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條款大全 » 民事訴訟法弟262條

民事訴訟法弟262條

發布時間: 2022-01-13 18:15:54

① 民事訴訟法第262條

1、不一定是法文和英文,只要是條約約定的文字即可。比如「中華人版民共和國和法蘭西權共和國關於民事、商事司法協助的協定」約定:「第十三條 格式和文字 調查取證請求書的格式應與本協定附錄中的示範樣本相符,空白部分用中、法兩國文字填寫。調查取證請求書所附的文件必須附有被請求一方文字的譯本。 」2、從法律條文上理解即使沒有附中文文本也可以。但在國際上,從尊重國家主權的角度,一般應附中文譯本。

② 我國立法和司法解釋在適用沖突規范制度方面分別做了怎樣的規定

一、識別:

(1) 有關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第146條是一條關於侵權行為的識別規則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國際私法示範法》第9條、第11條、第76條、第92條、第117條、第127條和第145條,分別涉及處理識別沖突的總原則以及對動產與不動產、知識產權、侵權行為和無人繼承財產的識別。

(2) 完善:總的來說,我國原有國際私法對於識別問題是很不重視的。這很容易在實踐中造成識別的困難及其解決方法的不合理。為此,我國國際私法學界在致力於國際私法立法的法典化過程中,應更重視完善與識別有關的規定。首先,在制定一國的國際私法之前要廣泛借鑒國內外學者從事比較法研究的成果,分析各國法律制度之間的差異,設想可能會發生識別沖突的情形,合理地制定沖突規范。其次,在國際私法中就識別的總原則加以規定,以指導法官根據具體情形行使自由裁量權,公平合理地處理個別案件中的識別沖突問題。最後,對於某些具體問題,也可以對其准據法的適用范圍作具體的規定,以避免在這些問題上發生額外的,不必要的識別。

二、反致:

(1) 有關規定:從我國的立法上看,目前大陸地區的《民法通則》和1988年最高人民法院發布的有關《民法通則》的司法解釋,對反致問題沒有作出明文規定。1987年最高人民法院關於適用若干問題的解答中(現已廢止),表明了我國在決定涉外合同的法律適用方面不採用反致。同時在司法實踐中也並無關於反致的案例。而在港,澳,台地區,在法律適用上都不同程度的接受了反致。在合同領域,我國的司法實踐對反致的態度保持了連續性。如2005年12月最高人民法院像各高級人民法院下發了《第二次全國涉外商事海事審判工作會議紀要》,其中的第48條:「當事人協議選擇的法律,是指有關國家及地區的實體法規范,不包括沖突規范和程序法規范」;第49條規定:「人民法院按照最密切聯系原則確定的涉外商事合同應適用的法律,是指有關國家及地區的實體法規范,不包括沖突規范和程序法規范」。 最高法院關於《民法通則》的司法解釋第178條: 「人民法院在審理涉外民事關系的案件時,應當按照民法通則第八章的規定來確定應適用的實體法。」表明中國在司法實踐當中不接受反致。

(2) 完善:我國既然規定不接受反致,自有其合理之處:規定適用外國法是認為外國法與該民事關系聯系更密切;符合自己國家的主權;如果都採用反致不可能取得判決結果的一致;避免陷入不可解脫的循環。本人比較傾向於在國內立法上有限制的接受反致,因為反致在不損害本國主權的同時,可以擴大國內法的適用,實現內國實體法所體現的政策。採用反致可以增加法律選擇的靈活性,使各法域類推適用各自的國際私法。所以,反致制度符合解決我國區際法律沖突的需要。不可否認,反致也存在著弊端,如實踐中的「惡性循環」等。如果對其全面接受,也會產生負面影響,所以通過適用范圍和種類上進行有限制的接受,發揮反致的優勢,作到更好的維護涉外民事法律關系當事人的合法權益。

三、先決問題:

(1) 相關規定:無

(2) 建立完善:關於先決問題的解決方法,我個人比較贊同武漢大學肖永平教授的觀點,即依主要問題所屬國的沖突規則和依照法院地國的沖突規則來解決。及其兩種較新的觀點:其一是莫里斯提出的個案識別說,認為解決先決問題沒有放之四海而皆準的一般原則(overall general rules),應當根據個案中的不同情況,看先決問題是與法院地法還是與主要問題准據法的關系更為密切,然後才能決定應當適用的法律。其二是適用主要問題准據法所屬國的法律處理先決問題。

四、法律規避:

(1) 相關規定:我國目前尚無有關法律規避的立法規定,但最高人民法院1988年《關於貫徹〈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若干問題的意見(試行)》第194條規定:「當事人規避我國強制性或者禁止性法律規范的行為,不發生適用外國法律的效力。」不過,該條規定中的「法律規范」的外延並不明確,也就是說這里所指的「法律規范」是否包括中國所有層次的立法,還是只包括一定層次的立法,需要加以進一步解釋。對此,最高人民法院2005年12月發布的《第二次全國涉外商事海事審判工作會議紀要》規定:「當事人規避中華人民共和國法律、行政法規的強制性或禁止性法規定的,不發生適用外國法律的效力,人民法院應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法律。」

