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行社的分類演變史及依據行政法規
Ⅰ 旅行社分為一類,二類,三類社,這旅行社是怎樣分類的
旅行社分類,是國家旅遊局根據旅行社接待旅客種類 (包括外國遊客、港澳台胞、華僑及國內遊客等)及旅遊線路業務分工負責,加強待業管理及分類管理實施的。國家旅遊局的<<旅行社管理暫行條例旅行辦法>>中規定:
一類旅行社 - 經營招攬或接待外國旅遊者華僑、香港、澳門、台胞 來中國的旅遊業務。
二類旅行社 - 經營接待外國旅遊者及華僑、港澳來中國的旅遊業務。
三類旅行社 - 經營本國公民在國內的旅遊業務。
上述規定清楚表明,旅行社的分類,實行上並不按旅行社的優劣來劃分,而是按其業務分工不同而來分類。三類旅行社是經營國內旅遊的專業單位。近年國內旅遊業務迅速發展,為了讓國內遊客有更多選擇的機會,一、二類旅行社也紛紛成立國內部,開展國內旅遊業務,形成國內旅遊的競爭形勢。遊客選擇旅行社的可靠與否,不應只看一、二、三類旅行社,而應按其經營范圍中,是否有旅遊局審批的旅遊經營許可證;是否已交納旅遊質量保證金;是否有足夠的公章發票、嚴格的管理、及線路行程、報價、商標、保險、導游等一系列待業規范管理。選擇了可信賴的旅行社,一旦有客觀或主觀因素影響旅遊計劃的實施,旅遊者也可得到適當的、合理的賠償,而不致於投訴無門,浪費錢、財物及精神受損。
Ⅱ 根據新頒布的 《旅行社條例》旅行社分為那兩類
新的《旅行社條例》對旅行社的管理採用了「寬進嚴管」的思路,這是該條例精髓所在,這樣既有利於促進經營旅遊業務的迅速發展,活躍旅遊經濟,又能保障旅行社之間進行健康、有序的市場競爭。《旅行社條例》首先在條例名稱上體現了新亮點,由1996年頒布實施的《旅行社管理條例》變更為《旅行社條例》,去掉「管理」兩個字,這樣的改動強調了以消費者為先和行業自律的雙重內涵,旅遊行政管理部門將強化公共服務的職能,更注重保障遊客和旅行社雙方的權益,促使旅行社行業形成良性循環市場。新條例內容更可謂亮點多多,主要體現在以下三大方面:
亮點一 降低了旅行社的設立門檻,促進行業發展
1、取消了旅行社類別劃分,注冊資本統一為30萬元
在新條例中,不再有「國際旅行社」和「國內旅行社」的字眼,只要取得旅行社業務經營許可,既可以經營國內旅遊業務也可以經營入境旅遊業務;注冊資本最低限額也統一為30萬元。而且,旅行社取得經營許可滿兩年,且未因侵害旅遊者合法權益受到行政機關罰款及處罰的,即可申請經營出境旅遊業務。
2、《旅行社業務經營許可證》申領難度減小
3、消除了旅行社設立分支機構的體制性障礙
4、質量保證金的規定減輕了旅行社的負擔
國內入境旅遊業務的質量保證金由60萬元減少到20萬元,降低幅度巨大,另外,質量保證金的利息全部歸旅行社,旅遊管理部門不再提取所謂的「管理費」。
5、外商可單獨設立旅行社
外商投資旅行社除原來規定的中外合資經營旅行社和中外合作經營旅行社外,還增加了外資獨資的旅行社,並且,取消了原《旅行社管理條例》規定的注冊資本必須達到400萬元的最低限額,並且取消了涉外旅行社對中國投資者及外商旅遊經營者的諸多限制性條件的規定。
亮點二 對旅行社經營行為作了全面、嚴格的規范,加大了違規行為的處罰力度。這可謂用「鐵腕」懲治不法行為,加強行業管理
旅行社行業以前經常發生的虛假宣傳、低於成本價攬客、單方改變旅遊合同約定的行程、欺騙、脅迫消費、領隊「甩客」等損害遊客利益的行為將被《旅行社條例》明確規定禁止。轉讓、出租、出借旅行社業務許可證的行為也將被明令禁止。
1、旅行社應當與旅遊者簽訂合同
為防止旅行社採取合同欺騙的方式損害消費者利益,條例規定,旅行社為旅遊者提供服務,應當與旅遊者簽訂旅遊合同。
