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條款大全 » 行政法治改革行政審批制度

行政法治改革行政審批制度

發布時間: 2022-01-02 11:33:40

❶ 我國行政審批制度改革歷程的五個階段

一、20世紀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
這一階段,行政審批制度改革主要圍繞中央政府與回地方政府之間的權力分配答而展開。
二、1983年至1988年。
這次改革主要是轉變職能、下放權力、調整結構、精簡人員,國家部委內部設司、處兩級。同時把直接管理企業的職能轉移出去,使政府對企業由直接管理轉向間接管理。
三、1993年至1997年。
1993年3月召開的八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上關於國務院機構改革的說明中提出:要按照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要求,加強宏觀調控和監督部門,強化社會管理職能部門,把應該由企業解決的問題,交由企業自己去解決。
四、1998年至2003年是廣泛發展階段。
改革重點是大幅度精簡行政審批事項,規范審批程序,設定審批時限,公開審批內容,建立一套便民利民的行政服務體系。實現政企、政事、政社分開,建立廉潔高效、行為規范的行政管理體制。
五、從2004年至今,開啟新一輪行政審批改革。
2004年3月,國務院發布了《全面推進依法行政實施綱要》明確提出要全面推進依法行政,經過10年左右堅持不懈的努力,基本實現建設法治政府的目標。黨的十七大報告中又提出,要減少和規范行政審批,減少政府對微觀經濟運行的干預。

❷ 我國行政審批制度改革的基本做法有哪些

我國的行政審批制度伴隨著行政體制改革的深入同步進行,雖然時間不長,但是發展過程中出現了明顯的階段性特徵,主要包括一下幾個階段:
1、20世紀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在這個階段里,我國的行政審批制度改革主要圍繞中央政府與地方政府之間的權力分配而展開。
2、1983年至1988年。這次改革主要是轉變職能、下放權力、調整結構、精簡人員,國家部委內部設司、處兩級。同時把直接管理企業的職能轉移出去,使政府對企業由直接管理轉向間接管理。
3、1993年至1997年。國務院秘書長羅干於1993年3月召開的八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上關於國務院機構改革的說明中提出:要按照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要求,加強宏觀調控和監督部門,強化社會管理職能部門,減少具體力放給企業,把應該由企業解決的問題,交由企業自己去解決。
4、從1998年至2003年是廣泛發展階段。改革重點是大幅度精簡行政審批事項,規范審批程序,設定審批時限,公開審批內容,建立一套便民利民的行政服務體系。實現政企、政事、政社分開,建立廉潔高效、行為規范的行政管理體制。
5、從2004年至今, 是在新形勢下, 為了適應全面建設小康社會, 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局面而進行的新一輪行政審批改革。2004年3月, 國務院發布了《全面推進依法行政實施綱要》明確提出要全面推進依法行政, 經過10年左右堅持不懈的努力, 基本實現建設法治政府的目標。在最近的黨的十七大報告中又提出, 要減少和規范行政審批,減少政府對微觀經濟運行的干預。
我國的行政審批制度改革在短短幾年內,取得了很大的成績。截止到07年,福建就已經建成65個行政審批中心,河北省3年減去了57%的行政審批項目,山東省建設的高效的便民行政審批運行機制也卓有成效,上海的深化行政審批制度改革已凸現政府職能回歸,這些數字讓我們有理由相信在新的時期里,深化行政審批制度改革也必將取得更大的成功。
但是,我們也應該清醒的認識到現階段審改進行過程中也突出表現出了一些失誤和問題,影響了改革的繼續深入。

