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法可以放棄嗎
1. 新行政法規定那類行政案件可以調解
您好!下列九種情況可以調解:
一、具有行政行為存在違法或者不當 ,被告得自行變更或者撤銷原行政行為的情形的案件。
此類案件律師在認為行政行為在程序上或實體上有瑕疵時 ,可以明確提出要求被告變更或撤銷原瑕疵行政行為的請求,並在原告要求或同意的情況下積極主張對因瑕疵行政行為給原告造成的損失進行賠償和解。
二、涉及行政自由裁量權行使的案件。
有些情況行政行為屬於合法但不合理的情形。對於合法但存在合理性問題的行政行為 ,法院可以行使自由裁量權、變更不合理的行政行為。既然如此,律師可以把握時機,幫助被代理人適時提出或參與行政和解,從而既可以使行政機關改變不合理的行政行為,又維護了行政相對人的合法權益,從而達到法律效果和社會效果的統一。
三、因土地徵收、徵用或出讓、房屋拆遷、資源環境等行政爭議或群體性的可能影響公共利益或社會穩定的案件。
此類案件是我國當前快速發展期和社會轉型期的重要法律事件。土地徵收、徵用或出讓、房屋拆遷、資源環境等類行政案件如處置的不好,極有可能會發展為影響社會穩定,乃至於和諧社會的構建。此類案件的主要矛盾點往往在於群體性、極端性。而抓住主要矛盾,努力促成此類案件的行政和解,往往會收到良好的社會效果。對於律師來說就是執業良好效果。
四、涉及行政裁決行為的案件。
行政裁決行為的目的是解決民事爭議 ,現實中這種行為是很多見的。如行政機關在涉及拆遷事項中的裁決行為。近年來呈逐年劇增趨勢。行政裁決訴訟案件一般存在三方關系人 ,即原民事爭議的雙方和作出裁決的行政機關。行政機關在裁決過程中對原民事爭議的雙方當事人的權利義務進行了處理。在行政訴訟過程中 ,若民事爭議的雙方當事人變更其主張甚至放棄其民事權利那麼行政案件就有了進行和解的基礎。律師在此類案件的代理過程中應當努力追求民事爭議的雙方當事人之間有利於己方當事人的和解方案,並以此力促所涉行政裁決的撤銷。
五、涉及行政合同行為的案件。
行政合同兼具行政性和合意性。與一般的行政行為不同,行政合同的相對方對是否訂立合同及合同的內容有一定的選擇權。行政合同訂立後,相對方可以對合同的內容提出修正的建議,行政機關也可以作出一定的讓步。因此,對因行政合同引起的爭議,適時、恰當的有效和解方案的提出,以及進一步的行政和解的達成,不但具備基礎條件,同時還具有化解社會矛盾糾紛的積極意義。
六、涉及不履行法定職責的行政行為的案件。
實踐中行政機關不履行其法定職責的情形常常表現為行政相對方向行政機關提出申請,行政機關卻拒絕或拖延履行。相對方起訴 ,法院通過審查認為行政機關應當履行法定職責而未履行的,按照現行法律的規定,只能判決其履行職責。相對方的最終目的並不是在法院勝訴,而是通過行政機關履行職責獲益。所以在該類行政案件中,法院可以組織雙方協調促使行政機關履行法定職責。如果行政機關履行其職責,就滿足了原告的訴訟請求 ,繼續審理案件也就沒有意義了,避免造成司法資源的浪費。
七、涉及行政賠償或行政補償糾紛的案件。
行政賠償、行政補償糾紛案件爭議的主要內容是賠償、補償數額問題,而此種數額上的爭議採用和解的方式加以解決往往比較便宜,並容易為當事人所接受。特別是在目前我國行政補償立法尚不夠發達、完備的法治環境下,採用行政和解的方式解決糾紛就更具有積極意義。
八、涉及自然資源所有權、使用權權屬的行政裁決、行政確權的行政爭議中,
當事人就所涉權屬達成調解、和解協議的;或者該調解、和解協議的履行需
要變更原具體行政行為的案件。
此類案件採用行政和解方式的基礎在於當事人就所涉權屬達成調解、和解協議,原行政裁決或行政確權已經失去意義或需要變更。既讓如此,此類案件採用行政和解方式結案也是最佳的方式選擇。
九、有關法律、法規對解決該行政爭議沒有規定或者規定不明確的案件。
當前在我國的法律實踐中,有些行政爭議案件尚存在法律法規沒有規定或者規定不明確的狀況。如電力監管法律中的行政行為的行政補償、環境事件具體行政行為等等諸多方面。對於諸如此類沒有規定或者規定不明確的案件,採用行政和解的手段、方式解決糾紛、化解矛盾更具有積極意義。
綜上,針對由於城市拆遷、征地補償等行政案件大量增加,一些行政案件呈現出當事人之間矛盾激化,導致群體性事件發生等現實狀況,從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大局出發,作為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工作者的律師,應積極探索促進行政案件當事人行政和解的工作方案,努力尋求妥善化解行政爭議、減少社會對抗、維護當事人的合法權益的有效途徑,為化解社會矛盾,構建和諧社會做出律師能夠做出的貢獻。謝謝閱讀!
