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事訴訟法研究
① 民事訴訟中研究證明對象有何意義
您好!
一、民事訴訟證明對象的定義
證明對象又稱證明客體,是指證明主體運用一定的證明方法加以證明當事人之間存在爭議的實體法律規范所確定的要件事實。民事訴訟中的證明對象是指人民法院和訴訟參與人運用證據加以證明的案件事實。在民事訴訟中原告先提出訴訟請求所根據的事實和理由,被告對原先訴訟請求答辨,反駁和提出反訴所根據的事實和理由,第三人提出訴訟請求所根據的事實和理由,以及人民法院以為需要用證據加以證明的其它事實,都是需要證據加以證明的。
二、民事訴訟中證明對象的特徵
(一)證明對象的確定有賴於當事人提出的請求。
在訴訟過程中,當事人依其訴訟地位提出各自的訴訟請求或抗辨請求,即實體法上的權利主張,而這種實體法上的權利主張是否能得到法院支持,必須依實體法所規定的要件事實為基礎,因此,作為證明主體的當事人必須以一定的方法證明,主要是提出證據實體法所規定的要件事實即證明對象的存在,其訴訟請求才獲得支持。沒有訴訟請求的提出,證明對象只是具有普遍屬性的抽象事實,不具有現實的法律意義,只有當事人通過訴訟的形式提出訴訟請求,並以證據支持之,作為普遍屬性的抽象事實才能成為本案的證明對象,具有現實法律意義。
(二)證明對象是實體法律規范中的要件事實。
如前所述,當事人提出的訴訟請求能否得到法院支持,必須以該實體法上的權利產生的基礎,即實體法律規范中請求要件事實獲得證明為前提條件。這些需要證明的要件事實在當事人的主張下,便構成證明對象。任何與訴辨請求無直接關系的存在於實體法律規范以外的事實,都不能成為證明對象。
(三)證明對象是必須以證據進行證明的事實。
證明對象是有待證明主體加以證明客體,是當事人之間存在爭議的待證事實。也就是說只有訴訟中存在爭議的實體法律規范所規定的要件才能成為證明對象。對於那些無需證明的事實,如自然規律、定理、推定的事實,自以為的事實,不能構成為訴訟中的證明對象。這種待證的事實在訴訟中只能以法定的證據加以證明,因此,證明對象的概念本身就含水量有需要加以證據加以論證的期待性。
(四)證明對象與證明責任緊密聯系
在具體訴訟中,證明對象一旦確立,證明責任便相繼產生。這是因為,待證事實需要證明主體提供證據加以證明。並提出證據的質和量應達到法律的要求,這種提供證據對待證事實加以證明的責任便是密切聯系的,二者的規范是一致的,有證明對象必有證明責任,談到了證明責任,必定指向證明對象。
三、證明對象的范圍。
證明對象的范圍就是待證事實的范圍,待證事實要根據具體案件和一定的法律規范加以確定。民事訴訟中證明對象范圍一般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一)當事人主張的有關實體權益法律事實。
當事人主張的有關實體權益法律事實,即當事人之間爭議的民事法律關系發生、變更、消滅以及發生爭議的事實。在實踐中,當事人所主張的法律事實一般需要從三個方面加以證明:(1)就所主張的法律事實是否客觀存在予以證明;(2)就該法律事實發生的時間、地點、原因及其過程予以證明;(3)就該法律事實是否合法予以證明。民事法律事實是民事訴訟證明對象的主要部分,這也是訴訟目的和正確解決糾紛的必然要求。
(二)當事人主張的程序法律事實