條例同時規定,合同訂立後,旅行社非因不可抗力不得改變旅遊合同安排的行程,旅行社未經旅遊者同意不得在旅遊合同約定之外提供其他有償服務。否則,將分別處以10萬元以上50萬元以下、1萬元以上5萬元以下的罰款;情節嚴重的,吊銷旅行社業務經營許可證、導游證或者領隊證。
Ⅲ 旅行社業務的分類
1.改革開放至20世紀90年代中期
一類社 從事對外招徠和接待海外遊客來我國大陸旅遊
二類社 從事接待由第一類旅行社和其他涉外部門組織來華的海外
遊客
三類社 只經營國內旅遊業務
2.1996年頒布的《旅行社管理條例》
按照不同旅行社的經營范圍,將我國的旅行業劃分為兩類:國際旅行社和國內旅行社
3.2009年2月頒布的《旅行社管理條例》
為了加強對旅行社行業的管理,保障旅遊者和旅行社的合法權益,維護旅遊市場秩序,促進旅遊業的健康發展,我國國務院於2009年2月頒布了新的《旅行社管理條例》,按照不同的旅行業經營范圍,將我國旅行社規范為兩大類
經營國內旅遊業務和入境旅遊業務的旅行社1.所謂國內旅遊業務,是指招徠、組織和接待中國內地居民在中國大陸(含沿海島嶼)境內開展旅遊的經營活動
所謂入境旅遊業務,是指招徠、組織、接待外國居民來我國旅遊、香港特別行政區和澳門特別行政區的居民來內地旅遊、台灣地區居民來大陸旅遊,以及招徠、組織、接待在中國內地的外國人、港澳台居民和台灣地區居民在中國大陸(含沿海島嶼)境內開展旅遊的經營活動
2.上述經營活動的主要內容包括:為國內/入境團體旅遊者
安排交通服務 安排住宿服務 安排餐飲服務
安排觀光游覽、休閑度假等服務 安排導游、領隊服務
提供旅遊咨詢、旅遊活動設計服務
這類旅行社還可以接受委託,提供下列旅遊服務
接受各類國內/入境旅遊者/遊客的委託,為其代訂交通客票和代訂住宿
接受機關、事業單位和社會團體的委託,為其代訂交通客票和代訂住宿
接受企業的委託,為其在我國大陸境內的各類商務差旅、獎勵旅遊等,代辦交通、住宿、餐飲、會務安排、觀光游覽、休閑度假等事項
經旅遊行政管理部門批準的其他旅遊服務
經營國內旅遊業務、入境旅遊業務和出境旅遊業務的旅行社1.這類旅行社除了可經營前一類旅行社的所有旅遊業務外,還有權經營出境旅遊業務,亦可成為「具備出境旅遊業務經營權的旅行社」→這類旅行社和上一類旅行社的最大不同:可經營出境旅遊業務,可接受旅遊者的委託,為其代辦出境、入境、簽證手續
2.所謂出境業務是指旅行社招徠、組織。接待中國內地居民出國旅遊,赴香港特別行政區、澳門特別行政區和台灣地區旅遊,以及招徠、組織、接待在中國內地的外國人、在內地的香港特別行政區、澳門特別行政區居民和在大陸的台灣地區居民出境旅遊業務
基於對旅行社經濟類型的考慮,將「外商投資旅行社」作為上述分類中的一個亞類,其中包括中外合資經營旅行社、中外合作經營旅行社和外資旅行社
並規定
除了因我國簽署的自由貿易協定,內地與港、澳地區關於建立更緊密經貿關系的安排,或其他另有規定者外,外商投資旅行社不得經營招徠和組織中國內地居民出境旅遊的業務
4.我國對旅行社的分類始終都是一種基於加強旅行社行業管理的需要而做出的行政規定,主要目的旨在規范我國旅行社行業的發展
5.我國的各類旅行社除了在業務范圍是否涉及「出境」方面有所不同之外,在業務開展方式上並無區別。這主要表現在,與歐美國家中的旅行社相比,我國的旅行社企業並無真正的批發商和零售商之分。事實上,幾乎所有的旅行社企業在開展業務方面都是即經營「批發」業務,也經營零售業務
Ⅳ 簡介2009年5月1日施行的新的<旅行社管理條例>中對旅行社分類制度的變化。
2009年5月1日開始實施的《旅行社條例》將我國旅行社分為兩大類:一類是可以經營國內業版務和入境業務的旅行權社,另一類是可經營國內業務、入境業務和出境業務的旅行社。這種分類制度的變化,是對我國旅行社市場化進程不斷深入的一種映射,可以預見,今後我國旅行社的分類方式還將不斷變化。文章根據對前幾次旅行社分類制度的演變歷程的分析,結合《旅行社條例》調整我國旅行社分類的背景,提出今後我國旅行社分類制度的演變趨勢。