(2) 完善:個人認為,關於法律規避問題,只要當事人規避的法律是本應適用的強行法或禁止性規定,則不論其是實體法還是沖突法,也不論其是內國法還是外國法,都可以構成法律規避。涉外民商事案件當事人凡屬規避我國法律的行為一律無效。而對規避外國法的行為,原則上不作審查,視為有效。但下列情況例外:(1)我國與當事人本國簽定或者共同參加了有關國際私法條約,或者按照互惠原則人民法院對其是否規避其他締約國法或有關外國法進行審查;(2)若當事人規避某外國法後而得以適用的法的規定與本國的公共秩序政策相抵觸,則可藉助公共秩序保留加以排除適用。因此,我認為我國可以從這個方向上考慮進行立法。

五、外國法內容查明:

(1) 相關規定:我國人民法院在審理國際民商事案件時遵循「以事實為依據,以法律為准繩」原則。當依據我國沖突規范的指定,應當適用的法律為外國法時,人民法院有責任查明外國法的內容,當事人也有舉證的責任。按照《最高人民法院關於貫徹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若干問題的意見(試行)》第193條的規定,對於應當適用的外國法律,可通過下列途徑查明:(1)由當事人提供;(2)由與我國訂立司法協助協定的締約對方的中央機關提供;(3)由我國駐該國使領館提供;(4)由該國駐我國使領館提供;(5)由中外法律專家提供。1988年2月8日生效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法蘭西共和國關於民事、商事司法協助的協定》第28條也規定:有關締約一方的法律、法規、習慣法和司法實踐的證明,可以由本國的外交或領事代表機關或者其他有資格的機關或個人以出具證明書的方式提交給締約另一方法院。我國在實踐中主張,通過各種途徑仍不能查明外國法時,人民法院應適用中國的法律代替外國法。另外,最高人民法院2005年12月發布的《第二次全國涉外商事海事審判工作會議紀要》對外國法的查明作了3條規定,即第51、52、53條的規定。我國1991年民事訴訟法規定,民事案件實行兩審終審制,無法律審與事實審的區別。根據「有錯必糾」的原則,對我國法院在審理國際民商事案件時發生的適用外國法的錯誤。無論是適用內國沖突規范的錯誤,還是適用外國法本身的錯誤,當事人均可對之提起上訴,要求加以糾正。

(2) 完善:我國對於外國法查明制度的規定還很不完善,目前僅在少數司法解釋中對其做出了規定,相關立法仍存在空白。由於立法缺失,司法實踐中各法院的做法不盡相同,較為混亂。而且,由於我國外國法查明制度缺乏可操作性,法院往往以無法查明外國法為由,進而排除准據法的適用。面對這一狀況,除了盡快完善外國法查明的立法外,我們認為還應在審判實務中積極予以應對:首先,各地、各級法院應提高對查明外國法重要性的認識,切實嚴格依照法律的規定正確查明外國法、適用外國法,克服「歸鄉情結」;其次,最高人民法院應通過司法解釋、案例、指示、批復等形式指導各級法院在查明外國法過程中進行規范的運作,發揮監督和指導作用,努力克服司法實踐中的不規范的局面。

六、公共秩序保留:

(1) 相關規定:自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最早可見「公共秩序保留制度」的可見於1950年11月原中央人民政府法律委員會在《關於中國人與外僑,外僑與外僑婚姻問題的意見》中指出,中國人與外僑,外僑與外僑在中國結婚或離婚,不僅適用中國的婚姻法,而且宜於適當限度內照顧當事人本國的婚姻法,但「適用當事人的本國的婚姻法以不違背我國的公共秩序,公共利益和目前的基本政策為限度。」上述行文中明確使用了「公共秩序」,「公共利益」,「基本政策」的措辭,應該認為是關於公共秩序保留條款的規定。1985年頒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涉外經濟合同法》第4條規定:「訂立合同,必須遵守中華人民共和國法律,並不得損害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社會公共利益」。該法第9條第1款又進而強調:「違反中華人民共和國法律或者社會公共利益的合同無效」。我國有學者指出,上述行文中的「法律」應理解為我國的強制性和禁止性法律規范,我認為此種解釋是正確的,如果不做此種解釋,則上述兩規定形同虛設。該法第5條第2款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履行的中外合資經營企業合同,中外合作經營企業合同,中外合作勘探開放自然資源合同,應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法律,涉外經濟合同法上的上述三個條款」,是間接限制外國法適用的立法規定,是積極(功能)的公共秩序保留條款。1986年《民法通則》第150條規定:「依照本章規定適用外國法律或國際慣例的,不得違背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社會公共利益。」1982年制定的《民事訴訟法(試行)》第204條在對外國審判承認與執行方面作了關於公共秩序的規定,1991年《民事訴訟法》第268條規定:「對於外國法院要求我國承認和執行的判決,我國法院只有在查明該判決不違背「中華人民共和國法律的基本原則或者國家主權、安全、社會公共利益的,裁定承認其效力,需要執行的,發出執行令」;凡「違反中華人民共和國法律的基本原則或國家主權、安全、社會公共利益的不予承認和執行。」此外,中國《海商法》第276條、《民用航空法》第190條和《民事訴訟法》第262條也規定了公共秩序保留。

