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條款大全 » 刑事訴訟法第56條規定分析

刑事訴訟法第56條規定分析

發布時間: 2022-01-18 23:13:20

㈠ 刑事訴訟法56條1

你好
如果沒有公安機關撤銷案件或者檢察院不起訴的把握,不要主動詢問,耐心等待。

㈡ 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第六十五條之規定

該條是關於取保候審的條件與執行的規定

第六十五條 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和公安機關對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可以取保候審:

(一)可能判處管制、拘役或者獨立適用附加刑的;

(二)可能判處有期徒刑以上刑罰,採取取保候審不致發生社會危險性的;

(三)患有嚴重疾病、生活不能自理,懷孕或者正在哺乳自己嬰兒的婦女,採取取保候審不致發生社會危險性的;

(四)羈押期限屆滿,案件尚未辦結,需要採取取保候審的。

取保候審由公安機關執行。

(2)刑事訴訟法第56條規定分析擴展閱讀:

取保候審的辦理程序

1、取保候審的申請。

被羈押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及其法定代理人、近親屬,有權提出取保候審的申請。犯罪嫌疑人被逮捕的,其聘請的律師可以為其申請取保候審。申請取保候審應當採用書面形式。

2、取保候審的決定。

公安機關、人民檢察院、人民法院在接到取保候審的申請書後,應當在7天之內作出是否同意的答復。決定對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取保候審的,應當報縣級以上公安機關負責人、檢察院檢察長或者人民法院院長批准,並簽發《取保候審決定書》和《執行取保候審通知書》,並責令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提出保證人或交納保證金。

對不符合取保候審法定條件的,不同意取保候審。不同意取保候審的,應當告知申請人,並說明不同意的理由。

除此之外,司法機關根據案情的需要,可以自行決定取保候審。

3、取保候審的執行。

取保候審的執行機關為公安機關。公安機關在執行時,應當向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宣讀《取保候審決定書》,並令其簽名或蓋章,告知其在取保候審期間應當遵守的規定。

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在取保候審期間沒有違反刑事訴訟法第56條規定的,取保候審期間屆滿以後,負責執行的公安機關應將保證金退還給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並告知保證人解除擔保。

參考資料:網路-刑事訴訟法

㈢ 刑事訴訟法第56條規定是什麼

被取保候審的嫌疑人、被告人,未經公安機關同意,不得擅自離開居住的城市、居住地;在傳詢時及時到庭等等

㈣ 刑事訴訟法第五十六條規定是什麼

剛才的參考資料弄錯了。。。。。

第五十六條 被取保候審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回應當答遵守以下規定:

(一)未經執行機關批准不得離開所居住的市、縣;

(二)在傳訊的時候及時到案;

(三)不得以任何形式干擾證人作證;

(四)不得毀滅、偽造證據或者串供。
被取保候審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違反前款規定,已交納保證金的,沒收保證金,並且區別情形,責令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具結悔過,重新交納保證金、提出保證人或者監視居住、予以逮捕。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在取保候審期間未違反前款規定的,取保候審結束的時候,應當退還保證金。

㈤ 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第五十六條

第五十六條採用刑訊逼供等非法方法收集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供述和採回用暴力、威脅答等非法方法收集的證人證言、被害人陳述,應當予以排除。

收集物證、書證不符合法定程序,可能嚴重影響司法公正的,應當予以補正或者作出合理解釋;不能補正或者作出合理解釋的,對該證據應當予以排除。

在偵查、審查起訴、審判時發現有應當排除的證據的,應當依法予以排除,不得作為起訴意見、起訴決定和判決的依據。

(5)刑事訴訟法第56條規定分析擴展閱讀:

第五十二條審判人員、檢察人員、偵查人員必須依照法定程序,收集能夠證實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有罪或者無罪、犯罪情節輕重的各種證據。嚴禁刑訊逼供和以威脅、引誘、欺騙以及其他非法方法收集證據,不得強迫任何人證實自己有罪。