當事人主張的程序法律事實即能引起訴訟法律關系發生、變更、消滅或者對解決訴訟程序問題具有法律意義的事實。由於這些事實往往會引起一定訴訟後果,如不加證明,就會影響訴訟的順利進行和實體問題的解決,因而也必須加以證明,需要證明的程序法律事實一般有:(1)有關當事人資格的事實。公民、法人或其它組織有具備法定的當事人條件,才能取得一個具體訴訟的當事人資格。而公民,法人或其它組織是否具有這種資格,應當首先加以證明。(2)有關主管有管轄的事實。當事人對主管或管轄提出異議時,應對其根據事實和理由予以證明。(3)有關迴避的事實。當事人申請迴避和人民法院決定迴避的都應就迴避根據加以證明。(4)適用強強措施所依據的事實。人民法院對妨礙民事訴訟行為人適用強制措施的,應當對妨礙的存在和施以強制措施的理由予以證明。此外,有關訴訟其間耽誤的事實,需緩交、減交或免交訴訟費的事實等,也都屬於證明的對象。
其能否成為證明對象有幾種不同觀點。
(1)肯定說
認為程序法律事實應當成為證明對象主要理由:
第一、程序法是實體法的實施法,查明程序法事實,有利於司法機關依照法定程序辦案,保證實體正確而公正實施。
第二、程序法事實可構成系爭事實。當程序法事實成為系爭實事時,法院不能迴避這個問題,而應在查清事實的基礎上以決定或裁定的方式加以解決。其中,有的決定或裁定依法可申訴或申請復議,有的裁定可上訴。
第三、程序法事實對准認定當事人的責任有重大影響。訴訟過程不僅是一個適用實體法也是一個適用程序法過程。盡管實體法規定的要件事實的認定直接決定著當事人的責任,程序法事實的認定有時對准確認定責任也起著巨大的影響作用。綜上所述,程序法事實應成為證明對象①。
(2)否定說
認為程序法不能成為證明對象,主要理由
第一、證明對象是一種特殊的訴訟制度,它離不開證明制度的目的性、訴辨清求的基礎性、實體規范要件等規范環節。正確確定證明對象,有利於使整個收集、調查證據活動過程具有明確的方向。因而,作為訴訟中的證明對象,自然僅指那些具有實體法意義的事實,即只包括那些不查明就不能對案件正確進行處理的事實。將程序法事實排除於證明對象之外,有利於司法機關,特別是人民法院在訴訟過程中分清主次,將注意力集中於那些如不查明就不能對案件進行實體處理的事實。否則,會導致辦案人員注意力分散,影響辦案的效率。
第二、程序法事實,特別是一些據以作出決定、裁定的事實,固然也有查明的問題,但是與證明對象不同。因這程序法上許多事實屬不查自明,或司法機關即時以知的事實。同時,程序法上的事實並非每個案件都會遇到,如果沒有發生某些程序問題,就不需要對有關事實加以證明,故嚴格意義上的證明對象,應當具有實體法意義的事實,而不包括程序法事實②。筆者認為,程序法上的事實為能成為證明對象。程序法上的事實盡管可能成為爭議的對象。需要查明程序法上的事實僅對訴訟過程中的純粹程序問題產生法律意義,而與案件的實體結果無關,這一事實主張與證明責任無關,不能構成證明環節之一。另外,如前所述,證明對象的概念界定,不能離開證明制度的目的性,訴辨請求的基礎性,實體規范的要件性等實質環節。因此,程序法上的事實不能成為證明對象。國外的立法及學理將某些與實體權利義務有關的程序上急需解決的事實稱為「釋明對象」。即適用稀明待證事實,對程序法上的事實上的證明要的確信程序不同於絲毫無意義的自然科學證明,而是只要通常人們在日常生活環節上不懷疑並且達到作為其行為基礎的程序就行。在終局性確定實體權處義務關系判斷之前,暫且作出保安處分或訴訟程序中所提出的其它申請是否許可的決定,法律上的注注只要釋明就可以③,釋明制度的研究有利於完善證明制度的理論體系。
(三)證據事實。
證據事實,即特定的證據形式所反映的案件或與案件有關的事實。但證據事實能否成為證明對象,學理上也存在幾種不同觀點:
(1)肯定說