2. 大家覺得放棄行政法可行嗎
肯定不可行啊,行政法好歹也有幾十分啊,而且行政法你靠蒙是蒙不對的
3. 法考考試是否可以放棄不重要的科目
不建議放棄重要的科目。
備考如備戰,既需要戰術,也需要戰略。法考考查范圍寬廣、知識點龐雜,科學合理的復習計劃能夠事半功倍、如虎添翼。根據中公法考的調查總結,備考法考(客觀題)需至少 800 小時的有效復習時間。中公法考建議客觀題分三個階段備考:
第一階段:打基礎(約占總復習時間的二分之一)。打基礎階段,建議考生(即使是法學專業的考生) 完整過一遍各學科納入考試大綱的知識點,邊看邊按自己的習慣做好筆記,標記出重點,對於沒有理解 的知識點,及時查清弄懂。建議考生對照講義或者教材聽老師的課,音頻、視頻、面授均可,網路課程價格較低(有的免費),相對來說,性價比較高。法律知識專業性強,教材文字比較枯燥,聽老師講授比自己埋頭苦背,會輕松很多,並且老師在講課中會提醒重難點、易錯點、易混淆點,有的會穿插典型案例,有助於理解,學習效率會更高。
在時間、精力允許的情況下,也建議考生在學完每個專題後進行分類習題的練習,即使時間緊張, 也一定要重視講義中自帶的習題,隨學隨鞏固,盡量達到透徹理解、掌握相關知識點的程度。
第二階段:強化(約占總復習時間的八分之三)。在強化階段,建議考生仔細閱讀、整理自己的筆記, 壓縮教材講義,將重要的、高頻的、易錯的知識點再從頭過一遍,強化掌握。同時,按學科做歷年真題(時間允許的話,至少練習 5 年的真題),認真對待每一道題,仔細研究答案對每個選項的詳細解析,再一次強化考點,做到正確理解和運用知識點,提高做題正確率。對於錯題的知識可進行重點標注,方便後續有針對性地復盤,加深記憶。
第三階段:沖刺(約占總復習時間的八分之一)。在這個階段,考生應當對各學科的知識點沒有理解上的問題,此時建議考生畫出各學科的思維導圖,標注出重要知識點,對著思維導圖即可快速回憶考點、檢查自己的掌握程度,不斷鞏固和消化知識點。此階段做題重點看錯題、易錯考點,也可做一些高質量的模擬題,沖刺法考。
以上備考攻略主要針對客觀題的備考,考生可以按照下列學科順序復習:刑法→民法→行政法與行政訴訟法→刑事訴訟法→民事訴訟法→商經法→理論法→三國法,每一學科則按照「知識點 + 題」至少三輪復習。理論法和三國法純記憶的知識點較多,但也是性價比較高的學科,在考前花一些時間去背、去強化記憶,容易得分,最好不要放棄這些學科。
法考改革後,客觀題和主觀題分開考試,客觀題通過以後,考生有一個月多點的時間准備主觀題。 主觀題除了理論法以論述題為主,其他題多為案例分析題,並呈現學科的融合性。例如,2018 年法考主觀題中有一道案例題融合了民法、商法、民訴的題目,因此,建議考生備考主觀題時注重案例分析的練習, 多關注實務中的典型案例,並且有意識地訓練處理綜合性問題的處理能力,學會融會貫通民法、商法、民訴、刑法、刑訴、行政法、行訴的知識點,在綜合性、融合性案例面前做到臨場不懼、游刃有餘。值得提醒的是, 備考主觀題同樣不能忽略基礎知識,知識點依然是作答主觀題的根基。
4. 行政法關於撤回行政處理決定書的法條是哪一條
《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許可法》第69條: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作出行政許可決定的行政機關或者其上級行政機關,根據利害關系人的請求或者依據職權,可以撤銷行政許可:
(一)行政機關工作人員濫用職權、玩忽職守作出准予行政許可決定的;
(二)超越法定職權作出准予行政許可決定的;
(三)違反法定程序作出准予行政許可決定的;
(四)對不具備申請資格或者不符合法定條件的申請人准予行政許可的;
(五)依法可以撤銷行政許可的其他情形。
被許可人以欺騙、賄賂等不正當手段取得行政許可的,應當予以撤銷。
