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條款大全 » 日本行政法的貢獻

日本行政法的貢獻

發布時間: 2022-01-08 08:18:28

㈠ 日本的最高權力屬於誰

日本採用歐美資本主義國家普遍實行的「三權分立」原則,實行了同英國類似的議會內閣制。「國會是國家的最高權力機關,是國家唯一的立法機關」,由眾議院和參議院組成。國會對行政、財政、司法擁有監督權,可決定內閣首相從選,有權審議和通過政府預算和國家財政議案,可對玩忽職守和違反法律的法官進行調查和起訴甚至予以罷免。眾議院有權通過內閣不信任案。

內閣是國家最高行政機關,在內閣總理大臣(首相)的領導下,總攬全國行政大權,領導和監督各級行政機關的工作。它除執行一般行政事務外,還有權解散眾議院,宣布國會大選,召開國會或決定召開國會臨時會議,有權提名最高法院院長人選,任命各級法官等。

㈡ 請問日本所作出的貢獻!!!

1. 以人為本的國際和平協助活動

大家通過電視、報紙常常可以看到在世界各地發生武力沖突的場面。好象在遙遠的世界才能看到那些因戰火失去食物、家園、甚至是親人的那些人們。然而,我們不能忘記的是,他們現在就生活在世界的某個地方。

我們怎樣才能防止和解決那些給人類帶來不幸的糾紛呢?如果我們能使人們的生活富裕起來,或者是減少武器的數量,消除爭端的根源,那些地方自然就不會再發生類似的事情。但一旦發生糾紛時,我們要正視現狀,決不放棄努力。

現在,有很多日本人作為聯合國維和組織(PKO)、國際人道主義機構或是NGO(非政府機構)的一員,飛往世界各地,在因發生糾紛而荒蕪的土地上、在居住條件惡劣、食物供應不足的環境下努力工作。

2. 日本國際和平協助活動、 ~3 項重要的工作 ~

日本依據國際和平協助法實施國際和平援助。

日本於1992年制定了「關於協助聯合國維和活動等的法律」(簡稱為「國際和平協助法」或「PKO法」)。並制定了以聯合國為中心的參加維護國際和平活動的體制。

國際和平協助法是為了協助(1)「聯合國維和活動( PKO )」、(2)「國際人道主義救援活動」、(3)「國際監督選舉活動」規定的必要事項。

符合日本維和活動的基本方針(參加PKO的5項原則)① 達成停戰合意。 ② 接受國同意。 ③ 保持中立。 ④ 上述 ①②③ 任何一項沒有得到滿足的情況下,中斷維和工作或停止派遣。 ⑤ 只允許最小限度內使用武器。

(1)聯合國維和活動(PKO)(P eace K eeping O perations )

1948 年,以維護「世界和平與安全」為目標成立。各國為和平解決紛爭協力合作。

(a)中東和平和UNDOF的作用(UNDOF :United Nation Disengagement Observer Force)
中東和平是指,以色列如何歸還過去用武力佔領的巴勒斯坦及相鄰的阿拉伯各國的土地,從而實現和平(「領土交換和平」原則)。

91 年的馬德里和平會談中,與會國本著這一原則開始了和平進程計劃,同時以色列將在第3次中東戰爭(67年)中佔領的哥蘭高原歸還給敘利亞也成為爭論的焦點。

第 4 次中東戰爭的次年(74年),由哥蘭高原開始,UNDOF展開了對以色列·敘利亞雙方脫離接觸及停戰等監督活動。直到今天,它仍然在維護中東地區的安定中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並促進著中東和平交涉的展開。

日本承擔運輸的任務。與加拿大共同支援後方。

參加UNDOF的意義

從維護中東地區安定,實施向該地派出人員等協助活動的觀點來看,日本參加UNDOF有非常重大的意義。

另外,在UNDOF中,日本承擔著運輸的任務,同時支援著加拿大、澳大利亞、波蘭、斯洛伐克等各國部隊。日本與各國在 PKO 活動中保持著活躍的人員與物資的交流。

日本參加 PKO 在提高日本在國際社會中的地位和加深各國對日本的信賴方面也有著重大的意義。

(b)東帝汶局勢和東帝汶PKO的作用
支援21世紀新獨立的國家建國的PKO( UNTAET,UNMISET)

「聯合國東帝汶暫時行政機構」 (UNTAET: United Nations Transitional Administration in East Timor)

