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條款大全 » 勞動法的深刻意義

勞動法的深刻意義

發布時間: 2022-01-02 12:15:22

勞動法頒布實施有什麼意義

你好,謝謝,望採納!《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法》是我國建國以來第一部全面規范勞動關系的回勞動答法律,它關繫到數以億計的勞動者的切身利益,它的頒行有重大意義。
首先,它打破了所有制界限,建立公平的市場競爭規則。勞動法規定只要是通過勞動合同與用人單位建立勞動關系的,都由勞動法一體調整,勞動關系的主體一律平等適用勞動法。這就消除了歧視,保證勞動者競爭機會均等,保證了勞動力在勞務市場中通暢、有效運行。
其次,《勞動法》充分體現了憲法原則,突出對勞動者權益的保護。《勞動法》第一條就開宗明義指出本法的立法宗旨是保護勞動者的合法權益。然後從勞動報酬權、平等擇業就業權、休息權、社會保險和福利等方面,全面地規定勞動者享有的權利。除此之外,還規定了國家和用人單位的責任如促進就業、進行職業培訓等,進一步保護勞動者的權利。《勞動法》中還規定了勞動法的實施情況、監督以及切實可行的勞動爭議處理方法,為勞動者權利的實現提供保障。
總之,《勞動法》肯定了勞動體制改革的成果,強有力地促進現代企業制度的建立。。
謝謝,望採納!

⑵ 勞動法 存在的意義是什麼

農民工這一抄特殊群體發生拖欠工資發生率高,是因為僱用他們都是個人行為。在建築行業存在的層層轉包,產生了個人僱用農民工的現象。而個人沒有資質也沒有營業執照,其僱用個的行為屬於勞務,不勞動法調整。勞動法調整用人單位與勞動者之間的關系,而建築工地的小包們僱用農民工時都是口頭約定,沒有書面的證據。等到工程結束時,農民工從小包手裡拿不到錢時,才想到勞動部門投訴,沒有書面的東西,只能說出經過,使自己的維權陷入困境。雖然農民工通過勞動部門維權沒有任何費用,但是維權時效是自己的,什麼證據都沒有,最後還是很難拿到工資的。建議外出務工人員,注意保存書面證據,如工作證或者是當時發生拖欠當時讓僱用人出具欠條,可以證明事實勞動關系或者拖欠工資的數額,在證據充足的情況下,勞動部門可以責令從源頭支付工資,就是掛靠的建築公司直接支付到務工人員手中。

⑶ 勞動合同法的立法目的及意義

《勞動合同法》的立法目的:

《勞動合同法》第一條表明,為了完善勞動合同制度,明確勞動合同雙方當事人的權利和義務,保護勞動者的合法權益,構建和發展和諧穩定的勞動關系,制定本法。

《勞動合同法》的立法意義:

《勞動合同法》是一個意義深遠的立法標本,不僅僅在於其演示了一場極為復雜、激烈的立法博弈,它對於中國未來的社會立法,具有強烈的示範作用。

《勞動合同法》提高了勞工標准,用工成本的增加會給企業帶來管理創新與技術創新的動力,間接可能推動勞工素質的進一步提高。對於處於世界工廠核心的製造業工人而言,可以改善其工資待遇和工作條件。雖然遭遇了金融危機的打擊,但長期來看,《勞動合同法》對工人待遇與利益的促進應該還是有積極意義的。

而在我國勞動力供大於求的情況下,勞動關系主體雙方中勞動者一方處於弱勢地位,因而 《勞動合同法》更加強調對勞動者的保護,同時也對保護用人單位合法權益給予了必要的關注,作出了相應的法律規范。

因此,只有正確全面地理解法律的立法宗旨,自覺增強法律意識,認真研究和解決工作中遇到的新情況新問題,才能全面推進法律的貫徹實施。

(3)勞動法的深刻意義擴展閱讀:

《勞動合同法》的立法背景

《勞動合同法》從立法伊始,就受到了相當的關注,全國人大第一次審議之後,2006年3月20日至4月20日,《勞動合同法》草案向社會公開徵求意見,收到191849件意見,這一數據創造了改革開放後全國人大立法史的新紀錄。

