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條款大全 » 最高院刑事訴訟法241

最高院刑事訴訟法241

發布時間: 2022-01-04 12:10:53

㈠ 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第二百四十二條的規定文字內容是什麼。

《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第二百四十二條第二審人民法院審判上訴或者抗訴案件的程序,除本章已有規定的以外,參照第一審程序的規定進行。

第二百四十三條第二審人民法院受理上訴、抗訴案件,應當在二個月以內審結。對於可能判處死刑的案件或者附帶民事訴訟的案件,以及有本法第一百五十六條規定情形之一的,經省、自治區、直轄市高級人民法院批准或者決定,可以延長二個月;因特殊情況還需要延長的,報請最高人民法院批准。最高人民法院受理上訴、抗訴案件的審理期限,由最高人民法院決定。

(1)最高院刑事訴訟法241擴展閱讀

《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第二百四十四條第二審的判決、裁定和最高人民法院的判決、裁定,都是終審的判決、裁定。

第二百四十五條公安機關、人民檢察院和人民法院對查封、扣押、凍結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財物及其孳息,應當妥善保管,以供核查,並製作清單,隨案移送。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挪用或者自行處理。對被害人的合法財產,應當及時返還。對違禁品或者不宜長期保存的物品,應當依照國家有關規定處理。

對作為證據使用的實物應當隨案移送,對不宜移送的,應當將其清單、照片或者其他證明文件隨案移送。人民法院作出的判決,應當對查封、扣押、凍結的財物及其孳息作出處理。

人民法院作出的判決生效以後,有關機關應當根據判決對查封、扣押、凍結的財物及其孳息進行處理。對查封、扣押、凍結的贓款贓物及其孳息,除依法返還被害人的以外,一律上繳國庫。司法工作人員貪污、挪用或者私自處理查封、扣押、凍結的財物及其孳息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不構成犯罪的,給予處分。

㈡ 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第二百五十二條第四款

死刑執行的變更,死刑執行的變更指刑事訴訟法規定的「停止執行」和「暫停執行」。刑事訴訟法第251條規定,下級人民法院接到最高人民法院執行死刑的命令後,應當在7日以內交付執行。但是發現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應當停止執行,並且立即報告最高人民法院,由最高人民法院作出裁定:(1)在執行前發現裁判可能有錯誤的;(2)在執行前罪犯揭發重大犯罪事實或者有其他重大立功表現,可能需要改判的;(3)罪犯正在懷孕的。上述前兩種情況下停止執行的原因消失後,必須報請最高人民法院院長再簽發執行死刑命令才能執行;對於因上述第三種原因停止執行的,應當報請最高人民法院依法改判。刑事訴訟法第252條第4款規定,指揮執行的審判人員在執行前,如果發現可能有錯誤,應暫停執行,報請核准死刑的人民法院裁定。
最高人民法院《解釋》對「暫停執行」和「停止執行」的情形作了更為詳細的規定。第418條第1款規定:第一審人民法院在接到執行死刑命令後、執行前,發現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應當暫停執行,並立即將請求停止執行死刑的報告和相關材料層報最高人民法院:(1)罪犯可能有其他犯罪的;(2)共同犯罪的其他犯罪嫌疑人到案,可能影響罪犯量刑的;(3)共同犯罪的其他罪犯被暫停或者停止執行死刑,可能影響罪犯量刑的;(4)罪犯揭發重大犯罪事實或者有其他重大立功表現,可能需要改判的;(5)罪犯懷孕的;(6)判決、裁定可能有影響定罪量刑的其他錯誤的。第418條第2款則規定,最高人民法院經審查,認為可能影響罪犯定罪量刑的,應當裁定停止執行死刑;認為不影響的,應當決定繼續執行死刑。
最高人民法院在執行死刑命令簽發後、執行前,發現有上述《解釋》第418條第1款規定的情形的,應當立即裁定停止執行死刑,並將有關材料移交下級人民法院。下級人民法院接到最高人民法院停止執行死刑的裁定後,應當會同有關部門調查核實停止執行死刑的事由,並及時將調查結果和意見層報最高人民法院審核。對下級人民法院報送的停止執行死刑的調查結果和意見,由最高人民法院原作出核准死刑判決、裁定的合議庭負責審查,必要時,另行組成合議庭進行審查。
最高人民法院對停止執行死刑的案件,應當按照下列情形分別處理:(1)確認罪犯懷孕的,應當改判;(2)確認罪犯有其他犯罪,依法應當追訴的,應當裁定不予核准死刑,撤銷原判,發回重新審判;(3)確認原判決、裁定有錯誤或者罪犯有重大立功表現,需要改判的,應當裁定不予核准死刑,撤銷原判,發回重新審判;(4)確認原判決、裁定沒有錯誤,罪犯沒有重大立功表現,或者重大立功表現不影響原判決、裁定執行的,應當裁定繼續執行死刑,並由院長重新簽發執行死刑的命令。

