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條款大全 » 行政法特別權力關系

行政法特別權力關系

發布時間: 2022-01-01 15:46:52

❶ 如何理解行政與行政法的關系

答:依法行政是指行政機關必須根據法律法規的規定設立,並依法取得和行使其行政權內力,對其行政行為的容後果承擔相應的責任的原則。正所謂「法無明文規定即禁止」,那行政必須要依什麼法呢?依的就是憲法,全國人大常委會制定的法律,行政法,部門規章等。

❷ 行政法所調整和規定的,具有行政法上權利和義務內容的各種社會關系,被稱為

行政法所調整和規定的,具有行政法上權利和義務內容的各種社會關系,被稱為行回政法律關答系。
行政法律關系,是指受行政法律規范調控的因行政活動(權利活動和非權利活動)而形成或產生(引發)的各種權利義務關系。行政法律關系的主體指參加行政法律關系享有權利,承擔義務的當事人。
行政法律關系的客體指行政法律關系中當事人權利,義務所指向的對象。
這種關系既應包括在行政活動過程中所形成的行政主體與行政相對人之間的行政法上的權利義務關系,也應包括因行政活動產生或引發的救濟或監督關系。

❸ 行政法有一般行政法和特別行政法之分,屬於一般行政法的是

A、行政組織法、B、民政行政法

一般行政法指對一般的行政關系加以調整的法內律容規范的總稱。(行政組織法、公務員法、行政處罰法、行政復議法、行政程序法等。

行政組織法是規范行政主體及其相互關系的各種法律規范的總稱,主要由有關行政機關的設置、任務、地位、組成、職權、職責、活動程序和方法、編制,以及有關行政工作人員( 公務員)的錄用、培訓、考核、獎懲、晉升、調動及其職務上的權利義務等方面的規范所組成。

(3)行政法特別權力關系擴展閱讀:

組織可以劃分為自然組織和社會組織兩大類。但就社會組織而言,不同國家有著不同的分類方式。一些西方國家基本上把社會組織分為三類:即政府及其他權力制衡機構、企業公司和社會團體。而在中國,一般把社會組織分為四類:即黨政機關、企業公司、事業單位和社會團體。近年來,還出現了一種新的社會組織類別-民辦非企業單位(民辦事業單位)。

由於各國國情不同,社會組織的構成也不同。西方國家一般沒有中國稱之為「事業單位」的概念,而是將類似於中國事業單位的組織歸於政府機構或半政府機構;有的西方國家將政黨組織也納入社會團體的范疇,但在中國,一般不將政黨組織視為社會團體。

❹ 憲法與行政法的關系是什麼

憲法是我復國的根本大法。任何法制律與之抵觸,均示為無效
民法是調整平等主體(自然人、法人、其他組織)之間財產關系和人身關系的法律規范的總稱
行政法是國家重要的部門法之一,是調整行政關系及在此基礎上產生的監督行政關系的法 律規范和原則的總稱,或者說是調整因行政主體行使其職權而發生的各種社會關系的法律規 范和原則的總稱
民法與行政法所處范圍不同~

❺ 行政法淵源有哪些行政法淵源之間的基本效力關系是什麼

行政法,是指行政主體在行使行政職權和接受行政法制監督過程中而與行政相對人、行政法制監督主體之間發生的各種關系,以及行政主體內部發生的各種關系的法律規范的總稱。
它由規范行政主體和行政權設定的行政組織法、規范行政權行使的行政行為法、規范行政權運行程序的行政程序法、規范行政權監督的行政監督法和行政救濟法等部分組成。其重心是控制和規范行政權,保護行政相對人的合法權益。
基本法律和普通法律發生沖突,以基本法律為准;法律和行政法規發生沖突,以法律為准;行政法規和規章發生沖突,以行政法規為准;部門規章和地方政府規章發生沖突,報國務院裁決;地方性法規和行政法規發生沖突,由國務院提請全國人大常委會作出決定,如全國人大常委會認為應當適用行政法規,則以行政法規為准;特別行政區方面,變通規定優於法律;最難區分的可能就是地方性法規和部門規章了。這個先由國務院來裁決,如果裁決為部門規章,則由全國人大常委會來最終裁決。