(2) 完善:我國公共秩序保留秩序還存在一定的缺陷:立法上以「社會公共利益」的措辭闡明公共秩序保留制度,似乎過於簡單、含糊;我國立法對適用公共秩序保留所採的標准並非一致;對適用公共秩序保留條款排除外國法後,應選擇什麼樣的法律,我國相關立法無此等規定。基於以上一些問題,我們國家在今後的立法當中採用公共秩序保留制度時,應放棄「社會公共利益」的提法,而代之以國際上通行的「公共秩序」或「公共秩序與善良風俗」或「公共秩序與法律的基本原則」的提法;我國應當統一採用結果說,以達到統一的適用標准,有利於司法實踐,這也是順應潮流的需要;應根據國際私法解決法律沖突和追求公正合理的結果的精神,按照最密切聯系原則選擇同案件有最密切聯系的其他法律,包括內國法和外國法。

③ 歐盟居民可否在中國提起民事訴訟

可以
民事訴訟法對涉外民事訴訟程序作了特殊規定,外國人在中國進行民事訴訟,需注意以下幾點。
第一,委託適格的代理人參加訴訟。民事訴訟法第263條規定,外國人在法院起訴、應訴,需要委託律師代理訴訟的,必須委託中國律師。外國律師如果是當事人近親屬,也可以作為代理人,但只能以非律師身份參加訴訟。外國駐華使、領館官員也可接受委託,以個人名義擔任訴訟代理人,但在訴訟中不享有司法豁免權。
第二,使用中國通用的語言、文字進行訴訟。民事訴訟法第262條規定,法院審理涉外民事案件,應當使用中國通用的語言、文字。涉外民事全部訴訟活動的進行和司法文書的製作,都必須使用中國通用的語言、文字。外國訴訟參與人向法院提交的訴訟文書,應當附有中文譯本。法院可根據當事人要求提供翻譯,費用由當事人承擔。
第三,域外證據和文書需經公證、認證。當事人向法院提供的證據如果是在中國域外形成的,該證據應當經所在國公證機關予以證明,並經中國駐該國使領館予以認證,或者履行中國與該所在國訂立的有關條約中規定的證明手續後,才具有效力。在中國沒有住所的外國人委託中國律師或者其他人代理訴訟的,從域外寄交或託交的授權委託書,也需經上述公證、認證程序。
第四,財產權益糾紛案件可選擇法院管轄。對涉外合同糾紛或其他財產權益糾紛,雙方當事人可以通過協議選擇與糾紛有一定聯系的地點法院進行管轄。若雙方沒有協議選擇管轄,且被告在中國領域內沒有住所,而合同簽訂地、合同履行地、訴訟標的物所在地均在中國領域內,或者被告在中國領域內有可供扣押的財產,則原告可以選擇合同簽訂地、合同履行地、訴訟標的物所在地、可供扣押的財產所在地、侵權行為地法院提起訴訟。
涉港澳台民商事訴訟屬於涉外民事糾紛,法院參照涉外民事訴訟程序處理,即香港、澳門、台灣居民在大陸進行民事訴訟,也需注意上述幾點。
參考:http://finance.ifeng.com/a/20140916/13116325_0.shtml

④ 民事訴訟法第262條中國關於仲裁裁決的承認與執行的原則

也許是:不違反公共秩序保留性原則
而且民訴法沒有第262條

⑤ 民訴法224條是什麼

一、常見法律文書的種類、生效時間、執行管轄法院

關於民事調解書的執行管轄問題,民事訴訟法並未直接明確規定,僅僅是參照本編規定。實踐中關於民事調解書的執行管轄問題,是依據民事訴訟法第224條第一款,還是第二款,存在一定的爭議,多數參照第一款民事判決書的執行管轄規定,由一審法院或者財產所在地的同級法院管轄。

關於公證的債權文書的執行管轄問題,最高人民法院執行工作辦公室關於湖北安陸市政府反映河南焦作中院「錯誤裁定」「錯誤執行」案及河南高院反映焦作中院在執行安陸市政府時遭到暴力抗法案的復函【2002】執監字第262號,專門就該類文書的執行管轄問題進行了批復。《民事訴訟法》第224條第二款、《執行工作規定》第10條均明確了管轄的規定。

二、其他執行管轄

國內仲裁案件當事人申請財產保全,經仲裁機構提交人民法院,由被申請人住所地或財產所在地的基層人民法院裁定並執行;申請證據保全的,由證據所在地的基層人民法院裁定並執行;

涉外仲裁案件當事人,經仲裁機構提交法院申請財產保全的,由被申請人住所地或財產所在地的中級法院裁定並執行;申請證據保全的,由證據所在地的中級法院裁定並執行;

專利管理機關的處理處罰決定,由 被執行人住所地或財產所在地的有權受理專利糾紛案件的中級法院執行;

部委、省級政府、海關處理處罰決定,由被執行人住所地或財產所在地的中級法院執行。

三、關於財產所在地的認定

被執行的財產為股權、股份的,該股權發行公司的住所地為財產所在地;

