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條款大全 » 刑事訴訟法無罪辯護

刑事訴訟法無罪辯護

發布時間: 2022-01-05 05:35:13

1. 刑事訴訟法關於辯護

(一)可以擔任辯護人的人根據刑事訴訟法第32條規定,辯護人的范圍包括:1.律師。律師是指依照法定程序取得律師資格,並且經過登記注冊,為社會提供法律服務的執業人員。雖然取得律師資格但未登記注冊的,仍不得以律師身份接受委託擔任辯護人。另外,律師法第13條規定:國家機關的現職工作人員不得兼任執業律師。律師擔任各級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組成人員期間,不得執業。同時該法第36條規定:曾擔任法官、檢察官的律師,從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離任後2年內,不得擔任訴訟代理人或辯護人。現役軍人成為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可以聘請軍隊中的或者地方的律師作為辯護人。外國人、無國籍的犯罪嫌疑人委託律師辯護的,只能委託中國律師作為辯護人。
2.人民團體或者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所在單位推薦的人。鑒於我國當前的律師隊伍尚不能完全滿足實際需要,為了有效地維護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合法權益,工會、婦聯、共青團、學聯等群眾性團體以及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所在單位,可以推薦公民擔任刑事案件辯護人。
3.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監護人、親友,也可以接受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委託,作他的辯護人。修正後的刑事訴訟法實際上擴大了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委託辯護人的選擇范圍,因為除了監護人不再限定近親屬,而是親戚朋友都可接受犯罪嫌疑人、被告及其法定代理人的委託擔任辯護人。這對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能夠及時委託到辯護人,解決請律師難的問題和及時有效地維護其合法權益是十分有利的。律師、人民團體、被告人所在單位推薦的人以及被告人的監護人、親友,被委託為辯護人的,人民法院應當核實其身份證明和辯護委託書。
按道理上,是可以噠。

2. 刑事案件無罪辯護的4步驟 (附幾種常見的無罪辯

1.如何在法庭中詢問被告人(目的、內容、注意事項)

2.對公訴方一些主要形式的證據的質證

3.提出辯護方證據

4.法庭辯論

(1)識別庭辯焦點:對公訴意見的反駁。辯護律師通常只需要通過證明(或論證)公訴方指控中的一個犯罪構成要件不成立(或不能排除合理懷疑地成立)即可取得無罪辯護的成功。

(2)建立辯論主題:辯護律師要主動地將辯論焦點轉換成辯論主題,讓法庭的審理納入到辯護律師最有把握的軌道。

(3)組織庭辯內容:無罪辯護的律師在法庭辯論中的發言首先要闡明被告人無罪的結論,辯論的重點是論述無罪的事實和法律理由,最後是重申被告人無罪的結論。

(4)庭辯發言技巧:庭辯中,律師要說服的是裁判者,律師要以毋庸置疑的語氣將被告人無罪的事實理由和法律理由清晰地闡述給裁判者。

抗辯方法:

針對公訴機關對被告人的指控,辯護律師可以選擇的基本抗辯方法是:案件事實辯護、證據不足辯護和法律適用辯護。

1、案件事實辯護

(1)不符合犯罪構成要件的辯護

(2)阻卻違法性事由辯護

2、證據不足辯護

(1)「孤證」不能定案

(2)排除不合法、不真實、與案件無關聯的證據

(3)證據不能構成證據鏈不能定案

(4)證據不充分不能定案。

3、法律適用辯護

辯護律師對控方提出的事實認定不持異議,但辯護律師認為,根據罪刑法定原則,被告人的行為並不符合公訴機關指控罪名的具體法律規定,被告人的行為不構成犯罪。

3. 如何進行無罪辯護——無罪辯護的六個理由

人生最珍貴的莫過於人生命和自由,人生最痛苦的莫過於失去生命和自由。無罪辯護——是為不應失去人身自由或者生存權的人依法爭得人身自由或生存權而辯護。 根據我國《刑法》和《刑事訴訟法》,被告有以下情形的,可作無罪辯護: 一、被告不具有犯罪主觀要件。 犯罪或由故意構成,或由過錯構成。以故意為犯罪構成要件的犯罪因被告不具有主觀故意而不構成該故意犯罪。以過失為犯罪構成要件的犯罪,因被告不具有過失而不構成該過失罪。既無故意也無過失則不構成任何犯罪。 二、被告不是犯罪主體。 犯罪還須同時滿足刑法規定的主體要件。未滿十四周歲的人犯罪的不負刑事責任,已滿十四周歲未滿十六周歲的除犯故意殺人、故意致人重傷或死亡、強奸、搶劫、販毒、放火、爆炸、投毒等八項罪名以外的不負刑事責任;《刑法》第十八條規定,完全性精神病人犯罪或間歇性精神病人在精神不正常時犯罪的不負刑事責任。 三、被告犯罪行為證據不足。 「罪刑法定」、「罪刑相適應」等法定基本原則作為刑事審判的基本原則,《刑事訴訟法》確定了無罪推定的原則。證據不能形成完整的證據鏈或證據鏈條脫節,將影響犯罪事實的認定,應該進行無罪辯護。 四、辦案機關程序違法。 違反法定程序取得的證據難以保證其真實與公正性,用以證明案件事實極有可能出現差錯。《刑事訴訟法》第43條規定,「審判人員、檢察人員、偵查人員必須依照法定程序,收集能夠證實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有罪或者無罪、犯罪情節輕重的各種證據。嚴禁刑訊逼供和以威脅、引誘、欺騙以及其他非法的方法收集證據。」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執行〈刑事訴訟法〉若干問題的解釋》第61條明文規定:「嚴禁以非法的方法收集證據。凡經查證確實屬於採用刑訊逼供或者威脅、引誘、欺騙等非法的方法取得的證人證言、被害人陳述、被告人供述,不能作為定案的根據。」因此,對沒有履行法定告知義務或違反程序取得的證據應堅決予以否定。 五、刑法不認為是犯罪。 如《刑法》第十三條規定,「情節顯著輕微危害不大的」不為罪;《刑法》第十六條規定,因「不可抗力」或「不能預見」原因造成的危害行為不為罪;《刑法》第二十條規定,正當防衛不負刑事責任;《刑法》第二十一條規定緊急避險不負刑事責任。 六、刑法不予追究。 有些行為,雖然給權利人造成了嚴重的損害,但由於其特殊原因,不追究刑事責任。如《刑法》第八十七條規定,已過追訴時效的不再追究,《刑事訴訟法》第十五條第(四)項規定,自訴案件受害人不起訴或撤回起訴的,不予追究。本網相關案例:Z某涉嫌貪污案,本網律師為其做無罪辯護為你辯護網編輯整理