㈢ 缺席審判的我國現行立法及其缺失

(一)現行立法
被告方死亡時,根據我國刑事訴訟法第15條及相關司法解釋的規定,在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死亡的情況下,對其不追究刑事責任,已經追究的,除了可證明無罪需要宣告無罪外,應當根據案件不同階段撤銷案件或不起訴,或終止審理。《人民檢察院刑事訴訟規則》第241條第1款規定:偵查過程中,犯罪嫌疑人長期潛逃,採取有效追捕措施仍不能緝拿歸案的,或者犯罪嫌疑人患有精神病及其他嚴重疾病不能接受訊問,喪失訴訟行為能力的,經檢察長決定,中止偵查。中止偵查的理由和條件消失後,經檢察長決定,應當恢復偵查。該規則的第273條第1款規定:在審查起訴過程中犯罪嫌疑人潛逃或者患精神病及其他嚴重疾病不能接受訊問,喪失訴訟行為能力的,人民檢察院可以中止審查。最高院《關於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若干問題的解釋》第181條第1款規定:在審判過程中,自訴人或者被告人患精神病或者其他嚴重疾病,以及案件起訴到人民法院後被告人脫逃,致使案件在較長時間內無法繼續審理的,人民法院應當裁定中止審理。
由此可見,被告方脫逃或其他情況無法參與訴訟程序的,依照我國現行法律,一旦被告人無法到庭,應當中止偵查或中止審理,一切訴訟關系(包括附帶民事訴訟)都處在等待解決的狀態中。
(二)我國現行規定的缺陷
我國現行立法中,雖然沒有明文規定刑事缺席審判的制度,但是條文中的某些矛盾以及實踐中的某些做法,都體現了缺席審判的必要和立法的空白之間的沖突。
第一,對於不同的情況規定不同,有違公正:審判階段被告人死亡的,法律規定確認無罪時要宣告無罪,而被告人逃跑和喪失訴訟行為能力的情形,不論有罪無罪均要中止審理。這種規定,明顯損害了無罪被告人逃脫或喪失訴訟行為能力時的利益。
第二,不利於保護被害人的權益,被害人的附帶民事訴訟,會因為被告人的缺席而無法進行。我國刑事訴訟法第七章專章規定附帶民事訴訟,民事訴訟的提起,必須「在刑事訴訟過程中」,「只有為了防止刑事案件過分遲延,才可以在刑事案件審判後由同一審判組織繼續審理附帶民事訴訟」[1]。雖然我國民事訴訟有缺席審判制度,但是刑事訴訟法並沒有規定可以將刑事附帶民事訴訟提前到刑事案件之前,這樣,在沒有規定缺席審判的刑事訴訟中,被害人的附帶民事利益的保障,必須依靠被告方的到庭。
第三,實踐中可能的缺席問題規定模糊,我國刑事訴訟法第一百六十一條規定:「在法庭審判過程中,如果訴訟參與人或者旁聽人員違反法庭秩序,審判長應當警告制止。對不聽制止的,可以強行帶出法庭。」其中,「訴訟參與人」就包括了被告人和自訴案件中的自訴人。這種情況下,法律並沒有規定是停止審理還是缺席審判,如果缺席審判,我國刑事訴訟法確定的對抗庭審如何展開?自訴人的控訴職能如何進行?被告人的辯護功能如何保障?由此程序得出的裁判能否進行救濟?法律沒有作出解答。

㈣ 刑事訴訟法204,205條之規定

你好 很高興為你服務!

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
第二百零四條【因申訴而重審的情形】
當事人及其法定代理人、近親屬的申訴符合下列情形之一的,人民法院應當重新審判:
1.有新的證據證明原判決、裁定認定的事實確有錯誤的
2.據以定罪量刑的證據不確實、不充分或者證明案件事實的主要證據之間存在矛盾的
3.原判決、裁定適用法律確有錯誤的
4、審判人員在審理該案件的時候,有貪污受賄,營私舞弊,枉法裁判行為的