被執行的財產為不動產的,不動產所在地為財產所在地;

被執行的財產為商標權、專利權、著作權等知識產權的,權利人的住所地為財產所在地;

被執行的財產為到期債權的,被執行人的住所地為被執行的財產所在地;

關於被執行財產為股權的財產所在地的認定方面,最高人民法院執行局關於法院能否以公司證券登記結算地為財產所在地獲得管轄權問題的復函【2010】執監字第16號,明確答復了廣東省高級人民法院。該答復認為,證券登記結算機構是為證券交易提供集中登記、存管與結算服務的機構,但證券登記結算機構存管的僅是股權憑證,不能將股權憑證所在地視為股權所在地。由於股權與其發行公司具有密切聯系,因此應當將股權的發行公司住所地認定為該類財產所在地。

四、相關法律規定

《民事訴訟法》第224條,發生法律效力的民事判決、裁定,以及刑事判決、裁定中的財產部分,由第一審人民法院或者與第一審人民法院同級的被執行的財產所在地人民法院執行。

法律規定由人民法院執行的其他法律文書,由被執行人住所地或者被執行財產所在地人民法院執行。

《民訴法解釋》第462條,發生法律效力的實現擔保物權裁定、確認調解協議裁定、支付令,由作出裁定、支付令的人民法院或者與其同級的被執行財產所在地的人民法院執行。

認定財產無主的判決,由作出判決的人民法院將無主財產收歸國家集體。

《仲裁法解釋》第29條,當事人申請執行仲裁裁決案件,由被執行人住所地或者被執行財產所在地的中級法院管轄。

《關於刑事裁判涉財產部分執行的若干規定》第2條,刑事裁判涉財產部分,由第一審人民法院執行。第一審人民法院可以委託財產所在地的同級人民法院執行。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人民法院執行工作若干問題的規定(試行)》,第2、3、10、11、12、13、14、15、16、17條;