4. 檢察院起訴有罪,去做了無罪辯護,法院判決會不會加重

《刑事訴訟法》第12條規定:\\「未經人民法院依法判決,對任何人都不得確定有罪。」這是1996年《刑事訴訟法》新確立的一項基本原則。該原則吸收了無罪推定原則的合理內核,明確了只有人民法院享有定罪權的法制要求。\r\n該原則包括以下基本含義:\r\n1.確定被告人有罪的權力由人民法院統一行使,其他任何機關、團體和個人都無權行使。這是世界各國的立法通例,也是行使審判權應有之義。刑事審判就是要通過法庭審理,在查清事實核實證據的基礎上適用法律,判定被告人是否有罪、應否處罰。定罪權是行使審判權的核心,人民法院作為我國唯一的審判機關,代表國家統一獨立行使刑事審判權。\r\n2.人民法院判決被告人有罪,必須嚴格依照法定程序,組成合格的獨立的法庭進行公正、公開的審理,並須予以被告人一切辯護上所需的保障。被告人有權出庭受審,有權自行辯護或者委託他人辯護,有權對控方證人進行詢問,有權對法庭出示的物證、書證、鑒定結論進行辨認和質證,有權申請調取新的證據,等等。\r\n3.未經人民法院依法判決,對任何人都不得確定有罪。這是吸收無罪推定原則的內核。該原則在我國刑事訴訟法中的體現如下:\r\n(1)被追訴者在刑事訴訟過程中一律稱為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而不能成為犯人收集或人犯。\r\n(2)不存在免予起訴的決定,人民檢察院只能作出提起公訴的決定或者不起訴的決定,而不能做出免予起訴的決定。\r\n(3)在刑事訴訟中,證明責任一般要由公訴人或自訴人承擔,被告人沒有證明自己無罪的義務。\r\n(4)法院開庭審理案件,不以被告人的行為構成犯罪為前提條件。\r\n(5)對於證據不足、指控罪名不能成立的案件,人民法院應當做出證據不足、指控犯罪不能成立的無罪判決。\r\n注意:在我國刑事訴訟中,人民法院是唯一有權確定某人有罪和決定刑罰的機關。在刑事案件的偵查和審查起訴程序中,公安機關和人民檢察院根據已經查明的事實和證據,可以認為犯罪嫌疑人有罪,但這只是程序意義上的,不是實體上的最終定性。只有人民法院依法所作的定罪判決,才具有確定某人有罪的法律效力

5. 無罪辯護有什麼規定

法律分析:無罪辯護有下列規定:辯護人的職責就是根據事實和法律,為犯罪嫌疑人、被告人進行無罪或者罪輕的辯護;而為了進行上述辯護,辯護人可以依法向偵查機關了解情況、提出意見;會見在押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以及收集相關的證據材料。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第三十七條 辯護人的責任是根據事實和法律,提出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無罪、罪輕或者減輕、免除其刑事責任的材料和意見,維護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訴訟權利和其他合法權益。
第三十八條辯護律師在偵查期間可以為犯罪嫌疑人提供法律幫助;代理申訴、控告;申請變更強制措施;向偵查機關了解犯罪嫌疑人涉嫌的罪名和案件有關情況,提出意見。
第三十九條辯護律師可以同在押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會見和通信。其他辯護人經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許可,也可以同在押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會見和通信。

6. 有罪辯護與無罪辯護有什麼區別

有罪辯護,是在承認被告已經觸犯公訴機關指定的罪名,辯護人作罪輕辯護.。

無罪辯護是指被告的行為根本就不屬於刑法規定的犯罪,達不到法定的犯罪構成要件,辯護人作無罪辯護。

  1. 辯護的拼音是biàn hù,注音是ㄅㄧㄢˋ ㄏㄨˋ,意思有站在某一方,提出理由或事實為其辯解和在法庭上否定原告申訴的正確性等。我國的辯護分有有自行、委託、指定三種方式。