在關於《勞動合同法》的立法宗旨、對經濟發展的意義以及勞動合同期限、勞務派遣、經濟賠償金等一系列問題上,不同立場的各方通過各自渠道發表意見,以期能在草案的修改中發揮影響力。盡管各方討論的議題有所不同,但卻最終以各種形式回歸於勞工標準的提高與否上。

經歷了各方的爭論和角力,《勞動合同法》幾易其稿最終頒布實施,和初次公布的草案相比,部分條款發生了變化。雖說立法過程中有多方的參與,但很明顯資方作為一個整體,發出了較為一致的聲音,具有通暢的利益表達渠道。因此最終頒布實施的《勞動合同法》在資方的強大壓力下,作出某些調整,也是不可避免的。

⑷ 《勞動法》的重要意義

1994年7月5日第八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八次會議通過《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法版》權(簡稱《勞動法》)。該法作為我國第一部全面調整勞動關系的基本法和勞動法律體系的母法,是制定和執行其他勞動法律、法規的依據。該法共13章107條。其內容包括:總則、促進就業、勞動合同與集體合同、工作時間和休息休假、工資、勞動安全衛生、女職工和未成年工特殊保護、職業培訓、社會保險和福利、勞動爭議、監督檢查、法律責任、附則。

⑸ 新勞動法有什麼意義

2007年6月29日頒布,自來2008年1月1日起施源行的《勞動合同法》,對現行勞動合同制度來了個全新的規定,令不少企業感到難於應對。2007年8月30日頒布,自2008年1月1日起施行的《就業促進法》,對用人單位實施就業歧視的行為來了個明確否定,用人單位違反就業促進法實施就業歧視的,勞動者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新勞動合同法和就業促進法之下,企業該如何進行勞動合同管理與勞動用工招聘管理,以減少勞動爭議糾紛或其他糾紛,減輕企業管理成本?主辦單位舉辦今次研討會,由既熟悉企業勞動管理又精通勞動法律法規的知名勞動人事法律專家梁碩南老師與學員共同探討新法之下企業勞動合同管理與勞動用工招聘管理存在的問題和解決相關問題的策略與方案。

⑹ 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法等一系列勞動法律法規,他的意義是什麼

第一條 立法宗旨
為了完善勞動合同制度,明確勞動合同雙方當事人的權利和義務,保護勞動者的合法權益,構建和發展和諧穩定的勞動關系,制定本法。

⑺ 勞動法在現代社會中的作用體現在哪些方面

新勞動法的意義:
()保證了勞動者的休息權,嚴格規定了勞動者的休息時間和工作時間;
(2)普遍實行了勞動合同制度,國有企業、集體企業、外商投資企業勞動合同簽訂率均在95%以上,勞動者與用人單位雙向選擇、協商確定雙方權利義務的用人機制和觀念已經形成;
(3)建立了勞動標准制度,工資支付制度不斷完善,工資支付的項目、水平、形式、對象、時間以及特殊情況下的工資支付等工資支付行為,均有了明確規范,最低工資保障制度,在保障低工資勞動者權益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
(4)為建立養老、失業、醫療、工傷等社會保險制度提供了法律支持。
十大須知
1、不簽勞動合同代價高昂用人單位必須與勞動者簽訂書面勞動合同。
2、休息休假納入勞動合同促使用工時間的合法化。
3、未盡告知義務可能屬「欺詐」避免用人單位在招工中,提供虛假信息,刻意隱瞞職業危害。
4、合同自然終止也要支付補償除勞動者原因不能續約的外,勞動合同終止,用人單位必須給勞動者的補償標准與解除長期勞動合同的標准完全一樣。
5、用人越久經濟補償越多勞動者月工資高於用人單位所在地社會平均工資3倍的,以3倍封頂,補償年限最高不超過12年。
6、用代通知金可更快「炒人」方便用人單位在合法解除勞動合同時對解約時間作靈活選擇。
7、試用期最多不得超六個月同一用人單位與同一個勞動者只能約定一次試用期,試用期是以勞動合同的成立為前提。
8、使用勞務派遣工難避責一些用人單位熱衷於使用勞動派遣工,除了在用人策略上的考慮外,還希望能規避責任。
9、大規模「炒人」程序要合法用人單位只有在瀕臨破產進行法定整頓期間或者生產經營狀況發生嚴重困難,確需裁減人員的,才可以裁減人員。
10、對特殊員工不得隨意解僱勞動者在本單位連續工作滿15年,且距法定退休年齡不足5年的,即使勞動合同期滿,用人單位也不得與勞動者終止勞動合同。