⑥ 涉外民事訴訟的外國關系

(一)相互承認、執行外國法院裁判和外國仲裁裁決與司法協助的關系
一國法院在審理涉外民事案件時,常常需要把某些訴訟文書送達給居住在國外的當事人,或者詢問在國外的當事人或收集在國外的證據;判決生效後,也可能需要在外國得到承認甚至要求外國法院執行。但由於一國訴訟程序具有嚴格的地域性,判決只能在其領域內發生法律效力,而不能將其效力延伸到國外,所以一國法院不能在外國進行上述訴訟行為或者執行行為時,只能通過法院之間的司法協助來完成。
所謂司法協助,是指不同國家的法院之間,根據本國締結或者參加的國際條約,或者按照互惠原則,彼此之間相互協助,為對方代為一定訴訟行為或者相互承認、執行判決和仲裁裁決的行為。司法協助分為兩類:一是一般司法協助,即代為送達文書、調查取證和提供法律資料等行為,前述涉外民事訴訟程序中的域外送達和取證就是一般司法協助。二是特殊的司法協助,指兩國法院相互承認並執行對方法院的裁判和涉外仲裁機構裁決。 也有學者把司法協助分成廣義的司法協助和狹義的司法協助。廣義的司法協助指訴訟程序方面所有的合作事項,既包括代為送達文書和調查取證等,也包括對外國法院裁判和仲裁裁決的承認和執行。狹義的司法協助僅包括代為送達文書和調查取證等行為。本節專門對特殊的司法協助進行論述。
由上可見,互相承認、執行外國法院裁判和外國仲裁裁決是司法協助的重要內容,屬於司法協助中的特殊司法協助。
(二)相互承認、執行外國法院裁判和外國仲裁裁決的前提條件
我國《民事訴訟法》第262條規定:「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締結或者參加的國際條約,或者按照互惠原則,人民法院和外國法院可以相互請求,代為送達文書、調查取證以及進行其他訴訟行為。」《民事訴訟法》第266條規定,「人民法院作出的發生法律效力的判決、裁定、如果被執行人或者其財產不在中華人民共和國領域內,當事人請求執行的,可以由當事人直接向有管轄權的外國法院申請承認和執行,也可以由人民法院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締結或者參加的國際條約的規定,或者按照互惠原則,請求外國法院承認和執行。」因此,司法協助,都應當具備下列前提條件之一:
1.國家間締結或者參加有關雙邊或者多邊司法協助條約。我國已與幾十個國家訂立的包含民商事司法協助內容的雙邊條約,大都包括了相互承認和執行對方國家的法院判決的內容。我國1980年參加了《承認和執行外國仲裁裁決公約》(《紐約公約》),公約規定,每一個締約國應該承認其他締約國的仲裁裁決有約束力,並且依本國法律承認或者執行其他締約國的仲裁裁決。
2.兩國間存在互惠關系。所謂互惠,是指兩國間在互利互益基礎上對某種特許或者特權的相互交換,給予對方以方便的條件。如果國家與國家之間沒有司法協助協議,但在事實上存在司法互惠關系,兩國法院可以根據互惠原則,互為對方為一定的訴訟行為。我國與許多國家一樣,將互惠關系作為承認和執行外國法院判決的根據和條件之一。
最高法院《民訴法適用意見》第319條規定,對與我國沒有司法協助協議或者沒有互惠關系的法院作出的判決或者裁定,只能通過外交途徑進行司法協助;未通過外交途徑,直接請求我國法院司法協助的,我國法院應予退回並說明理由。例如美國田納西州法院對一案件作出生效判決後,勝訴人(即美國進口商)曾經向東莞市中級法院提出承認和執行該判決的申請。請求書認為,「盡管兩國沒有相互承認和執行對方判決的協議,但兩國間仍然有雙方互利基礎」,要求中國法院執行被告方即東莞土產進出口公司因出口產品責任給美國進口商人造成的損失,中國法院拒絕了這一申請,理由是:中美之間尚沒有相互承認和執行對方法院判決的司法協助條約;在司法協助方面,兩國之間也沒有雙方互惠關系。
雖然互惠關系一般是通過外交途徑以國家或者政府名義書面承諾的,但國家之間事實上的互惠關系,就不需要明確的外交承諾,適用的程序靈活性大。在不影響國家主權或者公共政策的情況下,絕對要求以國際條約和互惠關系為承認和執行判決的前提,否則就一律拒絕承認外國判決,將會對我國市場信用或者本國當事人的利益造成損害。近些年來,國際上有些國家也不再將互惠作為承認與執行外國法院判決的條件。如德國法規定,對與財產有關的案件,才要求存在互惠關系,而對於其他類型的外國法院判決(主要是涉及身份關系案件)的承認不要求互惠。匈牙利及瑞士的蘇黎士州規定,互惠只是執行判決的前提條件,而不是承認判決的條件。義大利《民事訴訟法》第797條關於承認判決的條件中,也沒考慮到互惠原則。
