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事訴訟法舉證證明責任
Ⅰ 什麼是民事訴訟法中的證明責任
民事訴訟法中的證明責任,指引起法律關系發生、變更或者請求消滅的構成要件事實處於真偽不明狀態時,當事人因法院不適用以該事實存在為構成要件的法律而產生的不利於自己的法律後果的負擔。
Ⅱ 誰舉證的民事訴訟中的舉證責任的原則
民事訴訟中舉證責任的分配原則——「誰主張 誰舉證」的制度
1、《民事回訴訟法》第六答十四條第1款規定:
「當事人對自己提出的主張,有責任提供證據。」
2、《最高人民法院關於民事訴訟證據的若干規定》第二條
第3款規定:「當事人對自己提出的訴訟請求所依據的事實或者反駁對方訴訟請求所依據的事實有責任提供證據加以證明。」
第4款規定:「沒有證據或者證據不足以證明當事人的事實主張的,由負有舉證責任的當事人承擔不利後果。」
3、《最高人民法院關於民事訴訟證據的若干規定》第七條規定:
「在法律沒有具體規定,依本規定及其他司法解釋無法確定舉證責任承擔時,人民法院可以根據公平原則和誠實信用原則,綜合當事人舉證能力等因素確定舉證責任的承擔。」
以上法律法規闡明了我國訴訟中舉證責任的分配原則——「誰主張誰舉證」的制度,同時也確立了法官在審判中對舉證責任進行分配的權利。
Ⅲ 論述民事訴訟證明責任
關於主觀的舉證責任和客觀的舉證責任兩種概念的聯系與區別國外理論界也比較模糊。三月教授認為,所謂客觀舉證責任,是對裁判的一般要求,在所有的訴訟中,其重要程度有所差別。但主張責任或主觀的舉證責任則只有在辯論主義的訴訟構造中才有明確的反映。比如,民事訴訟規則規定,當事人對其主張或立證具有調查事實關系的義務。這一規定的背後,隱含著這樣一種作為主觀行為責任的主張責任或舉證責任的觀念及其責任分擔的思想。但又不能認為這種主張責任與客觀的舉證責任沒有關系或與客觀舉證責任具有同等的價值。主張責任或主觀的舉證責任的形成是以客觀的舉證責任為前提,並且是從客觀舉證責任中分理出來的,必須依賴於客觀的舉證責任的存在。主觀的舉證責任只能在辯論主義的條件下才能構想,只與辯論主義有邏輯上的聯系。[13]
理解證明責任應注意的幾個問題
關於證明責任(客觀舉證責任),只從概念的表述上來理解是很不夠的,還須具體到以下幾個方面,才能深入地把握其內涵。
(1) 證明責任是指在作為裁判基礎的某個事實真偽不明時,依照預先規定的裁判規范由當事人所承擔不利後果的一種負擔。證明責任只有在作為法律的要件事實不能確定時才起作用,因此,證明責任與自由心證密切相關,如果法官對某事實存在與否已經達到內心確信,也不存在證明責任的問題,只有在作為法律要件的事實真偽不明時,才存在按照什麼樣的原則規范使一方遭受不利結果的問題。在現代法的適用中,即使應確定的事實真偽不明時,法院也不能拒絕作出裁判。此種情況法院作出裁判的規范就是證明責任。
證明責任是一種承擔不利後果的負擔,因為,它涉及到真偽不明時,總有一方要承擔不利後果的問題。但證明責任絕不是一種義務,既不是相對於對方的某種權利,也不是相對於法院職權的。而義務總是相對或針對某種權利而存在的,沒有相對的權利,義務就不存在。當事人沒有舉證,並不因此而受到法律上的強制。而義務是必須履行的,不履行就要受到法律的強制。證明責任是一種承擔不利後果的負擔,這是關於證明責任性質的表述。在我國,關於證明責任的性質是一個沒有定論的問題。主要有權利說、義務說、權利義務說、責任說、需要說、效果說、必要說和負擔說等等。之所以出現這種眾說紛紜的狀況,原因之一是人們沒有在同一個層面上討論同一個問題。我們討論問題,首先必須明確是在何種意義上對該問題進行討論。關於證明責任性質問題的討論就必須首先明確是在主張責任(主觀的證明責任)的意義上,還是在結果責任(客觀的證明責任)的意義上。討論的問題沒有定位和界定,其結果就只能是一頭霧水。實際上,這些學說,有的是從當事人的基本程序權利來看的,完全離開了證明責任這一問題。