⑻ 勞動法的意義與重要性

1994年7月5日第八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八次會議通過《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法》(簡稱《勞動法》)。該法作為我國第一部全面調整勞動關系的基本法和勞動法律體系的母法,是制定和執行其他勞動法律、法規的依據。該法共13章107條。其內容包括:總則、促進就業、勞動合同與集體合同、工作時間和休息休假、工資、勞動安全衛生、女職工和未成年工特殊保護、職業培訓、社會保險和福利、勞動爭議、監督檢查、法律責任、附則

⑼ 勞動合同法的實施對勞動者權益維護的意義 論文2000字

勞動合同法的實施對勞動者權益維護的意義
從立法宗旨和法條中我們可以看出,《勞動合同法》加大了對勞動者權益的保護力度。立法者針對以往《勞動法》諸多規定的不足,廣納各方建議,經多次審議最終出台《勞動合同法》。《勞動合同法》是規范勞動關系的一部法律,勞資雙方都應嚴格按照本法的規定規范自己的行為。勞動者處於弱勢地位是有目共睹的,立法者也充分的考慮到這一點,在我國經濟轉型時期出台了這樣一部法律。雖然《勞動合同法》關於對勞動者權益的一些規定有待完善,但是此次立法首次確立側重對勞動者權益保護的立法宗旨,具有劃時代的意義。
(一)關於用人單位與勞動者合同訂立方面
1、建立勞動關系,應當訂立書面勞動合同
《勞動合同法》第十條規定建立勞動關系,應當訂立書面勞動合同。按照民事合同分類,合同分為口頭合同和書面合同,那麼勞動合同在理論上也有口頭合同和書面合同之分。為什麼《勞動合同法》強制性規定勞動合同必須是書面形式呢?
首先,口頭勞動合同的內容難以確定,很容易產生爭議。當勞動者與用人單位產生勞動爭議時,口頭勞動合同無法取證的這一弊端對勞動者權利的保護是非常不利的;其次,與口頭合同不同的是,書面勞動合同是記載用人單位與勞動者權利義務的載體,詳細記錄了用人單位與勞動者的權利義務的內容。也就是說,書面勞動合同規定了雙方的具體勞動權利義務,雙方當事人應當按照合同的約定,各自履行自己的義務。如果用人單位不履行勞動合同約定的義務,那麼勞動者就可以持書面勞動合同通過法律途徑依法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1]由上述兩點理由可知,採用書面形式訂立勞動合同是非常有必要的。《勞動合同法》的此項規定既繼承了《勞動法》第19條關於「勞動合同應以書面形式訂立」的規定,也為勞動者與用人單位訂立書面勞動合同提供了法律依據,從而更好地保護勞動者的合法權益。
2、用人單位在與勞動者建立勞動關系以後,應當在1個月內與勞動者訂立勞動合同
《勞動法》無關於用工手續的規定,也無明確建立勞動關系的時間和簽訂勞動合同的時間。《勞動合同法》第十條則規定用人單位在與勞動者建立勞動關系以後,應當在1個月內與勞動者訂立勞動合同。用人單位與勞動者建立勞動關系時必須訂立勞動合同。但是由於種種原因,並不是所有勞動合同都能在用人單位與勞動者建立勞動關系之初就訂立。為此《勞動合同法》本著「建立勞動關系,應當訂立書面勞動合同」的同時也規定了「已建立勞動關系,未同時訂立書面勞動合同的,應當自用工之日起一個月內訂立書面勞動合同。」也就是說,用人單位與勞動者形成勞動關系後,可以不必馬上與勞動者訂立勞動合同,但也只有一個月的期限。如果一個月以後用人單位還不與勞動者訂立勞動合同,那麼應依據《勞動合同法》第82條第一款的規定:「用人單位自用工之日起超過一個月不滿一年未與勞動者訂立書面勞動合同的,應當向勞動者支付二倍的工資。」此項規定對勞動者極為有利。[2]
3、用人單位與勞動者在用工前訂立勞動合同的,勞動關系自用工之日起建立。