Ⅳ 當今國內外旅行社是如何分類的
中國旅行社的分類
中國旅行社最初分為:一類社、二類社、三類社;分管於:國際旅遊局和各地旅遊局;
在2000年以後國家旅遊局不再具體管理旅行社的事務,全交由當地的旅遊局;
旅行社又在2000年以後分為:國內社、國際社(國際社又分為有出境權和無出境權兩種);
目前國內各地的旅行社從業務上又分為:組團社、辦事處(也可以稱為:批發商、分銷商、代理商、同行)、地接社; 組團社:是指在出發地並與客人簽訂旅遊合同的旅行社;
地接社:是指旅遊目的地接待出發地組團社遊客的旅行社;
辦事處:是指地接社設在出發地城市的辦事機構或者代理,此類辦事機構並沒有經營權不合法;
當然還有一些俱樂部及不合法的旅遊機構,他們更沒有相關的資質。
國外旅行社的分類主要是指歐美國家中旅行社的分類。
歐美國家中旅行社主要分為兩大類:
旅遊批發經營商。旅遊批發經營商是指主要經營批發業務的旅行社或旅遊公司。所謂批發業務是指旅行社根據自己對市場需求的了解和預測,大批量的訂購交通運輸公司、飯店、目的地經營接待業務的旅行社、旅遊景點等有關旅遊企業的產品和服務,然後將這些單向產品組合成為不同的包價旅遊線路產品或包價度假集合產品,最後通過一定的銷售渠道像旅遊消費者出售。
旅遊零售商。旅遊零售商機主要經營零售業務的旅行社。旅遊零售商主要以旅遊代理商為典型的代表,當然也包括其他有關的代理預定機構。
Ⅵ 旅行社種類的解釋
出境旅遊業務:將本國的客人帶往與中國建交並有旅遊交往的國家 進行游覽學習的業務
入境旅遊業務:與上面的是相反的 就是將各國的來賓帶入我國 進行游覽學習的過程
國內旅遊業務:就是我們中國人在境內的 旅遊 統稱是國內旅遊
國際旅遊就是屬於國家與國家之間的旅遊活動
區別就是方向性 出去還是進來
希望能幫到你啊 ~~~
Ⅶ 新的旅行社管理條例和以前的旅行社管理條例有什麼不同
日前,國務院頒布了新修訂的《旅行社條例》(以下簡稱《條例》),從2009年5月1日起正式實施,該《條例》對原有的《旅行社管理條例》進行了全面修改,大大降低了旅遊行業准入門檻的同時,更加明確了旅行社應承擔的法律責任,加大了對旅行社的管理力度。業內人士認為,修改後的《條例》更趨於市場化,在適應市場經濟發展方面有很大進步。
旅遊行業准入門檻降低
相較原來的《旅行社管理條例》,《條例》中對旅行社從事入境旅遊業務的准入門檻大大降低。
現行條例將旅行社分為國際旅行社和國內旅行社,國際旅行社可以經營國內旅遊和入境旅遊業務(部分具有經營出境旅遊的資質),而國內旅行社則只能經營國內旅遊業務。修改後的《條例》則取消了國際旅行社和國內旅行社的區別,不再區分國內旅遊業務和入境旅遊業務的准入條件。而經營注冊入境旅遊業務所需注冊資本的最低限額也由150萬元人民幣降至30萬元人民幣,准入條件降低的同時還大大減輕了旅行社的負擔。
而在出境旅遊市場方面,在《條例》實施之前,根據《中國公民出國旅遊管理條例》的規定,旅行社開展出境游業務須取得國際旅行社資格滿一年且在經營入境旅遊業務方面有突出業績。而《條例》則解決了這一矛盾,規定"旅行社取得經營許可滿兩年,且未因侵害旅遊者合法權益受到行政機關罰款以上處罰的,便可以申請經營出境旅遊業務"。
在質量保證金制度上,《條例》也做了重大的修改。經營國內旅遊業務和入境旅遊業務的旅行社的質量保證金只需要20萬元(過去要求60萬元);經營出境旅遊業務的旅行社應當增存質量保證金120萬元。而質量保證金既可以在指定銀行開設專門的質量保證金賬戶存入現金,也可以提交不低於應交質量保證金數額的銀行擔保。另外,旅行社連續3年沒有因為侵害旅遊者合法權益受到行政機關罰款以上處罰的,可將旅行社的質量保證金減少50%,同時明確規定質量保證金的利息屬於旅行社所有。這一規定可使很多旅行社更加嚴格要求自身經營,以減少需要交納的保證金,從而引導整個行業良性發展。