認為證據事實是證明對象,理由是:任何證據都不能證明自身是否真實、客觀,因此,除非需要證明的事實。需要其它證據證明其客觀性、關聯性和合法性。證明相對於案件的特定事實是證明手段,相對於其它是證明對象。證據事實具有雙重身份,是證明手段與證明對象的統一體④。
(2)有限肯定說
認為在一定條件下,證據事實可以成為證明對象。其中一種觀點認為,證據事實分為直接證據和間接證據。直接證據事實能直接證明案件主要事實,與要件事實重合,故它雖是證明對象,但不必單獨出列,間接證據事實不能直接證明案件主要事實際上,必須與其它證據事實相聯系,才能證明案件主要事實。因為間接證據需要證明,所以它便成為證明對象⑤。另一種觀點認出,只有當證據事實成為案件的點時,才能成為證明對象⑥。
(3)否定說
認為證據事實只是證明手段,不能成為證明對象。否定說是訴訟學界的通說。
第一、證據事實與案件均有其它特定內涵。證據事實被假定為已知事實,案件事實被假定為未知事實,案件事實由證據事實來推導的,因而,案件是證明對象,證據事實是證明手段。盡管證據事實需要與其它證據相互印證,但這種印證與被印證的關系,仍然是證明手段之間的關系。將證據也看成證明對象,會導致理論的混亂,概念模糊。
第二、並非凡是需要查明的東西均能成為證明對象。根據我國訴訟規定:「證據必須經過查證屬實,才能成為定案的根據。」是否可以理解為查證屬實之前便是證明對象?回答是否定的。根據法律規定定案的根據具有真實性、關聯性、合法性。只有具有「三性」的證據才能成為定案的根據。從而成為證明案件事實的有效手段,否則,當事人提出的證據便不能為法庭採納,失去作為證明案件事實的有效手段機會。證據是否有「三性」往往需要與其它證據相互印證,但是,這種印證與被印證的關系仍然是在本質相同的范疇內的目的與手段的關系,證據仍然是證明體系中的證明手段,而不能發生本質性的飛躍成為證明對象。證明對象的本質只能在案件待定實體事實。
(四)經驗規則。
經驗規則,即人們根據實踐所獲得的反映事物內在規律的法則,如日常生活常識,科學原理等。在實踐中,眾所周知的經驗規則無需證明,但若運用專門性經驗原則,且為一般人和審判人員所不知的需加證明。
四、刑事訴訟中的證明對象和行政訴訟中的證明對象與民事訴訟法中的證明對象的區別。
(一)刑事訴訟中的證明對象
《刑事訴訟法》第四十三條規定「審判人員、檢察人員、偵察人員必須依照法定程序,收集能夠紀實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有罪或無罪,犯罪情節輕重的各種證據。」由此可見,此罪還是被罪,犯罪情節輕重的事實是刑事訴訟中的證明對象。
(二)行政訴訟中的證明對象
《行政訴訟法》第五條規定:「人民法院審理案件,對具體行政行為是否合法進行審查。」第三十二條規定:「被告對作出的具體行政行為負有舉證責任,應當提供作出該具體行政行為的證據和所依據的規范性文件。」由此可見,具體行政行為的合法性審查與判斷,是行政訴訟的中心任務,與之相應,凡是與具體行政行為的合法性相關的事實與規范性文件,均屬行政訴訟證明對象的范疇。另外,根據行政復議的有關規定,行政復議申請人對行政復議不明的,可向人民法院起訴,而行政復議機關依申請人的申請,可附帶審查抽象行政行為,意味著抽象行政行為可成為行政訴訟的證明對象。
由此可見,證據事實是刑事訴訟法的證明對象。具體行政行為合法性相關規範文件和抽象行政行為是行政訴訟的證明對象,而民事訴訟中的證明對象既有當事人主張的程序法律事實,也有主張證據事實的,雖然學理界有不同爭議、分岐,但民事訴訟中證明對象的范疇是較廣泛的。
五、民事訴訟中研究證明對象的意義