❸ 如何穩妥的推進行政審批制度改革

(一)繼續取消和調整行政審批事項。適時組織開展行政審批事項集中清理工作。國務院各部門要按照合法、合理、效能、責任、監督的原則和該取消的一律取消、該調整的必須調整的要求,對現有的行政審批事項及其設立依據進行徹底清理,在此基礎上,准確把握合法與合理的關系,提出擬取消或調整的初步意見。行政審批制度改革工作部際聯席會議在審核論證並經國務院相關部門確認的基礎上,將擬取消或調整的行政審批事項提請國務院審議,經批准後向社會公布。其中由法律設立的行政審批事項,按法定程序辦理。各省(區、市)要按照行政審批制度改革的原則和要求,結合本地區實際,認真組織實施本地區行政審批事項的清理、取消和調整工作。
(二)落實已取消、調整和保留的行政審批事項。各地區、各部門要認真落實國務院關於取消和調整行政審批事項的決定。要對照國務院決定取消和調整的審批事項,從審批部門、審批對象、審批依據和審批內容等方面分類做出處理,防止出現以備案、核准等名義進行變相審批。對保留的行政審批事項,要明確實施條件、審批程序和時限要求,完善各環節工作流程和管理規范,不得隨意擴大或縮小審批許可權。國務院各部門要加強對本系統的指導和監督,確保取消和調整的每一項審批事項落到實處。
(三)加強對行政審批事項的監督和管理。各有關部門要切實履行監管職能,對取消審批後仍需加強監管的事項,建立健全後續監管制度,制定配套措施,加強事中檢查和事後稽查,防止行政審批事項取消後出現監管職能"缺位"或"不到位"的現象。充分運用現代信息網路技術,對行政審批事項的受理、承辦、批准、辦結和告知等環節實行網上審批、網路全程監控,及時發現和糾正違規審批行為。總結推廣各地區、各部門實行網上審批和電子監察系統的經驗和做法,研究制訂規范網上審批和電子監察系統的指導性意見。加強行政審批服務中心管理,完善"一門受理、統籌協調、規范審批、限時辦結"的運作方式。
(四)建立健全行政審批相關制度。建立健全新設行政審批事項嚴格審核論證機制,有關部門對新設由國務院部門實施或在全國范圍內實施的行政審批事項,要充分聽取意見,嚴格審核把關。研究建立專家咨詢和民意徵集機制,對涉及重大公共利益或與人民群眾切身利益密切相關的審批事項,要進行聽證。完善相對集中行政許可權制度、重大行政許可決定備案制度、行政許可決定公示制度、行政許可聽證制度,以及行政許可的統一辦理、聯合辦理、集中辦理制度。嚴格規范行政審批收費行為,對向相對人收取費用的行政審批事項,要通過適當方式將收費依據、標准和程序予以公開。加強對咨詢機構的管理,規范其服務行為,禁止把指定機構的咨詢作為審批的必要條件。
當前,要重點抓好以下兩項工作:一是妥善調整國務院機構改革中涉及的行政審批事項。認真落實關於深化行政管理體制改革的意見和國務院機構改革方案,理順部門之間的審批職能定位,合理配置行政審批事項。協調機構改革中職能發生變化的有關部門做好審批事項的轉移和銜接工作,認真解決審批職能交叉、權責脫節和多頭審批等問題。二是編制並公布保留的行政審批事項目錄。認真實施行政許可法和政府信息公開條例,堅持公開、透明、規范的原則,對保留的行政審批事項的名稱、實施機關、設立依據等進行嚴格審核。已明確屬於企業登記前置審批,但不適應實際管理需要的事項,按法定程序向設定機關提出不再作為前置審批的建議;但尚未明確是否屬於前置審批的事項,如確有必要確定為前置審批的,按程序提出作為前置審批的建議。在此基礎上,分別編制行政審批事項目錄和企業登記前置審批事項目錄,經徵求有關部門意見並提請國務院審議批准後,及時向社會公布。各省(區、市)也要編制並公布由地方性法規和地方政府規章設定的行政審批事項目錄。

❹ 運用政治生活的知識,分析政府為什麼要不斷深化行政審批制度改革

政府是我國的行政機關,肩負多項職能,尤其是在市場經濟中負有重要的經濟職能,主要是進行宏觀調控、市場監管、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因此要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必須轉變政府職能,強調為經濟社會發展服務,打造有限的服務型政府和法治政府。
深化行政審批制度改革,更有利於轉變政府職能,提升政府工作效能,改進政府工作,堅持依法行政。

❺ 放管服改革屬於行政審批制度改革嗎

放管服改革是行政審批制度改革的關鍵,是推進政府管理改革的重要內容,是推動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的戰略舉措。

❻ 為什麼要推進行政審批制度改革工作

行政審批是現代國家管理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等各方面事務的一種重要的事前控制手段。
在中國,由於傳統的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的巨大影響,行政審批已被日益廣泛地運用於許多行政管理領域,對於保障、促進經濟和社會發展發揮了重要作用,成為一種國家管理行政事務的不可缺少的重要制度。根據統計,我國現有150多個法律、行政法規和規章對行政審批作出了規定,這些規定涉及國防、外交、公安、經濟、城市管理等20多個領域、50多個行業。
但是,隨著中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建立和完善、正式成為WTO的成員的今天,而行政審批制度又缺乏有效的法律規范,在行政審批中長期存在的問題就越來越突出,有些已成為生產力發展的體制性障礙。因此迫切需要對行政審批制度進行改革,來自國內外改革的呼聲也愈來愈強烈。所以,行政審批制度已經到了非改革不可的程度了。
改革內容
一要按照應減必減、該放就放的原則,進一步取消和調整行政審批項目。