把當事人提供證據的權利與證明責任性質聯系起來,必然會得出證明責任是一種權利的認識。就提供證據與當事人的程序權利的關系而言,提供證據是一種當事人的程序權利當然沒有錯,但問題是證明責任,無論主觀的證明責任,還是客觀的證明責任都與當事人的程序權利無關,證明責任最終落實為是一種不利後果的承擔。如果在這一點人們不能達成共識,則人們無法對證明責任的性質進行討論。義務說也是如此,把民事訴訟法的義務與證明責任錯誤地聯系起來。不可否認,我國民事訴訟法為了在查清案件事實的基礎上作出裁判,當然要求當事人提供證據加以證明。這種要求無疑是一種義務。但證明責任尤其是客觀的證明責任指的當事人主張的事實真偽不明時,應當由誰承擔敗訴風險的問題。與當事人是否提供證據沒有任何關聯。因此,不可能給證明責任加上一個義務的性質。就要求提供證據而言,法院是權利主體,當事人是義務主體。這是從訴訟中當事人與法院的相互關系來看的。即使在主觀證明責任這個意義上,當事人沒有提供證據對自己的主張加以證明,而承擔不利後果,也不是沒有履行所謂「義務」的結果,而是由於當事人在沒有提供證據對主張的事實加以證明情況下,法院無法確認當事人主張事實的存在,從而作出不利於該當事人的判決。這與法院的權利和當事人的義務沒有關系。法院要求當事人提供證據的權利是基於法院查清案件事實的職能和職權。一旦確定了這一點,事實上主觀證明責任已經沒有了存在的必要,還怎麼會討論主觀證明責任的性質呢?因此,不管權利說還是義務說都是在離開證明責任的一般含義上來認識的。
(2) 證明責任是在事實沒有得到證明或沒有證明時所承擔的一種責任,而不是因為當事人沒有提出證據所要承擔的一種責任,也就是說不是一種應進行證明活動所附帶的責任。即使當事人不舉證,如果事實真偽是明確的,那麼當事人也不會因此而承擔敗訴的後果。法官在訴訟中對雙方所主張的證據都要予以斟酌,並根據自由心證的原則來確定某事實的存在與否,一旦出現不能對某事實的存在與否加以確認時,就存在誰因此承擔敗訴的結果的問題,此時也才存在證明責任。
Ⅳ 舉例說明我國民事訴訟法的舉證責任
民事訴訟法》第六十四條第1款規定:「當事人對自己提出的主張,有責任提供證據。」《最高人民法院關於民事訴訟證據的若干規定》第二條第3款規定:「當事人對自己提出的訴訟請求所依據的事實或者反駁對方訴訟請求所依據的事實有責任提供證據加以證明。」第4款規定:「沒有證據或者證據不足以證明當事人的事實主張的,由負有舉證責任的當事人承擔不利後果。」該規定第七條又規定:「在法律沒有具體規定,依本規定及其他司法解釋無法確定舉證責任承擔時,人民法院可以根據公平原則和誠實信用原則,綜合當事人舉證能力等因素確定舉證責任的承擔。」以上法律法規闡明了我國訴訟中舉證責任的分配原則——「誰主張誰舉證」的制度,同時也確立了法官在審判中對舉證責任進行分配的要權利。
雖然對舉證責任的分配,法律法規已經有了明確具體的規定,但是在司法實踐中,因法官舉證責任分配不當而導致案件出現截然不同的裁判結果的案例仍時有發生。
原告李某持有署名為被告王某的借條一份,李某因王某未按期歸還借款,訴訟至法院,要求被告王某歸還借款。但被告王某認為借條中借款人署名非其所簽,即借條是虛假的。一審法官認為,原告李某就其主張已經提供借條證明,被告認為借條是虛假的,應由其提供證據證明,即將借條虛假的舉證責任分配給被告王某。因被告王某未申請筆跡鑒定,未能證明借條署名的虛假性,一審法官對被告的主張未予採信,判決被告王某歸還原告李某借款。二審法官認為,原告提供借條證明自己的主張,但其舉證應符合證據的「三性」——真實性、合法性、關聯性。本案中被告王某對借條的真實性提出異議,則原告應就借條的真實性申請鑒定,而被告在鑒定中有協助義務,即被告王某應提供自己的書寫真跡,用於鑒定中進行比對。經鑒定,借條署名確實非為被告王某所書,二審遂判決駁回原告李某的訴訟請求。
Ⅳ 論述民事訴訟法中證明責任的分配原則,及舉證責任倒置的幾種情形!
