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法法無明文規定不可為解釋
『壹』 如何理解「法無授權不可為」
行政法中來的一個原則,就是說,源行政機關沒有法律法規的授權,是無權做出有關行政行為的,主要是為了限制行政機關的權力,保護公民權利。這跟「法不禁止即為可行」相對,後者是指公民的個人行為,只要法律沒有明文規定不能做,就可以去做。
『貳』 如何理解行政法上法無規定不可為行為
行政法上的行為一般是要通過行政許可的,這不同於刑法中的法無明文規定不處罰。
『叄』 如何理解法無授權不可為,法定職責必須為,法無禁止皆可為
李克強在夏季達沃斯論壇發言提出的「法無授權不可為,法定職責必須為,法無禁止皆可為」明確中國要加快體制創新步伐。創新不單是技術創新,更包括體制機制創新、管理創新、模式創新。
按照提出的「法無授權不可為,法定職責必須為,法無禁止皆可為」為原則,拿出「權力清單」,講清政府應該干什麼;給出「負面清單」,指明企業不能做什麼;理出「責任清單」,維護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加強知識產權保護,嚴懲假冒偽劣行為。通過激發市場和社會活力,讓每個有創業意願的人都擁有創業空間,在中國大地上掀起「大眾創業」、「草根創業」熱潮。
拓展資料:
李克強在夏季達沃斯論壇指出,中國經濟運行能夠實現總體平穩,重要的是在區間調控下實施了定向調控,這也是一種結構性調控。我們將繼續創新宏觀調控思路和方式,更多運用改革創新的辦法,聚焦「激活力、補短板、強實體」,推動牽一發而動全身的重點領域改革,把「改革的紅利」轉化為「發展新動能」、「民生新福祉」。我們有信心有能力實現今年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預期目標。
李克強強調,著眼未來,我們要進一步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以結構性改革促進結構調整,用好創新這把「金鑰匙」,使中國經濟保持中高速增長、邁向中高端水平,打造中國經濟升級版。
李克強出席第八屆夏季達沃斯論壇開幕式並發表致辭
『肆』 法無禁止即可為 法無授權不可為在法律角度有什麼含義
民眾,法無禁止即可為;政府,法無授權不可為。
1、法無禁止即可為是針對私權利來說的:只要相關法律法規中無明確的禁止性規定,公民或者法人就可以自行約定或者為一定行為。
2、法無授權即禁止是針對公權利來說的:法律法規中沒有明確規定,就是禁止的,比如說法律沒有授權某行政機關具備強制執行權的,該行政機關就不能行使強制執行權,還有「罪刑法定」也是法無授權即禁止的一種形式。
3、法定職責是指行政主體依據法律、行政法規、地方性法規、自治條例和單行條例以及規章的規定或授權進行與其職權范圍一致的某些行政管理活動,實現其具體行政管理職能所應承擔的法定職業內容和責任義務。
(4)行政法法無明文規定不可為解釋擴展閱讀
國務院召開的第二次廉政工作會議上,李克強總理指出:對市場主體而言,「法無禁止即可為」;對政府而言,則是「法無授權不可為」。這句話,言簡意賅地為政府與市場間劃出了一條明確的邊界線,也為推進政府職能轉變給出了明確的方向。
過去,無論是外資企業還是內資企業,其生產經營活動都只能在指定范圍內進行。應該說,在政府起主導作用的市場初創時期,這樣做具有一定的合理性。漸進式的市場開放節奏,既有利於集中當時有限的生產資源用於該用之處,也有利於對沖始終伴隨著改革開放的種種爭議,維護應有的共識。
與「法無禁止即可為」相對應的是「法無授權不可為」。這其實是在解放市場主體的同時,對行政權進行更明確的限定。長期以來,「權力管不了閑不住的手」幾成慣性,甚至發展出了權力部門化、權力私有化的現象。究其根源,都是因為權力的運用缺乏清晰的授權來源,或者清晰的授權來源無法落地。此前行政許可法等相關法律制度在實踐中的弱勢,已經表明這一點。
『伍』 行政法學:對「法無授權皆禁止,法不禁止皆自由」的理解