必須保證一切與案件有關或者了解案情的公民,有客觀地充分地提供證據的條件,除特殊情況外,可以吸收他們協助調查。

刑法第六十一條規定

得看具體是什麼情況,以下是取保候審的條件:
根據《刑事訴訟法》第條、第51條、第60條及其他有關規定,取保候審的條件

1.可能判處管制、拘役或者獨立適用附加刑的。即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罪刑較輕,沒有必要逮捕,但有可能逃避偵查、起訴和審判及其他妨礙訴訟順利進行的,應當採用取保候審

2.可能判處有期徒刑以上刑罰,採取取保候審不致發生社會危險性的。即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罪行較重,但在採取取保候審時不致發生社會危險性,且沒有逮捕必要時,應當採用取保候審

3.應當逮捕,但患有嚴重疾病,不宜羈押的,諸如因患病,生活不能自理的,可以取保候審

4.依法應當逮捕,但正在懷孕或者哺乳自己嬰兒的。具有此種情形,在逮捕前發現的,就不能決定逮捕;在逮捕後發現的,則應變更強制措施,改用取保候審方法

5.對已被依法拘留的犯罪嫌疑人,經過訊問、審查,認為需要逮捕但證據不足的。這是指就被拘留人可能判處有期徒刑以上刑罰,但缺乏證明其有犯罪事實的足夠證據,在拘留的法定期限內不能收集到相應證據,而需繼續收集證據的情形。

6.已被逮捕羈押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在法定的偵查、起訴、一審、二審的辦案期限內不能結案,採用取保候審方法沒有社會危險性的。另外,根據最高人民檢察院《規則》第37條第7項的規定,對持有有效護照或者其他有效出境證件,可能出境逃避偵查,但不需要逮浦的犯罪嫌疑人,可以取保候審。根據公安部《規定》第63條第5、7項的規定,對提請逮捕後,檢察院機關不批准逮捕,需要復議、復核的,移交起訴後,檢察機關決定不起訴,需要復議、復核的案件的犯罪嫌疑人,也可以取保候審

公安部《規定》第64條規定:對累犯、犯罪集團的主犯,以自傷、自殘辦法逃避偵查的犯罪嫌疑人,危害國家安全的犯罪、暴力犯罪,以及其他嚴重犯罪的犯罪嫌疑人,不得取保候審。最高人民檢察院《規則》第38條規定,對於嚴重危害社會治安的犯罪嫌疑人,以及其他犯罪性質惡劣、情節嚴重的犯罪嫌疑人不得取保候審

《刑事訴訟法》第56條規定, 被取保候審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在取保候審期間,應當遵守以下規定:(1)未經執行機關批准不得離開所居住的市、縣。這是對被取保候審人在取保候審期間活動地域的限制。如果有正當理由需要離開,必須經過負責執行的公安機關批准。負責執行的機關在批准被取保候審人離開所居住的市、縣前,應當得到決定取保候審機關的同意。(2)在傳訊的時候及時到案。取保候審的目的,是為了保證偵查、起訴和審判的順利進行,作為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必須做到隨傳隨到。(3)不得以任何形式干擾證人作證。被取保候審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在取保候審期間,不能利用自身仍有的一定自由實施干擾證人作證的行為,諸如對有關證人進行威脅、毆打、報復或者引誘證人作偽證。(4)不得偽造、毀滅證據或者串供。即被取保候審人不得利用未被羈押的便利條件與其他同案人訂立攻守同盟,統一口徑,隱藏、銷毀、偽造與案件有關的證據材料

被取保候審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如果違反上述規定根據《刑事訴訟法》第56條第2款規定,已交納保證金的,沒收保證金,並區別情形,責令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具結悔過,重新交納保證金、提出保證人或者監視居住、予以逮捕

㈦ 《刑法》第56條是什麼

《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五十六條如下:

第五十六條採用刑訊逼供等非法方法收集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供述和採用暴力、威脅等非法方法收集的證人證言、被害人陳述,應當予以排除。收集物證、書證不符合法定程序,可能嚴重影響司法公正的,應當予以補正或者作出合理解釋;不能補正或者作出合理解釋的,對該證據應當予以排除。

在偵查、審查起訴、審判時發現有應當排除的證據的,應當依法予以排除,不得作為起訴意見、起訴決定和判決的依據。

(7)刑事訴訟法第56條規定分析擴展閱讀:

