勞動法的含義
A. 勞動法14條的含義是什麼
釋義:本條是關於勞動合同履行地與用人單位注冊地不一致時如何適用勞動標準的規定。
用人單位根據本單位工作和業務發展的需要,在注冊地以外的地方開展業務,派出所需要的勞動者在該地工作或者直接在當地招用勞動者,這樣就會出現勞動者的勞動合同履行地與用人單位的注冊地不一致的情況。
這種情況下勞動者適用的勞動標准應以勞動合同履行地為准還是以用人單位注冊地為准,勞動合同法沒有作出明確的規定。
鑒於勞動者是在勞動合同履行地提供勞動的,勞動合同履行地的自然條件、工作環境、經濟發展水平、物價水平等與勞動者提供勞動的過程息息相關;另外,應當適用公平的原則,在維護勞動者合法權益的同時,也應適當兼顧用人單位的利益。
因此,實施條例明確規定,對勞動合同履行地與用人單位注冊地不一致的,有關勞動者的最低工資標准、勞動保護、勞動條件、職業危害防護和本地區上年度職工月平均工資標准等事項,按照勞動合同履行地的有關規定執行。
同時,實施條例還規定了用人單位注冊地的有關標准高於勞動合同履行地的標准,且用人單位與勞動者約定按照用人單位注冊地的有關規定執行的,從其約定。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合同法》:
第十四條無固定期限勞動合同,是指用人單位與勞動者約定無確定終止時間的勞動合同。
用人單位與勞動者協商一致,可以訂立無固定期限勞動合同。有下列情形之一,勞動者提出或者同意續訂、訂立勞動合同的,除勞動者提出訂立固定期限勞動合同外,應當訂立無固定期限勞動合同:
(一)勞動者在該用人單位連續工作滿十年的;
(二)用人單位初次實行勞動合同制度或者國有企業改制重新訂立勞動合同時,勞動者在該用人單位連續工作滿十年且距法定退休年齡不足十年的;
(三)連續訂立二次固定期限勞動合同,且勞動者沒有本法第三十九條和第四十條第一項、第二項規定的情形,續訂勞動合同的。
用人單位自用工之日起滿一年不與勞動者訂立書面勞動合同的,視為用人單位與勞動者已訂立無固定期限勞動合同。
(1)勞動法的含義擴展閱讀: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合同法》:
第三十九條勞動者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用人單位可以解除勞動合同:
(一)在試用期間被證明不符合錄用條件的;
(二)嚴重違反用人單位的規章制度的;
(三)嚴重失職,營私舞弊,給用人單位造成重大損害的;
(四)勞動者同時與其他用人單位建立勞動關系,對完成本單位的工作任務造成嚴重影響,或者經用人單位提出,拒不改正的;
(五)因本法第二十六條第一款第一項規定的情形致使勞動合同無效的;
(六)被依法追究刑事責任的。
第四十條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用人單位提前三十日以書面形式通知勞動者本人或者額外支付勞動者一個月工資後,可以解除勞動合同:
(一)勞動者患病或者非因工負傷,在規定的醫療期滿後不能從事原工作,也不能從事由用人單位另行安排的工作的;
(二)勞動者不能勝任工作,經過培訓或者調整工作崗位,仍不能勝任工作的;
(三)勞動合同訂立時所依據的客觀情況發生重大變化,致使勞動合同無法履行,經用人單位與勞動者協商,未能就變更勞動合同內容達成協議的。
第四十七條經濟補償按勞動者在本單位工作的年限,每滿一年支付一個月工資的標准向勞動者支付。六個月以上不滿一年的,按一年計算;不滿六個月的,向勞動者支付半個月工資的經濟補償。
勞動者月工資高於用人單位所在直轄市、設區的市級人民政府公布的本地區上年度職工月平均工資三倍的,向其支付經濟補償的標准按職工月平均工資三倍的數額支付,向其支付經濟補償的年限最高不超過十二年。
本條所稱月工資是指勞動者在勞動合同解除或者終止前十二個月的平均工資。
第八十七條用人單位違反本法規定解除或者終止勞動合同的,應當依照本法第四十七條規定的經濟補償標準的二倍向勞動者支付賠償金。
B. 勞動法規定連續用工的含義
實行正常的工資調整機制,應該就是你所在的用人單位具備相應的薪酬制度,有對應內的加薪管理辦法,並容符合當地的工資發放規定
連續用工,也就是用人單位自用工之日起至至今的時間內,你一直處於用工的狀態,當然正常的休息休假、產假、病假不影響連續用工的。