(一)從不同的實體規范區別證明對象體系有利於法的適用
民事訴訟中證明對象是實體法事實,不同的實體法律規范形成相異的證明對象體系,例如合同規定了關於合同訴訟中違約責任的證明體系;侵權法規定了關於侵權責任的證明對象體系;婚姻法規定了關於離婚條件的證明體系;繼承法、專利法、商標法、著作權法待實體法均各類相應案件的證明對象作了一般性規定。
(二)從訴訟的類型考察證明對象,有助於證明對象的內容和意義。
民事訴訟理論在同一實體法內部,以當事人訴訟請求的目的和內容為標准,將分為確認之訴、給付之訴、變更這訴,相應的,證明對象也分為給付之訴的證明對象、變更之訴的證明對象和確認之訴的證明對象之區別。例如,確認之訴的證明對象是當事人之間發生某種法律關系;給付之訴的證明對象是原告對被告享有某種實體法上請求權的事實;變更之訴的證明對象是當事人之間法律關系發生變更或消滅的事實上。從訴的類型來考察證明對象有助於確定訴的內容意義,增強訴訟目的的指向性,從而更有針對性的進行證據收集的訴訟的證明活動。
【參考文獻與資料】
1、陳一雲主編《證據學》 高家偉著《行政訴訟證據的理論與實踐》 肖喜勝著《刑事訴訟證明理論》
2、陳一雲主編《證據學》 高家偉著《行政訴訟證據的理論與實踐》
3、(日)兼子一竹卞守著《民事訴訟法中》譯本
4、陳一雲主編《證據學》
5、陳一雲主編《證據學》
6、劉金友主編《證據理論與實踐》
② 民事訴訟法著作推薦
1、《民事訴訟法(第二版)》
是2017年9月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張艷麗。本教材吸收和借鑒既有民事訴訟法教材編寫經驗,在內容上注重對我國民事訴訟法學界前沿理念和問題的介紹,以及民事訴訟法法規及司法解釋的理解和適用。
該教材在全面系統的介紹我國民事訴訟法理基礎上,更為注重學生對民事訴訟程序規定的掌握和運用,為此在教材的體例設置上,每章分設六個部分。
2、《新民事訴訟法 》
本書由邱聯恭教授發起並組織的民事訴訟法研究基金會參與編寫,本研究會為台灣首屈一指的民訴研究會,每年集合台灣地區此領域菁英,收錄一次性發表當年研討會的重要論文,於文後註明原刊載論文的期別及年月,命名為《民事訴訟法之研討》。
該內容常列為台灣地區學術與實務研究者的指標性學術研究成果。 本集集合台灣民訴界實務與學界菁英作者群。歷年來有許多台灣民事訴訟領域的專家學者相繼加入,對於推動台灣民事程序法研究之進展及革新,貢獻匪淺。
本書對大陸民事訴訟領域的學術發展亦有一定的借鑒作用,並對即將修訂的民事訴訟法的相關理論有一定的參考。
3、《萬國法源·國家司法考試萬國授課精華:民事訴訟法(2013)》
《萬國法源·國家司法考試萬國授課精華:民事訴訟法(2013)》作者郭翔,是最接近我講課時隨堂所發講義的一本書。
4、《民事訴訟法》
是是面向21世紀課程教材,也是也是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國家級重點教材。《民事訴訟法》在修訂中吸收了民事訴訟法教學科研的最新成果,強調了程序法的理論,並更加突出了其教學適用性
5、《民事訴訟法》
張衛平著法律類圖書,以現行民事訴訟法和最高法院司法解釋為根據,系統地、全面地闡述了民事訴訟各種制度的基本結構和基本原理。
《民事訴訟法》概念清晰、准確、分析簡明、透徹,難點、重點明確,體系結構合理,充分吸收了法學界最新研究成果,關注了民事訴訟研究動態和發展趨勢,注意民事訴訟制度的實際運作。《民事訴訟法》有助於讀者正確理解、全面掌握民事訴訟理論和各種制度的動作機理。