我國司法實踐中,人民法院對承認一些涉外案件採取了靈活態度,特別是對涉及我國公民人身關系的判決和確認財產權屬的判決,並不是一律不予承認和執行。如果承認或者執行一項外國法院的判決,並不構成對我國主權的侵犯;或者依照中國的法律程序,也會得出相同或者相近的判決結果,對與我國無司法協助也無互惠關系的對方國家法院的判決,可以予以承認。如果不予以承認,讓當事人重新起訴離婚或者提起確認之訴,這對當事人和我國司法機關來說,都是不必要的和不經濟的,因為這類案件只涉及承認外國判決而不涉及執行問題,當事人雙方已接受了這個判決結果,只希望我國人民法院根據我國法律,賦予這種結果以法律效力。最高人民法院1991年《關於中國公民申請承認外國法院離婚判決程序問題的規定》指出,對與我國沒有訂立司法協助協議的外國法院作出的離婚判決,中國籍當事人可以根據本規定向人民法院申請承認該外國法院的判決。這一規定承認,在無司法協助協議也無互惠關系條件下,原則上承認外國法院的離婚判決。但它同時規定:該當事人之間的離婚案件,我國法院正在審理、或者已經作出判決、或者第三國法院對該當事人之間作出的離婚案件的判決已為我國法院所承認的除外。 各國承認和執行外國裁判的制度,大概可以分為三類:
1.德國法系國家的規定
德國法系國家規定,由本國的法院審查確定外國裁判是否符合有關條件,就承認和執行外國裁判的問題作出裁定(也稱「宣告性決定」或「執行令」)。根據德國《民事訴訟法》第328條規定,只要外國法院判決符合一定的條件,當事人就可以向德國法院申請發給執行令。德國法院在頒發執行令時,對外國法院判決不進行實質審查。
2.法國法系國家的規定
法國法系和拉丁法系國家規定,對某些類型的外國裁判,如形成判決、與身份有關的判決和指定破產管理人的判決,採取依法承認的制度;而對於其他一些裁判,則要有承認外國判決的裁定書。
3.普通法系國家的規定
以英國為代表的普通法系國家,承認和執行外國裁判制度,根據是否與英國訂有相互承認和執行判決的條約或安排,分為兩種不同的制度。有條約或者安排的國家和地區,適用1920年的《司法條例》和1933年的《外國判決(相互執行法)》,根據其規定,為了承認某一外國判決,應當進行登記,但是適用這一制度的國家有限。而沒有條約或者安排的國家,有關勝訴人不能持判決要求在英國直接獲得承認和執行,應當將外國法院判決看成是在當事人之間成立的一種債務,向英國法院提起一項新的訴訟,要求債務人履行外國法院判決中所確定的債務。常怡主編:《比較民事訴訟法》,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2年版,第880頁。
美國在承認和執行外國法院裁判方面沒有統一的聯邦法律,而是由各州自行決定,大多數州在受理承認和執行外國法院判決時,採取與英國相同的做法。即除非有條約規定,不直接承認和執行外國法院判決,而是要求勝訴人重新起訴。 民事判決的法律效力具有地域性,承認外國判決保證了一國司法裁判在國外的訴訟法效力和實體法效力。不過,承認還不能保證外國法院裁判的執行,根據國際司法實踐,執行還需要另外的條件。
在國際民事訴訟的實踐中,承認和執行的外國法院裁判,應當符合以下條件:
1.作出裁判的外國法院有管轄權。其管轄權一般是根據承認和執行地國家的內國法為標准來確定的。
2.訴訟程序公正。內國法院在承認和執行外國裁判時,要對其作出判決的訴訟程序公正性進行審查,如敗訴方應當得到合法傳喚,從而出庭陳述了自己的主張;敗訴方在沒有訴訟行為能力時得到適當的代理等。如不滿足這些要求,就可以拒絕承認和執行外國法院裁判。
3.外國法院裁判是確定的裁判。對實體法和程序法問題都作出終局的裁判,並且要遵從既判力規則,即該裁判不能為外國法院隨意撤銷。
4.外國法院裁判是合法的裁判。運用欺詐手段獲得的外國法院裁判不能在內國得到承認和執行。
5.外國法院裁判不能與其他有關的法院裁判相抵觸。
6.外國法院適用了適當的准據法。這里是以被請求國沖突規范所指定的准據法為依據來確定的。
7.一般需要存在條約或者互惠關系。
8.不能與內國法院所在地的公共政策相抵觸。