行政法規范沖突實際上就是法律規范沖突具體到行政法規范領域的特殊表現類型。因此,明確行政法規范沖突的內涵的首要前提,就是明確行政法規范的含義。廣義的行政法規范,是民事法規范、刑事法規范的對應概念,指的是一切行政法淵源的總和,包括憲法、法律、行政法規、地方性法規、自治條例、單行條例、規章以及其他行政規范性文件等。而基於論證重點的選擇,本文所指的行政法規范則主要採用較為純粹的狹義理解,即主要涉及行政法規、部門規章、地方政府規章以及其他的國務院規范性文件。
行政法淵源有單一式和混合式兩種。所謂單一式就是一個規范主要是某一部門法的內容,那麼我們說這個規范就是這一部門法的單一式淵源,如行政許可法,行政處罰法,行政訴訟法,行政復議法。 混合式是指一部法律內容涉及多個部門法。

❻ 什麼是特別行政法呢包括哪些

行政法

是調整國家行政管理活動中各種社會關系的法律規范的總和,它包括一般行政法和特別行政法。

1、一般行政法:《行政復議法》、《行政處罰法》、《行政監察法》、《國家公務員暫行條例》等;

2、特別行政法:《治安管理處罰條例》、《海關法》、《教育法》等

❼ 行政法 和治安管理處罰法之間有什麼關系

治安管理條例已經廢除改為治安管理處罰法了,治安管理處罰法也屬於行政法類。你的問題直接就歸於刑法和行政法的區別。
簡言之,刑法所規定的行為是犯罪行為,有嚴重的社會危害性。構成刑事犯罪後按照刑事訴訟法有關規定,公安立案,檢察院公訴,法院判決,監獄等司法機關執行。
而行政法主要有兩類,一類是便於行政機關管理公民,如治安管理處罰法;另一種是便於維護公民權利提供救濟,如行政復議法等。行政主體是行政機關。你提到的治安管理處罰法主要是解決那些有一定社會危害性但尚構不成犯罪的行為,通俗點就是小打小鬧,這時候只需要由公安機關一家就可以做出處罰決定,而不需要移交司法機關。