這兩句話針對的其實是不同的主體,法無授權皆禁止是指國家機關尤其是行政專機關,在沒屬有法律的明確授權的情況下,不得擅自做出超出法律的越權行為,也就是說依法行政。
法不禁止皆自由針對的是公民和組織,只要法律對公民和組織的行為沒有禁止,那就是你的自由和權利,你有權做法律未禁止的一切事
『陸』 行政法的基本原則及其含義、具體要求是什麼
行政法的抄基本原則
(一)合法行政原則
合法行政原則主要有三層意思:第一,行政機關實施行政管理要嚴格依法進行。第二,合法行政中的「法」法律淵源表現為法律、法規和規章。第三,行政機關必須遵守「法無明文規定即禁止」。
(二)合理行政原則
「合理行政」的主要含義是行政決定應當具有理性,屬於實質行政法治的范疇,尤其適用於裁量性行政活動。
(三)程序正當原則
程序的正義就是對程序施加了道德標准和要求,符合一定的道德標準的程序才能叫做符合程序正義的程序。
(四)高效便民原則
高效便民是指行政機關能夠依法高效率、高效益地行使職權,最大程度地方便人民群眾。
(五)誠實守信原則
我國《行政許可法》第一次以法律的形式確立了行政機關的誠信原則,也就是我們常說的信賴利益保護原則。該原則主要體現在《行政許可法》第八條中。該條規定如果行政機關因不誠信的行政行為給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造成財產損失的,依法負補償責任。
(六)權責統一原則
權責統一原則要求行政機關在享有法定職權時,同時要承擔相應的法律責任。
『柒』 怎麼理解行政法中的法無規定不可為
這是行政法的「合法性原則」的具體體現。
合法性原則,要求行政內機關的行政職權來自於容法,行政機關的行政行為依據於法,行政機關的行為結果服務於法。
除非法律、法規對行政機關做出了明確授權,否則行政機關無權做出需要該項職權的行政行為。
隨著「行政國家」現象的出現,對於「合法性原則」的執行出現了一些變通,主要體現為「傷害保留」、「重大事項保留」,也就是說行政機關實施的行為傷害行政相對人合法權益,需要看有明確授權,行政機關做出的行為事關重大,需要有明確授權。
『捌』 刑法有罪刑法定原則,即「法無明文規定不為罪」、「法無明文規定不處罰」。那麼,請問民法上有相似的原則
民事法律遵循這樣一條基本原則:作為公民,只要法律沒有禁止的行為即可為之,即法學界通常所說的「法無明文規定不為罪、不違法」。
一、平等原則
民法平等原則有以下基本含義: 任何民事主體在民法上都具有獨立的法律人格,國家機關、企事業單位、社會團體和公民個人,無論他們在行政法或者其他部門法上是否存在隸屬關系、主從關系、一進入民事領域便都具有獨立法律人格的法人或公民,彼此互不隸屬和依從。
任何民事主體在民事活動中都享有平等的法律地位。任何民事主體依法取得民事權益都受同等的法律保護。
二、意思自治原則(自願原則)
其基本含義是:是否進行某項民事活動,完全由個人決定;否則該行為無效、
可變更或可撤銷;與什麼人、以何種方式、進行何種活動、由個人決定(至於該活動是否等價有償,也由本人評價抉擇。正基於此,等價有償不是民法的基本原則);對自己的行為承擔風險和責任。既然是否進行某項民事活動完全由個人決定,那麼該民事活動的後果應由自己承擔。
三、誠實信用原則
民事活動應當遵循誠實信用的原則。它要求:民事主體參加民事活動、行使民事權利、履行民事義務時,應當持有善意。不規避法律;履行義務時還應考慮他方利益、行使權利時不得損害他人利益民事主體所做的意思表示要真實、不欺不詐、講究信義、恪守諾言。
四、公序良俗原則(公共秩序原則)
民事法律行為的內容及目的不得違反公共秩序或善良風俗。這一原則在現行法上的根據是民法通則第七條:民事活動應當尊重社會公德,不得損害社會公共利益。
民法通則第五十八條:民事行為違反社會公共利益的無效。須注意的是,我國現行法因受前蘇聯民事立法和民法理論的影響,未使用公共秩序和善良風俗字樣。
五、公平原則
民事法律行為內容的確定,應當遵循公平的原則。由當事人一方或第三方確定民事法律行為內容的,其確定只在符合公平原則時,始得對他方當事人發生效力。公平原則在現行法上的根據是民法通則第四條:民事活動應當遵循公平的原則。
