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行政訴訟法出庭應訴條款
㈠ 新《行政訴訟法》中有關訴訟.審理期間發生變化的規定有哪些
法院審查具復體行政行為只審查合法性,制一般情況下不審查具體行政行為的合理性。之所以這樣規定,是因為行政權和審判權是兩種國家權力,行政權的行使需要廣泛運用法律賦予的自由裁量權,行政機關因長期處理行政事務而具有專門經驗,能審時度勢作出恰如其分的決定,因此,法院在審理行政案件時不應代行行政機關的自由裁量權。當然,法院審查具體行政行為的合法性也有某些例外,對於行政機關濫用自由裁量權做出具體行政行為時,人民法院可以就行政機關的具體行政行為進行審查。此外,當行政機關的具體行政行為明顯不當(以行政處罰顯失公正為限)時,法院可以不將不適當的具體行政行為變更為適當行政行為。
㈡ 新《行政訴訟法》對被告出庭應訴有哪些
性的行政訴訟法新增加了一條。規定被告法定代表人應當出庭應訴。回
行政訴訟法
第三條答
人民法院應當保障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的起訴權利,對應當受理的行政案件依法受理。
行政機關及其工作人員不得干預、阻礙人民法院受理行政案件。
被訴行政機關負責人應當出庭應訴。不能出庭的,應當委託行政機關相應的工作人員出庭。
㈢ 新《行政訴訟法》有哪些看點
新修改的《行政訴訟法》有哪些看點?11月3日,《法制周報》記者就此采訪了黃捷、王才亮兩位專家。
黃捷 湖南師范大學法學院教授,2010年,他帶領「漾翅法律實踐團隊」代理「鳳凰山莊起訴長沙市政府拆遷工程違法」一案勝訴,引起廣泛關注,該案被評為「2010年度湖南省十大法治事件」之一。
王才亮 北京才良律師事務所主任,中華全國律師協會行政法專業委員會執行委員。10月16日全國人大法工委召開行政訴訟法修正案(草案)立法評估會,王才亮律師參加了此次《行政訴訟法》的修改活動,並提出了意見和建議。
看點1:土地徵收爭議納入受案范圍
內容:修改後的《行政訴訟法》擴大了行政訴訟受案范圍,由原來的8點擴大至12點。其中包括「認為行政機關不依法履行、未按照約定履行或者違法變更、解除政府特許經營協議、土地房屋徵收補償協議等協議的」。
黃捷:土地房屋徵收補償協議等納入受案范圍,這說明立法者注意到了當前社會普遍存在的一種現象,從而有針對性地將其列入了受案范圍之中,納入司法審查的范圍,有利於解決該方面的行政爭議,監督行政機關恪守法律,保護相對人合法權益。
看點2:行政機關不得干預立案
內容:「行政機關及其工作人員不得干預、阻礙人民法院受理行政案件。」
看點3:可口頭起訴
內容:「書寫起訴狀確有困難的,可以口頭起訴,由人民法院記入筆錄,出具註明日期的書面憑證,並告知對方當事人。」
看點4:應當登記立案
內容:「人民法院在接到起訴狀時對符合本法規定的起訴條件的,應當登記立案。」「對當場不能判定是否符合本法規定的起訴條件的,應當接收起訴狀,出具註明收到日期的書面憑證,並在七日內決定是否立案。」
王才亮:上述三項內容主要是為了緩解行政訴訟案立案難。只有真正賦予立案環節的公正,才能使行政訴訟制度真正地得到社會認可。為保證立案環節的公正,此次修改從原則要求上、具體程序上等,增加了上述三項內容。
看點5:起訴期限延長到六個月
內容:「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的,應當自知道或者應當知道作出行政行為之日起六個月內提出。法律另有規定的除外。」
王才亮:修訂前的行政訴訟起訴期限只有三個月,當事人很容易因超過起訴期限而失去請求人民法院救濟的權利。而新修訂的《行政訴訟法》適當延長了起訴期限,有利於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維護合法權益。
看點6:行政首長應出庭應訴
內容:「被訴行政機關負責人應當出庭應訴。不能出庭的,應當委託行政機關相應的工作人員出庭。」
黃捷:新修訂的這一條款,通過督促行政首長直接出庭應訴,來促進行政機關法治意識提高。其一方面可以督促行政首長必須提高法律意識,提高執法能力和水平;另一方面促進行政首長擺正自己位置,消除特權思想,與相對人公平爭訟。促進行政機關,尤其是負責人尊重司法,帶頭服從法庭。
看點7:法院可跨區域管轄
內容:「經最高人民法院批准,高級人民法院可以根據審判工作的實際情況,確定若幹人民法院跨行政區域管轄行政案件。」
黃捷:跨區管轄顯然是針對「審理難」這一老問題的。行政審判過去受到地方化的嚴重影響。跨區管轄正是一個能夠克服地方化傾向的有益舉措,是解決「審理難」這一傳統難題的良葯。
看點8:行政機關不執行可拘責任人
內容:「拒不履行判決、裁定、調解書,社會影響惡劣的,可以對該行政機關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予以拘留;情節嚴重,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黃捷:行政訴訟除了立案難、審理難,也表現為即使法院判決原告勝訴,如行政機關不予理睬,往往無可奈何。上述規定對於解決「執行難」非常有意義。雖然限制為「社會影響惡劣」才適用,但威懾力不容小覷。
看點9:復議機關可成共同被告
內容:「經復議的案件,復議機關決定維持原行政行為的,作出原行政行為的行政機關和復議機關是共同被告;復議機關改變原行政行為的,復議機關是被告。」