  2. 站在某一方,提出理由或事實為其辯解; 例:他作冗長的演說為自己的意見辯護。

  3. 在法庭上否定原告申訴的正確性。

出庭辯護

  1. 為了保護別人或自己,提出理由、事實來說明某種見解或行為是正確合理的,或是錯誤的程度不如別人所說的嚴重:不要替錯誤行為辯護,我們要為真理而辯護。

  2. 法院審判案件時被告人為自己申辯或辯護人為被告人申辯:辯護人、辯護律師

7. 根據新刑訴辯護人認為當事人無罪的可以使用簡易程序嗎

新刑訴法第208條規定了基層法院適用簡易程序的條件:「案件事實清楚、證據充分的;被告人承認自己所犯罪行,對指控的犯罪事實沒有異議的;被告人對適用簡易程序沒有異議的」,這就將簡易程序的適用范圍擴展到基層法院所有的刑事案件,突破了原先僅對可能判處三年以下案件適用的限制。對於該適用條件,實踐中主要對「被告人承認自己所犯罪行,對指控的犯罪事實沒有異議的」存在不同的理解,根據立法精神,「如果被告人承認指控的主要犯罪事實,僅對個別細節提出異議;或者對犯罪事實沒有異議,僅對罪名認定提出異議的,仍然可以適用簡易程序,但庭審中應針對被告人有異議的部分重點調查、辯論」。應該注意的一個問題是如果被告人犯數罪,其僅對部分犯罪自願認罪的,一般不宜適用簡易程序。雖然《關於適用普通程序審理「被告人認罪案件」的若干意見(試行)》第一條規定「對於指控被告人犯數罪的案件,對被告人認罪的部分,可以適用本意見審理」,但是該意見已於2013年4月被廢止,而且適用一個程序是對於案件整體來講的,同一案件部分簡易、部分普通,對量刑、文書製作等方面都會造成割裂。
擴大簡易程序適用的案件范圍,是為了提高效率。基於公正價值的要求,立法也明確了不適用簡易程序的情形。新刑訴法第209條規定了不適用簡易程序審理的情形:「被告人是盲、聾、啞人,或者是尚未完全喪失辨認或者控制自己行為能力的精神病人的;有重大社會影響的;共同犯罪案件中部分被告人不認罪或者對適用簡易程序有異議的」。《最高人民法院關於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的解釋》(下稱解釋)第 290條有增加了「辯護人做無罪辯護的」及「被告人可能不構成犯罪的」兩種情形,進一步明確了不適用簡易程序的情形。

8. 無罪辯護有什麼法律依據

無罪辯護是律師為被告人辯護經常採用的一種辯護方法。若無罪辯護成功,被告人就會免除牢獄之災,甚至會躲過殺頭之禍。

但是不管是從犯罪構成理論入手所作的實體無罪之辯,還是從程序違法著手做無罪辯護,也或是從事實不清、證據不足下手進行疑罪從無的辯護,律師都不能撇開事實,更不能疏忽了對法律的重視。

常見的無罪辯護的法律依據是:

其一、罪刑法定原則

《刑法》第三條:法律明文規定為犯罪行為的,依照法律定罪處刑;法律沒有明文規定為犯罪行為的,不得定罪處刑。

罪刑法定原則的基本含義是:法無明文規定不為罪,法無明文規定不處罰。罪刑法定原則既是「犯罪人的大憲章」,又是「善良公民的大憲章」。

其二、無罪推定原則

《刑事訴訟法》第十二條:未經人民法院依法判決,對任何人都不得確定有罪。

無罪推定原則意味著任何人在被法院宣告有罪前都是無罪的,法院是行為人構成犯罪與否的唯一法定裁判者。

其三、非法證據排除原則

《刑事訴訟法》第四十三條:審判人員、檢察人員、偵查人員必須依照法定程序,收集能夠證實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有罪或無罪、犯罪情節輕重的各種證據。嚴禁刑訊逼供和以威脅、引誘、欺騙以及其他非法的方法收集證據。……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執行< 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若干問題的解釋》第六十一條:嚴禁以非法的方法收集證據。凡經查證確實屬於採用刑訊逼供或者威脅、引誘、欺騙等非法的方法取得的證人證言、被害人陳述、被告人供述,不能作為定案的根據。

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公安部、國家安全部、司法部《關於辦理刑事案件排除非法證據若干問題的規定》第十一條:對被告人審判前供述的合法性,公訴人不提供證據加以證明,或者已提供的證據不夠確實、充分的,該供述不能作為定案的根據;第十二條:對於被告人及其辯護人提出的被告人審判前供述是非法取得的意見,第一審人民法院沒有審查,並以被告人審判前供述作為定案根據的,第二審人民法院應當對被告人審判前供述取得的合法性進行審查。檢察人員不提供證據加以證明,或者已提供的證據不夠確實、充分的,被告人該供述不能作為定案的根非法言詞證據據。