旅行社及分社的設立程序簡化
在降低了旅遊行業准入門檻的同時,旅行社的設立和旅行社分社的設立所需的條件和辦理的手續在《條例》中也得到了簡化。
《條例》中對於旅行社設立條件的規定僅有3點,而現行條例中對此的規定則多達7點。業內人士指出,改後的條件同設立旅行社所需條件同常規公司注冊所需條件相比已經沒有什麼難度,這有助於將目前行業內存在的部門承包、個人掛靠、門市部企業化等諸多混亂的經營模式逐步納入合法經營的軌道,完全由市場決定其發展。
過去由於對旅行社設立分社的要求太高,設立分社有難度,導致了旅行社的分社很少,而《條例》的頒布則有助於旅行社分社的設立。首先,《條例》不再向旅行社提出年接待旅遊者達到10萬人次以上的基本要求,不需要審批。其次,分社的設立由之前的審批制變成了備案制,即旅行社分社的設立不受地域限制,只需要持旅行社業務經營許可證副本向分社所在地的工商行政管理部門辦理設立登記,向分社所在地的旅遊行政管理部門備案,再增交一定數量的質量保證金即可。
此外,在對外商投資旅行社方面,《條例》履行了我國的入世承諾,刪除了關於外商投資旅行社注冊資本最低400萬元限額和投資者條件的其他特殊要求。取消了對原來關於外商投資旅行社的許多限制。《條例》明確規定,外商投資旅行社適用本章(第三章 外商投資旅行社)規定;本章沒有規定的,適用本條例其他有關規定。這樣的規定說明今後外商投資旅行社除了仍然不得經營中國公民出境旅遊業務(含赴港澳台旅遊)外,與國內旅行社已經沒有區別。
旅行社約束力增強
從《條例》的名稱上看,雖然較之前的《旅行社管理條例》相比,去掉了"管理"二字,但旅行社紛紛表示,實際上《條例》通過增強法律責任、監督處罰的力度,增強了旅行社行業守法經營的自我約束。
《條例》對於組團社接待服務提出了更高、更具體的要求。對旅遊合同、導游領隊等方面做出了嚴格的規定。對於行業內常見的"拼團"做出了非常細致的要求,規定了組團社將接待服務委託給其他旅行社須徵得旅遊者的同意,應當選擇具有相應資質的旅行社,明確接待旅遊者的各項服務安排及其標准,約定委託雙方的權利、義務,並對領隊、導游都做出了相應的要求。
對於旅行社的監督檢查,《旅行社管理條例》對旅行社的監督檢查條款比較簡單,並且只局限於旅遊行政主管部門的例行檢查。而《條例》明確了旅遊、工商、價格、商務、外匯等有關部門應當依法加強對旅行社的監督管理。
同時,較《旅行社管理條例》,《條例》還非常嚴格地規范了對違規旅行社法律責任的追究。關於對於違規旅行社所應承擔的法律責任和處罰做出了明確、細致、詳盡的規定,篇幅約占整個《條例》的1/3,使得主管部門行使處罰過程中有了明確嚴格的依據。
Ⅷ 新《旅行社條例》中,我國旅行社是如何分類的簡述具體的設立方法與步驟如何的
中國旅行社最初分為:一類社、二類社、三類社;分管於:國家旅遊局和各地旅遊局;
在2000年以後國家旅遊局不再具體管理旅行社的事務,全交由當地的旅遊局;
旅行社又在2000年以後分為:國內社、國際社(國際社又分為有出境權和無出境權兩種);
目前國內各地的旅行社從業務上又分為:組團社、辦事處(也可以稱為:批發商、分銷商、代理商、同行)、地接社;
組團社:是指在出發地並與客人簽訂旅遊合同的旅行社;
地接社:是指旅遊目的地接待出發地組團社遊客的旅行社;
辦事處:是指地接社設在出發地城市的辦事機構或者代理,此類辦事機構並沒有經營權不合法;
當然還有一些俱樂部及不合法的旅遊機構,他們更沒有相關的資質。
(1)辦理條件
①有固定的經營場所:申請者擁有產權的營業用房,或者申請者租用的、租期不少於1年的營業用房;營業用房應當滿足申請者業務經營的需要。
②有必要的營業設施:
A、2部以上的直線固定電話;