凡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能夠自主決定的,市場競爭機制能夠有效調節的,行業組織或者中介機構能夠自律管理的,政府都要退出。凡可以採用事後監管和間接管理方式的,一律不設前置審批。以部門規章、文件等形式違反行政許可法規定設定的行政許可,要限期改正。探索建立審批項目動態清理工作機制。
二要積極推進行政審批規范化建設。
新設審批項目,必須於法有據,並嚴格按照法定程序進行合法性、必要性、合理性審查論證。沒有法律法規依據,任何部門不得以規章、文件等形式設定或變相設定行政審批項目。研究制定非行政許可審批項目設定和管理辦法。[34]
三要加快推進事業單位改革和社會組織管理改革。
把適合事業單位和社會組織承擔的事務性工作和管理服務事項,通過委託、招標、合同外包等方式交給事業單位或社會組織承擔。抓緊培育相關行業組織,推動行業組織規范、公開、高效、廉潔辦事。
四要進一步健全行政審批服務體系。
繼續推進政務中心建設,健全省市縣鄉四級聯動的政務服務體系,並逐步向村和社區延伸。加強行政審批績效管理,推行網上審批、並聯審批和服務質量公開承諾等做法,不斷提高行政審批服務水平。審批項目較多的部門要建立政務大廳或服務窗口。
五要加強政府監管。
對取消和調整的行政審批事項,要明確監管責任,制定後續監管措施,強化工作銜接,避免出現監管真空。各地區、各有關部門要把工作重點轉到依法監管上來,切實履行職責,制定政策法規、標准規范,加強日常動態監管,保證市場秩序,保障人民群眾生命健康安全。
六要深入推進行政審批領域防治腐敗工作。
深化審批公開,推行「陽光審批」。加快推廣行政審批電子監察系統。嚴肅查處利用審批權違紀違法案件。
七要把行政審批制度改革與投資體制、財稅金融體制、社會體制和行政管理體制改革結合起來。
進一步理順和規范政府與企業、與社會的關系,規范上下級政府的關系。進一步優化政府機構設置和職能配置,提高行政效能和公共管理服務質量。

❼ 行政審批制度改革主要包括哪些工作

一要按照應減必減、該放就放的原則,進一步取消和調整行政審批項目。
凡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能夠自主決定的,市場競爭機制能夠有效調節的,行業組織或者中介機構能夠自律管理的,政府都要退出。凡可以採用事後監管和間接管理方式的,一律不設前置審批。以部門規章、文件等形式違反行政許可法規定設定的行政許可,要限期改正。探索建立審批項目動態清理工作機制。
二要積極推進行政審批規范化建設。
新設審批項目,必須於法有據,並嚴格按照法定程序進行合法性、必要性、合理性審查論證。沒有法律法規依據,任何部門不得以規章、文件等形式設定或變相設定行政審批項目。研究制定非行政許可審批項目設定和管理辦法。[39]
三要加快推進事業單位改革和社會組織管理改革。
把適合事業單位和社會組織承擔的事務性工作和管理服務事項,通過委託、招標、合同外包等方式交給事業單位或社會組織承擔。抓緊培育相關行業組織,推動行業組織規范、公開、高效、廉潔辦事。
四要進一步健全行政審批服務體系。
繼續推進政務中心建設,健全省市縣鄉四級聯動的政務服務體系,並逐步向村和社區延伸。加強行政審批績效管理,推行網上審批、並聯審批和服務質量公開承諾等做法,不斷提高行政審批服務水平。審批項目較多的部門要建立政務大廳或服務窗口。
五要加強政府監管。
對取消和調整的行政審批事項,要明確監管責任,制定後續監管措施,強化工作銜接,避免出現監管真空。各地區、各有關部門要把工作重點轉到依法監管上來,切實履行職責,制定政策法規、標准規范,加強日常動態監管,保證市場秩序,保障人民群眾生命健康安全。
六要深入推進行政審批領域防治腐敗工作。
深化審批公開,推行「陽光審批」。加快推廣行政審批電子監察系統。嚴肅查處利用審批權違紀違法案件。
七要把行政審批制度改革與投資體制、財稅金融體制、社會體制和行政管理體制改革結合起來。
進一步理順和規范政府與企業、與社會的關系,規范上下級政府的關系。進一步優化政府機構設置和職能配置,提高行政效能和公共管理服務質量。

❽ 行政審批制度改革和簡政放權是什麼關系

行政審批制度改革是推動簡政放權的直接關系。

《法治藍皮書》指出,行政審批制度改革是處理好政府與市場關系、推動簡政放權的最直接要求,也是深化改革、加快行政管理體制改革的突破口。

《法治藍皮書》提出了行政審批制度改革應注意以下幾個問題:

1、行政審批事項削減不是行政審批制度改革的唯一考核指標。

行政審批事項不削減、不清理不行,但「行政審批事項最少」不是考核行政審批制度改革成敗的最優指標。行政審批制度改革既要把政府不該管、管不好的事項還給市場和社會,也要注意優化審批流程,降低辦事成本。