「聯合國東帝汶支援團」 (UNMISET: United Nations Mission of Support in East Timor)

1999年8月30日,東帝汶就留在印度尼西亞內還是獨立,實行了全民直接投票。投票結果,有接近 80% 的居民支持獨立。但是,投票結果公布後,發生了來自反對獨立的勢力的破壞、暴力行為,當地局勢急劇惡化,為了維持當地的治安,安理會派遣了多國部隊(INTERFET),穩定了當地的局勢。之後,為了支持當地的獨立,還設立了聯合國東帝汶臨時行政機構( UNTAET : 1999.10—2002.5 )。在東帝汶的 UNTAET 完全具有國家職能(立法、行政、司法),它支持了東帝汶的獨立。2002年5月,東帝汶獨立, UNTAET 也結束了它的任務。隨後,聯合國東帝汶支援團( UNMISET )協助了東帝汶的建國活動。

參加東帝汶PKO的意義

在2002年2月,日本曾向UNTAET和隨後的UNMISET最多派遣了690名自衛隊人員。

日本維和部隊的主要任務是修復道路、橋梁,此外還參與了其他的活動,像布置2002年5月20日的獨立典禮的會場等,為東帝汶的建設做出了貢獻。另外日本維和部隊還參與了與居民生活密切相關的支援活動,為當地居民建了學校等公共設施。

此外,日本維和部隊還積極與當地居民和其他國家的部隊進行交流。 如:在遠離西帝汶的 オクシ ,日本部隊與韓國部隊開展了友好交流活動。 這也是在PKO中日韓兩國合作的首例。

最後,女性隊員參加PKO的重要性已在聯合國中提出來了,女性隊員的踴躍參與也符合目前PKO的國際潮流。

(c)日本參加過的其它的PKO
在世界各地開展的PKO。

為了維護國際社會和平與安全,許多日本人參與了在世界各地開展的PKO活動。

UNAMET① 東帝汶(UNAMET : UN Mission in East Timor)

■ 聯合國東帝汶使節(1999,7~1999,9)

UNAMET 為了確認東帝汶人民是否希望獨立,組織進行了直接投票。日本派出了文職警察,進行有關信息的收集,並向當時 負責維持東帝汶治安的印度尼西亞警察提出了建議。

ONUSAL ② 薩爾瓦多(ONUSAL :UN Observer Mission in El Salbador)

■ 聯合國薩爾瓦多監督團(1994,3、1994,4)

ONUSAL為了在和平協議達成後的薩爾瓦多公正地進行總統和國會議員的選舉,UNUSAL派出了監督人員。

日本還向ONUSAL派遣了作為國際和平協作隊隊員的公務員和一些民間人士。

ONUMOZ③ 莫三比克 (ONUMOZ :UN Operation in Mozambique)

■ 聯合國在莫三比克的活動(1993,5~1995,1)

ONUMOZ是在莫三比克獨立後持續戰亂和內亂狀態的情況下接受了一攬子和平協議後成立的 PKO 。日本派遣了司令部人員、運輸協調部隊和選舉監督人員。

UNTAC ④ 柬埔寨(UNTAC :UN Transitional Authority in Cambodia)

■ 聯合國在柬埔寨的臨時機構(1992,9~1993,9)

UNTAC 是為了幫助結束了 20 余年戰亂和內亂的柬埔寨進行國家建設,由來自世界各國的兩萬餘人組成的大型維和部隊。日本也派遣了 1300 餘人次的工兵部隊、停戰監督人員、文職警察和選舉監督人員等。

■ 部隊:工兵部隊主要以道路和橋梁的修復為中心,在供水、醫療、物資運輸等方面廣泛開展活動。

■ 停戰監督人員:停戰監督人員主要負責柬埔寨民兵的武裝解除、柬邊境的停戰監督、監視外國軍隊和武器入境等。

■ 文職警察:文職警察負責指導、協助、監督當地警察的工作,並在發生事件時給當地警察提供關於工作方法的指導和建議。

UNAVEM Ⅱ ⑤ 安哥拉( UNAVEM : UN Angola Verification Mission )

■ 第2次聯合國安哥拉監督團(1992,9~1992,10)