⑦ 公共秩序保留的在中國的情況

從我國的實際情況出發,在下列情況下可援用公共秩序保留制度排除外國法的適用:
1、如果適用外國法違反我國憲法的基本精神,違反四項基本原則,有損於國家統一和民族團結,就應排除;
2、如果適用外國法有損於我國主權和安全,就應排除;
3、如果適用外國法違反有關部門法的基本准則,就應排除;
4、如果適用外國法違背我國締結或參加的國際條約所承擔的義務,或違反國際法上公認的公平正義原則,應予排除;
5、如果某一外國法院對同我國有關的案件,無理拒絕承認我國法的效力,則根據對等原則,我國也可以以公共秩序保留排除該外國法的適用。
我國《民法通則》第 150 條從法律適用的角度對公共秩序保留予以了規定,該條指出:「依照本章規定,適用外國法律或者國際慣例的,不得違背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社會公共利益。」 此外,我國於1993年7月1日施行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海商法》及於1996年3月1日施行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民用航空法》也分別作出了與《民法通則》第 150 條完全一樣的規定。《海商法》第 276 條規定:「依照本章規定適用外國法律或者國際慣例,不得違背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社會公共利益」;《航空法》第 190 條規定:「依照本章規定適用外國法律或者國際慣例,不得違背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社會公共利益」。
盡管我國目前公共秩序保留的立法是比較全面的,甚至在個別問題上採納了先進的作法,但對照國際上的普遍做法,它也存在若幹缺陷和不足。具體表現為內涵不一致、適用標准相矛盾、內容存在「盲點」以及規定不協調等缺陷。 1、中國國際私法上的公共秩序保留立法的健全與完善
我國法學界對公共秩序保留問題在我國國際私法中的發展和完善問題予以了充分的重視,並對此進行了一系列富有建設性的展望。鑒於單行的中國國際私法不可能在短時期內誕生,公共秩序保留制度的健全和完善可以分以下兩個階段進行。在制訂中國國際私法法典以前,現行有關法律中的公共秩序保留條款將繼續保持其效力,不過最高人民法院可以就公共秩序保留立法作一較為詳盡的司法解釋,對立法中未涉及的某些問題作出明確規定,為法院司法實踐提供一些具體的標准,這樣可以使我國的公共秩序保留制度更好地得到運用。同時,我國在制定新的單行民事法律時,最好不要重復出現公共秩序保留條款,因為我國《民法通則》已對此作出了規定。至於在我國將來制訂國際私法法典時,公共秩序保留條款在用詞上應使用了同一個概念——「公共秩序」;在立法方式上應採納合並限制的方式;在公共秩序保留的適用范圍上,應該分別從沖突法、程序法、實體法三個方面作出比較全面的規定;至於在適用標准上,則應完全採納先進的「結果說」;另外,還應引入最密切聯系理論來解決援用公共秩序保留制度排除了應適用的法律後的法律選擇問題。
2、中國區際私法中的公共秩序保留問題
世界上各復合法域國家對待區際法律沖突中的公共秩序保留問題的態度不外乎有兩種:一種是完全拒絕適用公共秩序保留制度;一種是限制適用公共秩序保留制度, 即主張對公共秩序保留在區際沖突法中的適用較之其在國際沖突法中的適用,施加更多的限制。而我國的區際法律沖突是按照「一國兩制」構想,在恢復對香港、澳門行使主權及內地與台灣逐漸統一從而成為復合法域國家後產生的。與世界上其他復合法域國家內的區際法律沖突相比較,我國的區際法律沖突具有不少特殊與復雜之處:既有屬於同一社會制度的法域之間的沖突,又有屬於不同社會制度的法域之間的法律沖突;即有同一法系的法域之間的法律沖突,又有不同法系的法域之間的法律沖突。它在許多方面甚至可以說同主權國家之間的法律沖突相接近。 因此,在我國統一的區際沖突法中保留公共秩序制度是必要的。各地區的法院在依沖突規范適用其他地區的法律或被請求承認、執行其他地區的法院判決、仲裁裁決,發現其與自己的公共秩序相抵觸時,可以拒絕適用或拒絕承認執行。這一方面可以從區際法的角度保證「一國兩制」方案的實施,有利於各法域在相當長的時期內共存;另一方面,又可為各地區保護自己的根本利益不受侵犯提供一個「安全閥」。不過,區際法律沖突畢竟是主權國家內的不同地區之內的法律沖突,中國的區際法律沖突雖然比較特殊,但它仍舊是統一中國內的不同地區之間的法律沖突。 由於立法層次的參次不齊、各地區間法律理念的差距客觀存在,現階段我國區際私法中的公共秩序保留制度的立法與適用實際上是一項繁重的工程,這項工程的實質便是如何合理、順利解決公共秩序保留制度在我國區際私法中既要被適用,又要被限制適用的問題。毫無疑問,公共秩序保留在我國區際沖突法中的適用較之其在國際私法中的適用,條件應更為嚴格。因此,我國內地在制訂區際私法上的公共秩序保留條款時,應注意從以下幾方面限制其適用:
(1)、在措辭上應體現限制援用公共秩序保留的精神,即規定只有在適用香港、澳門或台灣的法律「明顯違背」內地的公共秩序的情況下,方能適用公共秩序保留排除該法律的適用。盡管這種「明顯違背」的措辭仍然是一個彈性的概念,但終究能夠反映立法者限制公共秩序適用的意向和態度。
(2)、在公共秩序保留的適用標准上,應嚴格遵循結果說,不能僅僅因為要適用的香港、澳門或台灣的法律的內容與內地公共秩序相矛盾,就運用公共秩序保留手段,只有當適用法律的結果危及內地公共利益時,才能運用公共秩序保留。
(3)、運用公共秩序排除本應適用的其它法域的法律後,不能一律代之以我國內地法律,而應適用最密切聯系原則來重新確定應適用的准據法,這樣可以間接地遏制公共秩序保留的濫用。
(4)、此外,還可以從司法程序的角度來嚴格限制公共秩序保留的援用。可以把適用公共秩序保留的最終決定權賦於最高人民法院,這樣從一定程度上既能保證適用公共秩序的嚴肅性,又能減少其適用機會。 1950年我國制定的《關於中國人與外僑、外僑與外僑婚姻問題的意見》中就指出,中國人與外僑、外僑與外僑在中國結婚或離婚問題,適用中國的婚姻法,在適當限度內照顧當事人本國的婚姻法,但「適用當事人的本國的婚姻法以不違背我國的公共秩序公共利益和目前的基本政策為限度。」這是新中國成立後,第一個規定了公共秩序保留制度的文件。1986年的《民法通則》則第一次在國際私法中全面規定了公共秩序保留制度。該法第150條規定:「依本章規定適用外國法或者國際慣例的,不得違背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社會公共利益」。1991年通過的《民事訴訟法》第262條第二款規定:外國法院請求協助的事項有損於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主權、安全或者社會公共利益的,人民法院不執行。該法第268條規定:人民法院對申請或者請求承認和執行的外國法院已經發生法律效力的判決、裁定,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締結或者參加的國際條約,或者按照互惠原則進行審查後,認為不違反中華人民共和國法律的基本原則或者國家主權、安全、社會公共利益的,裁定承認其效力,需要執行的,發出執行令,依照本法的有關規定執行。違反中華人民共和國法律的基本原則或者國家主權、安全、社會公共利益的,不予承認和執行。由此可見,我國關於公共秩序保留的立法是比較完備的,在實體法、程序法和沖突法中都有體現。從這些規定可以看出(1)我國採取了直接限制的立法方式;(2)採用了客觀說中的結果說來判斷是否違反公共秩序,但是,我國的公共秩序的概念更寬泛,包括國家主權、安全、社會公共利益甚至道德的基本觀念和法律的基本原則,這種用「社會公共利益」來表達「公共秩序」是含糊不清的,不利於國際交往和司法實踐;(3)我國公共秩序保留條款不僅指向外國法律,還指向國際慣例,這是我國特有的,我們知道,國際慣例是在國際交往中逐漸形成的,得到許多國家承認和認可的,也具有普遍的適用性。用公共秩序保留排除國際慣例是不合適的,除非曾經明確表示不接受此國際慣例的除外。世界上其它各國都沒有用公共秩序保留排除國際慣例的規定,我國應廢除公共秩序保留條款指向國際慣例的規定,以便於國際民商事的交往,也利於促進市場經濟的建立和發展。