2、防止缺乏配套措施影響改革推進。

隨著行政審批事項自上而下進行層層取消、下放、轉移,大量事務會推向市場、社會乃至基層政府,但在法律修改遲緩、社會組織培育滯後、公眾依賴政府包打天下的慣性思維猶存、基層政府管理力量薄弱、政府監管手段落後、矛盾糾紛的司法救濟渠道還不暢等問題沒有有效解決的情況下,行政審批制度改革很可能遭遇到阻力。

3、行政審批事項清理、回潮、再清理、再回潮是行政審批制度改革的怪圈,如何走出這個怪圈是決定行政審批制度改革成敗的關鍵之一。

藍皮書還指出,政府職能整合仍需加大力度。雖然政府機構改革不斷深化,不少部門進行了職能調整,但多頭管理的問題仍然普遍存在,容易出現誰都管、誰都不管、誰都管不了的尷尬局面。如何實現政府職能的無縫銜接、高效運轉,仍是政府機構改革的重點問題。

❾ 行政審批制度改革屬於哪個領域的改革

行政審批已被日益廣泛地運用於許多行政管理領域。
行政審批制度改革已取得了階段性重要成果,促進了發展環境改善、行政效能提升和法治政府建設,要進一步認清改革大勢,切實增強深化改革的主動性和堅定性,善於抓住改革機遇,推進體制機制創新,堅定不移地堅持市場化改革方向,切實解放思想、強化改革意識,以更大的勇氣和智慧推進改革。
要加大行政審批制度改革力度,努力實現重點領域改革取得新突破,更大力度減少行政審批事項,進一步清理、調整、精簡;更大力度規范收費目錄管理,堅決取消不合規的收費項目,調整規范不合理的收費項目;更大力度優化再造審批流程,清理規范前置審批,積極推進網上審批;更大力度推進相關配套改革,健全行政審批工作制度;更大力度加強監管,防止出現管理缺位現象。要加強組織領導,不斷聚合改革正能量,強化領導力量、工作責任、紀律要求、輿論宣傳和督促檢查。

❿ 行政審批制度改革的重要意義

國務院審改辦主任、監察部副部長李玉賦:
首先,推進行政審批制度改革,是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客觀需要。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已經初步建立,但是還不完善。政府與企業、市場、社會的關系還沒有完全理順,政府還在管著許多不該管、管不了、也管不好的事。這些問題導致政府行政管理和社會資源配置的低效,限制了正常的市場競爭,成為阻礙生產力發展的體制性障礙。解決這些問題的關鍵,在於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內在要求和運行特點,推進行政審批制度改革,更大程度地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加強和改善宏觀調控,促進國民經濟充滿活力、富有效率、健康運行。
其次,推進行政審批制度改革,是建設法治政府的內在要求。建設法治政府的核心是促進各級政府依法行政,約束和規范行政權力,使行政權力授予有據、行使有規、監督有效。推進行政審批制度改革,以合法行政、合理行政、程序正當、高效便民、誠實守信、權責統一的要求規范審批權和審批行為,有助於促進法治政府建設。
第三,推進行政審批制度改革,是提高政府行政能力的有效途徑。推進行政審批制度改革,有助於促使各級政府樹立和落實科學發展觀與正確政績觀,促進社會主義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設與和諧社會建設全面發展;有助於提高各級政府工作人員運用法律手段管理經濟和社會事務的能力,妥善協調各方面的利益關系;有助於正確處理中央與地方的關系,合理劃分經濟社會事務管理的許可權和職責,在維護中央統一領導的同時,更好地調動和發揮地方的積極性。
第四,推進行政審批制度改革,是從源頭上預防和治理腐敗的根本舉措。推進行政審批制度改革,規范行政審批行為,有利於建立結構合理、配置科學、程序嚴密、制約有效的權力運行機制,有利於增強行政審批的透明度,便於公民、法人和其他社會組織對行政機關及其工作人員的監督,是從源頭上預防和解決腐敗問題的一項重大舉措。

熱點內容
山西城建條例 發布:2025-09-12 13:13:53 瀏覽:522
2015黃河道德講堂 發布:2025-09-12 13:08:43 瀏覽:559
以車抵債法律效力 發布:2025-09-12 12:48:28 瀏覽:834
佛山司法考試考點 發布:2025-09-12 12:42:11 瀏覽:84
公司治理法律服務 發布:2025-09-12 12:34:39 瀏覽:486
合夥企業法律責任案例 發布:2025-09-12 12:23:53 瀏覽:386
論跨國公司母子公司的法律責任問題 發布:2025-09-12 12:23:19 瀏覽:87
武邑縣人民法院 發布:2025-09-12 12:11:01 瀏覽:8
行政法學年論文 發布:2025-09-12 11:58:55 瀏覽:230
經濟法李昌麒讀後感 發布:2025-09-12 11:41:24 瀏覽:4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