獨立以來一直糾紛不斷的安哥拉達成了和平協議,進行了總統和議會議員的選舉。UNAVEM Ⅱ對此次選舉是否公正進行了監督。

日本派遣了選舉監督人員,並與其他國家的兩名選舉監督人員共同巡視了投票站,確認了沒有重復投票和妨礙選舉的行為。

(2)國際人道主義救援活動

為受災和返回家園的人們實施提供食品醫療和發放醫葯品等的救援活動,並為他們輸送各類物資。

何為國際人道主義救援活動

國際人道主義救援活動是指,接受聯合國決議或UNHCR(聯合國難民署)等的邀請,實施對因發生武力沖突而遭到破壞的地區的再建工作。

具體來說,就是協助NGO及UNHCR、WFP( 世界糧食組織 ) 等國際機構,使用航空自衛隊的C—130H型運輸機向內戰中的盧安達、選舉後混亂的東帝汶、阿富汗、伊拉克戰爭中的災民運送帳篷、棉被等的援助物資,並在當地實行醫療救助活動。

(3)國際選舉監督活動

在因武裝沖突而產生混亂的地區,國際社會參與的選舉監督可以保障真實反映國民意志。

何為國際選舉監督活動

在因武裝沖突發生混亂的地區,一旦武裝沖突被制止後,將實施議會、政府選舉。但是,那些地區組織選舉的能力不足,因此有時會需要他國或國際機構的支援。

國際選舉監督可以指導這些地區的選舉的實施,並作為第三者實施監督活動,從而確保選舉的公正性、合法性。

最近在波斯尼亞、波黑、東帝汶實施了國際社會參與的選舉監督,日本政府也參加了這項活動。

㈢ 日本是什麼政治體制

日本政體為君主立憲制,憲法訂明「主權在民」,而天皇則為「日本國及人民團結的象徵」。天皇沒有政治實權。日本政治體制三權分立:立法權歸兩院制國會;司法權歸裁判所,即法院;行政權歸內閣、地方公共團體及中央省廳。

㈣ 日本的國家政治制度演變過程

日本國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前,長期實行由天皇總攬統治權的君主立憲制。戰後,根據1947年《日本國憲法》實行議會內閣制,法律不得限制;憲法保障的基本權利的范圍比過去擴大,天皇作為國家的象徵仍保留下來。

明治維新以前的政治制度

日本國家形成較晚,3世紀初期才出現早期的奴隸制國家,即邪馬台國。這是日本政黨制度的一個特點。約4世紀,在本州中部又興起了一個更發達的奴隸制國家,在斗爭中,即大和國。到5世紀,自由民主黨內部派系林立,日本奴隸社會進入繁盛時期。646年,大和國發生「大化改新」,仿效中國唐朝的政治制度,實行自上而下的政治、經濟改革,廢除了奴隸制度,確立了中央集權的天皇制國家。701年以後,又積極推行律令制度,於702年和718年分別制定和頒布了《大寶律令》和《養老律令》,進一步肯定了大化改新的成果,加強了中央集權制,分為中央選舉管理委員會以及都道府縣和市町村選舉管理委員會。完成了奴隸制國家向封建制國家的轉變。選舉的管理由行政委員會負責,
8世紀後半葉,地方議會議員定員由法律規定。土地私有和庄園制度得到發展,10世紀時封建武士開始崛起。12世紀末,武士出身的將領源賴朝建立了統治全國的軍事政府——鐮倉幕府,從此,日本進入幕府時期。眾議院議員512人,以將軍為首的幕府成為中央政權,《日本國憲法》和1950年的《公職選舉法》確立了國會議員、地方公共團體議會議員及其首長的選舉制度。天皇形同虛設。墓府政治又稱武家政治,《日本國憲法》保障普遍選舉、秘密選舉和平等選舉,它以軍事封建統治為特色,以首長武家棟梁與從者武士之間的主從關系為基礎。如地方議會制定、修改或廢除條例必須報自治省大臣核准;制定預算必須符合中央預算規定的比例;各項公共事務的管理應受有關省大臣的監督;總理有權直接罷免地方行政首長,從者對棟梁(主人)提供軍事服務(奉公),主人對從者恩惠(御恩)以土地,同時保護其領地。江戶幕府時期,幕府又把將軍領地、天皇和公卿以外的全國土地分為許多藩,封大名為藩主(諸侯)。大名在自己的領地內,享有軍事、行政、司法和徵收貢賦等權利,但他必須對幕府納貢和負擔軍事義務。地方自治的職權包括:地方財政和地方財產管理權,藩成為幕府統治全國的地方機關。都道府縣及市町村為普通地方公共團體;東京都的特別區、地方公共團體的組合、財產區及地方開發事業團為特別地方公共團體。