「誰主張,誰舉證」是民事訴訟中舉證責任分擔的一般原則,但也有例外,法律上稱為「舉證責任倒置」。所謂舉證責任倒置,是指原告提出的主張不由其提供證據加以證明,而由被告承擔舉證責任。在民事官司中,舉證責任倒置主要有下列六種情形 :
第一,因產品製造方法發明專利引起的專利侵權訴訟。在此訴訟中,由於被告製造了與原告相同的產品,被告是否使用了原告的方法專利,原告不易舉證。所以,我國《專利法》規定:「在發生侵權糾紛的時候,如果發明專利是一項新產品的製造方法,製造同樣產品的單位或者個人應當提供其產品製造方法的證明。」如果被告提不出其產品製造方法不同於專利的證明,則推定其行為為侵權行為,應承擔敗訴的結果。
第二,高度危險作業致人損害的侵權訴訟。高度危險作業是指在現有技術、設備條件下,雖然作業者以極其謹慎的態度經營管理,仍然難以避免給他人的人身和財產造成損害的危險性作業。我國的《民法通則》第123條規定:「從事高空、高壓、易燃、易爆、劇毒、放射性、高速 運輸工具等對周圍環境有高度危險的作業造成他人損害的,應當承擔民事責任。」這是一種特殊的侵權民事責任,也是典型的無過錯責任,而被告必須承擔侵權民事責任。這一規定的目的是促使從事高度危險性作業的法人和自然人加強責任心和改進技術安全措施。《民法通則》第123條還規定:「如果能夠證明損害是由受害人故意造成的,不承擔民事責任。」但此證明責任也只能由被告承擔。
第三,因環境污染引起的損害賠償訴訟。《民法通則》第124條規定:「違反國家保護環境防止污染的規定,污染環境造成他人損害的,應當依法承擔民事責任。」任何單位造成上述環境污染,給他人的人身或財產造成損害的,依法都要承擔民事責任,這也是一種無過錯責任。但是被告能夠證明污染環境造成損害是不可抗力或受害人自己及第三者故意或過失所致,被告可不承擔責任。
第四,建築物或者其他設施以及建築物上的擱置物、懸掛物發生倒塌、脫落、墜落致人損害的侵權訴訟。根據《民法通則》第126條的規定,由上述原因致人損害的,它的所有人或者管理人應當承擔民事責任,但如果有證據證明自己沒有過錯的可以免責。
第五,飼養動物致人損害的侵權訴訟。這里所說的動物一般指人工飼養的猛獸、家畜和家禽等,不包括微生物。我國《民法通則》第127條規定:「飼養的動物造成他人損害的,動物飼養人或者管理人應當承擔民事責任;由於受害人的過錯造成損害的,動物飼養人或者管理人不承擔民事責任;由於第三人的過錯造成損害的,第三人應當承擔民事責任。」
第六,有關法律規定由被告承擔舉證責任的其他情形。
Ⅵ 民事訴訟法中當事人提供證據的責任和證明責任有什麼異同
這是個歷來爭議的問題!我的是江平教授的觀點!
提供證據的責任:就是誰主張,誰舉證。。當然法律也有例外。。
證明責任:指在真偽不明時候。有負責舉證的方,來承擔不利的法律後果!!例如B欠A1000元,但是在法庭調查的階段,A無法證明B欠其10000元(真偽不明),這時法官就不能判決B支付A10000元!(A來承擔不利的法律後果)。。
Ⅶ 民事訴訟法舉證責任分配的基本原則有哪些
你好!