刑法的性質:

1、刑法有比其他法律更強的階級性。

刑法和其他法律一樣都是階級社會的產物,是統治階級意志的體現,是階級統治的工具。

不僅如此,刑法作為公法,和其他法律(尤其是私法)相比較,有更強的階級性,其內容更明顯地體現出其作為階級統治工具的性質,如關於危害國家安全罪(叛國罪、顛覆政權罪、武裝暴亂、叛亂罪)、危害稅收征管罪、危害國防利益罪、妨害司法罪的規定等。

2、刑法具有社會性

刑法不僅具有階級性,而且具有社會性,即它不僅要維護統治階級的利益,也要維護社會中絕大多數人的利益。

一方面,一定社會(包括階級社會)中,社會成員基本的價值觀,如基本的倫理和物質價值觀,無論是統治還是被統治階級都是相同的。

另一方面,只有對被統治階級的利益(只要是不和統治階級的利益相沖突的)予以保護,社會才能夠建立穩定的秩序,否則,統治階級的政治統治和經濟利益就無從實現。

3、刑法的法律性質(或特點)

刑法和其他法律相比較,有以下特點:

1)內容特定,規定的是犯罪和刑事責任問題,和其他部門法不同。

2)制裁(禁止)性的規范體系,保護型的實體法。

3)調整(保護)范圍廣泛,一切受到嚴重侵害的社會關系都可以被刑法調整,其他部門法多隻能調整某一的社會生活領域的社會關系。刑法是以其調整方法(刑罰)而非范圍作為自己獨立存在的依據。

4)調整(強制)手段的嚴厲性和對利益保護里的後盾性。

㈧ 朱華人民刑事訴訟法第五十六條第一款第條是什麼意思

《刑事訴訟法》

第五十六條
訴訟期間,不停止行政行為的執行。但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內裁定停止容執行:
(一)被告認為需要停止執行的;
(二)原告或者利害關系人申請停止執行,人民法院認為該行政行為的執行會造成難以彌補的損失,並且停止執行不損害國家利益、社會公共利益的;
(三)人民法院認為該行政行為的執行會給國家利益、社會公共利益造成重大損害的;
(四)法律、法規規定停止執行的。
當事人對停止執行或者不停止執行的裁定不服的,可以申請復議一次。

㈨ 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第56條第二亂是什麼最新消

【非法證據排除規則】
刑事訴訟法 第五十六條
法庭審理過程中,審判人員認為可能存在本法第五十四條規定的以非法方法收集證據情形的,應當對證據收集的合法性進行法庭調查。
當事人及其辯護人、訴訟代理人有權申請人民法院對以非法方法收集的證據依法予以排除。申請排除以非法方法收集的證據的,應當提供相關線索或者材料。

------------------

非法證據排除規則在我國新刑事訴訟法中的體現

(一)非法證據的界定和排除范圍

世界上許多國家或多或少的存在非法證據排除規則。何謂「非法證據」?歸結起來有狹義說與廣義說兩種觀點。廣義說認為,非法證據之所以不合法,是因為收集或提供證據的主體,證據的內容,證據的形式,收集證據或提供證據的程序、方法這四個方面之一不合法,而造成證據不合法;狹義說認為,非法證據是由於法定人員違反法定程序,用不正當方法收集證據材料,而致證據不合法。狹義說忽略了搜集證據主體等方面,存在片面性,沒有全面闡述非法證據的概念內涵,顯然廣義說對非法證據的含義界定較為科學全面。按照廣義說的定義,非法證據應該包含以下三種情況:一是用非法手段獲得的實物證據,如物證、書證等;二是用非法方法獲得的言詞證據,如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口供、證人證言等;三是以非法獲得的實物證據、言詞證據為線索獲得的證據,此種證據被稱為"毒樹之果"。

我國新《刑事訴訟法》第54條第1款吸收了2010年六部委頒布的《關於辦理刑事案件排除非法證據若干問題的規定》中有關非法證據概念的界定,將非法證據分為非法言詞證據和非法實物證據兩大類別。將非法證據的范圍劃定為「採用刑訊逼供等非法方法收集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供述和採用暴力、威脅等非法方法收集的證人證言,以及不符合法定程序收集的,可能嚴重影響司法公正的,不能補正或者作出合理解釋的物證、書證。」