你在什麼地區?可以去查詢一下當地最低工資標准,是否有達到最低的工資支付標准
C. 勞動法的第幾條解釋了勞動關系的含義
我看了下勞動法,要說第幾條具體規定了,我還真沒找到。 按照我國現行的相關內法規,容中國境內的企業、個體經濟組織與勞動者之間,只要形成勞動關系,即勞動者事實上已成為企業、個體經濟組織的成員,並為其提供了有償勞動,就適用勞動法,國家機關、事業組織、社會團體實行勞動合同制度的以及按規定應實行勞動合同制度的工勤人員;實行企業化管理的事業組織的人員;其他通過勞動合同與國家機關事業組織社會團體建立勞動關系的勞動者。都適用勞動法的相關規定。
D. 勞動法履歷的含義
這跟勞動法沒有任何關系,你只是應聘,和單位還沒有任何勞動關系。但是最好不要提供虛假信息,不過你要虛假一點也沒有關系,跟你留的背景調查人或者證明人串好說辭就行了
E. 暴力在勞動法上的含義
根據《勞動法》規定,用人單位以暴力、威脅或者非法限制人身自由的專手段強迫勞動的,屬情節嚴重造成惡劣後果的,要承擔刑事責任。
所謂暴力,從字面上看,其一般含義是指突然而且猛烈、兇狠而且殘酷的一種強制力量。在《勞動法》中,指用人單位為了達到強制使用勞動力的目的,直接採用侵害勞動者人身權利、民主權利的強暴手段,迫使勞動者違背自己的意願從事勞動,如對勞動者實施毆打、捆綁、挾持等行為。
威脅是指用人單位以口頭、書面或其他方法,直接或間接地使勞動者精神上處於不抵抗的狀態,以給勞動者生命健康、榮譽、名譽、財產等造成損害為要挾,強迫勞動者按用人單位的要求從事勞動。如揚言或聲稱要對勞動者給予某種行政處罰,扣發其工資、獎金,收繳其住房,對勞動者自身或親屬採取某種報復等。
非法限制人身自由,是指用人單位採用拘留、禁閉或其他強制方法,非法剝奪或限制勞動者按照自己的意志支配自己身體活動的自由而從事的勞動。如非法關閉、封鎖廠房車間、僱用保安人員以強制力阻攔勞動者人身活動自由等。
F. 勞動合同的含義是什麼
(1)勞動合同的概念。《勞動法》確立了我國的勞動制度,第十六條規定:「勞動合同是勞動者與用人單位建立勞動關系、明確雙方權利和義務的協議。建立勞動關系應當訂立勞動合同。」這一規定首先確立了我國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相適應的勞動用人制度的基本形式,即當事人雙方必須訂立勞動合同。」《勞動部有關〈勞動法〉若干條文的說明》中指出:「建立勞動關系的所有勞動者,不論是管理人員,技術人員還是原來所稱的固定工,都必須簽訂勞動合同;」勞動法規定「『應當』在這里就是『必須』的含義。」
上述概念表明:勞動合同的主體是特定的,即只能一方是勞動者,一方是勞動者所在的用人單位。勞動者與勞動者之間。用人單位與用人單位之間永遠是不能形成勞動合同。勞動合同在一般情況下,往往不強調勞動的結果,而強調勞動的過程。這是由於勞動本身的復雜性所決定的,有的勞動成果當時就能衡量,如編織勞動;有的勞動成果當時無法衡量,如教師授課、醫生治病;有的有獨立成果,如小件行李搬運;有的勞動則融合在集體之中,如機床零件的某一道加工工序。一般情況下勞動者一方只要按照規定的時間、規定的要求、完成企業交給他的屬於一定的工種、一定的專長或一定職務的工作量,用人單位就應按照合同支付勞動報酬。這一特徵在一定意義上說,企業不能因經營情況不好而剋扣勞動者的應得的收入。
明確相互間權利義務關系,反映的是勞動合同的規范性。即勞動合同通過規定勞動者和用人單位相互間權利義務以達到調整其勞動關系的目的。
這種協議具有法律約束力,說明勞動合同的重要地位和執行合同的嚴肅性。
(2)勞動合同的形式。勞動合同的形式包括口頭和書面兩種。《勞動法》明確規定勞動合同應當以書面形式訂立。這是因為,口頭形式的勞動合同雖然靈活簡便,但有口述無憑之嫌。而書面形式具有明確、具體、肯定、便查和便於舉證的長處,因此被勞動法確認為唯一的形式。
(3)勞動合同的種類。以勞動合同的期限劃分,勞動合同可分為有固定期限、無固定期限和以完成一定的工作為期限三種。無固定期限的勞動合同,通常稱為長期合同。《勞動法》規定:「勞動者在同一用人單位連續工作滿十年以上,當事人雙方同意延續勞動合同的,如果勞動者提出訂立無固定期的勞動合同,應當訂立無固定期限的勞動合同。」這主要是出於對老職工的照顧。