⑧ 民事訴訟的期限是多長

對於審限民訴法明確規定,適用簡易程序審理的審限為3個月,3個月內必須結案,不能延長審版限。人民法權院適用普通程序審理的案件,應當在立案之日起六個月內審結。有特殊情況需要延長的,由本院院長批准,可以延長六個月;還需要延長的,報請上級人民法院批准。一審法院應當在給予的審限內作出判決。此時,當事人不服一審判決而上訴,案件進入二審程序,按二審的審限進行審理,應當在第二審立案之日起三個月內審結。有特殊情況需要延長的,由本院院長批准。人民法院審理對裁定的上訴案件,應當在第二審立案之日起三十日內作出終審裁定。人民法院適用特別程序審理的案件,應當在立案之日起三十日內或者公告期滿後三十日內審結。有特殊情況需要延長的,由本院院長批准。但審理選民資格的案件除外。人民法院受理選民資格案件後,必須在選舉日前審結。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第一百四十九條人民法院適用普通程序審理的案件,應當在立案之日起六個月內審結。有特殊情況需要延長的,由本院院長批准,可以延長六個月;還需要延長的,報請上級人民法院批准。《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第一百六十一條人民法院適用簡易程序審理案件,應當在立案之日起三個月內審結。

⑨ 原告要求法院撤訴,法院應如何處理

【案情】張某向法院起訴,要求李某歸還借款萬元以及利息。李某辯稱這個10萬元的款項,在後來雙方約定合夥時,張某已經把它作為合夥時的出資,現在合夥的生意出現虧損,張某起訴的目的是想躲避其合夥責任。為此,李某提供了合夥協議以及出資情況說明等證據材料。在訴訟過程中,經過了舉證、質證後,張某覺得勝訴的可能性不大,於是向法院申請撤回起訴。法院是否應當同意張某的撤訴? 【分歧】 第一種意見認為,如果當事人沒有違反法律的行為需要依法處理的,法院應該准許原告申請撤訴。 第二種意見認為,是否准許原告的撤訴申請應該征詢被告的意見,在取得被告同意的情況下,才能准許原告的申請撤訴。 【評析】 根據處分原則,訴訟程序的開始、終止應該由當事人進行決定,法院應該樂於尊重當事人依法作出的選擇。盡管民訴法第131條規定「宣判前,原告申請撤訴的,是否准許,由人民法院裁定」和民訴法意見第161條規定「當事人申請撤訴或者依法可以按撤訴處理的案件,如果當事人有違反法律的行為需要依法處理的,人民法院可以不準許撤訴或者不按撤訴處理」,但是,具體情況具體分析。 在本案中,張某眼看自己可能敗訴才決定撤訴,而且按照民訴法第111條第5項但書規定,亦即撤訴後其還可以再行次提出起訴。由於被告應訴是其負擔的強制義務,在被告已經針對原告的起訴進行了答辯,參加了法庭調查後,付出了一定財力和物力以及時間等情形下,如果法院機械地依據民訴法相關規定,對原告方面的撤訴申請進行審查,可以發現本案中的張某並沒有違反法律的行為,在不考慮被告李某的付出情況下而准許其撤訴,明顯違反了當事人訴訟權利平等原則。 針對這種情形,學理上形成了主流觀點,如江偉主編《民事訴訟法典專家修改建議稿》第197條第1款規定「在人民法院宣告判決前,可以撤回訴訟。在被告答辯後,非經被告同意,不得撤回訴訟」。這個規定汲取了大陸法系立法例上的成果。如《德國民事訴訟法》第269條第2款規定:「撤回訴訟以及使撤回生效的必要的被告的同意,應向法院表示。未在言詞辯論中表示的撤回訴訟,須提出書狀而表示之。」《日本民事訴訟法》第261條第2款規定:「撤回訴訟,如果是在對方當事人對於本案已經提出准備書狀或在辯論准備程序中已經陳述或者已經開始口頭辯論後提出的,非經對方當事人的同意,不發生其效力。但是,在本訴撤回的情況下,撤回反訴,則不在此限。」《韓國民事訴訟法》第266條第2款規定:「撤回訴訟時,對方當事人對於本案已經提出准備書或於辯論准備期日已為陳述或者已進行辯論的,應當經對方當事人同意。」台灣地區「民事訴訟法」第262條第1款規定:「原告於判決確定前,得撤回訴之全部或一部。但被告已為本案之言詞辯論者,應得其同意。」 作者單位:江西省九江縣人民法院 第1頁 共1頁

⑩ 民事訴訟法第262條

是的,因為我國在和其他國家可能締結關於司法協助方面的雙邊或多邊條約,裡面肯能規定相關的特別手續,這就包括其他文本。

熱點內容
勞動者簽收規章制度的文件 發布:2025-09-05 20:42:21 瀏覽:374
監督管理部門所負的法律責任 發布:2025-09-05 20:37:48 瀏覽:313
會計職業道德是指 發布:2025-09-05 20:35:46 瀏覽:561
政府機關保安規章制度 發布:2025-09-05 20:18:58 瀏覽:399
諸暨律師排行 發布:2025-09-05 20:16:01 瀏覽:716
法院執行訴訟 發布:2025-09-05 20:15:57 瀏覽:311
行政訴訟法三難 發布:2025-09-05 19:43:16 瀏覽:258
康德的道德哲學 發布:2025-09-05 19:40:02 瀏覽:473
公司法定代表人的行為 發布:2025-09-05 19:11:27 瀏覽:899
2015新婚姻法首付男方出 發布:2025-09-05 19:03:45 瀏覽:7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