明治維新後的政治制度
19世紀中葉,隨著西方資本主義勢力頻頻叩關,民族矛盾和封建社會內部矛盾激化。1868年德川幕府被推翻,結束了封建幕府政治,成立了明治天皇為首的維新政府。史稱「明治維新」。法官根據憲法具有「身份保障」,通過1868年的版籍奉還和1871年的廢藩置縣,將封建領主占據的藩地統歸天皇管轄。特別是經過1868~1869年平息士族反叛的戊辰戰爭,日本開始走上近代君主立憲制的政治軌道。各級法院一般兼理民事、刑事和行政案件,1885年結束了明治初年以來的太政官制,創設了內閣制。1889年(明治二十二年二月)正式頒布欽定的《大日本帝國憲法》(通稱《明治憲法》)。接著,又相繼制定了《皇室典範》、《議會法》、《貴族院令》、《眾議院議員選舉法》、《會計法》等,廢除了明治維新時期仿效大陸法系建立的行政法院和特別法院。確立了天皇主權的君主立憲政體。強調司法獨立,
天皇 《明治憲法》規定,「萬世一系之天皇」是主權者。天皇被奉為神之子孫,天皇主權出典於天孫降臨的神話。多數閣員屬該黨議員,天皇主權也就是神敕主權,內閣由議會多數黨組成,萬世一系即與天地共存。或者內閣總辭職。天皇神聖不可侵犯。內閣有權建議天皇解散眾議院,天皇為國家元首,否則,總攬統治權。天皇集立法、行政、司法及統率軍隊的權力於一身,立法權在帝國議會協贊(同意)下,行政權在各國務大臣輔佐下由天皇行使,司法權由法院以天皇的名義行使。天皇的地位至高無上,內閣只對天皇負責,不對議會負責,行政權不屬於個人,議會作用很小。天皇還有緊急敕令、獨立命令權及非常大權等。
帝國議會 形式上是國民參與立法的機關。由貴族院和眾議院構成。貴族院由皇族、華族及敕

㈤ 日本政治體制從古至今是怎樣的

二戰之後,日本在美國的指導下制定了新的《日本國憲法》。確立了象徵性天皇,主權在民,放棄戰爭及非武裝,保障基本人權和自由,男女平等等原則。將一院制改為兩院制。(劉小林 《世界各國政治體制——日本》)依據新憲法的精神,戰後日本國會先後制定和通過了《參議院議員選舉法》、《國會法》、《內閣法》、《地方自治法》等法律。以及後來在特別國會上通過的《國家公務員法》等,使新憲法的精神得到落實,而且推動了新一輪的政治改革。
在1951年《日美安全保障條約》簽訂後,利用國內的反對情緒,社會黨也有了很大的發展,並且在55年大選之前實現了左右兩派在擱置分歧下的合並。雖然和並沒有使社會黨在大選中獲勝,卻壯大了他們的力量,同時,迫使兩大保守政黨自由黨和民主黨在大資本家的斡旋下實現合並(自民黨)。這樣,以保守勢力支配下的自民、社會兩黨競爭為基本特徵,自民黨長期執政,社會黨有力監督的日本政治體制即55年體制形成了。

日本實行以立法、司法、行政三權分立為基礎的議會內閣制。天皇為國家象徵,無權參與國政。國會是最高權力和唯一立法機關,分眾議院和參議院。眾議院擁有480個議席,議員任期4年。參議院有242個議席,議員任期6年,每3年改選一半,不能中途解散。
內閣為日本最高行政機關,對國會負責。日本首相正式名稱為內閣總理大臣,是日本最高行政首腦,有權提前解散眾議院舉行大選。日本首相由國會選舉產生。選舉時,眾參兩院分別舉行首相指名選舉。當眾參兩院首相指名選舉出現不同結果時,根據日本憲法,由眾參兩院議員組成的兩院協議會進行協商,如不能取得一致意見,則以眾議院的選舉結果為准。因此,首相一職一般由眾議院選舉中獲勝政黨的黨首擔任。