③ 民事訴訟法研究生的就業前景
你這都是法學本科的學生怎麼還搞不懂民商法和民訴的區別。大的民商內法概念下包括實體法容和程序法,民訴專業就是純粹程序法,考研的民商法基本都是研究民商事實體法的像民法學、商法學的。從就業來說的話,其實專業並不是大問題,主要看你希望從事什麼職業,公檢法部門才有招錄專業限制。如果做律師,考過司考就好了,你是什麼法學專業方向畢業不影響你從事律師的專業方向選擇,律所裡面學民商事專業或民訴出身做刑事案件的也多了去了。當然真的說想做好刑辯律師的話,研究生學刑法或者刑訴專業是能給你更好的基礎。不過現在刑辯律師確實很艱難,還是要慎重考慮呀。
④ 考中南財經政法大學民事訴訟法方向的15年的研究生
1、中南財經政法大學民事訴訟法屬於030106訴訟法學專業的一個研究方向,初試科目是回
①101思想政治理論
②201英語答一、202俄語、203日語任選其一
③616法學基礎 (法學理論75分、憲法學75分)
④812訴訟法學(刑事訴訟法學、民事訟法學各75分)
復試:1048民事訴訟法學。
2、建議去中南財經政法大學官網查看【碩士研究生專業目錄】,或者網路搜索《中南財經政法大學2014年碩士研究生招生專業目錄》即可了解。
⑤ 段厚省的復旦大學法學院民事訴訟法專業教授
1、專著類
(1)《請求權競合與訴訟標的理論研究》吉林人民出版社 2003年4月出版
(2)《民事訴訟標的論》 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出版社 2004年12月出版
(3)《民法請求權論》 人民法院出版社 2006年7月出版
(4)《證明評價影響因素分析》法律出版社 2008年3月出版
(5)《海峽兩岸民事司法協助研究》(合著第二作者)海峽出版社 2005年9月出版
(6)《民事行政檢察監督的理論與實務》(合著副主編) 上海社科出版社 2005年9月出版
2、論文類
(1)論身份權請求權 《法學研究》 2006年第5期
(2)法官造法與司法權威 《政治與法律》 2004年第5期
(3)論檢察機關支持起訴 《政治與法律》 2004年第6期
(4)請求權競合研究 《法學評論》 2005年第2期
(5)檢察機關提起公益民事訴訟的必要性與可行性 《法學》 2006年第1期
(6)民事行政檢察監督涉及的三個基本理論問題 《華東政法學院學報》 2006年第1期
(7)論證明責任與證明評價的相互制約, 《華東政法大學學報》 2007年第4期
(8)民事訴訟標的與民法請求權之關系研究 《上海交通大學學報》 2006年第4期
(9)民事訴訟目的:理論、立法與實踐的背離和統一《上海交通大學學報》 2007年第4期
(10)海峽兩岸民事管轄權沖突研究《金陵法律評論(南京師范大學學報特刊)》 2004秋季號
(11)證明責任、證明標准與證明評價的實踐互動與制度協調《南京師范大學學報》2007年第3期
(12)審判權分享機制對法官證明評價的影響 《甘肅政法學院學報》 2008年第1期
(13)論證明對象對法官證明評價活動的影響 《法律適用》 2008年第2期
(14)論民事裁判方法——在事實與法律之間探尋 《法律適用》 2006第第5期
(15)既判力理論與民事抗訴機制之改造 《人民檢察》 2006年第7期
(16)民事行政檢察證據問題研究 《中國檢察官》 2006年第2期
(17)民事行政檢察監督機制之相互制約 《中國檢察官》 2007年第8期
(18)請求權競合與訴訟標的研究 《民商法論叢》第33卷 法律出版社 2005年出版