依照前兩款的規定撤銷行政許可,可能對公共利益造成重大損害的,不予撤銷。
依照本條第一款的規定撤銷行政許可,被許可人的合法權益受到損害的,行政機關應當依法給予賠償。依照本條第二款的規定撤銷行政許可的,被許可人基於行政許可取得的利益不受保護。
撤回行政處罰的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處罰法》中,我沒有找到,不過《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處罰法》第41條規定了處罰的成立條件,不符合條件的不成立處罰,「行政機關及其執法人員在作出行政處罰決定之前,不依照本法第三十一條、第三十二條的規定向當事人告知給予行政處罰的事實、理由和依據,或者拒絕聽取當事人的陳述、申辯,行政處罰決定不能成立;當事人放棄陳述或者申辯權利的除外。」
5. 怎麼理解行政法中的法無規定不可為
這是行政法的「合法性原則」的具體體現。
合法性原則,要求行政內機關的行政職權來自於容法,行政機關的行政行為依據於法,行政機關的行為結果服務於法。
除非法律、法規對行政機關做出了明確授權,否則行政機關無權做出需要該項職權的行政行為。
隨著「行政國家」現象的出現,對於「合法性原則」的執行出現了一些變通,主要體現為「傷害保留」、「重大事項保留」,也就是說行政機關實施的行為傷害行政相對人合法權益,需要看有明確授權,行政機關做出的行為事關重大,需要有明確授權。
6. 行政法為什麼聽了徐金桂的之後做真題沒一個做對的
行政法比較難入門 初學者的普遍感覺就是聽課都懂了做題都錯了。
不要急 多聽幾遍 自己還要多看 把體系建立起來就好了。
不要放棄行政法!!!
7. 國家機關工作人員可以放棄行政職權嗎
這是人民賦予他們的權力,履行行政職權也是他們的責任,放棄了還是國家機關工作人員嗎?
8. 如何區分放棄權利與違反法律強制性規定
違反法律、行政法規的強制性規定,導致合同無效,我們應該怎樣去認定?要包括內容上違法,也包括形式上違法。還有違法強行性規定,合同效力才無效等等。法律快車小編為您一一介紹。
《民法通則》第58條第1款第5項規定,違反法律的民事行為為無效民事行為。1993年《經濟合同法》第7條第1款第1項也規定,違反法律和行政法規的合同無效。而《合同法》第52條第5項規定,違反法律、行政法規的強制性規定的,合同應確認無效。盡管在文字表述上,上述法律關於無效民事行為及合同的規定僅有幾字之差,但是卻反映了我國合同立法逐步完善、嚴密的發展歷程。謂法律、行政法規的強制性規定,就是法律、行政法規規定的強制性規范,或者說是法律規范中的強制性規范,是指無條件的、絕對必須遵守的規范,不允許當事人按照自行協議解決問題,只允許執行法律規定的條件。
與法律和行政法規的強制性規定相關的一個概念,是國家禁止性規定。我國1982年《經濟合同法》第7條的規定是,違反法律和國家政策、計劃的合同無效,即涉及到國家禁止性規定的認定問題。所謂國家禁止性規定,既包括法律、行政法規上的禁止性規定,也包括國家政策上的禁止性規定。國家的禁止性規定,既為保障國家利益不受侵犯和損害,也同時包括組織、公民利益不受侵犯,因而與國家、公民利益息息相關。但是,對國家的禁止性規定中,違反法律、行政法規的強制性規定的,可以直接適用《合同法》的該條規定確認合同無效。而對於違反其他國家禁止性規定,但並不違反法律、行政法規的禁止性規定的,可以適用損害國家利益或者社會公共利益的原則確認合同的效力。
違反法律和行政法規的強制性規定的合同應確認為無效合同,這一規定本身並不含有具體禁止性的內容,其實際意義僅在於為不具有效力評價作用的民事強行法和傳統上的公法規范補充了效力評價功能,使這兩類法律規范在原有控制功能以外兼具有了評價內容違法的法律行為的作用。 在司法實踐中,對於違反法律、行政法規的強制性規定而導致合同無效的認定標准,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必須是違反了全國人大及其常委會制定的法律和國務院制定的行政法規,才能導致合同無效