根據《勞動合同法》第十條的規定,結合第七條關於「用人單位自用工之日起即與勞動者建立勞動關系」的規定可知,用人單位與勞動者訂立的勞動合同並沒有必然的聯系。勞動關系的建立是用人單位與勞動者發生了實際的用工開始,而不是勞動合同簽訂之時。按照原來《勞動法》第16條第1款的規定:「勞動合同是勞動者和用人單位確立勞動關系,明確雙方權利和義務的協議。」換言之,訂立勞動合同是建立勞動關系的前提條件,這樣一來給人們造成了只有用人單位與勞動者訂立了勞動合同,勞動關系才真正建立起來的錯覺。這一規定是將勞動關系和勞動合同本末倒置了。正因為有如此錯誤的規定,在《勞動法》施行的十多年裡,用人單位利用這個法律的空子,故意不與勞動者訂立勞動合同,讓勞動者無法用勞動合同作證據去維權的情況愈演愈烈。另外,也確實存在一些勞動仲裁人員和司法人員因此錯誤地認識勞動關系和勞動爭議,在處理勞動爭議案件時,當勞動者拿不出勞動合同,他們就輕易地作出不予受理的裁定或決定,或者即使受理了也不支持勞動者的主張,加劇了因勞動者合法權益被侵犯而得不到保護和法律救濟造成的勞動關系的惡化。現在從《勞動合同法》第七條和第十條第三款的規定來看,在勞動關系建立與勞動合同訂立的規定上修改了《勞動法》的規定,否定了原來將勞動合同置於勞動關系的前提和中心地位的錯誤觀念,還勞動關系的核心是勞動者與用人單位實際發生了用工行為的本來面目,是正本清源!這樣規定才能讓勞資關系中處於弱勢地位的勞動者得到更好地保護。
(二)關於無固定期限勞動合同方面
1、《勞動法》第二十條規定,簽訂無固定期限勞動合同需符合三個要件:一是「在同一單位連續工作滿10年」、二是「雙方同意續延勞動合同」、三是「勞動者提出訂立無固定期限勞動合同」。然而,近年來勞動合同的簽訂率很低,據抽樣調查統計,我國勞動合同平均簽訂率並不高,特別是建築業、餐飲服務業的簽訂率只有40%左右。農民工勞動合同簽訂率在30%左右,中小型非公有制企業簽訂率不到20%。[4]另外,目前勞動合同短期化現象非常嚴重,大部分勞動合同都是一年一簽,有的甚至一年幾簽,影響了勞動關系的和諧穩定。《勞動合同法》第十四條規定應勞動者要求應當訂立無固定期限勞動合同的三種情形:一是勞動者在該用人單位連續工作滿十年;二是用人單位初次實行勞動合同制度或者國有企業改制重新訂立勞動合同時,勞動者在該用人單位連續工作滿十年且距法定退休年齡不足十年;三是連續訂立二次固定期限勞動合同,且勞動者沒有本法第三十九條和第四十條第一項、第二項規定的情形。此規定主要是針對以往勞動合同簽訂率低和合同期限短期化的問題出台的,勞動合同簽訂率低、合同期限短的受害者一般是勞動者,用人單位很少有什麼影響,相反用人單位還可以借機去規避責任。有了此項規定勞動者也就有了訂立勞動合同的主動權,勞動者的合法權益也可以得到更有利的保障。
2、除了《勞動合同法》明確規定的訂立無固定期限勞動合同的三種情形外,還有一種情形當用人單位自用工之日起滿一年不與勞動者訂立書面勞動合同的,視為用人單位與勞動者已訂立無固定期限勞動合同。而且,用人單位違反勞動合同法規定不與勞動者訂立無固定期限勞動合同的,自應當訂立無固定期限勞動合同之日起向勞動者每月支付二倍的工資。此項規定很好的保護了勞動者的合法權益,避免了用人單位故意不與勞動者簽訂勞動合同給勞動者帶來的麻煩,同時也促使用人單位與勞動者簽訂勞動合同。
3、《勞動合同法》關於無固定期限勞動合同的規定,有利於為勞動者創造一個穩定的職業環境,一個穩定的職業環境能夠使勞動者增強對用人單位的信任,勞動者也會拿出自己的全部熱情積極地投入到工作中,去鑽研業務,不斷地提升自己的職業技能,不但能夠完善自我,也會給用人單位帶來更好的效益。
(三)關於試用期方面