(19)共同訴訟研究——以訴訟標的理論為方法《訴訟法論叢》第11卷 法律出版社 2006年出版
(20)訴訟標的的實踐 《民事訴訟法論壇》第1卷 知識產權出版社 2006年出版
3.獲獎情況
(1)2005年獲得復旦大學法學院年度教學優秀獎
(2)2007年獲得復旦大學法學院年度科研工作二等獎
(3)2007年與章武生教授、謝佑平教授共同獲得復旦大學教學成果二等獎(列在章武生教授
和謝佑平教授之後)
(4)2006年,論文「檢察機關提起公益民事訴訟的必要性與可行性」(法學,2006第1期)和「民事行政檢察監督涉及的三個基本理論問題」(華東政法學院學報,2006第1期)分別獲得最高人
民檢察院年度優秀檢察理論研究三等獎。
4、主持項目:
(1)教育部2009年度規劃項目:「請求權競合問題研究」,編號:09YJA820009
(2)上海市教委2009年度重點項目:「證明評價原理——以民事訴訟為視角」
⑥ 中央民族大學有民事訴訟法研究生嗎
答:中央民族大學事實應該有民事訴訟法研究生。
⑦ 法學本科考研考民事訴訟法方向 那個學校的排名 老師比較好,說請說詳細點
西南政法大學:常怡他們,目前國內第一。
中國人民大學:江偉。 第二。
清華大學:張衛平。第三。
北大、法大也不錯。
⑧ 民事訴訟法研究生的就業前景
你這都是法學本科的學生怎麼還搞不懂民商法和民訴的區別。大的民商法概念回下包括實體法和程序法答,民訴專業就是純粹程序法,考研的民商法基本都是研究民商事實體法的像民法學、商法學的。從就業來說的話,其實專業並不是大問題,主要看你希望從事什麼職業,公檢法部門才有招錄專業限制。如果做律師,考過司考就好了,你是什麼法學專業方向畢業不影響你從事律師的專業方向選擇,律所裡面學民商事專業或民訴出身做刑事案件的也多了去了。當然真的說想做好刑辯律師的話,研究生學刑法或者刑訴專業是能給你更好的基礎。不過現在刑辯律師確實很艱難,還是要慎重考慮呀。
⑨ 我今年准備考研考民事訴訟法,但不知道就業如何,出來能做什麼
民事訴訟法的主要就業方向有:
一、律師:依舊的黃金職業。律師這個詞總會讓人想起思維敏捷、風度翩翩等詞語,與枯燥的公檢法從業環境相比,一直是年輕的畢業生們的理想選擇。律師也作為社會公認的高收入階層,是身份和地位的象徵。加入WTO,律師是最大的受益者之一,懂英語和國際法的律師職業前景十分看好。
二、法律顧問:畢業生們的新選擇。法律顧問是我國目前法學專業畢業生就業人數最集中的一部分。主要服務於企業的法律事務部、法律咨詢部以及知識產權部等,還有一部分供職於政府法律咨詢部門,但是這一部分不是一般本科生能夠做到的,一般政府部門對咨詢人員的學歷要求較高。至於薪水,外企中的法律服務人員年薪10萬左右,要求精通英語或某國語言;大型國企和民營企業開價在年薪在5~7萬左右,但是對於不同的大學和專業也有所不同,比如深圳華為集團和中興在西南政法大學的本科畢業生中開價分別為年薪10萬和8萬;小型企業開價則在年薪2萬左右。
三、單學科就業:讓優勢發揮到最大。除了律師和法律顧問人員之外,由於法學概念上的廣泛涵蓋性,也存在著大量的單學科優勢就業。一般此類職位對專業要求較高,人數較少,但薪水絕對高。
四、新型商務律師。此類律師不同於一般律師。他們一般有自己的律師事務所,主要針對商務活動中的法律問題開展工作,比如代理追債、代理商務談判等。此類律師可能身兼好幾家企業的法律顧問或者外部董事,其薪水可想而知。年薪上百萬亦有可能,但是專業知識的要求確實是一般人不能企及的,還需要時間的磨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