只要言詞證據被確認系採用刑訊逼供等非法手段取得的,那麼就應當予以絕對排除,將不能作為定案根據。「證據之王」口供一旦被排除,或者重要的證人證言、被害人陳述不做定案根據之後,控方的證據體系就會受到巨大沖擊,從而會導致疑罪從無。要說明的是,目前因非法手段取得的書證、物證,是有條件的排除,不是絕對排除。

其四、刑事案件證明標准

《刑事訴訟法》第一百六十二條:……根據已經查明的事實、證據和有關的法律規定分別作出以下判決:(一)案件事實清楚,證據確實、充分,依據法律認定被告人有罪的應當作出有罪判決;(二)依據法律認定被告人無罪的,應當作出無罪判決;(三)證據不足,不能認定被告人有罪的,應當作出證據不足、指控的犯罪不能成立的無罪判決。

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公安部、國家安全部、司法部《關於辦理死刑案件審查判斷證據若干問題的規定》第五條 辦理死刑案件,對被告人犯罪事實的認定,必須達到證據確實、充分。

證據確實、充分是指:

(一)定罪量刑的事實都有證據證明;

(二)每一個定案的證據均已經法定程序查證屬實;

(三)證據與證據之間、證據與案件事實之間不存在矛盾或者矛盾得以合理排除;

(四)共同犯罪案件中,被告人的地位、作用均已查清;

(五)根據證據認定案件事實的過程符合邏輯和經驗規則,由證據得出的結論為唯一結論。

辦理死刑案件,對於以下事實的證明必須達到證據確實、充分:

(一)被指控的犯罪事實的發生;

(二)被告人實施了犯罪行為與被告人實施犯罪行為的時間、地點、手段、後果以及其他情節;

(三)影響被告人定罪的身份情況;

(四)被告人有刑事責任能力;

(五)被告人的罪過;

(六)是否共同犯罪及被告人在共同犯罪中的地位、作用;

(七)對被告人從重處罰的事實。

《刑事訴訟法》第一百六十二條明確規定刑事案件的證據必須要達到「確實、充分」,否則就要疑罪從無,作出無罪判決。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公安部、國家安全部、司法部《關於辦理死刑案件審查判斷證據若干問題的規定》第五條對此作出了詳盡釋義,刑事案件的證明標準是證據「確實充分」,若證據不確實、不充分,疑罪就應當從無。

其五、犯罪的概念

《刑法》第十三條:一切危害國家主權、領土完整和安全,分裂國家、顛覆人民民主專政的政權和推翻社會主義制度,破壞社會秩序和經濟秩序,侵犯國有財產或者勞動群眾集體所有的財產,侵犯公民私人所有的財產,侵犯公民的人身權利、民主權利和其他權利,以及其他危害社會的行為,依照法律應當受刑罰處罰的,都是犯罪,但是情節顯著輕微危害不大的,不認為是犯罪。

犯罪必須同時具有社會危害性、刑事違法性、刑罰懲罰性,否則,即使行為人的行為具備了其中的二個犯罪特性,也不是犯罪行為。若情節顯著輕微危害不大的,沒有達到犯罪標准,就不認為是犯罪。

其六、刑事責任年齡

《刑法》第十七條:已滿十六周歲的人犯罪,應當負刑事責任。
已滿十四周歲不滿十六周歲的人,犯故意殺人、故意傷害致人重傷或者死亡、強奸、搶劫、販賣毒品、放火、爆炸、投毒罪的,應當負刑事責任。
已滿十四周歲不滿十八周歲的人犯罪,應當從輕或者減輕處罰。
因不滿十六周歲不予刑事處罰的,責令他的家長或者監護人加以管教;在必要的時候,也可以由政府收容教養。