王才亮:行政復議本來是解決行政爭議的重要途徑之一,但是近年來行政復議成為走過場,究其原因之一是法律制度設計的不合理。實踐中復議機關為了不當被告,維持原行政行為的現象比較普遍。為了使行政復議制度發揮應當有的作用,對原有制度作有針對性的改革勢在必行。
看點10:可請求審查規范性文件
內容:「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認為行政行為所依據的國務院部門和地方人民政府及其部門制定的規范性文件不合法,在對行政行為提起訴訟時,可以一並請求對該規范性文件進行審查。
王才亮: 2000年實施的《立法法》對於地方政府的立法許可權作了明確的規定,但實踐中,有些地方政府仍然習慣於超越職權,頒布實施一些與法不符且損害利益的紅頭文件。上述規定意義十分重大,諸如目前一些地方政府隨意作出的限購、限牌等限制公民權利的紅頭文件,游離於司法監督之外的狀況將逐步得到改變。
㈣ 新行政訴訟法是否必須要求被告法人出庭
新行政訴訟法的第三條中所說的負責人是指正職和副職的負責人,同時規定,如果出現特殊情況,正職和副職都不能到場,應當讓相應的工作人員出庭,這一條款主要解決的是行政機關只委託律師,而不出庭應訴的問題。
㈤ 新行政訴訟法司法解釋施行:行政機關如何出庭應訴
一、高度重視行政應訴工作。行政訴訟是解決行政爭議,保護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合法權益,監督行政機關依法行使職權的重要法律制度,做好行政應訴工作是行政機關的法定職責。行政訴訟法施行以來,各地區、各部門依法履行行政應訴職責,取得了積極成效。但消極對待行政應訴、干預人民法院受理和審理行政案件、執行人民法院生效裁判不到位、行政應訴能力不強等問題依然存在,有的還較為突出。各地區、各部門要從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布局的高度,充分認識做好行政應訴工作對於依法及時有效化解社會矛盾糾紛、規范行政行為、加強政府自身建設的重要意義,把加強和改進行政應訴工作提上重要議事日程,切實抓緊抓好。
二、支持人民法院依法受理和審理行政案件。行政機關要尊重人民法院依法登記立案,積極支持人民法院保障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的起訴權利,接受人民法院依照行政訴訟法的規定對行政機關依法行使職權的監督,不得借促進經濟發展、維護社會穩定等名義,以開協調會、發文件或者口頭要求等任何形式,明示或者暗示人民法院不受理依法應當受理的行政案件,或者對依法應當判決行政機關敗訴的行政案件不判決行政機關敗訴。
三、認真做好答辯舉證工作。被訴行政機關要嚴格按照行政訴訟法的規定,向人民法院提交答辯狀,提供作出行政行為的證據和依據。要提高答辯舉證工作質量,做到答辯形式規范、說理充分,提供證據全面、准確、及時,不得拒絕或者無正當理由遲延答辯舉證。
四、依法履行出庭應訴職責。被訴行政機關負責人要帶頭履行行政應訴職責,積極出庭應訴。不能出庭的,應當委託相應的工作人員出庭,不得僅委託律師出庭。對涉及重大公共利益、社會高度關注或者可能引發群體性事件等案件以及人民法院書面建議行政機關負責人出庭的案件,被訴行政機關負責人應當出庭。經人民法院依法傳喚的,行政機關負責人或者其委託的工作人員不得無正當理由拒不到庭,或者未經法庭許可中途退庭。
五、配合人民法院做好開庭審理工作。被訴行政機關出庭應訴人員要熟悉法律規定、了解案件事實和證據,配合人民法院查明案情。要積極協助人民法院依法開展調解工作,促進案結事了,不得以欺騙、脅迫等非法手段使原告撤訴。要嚴格遵守法庭紀律,自覺維護司法權威。
六、積極履行人民法院生效裁判。被訴行政機關要依法自覺履行人民法院生效判決、裁定和調解書
㈥ 新《行政訴訟法》對被告出庭應訴有哪些具體規定
要求是除非有特別任務,行政機關的正職或者副職應當出庭,確實不能出庭的,應當書面委託熟悉業務的負責人出庭,不能讓律師自己出庭。
㈦ 新《行政訴訟法》對被告出庭應訴有哪些具體規定
新行政訴訟法第復三條第三款規定,行政制機關的負責人應當出庭應訴,因特殊情況不能應訴的,也應當指派相應的工作人員出庭應訴。這里的負責人指正職和副職,這里的指派實質應當出具書面的授權委託書,也就是說,在以後的行政訴訟中不得出現只有代理律師的情況。
㈧ 打行政官司,新行政訴訟法是否必須要求原告法人出庭,可否委託代理人
原告也就是行政相對人,行政訴訟法只是要求行政機關的負責人出庭,並沒有要求原專告的法人出庭,原告可以直接委屬托自己的員工或律師參加訴訟。
參考法條:《行政訴訟法》第三條第三款 被訴行政機關負責人應當出庭應訴。不能出庭的,應當委託行政機關相應的工作人員出庭。
《行政訴訟法解釋》第五條 行政訴訟法第三條第三款規定的「行政機關負責人」,包括行政機關的正職和副職負責人。行政機關負責人出庭應訴的,可以另行委託一至二名訴訟代理人。
㈨ 新《行政訴訟法》對被告出庭應訴有哪些具體規定
增加規定:「被訴行政機關負責人應當出庭應訴。不能出庭的,應當委託行政機關相應的工作人員出庭。」 「行政機關及其工作人員不得干預、阻礙人民法院受理行政案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