❽ 如何對待學校與學生之特別權力關系

隨著國家法治建設的不斷推進,如何依法治校,正確處理學校與學生之間的特別權力關系,成為當前面臨的一個重大法律問題。從1998年田永訴北京科技大學案開始,到1999年劉燕文訴北京大學、北京大學學位評定委員會案,再到2000年楊金德訴上海財經大學案,一系列高校學生訴母校的案件接踵而來,但有關司法機關對這類案件的處理結果卻大相徑庭,使得學校與學生之間的這種特別權力關系越發撲朔迷離。那麼,什麼是特別權力關系,我們應該如何正確對待這種特別權力關系?
所謂特別權力關系,是指為實現公共行政的特定目的,當事人之間所必須具有的一種特別從屬關系,處於這種關系中的特定相對人比一般相對人負有更多的服從義務。學生和學校之間的關系就是一種典型的特別權力關系。
特別權力關系屬於行政法范疇,其理論濫觴於德國,自1876年出現,至今已逾130年。目前,特別權力關系理論在德國、日本和我國台灣地區特別發達,近年來,我國大陸部分學者也開始予以關注。特別權力關系的「特別」之處在於:行政主體享有自訂特別規則和實施相應懲戒的權力,行政相對人承擔不確定的義務,雙方發生糾紛時一般不能通過司法途徑解決。就學校與學生之間的特別權力關系而言,依傳統理論,學生在學校不僅要遵守法律法規,還要遵守學校的各項管理規定,對於違反學校管理規定的學生,學校有權單方決定實施懲戒或處分,原則上學生必須服從,而不得訴請司法程序解決。從目前我國有關調整學校與學生關系的法律法規看,應該說總體上是採納了特別權力關系理論,如沒有明確規定學生對學校給予的處分可以提起訴訟,但一些相關規定又顯得與此矛盾。這也是導致當前司法部門處理這種特別權力關系比較混亂的原因所在。
雖然特別權力關系有助於特定主體實施管理,實現其特定目的,但本身的諸多「特別」之處與現代國家法治理念相悖,這正是特別權力關系及其理論受到否定性評價的原因所在。因為按照法治理念,公民在強制性規定(包括法律以及其他規定)面前人人平等,社會糾紛應通過司法途徑解決,而且根據法律優位原則和法律保留原則,行政主體不享有自訂特別規則的權力。二戰後,德國、日本和我國台灣地區的特別權力關系理論都得到了一定的修正,總體趨勢是在法治主義的背景下,特別權力關系所適用的領域逐漸縮小。有學者認為,目前的特別權力關系一般僅適用於勤務關系,如國家與公務員(含軍人、警察等)的關系;在學關系,如公立學校與學生的關系;在獄關系,如監獄與犯人的關系。
但是,法治主義絕非法律萬能主義。在我國,盡管進行了多年的法制改革,但國家法的控制領域終究有限,民間法一直在或明或暗地起著關鍵性的作用。另外,一些性質特殊的單位內部的自治規則和民間法也存在著異曲同工的作用。法治和國家法並不是萬能的,背棄一個國家的社會本土資源的法治肯定不是良好的法治。像學校這樣帶有濃厚傳統色彩的特殊自治團體同樣需要得到法治的尊重和諒解。因此,筆者建議,在承認學校與學生之間具有特別權力關系的同時,必須區別對待這種特別權力關系,不能秉著「法治萬能論」的思想,一味地將其納入法治軌道,而應一分為二:凡學校對學生給予退學、開除學籍、不授予學位等處分的,應納入法治軌道,接受司法審查,允許學生提起訴訟。因為這種處分直接影響到學校與學生成立特別權力關系之基礎和目的,涉及到學生的基本權利保護。凡學校對學生進行成績評定、宿舍管理等,因其屬於學校內部的秩序管理關系,應由學校自主處理,司法不宜干預。唯有如此,我們才能在團體自治與國家法治之間找到一個平衡點,學校才能維護自己作為一個自治性較強的團體而存在,學校自治和學術自由才有可能得以實現。(作者單位:中國人民公安大學)

❾ 簡述行政法的法律關系有哪些特徵

1、在行政法律關系雙方當事人中必有一方是行政主體;
(1)行政法律關系雙方中必專有一方主體屬是行政主體,不以行政主體為一方當事人的法律關系不可能是行政法律關系
(2)在行政法律關系中行政主體不能由另一方當事人代替,各自的地位和法律角色是確定的。在我國的行政訴訟關系中,原告只能是行政相對人,被告只能是行政主體,他們也不能互為原被告。
2、具有不對等性
3、當事人的權利義務是法定的。
4、所引起的爭議在解決方式及程序上具有特殊性。

熱點內容
因糾紛企業停產什麼法律責任 發布:2025-09-12 20:00:48 瀏覽:189
民事訴訟法中的近親屬 發布:2025-09-12 19:56:20 瀏覽:355
自家狗咬傷別人法律責任 發布:2025-09-12 19:42:38 瀏覽:322
行政訴訟法合議庭人數 發布:2025-09-12 19:36:45 瀏覽:545
復旦的法律碩士學費多少 發布:2025-09-12 19:18:19 瀏覽:497
李昌麒經濟法pdf 發布:2025-09-12 19:18:06 瀏覽:312
2016林鴻潮行政法講義 發布:2025-09-12 19:15:30 瀏覽:549
刑事訴訟法自首加立功 發布:2025-09-12 18:43:32 瀏覽:907
法官檢察官警察哪個職業好 發布:2025-09-12 18:07:07 瀏覽:166
道德經前提 發布:2025-09-12 17:49:39 瀏覽:6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