《民法通則》第58條規定,違反法律或者社會公共利益的合同無效,但對此處所規定的「法律」並沒有作出嚴格的限制,在司法實踐中也常常對此作了擴大的解釋,即不僅將全國人大及其常委會制定的法律包括在內,還將行政法規、地方性法規、部門規章以及地方人民政府制定的各種規范性文件,都作為判斷合同效力的依據。導致許多合同因此而被確認無效,造成了大量不必要的損失,與法律鼓勵交易的原則是相違背的。因此《合同法》把判斷合同效力的依據限制在法律和行政法規上,從而嚴格限制了無效合同的范圍。最高人民法院《合同法解釋》第4條規定,合同法實施以後,人民法院確認合同無效,應當以全國人大及其常委會制定的法律和國務院制定的行政法規為依據,不得以地方性法規、行政規章為依據。因此,此處的「法律」應當是指全國人大及其常委會制定並頒布的法律;「行政法規」則是指國務院制定並頒布的規章、命令、條例等行政規范。只有違反了法律、行政法規的規定,才可能導致合同的無效。
在對待地方性法規和部門規章效力的態度上,即使在最高人民法院的《合同法解釋》頒布以後,仍然有不同的認識。
第一種觀點認為,不能完全排斥地方性法規和部門規章的適用,雖然有的地方性法規和部門規章夾雜著各部門、各地方的利益,具有一定的地方保護主義或者部門保護主義的色彩,完全以此作為認定合同效力的依據,勢必造成交易中禁令如林的局面。但是,絕大部分地方性法規和部門規章等規范性文件都是依照憲法、法律或行政法規的規定或者精神制定的,這些地方性法規和部門規章制定和適用的目的在於維護社會正常的秩序和交易的穩定安全,實際上起著填補法律漏洞和盲區的作用,當然應當具有法律效力;如果在處理具體案件時全然不考慮地方性法規和部門規章的規定,簡單地認為違反這些規定的合同並不構成無效,有可能導致社會秩序的無序化和危害社會公共利益。
第二種觀點認為,如果作出強制性規定的地方性法規和部門規章的規定並不與憲法、法律和行政法規的規定相抵觸時,可以援引《合同法》第52條第4項的規定,以損害公共利益為由確認合同無效。
第三種觀點則認為,一般情況下,地方性法規和部門規章僅可以作為判斷合同是否無效的參考,法院不得直接援引這些地方性法規或者部門規章作為依據來判斷合同無效,但是考慮到地方性法規和規章能否作為判斷合同無效的參考時,應當注意以下幾個方面:(一)考慮這些地方性法規和部門規章,是否有上位法存在,如果這些地方性法規和部門規章是根據地上位法制定的,但上位法規定的比較原則,地方性法規和部門規章是以直位法作了具體的規定,此種情況下,可以依照上位法確認合同的效力,地方性法規或者部門規章可以作為確認合同效力的參考。(二)如果上位法授權地方或者有關部委作出解釋,而地方性法規和規章是根據授權作出解釋和,那麼依照上位法確認合同的效力,地方性法規和規章也可以作為確認合同效力的參考。(三)如果地方性法規或者部門規章的制定,旨在保護國家和社會公共利益,而違反了地方性法規或者部門規章將損害國家利益或者社會公共利益,則可以以損害國家或者社會公共利益為由依據合同法的規定確認合同無效。
我們認為上述第三種觀點在司法實踐中更有其可取之處,可以按照該原則處理。
二、必須是違反了法律和行政法規的強制性規定才能確認合同無效
《合同法》與以往的立法有所不同,將違反了法律和行政法規的強制性規定的合同才規定為無效合同,其目的是為了嚴格區分強行性規范和任意性規范的適用。所謂任意性規范,是指當事人可以通過約定排除其適用的規范,即任意性規范賦予了當事人一定的意思自治,允許當事人在法律規定的范圍內自由作出約定,對任意性規范由當事人通過約定加以排除是合法的,所以只有在違反強行性法規的情況下,才能導致合同無效。