1、《勞動法》只規定勞動合同可以約定試用期,試用期最長不得超過6個月。《勞動合同法》與《勞動法》相比關於試用期方面做出了明確的規定:「勞動合同期限三個月以上不滿一年的,試用期不得超過一個月;勞動合同期限一年以上不滿三年的,試用期不得超過二個月;三年以上固定期限和無固定期限的勞動合同,試用期不得超過六個月」。用人單位和勞動者之間必須在法律規定的范圍內約定試用期。試用期規定的具體化可以有效的防止用人單位隨意規定試用期,長時間不與勞動者簽訂勞動合同。另外,試用期也是勞動者檢驗用人單位的期限,有利於勞動者在合理的期限內了解用人單位的具體情況。《勞動合同法》關於對試用期的明確規定,規范了用人單位的用工制度,使勞動者在與用人單位約定試用期時有了明確的法律依據,一旦用人單在試用期方面有違法操作,勞動者即可通過法律手段來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
2、《勞動合同法》第二十條關於試用期的工資也做出了明確的規定:「勞動者試用期的工資不得低於本單位相同崗位最低檔工資」,這一規定是「同工同酬」的具體體現。勞動者雖然處在試用期,但是和其他員工的工作崗位是一樣的,從事的工作也是一樣的,即便是工作經驗比老員工少,創造的價值也未必一定比他們少。此項規定是立法者站在公平的角度去制定的。《勞動合同法》還規定:「勞動者在試用期的工資不得低於合同約定工資的百分之八十,並不得低於用人單位所在地的最低工資標准。」這一規定主要是防止用人單位隨意規定試用期的工資待遇。如果試用期的工資由用人單位自行規定,那麼用人單位肯定會盡量的壓低試用期的工資待遇,這樣對勞動者是極為不利的。法律明確規定試用期的工資限額,為用人單位提供了明確的法律指南,也有效的保護了勞動者的合法權益。
3、《勞動合同法》第二十一條規定:「用人單位試用期解除勞動合同的,應當向勞動者說明理由」。為遏制用人單位惡意使用試用期,《勞動合同法》做出了針對性的規定,在試用期中,除有證據證明勞動者不符合錄用條件等情形外,用人單位不得解除勞動合同。即使在試用期有證據證明勞動者不符合錄用條件需要解除勞動合同的,用人單位也應遵守法定程序,即用人單位在試用期解除勞動合同的,應當說明理由。用人單位在試用期解除勞動合同的,應當向勞動者說明理由,這是用人單位的法定義務。這一規定與《勞動法》的規定相比加大了對勞動者的保護力度,通過本條對用人單位在試用期解除勞動合同的限制,有利於避免用人單位以任何借口解除勞動合同侵害勞動者的合法權益事件的發生。[5]
(四)關於違約金方面的規定
1、《勞動法》沒有關於服務期的相關規定,而《勞動合同法》第二十二條規定服務期期間勞動者違反與用人單位的約定的,應當支付違約金,但違約金的數額不得超過用人單位提供的培訓費用。這一規定明確了用人單位向勞動者追償違約金的最高限額,用人單位和勞動者約定違約金高於這一限額都是無效的,勞動者也不會因為違約而負擔高額的賠償費用。本條還規定,用人單位要求勞動者支付的違約金不得超過服務期尚未履行部分所應分攤的培訓費用。此項規定說明勞動者可以對已經履行的服務期部分不負違約責任,只對服務期尚未履行的部分承擔責任,這樣一來也大大減輕了勞動者的違約負擔。此外,本條不單對服務期違約金作了限制,還規定服務期不影響按照正常的工資調整機制提高勞動者的勞動報酬,勞動者不但可以避免高額違約金的風險,而且還有機會享受到服務期加薪的待遇。
2、《勞動合同法》第二十三條規定用人單位與勞動者約定競業限制條款的,應當在合同解除或者終止勞動合同後,在競業限制期限內按月給予勞動者經濟補償。此項規定說明勞動者在競業限制期限內並不是完全受限制的,在受限制的同時也能得到用人單位的經濟補償。另外《勞動合同法》第二十五條規定:「除本法第二十二條和第二十三條規定的情形外,用人單位不得與勞動者約定由勞動者承擔違約金」。《勞動合同法》的這一規定,對於防止用人單位濫用違約金條款,保護勞動者的自主擇業權有著非常積極地作用。
