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法授法與委託
Ⅰ 怎樣理解行政法上所說的「假委託,真授權」
法律規定的有專門管理某些事項的行政機關把這些管理事項委託給下屬行政機關或其他機關,一旦下屬行政機關或其他機關有違法情形的時候,由委託機關來承擔責任。「假委託,真授權」是指以委託的名義但把權力實質的給到被委託的行政機關,這個時候,是可以向被委託的行政機關來追責的。
Ⅱ 行政法與行政訴訟法 論述被授權組織和被委託組織的區別
您好!兩者的行為形式和法律後果不一樣.二者結合才能稱為"委託授權內".
委託是合同行為容,是代理行為產生的法律基礎,委託合同是雙務、不要式、諾成、原則上有償的合同,經雙方當事人簽訂合同後產生。而委託關系產生後並不代表受託人可以在一定事項范圍內得到委託人的授權,授權行為是委託人的單方行為,與委託行為是合同行為有本質區別,授權行為以發生某方面的代理權為目的,不必經受託人同意;授權行為獨立於委託合同,雙方簽訂委託合同後如果要單獨授權還必須授予受託人授權委託書,又稱代理證書。
Ⅲ 行政法與行政訴訟法試題論述被授權組織和被委託組織的區別
授權自己承擔責任,委託主管單位承擔
Ⅳ 行政法中被授權組織和被委託組織的區別
授權是法律法規授權,委託是政府等行政機關委託:
法律法規授權組織回是非政府組織,以自己名義答從事行政管理活動;受行政機關委託組織可以是行政機關(系統內委託),也可以是非政府組織(系統外委託),沒有法律授權,以委託方的行政機關的名義從事行政管理活動。
另見行政訴訟法解釋第二十一條行政機關在沒有法律、法規或者規章規定的情況下,授權其內設機構、派出機構或者其他組織行使行政職權的,應當視為委託。當事人不服提起訴訟的,應當以該行政機關為被告。
Ⅳ 授權立法與委託立法的異同
(2)授權立法(委託立法、委任立法)
委任立法是基於法律授權的立法,是法律委託行政當局制定具有法律內容和法律同等效力的法規,其許可權由授權法規定。
--龔祥瑞:《比較憲法與行政法》,法律出版社,1985年3月版,第437頁。
委任立法,通常指立法機關(議會)委託行政機關制定法律規范的活動。
--《法學詞典》,上海辭書出版社,1989年11月版,第622頁。
所謂委託立法,是指有關政權機關由於國家權力機關或立法機關的委託而獲得一定的立法權。
--李培傳主編:《中國社會主義立法的理論與實踐》,中國法制出版社,1991年1月版,第67頁。
授權立法是指一個立法主體依法將其一部分法定立法許可權授予另一個國家機關或組織行使,另一個國家機關或組織根據所授予的立法許可權進行的立法活動。授權立法又叫委託立法,最常見的是立法機關委託行政機關的立法。
--張根大等:《立法學總論》,法律出版社,1991年8月版,第212頁。
委託立法亦稱授權立法或委任立法,它是指有關政權機關由於立法機關的委託而獲得一定的立法權。
--張善恭主編:《立法學原理》,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1991年12月版,第111頁。
委任立法一般是指立法機關通過法定形式將某些立法權授予行政機關,行政機關得依據授權法(含憲法)創製法規的行為。
--吳大英、任允正、李林:《比較立法制度》,群眾出版社,1992年12月版,第311頁。
Ⅵ 行政法上行政委託與民法上授權委託的區別
(1)授權是根據具體的法律規定所享有的權利,可以以自己的名義實施行政職能專以自己名義對外屬承擔法律責任。
(2)委託是行政機關以自己名義委託其他組織行使自己權利的行為,受託組織不可以以自己名義行使行政職能,須以委託的行政機關名義行使行政職能,由委託的行政機關的對外承擔法律責任。
Ⅶ 3, 簡述行政法主體,委託組織,行政機關,行政主體,行政相對人,授權組織,受委
行政機關的行政責任,我國。的,行政機關依照法定的授權履行行政管理職責,國家機關有進行管理的權利,但同時也有保障相對人。哦,合法權益的業務,濫用職權和鋪地形異物將導致承擔相應的法律責任。
Ⅷ 「授權」與「委託」的關系
授權行為是委託代理的基礎,而委託代理中的權利義務關系又具體反映在委託合同中。委回托合同往往是授權行答為的基礎。二者既互相聯系,但又各不相同。
委託授權,是指委託人(被代理入)向受託人(代理人)授予代理權的意思表示。換言之,委託人將其願意授予受託人代理權的內心意思通過一定的形式表達出來,這一行為就是委託授權行為。委託授權是一種單方的民事法律行為,即以委託人單方的意思表示為成立要件,只要委託人作出了這一意思表示,受託人即取得了代理權,授權的法律效果隨之產生。委託授權可以採用書面形式,也可以採用口頭形式,但法律規定用書面形式的,則應當用書面形式(《民法通則》第65條第l款)。有關委託授權行為是委託代理的基礎,而委託代理中的權利義務關系又具體反映在委託合同中。委託合同往往是授權行為的基礎。二者既互相聯系,但又各不相同。
Ⅸ 行政法中的(委託與受權的區別是什麼)
行政授權與行政委託的異同(一)共同點:
1、都是非政府組織,是國家機關以外的社會組織;2、都有管理公共事務的職能。
例1:國家圖書館對讀者有公共管理的職能。
例2:學校對於家屬區的管理和大的學校里的紅綠燈等的管理,應該給學校一定的行政管理權。
(二)區別點:
1.法定依據
行政授權必須有明確的法律、法規或者規章的依據,如果沒有法定依據的,視為行政委託;行政委託不強調有明確的法定依據,只要不違背法律精神和目的即可。
2.法定方式
行政授權的方式有兩大類:一是直接授權;二是間接授權,即法律、法規規定某行政機關可以根據需要或者法律、法規規定的條件,將某個特定的行政職權授予某個組織。
行政委託的方式較為靈活,由行政主體在行政管理活動中以具體的委託決定來進行。
3.法律後果
行政授權的法律後果,或者是使得具有行政主體資格的組織的職權內容增加,或者使得本不具有行政主體資格的組織具有行政主體資格。法律、法規、規章授權的組織在授權范圍內能以自己名義行使行政職權,並獨立承擔由此而產生的法律後果。
在行政委託,不發生行政職權和職責的轉移,受委託的組織並不因此而取得行政職權,也不因此而取得行政主體資格。受委託組織根據行政委託行使職權必須以委託的行政主體的名義,而不是以受委託組織自己的名義進行,其行為對外的法律責任也不是由其承擔,而是由委託的行政主體承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