B、傳真機、復印機;
C、具備與旅遊行政管理部門及其他旅遊經營者聯網條件的計算機。
③有不少於30萬元的注冊資本。
④ 具有旅行社從業經歷或者相關專業經歷的經理人員和計調人員、不少於3名(且不低於旅行社在職員工總數20%)持有有效導游證的導遊人員。
⑤ 符合企業登記的相關規定。
⑥ 區(市)旅遊局現場檢查審核意見。
(2)所需申辦材料
①設立申請書1份,由申請單位或個人出具,內容包括申請設立的旅行社的中英文名稱及英文縮寫,設立地址,企業形式、出資人、出資額和出資方式,申請人、受理申請部門的全稱、申請書名稱和申請的時間;
②法定代表人履歷表及身份證明1份,由申請單位或個人出具;
③企業章程1份,由申請單位或個人出具;
④依法設立的驗資機構出具的驗資證明1份,由申請單位或個人出具;
⑤經營場所的證明1份,由申請單位或個人出具;
⑥營業設施、設備的證明或者說明1份,由申請單位或個人出具;
⑦非本人辦理的需提交個人或法人授權委託書1份,由申請單位或個人出具;
⑧工商行政管理部門出具的《企業名稱預先核准通知書》1份;
⑨申報旅行社技術報告本3份,由申請單位或個人出具。
(3)辦理流程
(8)旅行社的分類演變史及依據行政法規擴展閱讀
《中華人民共和國旅遊法》
第28條:設立旅行社,招徠、組織、接待旅遊者,為其提供旅遊服務,應當具備以下條件,取得旅遊主管部門的許可,依法辦理工商登記:有固定的經營場所;有必要的營業設施;有符合規定的注冊資本; 有必要的經營管理人員和導游 法律、行政法規規定的其他條件。
《旅行社條例》
第6條:申請設立旅行社,經營國內旅遊業務和入境旅遊業務的,應當具備以下條件: 有固定的經營場所; 有必要的營業設施;有不少於30萬元的注冊資本。
第7條:申請設立旅行社,經營國內旅遊業務和入境旅遊業務的,應當向所在地省、自治區、直轄市旅遊行政管理部門或者其委託的設區的市級旅遊行政管理部門提出申請,並提交符合本條例第六條規定的相關證明文件。
受理申請的旅遊行政管理部門應當自受理申請之日起20個工作日內作出許可或者不予許可的決定。予以許可的,向申請人頒發旅行社業務經營許可證,申請人持旅行社業務經營許可證向工商行政管理部門辦理設立登記;不予許可的,書面通知申請人並說明理由。
《旅行社條例實施細則》
第6條:經營場所應當符合以下要求: 申請者擁有產權的營業用房,或者申請者租用的、租期不少於1年的營業用房;營業用房應當滿足申請者業務經營的需要。
第7條:營業設施應當至少包括以下設施、設備:兩部以上的直線固定電話; 傳真機、復印機; 具備與旅遊行政管理部門及其他旅遊經營者聯網條件的計算機。
第8條:申請設立旅行社,應當向省、自治區、直轄市旅遊行政管理部門(以下簡稱「省級旅遊行政管理部門」)提交下列文件: 設立申請書,內容包括申請設立的旅行社的中英文名稱及英文縮寫,設立地址,企業形式、出資人、出資額和出資方式,申請人、受理申請部門的全稱、申請書名稱和申請的時間。
法定代表人履歷表及身份證明; 企業章程; 依法設立的驗資機構出具的驗資證明; 經營場所的證明; 營業設施、設備的證明或者說明; 工商行政管理部門出具的《企業名稱預先核准通知書》。省級旅遊行政管理部門可以委託設區的市(含州、盟,下同)級旅遊行政管理部門,受理當事人的申請並作出許可或者不予許可的決定。」
第9條:受理申請的旅遊行政管理部門可以對申請人的經營場所、營業設施、設備進行現場檢查,或者委託下級旅遊行政管理部門檢查。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旅行社
參考資料來源:青島政務網-相關政策:《中華人民共和國旅遊法》《旅行社條例》《旅行社條例實施細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