(4)勞動合同的內容。勞動合同的內容分為必備條款和補充條款。必備條款是《勞動法》規定必須具備的內容,包括勞動合同期限;工作內容;勞動保護和勞動條件;勞動報酬;勞動紀律;勞動合同終止的條件;違反勞動合同的責任。補充條款是當事人除必備條款外,雙方協商約定的其他內容,比如試用期限應在六個月以內約定;保守用人單位商業秘密的有關事項等。勞動合同缺少必備條款就不能成立。補充條款的有無不影響勞動合同的成立,但往往會成為雙方協商能否一致的重要因素。
G. 簡述違反勞動法責任的含義
勞動法律責任的意義:
1.法律責任的發生原因是違反勞動法的行為。既包括直接違反勞動法律規范的行為,也包括違反勞動法合同、集體合同和內部勞動規范的行為。履行勞動合同、集體合同和遵守內部勞動規則都是法定義務,因而,違反勞動合同、集體合同和內部勞動規則的行為都是違法的。
2.法律責任的主體是實施違反勞動法行為的單位和個人,又稱違法行為人。其中,作為違法行為人的單位,除了用人單位以外,還包括工會組織、用人單位團體和作為勞動管理主體或勞動服務主體的機關(機構)或組織。單位的代表人或代理人在執行職務過程中所實施的違法行為,屬於單位違法行為,應由單位承擔法律責任但有關責任人員也應承擔相應的法律責任;個人違反勞動法應由本人承擔法律責任。
3.法律責任的內容是違法行為人必須承受的一種向違法行為相對人或國家給付一定財物或其他利益的法律後果。即法律責任對違法行為人而言,意味著一種不利的法律後果。這既是對違法行為的一種法律否定,也是對違法行為人的一種法律警戒。
4.法律責任的追究方式是法律所要求或允許的,有些法律責任必須或可以由國家執法機關依法追究(即法律制裁),有些法律責任可以由違法行為人自己主動或應相對人的要求而履行。
法律責任還可理解為勞動法體系中的一項法律制度,即勞動法律責任制度,它是關於如何認定違反勞動法行為以及如何對違反勞動法行為追究法律責任的法律規范的總和,也就是勞動法中的罰則的總稱。其內容主要是規定違反勞動法行為有哪些,對各種違反勞動法行為應追究什麼法律責任,違反勞動法者承擔法律責任應具備哪些條件等等。其特點主要表現在:①它在勞動法體系中不是一項獨立存在於其他勞動法律制度之外的法律制度;而是既跨越其他各項勞動法律制度又分別作為其他各項勞動法律制度必要組成部分的一項法律制度。②它在法律責任制度體系中不是一項獨立存在於民事、行政、刑事責任制度之外的一項法律責任制度,而是兼有民事、行政、刑事責任制度內容但以保障勞動法實施為目的的一項法律責任制度。
H. 勞動法頒布實施有什麼意義
你好,謝謝,望採納!《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法》是我國建國以來第一部全面規范勞動關系的回勞動答法律,它關繫到數以億計的勞動者的切身利益,它的頒行有重大意義。
首先,它打破了所有制界限,建立公平的市場競爭規則。勞動法規定只要是通過勞動合同與用人單位建立勞動關系的,都由勞動法一體調整,勞動關系的主體一律平等適用勞動法。這就消除了歧視,保證勞動者競爭機會均等,保證了勞動力在勞務市場中通暢、有效運行。
其次,《勞動法》充分體現了憲法原則,突出對勞動者權益的保護。《勞動法》第一條就開宗明義指出本法的立法宗旨是保護勞動者的合法權益。然後從勞動報酬權、平等擇業就業權、休息權、社會保險和福利等方面,全面地規定勞動者享有的權利。除此之外,還規定了國家和用人單位的責任如促進就業、進行職業培訓等,進一步保護勞動者的權利。《勞動法》中還規定了勞動法的實施情況、監督以及切實可行的勞動爭議處理方法,為勞動者權利的實現提供保障。
總之,《勞動法》肯定了勞動體制改革的成果,強有力地促進現代企業制度的建立。。
謝謝,望採納!
I. 論勞動法基本原則的含義及確認依據
勞動法的基復本原則是指集中體現制勞動法的本質和基本精神,主導整個勞動法制定全過程,為勞動法調整勞動關系及與勞動關系有密切聯系的關系時所應體現的總的指導思想和遵循的基本准則。 [1] 與基本原則的特點相適應,統治階級往往通過國家的根本大法憲法來對基本原則進行規定。憲法是勞動法基本原則的法律淵源。憲法與部門法是母法與子法的關系,勞動法也和其他部門法一樣,必須以我國憲法所確定的基本原則為依據。這是不應動搖的。
J. 勞動法中有沒有明確規定勞動者的含義
在《勞動法實施細則》的總則第四條上 對勞動合同法中的勞動者有定義:4、勞動合同法所指的勞動者,應當年滿16周歲,且尚未享受基本養老保險待遇或退休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