1、非法言詞證據

非法言詞證據包括採用刑訊逼供等非法方法收集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供述和採用暴力、威脅等非法方法收集的證人證言、被害人陳述。可以看出我國的非法言詞證據僅限於以非法方法收集的言詞證據,但是其中的「非法」並未給出定義,非法有不合法或違法之意,根據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合法權益被侵犯的種類和程度,違法有嚴重違法和一般違法之分,嚴重違法通常指取證程序不合法而侵犯的相對人的基本權利,而一般違法通常是指取證形式不合法的情況,例如訊問筆錄沒有填寫訊問時間、地點等,因此如果將所有違法取得的證據不作區分都作為非法證據予以排除未免過猶不及,排除取證程序違法而侵犯了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證人、被害人的基本權利而取得的言詞證據是具有正當性和合理性的,但是對於不符合法律規定的形式要件而取得的言詞證據就不宜剛性地排除掉,也就是說將「非法」限定於獲取言詞證據違反法定程序將更有利於司法公正與司法效率兩種價值的平衡。其次,條文只是列舉了「 刑訊逼供」、「暴力」和"「威脅」三種手段,但對於本條的理解適用應並不僅僅限於這三種手段。可見新刑訴法規定的非法取證的手段並未都在排除之列,以引誘、欺騙等方法取得的證據是否屬於排除的范圍不太明確,再加上「採用刑訊逼供等非法方法收集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供述」的規定,較難操作的 「刑訊逼供」如何理解,「等」如何界定的問題爭議較大。筆者認為,採用「刑訊逼供等非法手段」的含義應予以進一步明確化和具體化,並應當對「等」作出明確的規定,以增強司法實踐的可操作性;此外,我國非法證據范圍擴大到證人證言、被害人陳述以及非法實物證據,在具體操作上還需要在今後的司法實踐中作進一步的探索。建議將「非法方法」做擴大解釋,積極貫徹落實尊重和保障人權這一基本原則。

2、非法實物證據

相對於言詞證據而言,實物證據具有較強的客觀性,在一定程度上對認定案件事實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在偵查技術手段和偵查能力不甚完備的階段,有條件地限制實物證據排除將對懲罰犯罪大有益處。新《刑事訴訟法》第54條規定對非法實物證據排除需要同時具備三個條件:第一收集證據的程序違法;第二這種程序違法非常嚴重以至於可能嚴重影響司法公正;第三這種程序違法不能被補正或不能被合理解釋。可見,我國對實物證據的排除有嚴格的限制,不輕易將其排除在證據鎖鏈之外。新《刑事訴訟法》對非法實物證據的排除實際上設置了很高的門檻,特別是對於「可能嚴重影響司法公正的」,較難把握,事實上賦予了法官很大的自由裁量權,可能導致非法實物證據在事實上無法得到排除。由於實物證據具有客觀性和不可替代性,出於懲罰犯罪的需要,對其限定嚴格的排除條件是必要的,但是在我國仍然重懲罰,輕保障的現實背景下,過高的門檻又會使法律規定流於形式,起不到其應有的人權保障的作用。建議在未來的立法中,更加明確非法實物證據排除的條件,適度降低排除非法實物證據的難度,從而更加契合懲罰犯罪和保障人權相平衡的雙重價值。

(二)我國非法證據排除的訴訟階段和排除機關

新《刑事訴訟法》第54條第2款規定,在偵查、審查起訴、審判時發現有應當排除的證據的,應當依法予以排除,即偵查機關、檢查機關和法院均為法定的非法證據排除的機關。值得注意的是,對於檢察機關排除非法證據應當依據的程序,新《刑事訴訟法》未予以明確規定,對此,應予以進一步的完善。