㈥ 日本的立法司法和行政各自下屬都有什麼部門職能各是什麼分別是如何選舉產生的

日本政府機構的設置結構

㈦ 日本司法制度的變遷

一、日本刑事司法制度的沿革
日本屬於大陸法系的國家,其現行的法律制度是以19世紀後半葉即1868年的「明治維新」為契機,以歐洲大陸法系為基礎,並受英美法系的影響(主要是引入了美國的法律制度),又繼承了自身傳統的法律文化(主要是中國唐代律令為藍本的「大寶律令」制度)而逐步演變發展起來的。
(一)二戰以前日本的刑事司法制度
從17世紀開始到19世紀中葉,日本是由有勢力的封建領主(德川幕府)掌握著國家政權。由於日本當時採取鎖國政策,與外國的邦交及通商都處於停止狀態。直到19世紀中葉受歐美各國開放的壓力,才打破了鎖國政策,並從「明治維新」建立新政權後,才開始了近代國家的建設,並借鑒法國和德國的法律制度,開始建設日本近代的法律制度。其中,法國對日本的刑事司法制度的影響最為明顯。如1880年的《治罪法》和1890年的《刑事訴訟法》,就是仿照法國的刑事實體法和程序法,即日本刑事司法制度方面的最早立法。同時,日本在刑事司法方面的立法,也受德國的影響,1890年的《法院組織法》就是以德國《法院組織法》為藍本的,並且日本1889年的《明治憲法》和1890年的《裁判所構成法》,也是借鑒德國憲法制定的。此外,日本還借鑒英國的司法制度制定了陪審法,從1928年開始,實行了15年陪審制度,後來由於案件逐年減少,加之二戰爆發,為了節約由於陪審所需要的時間、人力、物力、財力,於是1943年取消了陪審制度。
( 二)日本二戰以後的刑事司法制度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1945年)後,按照《波茨坦宣言》和日本投降書的規定,日本廢除了《明治憲法》。美軍作為聯合國佔領軍進駐日本後,在美國的參與和扶助下制定了實行國民主權原則的日本憲法。以此為契機,日本進行了包括刑事司法制度在內的一系列「美式司法」改革,即所謂二戰後日本的第一次現代司法制度改革。在此次改革中,日本大量引入英美法系特別是美國的法律制度,主要體現在:賦予法院(日稱裁判所)完全的司法權和違憲審查權,禁止設置二戰前行政法院那種特別法院;增設了家庭法院和簡易法院,建立起最高法院、高等法院、地方法院、家庭法院和簡易法院的審判機構體系;在審判程序方面,民事訴訟和刑事訴訟制度中採用的是當事人主義的訴訟原則;將司法「三曹」(指法官、檢察官、律師,又稱「法曹」)合而為一,實行同一的嚴格的司法考試和研修制度等。1946年頒布的《日本憲法》關於「國民權利義務」一章中,規定了訴訟程序中犯罪嫌疑人以及被告人的權利,如沉默權、令狀主義、質問權等,這便形成了日本的刑事訴訟程序的骨架。這些規定是以《美國聯邦憲法》為根據制定的,並成為日本刑事訴訟法上各種原則的基礎。因此,二戰後日本的刑事司法制度帶有美國司法制度的色彩。

㈧ 日本的行政中心

日本的行政劃分 1 都(東京)、1 道(北海道)、2 府(京都、大阪) 、43 県。それぞれに都庁、道庁、府庁、県庁がある. その下に市、町、村などの順序で行政機構が設ける。 都道府県の読み方 北海道:北海道(ほっかいどう) 、 北海道 岩手県(いわてけん) 、 宮城県(みやぎけん)、 秋田県(あきたけん) 、 東北:青森県(あおもりけん)、 山形県(やまがたけん)、福島県(ふくしまけん) 中部:新潟県 (にいがたけん)、富山県(とやまけん)、石川県(いしかわけん) |福井県(福井県) 長 、 中部 野県 (ながのけん)、 岐阜県 (ぎふけん)、 靜岡県 (しずおかけん)、 愛知県 (あいちけん)、 山梨県 (や まなしけん) 近畿: 近畿 京都府 (きょうとふ)、大阪府 (おおさか府)、三重県(みえけん)、滋賀県 (しがけん)、 兵 庫県 (ひょうごけん)、 奈良県 (ならけん)、和歌山県(わかやまけん) 中國: 中國 鳥取県( とっとりけん)1、島根県 (しまねけん)、 岡山県 (おかやまけん)、広島県 (ひろし まけん)、山口県(やまぐちけん) 四國: 四國 徳島県 (とくしまけん)、 香川県(かがわけん)、愛媛県(えひめけん)、高知縣(こうちけん) 九州: 九州 福岡県 (ふくおかけん)、 佐賀県 (さがけん)長崎県 (ながさきけん)、熊本県 (くまもとけ ん)、大分県(おおいたけん)、宮崎県(みやざきけん)、鹿児島県(かごしまけん) 沖縄:沖縄県(おきなわけん) 沖縄 1

全文

㈨ 簡述日本1889年憲法的主要內容.