第二百零五條[提起審判監督程序的途徑]
各級人民法院長對本院已經發生法律效力的判決和裁定 如果發現在認定事實上或者在適用法律上確有錯誤 必須提交審判委員會處理
最高人民法院對各級人民法院已經發生法律效力的判決和裁定 上級人民法院對下級人民法院已經發生法律效力的判決和裁定 如果發現確有錯誤 有權提審或者指令下級人民法院再審
最高人民檢察院對各級人民法院已經發生法律效力的判決和裁定 上級人民檢察院對下級人民法院已經發生法律效力的判決和裁定 如果發現確有錯誤 有權按照審判監督程序向同級人民法院提起抗訴
人民檢察院抗訴的案件 接受抗訴的人民法院應當組成合議庭重新審理 對於原判決事實不清或者證據不足的 可以指令下級人民法院再審

朋友 希望可以解決你的問題 願你能採納我的答案 萬分感謝 這是我一字一句打的 呵呵

㈤ 刑事訴訟法第234條是怎麼規定的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第二百三十四條公安機關、人民檢察院和人民法院對查封、扣押、凍結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財物及其孳息,應當妥善保管,以供核查,並製作清單,隨案移送。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挪用或者自行處理。

對被害人的合法財產,應當及時返還。對違禁品或者不宜長期保存的物品,應當依照國家有關規定處理。

對作為證據使用的實物應當隨案移送,對不宜移送的,應當將其清單、照片或者其他證明文件隨案移送。

人民法院作出的判決,應當對查封、扣押、凍結的財物及其孳息作出處理。

人民法院作出的判決生效以後,有關機關應當根據判決對查封、扣押、凍結的財物及其孳息進行處理。對查封、扣押、凍結的贓款贓物及其孳息,除依法返還被害人的以外,一律上繳國庫。

司法工作人員貪污、挪用或者私自處理查封、扣押、凍結的財物及其孳息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不構成犯罪的,給予處分。

(5)最高院刑事訴訟法241擴展閱讀:

案例:北京晨報:超額退贓怎麼辦

據日前一則新聞報道,深圳市中級人民法院在審理李某涉嫌受賄案時,發現檢方指控其受賄人民幣143萬元、港幣145萬元,不過他此前卻在紀委退贓了人民幣480多萬元、港幣202萬元,李某當庭供認不諱,但其多退了合計人民幣300多萬元。

法官問「那你退了這么多贓款,怎麼處理你有什麼意見」時,李某表示「最好還是別全部收了」。

在司法實踐中,當某一涉賄案件被立案偵查後,偵查機關會不遺餘力地去追贓,對涉案當事人所擁有的財物進行扣押凍結,那是名正言順,但這些當事人自己名下的財物往往有限,達不到偵查機關的追贓要求,於是偵查機關會動員涉案當事人的親友代為退贓。

這是偵查機關的職責所在,當一個大案被拿下又全額退贓,這對偵查人員來說是打了一個漂亮仗,好多人會因此邀功請賞。還有,當事人及其親友配合退贓也能從一定程度上說明,當事人是認罪的,這個手段也可用來鉗制當事人在法庭上翻供。

而一個刑事案件,除了偵查外,還要經過公訴部門的審查起訴,法院審理兩個程序,這相當於對偵查機關的初步結論進行層層把關,防止出錯。

案件經歷審查起訴或法院審理後,往往部分否決了偵查機關確定的涉案數額,導致某些指控不能被認定為犯罪,這樣一來,就存在如前面所提多退贓的現象。

涉案贓款、贓物應製作清單,隨案移送,最後由法院判決認定如何處理,《刑事訴訟法》第234條明確規定,人民法院作出的判決,應當對查封、扣押、凍結的財物及其孳息作出處理。

筆者代理過的原國家葯監局醫療器械司司長郝某受賄案時,二審法院對於辯方提出沒收過多的問題,判決決定「酌予採納」,並認定「一審法院對部分扣押款物予以沒收缺乏法律依據」,「予以糾正」。如此看,前面所提李某案多退的贓款應該判決發還。

㈥ 刑事訴訟法

黨對法律有最終解釋權兄弟

熱點內容
民法典2021年總則 發布:2025-09-12 00:02:46 瀏覽:92
上海社會科學院法碩調劑的分數 發布:2025-09-11 23:48:34 瀏覽:849
行政法中的派出機關 發布:2025-09-11 23:40:48 瀏覽:19
深圳勞動法節日加班2019 發布:2025-09-11 23:26:59 瀏覽:275
與百姓生活相關的法律知識 發布:2025-09-11 23:21:54 瀏覽:686
2015財經法規與會計職業道德考試重點 發布:2025-09-11 23:20:58 瀏覽:733
桂東法律援助cctv12 發布:2025-09-11 23:00:15 瀏覽:315
我是演說家道德 發布:2025-09-11 22:44:23 瀏覽:13
行政法主要是用來 發布:2025-09-11 22:37:35 瀏覽:723
原司法部副部長 發布:2025-09-11 22:29:26 瀏覽:5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