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訴訟的構造日本行政訴訟法研究
Ⅰ 我國行政訴訟的現狀如何
一、我國行政訴訟的現狀
(一)確定行政訴訟范圍模式
一般認為,我國行政訴訟法採用概括式與列舉式結合的方式規定行政訴訟范圍,這種結合是概括式+列舉式+列舉式的表現形式,主要涉及行政訴訟法第2條、第11條、第12條。
二、完善我國行政訴訟體系的思考
如
果說行政訴訟法制定時期,出於多種因素而對行政行為可訴的范圍作出過多限制的話,隨著二十多年政治經濟文化的發展,加之行政訴訟實踐的深入發展和行政訴訟
理論研究的深入,治和政府責任已經被國家和社會所接受,現代的中國已經完全具備了擴大行政訴訟范圍的條件,這是實現憲政的內在要求。
(一)
確定行政訴訟受案原則西方國家多實行可以審查的假定原則界定行政訴訟范圍,是有其深刻的思想基礎和歷史背景的。它們的憲政體制建立在三權分立學說的基礎
之上,在這些國家,憲政是這樣一種思想,正如它希望通過法來約束個人並向個人授予權利一樣,它也希望通過法治來約束政府並向政府授權。我國在加入
wto的議定書等法律文件中就司法審查的范圍作出了明確承諾,在作出承諾的范圍內與其他成員國保持一致。雖然這種一致僅限於wto議定書所限定的范圍,但
是,在wto的框架內確實存在一種司法審查范圍的國際標准,或者稱為最低限度標准。世界各國的行政訴訟制度遵循著同一客觀發展規律,各國的行政訴
訟范圍都是隨行政權的不斷擴張呈現逐漸擴大的趨勢,行政訴訟范圍的大小反映一國法治化的發展水平,代表著一國對公民權利重視和保護的程度,還反映一國的行
政訴訟制度是否真正具有以司法權制約行政權、以公權救濟私權的時代法治精神。無論如何,我們不能無視行政訴訟范圍的國際性標准或最低標準的客觀存
在。我國不實行三權分立,但是,同樣也主張對權力的必要監督與制約。我國確定可以審查的假定原則,相對人就行政爭議向法院起訴,就屬於行政訴訟的范圍,當
然法律另有規定的除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