天皇神聖不可侵犯,是國家最高的統治者,集行政、 立法、司法和軍事統帥權於一身;日本臣民有居住、言論、出版、集會、選舉和被選舉等權利和自由;大日本帝國議會由貴 族院和眾議院組成,擔任貴族院議員的主要是皇族、華族等;眾議員根據選舉法選舉產生;內閣只對天皇負責,而不對議會 負責;法官由天皇任免。

㈩ 日本政治制度內容

日本國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前,長期實行由天皇總攬統治權的君主立憲制。戰後,根據1947年《日本國憲法》實行議會內閣制,天皇作為國家的象徵仍保留下來。

明治維新以前的政治制度
日本國家形成較晚,3世紀初期才出現早期的奴隸制國家,即邪馬台國。約4世紀,在本州中部又興起了一個更發達的奴隸制國家,即大和國。到5世紀,日本奴隸社會進入繁盛時期。646年,大和國發生「大化改新」,仿效中國唐朝的政治制度,實行自上而下的政治、經濟改革,廢除了奴隸制度,確立了中央集權的天皇制國家。701年以後,又積極推行律令制度,於702年和718年分別制定和頒布了《大寶律令》和《養老律令》,進一步肯定了大化改新的成果,加強了中央集權制,完成了奴隸制國家向封建制國家的轉變。
8世紀後半葉,土地私有和庄園制度得到發展,10世紀時封建武士開始崛起。12世紀末,武士出身的將領源賴朝建立了統治全國的軍事政府──鐮倉幕府,從此,日本進入幕府時期。以將軍為首的幕府成為中央政權,天皇形同虛設。墓府政治又稱武家政治,它以軍事封建統治為特色,以首長武家棟梁與從者武士之間的主從關系為基礎。從者對棟梁(主人)提供軍事服務(奉公),主人對從者恩惠(御恩)以土地,同時保護其領地。江戶幕府時期,幕府又把將軍領地、天皇和公卿以外的全國土地分為許多藩,封大名為藩主(諸侯)。大名在自己的領地內,享有軍事、行政、司法和徵收貢賦等權利,但他必須對幕府納貢和負擔軍事義務。藩成為幕府統治全國的地方機關。
明治維新後的政治制度
19世紀中葉,隨著西方資本主義勢力頻頻叩關,民族矛盾和封建社會內部矛盾激化。1868年德川幕府被推翻,結束了封建幕府政治,成立了明治天皇為首的維新政府。史稱「明治維新」。通過1868年的版籍奉還和1871年的廢藩置縣,將封建領主占據的藩地統歸天皇管轄。特別是經過1868~1869年平息士族反叛的戊辰戰爭,日本開始走上近代君主立憲制的政治軌道。1885年結束了明治初年以來的太政官制,創設了內閣制。1889年(明治二十二年二月)正式頒布欽定的《大日本帝國憲法》(通稱《明治憲法》)。接著,又相繼制定了《皇室典範》、《議會法》、《貴族院令》、《眾議院議員選舉法》、《會計法》等,確立了天皇主權的君主立憲政體。
天皇
《明治憲法》規定,「萬世一系之天皇」是主權者。天皇被奉為神之子孫,天皇主權出典於天孫降臨的神話。天皇主權也就是神敕主權,萬世一系即與天地共存。天皇神聖不可侵犯。天皇為國家元首,總攬統治權。天皇集立法、行政、司法及統率軍隊的權力於一身,立法權在帝國議會協贊(同意)下,行政權在各國務大臣輔佐下由天皇行使,司法權由法院以天皇的名義行使。天皇的地位至高無上,內閣只對天皇負責,不對議會負責,議會作用很小。天皇還有緊急敕令、獨立命令權及非常大權等。
帝國議會
形式上是國民參與立法的機關。由貴族院和眾議院構成。貴族院由皇族、華族及敕選議員組成,實權掌握在華族和終身敕選議員手中;眾議院由民選的議員組成。兩院的職權雖然對等,但貴族院可以推翻眾議院的決定。帝國議會雖有參與制定法律和預算的權力,但議會通過的法案須經天皇裁可才能成為法律。
政府
內閣及其國務大臣從屬於天皇,只對天皇負責,並對天皇的行政權的行使起輔佐作用。但國務大臣的輔佐權不包括皇室事務和軍事統帥事務,而且這些事務也不受議會監督。從議會和政府的關系看,議會不能決定內閣的去留;權力重心在政府,政府可以緊急敕令等方式削弱議會的立法權;在預演算法案未成立時,政府可依上年度的預算實施財政。