這是對刑事責任年齡所作的特別免責規定。若行為人沒有達到刑事責任年齡,犯罪主體不適格,即使其行為具有社會危害性、刑罰處罰性,依法也不做犯罪處理。

其七、精神病人

《刑法》第十八條:精神病人在不能辨認或者不能控制自己行為的時候造成危害結果,經法定程序鑒定確認的,不負刑事責任,但是應當責令他的家屬或者監護人嚴加看管和醫療;在必要的時候,由政府強制醫療。
間歇性的精神病人在精神正常的時候犯罪,應當負刑事責任。
尚未完全喪失辨認或者控制自己行為能力的精神病人犯罪的,應當負刑事責任,但是可以從輕或者減輕處罰。
醉酒的人犯罪,應當負刑事責任。

這是對精神病人特別的免責規定。若確系是精神病人發病時造成了危害結果,鑒於犯罪主體不適格,縱然其行為具有社會危害性、刑罰處罰性,依法也不做犯罪處理。。

其八、正當防衛

《刑法》第二十條:為了使國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財產和其他權利免受正在進行的不法侵害,而採取的制止不法侵害的行為,對不法侵害人造成損害的,屬於正當防衛,不負刑事責任。
正當防衛明顯超過必要限度造成重大損害的,應當負刑事責任,但是應當減輕或者免除處罰。
對正在進行行凶、殺人、搶劫、強奸、綁架以及其他嚴重危及人身安全的暴力犯罪,採取防衛行為,造成不法侵害人傷亡的,不屬於防衛過當,不負刑事責任。

第一款規定了正當防衛的定義,正當防衛要同時具有動機的正當性、時間的時效性、對象的特定性、限度的適度性。第二款規定了防衛過當的情形,第三款是無限防衛的規定,若不法侵害系法律特定的暴力犯罪,防衛人的防衛行為可不受防衛限度約束,即使造成不法侵害人傷亡的,也不屬於防衛過當,不負刑事責任。。

其九、共同犯罪

第二十五條共同犯罪是指二人以上共同故意犯罪。
二人以上共同過失犯罪,不以共同犯罪論處;應當負刑事責任的,按照他們所犯的罪分別處罰。

首先,共同犯罪必須要同時具有共同的犯罪故意與共同的犯罪行為,否則不構成共同犯罪。其次,過失犯罪不成立共同犯罪,若過失犯罪應當負刑事責任的,按照他們所犯的罪分別處罰。

其十、辯護人的法定職責

《刑事訴訟法》第三十五條:辯護人的責任是根據事實和法律,提出證明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無罪、罪輕或者減輕、免除其刑事責任的材料和意見,維護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合法權益。

《律師法》第三十一條:律師擔任辯護人的,應當根據事實和法律,提出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無罪、罪輕或者減輕、免除其刑事責任的材料和意見,維護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合法權益。

無罪辯護既是辯護律師的訴訟權利之一,又是辯護律師的職責之一。

9. 刑事訴訟法中辯護的原則

《刑事訴訟法》第11條規定:「被告人有權獲得辯護,人民法院有義務保證被告人獲得辯護內。」憲法第125條規容定:「被告人有權獲得辯護。」因此辯護原則不僅是一項刑事訴訟原則,而且還是一條憲法原則。
一)被告人依法享有辯護權

我國法律規定被告人享有辯護權,是不附有任何先決條件的,沒有「但書」規定的限制。這就表明:

熱點內容
社會與法普法欄目劇加油吧喬麥7 發布:2025-09-11 19:02:30 瀏覽:866
行政法中口頭書面 發布:2025-09-11 19:01:56 瀏覽:793
法律援助三種情形 發布:2025-09-11 18:52:38 瀏覽:493
司法產權證 發布:2025-09-11 18:52:37 瀏覽:420
深圳法官掙多少 發布:2025-09-11 18:25:32 瀏覽:326
法律援助業務培訓班 發布:2025-09-11 18:15:21 瀏覽:508
理性為自然立法德文 發布:2025-09-11 18:15:11 瀏覽:634
中國政法大學大學行政法輔導書 發布:2025-09-11 18:09:21 瀏覽:74
德州市工會法律援助中心地址 發布:2025-09-11 18:01:06 瀏覽:352
廬陽法院電話 發布:2025-09-11 17:51:39 瀏覽:7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