(8)行政法法無明文規定不可為解釋擴展閱讀:
意義
1、民法的基本原則是民事立法的准則。
民法的基本原則,蘊含著民法調控社會生活所欲實現的目標,所欲達致的理想,是我國民法所調整的社會關系本質特徵的集中反映,集中體現了民法區別於其他法律,尤其是行政法和經濟法的特徵。
它貫穿於整個民事立法,確定了民事立法的基本價值取向,是制定具體民法制度和規范的基礎。
2、民法的基本原則是民事主體進行民事活動的基本准則。
民事主體所進行的各項民事活動,不僅要遵循具體的民法規范,還要遵循民法的基本原則。在現行法上對於民事主體的民事活動欠缺相應的民法規范進行調整時,民事主體應 依民法基本原則的要求進行民事活動。
3、民法的基本原則是法院解釋法律、補充法律漏洞的基本依據。
民法的基本原則是法院對民事法律、法規進行解釋的基本依據。法院在審理民事案件時,須對所應適用的法律條文進行解釋,以闡明法律規范的含義,確定特定法律規范的構成要件和法律效果。法院在對法律條文進行解釋時,如有兩種相反的含義,應採用其中符合民法基本原則的含義。
無論採用何種解釋方法,其解釋結果均不能違反民法基本原則。如果法院在審理案件時,在現行法上未能獲得據以作出裁判的依據,這就表明在現行法上存在法律漏洞。此時,法院應依據民法的基本原則來進行法律漏洞的補充。
4、民法的基本原則,是解釋、研究民法的出發點。
學者在對民法進行解釋、研究時,應以民法的基本原則作為出發點,無論何種學說,違背了民法的基本原則,就不是妥當的學說。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民法基本原則
『玖』 法無明文規定禁止不可行為是什麼意思
行政法上沒有明文規定即為禁止,民法刑法沒有明文規定即容許。是刑法的基本原則之一。也就是罪刑法定原則。該原則還派生出排斥習慣法、排斥絕對不定期刑、禁止有罪類推、禁止重法溯及既往四個原則。
大體上說,對於公權利,(例如行政行為)法無明文規定許可,就是公權機關不可以做的。即為不許可。對於私權利,(例如民事法律行為)法無明文規定不可的,都是許可的。
行政法通常指具有以下內容的法律法規:
規定國家行政管理的基本原則,方針;國家機關及其負責人的地位,職責;國家機關工作人員的任免,考核;有關行政體制改革和提高行政機關的工作效率等等。
特別行政法指的是規范各專門行政職能部門,如教育、民政、衛生、人事、土地、交通等方面的管理活動的法律、法規。
法律漏洞源自於法律的概念和區分,由於人們對法律可以依照不同的標准作不同的劃分,與此相對應,對法律漏洞也可作不同的分類。
(9)行政法法無明文規定不可為解釋擴展閱讀:
法律漏洞不可避免的原因主要在於:
一、法律所調控的對象――社會關系具有復雜、多變的性質,由此決定了法律自發布之日起就必然與社會有關法律關系存在著一定的矛盾。
法律不可能涵蓋全部社會關系和規范人們的全部行為,不可能完全適用於復雜的包羅萬象的社會生活,加之客觀形勢的不斷變化,必致法律規定與社會現實之間存在一定空隙和不適應性。
二、立法者的認知能力是有限的(或者由於立法者的疏忽等主觀原因),通過文字表述的法律條文也是有限的,由此決定了法律規定本身總會有所遺漏,欠缺其相應規定的情形。
三、法律具有抽象性、概括性,它是通過一般的普遍性規則來規范和調控社會關系的,這樣對於實際生活中的個別情況可能不相適應,以致出現空白或適用上的疑惑從而產生令人不滿意的結果。
『拾』 怎樣理解行政中的法務規定不可為
「法無授權不可為」是一句法諺,源於十七、十八世紀的西方,是盧梭《社會契版約論》、孟德私鳩《論權法的精神》的相關表述與延伸。所謂的法無授權不可為,指國家公權力的行使必須經過法律授權。具體而言, 這是行政法中的一個原則,是指行政機關沒有法律法規的授權,是無權做出有關行政行為的,主要目的是為了限制行政機關的權力,保護公民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