樞密院
《明治憲法》保留了1888年為審議舊憲法和皇室典範而建立的樞密院,作為天皇的咨詢機構而獨立於內閣之外。其成員由議長、副議長及顧問官組成,是審議重要國務的合議體。也稱樞密顧問。在法律上雖是單純的咨詢機構,但在實際政治上,對政府起議會第三院的制約作用。
法院
司法權由法院以天皇名義行使,但天皇和內閣均不參與審判。當時的司法權不包括對行政案件的審判,在普通法院之外另設行政法院,負責審理行政案件。行政訴訟事項以法律列舉限定,范圍不廣。
現代日本政治制度
明治維新後,資本主義經濟迅速發展,日本逐步走上軍國主義道路。1937、1941年日本相繼發動侵華戰爭和太平洋戰爭。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盟軍佔領日本。1945年10月,佔領軍最高司令官D.麥克阿瑟命令日本政府修改《明治憲法》。在松本草案被佔領軍總司令部否定後,代之以麥克阿瑟草案。日本政府在此基礎上擬定了「憲法修正綱要」,1946年6月交付帝國議會討論,議會通過後,於同年11月3日公布,1947年5月3日實施。由11章103條構成,正式名稱為《日本國憲法》。根據這部憲法,日本由戰前具有濃厚軍國主義、封建主義色彩的君主立憲制改為議會內閣制的代議民主制,實行立法、行政、司法的三權分立原則,國家主權屬於國民,天皇作為國家象徵被保留;實行「地方自治」原則;放棄戰爭,不保持武裝力量。
天皇
《日本國憲法》第 1條規定:「天皇是日本國的象徵,是日本國民統一的象徵,其地位基於主權所在的日本國民之總意。」天皇只行使有關國事的行為,並無關於國政的權能。天皇有關國事的一切行為,須經內閣的建議與認可,由內閣負其責任。天皇既不具有傳統君主的性質,也不具備國家元首的性質。天皇的地位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
國會
國會是政權的最高機關,是國家唯一的立法機關。由眾議院和參議院構成,兩院議員均從國民中選舉產生。眾議院議員任期4年;參議院議員任期6年,每3 年改選半數議員。國會有立法權,對政府的財政監督權、條約的批准權、內閣總理大臣的提名權,議院有國政調查權、對法官的彈劾裁判權等。雖然一切法案都由國會審議,但內閣也有提案權,內閣提出的法案占 80%以上。眾議院權力大於參議院。如參議院對眾議院已經通過的法律作出不同決議時,眾議院再次以出席議員2/3以上的多數通過即成法律。眾議院有權對內閣提出不信任案或否決信任票,但內閣總理大臣可以建議天皇宣布解散眾議院。國會的常會每年召開 1次。內閣可以決定召集國會臨時會議,一定數額的議員也可要求內閣召集臨時會議。會期及延長事宜由國會本身決定。眾議院被解散時,參議院也同時閉會。如有需要,內閣可要求參議院緊急集會。緊急集會所採取的臨時措施,如在下屆國會開會後10日內不能得到眾議院同意,即失去效力。
內閣
中央政權機關的領導核心,是由內閣總理大臣及其他國務大臣組成的合議體,行政權不屬於個人,而屬於統一體的內閣。內閣總理大臣由天皇根據國會的提名任命,其他國務大臣由內閣總理大臣任免,內閣總理大臣須在國會議員中提名,半數以上的國務大臣也必須是國會議員,內閣對國會負連帶責任。內閣必須得到眾議院的信任,否則,內閣有權建議天皇解散眾議院,或者內閣總辭職。內閣由議會多數黨組成,多數閣員屬該黨議員,因此內閣和議會通常能保持一致。