一、一般規定:誰主張,誰舉證。
1、根據《證據規定》的一般規則回,誰主張相應的答事實,誰就應當對該事實加以證明,在該事實真偽不明時,沒有能夠證明這一事實的一方就要承擔相應的法律後果。
(1)合同糾紛案件
《證據規定》第5條,在合同糾紛案件中,主張合同關系成立並生效的一方當事人對合同訂立和生效的事實承擔舉證責任;主張合同關系變更、解除、終止、撤銷的一方當事人對引起合同關系變動的事實承擔舉證責任。 對合同是否履行發生爭議的,由負有履行義務的當事人承擔舉證責任。 對代理權發生爭議的,由主張有代理權一方當事人承擔舉證責任。
Ⅷ 民事訴訟法中的舉證責任倒置
舉證責任倒置是舉證責任分配的重要問題。我國民事訴訟法未明確規定舉證責任倒置。一般認為,最高人民法院《關於適用<民事訴訟法>若干問題的意見》第74條以司法解釋的形式就此做出了規定, 即「在下列侵權訴訟中,對原告提出的侵權事實,被告否認的,由被告負責舉證:(1)因產品製造方法發明專利引起的專利侵權訴訟;(2)高度危險作業致人損害的侵權訴訟;(3)因環境污染引起的損害賠償訴訟;(4)建築物或者其他設施以及建築物上的擱置物、懸掛物發生倒塌、脫落、墜落致人損害的侵權訴訟;(5)飼養動物致人損害的侵權訴訟;(6)有關法律規定由被告承擔舉證責任的。」上述規定對指導司法實踐起到了積極作用。但同時,由於該規定行文簡練,就舉證責任倒置的基本概念、具體倒置內容以及同《民事訴訟法》第64條第1款規定的「誰主張、誰舉證」的關系等未做展開,實踐中對該問題的認識和做法也不盡一致。並且,該規定將舉證責任的適用范圍基本限於民事實體法的規定,並明確限於法律的規定,而司法中的實際做法已超出了上述范圍,這也提出了舉證責任倒置的適用范圍問題。特別是,在實踐中,針對各類民事案件的實際情況,應否適用舉證責任倒置往往成為難點和焦點,對案件的處理有重大影響。這些情況的存在,客觀上要求對舉證責任倒置進行較為全面的研究。但理論上目前對於舉證責任分配和舉證責任倒置的研究較少且不夠深入,正如學界所說:「我國理論界就何謂『正置』還沒有形成一個統一的看法,『倒置』就更難以講清楚了。」 這種情況與舉證責任的重要地位及實踐需要不相稱。有鑒於此,本文擬對民事舉證責任倒置做一研究,為此並對「正置」兼做探討,以資理論和實務上參考運用。
一、對主張的界定與確定
一般認為,舉證責任倒置是指一方當事人提出的主張不由其提供證據加以證明,而是由對方當事人承擔舉證責任。 通俗地說,也即誰主張,誰之對方承擔舉證責任。顯然,舉證責任倒置是相對「誰主張、誰舉證」而言的。正是先有了「誰主張、誰舉證」的舉證責任「正置」,才有了舉證責任倒置。同時,作為舉證責任分配的兩種方式,舉證責任「正置」與倒置是立足於特定主張而言的,無特定主張即無二者的區分。正因如此,筆者認為,准確地把握舉證責任倒置,應立足於其同舉證責任「正置」的對立關系,並先把握好舉證責任「正置」;而要區分舉證責任倒置與「正置」,則應首先明確何謂主張,如何確定主張。應當看到,關於主張問題在以往並未受到應有注意,由此產生的一個不良後果是實踐中存在著將提出一個事實和單純否定該事實均當作主張,而由當事人雙方均承擔舉證責任的認識,這一認識並成為理論上有觀點否定「誰主張、誰舉證」是我國民事舉證責任分擔原則甚至主張刪除《民事訴訟法》第64條第1款規定的依據。
何謂主張?主張是訴訟上的范疇,可分為事實主張和權益主張。舉證責任是關於證明案件事實的責任,因此與舉證責任相聯的主張實際上即事實主張。訴訟中,事實主張與實體權益爭議及處理密切聯系,當事人對特定事實的主張旨在通過司法裁判取得爭議實體權益上的特定效果。可見,事實主張即當事人在訴訟中用以支持其對爭議權益特定裁判效果追求的事實依據的聲明。應當看到,這種效果既包括對特定權益的主張,也包括對特定權益請求的抗辯或否定。而舉證責任是在事實主張之上產生的,其實質是結果責任,即特定事實處於真偽不明時不利訴訟後果的負擔, 其正是要解決爭議實體權益的最終歸屬,從另一個角度,也即在司法上明確支持當事人哪一方對於爭議權益裁判效果的追求。由此可見,事實主張、對爭議權益特定裁判效果的追求以及舉證責任是環環相扣,一一對應的,相互間具有唯一性。「一項事實主張,只會產生一個結果責任」 ,也只能由當事人一方來承擔。這一方面決定了事實主張在訴訟與實體上的重大意義,即主張的確定直接關繫到舉證責任的確定,是探討舉證責任「正置」與倒置的前提,而對於主張的不明確或混淆也必然帶來當事人雙方舉證責任的不明確或混淆;另一方面也決定了確定主張的依據,即當事人是否旨在並能夠以此追求爭議實體權益的特定裁判效果。