9. 法考放棄哪些科目
法考包含科目較多,建議不要放棄任何科目,提供一些簡單的備考方法可以參考。
1. 刑法(15 天)
學科特點:重理解 + 輔記憶型
總則基本內容是罪刑法定、不作為、因果關系、正當防衛、故意過失認定、認識錯誤、相對刑事責任年齡、預備未遂中止、共犯、罪數、自首立功、緩刑假釋、累犯等。分則基本內容是侵犯財產類罪、侵犯人身類罪、貪污賄賂罪等。
2. 民法(15 天)
學科特點:重理解 + 輔記憶型
①知識點繁多;②知識點理解性較強;③分值高,但拿高分難要注重對民法的體系性把握,全面復習, 重點突出,以法條為主,多看真題多演練,對新通過的民法總則中修改之處著重理解。
3. 行政法(10 天)
學科特點:理解 + 記憶型
行政法在近幾年的法考中平均每年占 50 分左右,不可謂不重要。在備考的過程中,我們應該重視理論知識的學習,領會法條的基本含義。注重理論與法條的結合復習,研究歷年考試真題。
4. 三大實體法回顧學習(刑法 10 天,民法 10 天)
三大實體法整體學習一遍後,到年前剩餘的時間建議將刑法、民法的教材再快速瀏覽一遍,把重、難點進行二次梳理,看完第二遍教材後,重新做一遍真題,並結合做錯的真題進行知識點的總結、分類等。
5. 刑訴(10 天)
學科特點:理解 + 重記憶型
刑訟法的命題規律:重者恆重,考點基本不變。考生應該以重點法條、真題為主線,另外要關注新的司法解釋及修改的法律。其次,刑訴法 80% 的題目都可以在法律法規及司法解釋中找到明確具體的答案,這也是刑訴法與眾不同的地方,所以對於常考法條一定要注意熟練把握。
6. 民訴(10 天)
學科特點:偏記憶型
民事訴訟法屬於考試分值比較高,一般會結合案例進行考查。但民事訴訟法的得分相對比較容易 , 考生如果通過認真的復習和准備,拿下90% 左右的分數問題不大, 故這一學科的特點有二:一是分值較高, 二是得分較易。所以建議學員不放棄每一個考點。
7. 商經知(15 天)
學科特點 : 偏記憶型
法考改革後商經的分值大大增加,這是一個非常值得注意的問題,大家復習的時候一定要注意裡面的很多小法。其中《公司法》、《合夥企業法》是重點,需要投入足夠的精力和時間 , 加大覆蓋面和細節的理解及掌握。
8. 理論法(10 天)
學科特點:記憶型 + 理解
理論法是總分值最高的科目,回報率很高,內容雖然繁多,可是分數不容小覷,只要你多花一點時間, 得到的回饋也是立竿見影的。理論法(社會主義法治理論、法理學、憲法、司法制度和法律職業道德、中國法律史)這些科目考的都是比較簡單的,是容易得分的科目。因此要在深刻理解知識點的基礎上,做到熟悉運用,爭取這部分題目不丟分。
9. 三國法(8 天)
學科特點:記憶型
三國法是相對容易學習的科目,也是最有可能拿滿分的科目。三國法的整體目標是「簡單理解、精準記憶、巧破陷阱」,屬於「背多分」的科目,建議在學習過程中注重記憶。
10. 3.行政法和民法有什麼不同
民法與行政法的區別:
1、當事人主體地位不同。行政關系的主體一方為國版家機關,另權一方為行政管理相對人,國家機關依職權發出命令或決定,支配相對人的行為,相對人則僅有服從的義務,雙方當事人處於管理與被管理的不平等地位。而民事法律關系當事人處於平等的地位。
2、法律關系中體現的意志不同。行政法律關系取決於行政機關單方意志,這種意志內容實質是國家意志,因而行政法律關系的權利義務具有法定性,行政機關的管理權利不允許放棄,否則即為失職、瀆職。民事法律關系的發生取決於雙方當事人的共同意志,因而當事人間的權利義務具有任意性,民事權利可以放棄。3、調整原則不同。強制性是行政法的重要原則;民法以自願原則為核心.
4、調整的對象不同,民法調整的是平等民事主體之間的法律關系,而行政主體和行政相對人的關系並不平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