法、民事訴訟法
_ 01訴訟原理與新型訴訟
_ 02刑事訴訟
_ 03民事訴訟
_ 04行政訴訟

⑧ 南開大學法學研究生需要看什麼書南開大學的經濟法和民商法怎麼樣啊

不知你考具體哪個專業?法理學?民商?刑法?行政法?。。
法學理論 法理學 張文內顯主編
民商法(知識容產權法、民法、商法) 知識產權法 民法 商法學 吳漢東主編 王利明主編 趙旭東主編
訴訟法(行政訴訟法、刑事訴訟法、民事訴訟法) 行政法與行政訴訟法 刑事訴訟法 民事訴訟法
經濟法與商法 經濟法 證券法學 萬國華主編 萬國華主編
法學綜合(含法理學、憲法、刑法、民法) 法理學 憲法學 刑法學 民法 張文顯主編 焦洪昌主編 高銘暄、馬克昌主編 王利明主編

其實這些書目,南開研究生院網站都有寫著呢。。

南開是985歷史名校綜合類大學,牌子不錯,尤其在天津以及華北地區。
不過,南開的法學不是南開的傳統優勢專業,也算不上全國最強的幾所。
「五院四系」的法學更強一些。

⑨ 南開大學法學專業到底怎麼樣

南開大學濱海學院法學專業主要培養從事法律實際工作的應用型人才,特別是將律師人才作為培養的重點,以適應今後法官、檢察官從律師中選任的發展趨勢。
南開大學法學專業 - 專業介紹:
一、學科特點:
法學(律師方向)專業,主要培養從事法律實際工作的應用型人才,特別是將律師人才作為培養的重點,以適應今後法官、檢察官從律師中選任的發展趨勢。本專業的主要特點是,第一,聘請理論水平高,有豐富的辦案經驗,教學認真的教師擔任各門課程的教學工作。第二,在重視法律知識學習的同時,也非常重視對外語能力的培養和相關經濟知識的學習。第三,在重視理論學習的同時,加大對學生實際能力培養的比重,創造大量的模擬辦案,處理實際問題的環境,努力提高處理實際問題的能力,使學生畢業後就能直接適應工作的需要。第四,在重視職業道德教育的同時,將特殊的專業素質教育放在重要的地位,努力提高學生的創新能力、分析能力、應變能力、表達能力、社交能力等。
二、培養目標:
本專業培養忠於法律,德、智、體全面發展,有堅實的法律專業基礎,能從事司法、律師、企事業單位法律顧問等法律實際工作的專門人才。要求本專業學生掌握馬克思主義基本理論的精神實質;忠於法律;有全面系統的法律專業知識,熟悉我國的法律、法規和主要的國際公約、國際慣例;能夠獨立分析和解決法律實際問題;具有能適應法律實務要求的較強的口頭和文字表達能力及論證才能;熟練地掌握一門外語和基本的經濟理論知識;身體健康,達到大學生體育鍛煉的合格標准。
二、主要課程:
本專業主要開設法理學、憲法學、刑法學、行政法學、經濟法學、民法總論、物權法、合同法、知識產權法、國際經濟法、刑事訴訟法、行政訴訟法、民事訴訟法、中外法律制度史等,特別是增設了在其他高校教學計劃中少見的刑法、行政法、民法、國際經濟法方面的案例評析課程。
四、就業去向:
現代社會是一個不能離開法律的社會,是一個對法律人才的需求更加迫切的社會。法學(律師方向)專業是一個適應社會主義法治建設需要、改革氣息濃厚而充滿活力的專業,在該專業學習的學生前途遠大。學生畢業後可以到律師事務所、法院、檢察院、公安機關、政府各部門以及企業事業法律顧問處等單位從事法律實際工作。
主要課程:法理學、憲法、中國法制史、刑法學、刑事訴訟法、民法學、知識產權法、民事訴訟法、行政法、行政訴訟法、經濟法、公司法、國際法、國際私法、國際經濟法、外國法制史、外國民商法、刑事偵查學、法醫學、勞動法、房地產法、票據法、環境法學、保險法、國際投資法、國際金融法、國際商事仲裁與訴訟、國際人道主義法、名案分析與研討、中西法律文化比較、比較法等並輔有大量的實踐教學活動。

熱點內容
遼大考研法學 發布:2025-09-13 02:10:49 瀏覽:926
初會經濟法看誰的好 發布:2025-09-13 01:59:18 瀏覽:620
勞動法無故曠工辭退 發布:2025-09-13 01:59:18 瀏覽:235
山西大學法律碩士法學 發布:2025-09-13 01:37:32 瀏覽:750
注會經濟法需要背條文嗎 發布:2025-09-13 01:36:53 瀏覽:792
司法考試人臉識別 發布:2025-09-13 01:35:21 瀏覽:213
律師打扮 發布:2025-09-13 01:20:47 瀏覽:321
勞動合同法2009 發布:2025-09-13 01:09:52 瀏覽:763
公司法58條 發布:2025-09-13 00:55:59 瀏覽:551
勞動法中解除勞動關系內容 發布:2025-09-13 00:41:40 瀏覽: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