在刑事訴訟的各個階段都可以進行非法證據的排除,這一做法可以使我們在案件進入審判階段之前盡早地將非法證據排除到訴訟程序之外,一方面使無辜涉訴者早日擺脫訴累,另一方面也可以節省司法資源和提高司法效率。但是從取證主體來看,偵查機關本身就是非法證據的取得者,如若強行將偵查機關作為非法證據審查的主體,也只能是自己對自己的證據行為合法性做出確認以及取得的證據材料是否能夠作為證據使用做出決定而已,無法滿足制定非法證據排除規則來監督和制約偵查機關濫用偵查權力侵犯公民權利這一目的。同樣,檢察機關作為控訴機關,要在與辯方的平等對抗中贏得訴訟,必然會使檢察機關排除非法證據的內在動力不足。此外,從新《刑事訴訟法》的條文來看,偵查階段與審查起訴階段如何啟動非法證據排除程序、如何進行非法證據排除程序、證明責任的承擔等等都缺乏明確而具體的規定,這可能會使程序法定原則難以落到實處,亟需立法或司法解釋予以具體和完善。

(三)我國非法證據排除的排除程序

1、啟動程序。法庭調查、控方證明、法庭處理。 新《刑事訴訟法》僅對審判階段啟動非法證據排除程序做了規定。根據新《刑事訴訟法》第 5 6條的規定,我國審判階段啟動審查非法證據的主體不僅包括當事人及其辯護人、訴訟代理人,還包括審判人員。相應地,啟動審查的方式也有兩種:一是應當事人及其辯護人、訴訟代理人的申請啟動審查程序,但申請的前提是申請人提供了相關線索或者材料;二是由審判人員依法定職權啟動審查程序。法官對證據的合法性進行法庭調查,這一做法在律師辯護制度不發達、控辯雙方實力相對比較懸殊的司法環境中具有積極的意義,這對於保證法院准確適用程序法和實體法,以維護當事人,特別是刑事訴訟被告人的合法權益,踐行懲罰犯罪與保障人權相結合的訴訟目的具有不可忽視的作用。但是我國目前並未將證據審查和案件審理間隔開來,以致於使非法證據可以直接進入法庭審理過程中,出現在法官面前,雖然審理法官對非法證據進行調查後會予以排除,但是非法證據必然也會對法官心證產生重大影響,從而影響案件最後的判決,在一定程度上失去了非法證據排除規則設立的保障犯罪嫌疑人的合法權益的意義。

(四)我國非法證據排除的證明責任及證明方式

從新《刑事訴訟法》第 5 6條第 2款和第 5 7條的規定可以看出,除了檢察機關的舉證責任外,同時給當事人及其辯護人、訴訟代理人規定了相應的舉證責任。

1、當事人及其辯護人、訴訟代理人的初步證明責任及證明方式。

根據新《刑事訴訟法》的規定,當事人及其辯護人、訴訟代理人申請排除非法證據應提供相關線索或者材料。這一規定吸收並調整了六部委《關於辦理刑事案件排除非法證據若干問題的規定》中的「應當提供相關線索或者證據」的規定,具有一定的積極意義。新《刑事訴訟法》對《關於辦理刑事案件排除非法證據若干問題的規定》稍作調整,刪除了「應當提供證據」的規定,改為了選擇性的「提供相關材料」。這一做法的意義在於,最終在我國立法層面上將刑事訴訟被告人對非法證據排除程序的啟動責任定位為「初步證明責任」。即被告人只承擔啟動非法證據排除程序的初步責任,而不承擔結果意義上的舉證責任。這一做法較為符合我國國情,我國司法環境較英美國家有所欠缺,司法實踐中的錄音錄像制度不甚完善等一系列問題使得被告人沒有能力承擔證明責任。同時公民人權意識、法治意識逐漸加強,從防止當事人濫用申請權拖延訴訟進程的角度,以及包括被告人在內的當事人的訴訟能力來看,他們還是有提供線索或者材料的能力的,設立當事人及其辯護人、訴訟代理人的初步證明責任能夠較好的在當事人申請的難度和當事人濫用申請權二者之間取得較好的平衡。