(五)關於拖欠或者未足額支付勞動報酬方面
1、《勞動法》沒有規定關於解決拖欠或未足額支付勞動者工資問題的有效措施。而近年來,用人單位拖欠工人工資或者未足額支付勞動報酬的現象是普遍存在的,而且非常嚴重,其中拖欠農民工工資更為突出,主要發生在建築施工企業和餐飲服務等企業。據統計近年來70%以上的工人群體性事件都因拖欠工資問題引起,在各大報上看到個別勞動者為討薪採取過激的行為,如「要跳樓」、「聚眾鬧事」等並不少見,雖然其中出現「鬧劇」,但拖欠工資的實事,我們是無法否認,這不得不引起我們的重視。[6]有的企業經營效益不好,為了提高利潤,竟然把拖欠和剋扣工資當作一種經營策略根本無視法律的存在。雖然工人明知用人單位剋扣和拖欠工資是違法行為,但是他們想為自己討回公道又談何容易,《勞動法》規定勞動者和用人單位發生勞動爭議時,不能直接向人民法院起訴必須先向勞動爭議仲裁委員會申請仲裁,仲裁是起訴的必經前置程序。
2、針對上述問題《勞動合同法》第三十條規定:「用人單位拖欠或者未足額支付勞動報酬的,勞動者可以依法向當地人民法院申請支付令,人民法院應當依法發出支付令」。這一規定很好地解決了以往勞動爭議程序復雜的問題,勞動者在遇到用人單位拖欠或者未足額支付勞動報酬時可以不用經過仲裁和審理程序而直接向當地基層人民法院申請支付令,對勞動者追索自己應得的工資提供了一個快捷的司法救濟途徑。
(六)關於用人單位規章制度的確立方面
1、《勞動法》的規定,建立和完善規章制度是用人單位的權利和義務,就權利而言,屬於「單決權」。實踐中,不少用人單位在制定、修改或者決定直接涉及勞動者切身利益的規章制度或者重大事項時,都是由用人單位一方說了算,沒有聽取員工的意見,這種單方規定的「霸王制度」,一般不考慮勞動者的意見和利益,把不合理的規章制度強加給勞動者遵守,嚴重損害了勞動者的利益。企業是勞動者和投資者的利益共同體,企業在制定、修改或者決定有關勞動報酬、工作時間、休息休假、勞動安全衛生、保險福利、職工培訓、勞動紀律以及勞動定額管理等直接涉及勞動者切身利益的規章制度或者重大事項時,應當與勞動者充分協商確定,不能由企業一方說了算。
2、《勞動合同法》正是針對以往規章制度完全由用人單位控制而忽視勞動者建議這一弊端做出調整,規定直接涉及勞動者切身利益的規章制度或者重大事項時,應與工會或者職工代表平等協商確定,不再是用人單位一方說了算,從而達到在規章制度上保證勞資雙方地位平等。由此看來,《勞動合同法》關於單位規章制度的規定既能實現制度公平也能很好的保護長期處於被動地位的勞動者。

熱點內容
山西城建條例 發布:2025-09-12 13:13:53 瀏覽:522
2015黃河道德講堂 發布:2025-09-12 13:08:43 瀏覽:559
以車抵債法律效力 發布:2025-09-12 12:48:28 瀏覽:834
佛山司法考試考點 發布:2025-09-12 12:42:11 瀏覽:84
公司治理法律服務 發布:2025-09-12 12:34:39 瀏覽:486
合夥企業法律責任案例 發布:2025-09-12 12:23:53 瀏覽:386
論跨國公司母子公司的法律責任問題 發布:2025-09-12 12:23:19 瀏覽:87
武邑縣人民法院 發布:2025-09-12 12:11:01 瀏覽:8
行政法學年論文 發布:2025-09-12 11:58:55 瀏覽:230
經濟法李昌麒讀後感 發布:2025-09-12 11:41:24 瀏覽:4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