法院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日本參照英美法系進行了司法制度改革,強調司法獨立,廢除了明治維新時期仿效大陸法系建立的行政法院和特別法院。法院組織系統分最高法院和下級法院兩類。最高法院享有最高司法審查權,對國會和行政的決定和行為進行監督。下級法院分為高等法院、地方法院、家庭法院和簡易法院。各級法院一般兼理民事、刑事和行政案件,實行四級三審制。法官實行任命制,最高法院法官的任命須交國民審查。法官根據憲法具有「身份保障」,但國會兩院組成的彈劾法院可審判被追訴法官。
地方自治制度
第二次世界大戰前,日本中央對地方實行嚴格控制。戰後,《日本國憲法》和《地方自治法》擴大了地方自治的權力。《地方自治法》規定,都道府縣及市町村為普通地方公共團體;東京都的特別區、地方公共團體的組合、財產區及地方開發事業團為特別地方公共團體。地方自治的職權包括:地方財政和地方財產管理權,地方公共事務和公益事業管理權,課稅權、警察權、統制權等行政執行權,在法律允許范圍內制定地方條例權等。自治機關由地方行政機關和地方議會組成。各級行政首長和議會議員均由居民直接選舉產生和罷免。在中央與地方的關系方面,雖然憲法和法律限制中央對地方的統制監督權,但中央對地方實行嚴格的監督和指導。如地方議會制定、修改或廢除條例必須報自治省大臣核准;制定預算必須符合中央預算規定的比例;各項公共事務的管理應受有關省大臣的監督;總理有權直接罷免地方行政首長,地方大多數公務員由自治省安排等。
選舉制度
《日本國憲法》保障普遍選舉、秘密選舉和平等選舉,以個人選舉、直接選舉、任意選舉為前提。《日本國憲法》和1950年的《公職選舉法》確立了國會議員、地方公共團體議會議員及其首長的選舉制度。眾議院議員512人,由全國130個選區選出;參議院議員252人,其中,100人以全國為1個選區,依比例代表制選出(采頓特計票法),其餘 152人以都道府縣區劃為選區選出。地方議會議員定員由法律規定。選舉的管理由行政委員會負責,分為中央選舉管理委員會以及都道府縣和市町村選舉管理委員會。年滿20歲以上者均有選舉權,對地方議會議員及其首長的選舉,還有居住期限的限制。對參議院議員和都道府縣知事的被選舉權,為30歲以上,其餘為25歲以上。禁治產者和禁錮刑(徒刑)以上的受刑者,無選舉權和被選舉權。
政黨制度
日本實行多黨制。雖在國會中佔有席位的政黨不少,但自由民主黨自1955年以來長期單獨執政。自由民主黨內部派系林立,派系斗爭從未間斷,在斗爭中,主流派和反主流派不斷重新組合,這是日本政黨制度的一個特點(見日本政黨)。
國民的權利
《日本國憲法》以尊重人權為基本原則,確認國民(不再是臣民)享有的一切基本人權不受妨礙,憲法所保障的國民權利是「不可侵犯的永久權利」,法律不得限制;憲法保障的基本權利的范圍比過去擴大,增加了對公務員的選舉罷免權、公民的賠償請求權、不受奴隸式拘束和苦役的自由、選擇職業的自由、脫離國籍的自由、學問自由、生存權、受教育權、勞動權、刑事賠償請求權等新的規定。

熱點內容
新行政法解釋 發布:2025-09-10 14:13:12 瀏覽:851
西貝員工條例 發布:2025-09-10 13:55:55 瀏覽:947
物業法律法規條例 發布:2025-09-10 13:55:10 瀏覽:448
法院能不能告法院 發布:2025-09-10 13:50:01 瀏覽:493
想發財刑法 發布:2025-09-10 13:49:49 瀏覽:611
不屬於法律責任 發布:2025-09-10 13:40:47 瀏覽:420
四中全會依法治網 發布:2025-09-10 13:39:57 瀏覽:86
社會與法普法欄目劇我要飛 發布:2025-09-10 13:31:10 瀏覽:635
法碩非法學在職 發布:2025-09-10 13:30:31 瀏覽:468
小學二年級道德與法治下冊 發布:2025-09-10 13:29:24 瀏覽:6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