2、檢控方的證明責任及證明方式

根據新《刑事訴訟法》,在啟動非法證據排除程序後,審查核實證據過程中由檢控方承擔非法證據的證明責任。控方證明證據合法性的具體方式包括:根據現有證據材料證明證據收集的合法性和由有關偵查人員或者其他人員出庭說明情況兩種。具體而言,首先以現有證據材料證明。但現有證據材料不能證明時,檢察院可以提請法院通知有關偵查人員或者其他人員出庭說明情況;法院可以通知上述人員出庭說明情況,上述人員也可以要求出庭說明情況。但是,偵查人員出庭作證的案件范圍限於訴訟當事人及其辯護人、訴訟代理人或者審判人員對證據收集合法性提出異議的證據,並且還要在現有證據材料不能證明取證合法性的情況下才發生偵查人員出庭作證。其次,不同於普通證人,偵查人員出庭作證主要解決的是證據三性中的合法性問題。偵查人員要對其偵查行為的合法性以及證據的收集、保管等取證過程作出說明,為審判人員准確、及時地審查核實非法證據提供依據。

(五)我國非法證據的證明標准及法庭處理

新《刑事訴訟法》第58條的規定,「對於經過法庭審理,確認或不能排除存在本法第五十四條規定的以非法方法收集證據情形的,對有關證據應當予以排除。」 控方不能提供證據對合法性有爭議的證據加以證明,或其提供的證據達不到證明標准,即因對證據的合法性存疑而不能排除證據的非法性時,法庭亦將該證據作為非法證據依法予以排除。據此,新《刑事訴訟法》並未明確非法證據的證明標准,但從條文規定來看,不能排除非法性的證據以非法證據論並進行剛性排除,隱約滲透著「排除合理懷疑」的證明標准 。不難看出,新法對證明標准做出了非常嚴格的規定,在我國刑事訴訟中是具有積極意義的。在當前我國的司法環境下,由於辯護制度等相關制度和配套措施的不完善,處於弱勢地位的被追訴者對抗檢控方的能力顯得嚴重不足,嚴格的非法證據證明標准對於平衡控辯雙方的訴訟能力,遏制偵查人員非法取證行為具有正面作用。但是在司法實踐中如此嚴格的證明標準是否會令檢控方無所適從,而因難以排除證據的非法性而導致重要證據被排除出刑事訴訟程序,我們還應進行調研和觀察。然而,筆者認為,在非法證據的法庭處理上,新《刑事訴訟法》第58條的規定也有不足之處,即未規定被告人及其辯護人的救濟性權利,如果在司法實踐過程法院拒絕或未能准確的作出排除非法證據的決定時,被告人及其辯護人應當如何維護自己的權利呢? 相關機關可考慮出台司法解釋對此類問題予以規定。

㈩ 刑事訴訟法59條怎麼理解的

法律分析:《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第五十九條是對證據收集的合法性的規定。如果檢察院要對證據收集的合法性進行證明,不能證明的,檢察院可以提請法院通知偵查人員等出庭說明情況。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第五十九條:在對證據收集的合法性進行法庭調查的過程中,人民檢察院應當對證據收集的合法性加以證明。現有證據材料不能證明證據收集的合法性的,人民檢察院可以提請人民法院通知有關偵查人員或者其他人員出庭說明情況;人民法院可以通知有關偵查人員或者其他人員出庭說明情況。有關偵查人員或者其他人員也可以要求出庭說明情況。經人民法院通知,有關人員應當出庭。

熱點內容
北辰法律援助中心 發布:2025-08-31 12:20:01 瀏覽:82
司法考試試題答案解析 發布:2025-08-31 11:56:08 瀏覽:65
20184勞動法自考考試答案 發布:2025-08-31 11:56:07 瀏覽:267
2企業法律顧問培訓 發布:2025-08-31 11:55:00 瀏覽:737
經濟法答題如何背誦 發布:2025-08-31 11:46:37 瀏覽:151
金錢追求和道德追求能統一 發布:2025-08-31 11:36:09 瀏覽:361
善後會議條例 發布:2025-08-31 10:22:17 瀏覽:403
山亭區律師 發布:2025-08-31 10:07:47 瀏覽:604
重慶情蹤法律咨詢有限公司聯系電話 發布:2025-08-31 10:06:14 瀏覽:907
依法治國關鍵是依法執政 發布:2025-08-31 09:54:37 瀏覽:6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